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_第1页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_第2页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_第3页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_第4页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重点与难点分析: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及其推论。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是证明同一三角形中两角相等的重要依据; 而在推论中提到的等腰三 角形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平分线三线合一这条重要性质也是证明 两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及两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依据。为证明线段 相等,角相等或垂直平提供了方法,在选择时注意灵活运用。本节内容的难点是文字题的证明。 对文字题的证明,首先分析出命题 的题设和结论,结合题意画出草图形,然后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做到不重不漏,从而转化为一般证明题。这些环节是学生感到困难的。教法建议: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本节课

2、教 学可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终在老师 的指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本课教学拟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具体说明如下:(1)发现问题本节课开始,学生动手对折手中制作好的等腰三角形, 让学生观察并 发现结论。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 望和要求.(2)解决问题对所得到的结论通过教师启发,让学生完成证明.指导学生归纳总结,从而顺其自然得到本节课的一个定理及其两个推论.多让学生亲自实践,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思想 和教学理念.(3)加深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对知识的消化和理

3、解的过程, 通过例题的解决,提 高和完善对定理及其推论理解。这一过程采用讲练结合、适时点拨的 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在解决问题身上, 让学生的思维 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层层展开,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使他 们“听”有所“思”、“练”有所“获”,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 一*体。一.教学目标:1 .掌握定理的证明及这个定理的两个推论;2 .会运用相关性质和定理证明线段相等;3 .使学生掌握一般文字题的证明;4 .通过文字题的证明,提高学生几何三种语言的互译能力;5 .逐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 .渗透对称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观点;2 .教学

4、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推论3 .教学难点:文字题的证明4 .教学用具:纸制等腰三角形,直尺,微机5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6 .教学过程:1、 性质定理的发现与证明(1)对折手中制作好的等腰三角形:一般学生都能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若有其它发现也要给 予肯定),(2)提醒学生:凭观察作出的判断准确吗?怎样证明你的判断?师生讨论后,确定用全等三角形证明,学生亲自动手作出证明.证明略.教师指出:定理提示了三角形边与角的转化关系, 由两边相等转化为 两角相等,这是今后证明两角相等常用的依据, 其功效不亚于利用全 等三角形证明两角相等.2、推论1的发现与证明投影显示:由学生观察发现,等腰

5、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启发学生自己归纳得出: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 相重合.学生口述证明过程.教师指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 互相重合“三线合一”的性质有多重功能,可以证明两线段相等,两 个角相等以及两条直线的互相垂直,也可证线段成角的倍分问题。3、推论2的发现与证明投影显示:一般学生都能发现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为 .然后启发学生与等 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作类比,自己得出等边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4、定理及其推论的应用例1:已知等腰三角形ABQ顶角为70度,求另外两角的度数。小结:渗透分类思想,培养思维的严密性.例2、已知:点

6、D、E在4ABC的边BC上,AB= AC, AD= AE求证:BD= CE证明:作AF,BC,垂足为F,则AF,DEAB= AC, AD= AE (已知)AF± BC, AF± DE (辅助线作法) . BF= CF, DF= EF(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与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 .BD= CE强调说明:等腰三角形中的“三线合一”常常作为解决等腰三角形问 题的辅助线,添加辅助线时,有时作顶角的平分线,有时作底边中线, 有时作底边的高,有时作哪条线都可以,有时却不能,还要根据实际 情况来定.例3求证:等腰三角形两腰上中线的交点到底边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已知:如图,AB= AC,

7、BD、CE分别为AC边、AB边的中线,它们相 交于F点 求证:BF= CF证明:BD> CE是 ABC的两条中线,AB= AC .AD= AE, BE= CD在 ABD和 ACE中 .ABA A ACE 1= 2在ABEF和ACED中 .BEH ACEDBF= FC设想:例1到例3,由易到难地安排学生对新授内容的练习和巩固在以上教学中,特别注意“一般解题方法”的运用 .在三个例题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补性, 从而提高认识,完善认知结构,使课堂成为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学堂”5、反馈练习:出示图形及题目: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培养学生应用能力。6、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小结(1)、轴对称图形(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文字证明题的书写步骤7、布置作业:a、书面作业P9# 1、2b、 上交作业 P9# 4、7、8c、 思考题:已知:在 ABC中,AB= AC, E在CA的延长线上,/ AE口 / AFE.求证:EF± BC证明:作BC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