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英语及其成因的考察、对策(1)_第1页
中式英语及其成因的考察、对策(1)_第2页
中式英语及其成因的考察、对策(1)_第3页
中式英语及其成因的考察、对策(1)_第4页
中式英语及其成因的考察、对策(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式英语的形成原因1中式英语与英语教学3谈中式英语与英语教学-减少中式英语,提高教学质量6中式英语的形成原因摘要导致中式英语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汉语思维和表达惯式的影响,以及欠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从两种语言的语汇选用、句法结构两方面揭示汉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通过对英语教学中学生常出现的汉式英语加以列举,并浅析原因。关键词中式英语 原因,形成原因 词汇 句法 中国英语1 引言中式英语是指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 把汉语的语言规则运用到英语语言之中, 受汉语的思维方式和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干扰而说出或写出的措辞不当,语法欠通的英语,被外国人冠以Chingl

2、ish 的名称。最近网上很流行一首英文歌,其实就是说句心里话的英文版。这首歌流行的原因就在于它的搞笑。即将中文几乎逐字翻译成英语,并配以阿甘正传的剪辑。比如说把“说句心理话”译成“say a word in heart”,而把“既然来当兵”翻译成“but became a soldier”。这即是典型的中式英语。导致汉式英语的原因主要是汉语思维和表达惯式的影响,以及欠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从两种语言的语汇选用、句法结构两方面揭示汉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通过对英语教学中学生常出现的汉式英语加以列举,并浅析原因。 2 语汇的错误2.1 生搬硬套中式英语常常因

3、为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英语的本意, 完全依赖中文字面意思,生硬地逐句进行机械的转换,把英语单词一个萝卜一个坑地填入事先设置好的中文框框里, 于是就出现了照本直译的中式英语,给人累赘之感。比如,中国学生会将办学校“run a school”说成“do a school”,将书房“study”说成“studyroom”。 2.2 缺乏词汇的灵活运用能力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死记硬背单词意思,没有真正掌握英语词汇的内涵, 不会根据说话场合灵活选用适当的词语准确表达意思,如说句心里话中的歌词:(1)Say a word in heart, I have love, too.(2)I often th

4、ink a sleep her.(3)Come, come, but became a soldier.(4)Come, come, I know duty is big.这些句子中所犯的错误和死搬硬套并无明显区别, 只是由于对英语单词的误用, 造出的句子意思让人难以猜测, 不知所云。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只要在日常的学习中多留心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学会地道的表达方式,慢慢就会培养出灵活运用词汇的意识,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2.3 生造词语上面的这些汉式英语是由于对英语词汇的确切用法没有掌握,但是在大意上还可以让人理解接受。但是,有的学生在汉英翻译时,对语言之间的差异根本不加思考,直接将马路“ro

5、ad”译成“horse road”, 将一大早“early in the morning”说成“a bigmorning”,从而出现非常荒唐、可笑的英语。 本文来自织梦3 句法的不当3.1 英汉语句成分的差异3.1.1 名词使用的误区汉语动词普及,英语名词却占优势。有些学生写的句子虽然在语法上挑不出什么毛病,但动词过多,结构松散,表现乏力。究其原因,学生们普遍轻视了名词的语用功能。其实,在英语中若名词得以妙用,句子会显得生动、流畅、简洁,可谓是“名”正才能言顺,试比较下列每句中前后不同的表述:(1)She was so jealous that she became mad.(cf. Jeal

6、ousy drove her mad.)(2)His leg was so painful that it was impossible for him to takehis pants off.(cf. The painful leg made it difficult to take off his pants.)(3)She felt very tired so when she found a shade she had a restwithout any hesitation.(cf. Her tiredness made her determined to have a rest

7、immediatelyafter she found a shade.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 改成名词后的句子显得更简练、地道,富有一种难以言状的隐性表现力。要摆脱汉式英语中多动词的困扰,就得走出传统的语法功能的局限,寻求其丰富多彩的表达特色。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3.1.2“介词”意识的缺乏英汉两种语言还存在一个差别, 汉语是一门多用动词的语言,而英语则是倾向多用介宾短语。介词虽属虚词,在英语中却是重要的“功能词”。离开了介词,实词就会变得空泛、孤立无援、难以产生意义。介词是英语句子中的重要韧带,能否掌握介词已被认为是能否真正掌握现代英语的标尺之一。然而,中国学生在写作时常常忽视介词,这也是造

8、成中式英语的一个重要原因,来看下面的例子:(1)She looked at me and felt surprised.(cf. in surprise)(2)The man who wears a black jacket is my best friend. (cf. inblack jacket)(3)She looked at me and laughed.(cf. she looked at me inlaughter.)以上这些例子,在语法和意义的表达上都不能算错,但是不符合英语说话者的惯用表达法,所以被称为汉式英语。不难看出改进后的句子均凝练、传神,几处不起眼的介词的运用起到画龙

9、点睛的作用。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这方面知识的积累,才能使自己的英语更加地道。织梦好,好织梦3.2 被动语态,倒装语句使用少英语学习者应该了解, 英语中被动语态和倒装句的使用要比汉语多。熟练地运用这两种句式会使英语更加地道,避免出现汉式英语。让我们看看下面的例子:(1)People often consider that time is precious.(cf. Time is often considered precious.)(2)Everybody is strongly encouraged to take part actively.(cf. Active participat

10、ion is strongly encouraged.)(3)I not only speak very carefully, but I still speak very clearly.(cf. Not only did I speak very carefully, but very clearly as well.)3.3 句型转变少中国学生在英语的运用中,很喜欢用动词“make”构成的一个词组“make sb. do sth.”,因为在汉语中也存在相同的表达结构,所以凡是语句中出现这一意思,都千篇一律的使用这一词组,导致了贫乏的汉式英语。例如:(1)His bad score mad

11、e me know that he did not work hard.(cf. His bad score told me that he did not work hard.) copyright dedecms(2)His words made me crazy.(cf. His words drove me crazy.)(3)Hard work made me finally achieve success.(cf. Hard work enables me finally to succeed.)(4)This made me think about an old saying“n

12、o pains, no gains”.(cf. This reminded me of the old saying“no pains, no gains”.)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尽管这些句子在汉语表达中都是同一形式, 可是在英语中却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把句义更生动、多样地表达出来。3.4 英汉表达方式相反的情况由于汉语的思维方式和英语的不同, 有时候汉语意思转译成英语时,需要用相反的意思表达出来,否则就会导致汉式英语的出现。例如:(1)English grammar is very difficult, and many writers makemistakes when writin

13、g.(cf. Few can avoid making mistakes when write in English.)(2)He went to bed until he finished the article.(cf. He didnt go to bed until he finished the article.)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4 结论汉式英语是在英语学习者中常见的错误之一, 本文列举了当今大学生英文学习中汉式英语的种种语病及矫正策略。通过这些错误不难看出,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普遍存在一个深层次问题语言基本功不扎实,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在汉语环境的外语学习中,做

14、到勤思敏行,在学习中不断通过对比、推断、归纳、分析等发现英汉表达的差异规律,培养灵敏的语言直觉意识。只有这样,我们写出的句子才能饱含情感,充满趣味,富有风味;写出的篇章才能摆脱汉化的“匠气”和“死气”,充满“生气”和“灵气”,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英语教学者的目标。中式英语与英语教学“中式英语”是中国人英语学习中最容易出现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其形成有着深层的文化背景。文章拟从思维方式、用词差异和习惯表达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找到一条学习纯正英语的捷径。关键词:中式英语;思维;主体;客体The Cause s and Expression of ChinglishAbstract

15、: "Chinglish" is the most popular phenomenon among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basic reasons from its culture background such as the way of thinking, views on value, expressing habits, etc, to help find a short cut in English studying.Key words: Chinglish; thought;

16、subject; object人学习英语过程中因偏差而形成的特殊语言现象,旧称“洋泾帮”英语。英语在被“本土化”时,由于脱离了其形成使用的特定语言环境,当地语言主体自然会根据自身特点按自己主观意愿对其加以改造。其代表性的特征构成了现在的“中式英语”的框架,而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是造成汉译英时“中式英语”存在的主要原因。一、思维方式的差异1. 个性与共性偏重的不同西方文化强调尊重人的个性,而中国传统文化更看重的是共性。英语里“先个体,后集体”的特征十分明显。以人名和地名的顺序排列为例,其规则为“先名后姓,先小后大”:如在人名“Tom Smith”和“Adam Henry”中,“Tom”和“Adam”

17、是代表个性的“名”,“Smith”和“Henry”是代表共性的“姓”(英语是“Family name”,即家族名) 。汉译英时,亦应“入境随俗”,以符合西方习惯为原则,常规做法是先翻译中文名,再写姓。如“王小华”,应拼为“XiaohuaWang”。. 地名翻译也是如此,如“中国郑州金海路2 号”应翻作No. 2, J inhai Avenue,Zhengzhou, China (从小到大,从个性到共性) 。许多人的习惯做法是按汉语语序照搬,这是明显的“中式英语”的表现。2. 主体与客体偏重的不同西方思维通常以事件的客体,即事件本身为研究对象,而中式思维更关注的是事件的主体,即事件中的“人”。对

18、事与对人的不同导致了语言理解表达上的差异。如在下列反意疑问句中:“你不会买那些书,对吗?”You wont buy the books, will you?答句1:“是的,不买。(No, I wont) ”答句2:“不,我要买。(Yes, I will) ”.答句1中汉语前半部分肯定的是“对方的观点”(即:是的,你说得对) ,针对的是问话的主体,后半部分否定的则是“买书这件事本身”,答句2的构成也是同理。前后两部分相悖,不违背汉语语法规则。而英语整体肯定或否定的是“买书这件事”,针对的是这句话的客体,语法要求句中前后两部分或肯定,或否定,必须完全一致。反意疑问句的翻译和表达是国人常出错的地方,

19、应特别注意。这种现象还表现在日常用语上,如“太平门”,英语是" emergency exit" ,汉语表示的是人的“感觉,希望”,英语直接表现的是时间本身的性质。3. 思考问题角度的不同英语思维侧重站在自己的立场发表观点,而汉语思维更多的是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如:对“您先请”的翻译,我们通常会说" You first, please" ,实际最常用法应是" ( I am)After you" (直译:我在你后) 。这也从一个侧面表现汉语思维以“他人”为核心,而英语思维则是以“自我”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再如汉语中的“寒衣”,即“御寒的冬

20、衣”,以“它”(寒冷)为对象;英语是warm clothes,以“己”(自己的感觉)为对象。4. 结果与过程的偏重不同西方思维注重结果,中式思维注重过程。这样的习惯在语言上也有所表现。如“牌子上写着禁止入内”应译作" The sign reads NO ENTRY" ,而不是" The sign writes NO ENTRY" ;“听起来很有趣”应译作" It sounds interesting" ,而不是“It listens interesting”. 一词之差反映了英语思维注重结果(例句中分别是“读”和“听”的结果)而不是动

21、作过程(“写”和“听”的过程) 。二、用词的差异国人在表述或写作时如遇到生词,往往在汉英词典上找到相应词条生搬硬套,一套了之,既不考虑该词的内涵差异也不考虑其外延的不同,这就很难保证用词的准确性。1. 内涵与外延的差异一个词与另一个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该词的定义,即内涵上。只有充分理解内涵,才能准确把握其意义,同时,它也是近义词比较的重要内容。如在下列句子的翻译中:(1)由于忙于其他工作,我忽略了这个问题。(2)他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很容易被忽略。同样是“忽略”,在汉英词典里,会找到几个不同的可选词条:常用的有neglect, ignore,如果不仔细分析其内涵,凭想当然随意使用,便会产生本国人

22、士看得懂且感觉很自然,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看得懂但觉得很别扭的“中式英语”。其实,只要查一下双解词典,就会看到其中的细微差异:neglect: pay no attentionignore: not notice因此,上面的两个翻译练习答案应该分别是:(1) I ignored this problem , since I was busy with other works.(2) He is not somebody and hes easy to be neglected.从外延上说, " ignore"后面的宾语应是“不易察觉的人或事”,而" neglect

23、"的宾语是“未被重视的人或事”。再如:“飞溅”一词, 查词典结果是" sp lash "或" sp ill" , 但"sp lash"是“cause ( a liquid) to fly about in droop s”,指的是“产生四散的水花”;而" sp ill"是" of liquid or power run over the side of the container" ,指的是从容器撒出来(液体或粉末) 。我们只能说:A car splashed water when i

24、t rushed by. (汽车冲过去,溅起水花。)I spill the milk on the desk as he rushes in. (他冲进来时我把牛奶弄撒了,溅到桌上。)从外延来看, " sp lash"的宾语是液体很多的地方,而" sp ill"的宾语则是容器里面的液体粉末。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有相同汉语意思的词在英语里却有完全不同的定义和用法,二者不能互换,否则就不是地道准确的英语。2. 内涵与外延的重叠英语中有些词可以部分通用,如" switch on"和" turn on" ,大部分都可以用在

25、开启电器的时候,如:我们可以说: Please turn on /off the light/ radio. 或: Please switch on /off the light/ radio.词典里的解释是:turn on = start the flow of ( liquid, gas, current) . switch on = to turn electric current on.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这两个词汇在内涵和外延上有了部分重叠,此时可视为同义词(或短语)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同义词(或短语)使用中的一些习惯用法,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如我们可以说: I shall turn

26、off my mobile phone. 此时习惯上是不用“switch off"的。类似的还有对近义词的理解与使用,如" problem, issue, question"的混用,这也是学生常犯的错误。和汉语一样,英语词汇搭配有着复杂的规则,固定搭配是不能随意更改的。英语里的固定搭配主要表现在动词和名词的搭配及动词和介词的搭配上。如取得成绩是" attain achievement"不是"make achievement" ;而取得进步就应该是"make progress" ;同样,“下决心”只能是&q

27、uot;make up ones mind" ,这时就不能用" of"或其他介词。固定搭配是英语语法里的重要部分之一,平时多有了解,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三、习惯表达的差异1. 词性的差异英语里某些词性是汉语所没有的,如“这种想法是我的”( This idea is mine. ) ,句中"mine"一词是名词性物主代词,可以直接做名词用,汉语没有相对应的用法,不能一一对应译为" This idea is my. "再如笔者见某广告上有"China app le first"字样,想来是要夸自己的苹果是中国最

28、好的,但" first"是形容词,应用做定语,表示的是“序列中的第一”,用在这里犯了生搬硬套的错误,正确译文应是" China No. One App le"。同样“名牌”应是" name brand"而不是" famous brand"。另外,应特别注意英语词汇的词性对其使用的影响,如“我要回家”译为" I will go home. " 而不是" I will go to home. "这里"home"是副词,前面不用介词" to"

29、 ,国人容易误用为名词,犯“画蛇添足”的错误。混淆词性这也是我们使用语言中经常出错的地方,需引起重视。2. 否定表达的差异英语否定表达在语序上与汉语有明显的差异,它通常是对主句的谓语动词作出否定,而汉语习惯是对从句动词的否定。如对下句的翻译:我认为他不应负责任。(1) I think he is not responsible.(2) I dont think he is responsible.(1)句是明显的“中式英语”,是相应汉语一一对应照搬的结果。英语里还经常用肯定形式表达否定意思,如:“他是我最不愿见的人”应译为"He is the last one I want to s

30、ee. " 或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如:“我非常同意你”译为" I cant agree you more. "英语中这种逆向表达的方式须引起我们特别注意。3. 方位的表达差异英语中“先北南,后西东”, " north-west" , " north-east" , " south-west" , " south-east"汉语里是“先南后北,先东后西”,如我们说“东西南北”、“天南海北”、“东征西讨”、“东张西望”。“南征北战”应译作" fight north and

31、south" , 而“一桥飞架南北”应译为" Abridge will fly to span the north and south. "另外,对“前后”的表达中英也是相反的。英语提到过去时用" backward" ,指称未来时用" forward" ;而汉语用“前”指过去的时间,用“后”指未来的时间,如唐朝著名诗人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而“让我们看看后面会发生什么事情”译作"Lets see forward what will happen. "“从过去某点时间往前查,你会找到这个资料”

32、应译为" Check it backward from a certain time in the past , you can find the information. "“中式英语”是我们英语学习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平时应特别注意认真辨析语言现象,发现研究其中的内在规律,只有利用这些规律指导我们的学习,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谈中式英语与英语教学-减少中式英语,提高教学质量 南安市成功初级中学 戴远同摘要:中式英语在中小学学生的日常写作和交际中频频出现,但该问题却被现今的中小学教学所忽略。随着外语教学的深入,中式英语应作为一种语言的畸形变体得到人们的关

33、注。本文旨在通过从中式英语存在的普遍现象及成因来加深对中式英语的认识,并且提供一些解决办法,进而阐述在外语教学中应如何尽可能的避免中式英语,真正地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关键词:中式英语;英语教学;母语思维;外语思维;中介语;有效减少及避免中式英语即Chinglish,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影响和干扰,生搬硬套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语言习惯,在语言交际中和日常写作中出现的不符合规范英语和英语文化习惯的一种畸形英语。一、中式英语存在的普遍现象以一些中学生在练习写作和日常交际时出现的中式英语为例。主要表现在选词、句子结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等方面。1.选词。如,I eat breakfas

34、t every day. 正确应为 I have breakfast every day. 再如关掉水龙头,正确应为Turn off the tap, 有的学生错误地翻译为 Close the tap。以 “学校有个操场”为例,看到“有”,同学们就会想到“have”,而完全不会想到there be句型。再如看书,通常被误解释为Look books 而不是Read books. 还有典型的错误句子“I favorite food is fish”,正确应为 My favorite food is fish. 表达“他很高”, 正确为He is tall, 常有人会误翻译为 He is high.

35、2.句子结构。主系表结构,如,“You are very beautiful,” 受中文思维习惯影响,经常被误写为You very beautiful. 再如,I go to school by bike, 很多表达为 I by bike go to school. 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如I very like you.3.文化生活 。Thank you,英美人不可能用 Thank you 来做直接回答,而是使用You are welcome, 或者That is all right 等表达。“亚洲四小龙” 翻译的时候并不存在Dragon(龙)这一种为中国人熟知的事物,而是老虎(Tiger).

36、 再如“力大如牛” 的正确英文翻译并不存在牛的英文Bull或Cow, 翻译的却是As strong as a horse. Green hand 是生手,而非绿色的手;红茶为 Black tea, 而非Red tea;Restroom是厕所,而非休息室。Look out 意为小心,如果有人在火车上把它理解为打开窗户看外门,结果将是不幸的。4.思维方式上。 Your body is very healthy, 正确的表达应该是You look very healthy. 再如, My books are more than yours ,正确的表达应该是I have more books tha

37、n you do. 还有,不存在如“My stomach is a little hungry”这样的表达。再如:(错)Today is cloudy.(今天多云),英语语法中表示天气时间,常用It做主语。(正)It is cloudy today.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中国的外语教学,不利于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因为它会给外国人造成迷惑甚至不解,这种中式英语不符合英语的语法规则,不代表英语这一语言的发展方向,在现实生活中会对语言之间的交际交流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给国人造成啼笑皆非的尴尬。二、中式英语存在的原因1.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导致中式维逻辑不同,自然语言表达也会

38、有所不同。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本身由于受母语思维的影响,在习得新语言后会套用汉语规则和习惯产出不符合英语语言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也就是说,当学生达到一定的语言输入以后,在写作和日常交际时,因为需要就会有一定的语言输出,而输出的过程要由母语转为英语,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产出的英语会介于母语思维和外语思维之间,所产出的语言会无疑地会介于母语和外语之间,而这种中介语既有母语也有外语的印记。造成该问题的根本原因便是没有外语思维。这就意味着中国人在学习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时会遇到许多困难,会出现许多错误。2.其它原因主要为社会原因(1)语言环境的有无:语言环境对语言的学习至关重要。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从小耳濡目

39、染的环境是英语环境,接触的是英文思维,自然而然地就不会受到中文环境的影响,结果他讲的是地道英语,英语成为了他的母语。而中式英语就是因为语言学习者没有一个有利的语言环境,学习者既受到母语影响又受到外语影响,在这种被两种语言同时包围的情况下,中式英语的出现就免不了。(2)文化差异:学习语言中,文化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英语文化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认识。在汉语文化受到重视的事物,在英语文化中可能不被重视。比如对“龙”的看法,中西差异就很大。文化不同也致使一些平时的语言交际习惯有所不同,比如某人说完“谢谢”,英美国家的人并不是以“谢谢”来做直接回答。所以汉英文化中,基本语用规律如问候、告别、道歉、要求等方面也会因文化的不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也容易引出中式英语。(3)迷信依赖机器翻译使该现象恶化: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借助网络完成一些使用者不能完成的翻译任务,某种程度上,翻译软件的广泛使用使中式英语得到进一步推广甚至泛滥。有些通过机器翻译的词句已经走进了校园,甚至被张贴在校园的一些醒目的位置,这样做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不轻易地接触到了中式英语,而面对学生这一群体,中式英语就更容易得到普及。最典型的便是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这种表达已经到了泛滥的程度,甚至引起了英美人士的注意。(4)教师队伍。在外语教学中,学生获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