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_第1页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_第2页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_第3页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_第4页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和其他消 费理论,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掌握投资乘数等 乘数的概念。【教学重点与难点】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 民收入的决定,投资乘数原理。【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1、几个消费函数2、如何运用函数来推导均衡模型3、加上政府因素进一步研究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影响4、投资与国民收入的进一步研究第一节均衡产出为了使分析更简单一些,就需要做一些假设一、基本假设1 .两部门经济的假设。在一个只有家庭部门(消费与储蓄)与企业部门(投 资与

2、生产),不存在政府和对外贸易。而且厂商的投资是不随利率与产量变动的 自主投资。即投资为常数,或为外生变量。2 .假定折旧与公司未分配利润都为零,从而使得 GDP=NDP = NI=PI3 .只适用于短期的分析。社会总需求的变动只会引起社会产量的变动,从 而使社会总供求相等,价格总水平则不发生变动。这也就是所谓的凯恩斯定律。 凯恩斯的巨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产生的背景是19291933的资本主义世界 大萧条,资源大量闲置,产品大量积压,工人大批失业。此时,社会总需求的增 加,或者使闲置资源得到利用从而生产增加, 就业也有所增加,或将积压产品销 售出去,但产品成本和产品价格基本上保持不变。 所以,凯

3、恩斯研究的均是以资 源大量闲置为条件。投资和储蓄的两层含义一层是计划的或意愿的,是事前想要的由不同经济行为主体来完成的。投资 由企业做出,消费由家庭做出。二层是实际的或事后的,当经济活动完成后的实 际的数字。事前的或意愿的投资和储蓄经常是不相等的, 而事后的或实际发生的 投资和储蓄是永远的完全的相等,因为实际发生的投资中已经包含了非意愿投资 (非计划投资)即存货投资,而事前的投资则不包括。但事后相等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在此研究的相等是事前的投资和储蓄相等, 这是国民收入所研究的,在这里, 非计划存货投资应该为零。二、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在凯恩斯之前,经济学家信奉的“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也

4、就是说, 只要有供给,就有需求。但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使萨伊定理遭到了来自现实 的挑战,凯恩斯否定了萨伊定理,建立了在总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的国民收入。 即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分析的重点是短期中的宏观经济状况。而且,凯恩斯认为, 在短期中决定宏观经济状况的关键因素是总需求。也就是说,凯恩斯的基本命题是:有效需求水平决定国民收入水平。 因此,总需求分析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 学的中心。凯恩斯从“蜜蜂的寓言”中得到了启示。悟出了需求的重要性,并建 立了以需求为中心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经济学上著名的“凯恩斯革命”。这场革命的结果就是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以上前提假设条件下,社会总产出

5、(国民收入)就只取决于总需求。与总需 求相等的产出(国民收入)称为均衡产出(均衡国民收入)。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生产就会稳定下来。若生产(供给)超过需求,企业所不愿意有的过多的存货就会增加,企业就 会减少生产。反之,若生产(供给)低于需求,企业库存会减少,企业就会增加 生产。总之,由于企业要根据产品销路来安排生产,一定会把生产定在和产品需 求相一致的水平上。三、社会总需求的构成均衡产出条件下,经济社会总收入刚好等于计划支出(即所有居民和全体厂 商想要有的消费支出与投资支出)。这就是说,企业的产量以至于整个社会的产 量一定稳定在社会对产品的需求的水平上。由于两部门经济中的总需求只包括

6、居 民的消费需求和厂商的投资需求,因此,均衡产出用公式就表示为:y = c + io小写的y、c、i分别表示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实际产出、 实际消费与实际投资。这里的“实际”是指剔除价格变动后的,而不是“实际发生”的。c和i分别代表居民、厂商实际想要有的消费与投资, 即意愿消费和意愿投资的数量,而不是 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与投资。 因为企业的产量如果比市场的需求 量多出一部分价值,多出来的这部分价值就成为企业的非意愿存货投资或非计划 存货投资。在国民收入核算中,这部分存货投资是投资支出的一部分, 但不是计 划投资,故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实际产出就等于计划支出与非计划存货投资之和, 但在国民

7、收入决定理论中,由于均衡产出是指与计划支出相等的产出, 故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支出和计划产出正好相等,非计划存货投资也就等于零。国民收入核算均衡产出(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构成Y = C + IY = c+ iY, C, I 与 y, c, i名义产出(收入)、消费、投资剔除价格变动的实际产出(收入)、消费、投资C+I 与 c+ i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意愿的消费和投资产出(供给)与支出(需求)实际产出等于计划支出(计划需求)加非计划 存货投资均衡产出是指和计划需求 相一致的产出(在均衡产出 水平上,计划支出和计划产 出正好相等,非计划存货投 资等于零)四、均衡产出(或均衡国民收入)的条件均衡产出

8、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的支出。或者说,当国民经济处于均衡收入水平上时, 实际收入一定与计划支出量相等。若用 E ( Expenditures)代表总支出,y代表总收入,则经济均衡条件就是E = y0这一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图中IU 非意愿存货投资(a)支出等于收入的450线(b)支出决定收入图2.1均衡产出图(a)中的横轴表示总收入,纵轴表示总支出。45°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总 支出与总收入相等。假定总支出即包括总消费与总投资的总需求为100,图中的A点表示总支出与总收入相等,都是100亿美元,A点也就是均衡点,表明生产 总额正好等于

9、总需求。均衡产出是指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可在图(b)中得到表现。假定A点仍 表示均衡产出点,同A点相对应的收入和支出均为100亿美元。非计划存货投 资大于零,产生库存,企业就要削减生产,直到总供求相等的 A点表示的100 为止,实现总供求相等。反之,C点表示总收入小于总支出,社会产出小于社会 需求(支出),企业就要增加生产,也是到总供求相等的 A点表示的100为止, 实现总供求相等。当然,总支出即总需求变化了,总收入也就相应发生变化。比 如,再假定总需求为90亿美元,则均衡产出必为90亿美元。若总需求为110亿 美元,则均衡产出就为110亿美元。由于计划支出用E = c + i表示,生产创造的

10、总收入等于计划消费与计划储蓄之和,即y = c + s ,所以均衡产出的条件就是 E = y,即i = s ,(2.2)再次说明,这里的投资等于储蓄,是指经济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 计划储蓄,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I=S,则是指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投资 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始终等于储蓄。前者为均衡条件,即计划投资不一定等于 计划储蓄,只有二者相等时,收入才处于均衡状态;而后者所指的实际发生的 投资和储蓄是根据定义而得到的实际数字,从而必然相等。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消费是促进GDZ曾长的第一驾马车。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在发达国家C对GDP勺贡献平均为66%美国为70%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11、2007年,消 费对GD用勺贡献首次超过投资。初步估计,在11.4%的GDB曾长中,消费、投资、 净出口分别拉动4.4、4.3、2.7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消费对GD用勺贡献率为38.6%。 因此,提高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就是摆在我们目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节内容就是分析有哪些因素影响消费,以及如何影响。一、消费函数的含义与一般表达式1、消费函数要分析均衡产出的决定,就要分析总需求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决定的。 首 先必须分析消费如何决定。因为:消费是总需求中最主要的部分;而且,经济均 衡的条件是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要找出储蓄量的大小,必须先找出消费量的 大小,一旦知道了消费的数额,便

12、可从国民收入中减去这一数额求得储蓄量。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利率水平、收入分 配状况、消费者偏好、家庭财产状况、消费信贷状况、消费者年龄构成以及制度、 风俗习惯等等),但有决定意义的是收入。消费函数就是消费与收入的依存关系。用 c代表消费,用y代表收入,则消 费函数可以表示为:c = f (y)。消费与收入有着密切关系,但也存在一个消费比 重问题即消费倾向。消费最大的特点是不能为零,即使收入为零,也有消费,所 以存在一个维持生活的消费,与收入无关,称基本消费(或自发消费)。即与收入没有关系的消费,即使收入为0时借债或者动用过去的储蓄也要必须进行的基 本生活消费支出。

13、即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北京为 400多,石家庄为300多, 用a表示。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随着收入的变动,有多少用于消费,即 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收入,所增加的消费数量,用B表示,在此,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y表示收入,P与y之积是引致消费,C是边际消费倾向既定条件下与 收入相联系的消费。则消费函数可用下式表示:c = :- yC=s + Py的经济含义是: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加上引致消费。如果口= 200,= 0.8,则c = 200 + 0.8 y,即收入增加1单位,其中的80%就被用于消费,只要知 道了收入y,就可以计算出消费者的全部消费量了。2、消费倾向(1)平均的消费倾向APC全部

14、收入与平均消费的比率,即平均每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重。APC =- =y=- + P APC>1, <1, =1(消费可能大于、等于、小y y y于收入)例如,一个社会收入为2万亿元,消费支出为1.5万亿元,APC = 1.5/2=0.75 (2)边际消费倾向 MPC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比率。可以用公式表示为:八 :c M P C= y例如,收入增加到3万亿元(增加了 1万亿元),消费增加到2万亿元(增加了 0.5万亿元),则MPC = 0.5由于边际消费倾向会被经常用到,为书写方便,就用 口代替MPC,于是,边际消

15、费倾向可以表达为另外一种方式:一:=上,y如果收入增量为极小时,边际消费倾向又可以表达为:dcdcMPC =卡=dy 或 dy数值范围:01, 0&MP等1,(由于消费增量只是收入增量的一部分)变动规律:MPC是有递减规律的。是针对富人、富国的。如果 MPC变动 下降,比APC小,就会拉着APC不断下降。对我国比较符合(刚超过温饱线), 在美国却不存在,因为美国为最富的国家,但消费最高,还要借债消费(贷款消 费),否则经济无法发展。这与收入理论和消费理论相矛盾。所以,以后的经济 学家研究了长期中的消费与收入关系的数据, 得出的结论是:并不存在凯恩斯所 说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所以从又有了

16、其他的消费函数理论。(3) MPC和APC的几何表示(4) MPC与APC的特点MPC APCfB递减;APC台终大于MPC APOMPC,因为,APC = ="y =+ P ,由于”和y都是正数,因而>0 ,所以y y yyAPOMPCoMPC!终大于零而小于1;APCM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 (因为消费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收入)。3.消费曲线消费与收入的关系也可以用消费曲线表示,消费曲线包括线性的消费曲线与非线性的消费曲线。消费与收入关系的消费函数可表示为:C = : + : y450线为收支相等线,意味着供需平衡,a为自主消费,在此基础上给出曲线c=£+Py,有一

17、个纵向截距,若B越陡,曲线越陡直,越接近于45°线。(3)线性消费函数下图为线性消费曲线图。在图中,横轴表示收入 线牲渊料|磅御费c, 450线为收支相等线,在此线 上任何一点都表示消费等于收入。c = f (y)曲线是消费曲线,表示消费和收入 之间的函数关系。E点是消费曲线与450线的交点,表示此时的消费等于收入。 位于消费曲线上E点左下方的点比如A点表示消费大于收入,而位于 E点右上 方的点比如B点则表示消费小于收入。消费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示消费随收 入的增加而增加。OF或Gyb为自发消费口,BG为引致消费Pyb, Byb为消费总 量即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c = a + B

18、y消费等于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 当消费和收入之间呈线性 关系时,消费函数就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 消费函数上每一点的斜率都相 等,并且大于0而小于1。当消费函数为线性时,APG MPC勺特点更为明显。且APC逐渐趋近于MPC 从图中还可看到,消费曲线上任意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都比线性的消费曲线的斜率大,说明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边际消费倾向。 当然,随着收入的增加,土会越来越小,表明APC逐渐接近于MPC。y但是,与线性消费曲线相比,非线性消费曲线的特殊性在于:随着收入的增 加,非线性消费曲线的斜率越来越小,即非线性消费曲线上各点的切线越来越平 缓,各点的切线的斜率越来越小,非线性消费曲

19、线越来越以递减的速率向右上方 倾斜,这表现出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这一点在图上也能看得出来:随收入增加,非线性消费曲线在E点和45o线相交之前,与45°线的距离越来越小,而在相交之后,与45°线的距离越来越大,表示消费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于收入增加的幅 度一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思考:假日经济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二、储蓄函数1.储蓄函数由于y = c + s ,所以s = y-c,故储蓄是收入减去消费后的剩余部分。储蓄 函数表示的是储蓄与收入的关系,其公式是:s = f (y)2、表达式:s =-久 + (1 0)y3、储蓄倾向平均储蓄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的比例,用公

20、式表示为:sAPS , APS可以为0, >0 (正储蓄),<0 (负储蓄)。 y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可用公式表示为:一 cc sMPS = 1,如果收入增量为极小时,边际储蓄倾向又可以表达为: y八 dsMPS =,0< MP& 1dy4、变动规律:既然消费(c)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是递减的, 则可知储蓄 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收入一定的情况下,y=c+s5、储蓄曲线与消费函数的方向正好相反。同样也有线性和非线性表示。储蓄与收入存在线性关系的储蓄函数可表示为:S = a + (1 P ) y这是因为s = yc, c =a + Py,故:

21、s = y c = y (口 + %) = a+ (1 P) yyy上图表示了线性的储蓄曲线。横轴表示收入,纵轴表示储蓄,储蓄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明储蓄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OA为一a ,表示收入为0时储蓄的 减少量,即储蓄是自发消费的来源。B点是储蓄曲线与横轴的交点,表示收入为OB时全部的收入都用于消费,此时的储蓄为 0;位于储蓄曲线上横轴以上的点 比如C点表示存在正储蓄,而位于储蓄曲线上横轴以下的点比如D点表示存在负储蓄。储蓄曲线上任意一段弧或任一点的斜率, 就是边际储蓄倾向,所以,线性的 储蓄曲线上任意一段弧或任一点的斜率都相等,都等于数值不变的边际储蓄倾 向。储蓄曲线上任何一点与原点连

22、线的斜率,就是平均储蓄倾向。下图为非线性的储蓄曲线。与线性的储蓄曲线相比,非线性储蓄曲线有自己 的特殊性。随着收入的增加,非线性储蓄曲线的斜率越来越大, 即非线性储蓄曲 线上各点的切线越来越陡峭,各点的切线的斜率越来越大,非线性消费曲线越来 越以递增的速率向右上方倾斜,这表现出边际储蓄倾向递增的状况。 图26中,随收入的增加,非线性储蓄曲线向右上方延伸,在B点与横轴相交后,与横轴的距离越来越大,表示储蓄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大,边际储蓄倾向是递增的非线性储蓄曲线图三、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补,二者之和等于收入。二者之和相互抵消,正 好等于450线。c + s =( a+By

23、 ) + -a + (1 -B)y= y2、若AP丽MP嘟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C>MPC则APSMP都随收入增加 而递增,但APS<MPS3、AP(JDAP之和恒等于1, MPCOMP宏和也恒等于1。APC+APS=1 MPC+MPS=1消费与储蓄的这一关系还可用下图表示。(1 3 ) y图中,消费者的收入等于 Oy0时,消费曲线与45o线相交于A点,储蓄曲线与横轴相交于点,此时消费等于收入,储蓄等于 0; A点左下方、在45°线以 上的消费曲线上的各点,表示消费大于收入,相应的储蓄曲线位于横轴以下,有 负储蓄;A点右上方、位于45°线下方的消费曲线上的各点

24、,表示消费小于收入, 相应的储蓄曲线位于横轴以上,有正储蓄。其次,由于APC、MPC都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但APC>MPC,相应地, APS、MPS都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增,但 APS<MPSo这一点在图27上表现 为:消费曲线上任何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都大于消费曲线上该点的斜率,同时,yo点右上方的储蓄曲线上任何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都小于消费曲线上该点的 斜率。再次,APC与APS之和恒等于1, MPC与MPS之和也恒等于1。 这两个恒等式可以证明如下:y = c + s,等式两边都除以y,得即: y y yAPC + APS = 1由上式可得:1 APC = APS, 1-AP

25、S = APC同样,由于 y=A c + s,等式两边都除以 y,得: y c Sy Ay Ay ,即 MPC + MPS = 1由上式可得:1 MPC = MPS, 1-MPS = MPC根据以上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只要知道其中的一个,另一个就可以 推算出来。四、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在以上分析的单个消费者的消费函数基础之上,可以得出整个社会的消费函 数,也就是总消费与总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毫无疑问,社会消费函数是单个消 费者消费函数之和,但社会消费函数并不是单个消费者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社会消费函数的形成除了受消费者消费函数影响之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这 些影响因素包括:2

26、、国民收入的分配平等程度。社会成员因拥有的财富数量不同,便具有不 同的消费能力与储蓄能力。(富有者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贫穷者边际消费倾向较 高。)若高收入的消费在社会消费中的比重越大,社会消费曲线就会下移。假设 一个社会20%的富人占有80%的收入,消费倾向为0.2 ,其他人占有20%的收入, 消费倾向为0.7 ,这个社会的消费倾向为0.8 X 0.2 +0.2 X 0.7 =0.3。如果另一个 社会20%的富人占有20%的收入,消费倾向0.2,其他人占有80%的收入,消费 倾向0.7,则这个社会的消费倾向为0.2 X 0.2+0.8 X 0.7 =0.6。据估计美国的消费倾向约为0.68,而中

27、国的消费倾向是0.48。有人解释引起 这种差别的是消费观念。现在我们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看是否是如此?这 几年,我国的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剧3%的人占有40%的收入,其不平等程度已超 过美国。更重要的是无论收入的两极如何悬殊, 只要有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阶层 (美国存在),社会消费倾向也是较高的。而我国目前还未形成这样一个庞大的 中等收入阶层,中层收入者占的比率很小。这一畸形的消费结构反过来又会影响 整个社会需求的扩张,消费信贷也就很难推开,因为信贷要有收入做保证。如果 我国目前这一问题不能解决,其他也谈不上。2、政府的税收政策,进行再分配问题。如果实行的是累进个人所得税制, 富有者一些可能的储

28、蓄就会转化成政府税收, 政府将这部分税收以政府购买支出 和政府转移支付的方式花费掉,会直接或间接增加消费,最终使得社会消费总量 增加。这样,社会消费曲线就较高。在美国,里根政府时期实行减税(特别是财 产税),因此,里根被称之为富人总统,克林顿上台后,将财产税该为累进税制, 超过一定的数额要增加税收,因此,整个社会状况一度良好,均好于以前的总统。3、公司未分配利润的数量。公司利润中未分配的数量较少,意味着股东得 到了更多的红利,从而消费就多,社会消费曲线位置就较高。反之,公司利润中未分配的数量较多,社会消费数量就少,社会消费曲线就下移。4、消费者的消费预期。目前在我国,人们的心理很悲观,预期未来

29、收入未 有很大增长,故目前消费不能增加。要想增加消费,就要增加中低阶层的收入, 就得就业。政府财政从哪来?税收又从哪来?企业发展又从哪来?需要投资,而投资需要贷款,贷款需要保证,所以,目前成为一种无解的状态。从今年 2月份 公布的数据看,投资增长 53%,去年是26.7%,其中很大比例是房产、钢铁、 水泥,企业的投资却少的可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的政绩工程、 形象工 程,还有就是经济增长的周期性规律和政府政策的倾斜。尽管社会消费曲线并非个人消费曲线的简单相加,但社会消费曲线与个人消费曲线的形状是相似的。五、其他消费理论(一)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提

30、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认为,人们会在相当长时期的跨度内计划自己的消费开 支,以便于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从个人一生的时间发展顺序看,一个人年轻时的收入较少,但具有消费的冲动、消费的精力等消费条件,此 时的消费会超过收入;进入中年后,收入会逐步增加,收入大于消费,其收入实 力既可以偿还年轻时的债务,又可以为今后的老年时代进行积累; 退休之后步入 老年,收入减少,消费又会超过收入,形成负储蓄。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生命周 期消费理论。假定一个人20岁开始工作,60岁退休,预期寿命80岁。这样,这个人的工 作时期Tw = 60-20 = 40年,生活年数Nl = 8020=60年,人生前20

31、年受父母 抚养的时期不算入生活年数中;如果每年工作收入 yw = 24 000元,则终生收入 yH = 24 000X 40 = 960 000 (元)。一生安稳生活的心理与追求,使得人们在 60 年的生活年数中有计划地、均匀地消费终生收入 960 000元,则每年的消费额960000Tw402c =16000 = 黑 yw =一火 24000 =一父 24000(兀)60Nl603以上例子表明,该人在生活年数(60年)内每年消费年工作收入yw (24 000一 ,2兀)的,正好也是其工作时期Tw (40年)占生活年数Nl (60年)的比例;3111一另外1的年工作收入yw用于储蓄,年储蓄额等

32、于Myw=1M 24000 = 8000兀), 33340年的工作时期累计的储蓄额达到 8 000X 40 = 320 000(元),320 000元储蓄用 于退休后的20年的消费,按照工作时期年消费16 000元计,320 000元储蓄可 以使用20年,在预期生命结束时正好花完。以上例子暗含一些假定,比如工作时期的年收入保持不变、人生前 20年没 有积累、年储蓄没有利息、不给后代留遗产、人的一生不经历大的社会动荡等等。 即使加进更符合现实的因素比如储蓄有利息、给后代留遗产等,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也是成立的。考虑到更多的现实因素后,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可以用公式表示为:C = 0 w Wr +。yw

33、ywC仍然为年消费额,Pw为财富的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的财富的比例, Wr为实际 财富,P yw为工作收入的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的工作收入的比例, yw为年工作 收入。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还得出另外一个结论:整个社会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比例会 影响总消费与总储蓄。比如,社会中的年轻人与老年人所占比例大,则社会的消费倾向就较高、储蓄倾向就较低;中年人比例大,则社会的储蓄倾向较高、消费 倾向较低。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也分析了其他一些影响消费与储蓄的因素, 比如高遗产税 率会促使人们减少欲留给后代的遗产从而增加消费,而低的遗产税率则对人们的 储蓄产生激励、对消费产生抑制,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等会使储蓄减少,等等。显然

34、,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与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是不一样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强调或注重长时期甚至是一生的生活消费,人们对自己一生的消费作出计划, 以达到整个生命周期的最大满足;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则把一定时期的消费与该时 期的可支配收入联系起来,是短期分析。(二)持久收入消费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的现期收 入不是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消费者的持久收入。持久收 入是指消费者能够预计到的、较为固定的长期收入。可以运用加权平均方法来计算出持久收入,所用权数的大小由时间的久远性决定,离现在越近,权数越大, 离现在越远,权数越小。可用下面的式子表达某消费者的持久收

35、入:yp =与 + (1 4) y-i式中,yp为持久收入,4为权数,y为当前收入,y-i为持久收入。假定=0.8, y=25 000 元,y-i =20 000 元,则:yp = 0.8X 25 000 + (1-0.8) 20 000 = 24 000 (元)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比如 C = 0 p yp, Bp为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则当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仅仅为 P p 1 ,低于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P po 当前收入的短期边际消费倾向低的原因是,在短期内,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增多, 消费者却不能确信收入的增加会一直持续下去,故而不会立即增加消费;相反, 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减少,消费者

36、也不能断定收入会持续减少, 故消费者也不会马 上减少消费。当然,如果消费者能够判定收入的增多或减少的变动是持久的,具消费最终就会调整到与变化后的收入相对应的水平上。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的事业很有前途, 这项事业将来会有更大发展,今后他 会挣到更多的钱,他就会在当前不多的暂时收入之外借债消费。又如,经济繁荣时期,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由于不能断定今后的收入会持续增长, 故居民基本 上按照持久收入来消费,消费不会增加太多,所以,经济繁荣时期的消费倾向低 于长期平均消费倾向。反之,经济萧条时期,消费者不会减少太多的消费,此时 消费倾向是高的,高于长期平均消费倾向。以上所述的持久收入消费理论与生命周期消费

37、理论既有区别又有相同之处。 二者的区别在于分析的侧重点不同,持久收入消费理论主要从消费者个人对自己 收入的预测方面来分析消费,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偏重对储蓄动机的分析, 并在此 基础上分析了包括工作收入与储蓄在内的财富对消费的影响。由于都认为单个消费者是前向预期决策者,即单个消费者对今后的收入状况进行预测、从而决定自 己的消费,因此,这两个理论在以下三个方面是相同的:第一,消费既与当期收入有关,又主要与一生的收入或持久收入相联系,当期收入特别是持久收入是消费者消费决策的依据。第二,经济繁荣时期或经济萧条时期的暂时性收入变化,只对消费产生较小的影响,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很小甚至接近于零,而持久收

38、入的边际消费 倾向则接近于1。第三,如果政府的税收政策是临时性的,就不会对消费产生什么影响,消费 变化就很小;持久性的税收政策才会影响持久收入,从而影响个人消费。(三)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创立, 这一理论因认为消费习惯 和消费者周围的消费水平决定消费者的消费、当期消费是相对地被决定的而得 名。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长期内,消费与收入保持较为固定的比率,故而长 期消费曲线是从原点出发的直线;短期内,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难以随收 入的减少而减少,故短期消费曲线是具有正截距的曲线。对保持高水平收入的人来说,消费水平会随着自己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增加 消费是容易的

39、;当收入减少时,因较高的消费水平所形成的消费习惯使得消费具 有惯性,降低消费水平就有一定的难度, 不太容易把消费水平降下来,消费者几 乎会继续在原有的消费水平上进行消费。 这就是说,消费容易随着收入的增加而 增加,但难以随收入的减少而减少。仅就短期而言,在经济波动的过程中,低收 入者收入水平提高时,其消费会增加至高收入者的消费水平, 但收入减少时,消 费的减少则相当有限。因而,短期消费曲线与长期消费曲线是不同的。 这一理论 可以用下图来说明。相对收入消费理论图中,横轴为收入,纵轴为消费。当收入逐步增加时,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 较为固定,长期消费函数表示为 Cl =Py, Cl是长期消费曲线。当经

40、济发生周期 性波动时,短期消费函数与长期消费函数具有不同的变化状况。例如,当收入为yi时,消费为Cio当经济因衰退或萧条而使收入由 yi减少到yi时,消费不会 沿着Cl曲线减少,而是循Csi的路径减少,即消费不是沿Cl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而是沿Csi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一一移动到 C-1的水平。显然,Csi曲线表现出的 平均消费倾向大于Cl曲线表现出的平均消费倾向,即 2义,这说明相对于y yi收入的减少,消费减少得不是太多。如果经济逐步复苏,收入由 yi恢复至原来 的yi水平,消费就由C-i沿Csi路径向右上方移至Ci的水平。经济由yi再继续 增长时,消费就沿着Cl曲线增加。如果经济在收入为y2

41、的水平上又发生衰退或 萧条,收入由y2减少时(比如减少到y 2),消费沿Cs2路径向左下方移动(比 如移动到C 2),消费仍然表现出减少得不是太多(C二C2 )。如此反复的结果,y 二 y2实际上表现出两种不同的长期消费函数与短期消费函数。长期消费函数就是Cl= 0y,短期消费函数可以表达为:Cs =Coyt ,yt其中,Cs为短期消费,Co为短期消费路径在纵轴的正截距, Cd为短期消费与 Co的差额,t表示时期,t=i, 2,n。短期消费函数的正截距的产生,是因为消费者决定当期消费特别是决定经济 衰退或萧条时期的消费时,相当大程度上受到经济景气时期消费习惯 (或者说是 消费支出水平)以及当期

42、收入的影响。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到,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的核心在于消费者的消费容易随收 入的增加而增加,但不易随收入的减少而减少,这就是所谓的消费量“上去容易 下来难”的“棘轮效应”。另外,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还论述了消费方面的“示范效应”,即消费者的消 费受到周围人们消费水平的影响,特别是低收入者因攀比心理、提高社会相对地 位的愿望等因素而使自身的消费处于和收入不相称的较高水平, 在社会收入增多的情况下自然就提高了短期消费水平第三节两部门经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及投资乘数、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在收入决定的简单模型中,假定计划净投资是一个固定的量,不随国民收入 水平而变化,即投资(i )是一个常数。两部

43、门经济中总需求与总供给组成部分中的任何一项,都会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则可以分别依据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来求得均衡国民收入。(一)使用消费确定均衡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为y,要想使供求平衡,就必须 v= c+i。下面用两种思路来说明,数学推导和图形1、数学模型由于收入恒等式为y = c + i (收入恒等式),c=口+Py (消费函数),将这两 个方程联立并求解,就得到供求相等时的国民收入即均衡收入:根据上式,如果已知消费函数与投资,便可求出均衡的国民收入。例如,消 费函数为c = 600 + 0.8y,自发投资为200亿美元,则均衡收入:= 4000美元600 200y 二1 -0.82、图形i为常数

44、,一旦确定消费函数确定下来,就会找出国民收入曲线,见P446,在450线上任一点均为供求平衡,如E点即为供求平衡点,E点的左边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企业就会扩张生产,增加就业,经济就会向膨胀方向发展,E点的右边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意味着有部分产品卖不出去,接下来就是企业减产减人, 经济紧缩,只有在消费曲线与450线相交所对应的收入才是供求平衡的国民收入。 若给一些数据就可作出图形,就能找到确切的均衡国民收入的值。下表也说明了消费函数c = 600 + 0.8y和自发投资为200亿美元时的均衡收入决定情况(1)收入y(2)消费c(3)储蓄s(4)投资I1 0001 400-4002002 0002 2

45、00-2002003 0003 00002004 0003 8002002005 0004 6004002006 0005 4006002007 0006 200800200上表数据表明,y = 4 000亿美元时,c = 3 800亿美元,i = 200亿美元,y = c + i = 3 800 + 200 = 4 000 (亿美元),说明4 000亿美元是均衡收入。在收入小于 4 000亿美元时,c与i之和都大于相应的总供给,这意味着企业的产量小于市场 需求。于是,企业增加雇佣工人的数量,增加生产,使均衡收入增加。相反,收 入大于4 000亿美元时,c与i之和都小于相应的总供给,这意味着企

46、业的产量 比市场需求多,产生了存货投资,这会迫使企业解雇一部分工人,减少生产,使 均衡收入减少。两种不同情况变化的结果都是产量正好等于需求量,即总供求相等,收入达到均衡水平。消费加投资决定国民收入图中的横轴表示收入,纵轴表示消费、投资。消费曲线 c上加投资曲线i就 得到总支出曲线c+ i,因投资为自发投资,自发投资总等于 200亿美元,故总支出曲线c+ i与消费曲线c是平行的,两条曲线在任何收入水平上的垂直距离都等于自发投资200亿美元。总支出曲线与45°线相交于E点,E点为均衡点,E点 决定的收入是均衡收入4 000亿美元。如果经济处于总支出曲线E点之外的其他 点上,就出现了总供求

47、不相等的情况,这会引起生产的扩大与收缩,直至回到均 衡点。比如,A点的总需求为2 400亿美元,比总供给2 000亿美元多出400亿 美元,这会使得国民收入增加,直到达到均衡的4 000亿美元为止。F点的总需求为4 800亿美元,比总供给5 000亿美元少200亿美元,国民收入就会减少, 直到达到均衡的4 000亿美元为止。(二)使用储蓄函数确定均衡国民收入1、模型由于 y = c + i, y = c + s,得:i = y c= s而 s =- « + (1- 0)y,i=s(投资储蓄包等式)、s=- a +(1 B )y(储蓄函数)将以上两个方程联立并求解,就得到均衡收入:上例

48、中,c = 600 + 0.8y , s= -600 + (10.8) y= -600 +0.2 y, i=200,令 i= s,即 200 = -600 +0.2 y,得 y=4 000 (亿美元)。这一结果在表 2 3中也体现出来,即y=4 000亿美元时,投资i与储蓄s正好相等,从而实现 了均衡。可以看到,这一结果与使用消费决定均衡收入的方法得到的结果是一样 的。2、图形储蓄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也可以用下图表示。P448图14- 9,与上图的E点相对应在E点左边,即i>s,要扩大生产,增加就业,经济扩张至 E点,在E点右 边,即i<s,企业就有商品卖不出去,就要减产减人,至

49、E点。储蓄与投资相等决定国民收入图中的横轴表示收入,纵轴表示投资、储蓄。s为储蓄曲线,由于储蓄随收 入增多而增多,故储蓄曲线向右上方倾斜。i代表投资曲线,由于投资为自发投 资,自发投资又不随收入变化而变化, 具值总等于200亿美元,故投资曲线是一 条平行线。储蓄曲线与投资曲线相交于 E点,E点为i= s的均衡点,由E点决定 的收入是均衡收入,即4 000亿美元。如果实际产量小于均衡收入,比如实际产 量为2 000亿美元,此时的投资大于储蓄,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产品供不应 求,存货投资为负,企业就会扩大生产,社会收入水平就会增加,直至均衡水平。 反之,实际产量大于均衡收入,比如实际产量为 5

50、000亿美元,此时的投资小于 储蓄,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产品过剩,产生了非计划存货投资,企业就会缩 小生产,社会收入水平因此而减少,直至均衡水平。只要投资与储蓄不相等,社 会收入就处于非均衡状态,经过调整,最终达到均衡收入水平。由于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互补关系,无论使用哪种函数决定收入的方法, 最后得到的均衡收入的结果都是相同的。可以将分别使用消费函数决定国民收入的方法与使用储蓄函数决定国民收 入的方法在一个图中表示出来。试一试自己能否画出。、两部门经济中的投资乘数一个小流氓打破了商店的一块玻璃,逃跑了。店主无奈只好花1000元买一块玻璃换上。玻璃店老板得到这1000元收入,假设他支出其中的

51、80%,即800 元用于购买衣服,衣服店老板得到800元收入。再假设衣服店老板用这笔收入的 80%,即640元用于买食物,食品店老板得到640元收入。他又把这640元中的 80%用于支出。如此下去,你会发现,最初是商店老板支出1000元,但经过不同行业老板的收入与支出行为之后,总收入增加了 5000元。其中原因何在? 乘数原理回答了这一问题。在宏观经济学中乘数效应是极为重要的, 这一原理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卡 甘提出,以后被凯恩斯采用,成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解释了乘数与边际支出倾向之间的关系。从消费函数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的图形 (P447图14-8)中很容易看出,如果 投资

52、增加,那么总支出线就会上移,同时,还容易发现,总支出线向上有较小的 移动,会引起均衡产出有较大的增加,也就是说,投资有较小量的增加会引起国 民收入成倍数的增加。这就被成为乘数效应。当然,若要达到实际效果,还要分 析其各种影响因素。(一)投资乘数的含义1、定义 P451当总投资增加时,收入的增量将是投资增量的数倍。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称之为投资乘数。用K表示投资乘数,用药表示收入的增量,用可表示投资的增量,则 投资乘数的公式可表达为K尸区,即投资乘数是研究投入变动与收入变动的关 1:i系,由于收入与投资是同方向变动关系,故 R>0,即投资乘数为正数。2

53、、为什么投资增加会带来收入成倍增加呢?因为增加的100亿美元投资,是用来购买生产所用的劳动、资本、土地、企 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的,于是,100亿美元就相应以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等 形式成为要素所有者即居民的收入而流入到居民手中,社会收入就增加了100亿美元。居民收入增加了 100亿美元后,因0=0.8,故居民会有80亿美元的消费支出,生产部门相应得到出售产品的80亿美元。生产部门用此80亿美元购买80亿美元的生产要素,80亿美元就以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等形式又流回到 居民手中,即社会收入增加了 80亿美元。在边际消费倾向仍然是 0.8的条件下, 居民会有64亿美元的消费支出,生产部门就相应

54、得到64亿美元,而生产部门又 用此购买64亿美元的生产要素,64亿美元便以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等形式 流回到居民手中,社会收入因此而增加了64亿美元。在不变的0=0.8条件下,居民消费会有51.2亿美元,生产部门得到51.2亿美元。生产部门再购买51.2亿 美元的生产要素一一51.2亿美元以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等形式又流回到居民 手中,社会收入再次增加,增加了 51.2亿美元。这样的过程不断持续下去,投 资、收入、消费就一轮一轮地增加,最终的社会收入会增加500亿美元。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出收入的增加:y = 100 + 80 + 64 + 51.2 + =100 + 100X 0.8 +

55、100X 0.82 + 100X 0.83 + + 100X0.8n 1=100 (1 + 0.8 + 0.82 + 0.83 + + 0.8n1) =100X 1/ (1 0.8) =500 (亿美元)Ki = 500/100= 5就是投资乘数用公式推导如下:y=c+iAy=Ac + Ai i = y c1111 ' 1- MPC - 1 -边际消费倾向1 1 MPS投资乘数与MPC成正比方向变动,与MPS成反比方向变动。消费比例越高越好,这是凯恩斯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依据,引导人们更加注 重提高消费倾向。整个国民收入的增长只看乘数不行,还要看投资。如果投资固定,B越高,R越大。在这里

56、,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乘数是 5而不是其他数呢?这是因为得到收 入的各部门都是把收入的80%用于支出,增加的支出与增加的收入之比,我们称之为边际支出倾向,若支出为消费支出就是边际消费支出倾向。乘数效应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支出倾向的大小。在我们所举的例子中,当边际支出倾向为0.8时,乘数是5,如果把边际支出倾向该为0.5,乘数就变为2。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 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带动整个经济走向好转,正是乘数在发挥作用。3 .投资乘数效应的图示图中,横轴为收入,纵轴为消费与投资,c+i表示原有的总支出曲线,相应 的均衡收入为y; c + i,表示新的总支出曲线,i' =i+Ai,相应的均衡收入为

57、y , y' -y =Ay = Ki - Ai0当投资增加100亿美元即 i =100时,收入增加500亿美 元, 即 y =5 X 100=500 (亿 美 元)。图3-4投资荚数的形成过理投资乘数是一把“双刃剑”。以上例子和图示说明了投资增加对收入成倍增 多的影响,但是,如果投资减少,收入则成倍减少。这就是说,无论是增加的投 资还是减少的投资,都具有乘数作用,都会对收入产生或增加或减少的作用, 而,投资乘数是一把“双刃剑”。为什么一笔投资会出现这些情况?其实并非任何一笔投资都会产生这种效 应的,也就是说,乘数发生作用是有一定条件的。4 .投资乘数发挥作用的条件(1)国民经济各部门必须有相互依赖关系或连锁关系,进一步使得消费、 就业等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或连带关系。最近几年,国家下了很大力气扩大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