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物质的变化(表格式)_第1页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物质的变化(表格式)_第2页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物质的变化(表格式)_第3页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物质的变化(表格式)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物质的变化本单元从学生身边的物质变化现象开始研究,观察物质变化及其伴随的现象,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学生的探索视野将从身边熟悉的物质变化逐渐扩展到地球家园与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本单元共7课,大致分为3个部分。第1课“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熟悉的场景入手,引导学生认识“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对研究化学变化产生强烈的兴趣。第24课“产生气体的变化”“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与“变化中伴随的现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从现象最明显、最容易被观察到的“气体”入手,再延伸至其他现象,循序

2、渐进地引导学生去辨析伴有发光、发热、颜色变化、生成沉淀和产生气体等现象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第57课“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与“美丽的化学变化”,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影响,进而认识到化学变化与人类的生存、生活紧密联系,切实感受到化学的“神奇”与“美丽”。学生对化学的印象可能是“专业的实验室”“穿防护服的科学家”“远离生活”等,同时,他们头脑里的物质变化,特别是化学变化,往往是剧烈而壮观的反应现象,这使得他们对化学变化既好奇又恐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化解学生对化学变化的恐惧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化学观”,认识到化学变化是可观察

3、、可研究,甚至是“美丽”的。1.养成动手实验、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等习惯,建立正确的变化观。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产生了新物质,而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对现象的观察和对新物质的辨别是确定变化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实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细心观察并及时记录。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越多,做出正确判断的依据就越充分,对变化的认识也越深刻。2.通过阅读资料、交流信息、推理论证等方法,发展正确的物质观。世界由物质组成,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物质。物质变化在生产和生活中普遍存在。一方面,物质变化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物质世界,展现了其无穷的魅力;

4、另一方面,物质的利用也使我们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危机。我们应该珍惜资源、保护资源、节约资源。第1课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教材P5860)授课时间:_累计_1_课时课题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2.知道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对水、食盐、铁锅等厨房中的物质特征进行观察描述。2.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方法,寻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科学态度目标初步养成乐于观察身边常见物质变化现象

5、的兴趣和探究欲。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感受身边的物质在不断地变化并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厨房中的物质及其变化,辨析哪些变化是化学变化。难点:通过对不同变化的比较,感知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水、米、食盐、苹果、金属筷、玻璃瓶、铁锅、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厨房中的物质图片或视频、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我们的周围有哪些物体?(预设:课桌、黑板、粉笔、水杯)2.讲解:物体是指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占据一定空间的个体,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教学提示:出示常见物体的图片。)课本、桌椅、房子、食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各种动植物,包括

6、人体,也是由物质构成的。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物质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3.提问:(教学提示:出示几张厨房内部的照片。)你们留意过厨房里的物质吗?你们家的厨房里都有哪些物质呢?(预设:酱油、醋、食盐、味精、锅、碗、瓢、盆)4.揭题:这些各种各样的物质都是什么样的?它们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板书: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物质:具有质量或能量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人意识的影响,如声音、光、空气和水,山石和树木,火焰和电流以及人体等。探索与研讨探索一:厨房中的物质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水、食盐、金属筷、玻璃瓶、铁锅、探索与研讨米。)相信大家都认识这些

7、厨房中常见的物质和物体,我们从哪些方面去描述它们的特征呢?(预设:可以从物质的形状、颜色、气味、味道等方面来描述;也可以从流动性、软硬程度、传热性能等方面来描述。)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3.小结:不同的物质(或物体)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具有不同的用途。物质的特征决定物质的用途。探索二:厨房中的变化1.过渡:这些物质都在不断地变化。(教学提示:出示食物霉变和玻璃碎裂的图片。)它们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食物的颜色、气味、形状发生了变化;玻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2.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观察过哪些物质的变化?是怎样的变化?(预设:纸被撕碎,是形状的变化;水结冰,是状态的变

8、化;)3.追问:这些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预设:通常都会伴随有一些现象,例如颜色改变或形状、大小改变。)它们之间又有哪些不同?(预设:有的变化很剧烈,有的变化不明显;有的变化较缓慢,有的变化非常快。)4.过渡:各种物质都在不断地变化,很多变化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接下来我们将观察厨房中物质的变化,看看它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之间又有哪些不同。5.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小行星带:火星与木星运行轨道之间的小行星集中区域,呈环带状。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探索与研讨6.小结:物质的变化无处不在,而且是不同的。同时,有

9、些物质变化较快,有些物质变化较慢,而有些物质变化是瞬间的。探索三:不同的变化1.过渡:在刚才的活动中,大家观察了各种物质的变化,也对比出了各种变化的不同。现在请大家回顾这三个变化大米煮熟、苹果氧化、铁锅生锈,它们除了颜色和形状都发生改变之外,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预设:都产生了新的物质。)2.讲解: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3.提问:你们能列举出生活中其他化学变化的实例吗?(预设:纸烧成灰、鸡蛋煮熟、牛奶变酸)4.小结:物质的变化是否为化学变化,关键看物质发生变化时有无新物质产生,而不能仅通过伴随

10、的现象去判断。例如水结冰,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但是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水结冰不是化学变化。研讨汇报探索与研讨拓展与小结1.小结:出示“厨房里的物质及变化”班级记录表,带领学生一起将今天认识和学习的物质及变化再梳理一遍。2.布置任务:请大家课后收集、记录生活中的5种化学变化,并阐述判断该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聚焦部分帮助学生区分物体和物质,认识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探索一,组织学生观察厨房中的物质,引导学生从感官认识对物质特征进行描述,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特征决定其用途。探索二、三,观察厨房中物质的变化,比较、归纳几种物质变化的异同,引导学生认识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但变化之间有所不

11、同,进而提出化学变化的概念,深化知识内涵。研讨部分,出示日常生活中常见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与本节课所学内容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变化,学会将课本知识用于实际生活。课后作业第2课产生气体的变化(教材P6162)授课时间:_累计_1_课时课题产生气体的变化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物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例如产生气体。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发现有些物质变化会伴随一些特殊现象。2.能利用感官进行仔细观察,对物质变化的现象进行准确描述。3.能以观察到的变化现象如有气体生成为依据,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2、。科学态度目标1.能够尊重实验事实,愿意与人交流实验现象,分享观点。2.产生深入研究物质变化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感受物质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小苏打与白醋混合会产生气体,这种气体是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难点:收集产生的气体并描述实验现象。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每组7个瓶盖、1个自封袋、3个小勺、2个滴管,白砂糖、食盐、小苏打、水和白醋少许、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1块鸡蛋壳、1块贝壳、2个烧杯(各装半杯醋)、二氧化碳相关资料、教学课件。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各种物质变化的图片。)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区

13、别和判断物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提问:(教学提示:出示烟花绽放和柠檬切块的图片。)图片中的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别伴随着哪些现象?(预设:烟花在绽放的过程中伴随着发出声音、发光和产生气味等现象;柠檬被切成块的过程中,大小、形状发生了改变。)3.揭题:(教学提示:出示白砂糖、食盐、小苏打、白醋和水。)这些物质分别是厨房中的白砂糖、食盐、小苏打、白醋和水。它们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能在变化中观察到什么现象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实验来了解这些物质间的变化。(板书:产生气体的变化)探索与研讨探索一:观察有气体产生的变化1.讲解:科学探究中,通常将物质取样再进行实验,这样既能达到观察、研究的目的,也能节约药品

14、。因此,我们的探究实验将在塑料瓶盖中进行。2.提问:我们如何科学、直观地观察这些物质的变化呢?(预设:分别取两组相同量的小苏打、食盐和白砂糖放入塑料瓶盖中,一组加入适量的水,另一组加入相同量的白醋,对比观察它们发生的变化。)3.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4.提问:在小苏打里滴入白醋时,出现大量气泡,这代表有什么产生?(预设:有气体产生。)说明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你们判断的依据是什么?(预设:发生的是化学变化,因为产生了新物质。)5.小结:当把白醋滴入装有小苏打的瓶盖时,会有气体产生,这种气体是不同于小苏打和白醋的新物质,因此这种变化是化学变化。而在其他五个瓶盖中,发生的

15、变化并没有新物质产生,这种变化是物理变化。【设计意图】通过对反应类型和判断依据的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这是不是化学变化,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变化的理解。探索二:收集产生的气体1.过渡: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竟然能产生气体!大家想知道这是什么气体吗?(预设:想。)怎样才能更好地研究这种气体呢?(预设:收集起来观察这种气体的特征。)探索与研讨2.提问:小苏打和白醋发生的变化太快了,刚才实验中产生的气体都释放到空气中了。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收集这些气体吗?要注意什么呢?(预设:将瓶子或袋子罩在小苏打和白醋上方,这样它们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就进入瓶子或袋子里了,要注意罩严实,以减少气体泄露;向矿泉水瓶里倒入适量白醋,瓶

16、盖内装少量小苏打,将小苏打倒入瓶中并迅速拧紧瓶盖,要注意用量,避免产生的气体过多而发生爆炸。)3.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探索三:其他产生气体的变化1.过渡: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物质可以和白醋产生气体,大家知道是哪些物质吗?(教学提示:出示鸡蛋壳和贝壳。)2.演示:向两只装有半杯白醋的烧杯中分别投入鸡蛋壳和贝壳,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3.提问:大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预设:鸡蛋壳和贝壳表面都有气泡冒出,说明鸡蛋壳和贝壳都能与白醋产生气体。)4.活动:出示二氧化碳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研讨汇报探索与研讨拓展与小结小结:小苏打与白醋混合会迅速产生二氧化碳

17、气体,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二氧化碳具有无色无味、比空气重、能溶于水、不支持燃烧的特点。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探索开始前,对小苏打、白醋等物质的用途进行简单的补充介绍,再将白醋和水分别与小苏打、白砂糖、食盐进行混合。实验过程中,学生能明显观察到只有一组物质混合时产生了气体。通过对实验结果的交流、思考,顺势导出探索二:收集这种气体。收集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仔细观察变化的现象,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变化的本质,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探索三,是生活中具有类似特征的变化过程的汇总。可以补充一些图片和资料来讲解二氧化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课后作业第三题。三、选择题。1.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18、沙子放入水中后沉入水底B.贝壳在白醋中浸泡,产生了气泡C.暴露在空气中的铜狮表面被绿色物质覆盖2.有关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会爆炸 B.液体颜色变深 C.冒出气泡,发出哧哧声5.泡沫灭火器主要利用了二氧化碳( )的性质。A.无色无味 B.不支持燃烧 C.比空气重参考答案三、1.A 2.C 5.B第3课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材P6365)授课时间:_累计_1_课时课题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质变化过程中

19、产生的现象。2.能根据物质变化的现象判断该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3.能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和调查分析等方式获取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的特征。科学态度目标1.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2.体会到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的重要性。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化学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知道有些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并描述蜡烛燃烧和加热白砂糖过程中物质的变化。难点:对物质变化产生的新物质进行观察、实验与考证分析。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蜡烛、蜡烛底座、火柴、白砂糖、带木柄的金属勺、玻璃杯、玻璃片、试管夹、护目镜、白手套、学生活动手册

20、。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回顾:(教学提示:出示上节课实验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像小苏打与白醋发生的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化学变化,而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2.提问:(教学提示:出示焦糖图片。)这是在厨房中制作出的焦糖,你们知道焦糖是怎么制成的吗?(预设:由白砂糖加热得来的。)这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为什么?(预设:是物理变化,因为焦糖还是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是化学变化,因为白砂糖变成焦糖发生了颜色的变化,焦糖是新物质。)3.揭题:是否产生新物质是辨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关键。你们能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吗?如何通过实验发现新物质

21、的产生呢?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实验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板书: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聚焦【设计意图】通过简单地回顾,利用焦糖话题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厨房中物质的变化;对如何证实猜想,如何通过实验发现新物质设问,启发学生学会从实验中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探索与研讨探索一:蜡烛的燃烧1.提问:同学们都见过点燃的蜡烛,你们来简单地说一说蜡烛燃烧时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蜡烛燃烧时会熔化;蜡烛燃烧时会发光、发热;蜡烛燃烧时会变得越来越短;)2.过渡:蜡烛燃烧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吗?它是化学变化吗?接下来,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3.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4.提问: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大家

22、现在认为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理由是什么?(预设:发生了化学变化,因为有水和炭黑等新物质产生,但同时也发生了物理变化,因为在燃烧过程中,蜡烛有熔化和凝固现象。)5.小结:蜡烛燃烧不但会发出光和热,还会产生水、炭黑等新物质,所以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通常会伴有物理变化。探索二:加热白砂糖1.过渡:白砂糖在被加热成焦糖的过程中,到底发生的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接下来我们也将用实验进行探究。2.提问:在加热白砂糖的过程中,我们主要观察什么?(预设:观察白砂糖的变化,包括颜色、气味、状态等。)探索与研讨3.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4.提

23、问:白砂糖最后变成的黑色物质是新物质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预设:我们把黑色物质放在水里,发现它不溶于水,说明是一种新物质。)5.小结:白砂糖在加热过程中,首先会熔化,接着颜色逐渐变黄,然后越来越深,同时产生气泡,最后变成黑色固体并伴有特殊气味。黑色固体是新物质,气味来自散发到空气中的新物质。因此,白砂糖在加热过程中,既发生了物理变化,又发生了化学变化。探索三:更多产生新物质的变化1.过渡:(教学提示:出示钢铁生锈、用面粉烘制蛋糕、虾被煮熟后变红的图片。)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无处不在,你们能发现它们吗?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阅读下列资料,从资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并填写表格。探索与研讨研讨汇报拓展与小结

24、1.小结: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有新物质产生。2.拓展:课后设计并动手实验,观察火柴燃烧时的现象,查阅资料判断产生的新物质。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探索一,借助玻璃杯和玻璃片观察蜡烛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发现变化中产生的新物质。探索二,利用活动帮助卡引导学生观察白砂糖在加热过程中的状态、颜色、气味等特征的变化,从而认识到白砂糖在加热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同时也发生了物理变化。探索三,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更多物质的变化现象进行观察与描述,发现其中产生新物质的证据,体现科学学习的延续性。课后作业四、元元通过加热白砂糖来

25、研究变化中产生的新物质,请你帮她回答下列问题。实验材料:长柄金属勺、白砂糖、蜡烛、火柴、盛有水的盘子。实验步骤:用长柄金属勺取一小勺白砂糖,小心地移到蜡烛火焰的外焰上加热。当加热结束后,把长柄金属勺放到盛有水的盘子里。2.判断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填一填。(1)白砂糖颗粒变成糖浆。( )(2)糖浆变成黑色物质。( )(3)一小部分糖浆蒸发。( )(4)黑色物质冷却后变成固体。( )参考答案四、2.(1)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 (3)物理变化 (4)物理变化第4课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材P6667)授课时间:_累计_1_课时课题变化中伴随的现象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物

26、质在变化的过程中往往会有许多现象发生。2.知道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可以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来判别它们。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描述物质变化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2.能够根据物质变化的现象判断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科学态度目标1.尊重证据。当多人观察、实验出现不一样的结论时,乐于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判断。2.能坚持长时间认真细致地观察铁钉生锈的现象,发展探究铁钉生锈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人类可以利用科学与技术干预物质变化。教学重难点重点:变化中伴随的现象、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难点:通过寻找证据来证明变化后是否产生新物质,以此来辨别化学变化与

27、物理变化。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柠檬汁、牛奶、洁净的铁钉、生锈铁钉、量筒、塑料薄膜、教学课件。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回顾:(教学提示:出示前几课的实验图片蜡烛燃烧、小苏打与白醋混合、白醋浸泡的鸡蛋壳、加热白砂糖等。)这些是我们前几课学习的物质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分别产生了哪些现象?我们一起简单回顾一下。(预设:蜡烛燃烧发光、发热,产生黑烟;小苏打与白醋混合产生了大量气泡,发出哧哧的声音;白醋浸泡的鸡蛋壳表面产生了气泡;白砂糖在加热过程中从固体变成液体,最后又变成固体,颜色从白色变成淡黄色,最后变成黑色并冒黑烟,先无气味,后出现焦糖香味最后变成焦煳味。)2.揭题:看

28、来,我们周围发生的很多变化都伴随着一些现象。从我们知道的变化中,可观察到哪些现象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实验来了解更多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板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设计意图】回顾之前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对变化伴随的现象产生关注。探索与研讨探索一:变化中伴随的现象1.过渡:在前几课的学习中,我们分别观察到了发光、发热、颜色改变、产生气体或气味等常见现象。除此之外,物质的变化还会有其他现象产生吗?让我们继续探究。2.提问:(教学提示:出示牛奶和柠檬汁。)这是两杯常见的饮品,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预设:牛奶是乳白色的液体,柠檬汁是半透明、有酸味的液体。)3.活动:如果将这两种液体混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9、?(教学提示:将少许柠檬汁倒入牛奶中,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大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预设:牛奶中出现了一些白色物质沉在底部。)4.讲解:物质的变化除了会产生发光、发热、改变颜色、产生气体等现象,有的还会生成沉淀。沉淀通常指溶液中析出的难溶解的固体物质,也可表示溶液中难溶解的固体物质析出的过程。5.布置任务:请大家思考生活中的变化和现象,完成活动帮助卡。6.提问: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只伴随有发光、发热的现象吗?(预设:还产生了气体。)这说明了什么?(预设:物质变化过程中可能会有多种现象同时产生。)7.小结:观察变化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该变化是否为化学变化,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探索二:铁钉生锈

30、的过程1.过渡:(教学提示:出示生锈铁钉的图片。)铁钉生锈发生了颜色的改变,这个过程是化学变化吗?我们可以用什么证据进行解释?(预设:是化学变化,可以用铁生锈产生了新物质进行证明。)2.活动:每组分发一根生锈和一根未生锈的铁钉,指导学生观察二者的不同,并进行组内交流与讨论。探索与研讨3.提问:大家发现了它们的哪些不同?(预设:铁是银白色的,有金属光泽,铁锈是棕红色的,没有金属光泽;铁表面是光滑的,铁锈表面粗糙;铁坚硬且有韧性,铁锈比较脆;)现在你们认为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吗?(预设:不是。)4.小结:铁锈是不同于铁的一种新物质,因此铁生锈是化学变化。5.提问: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说说,铁在什么情

31、况下会生锈?铁生锈与什么有关呢?(预设:铁在有水的情况下会生锈。)那么,是不是只要有水,铁就会生锈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6.布置任务:(教学提示:取三个量筒,一个装满水、一个装半量筒水、一个不装水。将三根铁钉分别放入三个量筒中,在半量筒水中的铁钉要有一半露出水面,一半在水中。将三个量筒都用塑料薄膜封口,静置在角落。)铁钉生锈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接下来,请大家每天观察并记录铁钉的变化。研讨汇报探索与研讨拓展与小结1.提问:铁制品生锈会影响它的使用,所以人们通常会采取一些方法防止铁制品生锈。你们知道哪些防锈措施?(预设:放在干燥处;刷上油漆;涂抹油;电镀;完全放入食用油中;“烤蓝”;搪瓷等。)这

32、些防锈措施的原理是什么?(预设:将铁制品与水和空气隔绝开,使其不具备生锈条件。)2.布置任务:课后,请同学们通过观察或利用网络、书刊等查找资料,了解更多与化学变化有关的事例,寻找我们身边的化学变化。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首先引导学生结合前几课的实验与生活实例思考变化中伴随的现象,使学生知道利用物质变化伴随的现象可对变化类型进行初步判断。同时,为避免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引导学生针对电灯发光、泥水静置、混合红墨水和清水以及水沸腾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物质。从现象到本质,帮助学生理解本次课的核心内容,即观察变化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是否是

33、化学变化的判断,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课后作业第5课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教材P6870)授课时间:_累计_1_课时课题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地球的很多资源如岩石、矿物、煤、石油、氧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与分析推理寻找证据,尝试解释煤、石油、氧气的形成经历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2.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做比较。科学态度目标1.能够怀有质疑精神,不迷信权威,愿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2.愿意与人交流查阅、收集的资料信息,分享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化学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

34、带来的影响。2.感受到资源的珍贵,认同珍惜资源、节约能源的观点。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煤、石油、氧气等人类生存所需的物质的形成。难点:观察煤,通过寻找证据推理煤是怎样形成的,并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科学结论做比较。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煤的形成”相关视频、“石油的形成与用途”相关视频、“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相关视频、氧气含量变化数据图、教学课件。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经过前面几节课对物质变化的探索,你们能说一说我们的厨房里有哪些化学变化吗?(预设:加热白砂糖、煤气燃烧、面团发酵)其他生活场景中呢?(预设:烟花绽放、铁钉生锈、火柴点燃)2.揭题: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

35、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化学变化。正是这些化学变化,给予了人类生存所需的各种物质和条件。除了上述化学变化,我们的地球家园中还有哪些主要的化学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板书: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探索与研讨探索一: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1.过渡:(教学提示:出示不同矿石、宝石和煤的图片。)我们生活的大地蕴藏着许多宝藏。有各种矿石,可以用来冶炼不同的金探索与研讨属;有许多美丽珍贵的宝石,可以装点我们的生活;还有煤、石油等可以给我们提供能源。这些宝藏,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经历了亿万年的许多变化才形成的。2.提问:大地中蕴藏着的“宝藏”从何而来?又是怎样形成的呢?(预设:大地中的矿石

36、是岩石的一部分,由多种矿物组成,其形成可能和地质活动有关;大地中的煤、石油由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的遗体残骸演变而来,是珍贵的能源。)3.布置任务:指导学生阅读资料,提取信息,推测煤是怎样形成的,并完成活动帮助卡。4.活动:播放“煤的形成”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梳理煤的形成过程,并思考该过程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5.小结:亿万年前,地球上生长着大片茂密的森林,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湖泊、沼泽等低洼处大量堆积,被泥沙层层掩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壳的变动,这些植物残骸不断地被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地底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慢慢变成了煤。【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基于已有的认知经验对煤的形成

37、进行推理,再根据相关资料进行对照分析,既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和信息处理能力。矿石:在地壳中的矿物,由于地壳变迁、火山爆发等因素影响,汇集到一起,对人类生活有一定价值的岩石。煤:也叫煤炭,是一种可燃的黑色或棕黑色沉积岩,是古代植物埋在地下,经历复杂的化学变化和高温高压形成的。探索与研讨探索二: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1.过渡:了解了脚底大地的秘密后,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周围的空气。2.讲解:我们的呼吸离不开氧气,氧气体积占大气总体积的约21%。但早期地球的大气层中并没有氧气,甚至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氧气含量仍然很低。(教学提示:出示氧气含量变化数据图。)3.提问:那么,大气中的氧气又是

38、怎么来的呢?(预设:主要是由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绿色植物是如何增加地球氧气含量的呢?(教学提示:播放“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相关视频。)4.小结:我们生活的大气层中,氧气主要是由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与水转化为氧气和为生物提供能量的物质,增加了大气层中氧气的含量。探索三:资源利用与化学变化1.过渡:(教学提示:出示石油图片。)地底下除了煤之外,还有另一种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常规能源石油。石油有哪些用途呢?(教学提示:播放“石油的形成与用途”相关视频。)2.讲解:石油是地球赋予人类的宝藏,也是经历化学变化形成的。我们利用石油可以生产很多重要的生产生活材料,

39、如燃油、塑料、纤维、沥青等。3.提问:不仅煤和石油的形成与化学变化有关,很多资源的利用也与化学变化有关,你们能列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吗?(预设:从铁矿石里把铁冶炼出来,需要经过化学变化;用不同的原料合成药品,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在农业生产中有重要作用的化肥,是通过化学变化制造出来的;)4.小结:化学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煤和石油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它们要经过亿万年的复杂变化才能形成,所以我们要珍惜、节约能源。研讨汇报石油:也称原油,是一种黏稠的、深褐色(有时有点绿色)的液体,是由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探索与研讨拓展与小结小结:地球家园时时刻刻在发

40、生着化学变化,很多资源如岩石、矿物、煤、石油、氧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其中,煤和石油是由亿万年前的古代生物经历复杂的化学变化形成的,是不可再生能源。我们应该节约能源,保护森林,爱护我们的地球家园。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次课先将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聚焦到煤等化石能源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煤的形成也是化学变化。教学过程中,需要提供与煤相关的文字资料,并组织学生阅读分析,引导学生按“信息呈现推理想象阅读资料分析研讨”的流程展开学习。在探索“大气层的化学变化”中,学生的前概念比较扎实,基本都知道氧气的产生与绿色植物有关,因此只需利用氧气含量变化数据图来启发学生思考,并通过资料大致介绍植物的光合作用,学生

41、即能认识到大气中的氧气也是化学变化产生的,且主要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也可提高学生保护森林的意识。最后,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勤观察、多思考,举出生活中一些利用化学变化制造的用品,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课后作业二、判断题。3.早期地球的大气层中并没有氧气,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大地中的矿物分解出了氧气,增加了大气层中氧气的含量。 ( )4.各式各样的化学变化给予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和条件。 ( )5.大部分塑料的生产原料是从石油中提炼的。 ( )参考答案二、3.× 4. 5.第6课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教材P7172)授课时间:_累计_1_课时课题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

42、识目标1.知道食物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2.知道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是缓慢的,这个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3.知道情绪的产生也与化学变化有关系。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2.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科学态度目标在小组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能够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化学变化影响着人类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食物在各消化器官中的变化。难点: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体会生命体内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卷尺、体重计、干燥

43、的粉条、火柴、蜡烛、托盘、护目镜、镊子、米饭。教师准备:学生二年级保存的“时间胶囊”,多巴胺、内啡肽等化学物质的相关视频,教学课件。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米饭是我们每天都要吃的食物,你们还记得米饭在嘴巴里被咀嚼时是什么味道吗?(预设:没有味道;有一点点甜味。)说没有味道的同学是平时没有在意呢,还是狼吞虎咽呀?那我们请这些同学现在再来尝尝看。2.活动:选三位同学并分发米饭,要求三位同学同时进食,慢慢咀嚼,仔细品尝。3.提问:说说你们刚才在咀嚼过程中的发现。(预设:吃进米饭后,刚开始咀嚼时,米饭是规则的颗粒状,没有味道;咀嚼一段时间后米饭变成糊状,有一点甜味。)你们对这种现象有怎样的猜

44、测?(预设:咀嚼过程中,米饭产生了一些有甜味的物质,可能发生了化学变化。)4.揭题:米饭被咀嚼时发生了化学变化,这只是我们人体消化过程的一小步。在动植物包括我们人类的生命体内,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维系着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成长过程经历了哪些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自身来探究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板书: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聚焦【设计意图】通过咀嚼米饭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感性体验,激发学生对生命体变化的探究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后面了解食物的能量和营养做铺垫。探索与研讨探索一:我们身体的变化1.过渡:既然我们要通过自己的身体来探究生命体的变化,就需要进行一些数据的测量

45、。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活动,组内成员互相协作,测量出自己的身高、体重和头围等。3.活动:(教学提示:出示学生二年级保存的“时间胶囊”。)大家还记得这是什么吗?(预设:我们的“时间胶囊”。)胶囊里保存着大家二年级时的身体信息,现在大家对照着自己的“时间胶囊”,看看从二年级到现在,自己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身高变高了;体重增加了;头围和四肢都变大了;)4.提问:我们的身体为什么能够发生这些变化呢?(预设:通过不断地摄入食物,从食物中获取营养和能量,从而使身体发育成长。)5.过渡:食物真的具有能量吗?我们如何证明呢?让我们继续探究。探索二:来自食物的能量和营养1.提问:我们是如何知道煤具有能

46、量的?(预设:煤可以燃烧,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所以我们可以怎么证明食物具有能量呢?(预设:观察食物能否燃烧。)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3.讲解:一些干燥的食物能够被点燃,说明食物中蕴含着大量的能量,并且能够以燃烧的形式释放出来。食物被我们吃进体内后,并不是像燃烧那么简单地释放出能量,而是需要经历更复杂、更平稳的化学变化,才能转化为身体所需要的能量。例如,当我们探索与研讨反复咀嚼米饭或馒头时,会慢慢感觉到它们在变甜,这是因为米饭和馒头中的淀粉与人体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发生化学变化产生了糖。4.布置任务: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在身体内会发生怎样的一系列变化呢?请大家通过

47、阅读资料寻找答案。5.小结: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身体的生长都是一种复杂的化学变化,这种化学变化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换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探索三:情绪与化学变化1.过渡:我们的身体中除了食物的消化、吸收,还发生着哪些化学变化呢?(教学提示:出示人出现各种情绪的图片。)2.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过哪些情绪?(预设:开心、难过、愤怒、失落)3.讲解:人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情绪的产生非常复杂,但也与化学变化有关。科学研究发现,当我们特别积极地做某件事情时,大脑中有一种物质可以让我们的心情变得愉快,这种物质是通过化学变化产生的。(教学提示:播放多巴胺、内啡肽等化学物质的相关视频。)研讨汇报拓展与小结1

48、.小结:食物具有能量,在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发生了缓慢的化学变化,从而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人各种各样的情绪也与化学变化有关。2.拓展:课后,请同学们继续寻找生活中的化学变化,分析这些化学变化从哪些方面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通过课前活动让学生细细品尝米饭,感受米饭味道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入生命体内的化学变化。在探索一中,出示学生在二年级制作的“时间胶囊”,用照片、数据等材料,帮助学生梳理从小到大身体的变化,思考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变化。在探索二中,通过燃烧干燥的粉条让学生感知食物内蕴含着能量。然后结合咀嚼米饭的感性认识,以阅读资料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食物

49、在身体各个消化器官中的变化,进一步从物质变化的视角了解人体能量和营养的来源都与化学变化有关。在探索三中,通过观看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情绪的变化和化学变化有关。课后作业四、元元在咀嚼米饭的过程中,发现米饭慢慢变甜了。她想探究其原因,并且猜想米饭变甜可能与唾液和咀嚼搅拌有关,于是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提示:淀粉遇碘变为蓝色。)1.为了探究米饭变甜是否与咀嚼搅拌有关,可以选择_两个实验。为了探究米饭变甜是否与唾液有关,可以选择_两个实验。3.牙齿、舌头的咀嚼搅拌使食物发生的变化属于_变化,淀粉与唾液混合产生麦芽糖属于_变化。4.碘酒可用于皮肤消毒,切忌口服!如误服导致中毒,应立即( )并送医救

50、治。A.喝大量米汤 B.喝大量清水参考答案四、1.甲、丙 乙、丙 3.物理化学 4.A第7课美丽的化学变化(教材P7375)授课时间:_累计_1_课时课题美丽的化学变化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紫甘蓝与白醋的反应是化学变化。2.知道化学变化有其美丽的一面。人类要利用好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对比观察紫甘蓝叶片分别与白醋、水的变化过程并进行描述。2.能用举例、分析、概括的方法,感受到化学变化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和方便。科学态度目标认可化学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帮助。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知道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方便。2.知道物质的化学变化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化学变化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和方便。难点: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与环境的密切关系。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镊子、剪刀、培养皿、紫甘蓝、玻璃片、白醋、清水。教师准备:紫甘蓝提取液、5支试管、滴管、烧杯、清水、柠檬汁、肥皂水、白砂糖水、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