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特点_第1页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特点_第2页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特点_第3页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特点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特点梁思成先生认为, 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征包括: 一个高起的台基, 作为木构梁柱为骨架的建筑物的基座, 再支承一个外檐伸出的坡形屋顶。 这种骨架式的构造使人们可以完全不受约束地筑墙和开窗。 正是这种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使得它能够适应中华文明的任何延伸地。 中国建筑除了本身的精致性, 还极注重建筑物的调配和组合。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经初步形成,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联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七个时期。直到 20 世纪,始终保持着独特的结构和布局。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特点为:1. 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结构为骨架,达到了实际

2、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木结构体系的优点很多: 如维护结构与支撑结构相分离, 抗震性能较高; 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等等。同时木结构也有很多缺点:易遭受火灾,白蚁侵蚀,雨水腐蚀,相比砖石建筑维持时间不长; 成材的木料由于施工量的增加而紧缺; 梁架体系较难实现复杂的建筑空间等。不过,中国古代建筑中也有少量砖石建筑,如史记索隐中称:“石室金匮,皆为国家藏书之处。”;如水经注中有多处记载,渭水篇:“磻溪旁有一石室,盖太公所居也”。砖石结构多用于塔式建筑。2. 保持构架制原则。中国木结构体系历来采用构架制的结构原理:以四根立柱,上加横梁、竖枋而构成“间”,一般建筑由奇数间构

3、成,如3,5,7,9 间。开间越多,等级越高,紫禁城太和殿为11 开间,是现存最高等级的木构古建筑。立面上划分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其中官式建筑屋顶体型硕大、出挑深远是建筑造型中最重要的部分。 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载荷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和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载荷。屋顶的形式按照等级分为:单坡、平顶、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卷棚、攒尖、重檐、盔顶等多种制式,又以重檐庑殿为最高等级。3.创造斗拱结构形式。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形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拱, 斗栱是中国木架建结构中的关键部件, 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本是

4、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 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与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 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4. 实行单体建筑保准化。中国古代的宫殿、 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 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 屋身、屋顶。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 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 四周均深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盖着青灰或琉璃瓦。单体建筑的平面通常都是长方形, 在有特殊用途的情况下, 也采用正方形、八角形、圆形等。而园林中供观赏用的建筑,则可以采取扇形、字形、套环

5、形等平面。5. 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其原则是内省含蓄, 多层次,力求均衡对称。 除了特定的建筑物如城楼、钟鼓楼等外, 单体建筑很少露出全部轮廓。 每一个建筑组群少则有一个庭院, 多则有几个或几十个庭院,组合多样,层次丰富,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的不足。平面布局取左右对称的原则, 房屋在四周, 中心为庭院。 组合形式均根据中轴线发展。惟有园林的平面布局采用自由变化的原则。特异的外部轮廓,多层台基,色彩鲜艳的曲线坡面屋顶,院落式的建筑群,展现广阔空。 两千多年前汉墓砖画上已经有院落建筑的表现, 及至明清最宏大的建筑群紫禁城,也采用的复杂的围合形式。6. 灵活安排空间布局。室内间隔采用扇、门、罩、屏

6、等便于安装的活动构筑物,能任意划分,随时改变。庭院是与室内空间相互为用的统一体, 又为建筑创造小自然环境准备条件,可栽培树木花卉,可叠山辟池,可搭凉棚花架,有的还建有走廊,作为室内和室外的空间过渡,以增添生活情趣。7. 运用色彩装饰手段。木结构建筑的梁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等防腐措施,由此发展成中国特有的建筑油饰、彩画。常用青、绿、朱等矿物颜料绘成色彩绚丽的图案,增加建筑物的美观。以木材构成的装修构件, 加上着色的浮雕装饰的平棊贴花或用木条拼镶成各种菱花格子,是实用兼装饰的杰作。北魏以后出现的五彩缤纷的琉璃屋顶、牌坊、照壁等,使建筑灿烂多彩、经营辉煌。在建筑思想上,中国古建筑体现了明确的礼制思想,注重等级体现:形制、色彩、规模、结构、部件等都有严格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建筑形态,但是也同时限制了建筑的发展。 同时,天人合一思想同样体现在中国古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互相协调与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