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字正腔圆在民族声乐中的重要性_第1页
谈字正腔圆在民族声乐中的重要性_第2页
谈字正腔圆在民族声乐中的重要性_第3页
谈字正腔圆在民族声乐中的重要性_第4页
谈字正腔圆在民族声乐中的重要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谈字正腔圆在民族声乐中的重要性一、字正腔圆的概念歌唱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歌唱的生命,所有的歌曲和歌剧都是建立在语言或戏剧之上的。而准确地使用语言,做到字正腔圆和艺术性地表现语言的内涵是我们歌唱中极其重要的方面。如果说发声训练使我们具备了声音的话,那么声音中必须有思想感情的内容才能构成歌唱,否则永远是发声练习,而这些思想和情感则是通过文字语言来体现的。但是,我们在学习和理解歌唱中吐字咬字的时候,常常会脱离唱歌状态这个前提,孤立地研究字的形成和语言韵味。譬如要求学生严格地像朗诵一样地将歌词唱出,虽然字清楚了,却往往会使得歌声不如发声练习时那样好,也没有那样流畅,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喉咙口腔等所有说话

2、语言的状态都被歌唱发声的要求改变了,习惯上的说话言语肌肉方式不灵活了,所以在歌唱中会出现两种片面的情况:一些人注意了共鸣、气息等状态,而忽略了语言的重要性,这大多见于初学声乐的学生,只想到了打开喉咙,他们只想到了歌唱发声技术,导致语言和字含糊不清。另有一种就是他们为了强调字的准确性,甚至将字唱的如同拼音一样,字头、字身、字尾明确分割,表面上每个字都很清晰,就像拼音字母一样,失去了文字、词、句子融为一体的整体性,失去了语言的意义。为了追求过分的解剖般的清晰和韵味,而牺牲了共鸣空间和气息的运动,这更多见于学习民歌的学生群体。我们不妨试一试,假如喉咙空间的状态不变,保持共鸣的基础,字在嘴、鼻、硬腭等

3、不导致空间变形的部位形成。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说打着哈欠唱歌是不无道理的。如同边打哈欠边说话的现象,感觉上吐字不清,然而却符合歌唱状态的语言运用,只要对口形、唇、鼻等部位进行调整,是完全能够做到字清腔圆的,还有一些老师就常常要求学生将歌词反复朗读,做到一丝不苟,这从语言的表达方面是有帮助,但只要一回到歌唱,这种朗读的后果往往是习惯性地套用了说话的语言状态。二、字正腔圆的关系字与声的恰当结合是声乐艺术审美的重要特征,在歌唱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歌唱的美不美,往往与字的修饰润色有直接关系。在我国民族声乐中,把“字正腔圆”作为歌唱艺术的标准。“字正腔圆”是塑造声乐艺术美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传统声乐的重要

4、美学原则。在歌唱实践中,要处理好字与声的辩证关系,即“字正”与“腔圆”的关系,才能达到声乐艺术的理想境界。(一)字要正“字正”,就是在歌唱中的每个字都要读准确、唱清楚。“字正”是行腔和归韵的基础。传统声乐讲究“字领腔行”、“腔随字走”,由此可见“字正”的重要性。“字正”主要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正确使用唇、齿、舌、牙、喉等语言器官。要准确把握歌唱发音时各部位的动作,使其敏捷、清楚、正确。2、正确的吐字咬字应当是自然的、动听的,不应因刻板的咬字失去完整的歌唱效果。3、正确的咬字吐字应当是有利于歌唱共鸣,并为腔圆提供良好条件。4、咬字吐字时的力度要适当,符合歌曲的情绪与风格。5、声音要准确,

5、按照阴、阳、上、去四声的高低抑扬,把字的语势表现得清楚,充分表现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艺术。(二)腔要圆腔,从字面意义讲,意指声腔。腔的音乐概念是语言化的人声旋律,其声乐概念是母音化、共鸣化、旋律化的歌声。“腔圆”是一个声乐范畴内的特定标准,既含有技术标准,又含有艺术标准。声乐界普遍关注的“腔圆”,应含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歌唱的方法正确,发音及共鸣调节技术到位,歌声的共鸣充分,声腔圆润,声音优美。2、歌唱发声的母音正确。在歌唱的字腹延长及行腔过程中,能将母音唱在共鸣形态中,始终保持腔的母音原型不变与共鸣充分、声腔圆润、声音优美的统一。3、声腔的旋律运行、控制及其韵味,达到既定的审美标准。4、声

6、音位置统一,上下通畅。无论高、中、低声区,声音都能达到圆润明亮的音响效果。(三)“字正”与“腔圆”的统一“字正腔圆”,就是既要“字正”,又要“腔圆”,既要把字唱清楚,达到以上所述“字要正”所列的五点,又要使腔圆润,达到以上所述“腔要圆”所列的四点要求。“字正”与“腔圆”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体。“字正”是“腔圆”的前提,“腔圆”是“字正”的延续与连接。但“字正”不能代替“腔圆”。字正了,腔不一定就圆。歌唱的字要正,声母要唱的标准,韵母发音要准确、到位,但过分强调字的清楚,把字咬死了,会造成声音离不开口腔、声音白、嗓音打不开、高音上不去等问题,从而也不可能做到“腔圆”。反之,“腔圆”也不能代替“字

7、正”。腔圆了,字不一定就正。常见只顾声音的打开及共鸣,而忽略了字的清楚,出现“音包字”,唱了半天也听不清是什么内容,也就失去了唱歌的意义。唱歌的语言不同于生活语言,咬字一定要以共鸣的配合为前提,共鸣用好了,能把声音引导到正确的音响状态上,“字正”有了“腔圆”的依托,才能达到字正腔圆的统一。不同的唱法及演唱不同的作品,要求字的念法及咬字的方法、程度、力度、腔体的用法、共鸣状态等不同。因此,“字正腔圆”是一个相对的审美标准。要根据不同唱法的审美标准,把握歌曲的风格、内容,采用恰当的语言处理方法,既使歌唱的语言清楚,又使声音具有美感。咬字吐字的方法和技巧是为歌曲的演唱服务的,准确的、恰到好处的咬字吐

8、字技能增强歌曲演唱的表现力,并将这一技能与歌唱中的气息运用、共鸣的调节、声音统一等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协调的歌唱整体,使歌唱完整统一,以塑造完美的音乐形象。三、字正腔圆的演唱原则歌唱产生之初,人声与语言的结合是天然而成的,鲁迅曾在门外文谈中讲到:“我们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练出复杂的声音来。产生于劳动生活的歌唱活动,最初是以实用性为目的的。如劳动号子,为了集体劳动时动作协调和提高劳动效率,也为了能够驱除强负荷的体力劳动带来的疲劳,同时振奋精神,如山歌,一种在山野劳动生活场合,如野外赶脚、放牧、运货、割草,或在农田里从事插秧、割草等劳动时演唱的

9、歌曲。这种劳动不是集体性的,多为个体。因此,在劳作中除驱除疲劳,振奋精神外,还要自我解闷,自我鼓舞,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自由而真实地抒发内心深处的衷情和积郁。怎样的歌唱才具有“艺术”的意味和“美”的感觉?“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字清”即要求歌唱中字音清楚。“腔纯”即要求歌唱嗓音圆润明亮。“板正”即要求歌唱旋律节奏准确无误。“三绝”论清楚地向我们阐明了歌唱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艺术要求和美的标准。人声与语言的结合最初是天然而成的。这种天然的结合还谈不上有“艺术”的意味。要想“艺术”地而不是“自然”地歌唱,则要按照歌唱艺术美的要求,对人声及语言即声字进行艺术加工。对嗓音的艺术

10、加工体现在:运用深呼吸(丹田气或腹式呼吸)的呼吸方法,大胆使用声带自然张力发音,充分发挥共鸣作用,尤其是头腔共鸣,形成具有圆润、集中、明亮特点的嗓音。对字音的艺术加工体现在:根据字音结构以及声调特点,严格按照音韵学的发音规律,即字头、字腹、字尾发音。如“依字行腔”、“字正腔圆”的演唱原则,“气沉丹田”的呼吸方法,以及多种“气口”的运用,收声归韵的“十三辙”和重字头的“喷口”发音方法等等。从“依字行腔”、“字正腔圆”的演唱原则到发声方法可以看出,民族声乐很重视字音问题。民族声乐讲究丹田气,还将丹田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丹田(两眉之间,额窦部位)发声共鸣点;中丹田(肚脐以上,横隔部位),气息支

11、持点;下丹田(脐下二指,小腹部位),提气发力点”。三部分结合起来,形成“气沉丹田贯三腔”这样一种气力通畅的呼吸法,这样的呼吸能较好地控制发音器官的活动。首先,它能保证发音器官喉头的稳定使喉内发音机能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状态,这种状态给正常的发音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喉内各机能各就其位,各行其职,相互协调和配合,共同完成良好发声工作。其次,能保证声音正常震动,声带正常有规律的震动是发音的基础。他需要一定的气息必然无力,难以结实明亮。如果气息力量过强,声带振动就会无规律,造成喉头紧张,发音便粗糙,难以圆润。“气沉丹田贯三腔”的呼吸法,还为充分利用共鸣、为发声圆润提供了保证。有上、中、下丹田气息的贯通

12、,口腔、鼻腔、咽腔、喉腔、胸腔等腔体被充分打开并连接成完整共鸣的通道,歌唱发声必然圆润。民族声乐主要以鼻(头)腔共鸣为主,辅以其他共鸣,充分打开鼻咽腔,强调上颚上吸的力量,利用这种力量保持口鼻咽共鸣腔体的充分打开,就能获得具有高位置的圆润明亮集中的声音。圆润的声音和清晰的语言共同构成了完美的声腔,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声与语言在产生之初就是声相伴而来,是天然而成的。虽然经过艺术加工,但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依然不变。嗓音发出的声音越是通常圆润,字音就越清楚完美,因为字音的发出是随着气息贯通的发音完成的。没有气息贯通的发声,字音也就不可能发出,更谈不上清楚。每个汉字的字头(声母)需要气息贯通的发音

13、来除阻,字腹(韵母)的口型作势需要气息贯通的发音来支持,字尾的收音同样需要气息贯通的发音来完成。如果发音不足以支持字音时,字头会因为除阻不力而不清,字腹会因为口形作势得不到很好的支持使发音不响亮圆润,字尾会因为支持不力使收音不到位。当然,如果发音过强,造成口、咽、喉部肌肉紧张,声音会粗糙不能贯通,还因为过强的发音使口型作势变形,字尾无法收声,影响字音清楚,另外,有些字音的发出需要较强的声音贯通,有些则弱些,有些需要集中,有些则要均匀。如果声音没有依据字音的特点来贯通,也影响字音清楚,在不同的音高上或强弱不同的发声中,气息贯通的发音也要有控制,一般说来高音区音量大,气息贯通发音的力度要强,字音便

14、清楚,但如果高音区要弱唱时,气息贯通的力度就不能太强而要量少而匀。如果气音贯通的力度控制不好,强弱不均的气音便无法支持字音的正常发出。汉字发音的着力部位和口腔作势通常是固定的,而气息贯通的发音则是变化的。好的发音能使字音清楚响亮,不好的发音则影响字音清楚。当字音的着力部位和口型作势非常准确,声音的发出就能在通畅圆润中集中明亮。因为通畅的发音必须以“字”为目标,没有“字”这个目标,声音的贯通也就失去了意义。民族声乐语言的发音讲究“五音”、“四呼”,就是指口腔的着力部位和口腔形状,不同的着力部位和口腔形状随着通畅的发音形成各种不同的字音。但如果口腔的着力部位和口腔形状不准确,即使有通畅的发音,也难

15、以形成完美的声腔。汉字的发音较复杂,“五音”就有五种(现在汉语发音分为七种发音着力部位,“四呼”是四种口腔形状,还有“十三辙”不同的收音方法。虽然它们有固定的发音部位和口腔形状,但歌唱中要做到并不十分容易,因为歌唱声腔中有高低强弱长短快慢的变化,行腔中字音的发音部位和口腔形状的准确和稳定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由于发音的需要,共鸣腔要打开,尤其在高声区鼻咽腔要充分打开,这种状态下去进行字头(声母)的除阻与字尾的收声,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字头、字尾(、)的发音动作多在口腔前部着力,而口咽腔的充分打开在口腔后半部,当口腔前后部动作处理不当时,字音不清腔也难圆。唱弱音时,声音出来的力度较弱,而声母的

16、除阻与口型作势需要气音支持,气音不足时,则必须加强口腔自身的字头、字腹、字尾的发音着力部位和口腔作势的力度,否则就会有声无字,唱拖腔时,一个字要在长时值中延续并作清楚的交待,除字头外,长时值的延续主要在字腹上,这时口腔作势能长时间的保持,如口腔作势力度不够无法保持,此字便变为别字,字正腔圆自然难以形成。语言和声音二者的艺术加工内容有所不同,活动范围也不相同。语言的活动主要在口腔,其中声母(除、)的着力部位多数在口腔前部唇、齿、舌(舌面)、牙,韵母的口腔作形(开、齐、撮、合)在口腔内进行。声音的活动则主要在发音管道内,以丹田之气(深呼吸)为支点,贯通整个发音管道,尤其是鼻咽腔的充分利用,形成通畅、圆润、集中、明亮的声音。“字正腔圆”作为一种审美标准下的理想的歌唱是语言与声音完美结合的结果,是一个统一整体。这个整体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