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CSC 02-2022 中医医院建筑设计规范_第1页
T∕ACSC 02-2022 中医医院建筑设计规范_第2页
T∕ACSC 02-2022 中医医院建筑设计规范_第3页
T∕ACSC 02-2022 中医医院建筑设计规范_第4页
T∕ACSC 02-2022 中医医院建筑设计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ICS11.140团体标准T/ACSC022022中医医院建筑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ChineseMedicineHospital20220225发布20220325实施 目次前言.11范围. 22规范性引用文件. 23术语和定义. 34中医医院的医疗工艺设计.34.1一般规定.34.2医疗工艺设计参数.55中医医院的选址、用地与总平面.75.1选址.75.2用地.85.3总平面.86中医医院的建筑设计与中医文化设计.96.1一般规定.96.2门诊部.116.3急诊部.126.4医技科室.126.5住院部.126.6药剂部.136.7保障系统.146.8室内装修设计.156.

2、9防火疏散.156.10中医文化设计.167中医医院的给排水、消防和污水处理.177.1一般规定.177.2给水.187.3排水.197.4热水.207.57.67.7饮用水.21制剂及医疗用水.21污水处理.21I 7.8消防.228供暖、通风及空调系统. 228.1一般规定.228.2洁净用房的通用要求.248.3门诊、急诊部.248.4住院部.258.5手术部.258.6医技科室.258.7药剂科室.268.8中心(消毒)供应室.288.9其它用房.299中医医院的电气. 299.1一般规定.299.2供配电系统.299.3电气照明.309.4线缆选择及敷设.329.5防雷接地及安全防护

3、.3310中医医院的智能化系统. 3310.1一般规定.3310.2信息设施系统.3310.3信息化应用系统.3510.4公共安全系统.3610.5智能化集成系统.3710.6机房工程.3811中医医院的医用气体系统. 3811.1基本规定.3811.2医用气体气源.3811.3医用气体管道与附件.4111.4医用气体终端.41II 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医院建筑与文化分会提出本文件由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归口1 中医医院建筑设计规范1范围为规范中医医院的建筑设计,满足医疗服务功能需求,符合安全

4、、卫生、经济合理、节能环保等基本要求,制定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中医医院的建筑设计。中医医院的建筑设计应结合中医的诊疗特点、科室设置及功能布局需求,满足中医医院的医疗流程。中医医院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314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O333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46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5

5、0352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457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标准GB50751医用气体工程技术规范GB51039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51069中药药品生产厂工程技术规范GB/T51153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JGJ312医疗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建标106-2008中医医院建设标准2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中医医院ChineseMedicineHospital拥有中医传统专科特色的临床科室,能运用中医中药防治疾病,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需求的医疗机构。是以医疗为中心,结合中医药的教学与研究,继承发扬中医药学,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基地。3.23.33.43.5医疗工艺Medi

6、calProcess医疗流程和医疗设备的匹配,以及其他相关资源的配置。医疗流程MedicalFlows医疗服务的程序和环节。治未病PreventiveTreatmentofDisease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中药制剂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reparation中药制剂是任何药物供临床使用之前都必须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为剂型,例如片剂、注射剂、气雾剂、丸剂、散剂、膏剂等。3.6中医综合治疗Comprehensivetreat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中医综合治

7、疗按治疗途径可分为外治、内治两大类,在外治中最具特色的有针灸疗法、推拿疗法、拔火罐疗法等。在内治中最具特色的是各种中草药疗法。4中医医院的医疗工艺设计4.1一般规定4.1.1中医医院的医疗工艺设计应确定中医相关临床科室的功能和规模,以及中医相关诊疗3 方法与其他业务的组成关系,医院制剂的开展模式,明确相关医疗流程、医疗设备、技术条件和参数。4.1.2中医医院的医疗工艺设计应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运行和投资效益出发,根据当地城镇总体规划的要求和建设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前期设计和条件设计。前期设计应满足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任务书及建筑方案设计的需要。条件设计应与医院建筑初步设计同步完成,并应与建筑

8、设计的深化、完善过程相配合,同时应满足医院建筑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的需要。4.1.3医疗工艺流程应分为医院内各医疗功能单元之间的流程和各医疗功能单元内部的流程。4.1.4中医医院大型医疗设备单列项目用房建筑面积参照综合医院建设标准执行,基本用房及单列项用房构成可参照表4.1.4。表4.1.4中医医院基本用房及单列项用房构成表类别部门用房组成预检分诊、急诊、急救、输液、留观、急诊病房、EICU、急诊手术、挂号、收费、急诊药房、急诊检验、急诊影像检查、院前急救(120)等急诊部分诊、挂号、收费、内科门诊、外科门诊、儿科门诊、妇(产)科门诊、眼科门诊、耳鼻喉科门诊、口腔科门诊、皮肤科门诊、骨伤科门诊

9、、针灸科门诊、推拿科门诊、理疗科门诊、麻醉科门诊、肿瘤科门诊、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康复科门诊、老年病、肿瘤科、肛肠科等门诊部住院部住院病房、重症监护室等八项基本用房检验科、手术部、医学影像科(放射科、核医学科、超声科、介入科)、放射治疗科、功能检查科、内窥镜室、病理科、输血科、消毒供应室、高压氧科、营养科等医技科室门诊药房(中药房、西药房)、住院药房、药库(中药饮片库、中成药库房、西药库)、静脉配置中心、中药煎药室等药剂科室行政管理行政办公室、计算机房、会议室、图书室、档案室、病案库等锅炉房、配电室、太平间、洗衣房、总务库房、设备库房、传达室、污水处理房、垃圾处置房、汽车库、自行车库、液氧站(制

10、氧站)、负压吸引站、压缩空气站、安保用房、建筑设备机房等保障系统4 院内生活职工食堂、浴室、宿舍、商业配套等中医综合治疗室针刺治疗室、熏蒸治疗室、灸疗法室、推拿室等中医传统治疗室等诊室、咨询宣教室、治疗室、相应候诊区及其他辅助用房等治未病科(中心)PT训练室、OT训练室、运动功能评测室、神经康复物理因子治疗室、情景模拟训练室、精细动作训练室、语言训练室、心理治疗室、沙盘治疗室、评估室及其他辅助用房等康复治疗区中药制剂室单列项提取浓缩车间、化验室、包装、清洗、粉碎室、制膏、摊膏、干燥、制丸、炼药、炼蜜、制粒、饮片库、炮制、炒制、煮制、蒸制、半成品暂存、成品库、原料库、综合库、辅料室、备料间、模具

11、室及其他辅助用房等科研用房教学用房研究室、科研实验平台、重点实验室、实验动物用房及其他辅助用房等示教室、培训室、学员宿舍、中医示范教学、中医实训中心等4.2医疗工艺设计参数4.2.1医疗工艺设计参数应根据不同医院的要求研究确定,当无相关数据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具备中医诊疗方法的门诊诊室间数可按日平均门诊诊疗人次/(45人次-55人次)测算,其他门诊诊室间数可按日平均门诊诊疗人次/(50人次-60人次)测算;2.急救抢救床数可按急救通过量测算;31个护理单元宜设40张-50张病床;4.手术室间数宜按病床总数每6090床设置1间;5.重症监护病房(ICU)床数宜按总床位数2%-3%设置;6.心血

12、管造影机台数可按年平均心血管造影或介入治疗数/(3例-5例*年工作日数)测算;7.日拍片人次达到40人次-50人次时,可设X线拍片机1台;8.日胃肠透视人数达到10-15例,可设胃肠透视机1台;9.日胸透视人数达到50人次-80人次时,可设胸部透视机1台;5 10.日心电检诊人次达到60人次-80人次时,可设心电检诊间1间;11.日腹部B超人数达到40人次-60人次时,可设腹部B超机1台;12.日心血管彩超人数达到15人次-20人次时,可设心血管彩超机113.日检诊人数达到10例-15例时,可设十二指肠纤维内窥镜1台。4.2.2各科门诊量应根据医院统计数据确定,当无统计数据时可按表3.2.2确

13、定。表4.2.2各科门诊量占总门诊量比例备注科别内科占门诊总量比率(%)30%8%外科康复科2%妇(产)科儿科12%10%6%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骨伤科5%皮肤科6%肿瘤科2%肛肠科1%老年病科针灸科2%4%急诊科5%预防保健科其他1%6%4.2.3各科住院床位数应根据医院统计数据确定,当无统计数据时可按表3.2.3确定。表4.2.3各科住院床位数占医院总床位数比例备注科别占医院总床位比率(%)6 内科外科33%12%8%康复科妇(产)科儿科8%10%2%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骨伤科8%皮肤科3%肿瘤科5%肛肠科3%老年病科针灸科3%2%其他3%5中医医院的选址、用地与总平面5.1选址5.1

14、.1中医医院选址应符合当地城镇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和环保评估的要求。5.1.2基地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1.市政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2.地形规整,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较好,远离地震断裂带;3.交通方便,宜面临两条城市道路,宜便于利用城市基础设施;4.环境宜安静,应符合环保评估的要求,应远离污染源;5.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和储存区、高压线路及其设施;6.宜远离噪声源、震动源和电磁场等区域;7.不应选择临近少年儿童活动密集场所;8.不应选择污染、影响城市的其他区域。7 5.2用地5.2.1中医医院的建设用地应包括:建筑用地;道路、广场、停车用地;绿化及突出中医文化特点用地;宜考虑预留未来发展

15、用地。5.2.2新建院区宜预留应急救治场地,保持功能规划的弹性。宜留有突出中医医院文化特色用地及可发展或改建、扩建的用地;改扩建的中医医院,应考虑临时设施和措施的可行性。5.3总平面5.3.1总平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建筑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满足中医就诊流程需要;2.应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合理组织院区建筑空间,满足使用功能和安全卫生要求;3.院内应有专用的急诊通道,洁污、医患、人车等流线组织清晰合理,避免交叉感染,并宜规划应急救治流线和转换措施,院区可临时性的封闭,宜设立独立的发热门诊;4.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病房的中医医院,感染病房区应规划在总平面中的独立尽端,位于医院用地常年主导风向的下

16、风向,且设置独立的出入口。5.建筑布局紧凑,交通便捷,有效缩短患者流线长度,并应方便管理、减少能耗;6.应保证住院、手术、功能检查和教学科研等用房的环境安静;7.病房宜能获得良好朝向;8.医疗业务用房应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营造舒适的医疗和工作环境,建筑间距应达到相关标准;9.对废弃物的处理作出妥善的安排,并应符合有关环境保护法令、法规的规定。5.3.2新建中医医院的药品库、中药制剂室等用房的周围环境应整洁,无污染,应充分考虑药品运输通道和气味对周边环境的影响。5.3.3口。新建500床以上的中医医院出入口应不少于二处,人员出入口不应兼作尸体或废弃物出5.3.4医用气体气源站房在总平面中的规

17、划应避免其噪声、废气、废水对周边建筑和环境造成的污染。医用液氧储罐站与其他建筑物、构筑物的防火间距应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版)和医用气体工程技术规范GB50751-2012的相关规定。5.3.5污水处理站、垃圾收集站应位于医院用地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院区隐蔽处,并与医疗建筑主体区有一定的间距。5.3.4中医医院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的用地面积、停车的数量,可按当地有关部门的规定执行,在门诊、急诊和住院用房等入口附近应设车辆临时停放场地、合理布置落客区位置。5.3.5太平间、病理解剖室应设于医院隐蔽处。需设焚烧炉时,应避免风向影响,并应与主8 体建筑隔离,尸体运

18、送路线应避免与出入院路线交叉。5.3.6环境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充分利用地形、防护间距和其他空地布置绿化景观,应有完整的绿化规划并宜结合中草药树种合理规划;应配套建设患者康复活动场地及专用绿地和医护人员的健身活动场地及专用绿地。2.应对绿化、景观、建筑内外空间、环境和室内外标识导向系统等做综合性设计;3.院区建筑群体造型设计、院区景观设计、特别是中医馆、名人堂用房及其入口附近,宜采取符合中医文化特点的环境设计。4.在儿科用房及其入口附近,宜采取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的环境设计。5.3.7病房建筑的前后间距应满足日照和卫生间距要求,且不宜小于12m。5.3.8在医疗用地内不得建职工住宅。医疗

19、用地与职工住宅用地毗连时,应分隔,并应另设出入口。5.3.9新建中医医院应有较完整的绿化布置方案,应设置室外康复活动场地和中药材展示园地,绿地率不宜低于35%;改建、扩建中医医院绿地率不宜低于30%。新建中医医院建筑密度不宜超过30%,容积率不宜超过1.5;改建、扩建项目容积率可根据实际情况,以当地规划部门所规定的指标为准。5.3.10院内应重视解决竖向交通,按高峰时段的人流、物流需求,合理配置各类电梯和物流传输系统,并采用既提高使用效率又相对节能的技术措施。采用垃圾回收系统应考虑垃圾分类措施。5.3.11医院机动车停车场部分区域可纳入社会公共停车区。5.3.12医院机动车主要出入口邻城市交通

20、主干道时,宜设置辅路,避免城市交通拥堵。6中医医院的建筑设计与中医文化设计6.1一般规定6.1.1总平面布局保证分区合理、流线清晰、交通便捷。主体建筑的平面布置、结构形式和机电设计应为今后发展、改造、和灵活分隔创造条件。6.1.2建筑物出入口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门诊、急诊、急救和住院部应分别设置无障碍出入口;2.门诊、急诊、急救和住院主要出入口处,应有机动车停靠的平台,并应设雨篷。6.1.3应设置具有引导、管理等功能的标识系统。6.1.4电梯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9 1.二层医疗用房宜设电梯;三层及三层以上的医疗用房应设电梯,且不得少于两台,其中一台位无障碍电梯;2.供患者使用的电梯和污

21、物梯,应采用病床梯;3.住院部宜增设供医护人员专用的客梯、送餐和污物专用货梯;4.电梯井道不应与有安静要求的用房贴邻。6.1.5楼梯的位置应同时符合防火、疏散和功能分区的要求。主楼梯宽度不得小于1.65m,踏步宽度不得小于0.28m,高度不得大于0.16m。6.1.6推行病床的通道,净宽不应小于2.40m。有高差者应采用坡道相接,坡道坡度应按无障碍坡道设计。6.1.7半数以上的病房应满足冬至日2h小时以上的日照要求。6.1.8除有特殊要求的用房外,门诊、急诊及医技部的患者治疗室及病房宜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6.1.9室内净高应符合下列要求:1.诊查室不宜低于2.60m;2.病房不宜低于2

22、.80m;3.公共走道不宜低于2.30m;4.医技科室宜根据需要确定。6.1.10卫生间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患者使用的卫生间隔间的平面尺寸,不应小于1.10mX1.40m,门应朝外开,门闩应能里外开启。卫生间隔间内应设输液吊钩;2.患者使用的坐式大便器坐圈宜采用不易被污染、易消毒的类型,蹲式大便器宜采用感应冲水的大便器,进入蹲式大便器隔间不应有高差,大便器旁应设置安全抓杆;3.卫生间应设前室,病人使用的公共卫生间宜采用不设门扇的迷宫式前室,并应配备非手动开关的洗手设施;4.采用室外卫生间时,宜用连廊与门诊、病房楼相接;5.宜设置无性别、无障碍患者专用卫生间;6.妇科门诊诊疗区域宜设置孕妇

23、专用卫生间,儿科门诊诊疗区域宜设置母婴专用卫生间;7.无障碍专用卫生间和公共卫生间的无障碍设施与设计,应符合现行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的有关规定。6.1.11医疗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应分别处置。10 6.2门诊部6.2.1门诊部应设置在靠近医院交通入口处,应与急诊部、医技部临近,并应与住院部有便捷通道联系。6.2.2门诊用房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公共部分应设置门厅、导诊、挂号、收费、预检分诊、候诊、药房、采血、检验、输液、注射、门诊办公、卫生间等用房和为患者服务等公共设施;2.各科诊区应设置诊查室、治疗室、护士站、污洗室等;3.可设置换药室、处置室、清创室、X线检查室、功能检查室、值班

24、更衣室、杂物贮藏室、卫生间等;4.医务人员工作区宜设置医务人员专用卫生间等必要保障设施,有条件的情况下,门诊诊区可设置医务人员专用通道;5.门诊各功能科室设置要求可参照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51039-2014)。6.2.3候诊用房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门诊宜分科候诊,门诊量小时可合科候诊;2.利用走道单侧候诊时,走道净宽不应小于2.40m,两侧候诊时,走道净宽不应小3.00m;3.可采用医患通道分设、电子叫号、预约挂号、分层挂号收费等方式。6.2.4诊查用房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双人诊查室的开间净尺寸不应小于3.00m,使用面积不应小于12.00;2.单人诊查室的开间净尺寸不应小于2

25、.50m,使用面积不应小于8.00;3.中医教学以观摩传授为主,诊室面积应适当加大。6.2.5中医特色诊疗室应符合下列要求:1.推拿、针灸、熏蒸等中医诊疗室宜具有良好的自然通风采光,宜配置保持室内温度和湿度的设施;2.康复治疗室以大空间为宜,方便康复器材的分区摆放;3.推拿诊室和治疗室尽量合并布置;推拿床之间应设置隔断以保护患者隐私;大空间内平行布置推拿床,医师数和床位数之比在1/5-1/3;4.针灸、熏蒸治疗室宜设置隔间,每隔间内床位数以不超过6床为宜,床位之间应设置隔断以保护患者隐私。6.2.6中医治未病科宜临近体检、推拿科、针灸科,便于为服务对象提供中医特色健康干预服务。11 6.3急诊

26、部6.3.1中医医院急诊部基本设置1.急诊与急救功能应分区设置,相对靠近,分别设独立出入口,标识明显,便于急救车辆到达和停放;2.急诊部与门诊、医技、手术部有便捷的水平或垂直交通。6.3.2急诊用房设置1.急诊部包含常规功能用房:内科诊室、外科诊室、妇(产)科诊室、儿科诊室、骨科诊室、留观室、抢救室、输液室、治疗室、清创室、换药室、医护休息室、办公室、护士站、收费室、挂号室、药房、化验室、手术室、放射室、重症监护室等;2.急诊部应设置中医治疗室,房间设置需根据医疗流程进行空间设计。考虑多种中医诊疗手段的可能性,中医治疗室应满足充足的面积需求及良好的通风需求。根据诊疗内容考虑排水、防滑、防火等特

27、殊需求的设计可能;3.需根据其房间功能和诊疗手段考虑空间设计的物理环境品质、隐私性和舒适度。6.4医技科室6.4.1中医院的医技设备应当与医疗功能及服务能力相适应,同时应满足特色科室所需特殊设备的配置,保证专科专病的特殊要求。6.4.2医技部应当靠近门诊及住院部,以便患者到达。6.4.3考虑到中医医院患者年龄一般较大、停留时间较长的特点,医技用房应有较安静的环境,避免环境噪声、特别是交通噪声的干扰。6.4.4中心(消毒灭菌)供应室1.宜自成一区,并靠近手术部、ICU及介入中心;2.由收件、分类清洗、敷料制作、组装打包、灭菌、质检、无菌储存、器械库、办公发放、更衣厕所等组成。并严格按照洁净区、清

28、洁区、污染区分区布置,并严格按照生产加工单向工艺流程布置;3.应为进入洁净区与清洁污染区的工作人员分别设置卫生通过;4.宜考虑中医诊疗器具的消毒处理,在医院规划中与相关科室统筹考虑。6.5住院部6.5.1住院部基本设置1.病房设计遵循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的设计原则,采光不应低于采光等级12 级的采光系数标准值;2.空间设计综合考虑患者、医护人员及其它相关人员的行为活动。针对就医、诊疗、等候及休息环境的特殊性,进行差异化设计。整体环境设计引入中医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结合室内外景观空间设计,营造隐私、舒适、安全的诊疗氛围;3.注意避免环境噪声的干扰,尤其需避免交通噪声干扰,使室内尽

29、量保持安静舒适的声音环境;4.住院部独立成区,设置单独出入口,水平及垂直交通与医院医技部、手术部和急诊部均有高效的流线关系。同时满足洁物、污物、送餐等物资运输的便捷性。6.5.2住院部用房设置:1.中医医院住院部可分为患者区及医辅区,患者区包含:病房(含卫生间)、重症监护病房(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抢救室、护士站、检查室、处置室、治疗室、配餐室、库房、污洗间、家属谈话及等候休息区等功能用房。医辅区域包含:示教室、医生办公、主任办公、护士长办公、更衣室、卫生间、值班室、医护休息室等功能用房;2.中医医院住院部用房应设置中医治疗室,面积不宜过小,需满足相应诊疗流程需求。同时需根据展开内容组织空间形式

30、,考虑患者的隐私性及舒适度的设计需求。考虑传统治疗手段的特殊性,中医治疗室需保证良好的通风并设置吸烟排气装置,根据诊疗内容考虑排水、防滑、防火等特殊需求的设计可能;3.休息等候区域可结合就餐、活动、家属等候等功能设置,综合考虑设计该区域的空间尺度、交通关系和景观环境;4.病房内卫生间设置位置综合考虑建筑空间条件,根据房间面宽、进深、朝向等因素,选择合理的布局模式,尽量保证病房空间品质,保证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提升患者的休息舒适度;5.病房空间尺寸设置应满足相应国家规范设计要求,对有特殊诊疗手段的病房需结合具体需求,考虑未来设备放置和操作条件进行设计。6.6药剂部6.6.1药剂部布局和流程合理

31、,应当能够保障开展正常工作:1门诊、急诊药房与住院部药房应分别设置;2.门诊、急诊药房宜分别设中、西药房;3.儿科和各传染病科门诊宜设单独发药处。6.6.2中药房应符合下列要求:1.中药房应设置中药饮片库房、中药饮片调剂室、临方炮制室、中成药库房、中成药13 调剂室、周转库等用房;2.中药房应当远离各种污染源。中药饮片调剂室、中成药调剂室、中药煎药室应当宽敞、明亮,地面、墙面、屋顶应当平整、洁净、无污染、易清洁,应当有有效的通风、除尘、防积水以及消防等设施。6.6.3门诊药房应符合下列要求:1.门诊药房应设发药、调剂、药库、办公、值班和更衣等用房;2.药房使用面积应与日门诊量相适应。6.6.4

32、住院药房应符合下列要求:1.住院药房应设摆药、药库、发药、办公、值班和更衣等用房;2.设有静配中心,住院用房面积可相应减少。6.6.5静配中心应符合下列要求:1.静配中心选址应远离污染源,不能设置于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宜设于人员流动较少的安静区域,且便于成品输液的运送;2.静配中心整体布局、各功能区的设置应当符合相关规定,与其工作量相适应,并能保证洁净区、非洁净控制区和辅助工作区的划分与合理缓冲衔接。不同洁净级别区域间应当有防止交叉污染的相应设施,严格控制流程布局上的交叉污染风险;3.洁净区应当包括调配操作间、一次更衣室、二次更衣室及洗衣洁具间;清洁区应当包括普通更衣室、用药医嘱审核、打印输液标

33、签、摆药贴签核对、成品输液核对与包装、配送和清洁间等区域;辅助工作区应当包括药品二级库、物料贮存库、药品脱外包区、转运箱/转运车存放区、综合性会议示教区与休息室等;4.不得在静配中心清洁区及洁净区设置地漏、卫生间、淋浴室;5.静配中心整体净高宜2.5米以上;6.调配操作间应分别设置进物、出物传递窗(门),危害药品进物、出物传递窗(门)。调配操作间的设计应当能够使管理或监控人员从外部观察到内部的操作。6.6.6贵重药、剧毒药、麻醉药、限量药的库房,以及易燃、易爆药物的贮藏处,设置安全设施,宜有监控报警装置。6.6.7中药饮片贮存及质量检测用房和设施,中成药、辅料、半成品和成品等的储存区用房,应有

34、防潮、防尘、防蚊、防蝇、防虫、防鼠等措施。6.6.8发药窗口的中距不应小于1.20m。6.7保障系统6.7.1保障系统应满足综合医院相关要求。14 6.7.2营养食堂、厨房、餐厅、锅炉房、柴油发电机房、冷冻机房、垃圾房、污水处理机房、液氧站等与主要医疗用房及项目周边建筑之间,应满足卫评、环评及消防设计要求,同时处理好噪音、气味对周边环境的影响。6.8室内装修设计6.8.1室内装修设计应选用安全、卫生、耐用和具有抗菌性的材料,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一般医疗用房的地面、墙裙、墙面、顶棚,应采用便于清扫、冲洗、消毒的材料和构造;2.室内顶棚应便于防积尘、易维修;3.内墙墙体不应使用易裂、易燃、易吸潮

35、、易腐蚀、不耐碰撞、不易吊挂的材料,有推床(车)通过的门和墙面,应采取防碰撞措施,踢脚板、墙裙应与墙面平;4.除特殊要求外,有患者通行的楼地面应选用防滑的材料;部分医疗设备用房应防尘、防潮、绝缘、防静电;5.所有卫生洁具、洗涤池,应采用耐腐蚀、难沾污、易清洁的建筑配件;6.除不应使用易产生粉尘、微粒、纤维性物质的材料。6.8.2手术室、检验科、中心实验室、病理科、无菌室、层流病房等医院卫生学要求高的用房,其室内装修应满足易清洁、耐擦洗、耐腐蚀的要求;手术室地面应采用导电或防静电地板。6.8.36.8.4太平间、病理解剖室、医疗垃圾暂存处均应采用防虫、防雀鼠以及其他动物侵入的措施。检验科、中心实

36、验室和病理科的操作台面应采用易洁净、耐腐蚀、易冲洗、耐燃烧的面层,相关的洗涤池和排水管亦应采用耐腐蚀材料。6.8.5洁净间内窗户、技术夹层、进入室内管道、风口、灯具与墙壁或顶棚的连接部位均应密封,防止积尘和便于清洁。6.8.6儿童诊疗区域的门窗、家具和楼地面等应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6.8.7检查、治疗用房应满足使用人群的隐私要求,注意开门方向,宜设闭门器。6.8.8中医医院的急诊部室内环境设计主要强调急诊部的高效、便捷、指示性强的空间特色,可局部考虑结合中医特色文化,在满足主要功能导向的基础上,提升空间文化氛围。6.8.9中医医院的住院部室内环境设计需注重空间品质,可更多考虑引入中医特色文

37、化元素。为病人营造具有中医意境氛围的诊疗休息环境,在公共休息区域强调中医医院的设计特色。整体设计有利于患者及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6.9防火疏散6.9.1医院建筑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15 6.9.2防火分区应符合下列要求:1.医院建筑的防火分区应结合建筑布局和功能分区划分;2.防火分区的面积除应按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和建筑高度确定外,病房部分每层防火分区内,尚应根据面积大小和疏散路线进行再分隔。同层有2个及2个以上护理单元时,通向公共走道的单元入口处应设常开防火门;3.高层建筑内的门诊大厅,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并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装修时,地上部分防火分区的允许最大建筑面积应为4000

38、;4.医院建筑内的于术部,当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并采用不燃烧或难燃烧材料装修时,地上部分防火分区的允许最大建筑面积应为4000;5.防火分区内的手术室或手术部、产房、重症监护室、精密贵重医疗设备用房、储藏间、实验室、胶片室等,均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1.00h的楼板与其他部分隔开,墙上必须设置的门、窗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窗。6.9.3每个护理单元应有2个不同方向的安全出口。6.9.4高层病房楼应在二层及以上的病房楼层和洁净手术部设置避难间。避难间应符合下列规定:1.避难间服务的护理单元不应超过2个,其净面积应按每个护理单元不小于25.0确定;2.避难间兼作其他用途时,应保证

39、人员的避难安全,且不得减少可供避难的净面积;3.应靠近楼梯间,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甲级防火门与其他部位分隔;4.应设置消防专线电话和消防应急广播;5.避难间的入口处应设置明显的指示标志;6.应设置直接对外的可开启窗口或独立的机械防烟设施,外窗应采用乙级防火菌。6.9.5医疗用房应设疏散指示标识,疏散走道及楼梯间均应设应急照明。6.9.6中心供氧用房应远离热源、火源和易燃易爆源。6.10中医文化设计6.10.1中医医院临床科室的环境形象是展现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通过平面装饰、立体装饰等形式,起到营造氛围、弘扬历史、传播理念、崇尚医德、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彰显特色的作用。

40、6.10.2门急诊部是医院接触患者时间最早、人数最多、范围最广的地方,是医院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应是医院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最重要场所。1.候诊区是患者等候诊疗的场所,内部装饰应以宣传知识和介绍方法、彰显特色为主,16 兼顾传播理念。宣传知识和介绍方法的具体内容,应与专业科室的特色相结合。重点传播中医药治疗本科室相关疾病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本科室疾病的知识,介绍中医药治疗科室优势病种的特色及名老中医特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2.门诊诊室是医生为患者进行诊疗的场所,医患直接接触,内部装饰应以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和崇尚医德为主。根据诊室的特点,内部装饰的总体格调应体现典雅书

41、卷气息,诊桌、诊椅、诊柜等应注重融入中医药元素。专家诊室,应介绍名医诊疗经验与诊疗特长,名医传承家谱等;3中药候药区是患者诊疗结束后等候取药的场所,内部装饰应以介绍方法和宣传知识为主,兼顾营造氛围。介绍方法的内容应以中药饮片煎煮、服用方法为主,宣传知识的内容应以常用中药的药性、功用、主治、药品真伪鉴别等为主,营造氛围应注重采用常用或名贵中药的标本、煎煮中药的器具等。6.10.3住院部是患者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接受诊疗并休养、在医院内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是照顾和探视患者的亲友往来频繁的地方。1.病区走廊是患者及照顾、探视者经常驻足的地方,内部装饰应宣传本科室中医专业知识,介绍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与中医药

42、特色护理,兼顾传播理念、营造氛围;2.病房:是患者治疗康复、休息生活的场所,内部装饰应以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为主,但不宜过多,可以点缀一些以国学或中医药为主题的书画、实物等。6.10.4中医医院的标志标识系统,应具有整合本科室的核心价值、行为规范、突出视觉个性、增强公众印象的作用,是科室环境形象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内容上应在本院背景下、与本临床科室的特点相协调,形式上应注重体现中医药元素,力求构图简洁、形式典雅、色彩庄重、特色明显。6.10.5中医医院标准色系要有主辅之分,但数量不宜过多;色彩要注重体现本科床科室的行业特色,并注意对识别和人们心理的影响。7中医医院的给排水、消防和污水处理7.1一

43、般规定7.1.1医院新建、扩建和改建时,应结合医院的发展,对给水、排水、消防及污水处理等工程进行综合规划处理。7.1.2医院生活给水系统应满足水质、水量、水压以及安全供水要求,消防给水应满足相应要求。7.1.3医院生活饮用水管道严禁与非生活饮用水管道连接,且饮用水管道应有防止产生回流污染的措施。17 7.1.4生活给水、排水管道不应穿越强电、弱电机房以及重要设备用房、药库、病案库等房间,排水管道不得穿越有严格洁净要求的房间,给水管道不宜穿越有严格洁净要求的房间,必须通过时采取防范措施。7.1.5给水、排水管道布置应考虑噪声影响,设备运行噪声应满足现行国家规范的要求。7.1.6医院室外生活排水与

44、雨水排水系统应实行分流制。7.2给水7.2.1医院生活给水水质,应符合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要求。给水系统涉水产品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GB/T17219的规定。7.2.2医院生活用水量定额宜符合表7.2.2的规定表7.2.2医院生活用水量定额项目设施标准单位最高用水量1002001502502504001502501202001015小时变化系数2.52.02.52.02.52.02.01.52.52.01.51.22.01.51.51.22.52.01.51.21.51.2医院住院部公共卫生间、盥洗公共浴室、卫生间、盥洗病房设单独

45、卫生间医务人员L/床dL/床dL/床d每人每班L/人dL/人次每人每班L/人次L/人班L/人次L/kg病人陪护人员病人门急诊医务人员80100812病人陪护人员医院后勤职工食堂801002025洗衣4080注:1、医务人员的用水定额包括手术室,中心供应等医院医疗用水。2、道路和绿化用水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3、住院及门诊病人陪护人员的用水定额略低于所在工作区医务人员的定额。7.2.3烧伤病房、检验科、中心供应室、内镜中心、中药制剂室等场所的供水,应根据工艺要求确定水质、水量及供水点。7.2.4下列场所的用水点应采用非手动开关,并应采取防止污水外溅的措施:1公共卫生间的洗手盆、小便斗、大便器;

46、2.护士站、治疗室、中心供应室、监护病房等房间的洗手盆;3.产房、手术刷手池、无菌室、血液病房和烧伤病房等房间的洗手盆;18 4.诊室、检验科、病理科等房间的洗手盆;5.有无菌要求或防止院内感染场所的卫生器具;7.2.5采用非手动开关的用水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公共卫生间的洗手盆应采用感应自动龙头,小便斗应采用感应式自动冲洗阀,蹲式大便器应采用脚踏式自闭冲洗阀或感应式冲洗阀。2.护士站、治疗室、洁净室和中心供应室、监护病房和烧伤病房等房间的洗手盆,应采用感应自动、膝动或肘动开关水龙头。3.产房、手术刷手池、洁净无菌室、血液病房和烧伤病房间的洗手盆,应采用感应自动水龙头。4.有无菌要求或防止院内

47、感染场所的卫生器具,应按本条第1款第3款要求选择水龙头或冲洗阀。7.2.6发热门诊清洁区与污染区生活给水应分开设置,且室内外给水、热水的配水干管、支管应设检修阀门,阀门宜设在工作人员的清洁区内。供水系统宜采用断流水箱加水泵的给水方式。7.3排水7.3.1医院排水应根据不同排水类型分别排放。宿舍等生活区排水应直接排入城市污水管网,医疗排水应处理达标后排至市政污水管网。7.3.2医疗排水不应作为中水水源。7.3.3下列排水应设独立系统或间接排放:1.传染门急诊和病房污水应单独收集预处理后排至医院污水处理系统;2.放射性废水应单独收集预处理后排至医院污水处理系统;3.口腔科废水宜单独收集预处理后排至

48、医院污水处理系统;4.高温排水(温度超过40C排水,如锅炉房排水、高温消毒凝结水、煎药室排水等),应单独降温处理后排放或回收;5.太平间、解剖室应单独收集,且通气管应伸至屋顶无不良处;6.手术部排水立管单独设置通气管;7.医疗设备或设施排水管应采用间接排水。7.3.4含有放射性污水管道采用机制含铅铸铁排水管,立管应安装在壁厚不小于150mm的混凝土管道井内,水平横管应敷设在垫层或专用防辐射吊顶内,管道也可采用铅皮保护防辐射。7.3.5存水弯水封高度不得小于50mm,且不得大于100mm。19 7.3.6中心供应室、中药加工室、口腔科等场所排水管径,应比计算管径12级,且不得小于100mm,支管

49、管径不得小于75mm。7.3.7医院地漏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经常有水房间应设置地漏;2.空调机房等季节性排水房间或间歇冲洗地面的房间,地漏应采用可开启密封地漏;3.地漏应采用带过滤网的无水封直通型地漏加存水弯;4.地漏有条件时,宜利用附近卫生器具对水封补水。7.3.8发热门诊空调凝结水应接入污水管道。7.3.9发热门诊排水系统应单独设置,且伸顶通气管宜集中设置,排放大气前应设置高效过滤器或其他消毒措施。7.3.10发热门诊室外排水管网应单独设置,并预消毒处理后,排至医院污水处理系统。7.4热水7.4.1医院生活热水原水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要求。生活热水水质应

50、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生活热水水质标准CJ/T521的要求。7.4.2热水用水量定额应符合表7.4.2的规定表7.4.2热水用水量定额(60C)项目设施标准单位最高用水量60100701301102007013060100713小时变化系数3.632.56(50床1000床可采用内插法)2.01.5医院住院部公共卫生间、盥洗公共浴室、卫生间、盥洗病房设单独卫生间医务人员L/床dL/床dL/床d每人每班L/人dL/人次每人每班L/人次L/人班L/人次L/kg病人陪护人员病人2.52.0门急诊1.51.2医务人员40602.01.5病人陪护人员5101.51.2医院后勤职工食堂30452.52.0101

51、21.51.2洗衣15301.51.07.4.3集中热水系统水加热器出水温度应根据使用要求、消毒设施灭菌效果等确定。不设灭菌消毒设施时,水加热设备出水温度应为6065C,设灭菌消毒设施时,水加热设备出水温20 度均宜相应降低5C。水加热器设备出水温度不能满足前文要求时,应设置消灭致病菌的设施或采用消灭致病菌的措施。7.4.4集中热水系统水加热设备不应少于2台,当一台检修时,其余各台的总供水能力不得小于设计小时供热量的60%;水加热器应选用无冷温水滞水区的设备。7.4.5医院生活热水系统的热源,宜采用废热或太阳能,其可再生能源的设计,应满足当地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相关规定;热源采用太阳能或空气源热泵

52、时,宜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设置辅助能源。7.4.6手术部刷手池水龙头应恒温供水,且可调节,出水温度宜为3035C;洗婴池水龙头应恒温供水,且可调节,出水温度宜为3540C。7.4.7热水系统热水配水点出热水时间不应大于10s。7.5饮用水7.5.1饮用水可采用管道直饮水系统或分散饮用水系统。7.5.2饮用水采用管道直饮水系统时,其水源应符合现行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和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等要求。7.5.3饮用水采用分散系统时,可采用电开水器或桶装饮用水系统。7.5.4饮用水设备及龙头应设置在卫生、通风条件良好,且不易受污染的场所。7.6制剂及医疗用水7.6.17.6.2有特殊水质要

53、求的科室应根据医疗工艺要求提供制剂及医疗用水。制剂及医疗用水设备应设置在卫生、通风条件良好的房间或场所。7.6.3中心供应、内镜中心、检验科、病理科、口腔科、血透中心、中药制剂室等医疗用水可采用中央分质供水系统。7.7污水处理7.7.1中医医院污水排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以及医院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29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医疗污水排入有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城市排水管道时,应采用消毒工艺,同时处理后水质应满足当地污水接入市政管道的水质要求;2.当医疗污水直接或间接排入自然水体时,应采用二级生化污水处理工艺;7.7.2放射性污水排放应符合现行

54、国家标准电离敷设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的有关规定。7.7.3中医医院发热门诊及其他传染病门诊的污水、废水单独排放,并经预消毒处理后,排21 入污水处理站处理。7.8消防7.8.1消防系统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7.8.2室内消火栓应保证2股水柱同时到达任何部位,手术部消火栓宜设置在清洁区域的楼梯及附近走廊,设置在清洁区域时,应满足清洁区域的卫生要求;消防箱内应设置软管卷盘,且护士站宜设置软管卷盘。7.8.3除与水发生剧烈反应或不宜用水扑救的场所外,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应根据扑救难度、火灾危险等级确定。7.8.4病房应采用快速响应洒水喷头,洁净

55、区的喷头应满足清洁区域的卫生要求。7.8.5洁净手术部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的规定配置气体灭火器。7.8.6医院贵重医疗设备机房、病案库应采用气体灭火系统或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信息中心机房、变电站等应采用气体灭火系统,可采用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当采用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时,应征询相关专业及主管部门的意见。7.8.7中医医院的贵重药材库宜采用预作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或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7.8.8血液病房、负压隔离病房、手术室和有创检查的设备机房,不应设置自动灭火系统。8供暖、通风及空调系统8.1一般规定8.1.1医院应根据其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各部门及

56、科室的功能要求,确定在整体或局部实施供暖与通风、普通空调或净化空调。8.1.2采用散热器供暖时,散热器应便于清洗消毒。级、级洁净辅助用房应采用表面光洁的辐射板散热器供暖。8.1.3室内供暖计算温度可按表8.1.3的规定选取。表8.1.3室内供暖计算温度房间名称病房计算温度2024诊室、检查、普通治疗室中医治疗室、患者浴室、盥洗室一般手术室、产房办公、活动用房1824222620241820煎药室182022 中药原材料等药房108.1.4针灸科、推拿科等中医治疗用房,应考虑提前供暖及延迟供暖的需求。8.1.5凡产生气味、水汽、粉尘和余热余湿较大的用房,应设机械通风。产生刺激性气体或烟雾的中医特

57、色诊疗用房,必要时需设置独立的通风设施。8.1.6空调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根据室内空调设计参数、医疗设备、卫生学、使用时间、空调负荷等要求合理分区;2.各功能区域宜独立设置系统;3.应采取措施避免通过空气途径产生的医院感染;4.有洁净度要求的房间和严重污染的房间,应单独设置系统;8.1.7采用集中空调系统医疗用房的送风量不宜低于6次/h。8.1.8集中空调系统回风口和风机盘管机组的回风口必须设微生物一次通过率不大于10%、颗粒物一次计重通过率不大于5%的过滤设备,其初阻力不宜大于20Pa。8.1.9当室外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平均值未超过现行国家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中二类区适用

58、的二级浓度限值时,新风采集口应至少设置粗效和中效两级过滤器,当室外PM10超过年平均二级浓度限值时,应再增加高中效过滤器。8.1.10医疗用房集中空调系统的新风量每人不应低于40m/h,且门诊室、急诊室、放射室及病3房不应小于2次/h,配药室不应小于5次/h。对人员多且人流量变化大的场所,宜采用变新风量运行。8.1.11核医学检查室、放射治疗室、病理取材室、检验科、传染病房、中医治疗室等含有有害微生物、气溶胶等污染物质场所的排风,应处理达标后排放。8.1.12通风系统排风机宜设在排风管道末端,使管路为负压。8.1.13医院暖通空调设计(包括冷热源)应在保障诊疗与感染控制的前提下,按照现行国家标

59、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有关规定执行。8.1.14当空调冷源为电力驱动的水冷冷水机组时,在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的前提下宜采用冷凝热回收措施。8.1.15过渡季节应采取措施保证内区房间人员的舒适性。8.1.16医院内人员密集及感染控制要求严格的场所宜设温度、相对湿度、二氧化碳浓度、PM2.5浓度及菌落数等的监测装置。8.1.17医院有“平疫结合”要求的区域,通风空调系统应按现行国家有关规范、标准等进行设计。8.1.18防排烟设计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及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的有关规定。23 8.2洁净用房的通用要求8.2.1有洁净需求的医疗用房应根据其环境

60、要求确定洁净级别。8.2.2医疗洁净功能用房(不含洁净手术室)细菌浓度、空气含尘浓度以及换气次数按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51039及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要求设计;中药药品生产区域洁净功能用房细菌浓度、空气含尘浓度以及换气次数按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标准GB50457中要求设计。8.2.3洁净用房应采用净化空调设施,并在新风口、回风口和空调机组正压段、送风口处设置低阻型空气过滤器。8.2.4当空气处理过程中需要再热时,宜利用余热、废热作为再热热源。8.2.5洁净用房应采用阻隔式空气净化装置作为房间的送风末端。8.2.6洁净用房的新风系统应按照8.1.9条要求设置过滤器,I级洁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