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的社区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毕业论文_第1页
基于Web的社区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毕业论文_第2页
基于Web的社区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毕业论文_第3页
基于Web的社区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毕业论文_第4页
基于Web的社区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PAGE30 / NUMPAGES45 邮电大学 毕业 设 计(论 文)题 目: 基于Web的社区信息服务 模式研究 院 (系):管理工程学院专 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班 级: 0902班学生: 晓霞导师: 鹏飞 职称:副教授起止时间:2012年12月20日至2013年06月20日西 安 邮 电 大 学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学生晓霞指导教师鹏飞职称副教授院(系)管理工程学院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题目基于Web的社区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任务与要求任务: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调查研究,资料搜集,充分运用计算机工具与网络技术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要求:论文思想新颖,观点明确,

2、语言流畅,文字精练,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并能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所深入地探讨,提出相关的建议或方法。开始日期2012年 12 月20 日完成日期2013年 06 月20 日院(系)主任(签字)2013年3月23日西 安 邮 电 大 学毕 业 设 计 (论文) 工 作 计 划学生_晓霞_指导教师_鹏飞_职称_ 副教授 _院(系)_管理工程学院_专业_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题目_基于Web的社区信息服务模式研究_ 工作进程起 止 时 间工 作 内 容3月24日3月31日 撰写开题报告4月1日5月3日 论文撰写、形成初稿5月4日5月14日 论文撰写、形成二稿5月15日5月25日 论文撰写、形成三稿5月26

3、日6月5日 完成定稿、打印装订6月6日6月8日 指导教师签署意见6月9日6月10日 评阅教师签署意见6月11日6月18日 进行答辩、签署结论6月20日6月24日 评选优秀论文、论文归档主要参考书目(资料)1玉芝.转型中的社区发展:政府与社会分析视角.2003年 社会科学院2高鉴国编著.中国社区工作者手册. 2002年 民族 3启能主编.中国和加拿大的社区发展.2002年 民族 4也夫.城市社会学.2002年 中国城市5于燕燕.社区建设基础知识.2001年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6磊主编.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与运作模式实施手册.2001年 中国城市7朱步楼主编.社区服务与社区发展.2000年 学习8唐晓阳

4、.城市社区管理导论.2000年 经济 9徐永祥.社区发展论.2000年 华东理工大学 10柴晓路,梁宇奇.Webservices技术、架构和应用.2003年 电子工业11劲.动态电子商务的Web服务.2002年 清华大学 12智松,许大华.知识资源管理研究.2003年 中国工商 13榕丽.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功能整合的思考.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1:3一514徐雪梅.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探讨.城市发展,2002,515王晓恩,安丽颖.试论图书馆的社区服务.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2(4):7一8主要仪器设备与材料计算机、网络查询论文(设计)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安排 按工作计划执行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每

5、周见面一次)对计划的说明邮电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管理工程 院(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专业2009级0902班课题名称:基于Web的社区信息服务模式研究学生:晓霞 学号:02092065 指导教师: 鹏飞报告日期: 2013年03月 25 日1本课题所涉与的问题与应用现状综述社区建设和管理是我国城市生活中的一个热点课题。在信息化的浪潮中,社区信息服务建设是一个方兴未艾的新兴领域。虽然全国有很多城市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仍然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还没有深入人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针对社区中不同层次的需求,采用何种社区信息服务建设方案来整合社区资源,

6、提供增值服务,是社区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重点。社区建设和管理是我国城市生活中的一个热点课题。从国外和国近年的社区发展来看,社区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己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欢迎。通过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逐步引入到社区建设中,使社区建设更快捷、更先进,容更丰富,也更贴近社区居民,同时也促进和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让更多的人参与社区资源,使己存在的团体相互合作和补充。由于我国社区的相关理论研究还不成熟,且政府仍希望通过行政机制在社区再造出一个类似于过去那种全能的新型“单位”,一竿子到底地推行社区工作,重新掌握社会控制的绝对权力,当目前政府缺乏足够的经济实力去支撑整个社区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出

7、现问题是难免的。2本课题需要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解决的思路与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行性分析本文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基于Web的社区信息服务模式,解决的思路是,通过查找资料,对信息服务的基本模式和运作模式、网络信息服务模式以与信息服务模式的发展机制进行初步分析,并以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为例进行研究说明,以此推进信息服务研究的深入发展。虽然基于Web的社区信息服务集成方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它能否完全应用到实际中还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Web模型的不完善是阻碍该方案的实施的首要因素,它所依赖的许多技术还未完全标准化;其次是Web服务提供商能否建立实用、高效的服务来吸引用户,而用户利用Web是否能真正提供效

8、率,减少费用;并且目前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来解决该技术的开发和运作方式,考虑使用该模式来盈利尚存在一些疑问。3完成本课题的工作方案3月23日以前 搜集资料3月24日-3月31日 完成开题报告4月1日-5月3日 论文撰写、形成初稿5月4日-5月14日 论文撰写、形成二稿5月15日-5月25日 论文撰写、形成三稿5月26日-6月1日 完成定稿、打印装订6月2日-6月11日 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签署意见6月 12日-6月14日 进行答辩6月 15日-6月24日 签署结论4指导教师审阅意见指导教师(签字): 2013年 03月28日说明:本报告必须由承担毕业论文(设计)课题任务的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 正

9、式开始的第1周周五之前独立撰写完成,并交指导教师审阅。邮电大学毕业设计 (论文)成绩评定表学生晓霞性别女学号02092065专 业班 级信管0902班课题名称基于Web的社区信息服务模式研究课题类型毕业论文难度较难毕业设计(论文)时间2012年12月20 日2013年06月20日指导教师鹏飞(职称副教授)课题任务完成情况论文 25 (千字);其它(含附件和编程程序等):指导教师意见分项得分:开题调研论证(10)分; 课题质量(论文容)(50)分; 创新(5)分;论文撰写(规)(10)分; 学习态度(20)分; 外文翻译(5) 分指导教师审阅成绩:指导教师(签字): 2013 年06 月日评 阅

10、 教 师 意 见分项得分:选题(15)分;开题调研论证(15)分;课题质量(论文容)(50)分;创新(5)分;论文撰写(规)(10)分; 外文翻译(5) 分评阅成绩:评阅教师(签字): 2013 年06 月日验收小组意见验收成绩:验收教师(组长)(签字):2013 年06 月日答辩小组意见分项得分:准备情况(15)分;述情况(40)分; 回答问题(40)分; 仪表(5)分答辩成绩: 答辩小组组长(签字): 2013 年 06 月日成绩计算方法指导教师成绩40 ()评阅成绩20() 验收成绩10 () 答辩成绩30 ()学生实得成绩(百分制)指导教师成绩 评阅成绩验收成绩答辩成绩总评答辩委员会意

11、见毕业论文(设计)总评成绩(等级):院答辩委员会主任(签字):学院(签章)2013年06月日备注目 录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358105129摘要 PAGEREF _Toc358105129 h IHYPERLINK l _Toc358105130Abstract PAGEREF _Toc358105130 h IIHYPERLINK l _Toc3581051311 引言 PAGEREF _Toc358105131 h 1HYPERLINK l _Toc3581051321.1 研究背景 PAGEREF _Toc358105132 h 1HYPER

12、LINK l _Toc358105133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PAGEREF _Toc358105133 h 1HYPERLINK l _Toc3581051341.3 国外研究现状 PAGEREF _Toc358105134 h 2HYPERLINK l _Toc3581051351.3.1 国外研究现状 PAGEREF _Toc358105135 h 2HYPERLINK l _Toc3581051361.3.2 国研究现状 PAGEREF _Toc358105136 h 2HYPERLINK l _Toc3581051371.3.3 国外研究述评 PAGEREF _Toc3581051

13、37 h 3HYPERLINK l _Toc3581051381.4 论文结构 PAGEREF _Toc358105138 h 3HYPERLINK l _Toc3581051392 社区信息服务模式 PAGEREF _Toc358105139 h 4HYPERLINK l _Toc3581051402.1 传统社区信息服务基本模式 PAGEREF _Toc358105140 h 4HYPERLINK l _Toc3581051412.2 信息服务的基本模式与其运作模式 PAGEREF _Toc358105141 h 5HYPERLINK l _Toc3581051422.2.1 信息服务的基

14、本模式 PAGEREF _Toc358105142 h 5HYPERLINK l _Toc3581051432.2.2 信息服务的运作模式 PAGEREF _Toc358105143 h 7HYPERLINK l _Toc3581051442.3 基于WEB社区信息服务与传统信息服务比较 PAGEREF _Toc358105144 h 7HYPERLINK l _Toc3581051452.3.1 信息特征 PAGEREF _Toc358105145 h 8HYPERLINK l _Toc3581051462.3.2 信息载体与组织方式 PAGEREF _Toc358105146 h 9HYP

15、ERLINK l _Toc3581051472.3.3 服务对象比较 PAGEREF _Toc358105147 h 9HYPERLINK l _Toc3581051482.3.4 服务容比较 PAGEREF _Toc358105148 h 10HYPERLINK l _Toc3581051492.3.5 服务方式比较 PAGEREF _Toc358105149 h 11HYPERLINK l _Toc3581051502.3.6 服务机构比较 PAGEREF _Toc358105150 h 11HYPERLINK l _Toc3581051513 基于Web社区信息服务模式 PAGEREF

16、_Toc358105151 h 12HYPERLINK l _Toc3581051523.1 基于WEB信息服务模式的概念 PAGEREF _Toc358105152 h 12HYPERLINK l _Toc3581051533.2 典型技术WEB2.0 PAGEREF _Toc358105153 h 15HYPERLINK l _Toc3581051543.2.1 RSS PAGEREF _Toc358105154 h 15HYPERLINK l _Toc3581051553.2.2 WIKI PAGEREF _Toc358105155 h 16HYPERLINK l _Toc3581051

17、563.2.3 DIGG PAGEREF _Toc358105156 h 16HYPERLINK l _Toc3581051573.2.4 BLOG PAGEREF _Toc358105157 h 16HYPERLINK l _Toc3581051583.2.5 SNS PAGEREF _Toc358105158 h 17HYPERLINK l _Toc3581051594 实例分析-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 PAGEREF _Toc358105159 h 17HYPERLINK l _Toc3581051604.1 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社区模式 PAGEREF _Toc358105160 h 1

18、7HYPERLINK l _Toc3581051614.1.1图书馆社区服务模式特征 PAGEREF _Toc358105161 h 18HYPERLINK l _Toc3581051624.1.2图书馆社区服务模式功能 PAGEREF _Toc358105162 h 18HYPERLINK l _Toc3581051634.2 图书馆社区信息服务模式的类型 PAGEREF _Toc358105163 h 19HYPERLINK l _Toc3581051644.2.1传统阵地式社区服务模式 PAGEREF _Toc358105164 h 19HYPERLINK l _Toc358105165

19、4.2.2基于资源系统的社区服务模式 PAGEREF _Toc358105165 h 19HYPERLINK l _Toc3581051664.2.3基于图书馆的网络社区信息服务模式 PAGEREF _Toc358105166 h 19HYPERLINK l _Toc3581051674.3 调查与分析 PAGEREF _Toc358105167 h 20HYPERLINK l _Toc3581051684.3.1图书馆网络社区模式存在的问题 PAGEREF _Toc358105168 h 20HYPERLINK l _Toc3581051694.3.2对图书馆网络社区的分析 PAGEREF

20、_Toc358105169 h 20HYPERLINK l _Toc3581051704.4 基于图书馆网络社区的构建模式设想 PAGEREF _Toc358105170 h 22HYPERLINK l _Toc3581051714.4.1 新闻公告区 PAGEREF _Toc358105171 h 23HYPERLINK l _Toc3581051724.4.2 一般性问题咨询区 PAGEREF _Toc358105172 h 23HYPERLINK l _Toc3581051734.4.3 个性化、深层次咨询服务区 PAGEREF _Toc358105173 h 23HYPERLINK l

21、 _Toc3581051744.4.4 文献互助区 PAGEREF _Toc358105174 h 24HYPERLINK l _Toc3581051754.4.5 图书馆问题讨论区 PAGEREF _Toc358105175 h 24HYPERLINK l _Toc3581051764.4.6 学习交流区和学术交流区 PAGEREF _Toc358105176 h 24HYPERLINK l _Toc3581051774.4.7 Wiki百科知识库 PAGEREF _Toc358105177 h 24HYPERLINK l _Toc3581051785 结论 PAGEREF _Toc3581

22、05178 h 25HYPERLINK l _Toc358105179致 PAGEREF _Toc358105179 h 26HYPERLINK l _Toc358105180参考文献 PAGEREF _Toc358105180 h 27摘要在当今世界蓬勃发展的信息化浪潮中,信息服务横跨众多领域,社区信息服务建设已经成为一个方兴未艾的新型化领域。国外许多国家在社区信息服务建设方面做过很多大胆的尝试,并且取得一些可喜的成绩和效果,但是依然在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许多方面没有那么深入人心,做到井然有序。本文对信息服务的基本模式和运作模式、基于Web的信息服务模式以与信息服务模式等等的发展机制进行

23、初步的分析,并且以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为例进行研究说明,希望以此推进信息服务研究的深入发展。关键字:基本模式生成模式信息服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AbstractIn todays world, in the tide of informatization of booming information services across many areas,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information service has become a burgeoning new field. Many countries in the aspect of constru

24、ction of community information service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done a lot of bold attempt, and some gratifying achievements and effects, but still a lot of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many aspects not so deeply rooted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be orderly.This paper the basic mode and operation mode

25、 of information service, web-based information service mode and mechanism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ervice mode and so on carries on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and studies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mode of university library as an example, hoping to promot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26、of information service.Key words:The basic model of information serviceGenerative scheme Information service Library information service mode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世界蓬勃发展的信息化浪潮中,信息服务横跨众多领域,社区信息服务建设已经成为一个方兴未艾的新型化领域。国外许多国家在社区信息服务建设方面做过很多大胆的尝试,并且取得一些可喜的成绩和效果,但是依然在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许多方面没有那么深入人心,做到井然有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针

27、对不同社区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究竟采用何种信息服务模式,提供何种增值服务来提高用户的生活质量,整合社区信息资源,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同样也是社区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重点问题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伴随着世界各国的社区发展和我国社区管理转型,社区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呈现出新的变化。本课题为了满足时代发展与知识更新的需要,进行了严谨认真的思考、讨论与修改。在结构方面预计达到以下两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实现更全面合理的体系,包括概念、体制环境、主体、容等方面,从而使用户和读者对社区管理的体系形成全面清晰的认知,这分别体现于第一章“引言”、第二章“社区信息服务模式”。第二个目标是在第一个目标的基础上,更

28、进一步,研究基于Web的社区信息服务模式,进行比较,突出后者的优势,并且通过实例来进行综合全面的说明和讨论。这分别体现于第三章“基于Web的社区信息服务模式”、第四章“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第五章“结论与展望”。1.3 国外研究现状1.3.1国外研究现状世界各国的社区信息服务模式大都有自己的特点,现代社区管理模式的差别往往取决于社区管理主体,即政府、社区民众以与社区服务机构之间的权能配置方式。社区运动正在全球围蓬勃发展,各国纷纷制定一系列全国性、地方性的社区规划,鼓励并支持社区公众广泛参与,努力实现政府与社区的良性互动。纵观欧美以与部分亚洲国家的社区管理实践,可以看出,整个社区管理正日益

29、走向公众化、社会化、制度化、规化2。一般说来,政府对社区的参与或控制程度以与政府关于社区的公共政策、发展规划,决定了其社区管理模式是政府主导模式、社区自治模式还是混合模式。美国:管理、政府资助。美国的市是州政府的分治区,市政体制采用的是“议行合一”或“议行分设”的地方自治制度,城市社区没有政府基层组织或派出机构,实行高度自治,依靠社区自治组织来行使社区管理职能。英国:以政策激活市场。英国政府实行市场化的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政府把许多社区服务方面的事务都转移给民间团体和私营机构,社区服务出现政府出资、社区办事的局面。政府举办的服务机构、政府资助的社会组织、民间团体举办的非营利性性质的服务机构,以

30、与私营的、商业性的服务机构组成了英国的整个社区组织体系。其中,社区服务的主体是社会组织与民间团体举办的非营利性社区服务机构。新加坡:以政府干预为特色。与前两种类型的社区管理相比,新加坡社区组织充满着官方色彩,政府主导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通过政府对社区的全面参与以与较强的控制程度可以判断,新加坡是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的典型代表。澳大利亚、新西兰:政府办放权。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除了市政府专设的负责社区管理的官方政策机构外,还有半官方的社区委员会和自治性的社区服务组织。日本:政府间接管理。在日本的社区管理中表现出明显的半自治特征,官方色彩与民间自治色彩在社区管理的许多方面交织在一起,政府对社区发

31、展的干预较为宽松,基本上采用间接手段,其主要职能是规划、指导、监督并提供经费支持。1.3.2国研究现状1997年至2007年的11年间,是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近几年来,我国各地区的许多城市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时间,其中比较成功的主要有:市、市和平区、家园地区、市等3。的家园地区率先在全国使用了社区服务呼叫网络系统。该系统功能强大,由民政部全国助老工程和政府以与社区管理部门联合组建,具有便捷的治安报警功能、急救医疗功能,除此之外,社区居民还可通过对讲键与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直接对话,提出自己的服务需求。目前为止,此系统已经具有全国60家网络,涉与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方面,比如医院、餐厅、商场、铁

32、路、民航等。自1999年l月1日以来,在全市围数百个电脑亭和社区网同步启动,来配合社区服务网应用。社区服务网不仅提供信息咨询类服务,而且对生活许多方面的信息服务进行了指南,比如交通运输、导购导修、新区商业设施、新区文体娱乐场所等。市的这种模式包括各种各样的上门服务,从而使市民真正地感受到市政府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服务新方式”。1998年4月,由政府投资筹集,市和平区的社区服务求助中心正式于同年的10月18日开通。该系统的基本框架为“一个中心、三级网络”。“一个中心”,是全区社区服务系统的指挥中心和平区社区服务的求助中心,该中心全天接受群众的咨询和求助。“三级网络”指区、街、居委会三个层次办事网络

33、。中页社区服务网有着政府之窗、房产指南、金融投资、培训教育、交通、家务、旅游、导医、导购等十几个栏目,充分利用网络科技推动社会信息化进一步发展,帮助下岗的职工再就业,促进了社区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1.3.3国外研究述评从国外近几年的社区发展来看,社区信息服务建设己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欢迎,目前为止,我国社区的相关理论研究还并不成熟,政府缺乏足够的经济实力去支撑整个社区服务体系的建立,而相比较之下,国外的社区信息服务管理正在日益全球化、国际化逐步转向可持续发展战略,社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越来越趋向融合。此外国外社区组织体系比较完整,设施比较完备,公众参与性比较强,法制度比较高,相信这些也是我国

34、的社区信息管理体制需要积极改进的方向。1.4 论文结构本文对信息服务基本模式和生成模式、网络信息服务的模式以与信息服务模式发展机制进行初步的分析,并且以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为例进行研究说明,以此推进信息服务研究的深入发展。本论文一共有五章,第一章引言从背景,目的意义和国外现状进行了分析;第二章分析传统的社区信息服务模式,并且与基于Web社区信息服务模式进行对比;第三章讨论了基于Web的社区信息服务模式,对其应用的典型技术Web2.0进行研究;第四章以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为例,进一步阐述和研究本文主题;最后第五章对该模式进行总结和展望。2 社区信息服务模式2.1 传统社区信息服务基本模式社区管

35、理系统,是由社区各组织彼此有机联系一起而形成的5。在分层次的社会系统中,诸要素按照一定规,形成层次不同、作用不一的结构。我国社区管理基本模式如下图2-1所示:图2-1 我国社区管理基本模式图如图2-1所示,我国社区管理主要采用的是政府主导的模式。社区大多数组织结构一般隶属基层政府的某个部门,并不是独立的法人或组织,社区中的土地房屋、设施往往需要政府补贴运营费用,在实践操作上无论是服务项目还是运作方式都可以见到行政力量的影响。当然,如果政府过多承担不应由政府承担的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那么政府在宏观层次上的调控以与整合作用将会被削弱。为了增加社区成员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社区自治水平,对社区管理模式

36、进行了重建,即政府从社区管理的前台退居到后台,主要发挥宏观协调监督的作用,据社区管理、社区服务需求,培养、发育具独立法人资格的社团组织和行业性公司。 模式如下图2-2所示:图2-2 社区管理重建模式图2.2 信息服务的基本模式与其运作模式2.2.1信息服务的基本模式信息服务基本模式是指对信息服务的组成要素与基本关系的描述6。信息服务容、信息服务者、信息服务策略和用户组成信息服务的四个基本要素,这些要素与相互关系也是区别其他不同模式的主要依据,信息服务的基本模式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种: 传递模式、使用模式和问题解决模式。a.传递模式信息服务的传递模式主要描述的是信息服务者通过对信息服务的容(信息系统

37、、文献等)进行加工和建立信息系统,形成信息服务产品,并且以某种服务策略传递给用户使用的过程。如图2-3 :图2-3 信息服务的传递模式在这一个过程中,信息服务产品生产占有重要地位,服务者的生产劳动使原有信息得到增值。图书馆服务实践许多方面就是采用的这种模式,比如阅览服务、外借服务、复制服务等文献服务,检索类、报道类、研究类信息出版物报道服务,以与检索服务等。传递模式主要关注的是信息服务产品的生产,其主要缺陷是不够重视信息服务者的特定服务,信息用户的能动性以与信息使用情况b.使用模式信息服务的使用模式主要描述的是信息服务者为了满足用户信息需要,根据用户信息需要, 以某种策略生产信息服务产品并提供

38、给了用户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图2-4 信息服务的使用模式如上图所示,信息需服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信息用户对信息需要和使用占有重要的地位, 用户信息使用是成了满足需要的重要保障。信息服务者以某种策略生产信息服务产品并提供给了用户,,从而满足用户的信息需要。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威尔逊的研究成果,我们称之为“威尔逊模式”。像信息服务实践的咨询参考服务、定题服务、科技查新服务、调查服务等项目也可以归入这一模式。信息服务的使用模式的优势方面是重视用户信息需要的发掘和满足, 充分注意到信息用户在信息服务活动中所受到的个性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缺点主要是服务效益经常受到影响,主要原因是没有注意到信

39、息需要如何产生、用户除了产品外需要哪些特定服务等问题。c.问题解决模式信息服务的问题解决模式前提假设是用户当前要寻求合适信息服务的帮助, 面临有待解决实际问题, 需要求得问题的解决。服务者了解到这一点,参与到信息服务活动,运用适当策略对信息和信息产品加工生产,把特定的服务和信息服务产品提供给用户,帮助用户解决实际问题。如图2-5 :图2-5 信息服务的问题解决模式从图中看出, 这是坚持用户导向性,以问题为中心服务过程,是始于问题、终于问题的解决过程。问题解决模式与“使用模式”相比, 都是从信息用户出发, 但服务者行为依据不同, 前者以用户需要为依据,后者以用户有待解决问题为依据;用户最终目的的

40、假设不同,前者假设是满足需要,后者假设是解决问题。问题解决模式描述用户信息需要的产生过程,以与了解决问题所需特定的服务,其典型代表就是费古逊提出的“现场P远程服务模式”。从信息服务实践角度来看, 问题解决模式有利于信息服务活动开展和积极信息效用,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许多服务项目将转入问题解决模式,这是信息服务发展必然要求和结果当然,我们也坚信,信息服务传递模式和使用模式也不会消失。2.2.2信息服务的运作模式社区信息服务的整个过程,不论是建设、管理还是维护,其系统中的数据、信息和技术都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所以只靠政府的资助是不现实的,政府许多时候只会在建设初期给予一定资助,所以这就要求社区的信息

41、服务运作不仅能够不断发展,而且可以自力更生,因此可以根据各个社区情况成立社区信息服务机构。该机构以独立核算事业单位的实体身份分别进行运作。图2-6将例举ATO信息流与物流的运作模式:图2-6 ATO信息流与物流的运作模式图由图2-6可以看出,信息服务管理与建设贯穿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社区信息服务网络中,开发功能是极为关键的,社区的多层次性,为社区建设提出了多样性的需求尤其是社区信息服务网络运作中,要有吸引用户、满足用户需求信息资源和服务功能。社区信息服务可以与营利企业和非营利企业进行合作,从而更大围积累充足服务资源,然后对社区外各类资源进行整合,更大围的满足社区个性化需求。发展社区信息服务,当

42、然要以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为主,但是片面追求这些长远看来是并不现实的,因为我国政府目前缺乏足够经济实力支撑,所以许多方面需要进行努力和改进,改变传统的政府无偿服务单纯投入、没有产出的这种运行方式,采取无偿、低偿以与有偿信息服务相结合,在注重社会效益前提下,增强自身的服务功能,保证为无偿服务提供物质基础,从而使社区信息服务得到长足的发展。2.3 基于Web社区信息服务与传统信息服务比较上个世纪90 年代伴随计算机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普与,网络信息服务不断兴起,信息社会正向我们走来,不论是科研和商业领域,还是生活领域,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不断增大,随着全社会网络硬软件环境变化,人们信息意识逐渐增强,显然

43、,网络信息服务的出现,有着与传统信息服务不同的意义。这一节主要从六方面进行了比较,分别是信息特征、信息载体与组织方式、服务对象、服务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机构。2.3.1信息特征与传统的文献信息相比,网络信息具有活动性、无序性、可扩充性、类型多和关联程度高等五方面特点:a.活动性。众所周知,传统的文献信息中更新最快的莫过于报纸,但是报纸一旦出版,其容也将固定,不能再进行变更,而网络信息却克服了传统信息服务方式的这个弱点,网络信息具有高动态性, 信息变化快并且不稳定, 它不仅可以快速出版, 而且可以根据用户的意见进行与时变更,并且它所辖接的、网页也处在变化之中。b.无序性。一般来说,传统文献信息通常

44、都经过整理, 产生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 有序性比较强,而网络信息的无序程度比较高,有的信息资源混乱无序,数据准确性、可靠性缺乏保障, 信息生产、流通缺乏标准和规,但这些有时候恰恰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USENET中很多信息未经整理,正是由于这些信息的无序性, 有时恰恰能反映最新的科研动态和科技发展水平。如今常见格式有HTML,XML ,ASP,JSP,PHP,CFM , TXT ,DOC等。c.可扩充性。众所周知,传统的文献信息一经出版,其样式将被固定,不能再次进行修改,更别说想要对容进行扩充了,而网络信息则不同,目前有些网络期刊并无固定的版面, 它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 可以根据收稿量多少

45、随时加以调整和扩充,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d.类型多。就传统文献信息而言,文献类型虽然也比较多,如图书、科技报告、期刊、专利文献、技术标准等, 但是都没有突破出版物类型,而网络信息资源的种类繁多, 包括网上出版物、书目数据库、动态信息、联机数据库、软件资源与其它信息。这些信息有文本的,也有以声音、图形、图像等形式存储的,所以网络信息的类型不仅限于出版物类型。e.关联程度高。不难发现,传统文献信息指导读者阅读、核对引用资料主要是通过参考文献、引用文献等方式, 而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各种服务器、各种网页的相关信息可以通过结点起来,网络信息利用超文本技术, 通过超级手段直接指导用户去查

46、阅引用的原始文献,从而构成立体网状的联系。2.3.2信息载体与组织方式传统的文献信息是以纸、胶片、磁带等作为主要载体的, 并以图书、期刊、报纸、缩微平片、缩微胶片等作为信息组织的主要方式。而网络信息资源则采用的是二进制数据表达形式, 信息载体主要包括联机通信型、网络CDROM、磁盘、磁带等。应用较广泛的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a.文件方式。这种方式简单、方便, 其原因主要在于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本身就有一套良好文件组织和管理软件,能组织图形、图表、图像、音频、视频等非结构化的多媒体信息, FTP (File Transmission Protocol) 是主要以文件形式组织保存信息资源

47、的协议。文件方式的缺点是它增加了网络的负载, 对结构化信息组织与管理显得软弱无力。b.数据库方式。数据库是对大量规化数据进行管理的一种技术。利用数据库技术进行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有如下的优势: 对结构化数据有较高的处理效率:存取单位伸缩性大大降低了对网络数据传输的负载。但它对非结构化信息的处理难度将非常大, 且不能有效地处理结构日益复杂的信息单元。除此之外, 还缺乏直观性和人机交互性。c.主题树方式。主题树方式组织信息资源是将信息按照某种事先确定的概念体系分门别类逐层加以组织,用户首先通过浏览方式层层遍历,直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线索, 然后再通过信息线索到相应网络信息资源。主题树屏蔽了网络资源系统对

48、于用户的复杂性,查准率较高,目的性较强,有良好的可扩充性。但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庞杂决定了其建立全面的畴体系的难度,一个主题树能容纳的信息资源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d.超媒体方式。超媒体技术是超文本与多媒体相结合,它将文字、声音、表格、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以超文本方式组织, 使人们可通过高度网络结构在各种信息库中自由地航行, 找到所需要任何媒体信息。它以非线性方式组织信息, 其结构可以任意伸缩;便于描述和建立各媒体间语义联系, 从而超越了媒体类型对信息组织与检索的限制。但是由于超媒体过于庞大复杂, 使信息定位较困难,以至于会造成“迷航”现象。2.3.3服务对象比较从理论上说, 传统信息服务是面向

49、大众(尤其是公共图书情报机构),但鉴于其服务方式和服务容的局限, 实际的服务对象是有限的。也就是说, 传统信息服务的对象中, 大多是具有相对一定文化、信息素养和科研任务的用户。在网络环境下, 信息用户的成分将发生很大变化,趋向于多样化、复杂化, 不同行业和文化层次的人均可通过计算机终端直接利用信息资源。众所周知, 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平台是一定的。由于大多数用户未经专门训练, 缺乏计算机数据处理知识和必要信息检索技能, 所以要求网络信息组织方式需透明化、易用, 简便实用, 使普通的用户能用自己熟悉的语言与网络交互, 或网络提供不同的界面用以满足不同水平的用户需要。在这方面, 传统的高度专业化、规

50、化的信息组织方式是不合要求的。 a.网络信息用户对浏览速度的要求增加了。一方面,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情报检索学科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 从而为用户的需求提供条件; 另一方面,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收费网络检索工具兴起, 用户对检索速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了。b.用户对查准的需求超过了查全, 与时性也上升到尤其重要的地位。网络信息资源极其丰富和庞大, 这就为用户查找适合其需求的信息增加了难度。在这种情况下, 用户就更加迫切地需要适合其需求的信息。国外学者曾经提出信息服务“从提供相关信息到提供答案”转变。答案是把一组相关信息通过分析、推理、综合得到新信息, 新信息价值比该组信息的价值要高得多, 从而信息

51、得到了增值。c.用户可选择性增大。在网络环境下, 以搜索引擎为代表的检索工具数量非常大, 类型也较传统的检索工具丰富许多, 这就为用户选择提供更大余地。只有收集资源丰富、检索效率高、界面友好的检索工具才能生存。2.3.4服务容比较传统信息服务机构的容主要是提供外借、阅览、参考咨询、信息检索、专题情报服务等。在网络环境下,上述服务容仍然无实质性变化, 只是增加了比如网络化文献信息检索等功能或传统服务的网络化。相比较之下, 网络信息服务的容则丰富了许多, 如电子、电子图书馆、网络教育、电子广告、新闻速递、电子商务、专利文献服务、影视点播、远程医疗、信息查询、电子银行等。由此可见, 信息服务的容已经

52、从对科研、教育的服务演变到对科研领域、商业领域、教育领域、金融领域、卫生领域和生活领域的服务。信息服务正显著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容。另外, 从信息提供者展现给用户的网络信息资源来看, 类型越来越多。出版物有正式的, 如电子图书、工具书、期刊、书目、专题数据库; 有非正式的, 比如国际组织、工商企业、政府机构、学术教育机构等网络与主页提供的信息,此外还有政府报告、会议录、研究进展、学术论文; 信息容涉与到各学科、各专业领域, 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 信息容报道深度不一。值得注意是, 在网络环境下, 信息服务对容的要求加强。网络信息异常庞杂, 存在着海量信息垃圾,网络信息服务容必须经过过滤、

53、选择、精炼信息,否则将会极大影响服务质量。2.3.5服务方式比较网络信息服务与传统信息服务在方式上存在比较大差别, 主要表现在:a.服务时空发生变化。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方式用户只能到文献服务机构(如图书馆、信息中心) 去接受服务, 一般情况下, 这些机构的服务是不会送到家门来的。并且, 每天的服务时间是有限的, 加上节假日的限制, 用户接受服务的时间就极其有限了。在网络环境下, 用户可随时随地在任何一台联网计算机上进行信息查询。b.服务环境发生变化。在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机构, 用户接受服务直接面对信息服务人员(信息提供者) , 也可以面对面地交流, 总体上比较被动, 必然会影响到用户的积极性。

54、而在网络环境下,需充分发挥用户的主观能动性去获取信息。另一方面, 用户在文献信息机构接受的是“人性化”服务, 可直接向工作人员咨询。在网络环境下,一般接受的是服务人员的间接服务。2.3.6服务机构比较信息服务机构的变化源自于社会发展的开放度越来越高并且用户对信息需求的社会化。一馆一舍的传统信息服务机构必将演变为开放的、社会的、多样的信息服务机构。传统信息服务机构尤其是文献信息服务机构以图书情报部门作为主体, 而网络环境下, 信息服务机构则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就网络信息服务的机构而言, 目前为之有四种类型: 一是以新闻媒体为主的服务系统, 如中国经济信息化网络等; 二是由政府部门统一部署的并且以国

55、家经济信息中心为主体的各部委信息中心; 三是以传统文献信息服务机构为主体, 以利用各种馆藏局域网服务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服务; 四是各类商业协会和公司创办的服务机构, 如纪元万用信息网络、网络在线服务等。这些机构的信息服务遍与贸易、能源、商业、电子等领域。由此可见, 与传统信息服务相比, 网络信息服务发生了巨大变化, 不仅围较广泛, 而且有一定的深度,有些变化甚至是非常深刻的。对于信息服务机构和人员来说, 应主动去适应这些变化, 使信息服务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从而更好地开发与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更加方便地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服务。3 基于Web社区信息服务模式3.1 基于Web信息服务模式的概

56、念事实上,当前我国各地社区的成员普遍有着对社区活动的参与意识,也有参与社区活动的能力,现在所缺少的是对他们的组织和发动,无形之中形成对社区建设资源的浪费。社区信息服务网络能协调社区成员的力量,充分调动成员的参与意识、工作热情、主动性以与创造性,整合社区资源,拓宽社区建设领域,增加服务的项目,提高服务质量,使社区居民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要求需要在社区中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真正体现社区作为生活共同体的本质。下图3-1显示了社区信息服务网络如何对社区资源和社区力量进行整合。图3-1 社区资源整合图(虚线代表社区资源和社会力量的整合)网络信息服务概念是随着网络的发展、互联网的诞生而流行起来的概念。

57、我们知道,网络是纵横交错的节点组织系统,从技术和信息角度看,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是现代社会的三大网络。互联网,使得这三大网络朝着融合为一的方向发展,使网络与信息的统一进程不断加快。我们可以把网络信息服务模式简单概括为“认知应用创新”。“认知”指人们对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人类实践活动的认识和了解,并且意识到这些技术的意义和在信息服务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应用”指人们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利用这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信息服务活动中利用这些技术手段,改进服务策略和效果;“创新”指在充分利用这些技术的基础之上,不断开发出新的应用技术,在信息服务中就把各种技术与信息更好结合、统一起来,不断开发新的

58、服务项目。这种模式描述了信息服务的技术应用过程,反映了信息服务活动四个要素的基本关系。同样,网络信息服务模式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与出现不同的生成模式和服务项目,形成不同发展阶段。我们根据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把网络信息服务模式分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信息服务进网络和互联网信息服务三个阶段。a.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主要是在全新的环境下开展信息服务,强调的是信息服务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与这种变化对信息服务活动产生的新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电报、的发明而形成的电信网,因广播、电视的发明而发展起来的广电网,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网的建成,对包括信息服务在的人类实践活

59、动都产生了重大并且深远的影响,推动了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但是,互联网的诞生和进入商用后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和实践的影响和作用是难以估计的,能肯定的是,比以往任何一次技术发明和进步的影响还大,而且大很多。就信息服务而言,互联网环境不仅是技术环境,而且是信息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与以前只能在科学技术领域,依靠专家帮助的计算机联机信息检索相比较,互联网技术更多并在很大程度上是民用技术、商用技术,无论是谁,只要愿意,都可以对其加以运用,并且互联网技术的通信速度和围、信息搜索和处理能力等等都是前所未有的;互联网出现使得信息的可得性和易接近性大大增强,人们可以得到的信息和能够得到的信息越来越多

60、,信息的环境有了根本性改变;同样地,互联网的出现也带来了所谓的“网络文化”、“网络经济”和“网络政治”,这些网络产物会对信息服务产生不同的影响。互联网环境中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比电视对人们的影响有过之而无不与。例如,在大多数年轻人中,给父母写信越来越少了,发电子的人越来越多;阅读印刷型报刊的人越来越少,而浏览各种网页的人越来越多;被动接收的知识和信息越来越少,而主动学习和接受的知识和信息越来越多。显而易见,这些方面的变化给信息服务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信息服务环境基于上述的这些变化,对信息服务活动的影响集中的体现在信息用户、服务者、服务容和服务策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