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伦理基础一个现象学的考察_第1页
建筑的伦理基础一个现象学的考察_第2页
建筑的伦理基础一个现象学的考察_第3页
建筑的伦理基础一个现象学的考察_第4页
建筑的伦理基础一个现象学的考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建筑的伦理基础:一个现象学的考察建筑的伦理基础:一个柯小刚哲学研究现象学的考察内容提要海德格尔后期的存在之思蕴含了一种伦理学导向的建筑现象学的可能性,但是他的存在论基础妨碍了他伦理学本源之思.巴士拉提出的”好好存在”概念为此做出了重要的补充.由此,可以重新发现海德格尔的”EsGibt”概念中所蕴含的伦理现象学义涵,以及在“止”和”让”的思想中所蕴含的对建筑现象学的伦理学奠基意义.关键词建筑现象学海德格尔伦理存在奠基柯小刚,同济大学哲学社会学系副教授200092一,建筑与存在:从海德格尔的伦理之思出发的一种可能性海德格尔曾经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把伦理学(Ethik)带回到P协(伦理)的原初

2、经验即居住上面来.这封写于1946年的书信是他在五,六十年代所做的关于居家和建筑主题的一系列现象学沉思的序曲.“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广为人知一个提法是”语言是存在的家”.为什么说是一个”家”?其中关于系词Sein的思考不再仅仅是”存在论的”,而且是相关于一个”家”及其生活世界(habitatio,p0o6)的,也就是”伦理学的”(ethica1).这正如海德格尔所预告的那样:”谈到存在的家,这并不是作形象的引申而把家引申到存在上去,而是从按照事情来被思过的存在的本质出发,我们终有一天将会来思家和居住是什么.”这个预告在后来的”人诗意地栖居”(1951年)和”筑?居-思”(1951年)等演讲中

3、得到了实现.在1951年的演讲”筑?居?思”中,海德格尔通过追溯到古高地德语的词源学考证进一步把存在论带回到居家建筑的原初经验.我们也许可以说,在那里实际上已经蕴含了一种从建筑现象学一伦理现象学而来解释存在论的可能性.在那篇演讲中,海德格尔说道:”筑造,即buan,bhu,beo,也就是我们德语中的是(bin),如在下列说法中:我是(ichbin),你是(dubist),和命令式bis,sei.我是,你是意味着我居住,你居住.我是和你是的方式,即我们人据以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乃是Buan,即居住.所谓人存在,也就是作为终有一死者在大地上存在,也就是意味着:居住.古词bauen表示:就人居住而言

4、,人存在;但这个间同时也意味着:爱护和保养,诸如耕种田地,种植葡萄.这种筑造只是守护着植物从自身中结出果实的生长.”一27Il|ll:_:_l_jj星誊誉”i_蓦誊.江苏社会科攀在海德格尔这些融会存在论与伦理学于一体的深沉思想中,我们看到一种本原意义上的居家建筑现象学的可能75-向.这种居家建筑现象学之本原性是如此之甚,以至于有必要在”第一哲学”的意义上予以根本的考察.如果在这里作为思想之主题的乃是”作为第一哲学的建筑现象学”,那么,一方面,现象学对于思想来说就绝不仅仅停留为一种可以随便应用于任何观察对象之上的”73-法”,另一73-面,建筑也绝不是在任何一种对象的意义上被加以”现象学的”或者

5、其他75-的观察.在作为严格科学的建筑现象学中,无论”建筑”还是”现象学”都还不是现成的,或者说,都还是有待”建筑”的.这将隐隐地提示着:无论建筑还是现象学,它们作为人类的活动,无论偏重”物质7b-面”还是”理智方面”,都是一种筑造.而且,显而易见的是,建筑作为人之为人的人类生活的基本现象(phenomenon),基本能力(dynamis)和基本习性(P协),无疑为现象学这样一种智性的构造活动提供了生活世界的基础.现象学也许是人类理性的建筑技艺?而且是专事奠基的建筑技艺?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必须展开和进入一个全新的问题领域,与传统现象学的考察方向截然相反的提问方向:即,要求我们在对”建筑”进

6、行”现象学考察”之前,面对建筑,我们是否应该反过来提问:如果不是从建筑一伦理(buildingPe协,建筑习性)出发的话,那么现象学何以可能?由这个问题所提示出来的广阔领域或许可以被称为:关于现象学的”建筑学考察”?这也许是关于作为严格科学的现象学的严格科学的考察?这个考察的独特的严格性将在于:在建筑现象学里,首先不是建筑,而是现象学本身连同其全部的方法,兴趣(Interesse)和价值预设都要接受严格的审查.因此,我们也许可以说,在”作为第一哲学的建筑现象学”的提法中,所谓”第一”将体现在:这个名称中的”建筑”一词不但用作名词,而且它首先是一个动词.作为动词,”建筑”在现象学哲学的考察中将不

7、再仅仅作为被动的,静止的对象因素,而是主要作为能动的,解释的一方,参与到建筑现象学的思想探索中来.由此才是现象学之前的现象学,是建筑现象学的现象学,是第一哲学.二,存在与好好存在:在建筑现象学的意义上孰为第一?诚然,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终身不懈的重新追问,已经把存在问题从它的蜕变的存在者总体形而上学形态拯救回其原初的作为存在的存在问题的形态,从而复活了古老的关于存在本身问题的存在论;但是.这种对于存在本身或存在之为存在的存在论考察,是否就是第一哲学的考察呢?如果我们一旦意识到任何一种存在论的运思空间并非独立自存,而是无往不在伦理(pOoi5)的生活空间中才得以展开的,那么我们就必须尝试思忖:是否

8、在存在论意义上的存在之前必须首先有一个孕育存在的伦理学意义上的存在?加斯东-巴士拉(GastonBachelard)曾在其先驱性的建筑现象学思考中把这种比存在论的存在还要原初的伦理学意义上的存在称为”好好存在”(gtrebien):”从我的观点看来,从一个现象学家的眼界看来,那种从”被抛人世界”的存在开始的意识的形而上学是第二位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错失了更原初的东西,在那个原初之处,存在是好好存在(1etrebien),在那里人之存在还被安置在好好存在(etrebien)之中,这个好好存在(bien一6tI1e)与存在有着原初的关联.”这样一位”偏离正统的”现象学家的话,引起这样一个问题:

9、在主流现象学传统中,从它最原初的提问角度开始,是否就已经受着它作为正统的特定角度的制约而忽略了某些同样原初的,甚至更为基本的原一现象(Urphanomena),从而使得这个”正统”从一开始就不得不是”有所偏斜的”,“有角度的”?这诚然是任何一种思想方式只要它不得不是”一种方式”不可避免的处境.但是,只要这种方式自称为”现象学的方式”,从而必须应和于”面向事情本身”的至高要求,那么它就一刻也不能以”不可避免的视角之局限”为借口而放弃哲学对于真理的精诚而勇毅的追求.由是观之,当我们借由另一种偏斜的角度以切入正题的时候,我们所意愿者,决非挑起两种角度的意见之争,而是为了”切磋”和”琢磨”真理.在上面

10、的巴士拉引文中,有两个意味深长的表述:”commencebien”(beginswel1).”etrebien”(beingwel1).这里的bien或well几不可能被翻译为汉语的.在这里翻译的困难和表达的困难标识着思想的困难.思想已经开始,思想是可能的;然而,思想追溯思想的可能性的开端也是可能的?我存在着,我反思我的存在,我反思我的存在何以可能;然而,我对我之存在何以可能的反思何以可能?难道不是因为我已经存在,我已经”好好地”存在着,然后我才能反思,反思我的存在,那已经开始的和好好的存在?一切早已经开始,好好地开始了.”事就这样成了,神看着是好的.”28已经开始的存在和好好的存在,在胡塞尔

11、的现象学还原反思里叫做”自然意识”:但这其实不是意识,而是存在.在海德格尔的基本存在论现象学里,已经开始的存在和好好的存在被称为“常人的生存论状态”,这个非本真的浑浑噩噩的状态中的人既未在其经验中让他的”被抛人世界”这一状况明晰起来,也未能让”先行到死中去”的经验在其日常生存中专题化出来.而一个本真存在的Dasein(通译”此在”)则应该是清醒的:他是被抛人世界的,他是能死的.”能死”之“能”标识着”先行到死中去”的被给予的积极性:生活的积极性.”能死”之”能”把”人生”或”一生的时间”撑开为一个”之间”,使得Dasein之Da成为一个富有张力的生存境域.这个境域不必朝向一个永恒的超越之域而就

12、其自身而言便是充满朝向性,充满张力的.Dasein的在世之在非必是有明确趣向的,但它必定是处在一种原发的兴发态势之中的.然而,正是这种原发的兴发态势这岂不是在汉语思想传统中以”仁”字所命名的?提示我们:Dasein非但是能死的,而且是能生的.”能生”意味着Dasein之展开为”之间”的本真时间性决不是能够在单方面的”向死存在”中展开的”一生时间”,而只能是在能生一能死中向着生一死两端敞开的世代生成的时间(generativeZeit)J.由是观之,我们会发现,所谓”被抛人世界”对于人来说从来就不是被抛人一个赤裸裸的荒蛮的世界,而是作为儿子或女儿降生/被降生J在一个人类的家庭;而且无论多么简陋,

13、这个家庭必定居住在一所房子或者类似于房子的居所空间里.居住,家庭,生育,这是最基本的原现象.“家庭是人类的第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时间一空间或世一界,因为它是一个意义的建筑,一个敞开时间一空间的建筑.无论”原始”或者”高级”,建筑必定是一个文化的世界.一个孩子降生的家庭,无论其文化程度有多高,它都是“有文化的”,它必定是已经处在一定的伦常礼俗之中而且已经受之习染教化过了的.在一个小孩降生之前,家庭早已存在.这个存在不是”作为存在的存在”,而是”好好的存在”(bien一6tre).好好的存在是居家过日子的存在.这个”已经发生的”“好好存在”非必是真的好,它可能是一种非常糟糕的状况:譬如,可以

14、设想一个孩子降生在一个非常不幸的家庭,甚至一降生就惨遭遗弃.但即使在这些情形里,这个孩子也不是被抛向一个非人间的赤裸裸的”世界”.哲学研究在一种元伦理学的意义上,这个好好的存在为无论好的还是坏的,无论幸福的还是不幸的存在提供了一个居所,只有在此居所中,一切或好或坏或幸福或不幸的存在方才得以可能发生.这个居所不是存在,而是好好存在.不是存在给出居所,而是居所给出存在.因此,第一哲学不是存在论而是伦理学,而且是作为建筑现象学出现的伦理学.三,”EsgibtSein”:给出赠礼的伦理行动为存在论的存在奠基在上面的引文中,巴什拉说:从”被抛人世界”或存在开始的哲学已经是第二哲学了;而第一哲学是从房屋或

15、好好存在开始的.”房屋是人的第一个世界.”建筑现象学是第一哲学.但是,存在何以是第二位的?好好的存在何以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存在怎么会有好好的存在?或者说,如果没有世界的存在怎么会有房屋的存在?存在显然为好好的存在提供了一个形而上学的前提,恰如世界的存在为人间的存在提供了一个自然的基础.房屋必须建立于大地之上.然而,让我们来仔细分析这些说法:一,”有存在,然后才有好好的存在.有世界的存在,然后才有房屋的存在.”二,”房屋必须建立于大地之上.”首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好好的存在.有世界的存在,然后才有房屋的存在.”这里使用了一个令人惊异的平常说法:”有存在”.其德语形式”esgibtSein”曾

16、经由海德格尔在其时间与存在的演讲(1962年)中作过深刻的思考:”在西方思想之初,存在(Sein)就被思了,但是,有本身(dasEsgibtalssolches)并未被思.”“们应该说,通过EsGibt,Gabe,打叉的Sein以及Seyn和Ereignis等思想的艰苦努力,后期海德格尔是在努力走出西方传统的存在论思路.通过EsGibt的思考,他已经意识到这已经不再是关于系动词sein(einai,是)的道说(1ogos),而是关于动词”给出”(geben)的道说.而给出是赠礼(Gabe),是礼物(Geschenk),这不再是存在论的思辨,而是伦理的行动.根据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存在论的理解,存在

17、本身已经应该是一切存在者之存在的原本基础了,但是,它竟然还需要在一种伦理学的意义上被给出?犹如,我存在着,然而首先,我必须被出生,被出生在一个屋檐之下?被作为生命的赠礼赠予一个家庭?然后,我才是”存在的”?这是否意味着:“我在”必须以”我(被)生”为前提?Werden(生成,变易)先于Sein(存在)?生/被生,这在素以存一29在论为第一哲学的西方哲学传统中何曾得到过认真的思考呢?只是在以基督教义为前提的神学和经院哲学那里,曾经在”创生/被创生”的名目之下得到过思考.但是,即使在神学取向的现象学思路中,居家,建筑的现象学作为更加原本的现象学基础这一点也只会得到更加明确的显露,而不是被削弱.因为

18、即使宗教和神学.无论旧约的创世还是新约的认信基督,都无一例外地诉诸事实上只能诉诸家庭的基本想象.作为基督教神学最基本原则的三位一体论,实际上也不过是”能生”这一人间现象学之基本原则的一个精致隽永的隐喻性说明.这意味着,即使宗教世界意义的开显仍然是有前提的,这前提便是人间的好好存在再重复一遍,这个好好存在非必是幸福的存在,而同样可以是不幸的存在.在不幸的存在中孕育出宗教的希望,否则无论多么巨大的苦难也只能孽生机械性的暴力反应或物质般冷静的绝望而不会有宗教.是的,”有宗教”,EsgibtReligion.即使宗教也是”有的”,也是”被给出的”.那么什么才是给出这一切甚至包括给出存在和宗教的东西呢?

19、这不是任何东西,而只是我们的已经开始的,早已开始的,好好的存在.对这一好好存在的解说必须有赖于一种建筑现象学的努力.第二个说法:”房屋必须建立于大地之上.”这句话可以算作对于建筑现象的一条基本描述:关于奠基这回事情的描述.这句话强调奠基行动对于任何建筑物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然而,如果我们还只是停留在”世界现象学”与”人间现象学”对立的眼界中来理解何谓奠基的话,那么我们就仍然对奠基概念的建筑现象学一伦理现象学性质一无所知,从而仍然停留在对其第一哲学之第一属性一无所知的境地.在西方哲学传统中,所谓第一哲学之第一性也就是它的奠基性.这里首先蕴含着哲学活动与建筑活动的本原联系.这提示我们:对哲学奠基

20、活动的理解有必要回溯到建筑中的奠基经验.显而易见的是,奠基便要深挖;但是同样显而易见的是,过分的深挖或刨根究底得到的却是奠基的反面:深渊(Abgrund,无底,无基础).诚然,深渊并不是什么”坏东西”:它虽然与虚无主义有紧密关联,但深渊并不等于就是虚无主义.无论深渊还是虚无主义,还都是有待探讨的事情;而探讨它们的一个关键问题便在于:何谓奠基?在某些虚无主义看来,深渊绝非某种”被挖出来的东西”,而是构成着一切人类生存活动(当=ijj_一_,=200S沸艿期.*然包括”挖”的活动在内)的基本状况和基本前提.深渊乃是在先的,自存的.而不是”被挖出来的”.这种基础一虚无主义的形而上学构想的前提是对“深

21、渊史”或”深渊发生史”的一无所知.“Conlnlencebien”,”etrebien”,人的生存首先是在pa.a(伦理)之中而这首先意味着房屋的庇护,家庭的养育和文化的教化才得以可能的.这是第一性的前提.在此第一性前提之下才谈得上虚无主义的发生以及对虚无主义的克服.深渊的发生史本身就是某种文化的结果而非相反.即使某种意义上的深渊被据信为一切存在和思想的超越历史的前提即使根据这种思想,历史也不过是深渊的渊薮之一,但是在深渊发生史的意义上,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即使这个深渊也不过来源于过度的深挖或不知所止的刨根究底.不过,实际上还不需要等到客观意义上的虚无主义结果出现而且问题还在于:虚无主义永远不会

22、以一种既定的结果出现,这种寻求基础的深挖激情就已经直接转变为一种犬儒主义的,相对主义的和怀疑主义的虚无主义形态.这种虚无主义形态直接来源于由深挖激情直接转变而来的懈怠情绪或者”苦恼意识”.如果说前一种虚无主义是积极的虚无主义形态(“积极”在这里丝毫不意味着”好”的价值判断意味,而只是标明病状的阳亢特性),那么后一种虚无主义便是消极的虚无主义.两种虚无主义都错失了奠基这回事情.而且正因此,它们才是虚无主义的.虚无主义也许可以被描述为奠基经验的丧失无论是阳亢过度的丧失还是萎靡不及的丧失;而奠基则必定是“克服”虚无主义的唯一途径.四,”止”与”让”:作为建筑现象学奠基行动的在深渊中知其所止如若回溯到

23、建筑中的奠基经验,事实上非常显而易见的是:奠基既不是takeitforgranted/grounded拿来就当作被给予的基础,根本不去挖掘;也不是不知所止的挖掘深渊.奠基就是在挖掘中的适可而止,以及在这一”止”中”让”出基础:让基础呈现出来,让基础被给予我们,让基础出生,然后存在.奠基诚然有赖于挖掘,然而挖掘本身并不给出基础.纯粹的挖掘本身毋宁是基础和奠基的反面.挖掘仅仅是为基础的给出,呈现做好准备.挖掘的中止如果它不中止于适当的时机和节度并不必然导致成功的奠基:而不知所止的纯粹挖掘活动则必然导致奠基的反面:虚无主义.一3O一当然,我们在前面还曾提示过如下一点,但是出于论题的集中而不宜在此展开

24、:即,出于奠基的第一哲学性质.虚无主义本身也逃脱不了作为一种奠基方式的基本规定性.这一给出基础的”止”与”北”,这一”止”与“L”的给出基础,不但构成了对房屋建筑这一具体工程活动的奠基,且构成r对全部伦理生活以建筑和居住为基本经验的伦理(pSob)生活的奠基.这是第一哲学的奠基行动,因为,如果不是m于这一”止”与”让”的伦理行动,仟何意义上的哲学思想都无从获得一个开始反思的原点.伦理构成T所有哲学反思的无限后退的背景,伦理的原初奠基构成了第一哲学的初始行动.以伦理意义上的第哲学的初始行动为奠基,作为第二哲学行动的反思才得以可能.反思诚然足为r寻求无条件的直接的知识.然而恰恰是反思本身却必定是有

25、条件的,问接的,第二位的活动.反一思(reflection,Reflexion)的第二性直接体现在反思的”反”字(或前缎re一)上面.反一思必定是对的反思,即使在反思中,这1,”并不足任何其他埘象而正是反思自身.反思的”对结构”并不因其对象的”非对象性”而有所改变.反思的第二性或N-南奠基fr来的派生性还表现在:反思一方面是对基础的拷问和破解,另一方面又把自身理解为对真实基础的寻求.反思本就是重新奠基,或奠基行动的自我更新.反思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总是觉得现有的基础并不可靠;二,总是觉得还可以继续往下挖掘,因为更基本的基础还在下面.如此,反思实际上就成了作为一个整体的奠基行动之中的那个纯粹能

26、动的抽象方向.这个纯粹能动方面的一阳独亢便是导致积极虚无主义症候的原因.确实,在与那种虚无主义的观点不同的意义f=,我们也可以说:深渊不足挖出来的.如果还有的可挖,那就还不是iN渊.积极虚无主义不在于它见到了iN渊,而在于还没有见到iN渊的t,-3候对iN渊的iN挖追求.积极虚无主义之所以是积极的,正在于它永远见不到深渊.积极虚无主义的深渊恰足其自身,即作为整体的奠基行动之纯粹能动方面.但是,这与其说是它的深渊,毋宁说正是它的基础,或一切挖掘激情的来源.然而这激情并非其他的激情,而是不知所止地持续否定所有既已达到之基础的激情.因此,积极虚无主义只认识否定和”理性批判”,它不知道什么叫做肯定,它固执地以为肯定哲学研究就是妥协,就是对奠基理想的可耻放弃.它忘记了基础实际上乃是在先的东西,是需要在适当的中止反思巾同让出来的,而不是不知所止地往前挖捌出来的:所谓奠基之奠乃是让的礼节而不是批判的理性暴力.积极虚无主义还远没有学会批判的真理或批判的伦理,也就是说:通过批判而”让”事情本身自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