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装备公司企业管理方案-参考_第1页
制药装备公司企业管理方案-参考_第2页
制药装备公司企业管理方案-参考_第3页
制药装备公司企业管理方案-参考_第4页
制药装备公司企业管理方案-参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泓域/制药装备公司企业管理方案制药装备公司企业管理方案目录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110204352 一、 辅助服务过程的质量控制 PAGEREF _Toc110204352 h 2 HYPERLINK l _Toc110204353 二、 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 PAGEREF _Toc110204353 h 3 HYPERLINK l _Toc110204354 三、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PAGEREF _Toc110204354 h 6 HYPERLINK l _Toc110204355 四、 产品 PAGEREF _Toc110204355

2、h 14 HYPERLINK l _Toc110204356 五、 常用的分析方法 PAGEREF _Toc110204356 h 15 HYPERLINK l _Toc110204357 六、 控制图方法 PAGEREF _Toc110204357 h 18 HYPERLINK l _Toc110204358 七、 企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PAGEREF _Toc110204358 h 19 HYPERLINK l _Toc110204359 八、 企业创新的含义 PAGEREF _Toc110204359 h 21 HYPERLINK l _Toc110204360 九、 创立期企业的人才管

3、理 PAGEREF _Toc110204360 h 23 HYPERLINK l _Toc110204361 十、 生存空间的选择 PAGEREF _Toc110204361 h 23 HYPERLINK l _Toc110204362 十一、 辅助服务过程的质量控制 PAGEREF _Toc110204362 h 24 HYPERLINK l _Toc110204363 十二、 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 PAGEREF _Toc110204363 h 25 HYPERLINK l _Toc110204364 十三、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PAGEREF _Toc110204364 h 28 H

4、YPERLINK l _Toc110204365 十四、 产品 PAGEREF _Toc110204365 h 36 HYPERLINK l _Toc110204366 十五、 常用的分析方法 PAGEREF _Toc110204366 h 37 HYPERLINK l _Toc110204367 十六、 控制图方法 PAGEREF _Toc110204367 h 40 HYPERLINK l _Toc110204368 十七、 权变组织理论考虑的影响因素 PAGEREF _Toc110204368 h 41 HYPERLINK l _Toc110204369 十八、 有效组织管理的基本原则

5、PAGEREF _Toc110204369 h 44 HYPERLINK l _Toc110204370 十九、 企业变革的原因 PAGEREF _Toc110204370 h 46 HYPERLINK l _Toc110204371 二十、 企业变革的阻力 PAGEREF _Toc110204371 h 47 HYPERLINK l _Toc110204372 二十一、 产业环境分析 PAGEREF _Toc110204372 h 50 HYPERLINK l _Toc110204373 二十二、 全球制药装备行业的发展概况 PAGEREF _Toc110204373 h 50 HYPERL

6、INK l _Toc110204374 二十三、 必要性分析 PAGEREF _Toc110204374 h 51 HYPERLINK l _Toc110204375 二十四、 公司简介 PAGEREF _Toc110204375 h 52 HYPERLINK l _Toc110204376 二十五、 发展规划 PAGEREF _Toc110204376 h 53 HYPERLINK l _Toc110204377 二十六、 SWOT分析说明 PAGEREF _Toc110204377 h 56 HYPERLINK l _Toc110204378 二十七、 组织机构管理 PAGEREF _To

7、c110204378 h 62 HYPERLINK l _Toc110204379 劳动定员一览表 PAGEREF _Toc110204379 h 63辅助服务过程的质量控制辅助服务过程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物资供应的质量控制物资供应过程质量控制的任务是保证所供应的物资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供应及时、方便,减少储备和加速周转。为此,必须加强对进入各过程前的物资的质量检验工作和验收工作的管理,加强物资在搬运和储存中的管理。必要时,可以把物资供应的质量控制工作延伸至供应厂商的工作领域。2.设备的质量控制设备从购买、验收、安装运转到使用中维护保养、定期检修以及改装、改造等整个设备管理过程,都

8、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为此,企业的质量体系中必须建立设备质量控制的要素,建立设备质量控制计划,保证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能保持完好的工作状态,确保稳定的工序能力。3.工量具、工装供应的质量控制工量具、工装包括各种外购的和自制的工具、量具和其他工艺装备。由于工量具、工装大多数使用的时间较长,必须建立专门的机构和工作程序保证其持续满足的质量水准。尤其是量具的质量直接影响各过程的质量检验工作,必须设置专门的计量管理机构和建立科学的定期检定制度,保证量具的验收、保养、发放、鉴定、校正和修理等过程符合规定的要求。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制造过程控制是指从投料开始到制成产品的整个过程的质量控制。(一)过程控制的基本要

9、求过程控制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技术文件控制制造过程所使用的技术文件必须是现行有效的版本,应做到正确、完整、协调、统一、清晰、文实相符。2.过程更改控制应明确规定过程更改批准程序,必要时还需征得顾客同意。当设计更改时,生产工具、设备、材料或过程的所有变更都应形成文件,并规定实施的程序。每次过程更改后应对产品进行评价以验证所做的更改是否对产品质量产生了预期的效果。同时,还应将由于过程更,改引起的过程和产品特性之间关系的任何变化形成文件并及时通知有关部门。3.物资控制进入制造过程的材料和零部件均应符合规定的要求,代用物资必须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制造过程中的物资必须合理堆放、隔离、搬运、储

10、存和保管,防止磕碰、划伤、生锈、变质、混料等,保持其适用性;对于有可追溯性要求的产品,在整个制造过程中都应保持其相应的标志,以确保原始物资的标志和验证状态的可追溯性。4.设备控制所有设备在使用前均应按规定进行验收、验证,确保其准确度,特别注意制造过程控制中使用的计算机以及软件的维护。应制定预防性维修保养计划,以确保持续的过程能力。5.人员控制各过程的操作人员、检验人员必须熟悉和掌握过程的技术要求,具备过程所要求的技能、能力和知识,必要时经考核持证上岗。6.环境控制提供适宜的加工环境,满足工艺技术文件的要求,遵守环境保护的有关法规。(二)特殊过程 的控制在制造过程的控制中特别强调对特殊过程的控制

11、。所谓特殊过程,是指该过程的某些加工质量不易或不能通过其后的检验和试验而得到充分验证。对于特殊过程的控制,一般以加强工艺过程控制、工艺方法的试验验证、过程操作人员技能培训和资格认证为主要手段,并对进入过程的物资进行严格控制,必要时进行复验。(三)产品验证产品验证的质量职能是“鉴别、把关和报告”。制造过程的产品验证包括:对外购材料和外购件的验证、过程验证、成品验证。外购材料和外购件的验证方法取决于这些物资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分承包方的控制状态以及对成本的影响。过程验证通常是通过重点工序的检验或试验,验证产品质量的符合性。成品验证可以用接收检验和产品质量审核来及时提供快速的反馈,以便对产品、过程或质

12、量体系采取纠正措施。对不合格品应进行标记、隔离、评审、处置和采取防止误用、防范再发生等措施,对返修和返工的产品进行重新检验或试验。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哪几个阶段,目前有许多种划分的说法,通常说的是三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随着质量管理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目前还增加了后全面质量管理阶段。1.质量检验阶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们对质量管理的认识只限于对产品质量的检验。在谁来检验把关方面,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1)操作者质量管理。在20世纪以前,生产方式主要是小作坊形式,工人自己制造产,品,又自己负责检验产品质量。换句话说,那时的工

13、人既是操作者,又是检验者,制造和检验质量职能统一集中在操作者身上,因此被称为“操作者质量管理”。问题是,当劳资双方有矛盾或意见不统一时,或操作者的技术水平或责任性较差时,产品质量的保证就会出现问题。(2)工长质量管理。20世纪初,科学管理的奠基人泰罗提出了操作者与管理者的分工,建立了“工长制”,并将质量检验的职能从操作者身上拿了出来,由工长行使对产品质量的检验。这一变化分离了操作与检验的职能,强化了质量检验的职能,称为“工长质量管理”。(3)检验员质量管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分工的概念被提出来了。在管理分工概念的影响下,企业中逐步产生了专职的质量检验岗位

14、,有了专职的质量检验员,质量检验的职能从工长身上转移给了质量检验员。后来,一些企业又相继成立了专门的质量检验部门,使质量检验的职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这一过程称为“检验员质量管理”。质量检验阶段从操作者质量管理发展到检验员质量管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有很大进步,对提高产品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社会科技、文化和生产力的发展,质量检验阶段逐步显露出许多不足:事后检验,犹如“死后验尸”,没有在制造过程中起到预防和控制作用,即使检验查出废品,也已是“既成事实”,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已难以挽回;全数检验,在大批量的情况下经济上不合理,还容易出现错检漏检,既增加了成本,又不能完全保证检验的准确

15、性;全数检验在技术上有时变得不可能,如破坏性检验,判断质量与保留产品发生了矛盾。这些问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特别突出,推动了质量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事后检验”“全数检验”存在的不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些质量管理专家、数学家开始注意质量检验中的弱点,并设法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来解决这些问题。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成立了两个研究组,一个是以休哈特博士为首的工序控制组,另一个是以道奇博士为首的产品控制组。这两个研究组在20年代所获得的成果对质量管理从质量检验阶段发展到统计质量控制阶段作出了重要贡献。1924年休哈特提出了“事先控制,预防废品”的观念,并且应用数理统计

16、原理发明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质量控制图”,用于解决事后把关的不足。1931年休哈特出版了EconomicControlofQualityofManufacturedProduct一书,书中总结了他的研究成果,是质量管理发展中划时代的经典著作之一。与此同时,道奇和罗米格提出了抽样的概念和抽样方法,并设计了可以运用的“抽样检验表”,用于解决全数检验和破坏性检验所带来的问题。但是,由于当时经济危机的影响,这些方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应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战争对大批量军火生产的需要,质量检验的弱点显得特别突出,严重影响军需供应。为此,美国政府和国防部组织了一批数学家来研究和解决军需产,品的质量

17、问题,推动了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先后制定了三个战时质量控制标准:AWSZ1.11941质量控制指南;AWSZ1,21941数据分析用控制图法;AWSZ1.31942工序控制图法。这些标准的提出和应用,标志着质量管理在20世纪40年代进入了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统计质量控制的方法开始得到推广,为企业带来了极好的利润。从质量检验阶段发展到统计质量控制阶段,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发生了一次飞跃,从“事后把关”变为预先控制,并很好地解决了全数检验和破坏性检验的问题。但是,由于过多地强调了统计方法的作用,忽视了其他方法和组织管理对质量的影响,使人们误认为质量管理就是统计方法,而且这种方法

18、又高深莫测,让人们望而生畏,质量管理成了统计学家的事情,限制了统计方法的推广发展。20世纪40年代起,戴明博士开始到日本工作和讲学,此后,作为日本工业的顾问,把统计质量控制的方法传播给了日本企业。一开始,日本企业也遇到和美国企业一样的问题,统计质量控制方法的推行很不顺利。后来,日本在大众化、通俗化、简单化和普及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整理出一套简便易行的“质量控制七种工具”,并把“七种工具”与组织管理工作相结合,收到了惊人的效果。为了感谢戴明在战后对日本重建作出的巨大贡献及进一步在日本推进质量管理运动,日本科学技术联盟于1951年创立了“戴明奖”。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这一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

19、开始的。从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发展到全面质量管理阶段,除了当时统计质量控制方法存在的不足以外,还有社会因素,主要有:科技进步带来了许多高、精、尖的产品,特别是一些超大规模的产品,如火箭、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等,统计质量管理的方法已不能满足这些高质量产品的要求。社会进步带来了观念的变革,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运动向企业提出了“质量责任”问题。1960年美国、英国、奥地利、比利时等国的消费者组织在荷兰海牙正式成立了国际消费者组织联盟,并于1983年确定每年3月.15日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1984年12月26日中国消费者协会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系统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等管理理论的出现和发展,对企业组织管理提

20、出了变革要求,并促进了质量管理的发展。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交货期和价格成为顾客判别满足质量要求程度的重要内容,等等。这些新情况的出现,都要求质量管理在原有的统计质量控制方法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和发展。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质量总经理费根鲍姆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先后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开创了质量管理的一个新的时代,一直影响到今天。1961年,费根鲍姆撰写出版了TotalQualityControl一书,指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考虑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

21、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一体的有效体系”。费根鲍姆和朱兰等人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强调了:质量管理仅靠检验和统计控制方法是不够的,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还必须有一整套的组织,管理工作;质量职能是企业全体人员的责任,企业全体人员都应具有质量意识和承担质量责任;质量问题不限于产品的制造过程,解决质量问题也是如此,应该在整个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实现的全过程中都实施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必须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而不能只考虑狭义的产品质量。在吸收这一观念方面,日本是做得最成功的。日本不仅认真学习美国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还结合自己的国情创造出

22、了“全公司性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们的做法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在20世纪80年代掀起了一股学习日本质量管理热潮,中国的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也是在那个时代从日本引入并推行的,就连开创全面质量管理的美国也组团去日本学习和考察质量管理的经验。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跨越到了21世纪,其观念逐步被世界各个国家所接受,并且在实践中又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从TQC发展为TQM,使管理的概念更全面、更人性化、更具有竞争性,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为人类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4.后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严格地讲,后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也属于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

23、开始,也就是全面质量管理从TQC发展到TQM的同时,产生了第一部管理的国际标准ISO9000族标准;90年代又掀起了6c管理高潮,并且在许多国家得到关注。前者将质量管理形成标准,努力使对质量管理活动的评判有一把国际统一的“尺”,后者将质量进一步量化到统计概念上,追求质量管理的完美无缺。关于6o管理的概念和内容较多,深入学习可参阅尤建新主编的质量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8)和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主编和编译的六西格玛管理丛书等。下面仅对ISO9000族标准的发展作简单陈述。ISO9000族标准是指“由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ISO/TC176)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该标准可

24、帮助组织实施并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管理体系通用的要求或指南。它不受具体的行业或经济部门的限制,可广泛适用于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在国内和国际贸易中促进相互理解。自1987年以来,ISO9000族标准已经是第四版了。ISO9000族标准明确提出ISO9000、ISO9001,ISO9004和ISO19011四项标准,共同构成了一组密切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可以帮助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实施并运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且指出,为了成功地领导和运作一个组织,为了针对所有相关方面的需求,实施并保持持续改进其业绩的管理体系,必须遵守下列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

25、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从上述的八个基本原则来看,ISO9000族标准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到今天,其基于的思想仍然是全面质量管理。21世纪的经济发展和管理实践正在进一步推动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发展,新版的ISO9001标准已经在2008年年底推出,这对于企业质量管理的改进将又是一次很好的促进。2008版的ISO9001标准修改的较少,因此,对于已经实施ISO9000标准的企业而言,无需“过渡阶段”,ISO准备花612个月时间来用2008版ISO9001替代2000版ISO9001的使用。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通常以正常的监督评审过渡即可,不需要额外

26、时间。审核员也只要培训新版的修改之处即可。产品对于产品的认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所看到的产品也不一样。有些人把产品归集到生产的实物结果上,而有些人则把产品上升到了哲学的境界,太广泛或太深奥的理论不是本书讨论的任务,因而在本书中不对这类问题展开讨论。在质量管理领域中,随着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认识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说法。ISO9000族标准将产品的概念定义为“过程的结果,包括硬件、软件、服务和流程性材料”。这样的定义对于企业管理实践而言,有些过于抽象。为了便于理解,在企业管理中可以将产品理解为“生产运作过程的结果”,以免由于太过抽象而产生认识上的模糊。硬件和流程性

27、材料类的产品通常是指有形产品,也被称为货物。硬件与流程性材料的差别在于量的特性,前者有计数的特性,后者有连续的特性。软件和服务类的产品通常是指无形产品,前者由信息组成,如计算机程序、工作手册等,后者通常是在供方和顾客接触面上的一项或多项活动的结果,如产品维修、提供咨询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接受的许多产品往往以上述多种类别的产品组合构成的形式存在,如购买汽车、计算机或住宾馆,人们所得到的是硬件、软件、服务以及流程性材料综合而成的产品。特别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生产性服务外包,以服务为特性,但包括了软硬件的产品等。所以,对产品概念的认识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一个逐步认识、不断完善的过程。常用的分析方法

28、(一)分层法分层法是质量管理中常用的整理数据的方法之一。所谓分层法,就是把收集到的原始质量数据,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加以分类整理,以便分析质量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一种方法。分层的目的是要把性质相同、在同一条件下收集的数据归在一起,以便展开分析。因此,在分层时,应使一层内的数据波动幅度尽可能小,而各层之间的差别则尽可能大,这是应用分层法进行质量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关键。过程控制中进行分层的标志常有:操作者、设备、原材料、操作方法、时间、检测手段、缺陷项目等。(二)调查表法调查表也称检查表或核对表,是为了分层收集数据而设计的一类统计图表。调查表法,就是利用这类统计图表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粗略分析的

29、一种方法。操作中,可根据调查目的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调查表。常用的调查表有:1.缺陷位置调查表这类调查表用来调查产品各部位的缺陷情况,可将其发生缺陷位置标记在调查图表中产品示意图上,不同缺陷采用不同的符号或颜色标出。2.不良项目调查表为了调查产品缺陷的种类及其所占的比重,可对不良项目分门别类地进行调查统计。3.不良原因调查表为弄清不良品发生的原因,以操作者、操作设备、操作方法、加工对象、时间等为标志进行分层调查统计,找出关键的影响因素。4.过程分布调查表为掌握过程能力,对过程中加工对象的技术特征进行检测和记录,并进行调查数据的分布分析,掌握过程分布的特征。(三)排列图法排列图又称主次因素分析图或

30、帕累托图。帕累托是意大利经济学家,是有关收入分布的帕累托法则的首创者。这一法则揭示了“关键的少数和无关紧要的多数”的规律。这一法则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被称为ABC分析法。这一法则被引入质量管理领域后,成为寻找影响产品质量主要因素的一种有效工具。(四)因果分析图法因果分析图又称特性要因图、树枝图和鱼刺图,在质量管理中主要用于整理和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因素及各因素与质量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果分析图由质量问题和影响因素两部分组成,图中主干箭头指向质量问题,主干枝上的大枝表示影响因素的大分类,一般为操作者、设备、物料、方法、环境等因素,中枝、小枝、细枝等表示诸因素的依次展开,构成系统展开图。因

31、果分析图法,是从产生的质量问题出发,由大类因素找起,一直展开到中因素、小因素直至找到最终原因。然后针对根本原因,制定和采取有效的对策。显然,因果分析图法是一种系统分析方法。(五)直方图法直方图法又称质量分布图法,是通过对测定或收集来的数据加以整理,来判断和预测生产过程质量和不合格品率的一种常用工具。直方图是由直角坐标系中若干顺序排列的长方形组成。各长方形的底边相等,为测定值组距,各长方形的高为测定值落入各组的频数。(六)散布图法散布图又称相关图,是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的分布状态图形。散布图由分布在直角坐标系中的一系列点子构成,这些点子表示所分析变量的若干对数据。控制图方法(一)质量

32、波动与控制图过程质量在各种影响因素制约下,呈现波动特性。过程质量的波动有两种类型:一是正常波动,是由于随机性因素的经常作用而产生的偶然波动;二是异常波动,是由于系统因素引起的系统误差产生的波动。过程控制的任务是消除异常波动,维持正常波动的适度水平。怎么来判断过程中是否存在异常波动呢?控制图就是过程控制中用以判断是否有异常波动存在的有效工具之一。控制图的分类是与数据的分类相联系的,分为计量值控制图和计数值控制图两大类。过程控制所研究的测定值不同,采用的控制图也不同。控制图中最常用的是xR控制图,下面就以xR控制图为主要介绍内容。(二)xR控制图xR控制图是x控制图和R控制图联合使用的一种控制图。

33、xR控制图用于观察过程质量测定值x的平均值x的变动,R控制图用于观察过程质量测定值R的变动。联用后的xR控制图,检出过程质量不稳定的能力增强,即检出力比单独使用x控制图或R控制图要大大增强。因此,xR控制图是过程质量控制中最常用的控制方法。(三)控制图的运用1.控制图运用的目的控制图主要用于分析和控制过程的状态,还可用来作为管理与监督、检查与调节以及进行质量教育的手段等。2.过程状态与控制图上点子变动的关系控制图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反映和控制集中趋势的;另一种是反映和控制波动大小的。xR控制图是最典型的联合上述两类控制图一起运用的方式。3.过程状态的判断控制图上点子的分布情况一般反映了过程的质量

34、状态:如果控制图上的点子越过控制限,或者点子虽没有越过控制限,但其排列有缺陷,则可判断为过程有异常,处于非控制状态;反之,则可认为过程是正常的,处于控制状态。企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而言,企业的创新活动直接促进了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发展、维护和再发展。创新活动使得企业的生存能力大大增强,这不仅体现为企业内部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所带来的资源配置能力的提高,还体现为企业在外部竞争环境中能够领先于竞争对手,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具体地讲,企业的创新具有以下四大功效。(1)创新活动使企业能够领先一步并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从而成为行业中的领先者。不论是成本、技术还是其他方面的领先都能使企业拥有比竞

35、争对手更大的回旋余地,位于其后的竞争对手需要花费更大的时间和精力来追赶。相对于竞争对手,行业领先者能腾出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来谋划企业日后的生存与发展。(2)创新有利于企业创造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降低运作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知识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加入到生产中,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信息在企业中的传播较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人力资本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以往的机械式管理对其已不再适用。企业自身的种种变化要求企业的组织形式作出相应的改进。(3)企业的创新活动有助于推动企业提升整体经营水平和应变能力,为持续健康发展打好基础。企业的创新活动能促进企业核心能力

36、的形成与发展,能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需要指出的是,创新并不仅仅指企业根本的、全面的革新,企业进,行适应性调整也是一种创新。因为这也是企业经营者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的一种形式。调整后的企业能更适应生存环境的要求,企业资源配置的效率自然也能有所提高,能有一个更高的发展起点,因此适应性调整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性的发展。(4)创新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给企业创造出奇制胜的机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唯有创新才能出奇制胜,使企业或其产品与众不同,使企业获得巨大成功。竞争对手对于有别于传统的竞争方式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适应,这就使创新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了主动。另外,新奇的出发点往往

37、也是竞争对手防卫的薄弱之处,使企业能较轻易地克敌制。胜。简单地说,创新能使企业在竞争中拥有“易守难攻”的优势。企业创新的含义创新并不是新的概念,早在1912年哈佛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熊彼特就已经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熊彼特指出:创新活动是在经济活动本身中存在着的某种破坏均衡而又恢复均衡的力量。熊彼特在其创新理论的分析中,将企业的创新活动划分为以下五个方面:(1)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者赋予产品一种新的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它主要体现为生产过程中采用新的工艺或新的生产组织方式。这种新的方法绝不仅仅是建立在新的科学发现

38、的基础之上,它也可以是存在于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的方式之中。(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有关国家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也不论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如通过“托拉斯化”),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推动企业成长的根本途径。创新绝不等同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技术革新,而是指一种新的变革,只有当它被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创新活动。而后,德鲁克进一步指出,创新是“使人力和物质资源拥有新的更大的物质生产能力的活

39、动”,“任何改变现存物质财富、创造潜力的方式都可以称为创新”,“创新是创造一种资源”。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现代市场经济使企业自身的地位和利益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包括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企业经常处于变动之中,没有创新它就不能保持原有的地位和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因此,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创新的动力和愿望是以保持企业生存和发展为出发点的。综上所述,企业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还包括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即创造新的资源配,置方式、生产组织和技术方式,使资源效率更高,创造出新的符合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创立期企业的人才管理高技术企业最大的特点是:其最大财富是在人的脑子里,高科技企业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而人才是技

40、术的载体。如果核心技术人员走了,他也带走了技术,并且很可能使原公司多了一位竞争者。企业能否保持人员的稳定性,将关系到企业核心能力的成长及企业核心技术的保密问题。因此,高技术企业管理与一般企业管理的最大不同可能就是人员管理方面的不同。新创立的高技术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出现分裂现象,美国硅谷有些经验值得借鉴。其中最值得借鉴的是知识参与分配和管理参与分配,这种特殊的分配体制可以凝聚人才、吸引人才。知识参与分配、管理参与分配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简单地送给核心技术人员或者管理人员企业股份,另一种方式是实行期权制度。生存空间的选择任何企业要想生存与发展必须首先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而对于处于创业阶段

41、的高科技中小企业而言,市场空间是生存空间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直接的体现形式,企业只有预见、把握住了极其宝贵的市场空间,才能克服种种创业困难。高科技中小创业企业的市场空间主要有地域型、时差型、地域时差综合型、制度保护型及特殊需求型等多种。当不同地域的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强大的竞争者又忽视了这一差异,或当竞争对手无暇顾及该市场时,就给高科技中小企业留下了开拓地域型市场空间的机会;当市场对某一产品服务有需求或有潜在需求,而国内外竞争者尚未涉足该领域时,时差型市场空间就出现了;当地域对区外竞争企业的进入构成一些障碍,会延迟竞争对手进入时,区内企业就有了地域时差综合型市场空间;当国家对国外产品采购

42、实行许可证制度限制时,就会给企业留下制度保护型的生存空间;此外,如军方等特殊需求也可能成为企业的市场空间。总之,把握住市场空间是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辅助服务过程的质量控制辅助服务过程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物资供应的质量控制物资供应过程质量控制的任务是保证所供应的物资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供应及时、方便,减少储备和加速周转。为此,必须加强对进入各过程前的物资的质量检验工作和验收工作的管理,加强物资在搬运和储存中的管理。必要时,可以把物资供应的质量控制工作延伸至供应厂商的工作领域。2.设备的质量控制设备从购买、验收、安装运转到使用中维护保养、定期检修以及改装、改造等整个设备管

43、理过程,都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为此,企业的质量体系中必须建立设备质量控制的要素,建立设备质量控制计划,保证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能保持完好的工作状态,确保稳定的工序能力。3.工量具、工装供应的质量控制工量具、工装包括各种外购的和自制的工具、量具和其他工艺装备。由于工量具、工装大多数使用的时间较长,必须建立专门的机构和工作程序保证其持续满足的质量水准。尤其是量具的质量直接影响各过程的质量检验工作,必须设置专门的计量管理机构和建立科学的定期检定制度,保证量具的验收、保养、发放、鉴定、校正和修理等过程符合规定的要求。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制造过程控制是指从投料开始到制成产品的整个过程的质量控制。(一)过程控

44、制的基本要求过程控制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技术文件控制制造过程所使用的技术文件必须是现行有效的版本,应做到正确、完整、协调、统一、清晰、文实相符。2.过程更改控制应明确规定过程更改批准程序,必要时还需征得顾客同意。当设计更改时,生产工具、设备、材料或过程的所有变更都应形成文件,并规定实施的程序。每次过程更改后应对产品进行评价以验证所做的更改是否对产品质量产生了预期的效果。同时,还应将由于过程更,改引起的过程和产品特性之间关系的任何变化形成文件并及时通知有关部门。3.物资控制进入制造过程的材料和零部件均应符合规定的要求,代用物资必须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制造过程中的物资必须合理堆放、隔离

45、、搬运、储存和保管,防止磕碰、划伤、生锈、变质、混料等,保持其适用性;对于有可追溯性要求的产品,在整个制造过程中都应保持其相应的标志,以确保原始物资的标志和验证状态的可追溯性。4.设备控制所有设备在使用前均应按规定进行验收、验证,确保其准确度,特别注意制造过程控制中使用的计算机以及软件的维护。应制定预防性维修保养计划,以确保持续的过程能力。5.人员控制各过程的操作人员、检验人员必须熟悉和掌握过程的技术要求,具备过程所要求的技能、能力和知识,必要时经考核持证上岗。6.环境控制提供适宜的加工环境,满足工艺技术文件的要求,遵守环境保护的有关法规。(二)特殊过程 的控制在制造过程的控制中特别强调对特殊

46、过程的控制。所谓特殊过程,是指该过程的某些加工质量不易或不能通过其后的检验和试验而得到充分验证。对于特殊过程的控制,一般以加强工艺过程控制、工艺方法的试验验证、过程操作人员技能培训和资格认证为主要手段,并对进入过程的物资进行严格控制,必要时进行复验。(三)产品验证产品验证的质量职能是“鉴别、把关和报告”。制造过程的产品验证包括:对外购材料和外购件的验证、过程验证、成品验证。外购材料和外购件的验证方法取决于这些物资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分承包方的控制状态以及对成本的影响。过程验证通常是通过重点工序的检验或试验,验证产品质量的符合性。成品验证可以用接收检验和产品质量审核来及时提供快速的反馈,以便对产品

47、、过程或质量体系采取纠正措施。对不合格品应进行标记、隔离、评审、处置和采取防止误用、防范再发生等措施,对返修和返工的产品进行重新检验或试验。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哪几个阶段,目前有许多种划分的说法,通常说的是三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随着质量管理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目前还增加了后全面质量管理阶段。1.质量检验阶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们对质量管理的认识只限于对产品质量的检验。在谁来检验把关方面,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1)操作者质量管理。在20世纪以前,生产方式主要是小作坊形式,工人自己制造产,品,又自己负责检验产品质量。换句话说

48、,那时的工人既是操作者,又是检验者,制造和检验质量职能统一集中在操作者身上,因此被称为“操作者质量管理”。问题是,当劳资双方有矛盾或意见不统一时,或操作者的技术水平或责任性较差时,产品质量的保证就会出现问题。(2)工长质量管理。20世纪初,科学管理的奠基人泰罗提出了操作者与管理者的分工,建立了“工长制”,并将质量检验的职能从操作者身上拿了出来,由工长行使对产品质量的检验。这一变化分离了操作与检验的职能,强化了质量检验的职能,称为“工长质量管理”。(3)检验员质量管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分工的概念被提出来了。在管理分工概念的影响下,企业中逐步产生了专职的质

49、量检验岗位,有了专职的质量检验员,质量检验的职能从工长身上转移给了质量检验员。后来,一些企业又相继成立了专门的质量检验部门,使质量检验的职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这一过程称为“检验员质量管理”。质量检验阶段从操作者质量管理发展到检验员质量管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有很大进步,对提高产品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社会科技、文化和生产力的发展,质量检验阶段逐步显露出许多不足:事后检验,犹如“死后验尸”,没有在制造过程中起到预防和控制作用,即使检验查出废品,也已是“既成事实”,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已难以挽回;全数检验,在大批量的情况下经济上不合理,还容易出现错检漏检,既增加了成本,又不能完全保证

50、检验的准确性;全数检验在技术上有时变得不可能,如破坏性检验,判断质量与保留产品发生了矛盾。这些问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特别突出,推动了质量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事后检验”“全数检验”存在的不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些质量管理专家、数学家开始注意质量检验中的弱点,并设法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来解决这些问题。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成立了两个研究组,一个是以休哈特博士为首的工序控制组,另一个是以道奇博士为首的产品控制组。这两个研究组在20年代所获得的成果对质量管理从质量检验阶段发展到统计质量控制阶段作出了重要贡献。1924年休哈特提出了“事先控制,预防废品”的观念,并且应

51、用数理统计原理发明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质量控制图”,用于解决事后把关的不足。1931年休哈特出版了EconomicControlofQualityofManufacturedProduct一书,书中总结了他的研究成果,是质量管理发展中划时代的经典著作之一。与此同时,道奇和罗米格提出了抽样的概念和抽样方法,并设计了可以运用的“抽样检验表”,用于解决全数检验和破坏性检验所带来的问题。但是,由于当时经济危机的影响,这些方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应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战争对大批量军火生产的需要,质量检验的弱点显得特别突出,严重影响军需供应。为此,美国政府和国防部组织了一批数学家来研究和解决军需产

52、,品的质量问题,推动了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先后制定了三个战时质量控制标准:AWSZ1.11941质量控制指南;AWSZ1,21941数据分析用控制图法;AWSZ1.31942工序控制图法。这些标准的提出和应用,标志着质量管理在20世纪40年代进入了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统计质量控制的方法开始得到推广,为企业带来了极好的利润。从质量检验阶段发展到统计质量控制阶段,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发生了一次飞跃,从“事后把关”变为预先控制,并很好地解决了全数检验和破坏性检验的问题。但是,由于过多地强调了统计方法的作用,忽视了其他方法和组织管理对质量的影响,使人们误认为质量管理就是统计方法,而

53、且这种方法又高深莫测,让人们望而生畏,质量管理成了统计学家的事情,限制了统计方法的推广发展。20世纪40年代起,戴明博士开始到日本工作和讲学,此后,作为日本工业的顾问,把统计质量控制的方法传播给了日本企业。一开始,日本企业也遇到和美国企业一样的问题,统计质量控制方法的推行很不顺利。后来,日本在大众化、通俗化、简单化和普及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整理出一套简便易行的“质量控制七种工具”,并把“七种工具”与组织管理工作相结合,收到了惊人的效果。为了感谢戴明在战后对日本重建作出的巨大贡献及进一步在日本推进质量管理运动,日本科学技术联盟于1951年创立了“戴明奖”。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这一阶段是从20世

54、纪60年代开始的。从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发展到全面质量管理阶段,除了当时统计质量控制方法存在的不足以外,还有社会因素,主要有:科技进步带来了许多高、精、尖的产品,特别是一些超大规模的产品,如火箭、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等,统计质量管理的方法已不能满足这些高质量产品的要求。社会进步带来了观念的变革,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运动向企业提出了“质量责任”问题。1960年美国、英国、奥地利、比利时等国的消费者组织在荷兰海牙正式成立了国际消费者组织联盟,并于1983年确定每年3月.15日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1984年12月26日中国消费者协会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系统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等管理理论的出现和发展,对企业

55、组织管理提出了变革要求,并促进了质量管理的发展。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交货期和价格成为顾客判别满足质量要求程度的重要内容,等等。这些新情况的出现,都要求质量管理在原有的统计质量控制方法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和发展。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质量总经理费根鲍姆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先后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开创了质量管理的一个新的时代,一直影响到今天。1961年,费根鲍姆撰写出版了TotalQualityControl一书,指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考虑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

56、和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一体的有效体系”。费根鲍姆和朱兰等人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强调了:质量管理仅靠检验和统计控制方法是不够的,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还必须有一整套的组织,管理工作;质量职能是企业全体人员的责任,企业全体人员都应具有质量意识和承担质量责任;质量问题不限于产品的制造过程,解决质量问题也是如此,应该在整个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实现的全过程中都实施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必须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而不能只考虑狭义的产品质量。在吸收这一观念方面,日本是做得最成功的。日本不仅认真学习美国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还结合自己的

57、国情创造出了“全公司性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们的做法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在20世纪80年代掀起了一股学习日本质量管理热潮,中国的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也是在那个时代从日本引入并推行的,就连开创全面质量管理的美国也组团去日本学习和考察质量管理的经验。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跨越到了21世纪,其观念逐步被世界各个国家所接受,并且在实践中又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从TQC发展为TQM,使管理的概念更全面、更人性化、更具有竞争性,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为人类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4.后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严格地讲,后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也属于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在20世

58、纪80年代开始,也就是全面质量管理从TQC发展到TQM的同时,产生了第一部管理的国际标准ISO9000族标准;90年代又掀起了6c管理高潮,并且在许多国家得到关注。前者将质量管理形成标准,努力使对质量管理活动的评判有一把国际统一的“尺”,后者将质量进一步量化到统计概念上,追求质量管理的完美无缺。关于6o管理的概念和内容较多,深入学习可参阅尤建新主编的质量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8)和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主编和编译的六西格玛管理丛书等。下面仅对ISO9000族标准的发展作简单陈述。ISO9000族标准是指“由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ISO/TC176)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

59、。该标准可帮助组织实施并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管理体系通用的要求或指南。它不受具体的行业或经济部门的限制,可广泛适用于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在国内和国际贸易中促进相互理解。自1987年以来,ISO9000族标准已经是第四版了。ISO9000族标准明确提出ISO9000、ISO9001,ISO9004和ISO19011四项标准,共同构成了一组密切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可以帮助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实施并运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且指出,为了成功地领导和运作一个组织,为了针对所有相关方面的需求,实施并保持持续改进其业绩的管理体系,必须遵守下列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

60、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从上述的八个基本原则来看,ISO9000族标准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到今天,其基于的思想仍然是全面质量管理。21世纪的经济发展和管理实践正在进一步推动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发展,新版的ISO9001标准已经在2008年年底推出,这对于企业质量管理的改进将又是一次很好的促进。2008版的ISO9001标准修改的较少,因此,对于已经实施ISO9000标准的企业而言,无需“过渡阶段”,ISO准备花612个月时间来用2008版ISO9001替代2000版ISO9001的使用。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通常以正常的监督评审过渡即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