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历年诗歌鉴赏及答案_第1页
四川历年诗歌鉴赏及答案_第2页
四川历年诗歌鉴赏及答案_第3页
四川历年诗歌鉴赏及答案_第4页
四川历年诗歌鉴赏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诗歌鉴赏题让考生觉得“非主流”工作人员随机采访了成都七中考点的十多位考生,均没有人对语文考题喊“难”,除一道诗歌鉴赏题让考生们觉得有点“非主流”外,总体上对语文考试结果的估计都很乐观。询问过多名考生这道诗歌鉴赏题的内容,他们表述起来都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不少考生说不出作者名称甚至直接贴了个“非主流”诗人的标签。昨日下午从一名高三语文老师处了解到,今年语文试题中的这首诗歌鉴赏题考的是陈与义的怀天经、智老,因访之,原文是:“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由于平时复习几乎没有涉猎到陈与义的相关作品

2、,所以学生觉得很意外、认为有点“非主流”也可以理解。而在默写题部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部分句子,也有少数学生表示没有答上来,会丢掉几分。 2011年高考语文四川卷古典诗歌鉴赏及赏析【四川卷】1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注】天经,姓叶,名;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分)【参考答

3、案】(1)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3分)(2)答案示例: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悲是喜,诗中并没有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现了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5分)【补充注释】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一位和尚。苕溪:河名,源出浙江省天目山,流经余杭、杭州、湖州等地,进入太湖。西庵:智老所居。位于湖州东南九十里的乌镇。禅伯:形容智老精于禅学。北栅:天经所居。亦位于湖州东南九十里的乌镇。儒生:形容天经精于儒学。固穷:安于穷困,语出论语·卫灵公:“君子固穷,小人

4、穷斯滥矣。”纶巾鹤氅:是六朝以来名士喜爱的穿戴,这里比喻诗人是雅人。纶巾,用丝带做成的头巾。鹤氅,用鸟羽做成的外衣。【作者简介】陈与义(10901138)宋代文学家。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公元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登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公元1122年(宣和四年)任太学博士、著作佐郎。后贬为监陈留酒税。北宋灭亡后,避乱在襄阳、汉阳和湖南一带。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召为兵部员外郎。公元1131年(绍兴元年)任中书舍人,兼掌内制。拜吏部侍郎,后任礼部侍郎。公元1134年任湖州知府,第二年召为给事中,因病告辞后,提举江州太平观,不久复任中书舍人。后来又出任翰林学士、

5、知制诰、参知政事,并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出任湖州知府,因病,提举临安府洞霄宫。有简斋集三十卷、无住词一卷传世。【赏析】公元1136年(宋高宗绍兴六年)旧历二月,陈与义寓居苕溪畔的青镇,怀念对岸的两位朋友天经和智老,因而写下这首诗。作品的开篇写时间变化,一夜之间,春水已涨,尽向东流,顿生怀友、访友之意。但笔意至此,先出一折,从自己写起。安于贫贱,甘于淡泊,在吟诗作赋的生涯中,看到杏花春雨又送来一个春天,心中充满了顺适之感。自己如此,友人也是一样。所以下面写到禅伯之多病,儒生之固穷。实则写己即写友,写友即写己,二者交相为用,互为生发,以见出心灵的相契,见出溪涨思友的心理依据。有了前面的铺垫,末二句就

6、顺理成章地踏上了访友的路途。至于见到友人后的情形,却全都忽略了,留给读者自己去想像。但作者另有一诗题为与智老天经夜坐:“残年不复徙他邦,长与两禅同夜釭。坐到更深都寂寂,雪花无数落天窗。”其中对雨夜谈禅的描写,正可与此诗互相补充。“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是陈与义的名句,曾经得到宋高宗的激赏。这一联,就对仗来说,除了“里”、“中”外,其余都不算工对,但也正因为如此,反映了作者在古典诗歌的对仗艺术上所作的探索,因而曾被魏庆之的诗人玉屑列为“宋朝警句”。方回在瀛奎律髓卷二十六中对此作了分析:“以客子对杏花,以雨声对诗卷,一我一物,一景一情,变化至此。乃老杜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贾岛身事岂能

7、遂,兰花又已开,翻窠换臼,至简斋而益奇也。”对仗要求和谐工稳,是六朝以来的总体趋势;但至唐代发展到极致以后,一些有创造性的诗人如杜甫、韩愈等又致力于打破已成模式化的对仗方式,力图求新求变,突破这种工稳,以求得在不平衡中的平衡。到了宋人手里,就更是有意识地忽略字面上的工稳,而着重于两句之间的内在联系。陈与义的这一联,上句写客中吟咏送日的宁静、淡泊,下联写一个清丽的境界,从而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至于两句之间在字面上是否的对,倒没有特别注意。从这个角度看,这联诗也反映了宋人对唐诗的发展。2006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四川卷) 古诗词鉴赏题及参考答案一、2006年高考语文(四川卷)古诗词鉴赏题及

8、参考答案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分)参考答案: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 ?”、“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

9、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4分)参考答案: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二、2007年高考语文(四川卷)古诗词鉴赏题及参考答案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葛溪驿 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参考答案:驿站秋夜难眠图

10、。(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三、2008年高考语文(四川卷)古诗词鉴赏题及参考答案1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春花闻杜鹃, 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茅苫三间厦,

11、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注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趱:赶快。苫:用草覆盖。(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4分)参考答案: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比

12、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四、2009年高考语文(四川卷)古诗词鉴赏题及参考答案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分)参考答案:“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

13、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五、2010年高考语文(四川卷)古诗词鉴赏题及参考答案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yn(1085-1152),字伯恭,号芗 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

14、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献”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描写花朵的多姿,“叠”凸显了枝叶的茂密。 (2)词人抒发了怎样的伤感之情?(4分) 参考答案: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百花所喻君子的伤感。、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

15、问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精解精析: 第一问:本问只需具体描述,难度较低,注意不要遗漏表现素蝶活动的诗句。 第二问:属于手法题。应培养学生注意高考题设问的思路与方式。有时候诗歌的问题往往采用层层深入的方式,前者往往为后者作铺垫。乍看起来,本题答案给的较偏,而其实潜台词则是本诗就是通过第一问来写的。而第一问又是怎样写的呢?是把素

16、蝶放在一个空间环境中,展现了它与蜂、雀、日、风、花、叶的相互关系。 答完第一问就可以知道,本诗用了一系列动词对素蝶进行细腻地描写,不加渲染和烘托,应属白描。有隐有现,有起有归,有出有没,有上有下,明显是对比,也有动静,这些都是描写的手段。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详解精析: 第一问:考查诗歌情感的时候,应重点关注表现诗人感情的诗句及词语。结句往往是抒情主旨句,应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只要给的背景类注释,注释一定是答案要点。因此应抓住“尾联”中的表现情感类的词语“幸”“欲”,二者均表希望,可知涉及情感。“芳华”“嘉树”的象征意义也比较好把握。其次抓景物的特征语,咏物诗直接由物到

17、人,所以“参差”便有了注释中“数起数伏”的意味。 第二问:考查咏物诗的表现手法,没难度。一般为托物言志,有时也可能是象征。要引导学生分析托物言志与象征的区别,力求准确作答。如果学生实在不会判断,就引导学生先概括为托物言志,表述为什么象征了什么,以期保险。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二、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

18、答问题。 梦中作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注:本诗约作于皇佑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详解精析: 首先抓住结中点明情感的词语“无奈”“思家”。其次抓住景物的特征,使其与人的心境对应。夜“凉”实则心凄凉,“路暗”实则前途“迷”人。再联系注释一,答案不难作出。注释二也能让我们感到诗中还有一种世事变迁的感慨。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详解精析: 此题

19、意在考查诗歌常见手法。首先,前面描绘的场景写景,最后抒情,情景交融,不难看出。尤其应注意的是,古代的诗歌一般都是借助各种景物抒发情感,多为情景交融之法。应引导学生多关注引类答法。其次,联系前几年考查的一首绝句,对仗的用法也应能答出。律诗的二三联要求对仗,绝句并不要求,所以这也算此诗的一个特色。再次,本诗第四句虽有“客思家”这类的表现情感的字眼,但仍可视为一种场景的描写,即一句一个场景,这学生基本都想不到。所以要把重点落实在一时的教学中。这种类型少见,但毕竟有。比较典型的是地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更重要的是应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0、。刘禹锡的石头城也比较有借鉴意义。 参考答案: (1)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一句一个场景;拟景写情,情景交融;对仗十分工巧。 三、新课标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试题。雨雪曲 江总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侍梁、陈、隋三朝。榆溪:指边塞。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详解精析: 第一问重点抓住景物的特征和边塞的典型环境。一般为多风沙雨

21、雪,少人迹。本诗中的“雨雪”“狐迹”是十分典型的边塞环境,寒冷,荒凉。 第二问,“别路”的解读难度较小,引导学生抓住“隔”“从军”基本可以判断“别路”就是别家之路,也是回家之路。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第一问难度较大,学生很难找到解题的切入点。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注意转换题干意思,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是环境描写,所以可以从环境描写的作用切入,则战争的空间背景是“天寒”“地暗”,是在交代边塞环境。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旗彩坏”“鼓声低”放在“天寒”“地暗”之后,那么“

22、天寒”与“旗彩坏”,“地暗”与“鼓声低”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进而思考,“旗彩坏”了吗?“鼓声低”了吗?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旗彩”与“鼓声”本不应该有变化,变化的是“天寒”“地暗”的环境,是因为“天寒”所以旗彩显得“坏”了,因为地暗,所以鼓声显得“低”了,因此说这是人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感受。 第二问,可联系边塞诗中的典型开怀作答。最主要的是把握住“从军”“愁云”“别路迷”。 (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

23、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四、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注:阑:阻隔;阻拦。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详解精析: 本题属练字题,从本义引申义,具体与抽象的角度入手,没有难度。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详解精析: 此题属于给定手法,让学生鉴赏此种手法的题。应加大对此类题的训练力度,这应成为今后出题的一种趋。一方面大减少了学生猜的可能性,要进行理性分析;加一方面

24、学生可以有的放矢,降低了诗歌鉴赏的难度。这样便由纯粹的考查手法题,转换成了手法与内容同时考查的题。 虚实相生手法是诗歌中一种比较典型的艺术表现手法。具体理论可参阅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不管怎样,要明确的是虚实是一组相对的概念,一般来说,仙府梦境,忆前想后,“代为之思”均属虚写,不能实现的和尚未实现的,都是虚写。 本诗的上片中的望之不见是写实,思之入梦是写虚;下片中的灯下写信,无人传寄是写实,想雁帮倒忙而时已晚是写虚。均是以虚衬实,突出孤寂之感,思念之情。 此外,此诗的细节描写特点明显,应注意引导学生体会细致入微的动作和心理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重要作用。 在鉴赏下联妙处的时候,不妨开掘其带有

25、一波三折意味的地方。写完信,无人传,想到雁,秋已晚,情感波澜明显。这不妨引导学生鉴赏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和李清照的武陵春。 参考答案: 1、阻隔,隔断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以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了对江东的留恋之情。 (2)答案一: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答案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情感阻隔。 五、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

26、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岛,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注:商风:秋风。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岛。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谫解精析: 要明确凤凰的象征意味,由物及人。找到能够表现凤凰的特征,便可直接对应到人的品质上。如“醴泉”代表品质纯洁,“栖山冈”代表高洁,不与时俗同流,“高鸣”与“延颈”则象征志向高远。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详解精析: 手法托物言志,很好把握,关键是简要分析感情,即要保

27、证从文本出发进行解析。从志向高远却“羽翼摧藏”,“去昆仑西”,“处非位”知其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独栖山冈,没有同伴,受创伤无人疗治,则见其孤独苦闷,怅然而无奈,怎一个“恨”字了得。另外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理解和把握生活,意义重大。 参考答案: (1)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答“远离尘世”给分);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 (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分);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六、湖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

28、,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详解精析: 此题重要考查诗句大意和诗的主旨,由于与课本联系较为紧密,难度较小。秦词强调两情长久的保证是真爱,爱情的真谛在真爱,而非朝暮厮守。所以只要感情坚贞,虽然聚少离多,却同样令人艳羡。而范词重点说明了短暂的相聚之欢是难于抵消浓重的离别之苦,相思之愁的,相反,倒增添了新愁,从而使新欢也变成了未

29、来的旧愁。对主人公充满了同情。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详解精析:要求考生从对比衬托的角度入手赏析,目标单一,易于操作,很好抓住要点。一是双星良夜群仙羡忍,二是新欢对旧愁,三是新欢对新愁。 参考答案: (1)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2)通过“群仙相护”(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风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来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通过“重搅别离心绪”或“

30、相逢草草”的“新欢”来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七、重庆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北固题壁 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么?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 详解精析: 此词要求炼“住”这个字,主要是联系语境分析其本义与引申义。“住”即停住,静止。而江住表面上说江停止不动了,而本来流动却停住,从诗中看,则为视觉感受。因此可以得出是“住”字写出了水流之舒缓。 (2)词的上阕说“依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

31、么? 精解详析: 此题实则在炼句,其实重点在于把握两句诗的意思,因此语境至关重要。“侬也替江愁”是因为“青山欲截江流住”,而又“山山不见头”,是诗人害怕山截住江而愁,是忧愁。而“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么!”,可见是留不住的。因此才愁转到了笑。还可联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诗句理解,更为容易了。 参考答案: (1)“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2)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八、四川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

32、字木兰花 向子諲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详解精析: 第一,从描写的手法上分析,应根据常识把握诗中的借代手法,也可联想“绿肥红瘦”及生活常识知识绿叶和红花。妙处是为特点鲜明,形象突出,具体生动,十分含蓄简练。 第二,从描写角度分析,本句是从形和色两句来写百花的。“斜”修饰花,表现了百花的风姿;“叠”修饰叶,表现了枝叶的繁多和紧凑。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百花的情状,描绘出了花团

33、锦簇的大好春光,让人怜爱。 此外还可以加深对“献”字的理解。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详解精析: 第一,先明确如果没有注释的话,则蕴含着伤春、惜春之情。 第二,结合注释背景,可知百花与风日都具有了象征意义。 因此,伤感之情应从表面到深层。表面则从具有风姿绰约、“真香妙质”的百花,因风与日的摧残而凋零,引起作者的伤感解读。深层则隐喻着像秦桧这样的奸佞对像作者这类的君子的排挤打击而引起的无奈与伤感之情。 参考答案: (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

34、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九、江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 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精解详析: 子规即杜鹃,又名布谷,叫声凄凉,易引起人哀怨悲苦伤感之情,是古诗中常见意象。解题时必须联系诗可语境即主旨情感作答。本诗属送别诗,子规啼叫不休,短时难归,表现了思归之情。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精解详析: 解答此类题重点还是结合语境理解诗句含义

35、,同时关注两句之间的关系。首先从后句入手,强调了朋友要回京师,而自己一时难有归期,伤感之情难于表达。再加上前句假设让步,说明此时中原已遭兵燹,结合注释,则可理解北宋已经被金兵占领,南北分裂,归期更加不可期。再联系注释,知陈与义是爱国诗人,因此应将个人的思归之心与爱国忧国之情结合起来赏析。 参考答案 (1)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十、福建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 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苔,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坞:山坳。

36、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精解详析: 标题仿隐者,与之呼应的应为展现隐者或访意思的词。而要找呼应的一个字,则只能是与“访”相关的“踏”,即是诗眼。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精解详析: 重点是翻译诗句,找全要点,不遗漏信息,然后组织语言。仍应关注隐者这一形象的举动与景物的特征,以此发现隐者的志节。概括起来则是隐者生活的环境,展现了他怎样的心性。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精解详

37、析: 即要求判断出哪个诗句写出了隐逸情怀,很明显是A选项。B为劝友,C为悲愁,D为孤苦 参考答案: (1)踏 (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3)A. 十一、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本词写于作者54岁东归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的“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详解精析: 第一,先赏析“映”,可联想“映衬”“辉映”类词语。要发现映的动

38、作是两岸“白苹红蓼”发出的。即“白频红蓼”与“一蓑新绿”交相交辉映。然后分析二者映衬的是什么?不难发现重点是颜色(白、线红、绿)上,即色彩与色调上的不同。 第二,赏析“蓑”时要注意句式结构。蓑是蓑草,不可能说是一蓑草新绿,所以应该是草如蓑绿。这样水中与岸上将相辉映,由远而近。另外,由于本身的特点,诗歌创作中常省略,便装。所以本人认为,“一蓑新绿”还可理解为一大片蓑草刚刚长绿,即刚刚长绿的一在片蓑草与白苹红蓼交相辉映。所以我倒觉得赏析的生点不应该是蓑,而是“映”。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详解精析: 只要抓住关键词“任”所表现的旷达自适的情怀就能解决好此问题。 详解精析: 参考答案

39、: (1)“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2)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十二、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试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徂晖:落日余晖。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

40、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鸟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详解精析: A项对基调的把握不对。从鹓鸾燕雀易居,歌从行路难,可以看出作者的心境。他与行路难之一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明显不同。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

41、“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精解详析: 结合全诗,就要求通篇把握,即要简析文章主旨。“剑歌行路难”明显是有志向不得实现,抱利器而无所施。“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则体现了人世的沧桑变化之感,荣华易逝,万事难顺。鹓鸾与燕雀象征意味,均处非位,则是仍提示了小人当道,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参考答案: (1)A (2)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十三、天津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友人。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

42、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详解精析: 要多积累涉及季节典型特征类的意象或词语,如春花,秋月等。如本诗中的“飞花”。同时要关于抓住文中展现季节特征的词语,如“欲尽春”。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详解精析: 应着重加强对各类题材诗歌的情感与手法的积累。就送别诗而言,最典型的情感是依依惜别、留恋不舍与伤感、离愁别绪。同时还有抒发对朋友美好祝愿的,对朋友进行劝勉与鼓励的,表现昂扬情感的,表白自己心志的,表现前途渺茫的,别后对朋友强烈思念的,等等。总之,应该从生活中提取相应

43、的情感类型,进而加深对各类题材的把握。 而第一首诗中的“同为客”,第二首诗中的“缘是忆归人”,明显可以看出是思乡怀人。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烘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详解精析: 这里的烘托即是衬托。典型的衬托模式则是乐景衬乐情,哀景衬悲情(正衬);或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反衬)。因此解析的程序仅仅是找出景物的特征,看是否与作者的感情一致。第一首用暮春花凋零的伤春之景衬离情,是哀景衬哀情。第二首用早春(“腊前春”)山鸟江风新雨等清新意象衬离情,属乐景衬哀情。就诗主体形象而言,因是送属客,更好的理解则应是反衬。 参考答案: (1)暮春

44、,飞花 (2)思念故乡之情 (3)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景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十四、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试题。 雨 陈与义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注: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45、。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第一问,即对诗进行翻译。第一句交待了初秋来临,秋燕将南归,思念前迹,恍如一梦,有一种时间感;梧桐经雨凋落,已与昨暮不同,意境凄迷。此两句并非写燕子与梧桐在雨中的景象,而是写燕子与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联系注释一可知,燕子与梧桐在雨中的感受,实为诗人怀旧之思,失志之慨的表现。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精解详析: 首先要求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像接近,又好像疏远,即是明写暗写的问题,是直接写间接写的问题。因此问法就转化成了本诗是怎么写雨的。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标题为雨,而

46、二三四联并没有直接写雨,请赏析。 参考答案: (1)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意思对即可。 (2)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只有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十五、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试题。 岁暮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延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

47、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廊中)。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精解详析: 此题重点考查诗句含义及主旨,本义引申义十分重要。寂寞的原因是自身孤独,更重要的则是年老体病,无路请缨,政治上的孤独冷落。壮心即是壮志,爱国之情,济时之心,杀敌之愿,均无法实现。一个“惊”字,把他那颗“寂寞”的报国“壮心”在听到强敌入侵,而又朝中无人,血流成河,国家一片乱象时,豪情顿起之情与惊悸之情表露出来。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

48、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精解详析: 此重点在于判断出表现手法。除借代与用曲比较好判断外,还可以看出有反问、对比,本人认为也可以理解有夸张,视觉听觉等。可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分析。 参考答案: (1)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热情与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的发差。 (2)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十六、浙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