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代烃场地地下水污染调查_第1页
氯代烃场地地下水污染调查_第2页
氯代烃场地地下水污染调查_第3页
氯代烃场地地下水污染调查_第4页
氯代烃场地地下水污染调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氯代烃场地地下水污染调查1引言氯代脂肪烃曾经广泛用于机械、电子、皮革、干洗行业和化工企业(Stroo et al., 2003;Scheutz et al., 2011),但由于储存和处置不当,已经造成全球数千个场地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据统计,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存在大量的氯代烃污染场地,特别是发达国家,由于工业高度发展,污染场地数量多、种类全、危害严重.美国环保局检测的美国39个小城镇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地及常用场地的结果表明,有11种挥发性的氯代链烃在未处理过或处理过的地下水中都被检出,其中,检岀率最高的是三氯乙烯及三氯甲烷,分别是36及31%(卢杰等,2008).德国Bitterfeld 地区

2、经过近百年的化学工业发展,当地的地下水及土壤受到了氯代烃的严重污染,涉及的土壤和地下水面积达25 km2,约有2亿m3的地下水遭受污染,成为欧洲最臭名昭著的氯代烃污染场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及国家“退二进三”政策的推进,许多污染企业陆续搬岀城市中心区.由于管理不善和历史遗留问题,绝大多数搬迁企业都会发生原址的土 壤和地下水污染.何江涛等(2005)针对我国北方某城市浅层地下水进行了有机污染物的调查,发现在局部地区岀现了严重的氯代烃污染,四氯化碳(CT)、四氯乙烯(PCE)、三氯乙烯(TCE)和三氯甲烷(CF)是污染区主要的污染物,其中,TCE与PCE污染程度严重,最高浓度

3、分别达到了63.74卩g L-1和487.55卩g L-1.路国慧等(2009)选择了沈阳地区主要河流的沿岸地下水及地表水其 进行了卤代烃的分析,调查发现,13个检测的井点中有1个站点井水里的1,2-二氯乙烷(101.1卩 g L-1)超标,30个地表水站点的样品里有6个站点的卤代烃化合物浓度超过了我国生活饮用水的卫生标准.俞光明等(2007)对杭州市浅层地下水里的有机污染物进行了调查,发现杭州市的浅层地下水中除了四氯化碳之外还含有其它的卤代烃,包括三溴甲烷、1,1-二氯乙烯、三氯乙烷、三氯甲烷和四氯乙烯,调查工业区、垃圾场和农业区浅层的地下水有机污染情况时发现存在明显 的潜在的危害作用,.1

4、,1,1-TCA主要作为建筑材料、清洗剂和金属除油剂使用.由于不恰当的储存及处置产生的泄漏导致1,1,1-TCA已经成为大多数工业污染场地地下水中普遍存在的污染物之一(Grostern etal., 2006).美国EPA筛选的“国家优先场地名录”中受到 1,1,1-TCA污染的场地数量为393个,大约占总数的30%(USEPA,2012).1,1,1-TCA 在地下水厌氧条件下可以脱氯生成一系列低氯产物 (1,1-DCA、1,1-DCE、CA VC),这些产物较 1,1,1-TCA 毒性大而且稳定 (Scheutz et al., 2011), 它们经常同时出现在污染场地地下水中基于此,本研

5、究选取上海浦东某1,1,1-TCA典型污染场地,调查场地地下水中氯代烃污染物种类和浓度分布情况,并通过GMS软件描绘岀该场地地下水中氯代烃污染羽分布及迁移规律,以期为该场地的健康风险评估和今后可能的污染场地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持2材料与方法2.1场地概述该场地之前主要从事汽车空调系统的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一度使用氯代烃类物质 (1,1,1-三氯乙烷,TCA)对金属部件进行除油处理 .场地上使用的其它化学品包括润滑油、机油、柴油、煤油和液压油等.该氯代烃污染场地整体形状不规则,占地面积约为98600 m2(图1).场地西面有一条约400 m的河流,通向更西边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小河,进而汇入黄浦江的一

6、条支流,而该支流向东具有通往东海的出口 .图1场地功能区域与井位分布图(图中井位编号 DP代表DNAPL监测井,MW和NW弋表地下水监测井,其中 MW-26-4为丛井,代表地下水监测井编号26,虑管深度4 m,其余类推)场地内101A车间北面原有一块三氯乙烷原料桶的存储区;101A车间南面原有一个老TCA清洗单元,运行于1996-2006年,据了解,期间三氯乙烷年消耗量约240 t;101B车间北面另有一座新TCA清洗单元,较前一单元6年后投入使用,已于2008年5月被拆除.另外,101B车间南面及102 车间南面自从工厂成立早期就是三氯乙烷和油类等原料的堆放区域,区域内并无污染隔离措施(图1

7、).此次研究共安装 75 口监测井(图1).2.2样品采集本研究使用 Sample ProTM(Type MP-SPK-6P-T,QED,USA)采集地下水样品.为了保证采集到的 地下水样品具有代表性,在样品采集前抽岀35倍体积的井中地下水,直到地下水的温度、pH、溶解氧(DO)及电导率(EC)稳定.样品采集的同时,测定地下水的pH、DO EC值.将采集到的样品迅速 转移到40 mL的挥发性有机物分析瓶(VOA)中.瓶子用带有聚四氟乙烯膜塞子的盖子封口,保存在4 C左右的保温箱中,运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2.3仪器与试剂仪器:吹扫捕集装置 (Tekma Atomx),Agilent 7890A气

8、相色谱仪.试剂:氯代烃混合标准溶液购买自Accustandards(USA),替代品(甲苯-d8、4-溴氟苯、二溴氟甲烷)购买自Accustandards(USA),高纯氮.2.4分析方法吹扫捕集条件:捕集管型号 OI-10#;U 型管(5 mL);气体流量40 mL min-1;最初捕集温度 20 C (根据环境温度);解吸温度180 C ;烘烤温度210 C ;吹扫时间11 min;解吸时间4 min; 阀温度110 °C ;传输线温度110 °C ;烘烤时间2 min;样品间的洗涤次数为 2次.气相色谱条件: Agile nt 7890A 气相色谱;Agile nt

9、化学工作站;毛细管色谱柱(DB-VRX 60 m x 0.25 mm(ID) x 1.4卩m);进样温度240 C ;柱流速(氦气)2 mL min-1;初始温度45 C ,保持 0 min;升温程序:12 Cmin-1升至190 C ,保持2 min;运行时间12.3 min; 分流比为20 : 1; 终止运行温度235 C,保持0 min;传输线温度230 C .本研究中5种氯代烃的检岀限为 0.5卩 g L-1.2.5数据处理本研究利用 GMS(Version 7.1)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克里金空间插值法.首先考虑的是各个井 位浓度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异分布,确定对一个待插点值有影响的距离范围

10、,然后用此范围内的采样点污染物浓度值来估计待插点的属性值,描绘场地地下水污染现状 .3结果与讨论(Results and discussion) 3.1污染场地水文地质 3.1.1地质构造模型的建根据钻井时取得的静力触探数据对场地内的土壤进行分类,确定每个监测井垂直方向上的土层分布状况.该场地土壤主要分为回填土、粉质粘土、粉质砂土、淤泥质粉质粘土、淤泥质粘土、淤泥质砂质粉土和淤泥质粘质粉土.据此首先在 GMS(Version 7.1)软件中用Borehole模块描绘岀检测井的空间位置,由软件自动形成监测井之间的断层带及分配滑动面代号,勾画岀监测区域边界后,构建区域内不规则三角形网络(Trian

11、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简称TIN),最终绘制整个污染场地中监测井所代表区域的地下三维地质实体(Solid)构造图(图2),以便了解水文地质状况.ti甘质牯h说淤质桔上I-根就贞活厦抚比图2场地三维地质构造模型(X轴正向代表北向)所构建的实体表明,浦东污染场地地层构造较为简单,各地层层次分明,应该是上海地处长江岀海口,属冲积平原的原因.区域内地表为1 m左右的填土层,主要为褐色,中到低可塑性;以下是 13 m的粉质粘土层;再下面为4 m左右的淤泥质粉质粘土层,两层中间部分区域夹杂有粉质砂土及淤泥质砂质粉土层;场地最下部是淤泥质粘土层,主要为灰色,低可塑性,部分位置含

12、薄砂层.3.1.2 地下水流向利用油水界面仪测量地下水水位,根据测量结果了解地下水水流方向.地下水高程测量结果和地下水流向如图 3所示,场地内地下水位无明显差异与变化趋势,地下水流向总体上为由东南流向西北.但在MW-4 MW-5和MW-8附近区域岀现地下水 “山峰”,这可能是由于场地内管道泄漏 导致的.图3场地地下水高程图3.2污染场地污染羽分布情况分别于2011年3月9日、4月29日及5月13日在浦东污染场地进行了3次采样,将场地内75 口监测井分成了 5个区域.综合水质分析结果,将氯乙烯(VC)、氯乙烷(CA)、1,1-二氯乙烯 (DCE) >1,1-二氯乙烷(DCA)和三氯乙烷(T

13、CA)共5种氯代烃的浓度进行加和,把监测井的地理位置数据与氯代烃浓度数据相结合,构成一个新的数据库,将该数据库导入到GMS(Version 7.1)中,手动选择每组数据的特定属性,用GMS软件分别绘制岀5块区域的污染物总量分布图,分析每块区域各自的污染特点.3.2.1 区域1污染羽分布1号区域中污染物总量检岀浓度均在20 mg L-1以下,各井位中5种氯代烃的浓度见表1.多深度关联井中,MW-18-2显示岀此区域内的污染物最高浓度,约16 mg- L-1.MW-103监测井中污染物浓度最低,仅有1.2卩g L-1.在MW-18-2、MW-18-4、MW-18-6这一组多深度关联井中污染 物浓度

14、依次递减,显示了污染物在地表浅层聚积,向地下渗透困难的状况.表1区域1各污染物浓度井位编号VCCADCEDCATCAMW-215.540512214121.4MW-171253S439323.5NDMW-18-277.286901080601012.2MW-1&-4 616665035033606MW-10-6ND21 8ND0.9NDMW-19NDND21.51.5ND107NDNDNDNDMW-102U.310703.12.723MW-103NDNDNDND1.2MW-104NDNDND1.237注:ND表示未检出,从污染物总量分布图(图4)上来看,1号区域污染羽以MW-18-2-

15、4-6 组多深度关联井为中心,呈环状向四周扩散.污染羽到达 MW-2及MW-17地下监测井时氯代烃总浓度降至1 mg L-1以下.总体上1号区域污染范围较小,就整个场地而言污染程度较轻,污染物迁移扩散模式简单.:.i I I I I Ir11444 02 1064103 9W2.O5 9M1 07 8 >40 09II5837.135036.17 42J5.19 5+34 20 26331昭2.24 103126 25028图4区域1污染物总量分布图(X轴正向代表北,Y正向代表西,下同)3.2.2 区域2污染羽分布2号区域污染情况最为严重,各井位中5种氯代烃的浓度见表2.MW-210、D

16、P-01、DP-03及DP-16四口监测井中氯代烃总量均接近甚至超过 1000 mg - L-1水平,MW-210更是整个污染场地中 污染物浓度最高的井位.MW-05监测井中氯代烃浓度与该区域其他监测井数据相比差异较大,表现出独特的低浓度特性,可能是处于地下水水位较高区域,污染物迁出量较大造成的.表2区域2各污染物浓度井位编号VCCADCEDCATCADP-01ND463005940189000340000OP-03368062600ND310000211000DP-0516.3232075739039200DP-16ND56700184079204050QQM:V-2015043500105

17、44602320MW-203NDNDNDND5.6MW-205NDNDrjoNDNDMW-206NDNDNDNDNDMW-207NDNDNDND0.6MW-210579827004680206000971000MW-26-415477807413560096200MW-2750556050125001830MW-28ND574ND181.4MW-32ND9 JND5B.6137NW-0V1421229851903260001370000注:ND喪示未检出一2号区域与1号区域最大的不同就是区域内有两个明显的高浓污染物聚集点,在GMS软件中可清楚地看到两个污染源分别位于MW-210和NW-01监测

18、井附近,该区域位于101A车间南面已拆除的TCA青洗单元,该清洗单元运行时间为1996-2006年.可能因为长时间的清洗过程中不规范的操作及废水排放,造成了该区域污染最为严重,并且场地总体水位变化并不明显,使得地下水流动缓慢,污染物扩散较为缓慢.2号区域污染物总量分布图(图5)中,两块污染羽在100车间中段偏西处有交汇迹象.另外,两块污染羽并不完整,有向1号和3号区域运动的趋势.1420 U.81 H352JI 50 门佔IQ 1135094.88 IO:OOT|,5* 94-J948.25 R4987-1.<)4 8518:1L6S 659728.32 56655.01 46958L6

19、9 37-)508.38 279435.07 IW&1 76 89288.43Y图5区域2污染物总量分布图323 区域3污染羽分布3号区域污染状况介于 1号和2号场地之间,各井位中5种氯代烃的浓度见表 3.MW-24-2监 测井为污染物浓度的最高点 .与1号区域类似,多深度关联井 MW-24-2、MW-24-4、MW-24-6显示岀 浓度依次下降的趋势,反映了污染物在浅层地层的积累现状.表3区域3各污染物浓度井位编号VCCADCEDCATCAMW-3NDNDNDNDNDMW-202457992522030105MW-212J72916.12.2NDMW-22NDNDNDNDNDMW-2

20、3NDNDNDNDNDMW-0441.74330256.63150795MW-24-26.5811001298280922MLV-24-431.662200204152000NDMW-24*a223415033660400152连:忖D表示未检出一3号区域内氯代烃的迁移扩散现象十分明显(图6).污染羽中心位于 MW-24地下水监测井附近,浓度在600 mg - L-1左右,聚集区域呈狭小扁平状,而后迅速以环状方式扩散开来,污染物浓度在区域边缘降至 1 mg - L-1以下.图 6(Fig. 6)5745Q 14 灿如 -48776 67>-4010321*对4肿74-22756.27 -

21、18419.?* rl4U82.il 19746.07540934 1072.M)图6区域3污染物总量分布图3.2.4 区域4污染羽分布4号区域总体污染情况(图7)不太严重,只在MW-30多深度关联井系列中有高浓度的污染物 表现为区域内的一个污染源.各井位中5种氯代烃的浓度见表 4.MW-08、MW-35监测井中污染物 浓度低于污染源,可能是污染物迁移扩散的结果.13OBL124 121000.70 Mil 齬 15 10)75 6 QI56A 07 BI75O 52 * 1937 8 6212544 5231290 *3500.35 526B7A1 22S7527 I3062 7J J2S0

22、 1S -6562 36图7区域4污染物总量分布图表4区域4各污染物浓度井位编号VCCADOEDCATCAMW-06NDND7.554 54174MW-OB50Q21103S9D76200232000MW-30-2NDNDHDNDNDND9.49117S4.891.65FyIW-30-632.57168.145.1414.185.25MW-31NDNDNDNDNDMW-35163020027.3912200557MW-20S402101002.235511.2220330000.047 223658注:ND恚示未检岀一4号区域的污染现状与 3号区域有相似之处,污染源附近氯代烃浓度不是太高,没有

23、因为迁移阻力而形成大面积的污染物聚集 .此区域现为油品仓库,氯代烃物质积累较少,可能是没有形成 2 号区域的大面积高浓污染物聚集区的一个原因325 区域5污染羽分布5号区域污染状况仅次于2号区域,污染物浓度最大值岀现在MW-38-6和MW-38-8两口监测井中,是该区域的污染源.各井位中5种氯代烃的浓度见表5.其他井位中,MW-10、MW-37MW-38-2和MW-38-4中污染物浓度均在100 mg L-1附近.MW-34、MW-36 MW-45-3、MW-601监测井中氯代烃总量在1 mg L-1以下.表5区域5各污染物浓度Spg-L1井®扁号VCCADCEDCATCAMW-10

24、154,96337005902210034700LIW-33ND19520.561.96NDND9.4?2 83261.4218.5MW-364552570022703250Q919MW-37792310013323700115000MW-38-213103110039403370DO154000MW-33-41036350037839100421000MW-38-6ND3.02ND6.3212ND24.7737.251B8D5000MW*393.22344250.B692.76373MW-40ND4.39ND6.73NDMW-45-3ND5ND1.782.2MW-45-SND3.77ND1

25、221.56MW-501ND3.S4ND1.041.38MW-503ND3 58ND0741.03MW-505ND3£2ND0.820.96MW-5Q6ND371ND0751 01MW-507ND3.373.121 67103IJW-&017.49146 143.34240.83B57注:MD表示未检出.如图8所示,5号区域高浓污染物聚集区域较3、4号区域稍大,污染羽形状不规则,显然是受到场地内地下水流向的影响,对照前述4块区域的污染羽形状,可以看岀,污染物均有向西北方向运动的趋势.5号区域污染羽末端浓度约为10 mg L-1左右,明显高于3、4号区域,说明该区域是2号区域之

26、外的又一个治理重点.316657 7Q 2945-ISl. b 2724JO6I 2蓟畑06 22S22J.52 2MI 14.97 IS4UM.43 161897 88 13的阁”33 II16SQ7? 95572.14 7346J.69 耳1;仇丨电 29246.60 708 00图8区域5污染物总量分布图326 场地地下水总体污染羽分布将5片研究区域的氯代烃总量数据汇总,再绘制岀浦东场地的整体污染物分布图(图9).可以看岀,场地内的污染物主要集中在2号区域,尤其是以NW-01污染源为代表,此点位附近氯代烃总浓度超过1000 mg-L-1.5号区域MW-38-2-4-6-8多深度关联井附近显示有一污染物聚集区(浓度在400 mg - L-1左右),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污染羽,但仅与2号区域污染羽末端水平相当.其他区域内污染程度较轻.馬枭抽总毗伽咔小 11441.41 1339107.50 12356 57 -IB367.5.63-1027914I m 153 J6 320J2.8271跑】朋 &I28TO93 5OTI ID.DI 40539 07 301588.14 197427.2d-S6M,«7图9场地地下水污染物总量分布图3.2.7 场地DNAPL分布2号区域地下水中岀现了自由相 (DNAPL),因此,本文对2号区域的地质构造进行了详细的剖 析.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