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策略_第1页
浅谈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策略_第2页
浅谈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策略_第3页
浅谈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策略_第4页
浅谈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策略一、问题的提出  在传统的生物学科教学中,往往都是由教师提问,学生答复,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消灭问题的过程,而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况很少甚至没有。如果一切都以书本为经典,以教师的讲解为准绳,那么学生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反思所获得的信息和联想有关的信息,也就不可能有新的见解和新的创造。    生物学科的教学任务,不仅要使学生获取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对科学和探索

2、未知的兴趣,树立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内容。著名科学家李政道说过:“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是点燃智慧的火花;问,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问,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在使用新教材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现有资料的搜集和因特网上的检查,发现“如何培养

3、学生的问题意识”之类的教学论文不少,但以课题形式开展研究的却很少见,尤其在生物学科中还未曾涉及。为此,笔者就确立了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实践探索的研究课题。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认知冲突理论。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在课堂教学中应设置认知冲突,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激活书本知识,唤

4、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使学生在近乎真实的学习背景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感悟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学习能力。 3、马斯洛的激励理论。马斯洛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是:把个人看成是一个一体化的、有组织的整体,其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需要与动机。而这些需要和动机又不是杂乱无章的,他们分成由低级到高级的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前三种需要是低层次需要,后两种需要是高层次需要。高层次需要的满足,能给人更深的幸福体验,使人觉得充实和宁静。高层次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5、;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施,鼓励和指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质疑问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性,树立提出问题的意识,学会提出问题的方法,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自主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知和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而不是消极被动地学习。要真正理解和蔼于运用所学的知识,而不是生吞活剥,呆读死记。自主与创新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只有自主与创

6、新的完整统一,才能培养出时代所需的创新人才。    2、探索性原则。探索性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要贯彻探索精神,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提出探索性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让学生养成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实施,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发问、获取新知、提高能力。    3、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课内外各种场合,鼓励学生放开思路,不唯上、不唯书,通过阅读报刊杂志、搜集网上信息、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途径,大胆地提出与生物学息息相关的问题,以利于拓宽知识视野,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

7、#160;  4、民主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有了这种氛围,学生减少了约束,就会主动积极地提出个人的想法、见解和问题。这种氛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民主性原则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教师的民主作风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也是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发动准备阶段2005.22005.3。学习现代科学理论,了解生物学科研究动态,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做好发动准备工作。  

8、60; 2、组织实施阶段2005.32006.5。积极营造“提出问题”的良好教学氛围,确定“提出问题”的思路,培养“提出问题”能力的可行性方略,鼓励学生放开思路,大胆地提出问题,及时填写和上交“问题反馈表”,精选问题让师生分析、讨论、解答和再提问。    3、总结反思阶段2006.52006.6。聚集和分析整理研究资料,进行课题研究的全过程总结,撰写结题报告,形成研究成果。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提出问题”的内涵    所谓“问题”,对广阔师生来说并不陌生。要做一件事情

9、,解一道生物题,写一篇文章,都有问题可言,那么究竟什么是问题?现在理论界初步取得有关对问题的共识:问题是指主体想做某件事,但又不能即刻知道做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的情境。问题一般有三要素:起始状态、目标状态和障碍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中介环节,这三者是有机结合,没有障碍便不成问题。生物教学中的“提出问题”是指学生针对学习或研究的对象,自主认识并提出需要到达什么目标,已有条件是什么、障碍是什么三个要素,并用清晰、准确的生物学术语把它表示出来的一种行为或能力。   二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一

10、个人创新能力的根本标志在于调动其自身的潜能,即潜思维能力。而潜能的开发又主要来自潜意识的积累,或者说潜意识信息的储备。当潜意识信息中包含有足够的问题意识时,就可能产生问题。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牛顿说过:“假设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瓦特由于看到开水可以把壶盖掀动,萌发出问题,最终导致蒸汽机的发明;牛顿看到苹果成熟落地,产生疑问,最终导致万有引力的诞生可见,问题意识到产生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萌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石。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知识质量和思维方法是形成思维结构的两大基础。具有问题意识

11、的学生会在一种强烈的焦虑、探究心理的驱使下,去深入研究学科知识或者扩充相关知识,并进行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而提高了知识的质量。在强烈探究心理的驱使下,又能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立体多向型思维,完善思维结构。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及思维特点,经常地发问,独立地思考,自由地想象,试图从多个层面去认识事物,从多个角度去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促进个性的发展。    4、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使

12、学生逐步养成自我提问、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并自我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在此过程中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通过“问题探索解决”循环往复的学习过程,强化了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终身学习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问题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特定情境之下的客观存在的事物与学生主体意识之间产生矛盾,并且认识主体根据其现有的认知水平又暂时不能解决此矛盾时产生的。意识到的问题必然是在对原有知识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实现的,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无疑是对原有认知结构的进一步理解和完善。 

13、  三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发展现状    1、意识淡薄。提出问题的意识淡薄是“提出问题”能力发展水平低集中表现。笔者曾对高三7班部分学生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在答复“你学习生物有何成功之经验”这一问题时,大多数同学答复“多做习题,提高解题速度”;“上课听牢,提高课堂效率”;“及时稳固,提高复习效率”。几乎没有同学涉及到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之类的说法。在答复“学习生物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时,不少同学答复“解题没有思路”或“经常出错”,“答复不出老师的问题”或“无法将所学知识综合”等。由此可见,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是十分淡薄的。  

14、60; 2、质量较差。教师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过程中,常常发现学生不想问,即使有学生发问,所提出的问题也仅仅是一些做不出的习题,解不出的答案,那怕是那些优秀学生,其提出问题的勇气、数量、质量等也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3、表述不清。所谓表述不清是指学生难以用生物学术语正确、清晰、简洁地把问题表现出来,再加上无心理优势包括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也常常因词不达意、重复、停顿而不能完整表达意思,而不敢提问。    4、手段匮乏。怎样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虽然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循,但仍有它自身的规律的。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被动的接受教育、题海

15、战术等负面影响,不但使广阔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意识淡薄,更使如何提出问题的思想方法、手段匮乏,许多学生把提出问题常常理解为不懂问老师或同学,谈不上对探究、质疑、归纳、实验、反思等思想方法的认识和实际运用。   四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欠缺的原因分析    1、教师教学方法的陈旧。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教师仍然习惯于传授现成的结论,而无视知识的发展过程;过多地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却无视学生学习中产生的疑问;把自己的思维强加于学生,用统一的思维模式来训练学生,这样必然带来学生消极、被动、机械的学习。而学习中缺少发现与提出问题的惊奇、自豪以及创造的快

16、乐等各种情感体验,必然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日益减少。有些教师尽管把问题作为自己的专利,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按照自己设计的问题一个个地解决,并且过多地追求课堂教学秩序的有条不紊。这样尽管比纯粹的“注入式”有所改良,但也没有真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仍无法得到发展。    2、学生知识信息的无序。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学习极为机械、被动,很难形成有序的知识网络和有活性的认知结构。即使有问题,也很难自行得出使问题更加明确的见解。另外,虽然许多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知识,但往往对问题视而不见。这种信息饱和现象的经常发生,再加上人的惰性心理,问题即使出现萌芽,

17、常常也是昙花一现。    3、学生提问技能的缺乏。有些学生对学习有着深厚的兴趣,对一些理论和现象也想提出自己的问题,但缺乏相关的思维方法与语言表达能力。有时无法发现材料中的问题,有时想要提问却不知怎么问;提出的问题可能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也可能与自己所想无法准确地吻合。    4、教学评价体系的单一。目前学校评价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仅采用考试这一评价方式。试卷上往往是现成的问题,只要求能够正确地写出答案,几乎从来没有要求学生提出问题。据统计,一个人从进小学到大学毕业,平均要经历千余次的考试,如此“千锤百炼”地解答问题,学生质疑

18、、提问的精神自然受到抑制。    五生物教学中“提出问题”能力的发展阶段    1、独立主动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学生只会提出一些简单的、思考层次较低的问题,即使对某些现象产生疑问,也不能准确清晰地将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而且提出的问题也是就事论事。虽是初级阶段,但已敢于提出问题,所以也是一个重要阶段。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的作用。一般来说,经过老师的鼓励和培养,绝大部分学生能到达这一水平。    2、简单模仿阶段。中学生各方面尚未成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分析问

19、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注意知识教育、过程教育和学法教育,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提问的方法。此时学生提出的问题,虽然还是比较简单,但已能在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应予以肯定。老师在解答问题时,要多启发,做到画龙点睛,并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继续去思考、提问和探索有关的知识。    3、学会思考阶段。学生在学会简单模仿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开始有意识地思考问题,并试图提出一些有新意的问题。在这一阶段里,学生的逻辑思维开始得到发展,所提出的问题也有一定的成熟感。    4、深入研究阶段。中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独立性、批判性开始发

20、展,他们喜欢疑心、争论、不轻信教师和课本,善于钻研。在这一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表达出一定的水平,有时往往会“将”老师的“军”。    5、创新猜测阶段。中学生富于想象,善于创新。这个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具有创新意识。他们提出的问题新颖别致,富有启发性、挑战性、创新性,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提出问题开放多元,质疑已成为他们的本领,具备了向化学高深领域探索的基本能力。    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可行性方略    1、营造“提出问题”的氛围,引导学生敢于提问。&#

21、160;   洛克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面写上平正的文字,正如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面写出平正的文字一样。”科学实验和人们的生活体验也同样证明,在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环境下,人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能发挥其最正确水平。因此在生物课堂上,教师要摈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做学生的朋友。学生在课堂上之所以缺乏问题意识,除了没有掌握怎样提出问题的方法外,更重要的还是思想方面的原因:一是怕别人说自己水平低;二是怕说错了被别人讥笑;三是怕提出不同看法会得罪老师。为此,教师自己首先要端正态度,以实际行动真诚欢送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提出有关问

22、题,课堂上允许学生插嘴,以消除学生的顾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比方有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浅薄的甚至不着边际的问题,此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切忌挖苦挖苦,以免给学生造成心理障碍,影响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对那些成绩好、提问多且质量高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并作为典型立为榜样,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以带动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这种氛围中,久而久之,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就会增加,质量不断提高,问题意识也就逐步形成。    2、强化“提出问题”的意识,激励学生好奇质疑。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

23、求问题罢了。”这句话一语道破创新的真谛:好奇心、问题意识和锲而不舍的探求是成功的前提。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激发思想。因此,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是发现问题的一个来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使学生对生物世界充满好奇。问题的另一个来源是质疑。“不疑心不能见真理”,青少年思维活跃,善于想象,要鼓励和引导学生不迷信于课本,不迷信于权威,敢于疑心,敢于批判,进而求异求新,这样才能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    3、创设“提出问题”的情景,促使学生学会提问。    学生由于学习经

24、验和生活经验的不足,可能提不出问题或在问题面前束手无策。教师应从学生的心智状态出发,抓住学生理解生物知识可能产生的疑惑,或者是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设法在学生与问题之间构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逐步会问善问。   1让学生对“生物教材”提问。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的资料,课本中的内容是高度浓缩和概括的。要想深刻理解它,就必须认真地阅读、深入地思考,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查找、翻阅有关资料来解决问题、获取知识。随着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就会不断地得到加强。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笔者往往先让学

25、生阅读教材,针对教材内容由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并加以分析、解决,逐步形成一种“自学问题讨论引导总结”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自主意识,活化学生的创造思维。如在学习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中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时,笔者首先让学生阅读这部分内容,通过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比较,然后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质疑。一部分学生便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在F2代中豌豆的不同性状之间发生了自由组合?控制每一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是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还是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否还遵循基因的别离定律?这些问题的提出,一方面为下面内容的学习作了铺垫,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及时地发现学生在学习

26、中遇到的真正疑难问题,通过学生的问答来准确掌握学生对某些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重点。    2让学生对“生物实验”提问。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生物教育中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其中隐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疑问,是开启知识的源泉。无论是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还是家庭小实验,只要观察入木三分,深层次思考,总是有取之不尽的提问素材。一般从以下角度思考:实验方案是否完整、科学;如何解释实验中的“异常”现象;能否改良实验方案;能否设计实验方案;能否寻找实验的替代品等等。例如在讲“生长素的发现”时,要求学生思考温特得出的实验

27、结果是否可靠?该实验设计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如何加以改良?又如在做“植物细胞的质壁别离和复原”实验时,学生发问:“为什么要用/mL的蔗糖溶液,高些、低些行否?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到底有多大?等等。挖掘、发现实验中的问题并设法解决它,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    3让学生对“生物问题”提问。生物教材中某些习题、会考题、高考题、竞赛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让学生想一想这些题目是否科学,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都有帮助。例如1998年上海高考题过度肥胖者的脂肪组织中,占细胞重量50%以上的物质是    &#

28、160; A、蛋白质  B、脂肪     C、糖类  D、水。标准答案为D。有一参加过生物竞赛的学生认为,此题所给答案值得商榷。北师大等合编的大学教材人体组织解剖学第二版第24页提到脂肪组织细胞中的脂肪充满整个细胞,将细胞质挤到周围形成一个薄膜,核扁圆形,位于细胞一侧,故认为此题选B更为合理。又如1997年上海高考题预测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数量未来的动态信息主要来自 A、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比例  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D、人口男女性别比例。标准答案

29、为C。当学生看到此题和答案时,就提出不同的观点,认为此题A更合理些。因为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可决定当前种群数量,假设不知年龄组成,就不能从当前的种群数量来预测种群未来动态。    4让学生对“解题方法”提问。问题的解决意味着新知识的发现。当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试图从多角度、多方位找出各种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考虑使用这些方法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结果,从中找出最可行的解决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必定会遇到新的困惑和疑虑,碰到新的问题,学生在进一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便可以获得新知识。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笔者非常重视对这方面的引导,尽量多设计一些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充分调动学

30、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猜测、探索和论证,使问题的解决过程成为学生对知识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如学完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这两部分内容后,笔者让学生结合实际,利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解决“提高塑料大棚内蔬菜的产量应采取哪些措施”的问题。此时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很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法,如:阳光要充足;水、肥等条件要适宜;采用无色透明塑料薄膜;增加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合理密植等。接着学生又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要用无色透明的塑料薄膜而不用其它颜色的薄膜?假设遇到阴雨连绵、光照不足的季节应采取什么措施?假设大棚内裁培叶菜类蔬菜,要提高产量应采取怎样的措施?如何增加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

31、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解决,学生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及影响两者的因素等新知识有了很好的掌握,从而到达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5让学生对“现实生活”提问。生物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生命科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因此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该重建教材观念,根据培养创新精神的需要,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学生特点和当地实际,引进与现代生产、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充实教学内容,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赋予传统教学内容以新的活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学习环境污染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就结合某

32、市目前正在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环城河治理改造的实际,描述污染前环城河两岸绿树成荫、河水清澈、鱼虾欢腾的怡人风光和污染后河面漂浮着垃圾、废弃物,河水变得又黑又臭、鱼虾消失殆尽的情形。接着又交代,经过人们改造治理后,河道变宽了,河水变清了,鱼虾活跃了,重新出现了喜人的风景。然后笔者引导学生从中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提出相关问题。于是学生就提出了如下问题:环城河为什么会遭受污染?今后应采取怎样的防治措施?以上事实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通过解决以上问题,不仅使学生从实际中获得了新知识,而且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6让学生对“热点问题”提问。引入生

33、物新科技,利用“热点”知识产生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全能性”时,介绍克隆羊“多莉”的培育过程;将第一只母羊卵细胞中的细胞核去除;从第二只母羊身体上的乳腺细胞中取出细胞核,并将这个细胞核注入到上述卵细胞中,组合成一个新的细胞;再将组合成的细胞发育成的胚胎移植到第三只母羊的子宫内,最终第三只母羊产下了这只举世闻名的克隆羊“多莉”。根据上述材料,引导学生积极提问。学生通过思考,提出如下好问题:克隆羊“多莉”的形态特征与第几只羊相似?为什么?克隆羊“多莉”的性别是什么?以上三只母羊是不是它的真实母亲?为什么?克隆羊“多莉”已死,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克隆人行否?为什么?然后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答复。

34、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摆脱思维定势,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   7让学生从“反思总结”中提问。培养学生对自己研究得出的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思维的自我评价水平,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反思总结,可以发现现存在的问题和不合理之处,可以优化过程,改良结论,使对问题的研究或解答朝着更合理的方向迈进。这种通过反思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然后进行归纳总结,这不但对培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积极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处事的负责态度和责任心,对形成一个人的健全人格和品质是极为重要的。例如在学习完诱变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知识后,让学生回忆、反思秋水仙素在这两种

35、育种中有何作用?作用原理是否相同?发生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什么时期?又如在讲解“三倍体无子西瓜培育过程”时,学生提出质疑:当三倍体西瓜植株开花时,为什么需要授以二倍体西瓜植株的花粉?三倍体无子西瓜的结出是秋水仙素起的作用吗?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8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提问。目前,普通高中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纳入课程计划,从制度上保障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为了进一步搞好研究性学习,增强学科教学的活力和效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适时、适量地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精神和一般流程,经常把研究性

36、学习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让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从而实现课题研究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积极反思、大胆提问。例如在探究“不同生物组织中可溶性复原糖的鉴定”实验后,有学生发问:“如何进行尿糖的定性检测?”在学完“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内容后,不少学生发问:“影响植物蒸腾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测定植物的蒸腾速率?”等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探究。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既有效地传授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和能力,实现了学习方法的多样化。    4

37、、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提问能力。   1精彩的问题上黑板。为了提高学习效率,笔者几乎在每堂课的最后,都要公布一下堂课的教学内容及预习的重点,并要求学生设计好问题。对于学生的问题,根据问题质量进行筛选,并公布于小黑板上。比方在上“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这堂课前,笔者筛选出如下4个问题:为什么说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稳定变化?细胞分化在生物个体发育中有何重要作用?如何防治癌症?目前抗衰老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没有衰老的世界将会怎样?由于精彩的问题可以到黑板上去“亮相”,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的舞台,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促进

38、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创设“提出问题”的环境。设置并下发“问题反馈表”,告诫每个学生产生的疑问或者在无意之中突现的新观点、新方法,要及时记录在“问题反馈表”上,做到一周一问,以便勤作思考或向别人求答。同时在教室的墙壁上,创设“你问我答”专栏。每个学生可以随时将自己的问题张贴在专栏征答,也可以随时应答别人的提问。特别指出的是,教师既要像学生一样平等地参与进去,又要对学生的“问”与“答”及时给予评价,要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鼓励学生多向思维、一问多答。久而久之,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就会不断得到加强。   3提供可阅读的资料。一是根据学生身心特点

39、和教学内容,适时将教育专家、学者和教师对生物教材、高考试题等方面的评价性文章或观点,以及在生物学通报、生物学教学、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物学等专业期刊和其他教育刊物上选择一些有关争鸣方面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讨论、交流、总结;二是笔者现身说法,向学生介绍自己的教学文章,让学生感到老师“言行一致”。给学生提供可阅读的资料,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总结提高,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可以强化学生继续“提出问题”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过程中教师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把外在权威转化

40、为内在权威。一般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法定的权威地位,扮演着不同的权威角色,但这种权威地位和权威角色赋予教师的是一种外在形式的权威。这种外在形式的权威要想发挥作用,就必须得到学生的认可,就必须转化为学生心悦诚服的内在权威。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自己适当“稚化”,即教师注重塑造以渊博知识和高尚师德为核心的对学生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通俗地讲,就是教师积极进行心理位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把自己的外在权威隐蔽起来,接近学生,亲近学生,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适当学生化,以与学生同样的好奇心、求知欲、认知兴趣、学习情绪和行为完成教学的和谐共创。教师“稚化”,能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

41、和心理自由。    2、实行教学民主。教学民主要求老师不以权威自居,不以自己为中心,要与学生建立一种资源分享的伙伴性师生关系。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说的:“师生关系旨在本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自主性的发展。”教师惟其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伙伴性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做到真正的教学民主。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采取“三个欢送”和“三个允许”的教学措施,即欢送质疑、争辩和发表意见,允许出错、改正和保留意见。由于老师实行教学民主,学生心理感到安全、自由,具有了心理优势,因而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

42、。    3、贯彻“无错原则”。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不敢提出问题,究其原因是怕问错了惹人笑话,或者挨老师的批评。贯彻教学的“无错原则”,就是要认识到学生是成长过程中的尚不成熟的个体,要从正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问难,要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要将重点放在弄清出错的原因和如何纠正错误上,要让每个敢于提问的学生不因提问错误而感到遗憾。有位优秀老师说:“课堂提问没有错误!”因为任何一个学生的任何一个提问都是有价值的,其价值就是思考的力量。    4、允许学生插嘴。传统的生物教学,讲究课堂纪律和秩序,追求教学的精确有效

43、,学生只能正襟危坐,洗耳恭听,即使允许学生提问,也得先举手,获准后才可以发言,未经允许提问则被斥之为“插嘴”。可以说,学生的心理一点也不自由,致使许多学生有问题不敢问也不想问。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态,教师应当解放思想,教学时允许学生插嘴,学生插嘴正是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良好表现,应该肯定和赞扬。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偏离了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把问题暂时放一放,留到课后去解决。    5、注重延迟判断。为了让学生敢问,特别是当学生有不同的问题引起争议的时候,教师不要急于当裁判,不要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加以简单的肯定或否认,要让学生相互争论,相互交流,相互

44、启迪,相互激励,让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诱发更多的想法。简言之,教师要注重延迟判断。    6、重过程轻结果。任何一种意识的培养都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同样要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循序渐进来完成,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至于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要受多方因素的制约,有些问题甚至是科学家研究的领域。因此,只要通过学科教学,能想方法让学生积极动脑提出问题,就是我们在实施创新教育中向前迈进的重要一步。    七、课题研究的效果    经过近两年的研究、探索、实践,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45、,在学生问题意识的树立、学习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全面素质的发展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中的积极参与者,而不只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真正表达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意志、强烈的学习情感、浓厚的学习兴趣、勇敢的探究精神,使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在资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