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圆锥)单元备课》_第1页
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圆锥)单元备课》_第2页
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圆锥)单元备课》_第3页
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圆锥)单元备课》_第4页
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圆锥)单元备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圆锥单元备课?单元总目的:1、认识圆柱、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2、理解圆柱的外表积、侧面积、体积的意义。会推导外表积、侧面积、体积的公式,认识进一法取近似值,能灵敏解决实际问题。3、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灵敏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的才能,以及空间观念。5、培养学生逻辑考虑才能,有条理性的解决问题的才能。单元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单元难点:1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2圆柱体侧面积、外表积的计算。2利用圆柱体、圆锥体等底等高条件下的关系解有关复杂应用题。突出重点、打破难点的关键:充分运用直观教具,进展割拼演示、实验,有目的、有步

2、骤地引导学生观察、考虑,推导出计算公式和有关概念。单元难点的剖析:1表现为:学生难于想到把一圆柱体的立体图形转化成什么图形来研究。怎样把它转化。原因:圆柱体和长方体在外表看来并没有什么联络。并且学生还很难由圆与圆柱的联络,而想到圆能转化成长方形来研究,圆柱就可以转化成长方体来研究。解决策略:首先回忆研究圆的面积计算时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如何剪拼成了这个学过的图形?借助多媒体课件把一个个完全一样的圆形堆成一个圆柱体,通过这个过程开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进展猜测:圆柱体能剪拼成什么图形,请学生试试看。2表现为:对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容易获得,但学生对R或D求侧面积的问题,学生转不过,容易用底面积乘高来计

3、算。而对外表积的计算,由于外表积公式中涉及的公式较多,学生往往不小心就弄混公式。3表现为:在详细的问题情境中会用错公式,如:求侧面积的求成了外表积,求体积的求成了外表积等。原因:学生可能对概念、公式记忆较熟,但在详细的问题环境下用错公式。主要还是学生对概念的感知不够。解决策略:1为新课教学做好准备,充分复习好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2借助实物多让学生感知概念的意义,不能死记硬背,要能用自己话说清楚。特别对中下生应多结合实物或图形指出问题要求的部分。3公式一定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到推导过程中,不能把公式直接交给学生。4学生自备圆柱体形状的物体,每节课的新课铺垫、例题教学、或是练习讲

4、评都借助于详细的实物,让学生一边口述、一边指着实物来说,加强感知。单元策略:基于本单元是研究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教学中主要采用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等直观手段辅助教学。多让学生参与获得公式或经历。如:圆柱体展开图的特征、侧面积、外表积、体积及圆锥体的体积计算。错例的估计和采集:概念辨析题:1一只铁皮水桶能装水多少升是求水桶的。2做一只圆柱体的油桶,至少用多少铁皮,是求油桶的3做一节铁皮水管,要多少铁皮是求水管的4给个圆柱体的花瓶包装在盒子里,需用多大的盒子是求花瓶的分析及策略:这些属于概念不清的问题,因为这些知识点本身有联络又有区别,所以易混,因此教学中重点在新授中注意让学生多体验、多感受。

5、还要在综合练习中加强比照,沟通它们的联络和区别。解决问题:1一个圆锥形的沙堆,底面直径是2米,高是0.5米,假如每立方米是800千克,这堆沙子一共多少千克?写出根本关系式再解答2有一个礼堂内有8根直径是50厘米、高5米的圆柱形的柱子,用了8千克的红色油漆粉刷,每平方米需用多少油漆?写出根本关系再解答分析及策略:此类型的错误主要是公式用错,原因还是对概念不清,解题思路不明,因此,教学中在保证理解概念的前提下多让学生讲思路、强调解答步骤的书写要有条理。有关圆柱体和圆锥体的混合题: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的体积的,圆柱体体积比圆锥体体积多,圆锥体积比圆柱体少。2一个圆柱体积是

6、96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底高的圆锥体积是立方厘米,圆锥体积比圆柱体积少立方厘米。3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等底等高,它们体积之和是36立方分米,圆柱体积比圆锥大立方分米。分析及策略:此类型题的错因主要是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还只是一个圆锥体积公式的获得过程,是停在外表上的认识,并没有真正通过实验过程对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的关系弄清楚。因此这个推导过程中应让学生把两种几何体的体积关系,能反说、正说、比多少等都能说清。练习题的分析:重点讲解的题目:39页第10题重点说明生活中常说的圆柱体的长也就是数学意义上的圆柱体的高。40页的13题体积公式与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即利用底面积一定时体积和高成正比例的关系来

7、确定两个圆柱体体积的比,求出第二个圆柱体的体积,最后求出它们的差。45页的第6题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理论才能,理解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第8题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11题由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1:3,那么如今它们的比是1:6,底是相等的那说明圆柱的高是圆锥高的2倍,于是圆柱的高是9.6。实际上是圆锥与圆柱体积关系的灵敏应用。课时安排:1、圆柱的认识31页至33页及例12、圆柱的外表积33页例2-例33、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36页例4及补充一道R求V的例题。4、认识圆柱的容积37页例55、圆柱有关公式的比照练习39页8、9增加不同位置类型的圆柱体39页7、106、

8、圆锥的认识41页7、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推导42页至43页例18、圆锥体积的应用43页例2第三课时课例教案:天河区华阳小学杨海英第三课时:计算圆柱体的体积36页例4及补充例题R求V目的:1、使学生知道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应用公式计算圆柱体体积。2、再次培养学生利用转化的思想探究新知的意识。重点: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难点: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教具和学具:老师准备课件一个,投影仪,学生准备圆柱形的橡皮12块。重点包含要素的分析:1、让学生能从知识间或图形的联络的角度想到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来研究它的体积。逐渐培养学生科学的猜测才能。2、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

9、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并且掌握转化前后两种图形各个量间的关系,也是灵敏运用公式的关键。与其它教学重点的联络:掌握V=SH是解决有关求圆柱体的体积或容积根底,同时也是下一步学习圆锥体体积计算的根底。突出重点的策略:1、回忆圆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利用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个完全一样的圆形堆成圆柱体的过程来启发学生猜测:圆柱体能切拼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呢?激发学生的思维。2、学生有前面的推测,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实物学生自备圆柱体形状的橡皮操作,验证猜测,探究体积的计算方法。3、补充一个R求V的例题进一步突出求V必须先求S。突出V=SH的根底性。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体积的概念2、我们学过求哪些几何图形的体

10、积?怎样求?为学习圆柱体的体积的意义做迁移,并为学生原有知识构造填充新知做好准备3、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圆柱体的体积吗?4、想知道怎样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圆柱体的计算方法。-出课题二、新课探究:1、;以前我们所研究过的几何图形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时,使用最多的是什么方法?如: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得来的呢?请看多媒体课件演示过程。接着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演示把一个个完全一样的圆堆成一个圆柱体能否也利用转化的思想把圆柱体转化成学过的几何图形?2、转化成什么图形,小组讨论。猜测3、汇报猜测的结果。4、动手理论:把圆柱体切拼成近似的长方体。5、考虑讨论:转化后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体各个部

11、分有什么联络?6、汇报,全班交流。长方体的体积=圆柱体的体积长方体的高=圆柱体的高长方体的底面积=圆柱体的底面积7、根据以上过程请在小组内对照图形讲述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汇报如下: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8小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V=Sh三、公式的应用:1、教学例题4: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1带着学生画图。培养学生会画图帮助分析的才能2让学生讲方法,尝试列式。老师板书过程。2、补充例题:一个圆柱形的茶叶筒,底面半径是5厘米,这个茶叶筒的体积是多少?学生讨论方法汇报,老师板书解题过程:3、小结:比照以

12、上两个题的解题过程,你觉得计算圆柱体的体积一定要根据条件先计算什么呢?明确只要不是直接给出底面积,那就必须先由条件求出底面积。并补充V=r2h与当今“老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老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那么称为“老师或“教习。可见,“老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老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异。辛亥革命后,老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老师为“教员。四、稳固练习:38页1、2我国古代的

13、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锋利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程度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程度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根本构

14、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五、全课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那么,有目的、有方案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

15、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展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