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语文必修1 (配人教版)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语文必修1 (配人教版)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识作者别了,“不列颠尼亚”的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19222006),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自1977年起任纽约时报执行主编。在总部工作期间,他长期主管国际新闻报道,形成了崭新的报道风格,为巩

2、固该报在美国新闻业中的重要地位立下了功劳。作品_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它跳出了传统新闻“_”、“_”的窠臼,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对战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并因此于1960年获_。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普利策国际新闻奖2明背景别了,“不列颠尼亚”写于1997年7月1日,也就在那一天的零点,在中国,在香港发生了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那便是香港在这一时刻又回归了祖国的怀抱。中英南京条约使香港离开了祖国,变成了大英帝国的殖民地,150多年来,25任港督代表英国对香港进行统治。为了使香港回归,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许多努力

3、,终于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使香港的回归指日可待,13年的漫长等待,当1997年7月1日零时这一庄严时刻到来之际,哪一个中华儿女不热血沸腾呢?别了,“不列颠尼亚”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写于1958年8月,当时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有13年,时间已经磨平了战争造成的创伤,但德国法西斯在二战期间残酷地屠杀被占国人民的集中营还在警醒着世人,法西斯集中营的牢房、毒气室、鞭刑柱、焚尸炉无不向人们诉说着德军犯下的滔天罪行。本文便是作者目睹了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后有感而写的一篇新闻。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这主要得益于他独辟

4、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3注字音(1)旗帜_ (2)紫荆花_ (3)冉冉升起_(4)明媚_(5)婆娑_ (6)噩梦_(7)撰写_(8)焚烧_ (9)雏菊_(10)窒息_ (11)祷告_ (12)绞刑_(1)zh(2)jn(3)rn(4)mi(5)su(6) (7)zhun(8)fn(9)ch(10)zh(11)do(12)jio5解词义(1)易帜: _(2)子夜: _(3)夜幕: _(4)陈迹: _(1)易帜:国家或军队更换旗子,指改变政治方向

5、、宗旨或投向对方。(2)子夜:半夜、午夜。(3)夜幕:夜晚景物像被大幕罩住一样。(4)陈迹:过去的事迹;旧迹;过去的事情(物)。(5)掩映: _(6)明媚: _(7)婆娑: _(8)噩梦: _(9)心智: _(5)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6)明媚:景色等鲜明可爱。(7)婆娑:形容盘旋和舞动的样子。(8)噩梦:引起极度不安或惊恐不已的梦。(9)心智:心思智慧。(10)茫然: _(11)隐秘: _(12)窒息: _(13)祷告:_(10)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11)隐秘:隐蔽而不显露。(12)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13)祷告:向神祈求保

6、佑。6辨用法(1)序幕序曲辨析:序幕:戏剧第一幕之前的一场戏,用来介绍人物的历史、剧情发生的起因或暗示全剧的主题;比喻某件事情的开始阶段。序曲:歌剧、清唱剧、芭蕾舞剧等开场前演奏的乐段,一般由交响乐队演奏;用这种体裁写成的独立器乐曲。校园文化节定于近日拉开_。17世纪早期歌剧的_是一种简短的开场音乐,没有固定的形式。序幕序曲(2)凝重庄重辨析:凝重:浓重;端庄、庄重。庄重:风度、仪表、举止或谈吐不随便;沉着稳重。会场上_的空气,压迫着每一个人的心灵。家里的人不知道都去了什么地方,在这样_的场合,居然只留下我一个人在家准备。凝重庄重(3)消逝消释辨析:消逝:声音、时间等慢慢逝去,不再存在。消释:

7、消除、处理、解除,一般与“误会、疑虑、嫌隙”等搭配。随着时间的_,他逐渐明白了这个道理。误会_了,他俩又走到了一起。消逝消释(4)终身终生辨析:终身:今生今世;此生;毕生相关,一般指与个人相关的事。终生:毕生,一般指事业而言。多少仁人志士把为共产主义事业作为自己_奋斗的理想。_教育的思想目前已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终生终身(5)权利权力辨析:权利: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父母应该有管教子女的_。保障人民的合法_是各级党政机关“以民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权力权利(6)冉冉徐徐辨析:两个词都有“慢慢地”的意思,“冉冉”多形容炊烟等

8、事物,除了有“缓慢”的意思之外,还有“柔软”的意思。“徐徐”多用于列车等的前进。在庄严雄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迎着晨风_升起。2008年9月17日,北京残奥会圣火_熄灭,“奥运时间”落下帷幕。冉冉徐徐(7)试验实验辨析:试验:为了查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他耐心地做着种种的交配_,结果成功了。最近,省厅正式通过了高中语文“四结合”教改_课题研究方案。实验试验7积名句(1)大英帝国从海上来,_。(2)在布热金卡,_,_,_,_。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3)这样一

9、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_。(1)又从海上去(2)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3)雏菊花在怒放8通语篇(1)别了,“不列颠尼亚”通过_的现场报道,寄予了作者对香港回归的_,对英帝国在香港殖民终结的_。(2)别了,“不列颠尼亚”按导语和主体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自然段。概述_。第二部分为2至11段,具体叙述了_。(1)对中国恢复行使对香港主权的交接仪式喜悦嘲讽(2)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3)别了,“不列颠尼亚”主体部分按照_

10、顺序,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这几个场景分别是:4时30分, _;4时40分, _;6时15分, _;7时45分, _;0点,_;0点40分,_。(3)时间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彭定康离开港督府英国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仪式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4)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_”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_、_、_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5)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标题用了一个_句式,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把奥斯维辛这个被纳粹颠倒了的世界展

11、现在读者面前。(4)零度写作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5)否定(6)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13段是本篇_。先用_手法突出如今的布热金卡曾经是“人间地狱”,现在“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再用一组_点出布热金卡是一个世人瞩目的地方。413自然段是这篇新闻的_。按_的顺序展开。45段介绍集中营的_、_、_、_等概况。第6段交代写作动机,813段叙述参观者的见闻感受,依照地点的转换,即“毒气室_女牢房_地下室”的顺序,择要记录参观者的印象。结语部分“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一句再次点题,呼应第6自然段首句,全文结构收尾圆合,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要百倍珍惜今天的自由与幸福

12、。导语对比排比句主体整体到局部 方位 居民环境历史焚尸炉死囚牢灰砖房长廊1问题导读(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答: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2)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答: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

13、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3)文中三次写到降旗,各有什么意义?答:第一次降旗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这标志今后的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来统治;第二次降旗是香港岛上的每天一度的降旗,这面旗的降下,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第三次降旗是写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它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答:这样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比如:港督降旗仪式,作者说“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

14、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最后一次。对于在驻港英军总部附近举行的告别仪式,作者也只是提了一句,但作者随后捕捉到了一个典型的镜头:“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深厚内涵。7时45分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作者把这一事件放在历史今昔的对比上,有一种历史沧桑变化的感觉,使得曾经的坎坷,在人们脑海中“积淀成了神圣而执著的理性”,也使得“今夜的喜悦变

15、得更加凝重”。(4)作者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试结合文章分析。(5)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答:这短短的十三个字,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为了等到这一天,中国人做出了多少努力啊!大英帝国离开香港,是中华民族的胜利。自豪之情,溢于言表。(6)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答: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7)文章一上来就说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

16、戏”。作者为什么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答:结合下文可知,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个“不该”。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作者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发现两种不相称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可怕”。作者虽无直接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一种莫名的压抑弥漫开来,让读者感到沉重。(8)如何理解“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答: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

17、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两种事物形成强烈反差,是讽刺,纳粹的残暴终不可绝灭生命;是控诉,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地毁灭。(9)文章中还有哪些细节?试分析其作用。答:“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这是对历史遗照中人物表情的浮雕似的特写,其后作者用追问“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又在想什么呢?”来“放大”“加深”这一细节印象,启发世人反思: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蹂躏、践踏和

18、毁灭的!活着的人,要永远牢记法西斯的罪恶,警惕法西斯幽灵的复活。还有对参观者表情反应细节的摹写,如用“张大了嘴巴”表现参观者的惊惧莫名,用“浑身发抖”表现参观者的怒不可遏,用“跪了下来”表达参观者的诚挚祈祷等等,这些细节都给读者以立体的视觉形象和强烈的情感震撼。(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答: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

19、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3写法赏析别了,“不列颠尼亚”(1)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的第三段,加进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写广场告别仪式时,加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突出了英国在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2)细节描写“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广

20、场上灯光渐暗”、“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这样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仪式,可描述的细节很多。但作者只从“告别”切入,将目光聚焦于“历史的终结与开始”这一主题,所有的细节均服务于这一主题,不枝不蔓,清清楚楚。(3)气氛烘托“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对仪式的气氛起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实写,对“告别”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的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则将“新”与“旧”、“撤离”与“交接”、“终结”与“新生”这一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1)精警的语言这篇新闻用词简练准确,意味隽永,情感浓郁。写参观者的话就一句,仅用两个字“够了”,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受难者苦痛的目不忍睹,耳不忍闻;对法西斯刽子手的咬牙切齿,义愤填膺。还有很多语句精警有力,发人深省。如“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这一句深刻地揭露了法西斯的灭绝人性。(2)反讽文章一上来的议论“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作者用反语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3)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