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概念,国内外的发展现状_第1页
信息技术的概念,国内外的发展现状_第2页
信息技术的概念,国内外的发展现状_第3页
信息技术的概念,国内外的发展现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信息技术的概念,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信息技术是区别于农业技术、工业技术、能源技术、商业技术等技术门类的一种技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一直是存在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经历了古老的“结绳记事”、“穿珠计数”,到文字的发明、印刷术、指南针、电报、电话等通信技术,直到今天的以计算机技术为典型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半导体技术、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突飞猛进,现代信息技术得到革命性的发展,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因而有必要深入研究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分类。信息技术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比如:“信息技术是

2、指完成信息收集、存储、加工、发布、传送和利用等技术的总和”“信息技术是用于信息操作的各种方法和技能,以及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的相关工具及物质设备”国际标准化组织(IS。)的定义是:“针对信息的采集、描述、处理、保护、传输、交流、表示、管理、组织、储存和补救而采用的系统和工具的规范、设计及其开发”“自然技术是硬技术,社会技术是软技术如果说硬技术是指生产力的话,那么软技术就是指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内容。新的广义技术的概念应该包括硬技术和软技术两个方面”.因此,根据技术经学新的广义技术的概念,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是指一切涉及信息的生产、收集、存储、处理、流通和应用的技术、相关方法、制度和技能,以及相关工

3、具和物质设备等。信息技术涵盖软、硬信息技术范畴,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是涉及信息的一切自然技术和社会技术,包括信息劳动者的技能,信息劳动工具和信息劳动对象,包括信息技术的管理制度、方法体系、解决方案、系统集成和服务体系等。当前,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正在彻底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提出“依靠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使我国农业科技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逐步建立起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这项意义重大的战略决策把信息技术的农业应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只有不断跟踪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动向,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快速应用到农业信息

4、化工作和农业信息系统建设中去,才能加快实施这一农业发展战略,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及发展前景农业信息化的进程和其他领域的信息化进程一样,是与所谓的3C技术互相融合和互相推动的。3C:计算机(Computer)、通信(Communication)和控制(Control)。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起步于70年代中期。主要应用的方面有:2.1农业数据库系统数据库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存储和使用的相关数据的集合。数据库系统是一种有组织和动态地存储有密切联系的数据集合,并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和重复利用的计算机系统。利用数据库系统,用户可通过应用程序向数据库发出查询和检索等

5、操作命令,以得到不同的各类信息,满足不同的需要。数据库的建立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1)按收集内容分:综合性和专题性数据(2)按地域范围分:世界性、国家、地区及农场水平的数据库;(3)按信息内容分:农业资源、生产资料信息和农业技术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政策信息等数据库。我国“七五”以来,科研部门已建成农业数据库70多个,主要有农林文献数据库、农业文摘数据库、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科技成果数据库和土地土壤信息系统等;还引进了四大数据库:联合国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国际食物信息数据库、美国农业联机存取数据库、国际农业生物中心数据库等。目前农业部信息中心还初步建成了农村经济数据库和农业产品贸

6、易数据库、农产品价格数据库、世界农产品数据库、农业项目数据库、农业政策数据库等一批数据库,并按月或随时更新数据,为信息的便捷利用打下了基础,现正在进一步集成这些数据库,构成农业部的数据仓库。2.2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msMIS)是收集和加工系统管理过程中有关信息,为管理决策过程提供帮助的一种信息处理系统。MIS是一种人机系统,输入的是数据和信息要求,输出的是信息报告、事务处理和决策支持,反馈的是效率和报告。主要技术涉及计算机系统,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信息流过程,信息员、操作员和管理人员。我国农业管理信息系统虽然起步较晚,但

7、在数据处理和农业经济管理等方面已得到了开发利用。研制出了作物产量气候的统计模拟模型,成功地开发出作物产量气候分析预报系统AP-CS;建立了土壤普查和分类制图的计算机处理系统;中科院研究的“棉花生产管理模拟系统”有效地将播种期、密度、施肥量和化学调控等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提供高产优质棉花栽培优化方案。2.3人工智能与农业专家系统专家系统(ExpertSystems)是以知识为基础,在特定问题领域内能象人类专家那样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计算机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就是依据人工智能原理,能科学地储存和应用农业科技知识与生产实践经验,用于辅助指导农作物生产管理。我国农业专家系统研究始于80年代初。

8、1985年研制成功“砂礓黑土小麦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在安徽淮北平原得到很好的推广应用,开拓了农业专家系统在我国的发展。随后又有一批农业专家系统研制开发成功,如“黄土旱塬小麦和生产综合管理专家系统”(中科院西北水保所)、“水稻主要病虫害诊治专家系统”(合肥工业大学)。1990年科技部把农业专家系统等农业信息技术列为国家863计划中重点课题。19961998年在北京、云南、安徽、吉林四个省市开展了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经过两年多建设,取得了显著效益。1998年12月科技部发布了关于农业信息化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和863计划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实施办法。现863示范区已扩大为14个,天津

9、市是其中之一。农业专家系统是一项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和利国又利民的高新技术,它将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种重要工具,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2.4“3S”技术的应用3S技术即遥感(Remote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ghyInformationSystem,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的总称,是空间技术、遥感技术、人造卫星测量定位技术与3C技术互相渗透、互相推动发展起来的。GIS与RS都是以空间技术为其工作对象,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RS用来采集空间信息和加以识别、分类,能够及时、准确、综合和大范围地提供

10、资源与环境信息,获取信息速度快而GIS则管理和分析这些空间信息,又可为遥感技术的应用提供辅助信息和分析手段,成为遥感应用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GPS主要由空间星座、地面控制和用户设备三大部分组成。我国利用国外的诺阿卫星红外遥感资料制作了“东海、黄海渔况海况速报图”;1997年根据卫星遥测,报道了华北、西北旱情分布;东北林业部门以卫星遥感信息为主体的林区防火信息系统;中国草原所应用现代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了“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中国土肥所综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模拟技术和中国近20年土壤肥力状况的研究成果开发出中国土壤肥料信息系统;我国还利用GPS结合遥感技术对农

11、田、森林、渔业等资源测量、黄河凌汛预测预报、灾害预测预报、农作物估产等取得显著效果。3S技术是现代技术的先导,近年来在美国兴起的“精准农业”就是以GPS、GIS和作物模拟的集合技术为支撑点的。3S技术在农业领域有其广阔的应用天地,已成为农业信息技术发展最快的和最引人关注的领域。2.5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农业自动化的基本特征就是以机器来代替人类的操作,完成农业生产的各种作业。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代表不同的发展阶段。机械化是自动化的初级阶段,而建立在以计算机技术、自动传感和控制技术基础上的以双项信息流动为特征的自动化农业则是其高级阶段。自动控制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是:灌溉作业的自动控制、耕耘作业的自

12、动控制、果实收获作业的自动控制、农产品加工的自动控制和农业生产工厂化等。农业生产工厂化的关键技术一是无土栽培,二是环境的自动控制。当代发达的设施农业以及植物工厂,就是用人为的方式创造一个人工气候,消除一些对植物不利的环境因素,使农业能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如工厂化温室,我国还研制出了使用微机或单板机控制试验温室的装置和饲料生产微机控制系统等。从目前情况来看,无论在大田作物还是园艺作物,自动化技术将得到普遍应用。2.6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影像技术和通信技术高度结合的产物,它可以做到图、文、声像一体化,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如中国农科院“多媒体小麦管理系统”和廊农科院

13、“植物保护咨询系统”。随着通信技术的改善和提高,引入ATM,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将在农业信息领域得到大量的应用,用户可在因特网中的多媒体农业信息咨询系统里获取各种农业信息。2.7农业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我国近几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很快并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作为计算机网络是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目前国际上发展最迅速、利用最广泛的、全球最大的计算机网络是因特网(互联网,Internet)。Internet目前提供的主要信息服务有:电子邮件服务(E-mail)、远程登录服务、文件传输服务、网络新闻服务、交互式浏览服务和自动索引服务。我国于1994年正式与Internet连接,目前可能有4

14、00万用户。另外,在我国许多企业(单位)内部,米用Internet技术建立了内部网(Intranet),且超过Internet,成为信息技术的新热点。我国农业计算机网络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农业部首先建立了内部网,实现了与全国各省(市区)农业部门的连通,随后,作为节点连通了Internet,与全国2000多个用户实现了远程通信,传递信息并共享汇总后的全国农业信息。大多数省(市区)都建立了Internet或In2tranet。“九五”期间“金农工程”将逐步建成“农业信息快速路”,与国家信息高速公路接轨。我市农林局建成了天津农业信息网的In2ternet和农林系统的Intranet,用户数达150

15、多个,农科院建成了天津农业科技网,实现了我市农业信息工作与市信息港工程相衔接美国发展现状以政府为主体五大信息机构为主线,形成国家、地区、州三级农业信息网。同时构建了庞大、完整、规范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形成了完整、健全、规范的信息体系和信息制度。在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农业公司、专业协会、合作社和农场都在普遍使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发展特点一是在信息化的发展上主要靠市场推动,企业发展是自由竞争和垄断结合,资本来源是政府投入和资本市场运营相结合;二是建立起强大的政府支撑体系来为信息化创造发展环境。通过诸如政府辅助、税收优惠、政府担保等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刺激了资本市场的运作,推动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16、三是制定信息技术研发计划,并由国家直接增加技术研发投入。包括运用多种经济政策增加企业研发投入,实施一系列加强政府和企业技术合作的计划等。四是建立适合美国市场经济特色的吸引人才和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核心就是产权激励和合法收益的保护。日本发展现状建立了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全国联机网络。每个县都设有分中心,可迅速得到有关信息,并随时交换信息。农业信息服务主要由市场销售信息服务系统和“日本农协”两个系统组成。尤其乡镇级以及地方综合农协在信息通讯设施建设方面发展迅速。凭借着两个系统提供的准确的市场信息,每一个农户都对国内市场乃至世界市场每种农产品的价格和生产数量有比较全面准确的了解,由此调整生产品

17、种及产量。日本农业中的IT技术利用比工业落后,精确农业有待于大力发展。发展特点一是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和不同的信息资源,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域特性和农产品特性、农业生产率高低发展地域农业服务信息系统,有以有线电视为主和以计算机通讯利用、传真机利用为主的3种形式,适应不同经济实力、人口密度、距离的不同地域。二是重点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动农产品流通方式的根本变革。其形式多种多样,有利用大型综合网上交易市场和综合性网上超市的,也有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的农产品电子交易所和农产品网上商店。三是注重引进和改造精确农业。针对粮食自给率低及劳动力不足的迫切需求,结合自动化,利用信息技术在作物生长模型等精确农

18、业和精确农业机械研究两个小空间内发展。四是在以上3个领域中,各种地域农业服务系统由政府投资,农产品电子商务由企业运做,精准农业则采取产、官、学合作进行的信息农业技术研究。1.3德国发展现状德国作为欧洲信息化发展的成功典型,其农业信息技术不断推广普及,农业信息网络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科研、教学领域大多数操作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农业信息技术正在普及并向农业全面信息化迈进。计算机自动控制、网络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的应用、计算机模拟和模型技术、遥感技术、精确农业技术、农机管理自动化等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发展特点一是政府始终致力于农业信息化的政策与环境、资金的支持和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二是农业信息和网络资源的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充足的用户,使农业信息网络持续发展;三是注重以关键技术带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紧紧抓住模拟模型技术、计算机决策系统技术、精确农业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集成,带动整个农业信息化发展;四是政府非常重视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教育与培训,所有学校开设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课程;把教育与培训普及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关键步骤之一。特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