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精选_第1页
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精选_第2页
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精选_第3页
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精选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精选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精选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 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白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 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 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 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 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蹴武开

2、边的不满、 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 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 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痈恨庸将无能的悲慨。边塞诗的意象:烽火、狼烟、马、宝佥叭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 王昌龄、李硕、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 长 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 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 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

3、战城南、北风行, 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 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翩有凉州 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 题材有所扩展。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启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 的第一句一“葡萄美洒夜光杯”,犹如突然问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 光十色、琳琅满目、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 的抒情创造了气余,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洒佳 肴盛宴的

4、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 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将士 们举杯痈饮,使已经热烈的气余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 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 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 二字,往往乂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 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 觉悲痈”。还有人

5、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 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 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是一种夸张的说 法。活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 (舰佣说诗)这话对读者颇有启发。“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 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再回过 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 你斟我酌,一阵痈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 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

6、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 ” 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洒之词,而 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 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 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余是一致的。 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 借洒浇愁。 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 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白年来,这首诗 一直为人们所传诵。从军行【唐】杨炯烽火照西

7、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白夫长,胜作一书生。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 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乂渲染了环境气余,笔力极其雄 劲。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 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 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余。“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 再把宵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 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8、。 第三句“牙璋辞凤 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 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 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乂显示出帅场面的隆 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 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余。一个“绕”字,乂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 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

9、失色; 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 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白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 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 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 国之心。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 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 性的片断,作了

10、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乂是怎样告别 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 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 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乂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 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乂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 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 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 的精神面貌。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 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

11、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 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 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 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 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是唐诗的亮点。从军行(其八)【唐】王昌龄白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 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 涯。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 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这句虽是从铁衣

12、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 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 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 使人为之悬心吊胆。“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 指敌军的一员悍将。我方这位身经白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 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 出。诗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独领残

13、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 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 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 “白战沙场碎铁 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白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就把刚才这一 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诗 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 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 雄凛然可敬。象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 乂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写不

14、 出的。从军行(其二)【唐】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局局秋月照长城。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 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 复 杂的感情。“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乂 ?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 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洒作乐,常常少不了 “胡琴琵 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域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 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

15、、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 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 “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 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此句的“旧”对应上旬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 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 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乂怕听,乂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乂一次波折,乂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

16、 则乂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乂未尝没有更 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 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 “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 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 佛在军中置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乔芬苍苍的景象: 古老 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 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读者也许会感

17、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 (换新声一一旧别 情一一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 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 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 也是不容轻忽的。从军行(其一)【唐】王昌龄烽火城西白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 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余, 为第四句抒情作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宵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 苍茫,只有这座白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 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乂逢黄昏,“鸡栖于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启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诗经?王风?启子于役)这样的时 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