《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案例及反思_第1页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案例及反思_第2页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案例及反思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案例及反思教学案例教学目标: 本课意在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着“显著的不 同”和“本质的不同”,抓住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特征,逐步加深学 生对“溶解”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的 逐渐变化的过程,帮助他们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由于教学中 使用到的材料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地安排活动,并对学生进 行必要的指导,使活动有序、有效进行,实现“溶解”概念的构建。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1、师生谈话:平时,在喝汤之前,我们都会往汤里放点(盐), 盐在水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溶了,溶化了)2、提问:看到什么现象说明

2、盐溶(溶化)了呢?我们一起来做一做, 看一看。二:观察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初步建立“溶解”概念1、提出观察要求:先观察边搅拌边观察停止搅拌观察,对比 盐和沙子前后的变化。2、学生把盐和沙子放进水中,实验观察。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汇报。4、小结:食盐在水里慢慢消失了,看不见了,食盐溶解了;沙子与原 来一样大小,没有变化,沙子没有溶解。(板题: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三:观察粉笔粉末在水中的溶解状况,通过过滤实验进一步理解“溶 解”的实质1、出示粉末,让学生猜测:粉笔粉末在水中会溶解吗?2、学生实验,观察粉笔粉末在水中的变化。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判断依据3、汇报讨论,引发学生思考“粉笔粉末到底

3、溶解了还是不溶解,或者 是溶解了一部分?有什么办法可以区别 ?”4、教师介绍过滤方法,并演示操作过程,提出过滤实验注意事项。5、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观察和分析。6、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滤纸上看到什么?”、“过滤后的液体是 怎样的?”和“三杯液体静置一段时间后看到的现象?”这几个方面进行 分析讨论。7、小结:没有溶解的沙子和粉笔粉末被滤纸分离出来了,溶解在水里 的食盐不能被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四: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类推想象食盐、糖等物质溶解的过程1 、出示高锰酸钾,问:它在水里会溶解吗?想证实一下吗?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3、汇报观察结果。4、问题:根据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的现象,

4、你能说说食盐是怎样溶解, 最后使到整一杯水都变咸的?5、学生描述。(引导学生借助手势和画示意图进行描述) 小结:像食盐、高锰酸钾、砂糖那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 微粒,均匀的分散在水中,这种现象就叫溶解。教学反思一、抓住科学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概念是具有共同的关键属性的一类对象、事件、情境或性质。学生掌 握一个科学概念,实质上就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对“溶解”概念 的理解,实质上就是对“微粒”和“均匀分布”两个关键词的理解。围绕 这两个关键词,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学生在活动通过细 致的观察和充分的交流,对溶解的认知从原来的“像盐、糖这样,在水中 慢慢消

5、失、慢慢溶化的现象”,逐步建构成 “物质变成肉眼看不见的极小 极小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且不能被过滤或沉淀的方法分离出来。 学生对“溶解”这一科学概念的建构经历了从表象到抓住事物本质属性的 过程。二、精心选择和处理活动材料,创设建构科学概念的情境 活动材料既是教学准备的主要对象,又是构成有效活动的重要因素。 有结构性的活动材料,对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建立正确 的科学概念有重要的作用。1、挑选处理材料,提高活动的有效性。第一个活动,我给学生提供了盐粉和清洗得很干净的沙子。盐粉溶解 速度快,干净的沙子避免了掺有杂质而干扰学生的观察。由于对比效果明 显,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溶解与不溶解

6、的区别,教师也了解了学生对溶解的 原来认识,为下一步的活动开展作好铺垫。第二个活动,我用粉笔粉末替换了教材中的面粉。教材把面粉作为有 结构的材料,但面粉中有部分的物质是能溶解在水中的,因此经充分搅拌 后,过滤后的液体仍呈现混浊。开始上这节课时,我也是使用面粉这种材 料,但学生观察滤液后认为“部分面粉溶解在水中,部分面粉不能溶解”, 而这种判断也确实是正确的。这样的结果,是会影响学生对溶解的理解的。 粉笔粉末的主要成份是硫酸钙,难溶于水,沉淀速度较快,不能通过滤纸, 过滤后的液体十分清澈。因此用粉笔粉末代替面粉,能更好地让学生明白, 水中难以用肉眼分辨的粉状物质也是不能溶解在水里的。控制好高锰酸

7、钾的量。 200 亳升的水加入半粒米大的高锰酸钾即可, 并 且把高锰酸钾碾碎,这样会令观察的效果更佳。高锰酸钾量过多,会令溶 液的颜色过浓而影响了观察,过滤时少部分未溶解的高锰酸钾会留于滤纸; 量太少,高锰酸钾在水中慢慢溶解扩散这一过程的现象不够明显。此外,我还给每个小组准备了四根筷子,每一杯混合物只使用一根筷 子,避免交叉使用,影响观察效果。食盐、沙子、粉笔粉末和高锰酸钾分 别用推拉封口的小塑料袋装好,份量基本相同,并贴上标签,方便学生实 验使用,也方便以后重复使用这些塑料袋。2、分步呈现材料,凸显活动的层次性。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 材料的出现往往控制着活动的节奏。 活动的深入 开展在一定程

8、度上有赖于对前一种材料的使用,当学生感到或者意识到认 知种困难时,引发为一种需要,下一个材料的出现便能体现其价值,由材 料带动下一轮的探究活动才能体现其中更大的价值,同时也通过活动的层 次性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这一课中引入课堂的材料很多, 沙子,食盐和粉笔粉末是三个重要的材 料。其中,沙子和食盐是区分是否溶解的支撑性材料,而粉笔粉末则是一 个深化性材料。教学时,我先出示沙子和食盐两种材料,通过让学生对这 两种材料在水中的变化状况进行观察,从而初步地建立起关于溶解的概念, 即像食盐那样在水中变小了,变少了,最后慢慢不见了,是溶解,像沙子 那样在水中沉淀下来,颗粒大小基本没有变化,是不溶解。紧接着

9、我推出 了粉笔粉末,粉笔粉末的出现让学生解释溶解现象受到局限,认知发生矛 盾冲突,从而自然地引出用“沉淀”或“过滤”的实验方法来判断物质在 水中是否溶解。学生已经明确了食盐在水中能溶解,而粉笔粉末与沙子都不能在水中 溶解。那么溶解了的食盐在一杯水中是怎么分布的呢?学生有的说,下半 部分分布多,就像沙子一样落到底部,有的学生说中部比较多,还有的说 上部比较多。究竟怎么样,我们需要验证。但因为食盐溶解到水里后不能 通过观察直接看到它的分布状况,因此需要有一种新的可以溶解在水中, 且可以看清其充分溶解后分布状况的物质。这时,我适时地推出高锰酸钾 这种材料,它的出现成为了学生进一步研究的需要。3 、合

10、理改进材料,方便学生的操作。在保证操作安全和实验可靠性的前提下, 对材料实施改进, 能提高教学 的有效性。过滤实验中使用到的铁架台、铁圈等,不仅笨重,而且学生在实验时很 难做到“三靠两低”的规范要求,操作难度大。实验指导因为规范的东西 太多,致使实验的指令性很强。当学生按标准操作完成过滤实验时,时间 花费了不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过滤方法”并非教材指向,教材没有明确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过滤 方法,教师用书中甚至提到“往漏斗中倒入液体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 况,不一定要求用玻璃棒引导,只需让学生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漏斗外即 可。”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并结合实际,我对过滤装置进行了如

11、下改进:把紧贴滤纸的漏斗放在锥形瓶里(或集气瓶),慢慢把滤液倒入 漏斗进行过滤。通过这样的改进,使操作变得十分简便,学生不需要去记 住繁多的操作要求,而有更多的精力放在观察与思考上,更好地实现教学 的有效性。三、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本课有三个活动,而且活动中使用到的器材比较多。因此,必须科学 组织,紧密协调,各个活动才能有序和高效地进行,同时也让学生的科学 思维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发展。1、循序渐进,分步实施教学。导入时,我利用生活中喝汤这一常见例子,了解学生对溶解现象的已 有认识;接着通过让学生观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的活动,进一步 深化学生对溶解现象的理解;再接着指导学生运用过滤的方

12、法,检测物质 在水中是否形成微粒、是否均匀分布,从而判断该物质是否溶解;最后利 用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和结果的观察,让学生学会推断和证实其他 可溶物质的溶解过程。通过这样有序的、渐进的科学概念教学,使学生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 对溶解现象在感性和理性两方面都有了深刻的认识。2、指导观察,提高活动实效。活动前,我先作示范和方法指导。例如,在观察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 变化时,我特别强调:先观察边搅拌边观察(先慢后快)停止搅 拌再观察。这里的停顿和分层实验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观察到“溶解”作 为一种过程的变化。缺少了这个细节的指导,很多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搅 拌,不会静心地、细致地观察,就不能体会到食盐在

13、水中慢慢地、慢慢地 变少了,最后看不见了的变化过程,这将导致观察过程的缺失。由于作了 详细的指导,在后面的两个观察活动中,学生能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观察 粉笔粉末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在进行观察活动时,我指导学生注意对比溶解物质(如盐)和不溶解 物质(如沙)在水中的颗粒大小及数量的变化;留意滤纸上的物质;对比 过滤后的液体与过滤前的液体不同点,从而使他们有目的地观察和分析这 些现象。学生进行过滤实验时,我提出几点注意事项:混合物倒入漏斗前先充 分搅拌;液体不能超过滤纸的边缘,倒一次就够了;不能用筷子戳滤纸。 这几点操作提示保证过滤实验的顺利进行,避免因全部过滤而浪费时间, 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交流发现。值得一提的是,在过滤活动结束后的汇报 中,一定要让学生讨论分析肉眼难以看见的颗粒(粉笔粉末)和肉眼看不 见的微粒(盐)的区别,如果把两者等同或混淆了,就无法帮助学生真正 地理解“溶解”的概念。观察高锰酸钾溶解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