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应用_第1页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应用_第2页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应用_第3页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应用_第4页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Z60如Ois:OGH)IOZS:岳馥工期 :田砌春期映凿聊辟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应用摘要:超临界流体萃取(SFE)技术是近代分离技术中出现的最新学科,近年来 发展迅速。与传统萃取法相比,SFE技术具有与环境友好、分离方便等优点,在 生物、医药、食品、化工、轻工、冶金、煤炭、环保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1前言超临界流体萃取(SFE,简称超临界萃取)是一种将超临界流体作为萃取剂, 把一种成分(萃取物)从另一种成分(基质)中分离出来的技术。二氧化碳(CO2) 是最常用的超临界流体1。超临界流体萃取分离过程的原理是超临界流体对脂肪酸、植物碱、醚类、酮 类、甘油酯等具有特殊溶解作用,利用超临界流体的

2、溶解能力与其密度的关系, 即利用压力和温度对超临界流体溶解能力的影响而进行的。在超临界状态下,将 超临界流体与待分离的物质接触,使其有选择性地把极性大小、沸点高低和分子 量大小的成分依次萃取出来。当然,对应各压力范围所得到的萃取物不可能是单 一的,但可以控制条件得到最佳比例的混合成分,然后借助减压、升温的方法使 超临界流体变成普通气体,被萃取物质则完全或基本析出,从而达到分离提纯的 目的,所以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是由萃取和分离组合而成的。物质的气液平衡线并不随温度和压力的增加而无限延伸,当系统处于高于临 界压力和临界温度时,气相和液相的界面消失,这时称为超临界状态。相图中高 于临界压力和临界温度

3、的区域称为超临界流体区。超临界流体具有密度大、黏度 小、扩散系数居中的特点。超临界流体既具有液体对溶质有较大溶解度的特点, 又具有气体易于扩散和运动的特性,传质速率大大高于液相过程。也就是说超临 界流体兼具气体和液体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在临界点附近,压力和温度微小的变 化都可以引起流体密度很大的变化,并相应地表现为溶解度的变化。超临界萃取 和分离就是利用压力、温度的变化来实现的。2在药品方面的应用2.1在食品中农药残留分析上的应用由于食品组成成分复杂,农药残留水平较低,一般在mg/kggg/kg之间, 因此要求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提取及分析方法。超临界流体具有特殊的溶解性, 特别适合于微量成分的

4、提取分离。邱明月等用超临界流体萃取和气相色谱联用 (sFE-GC)测定粮谷和茶叶中17种有机氯农药的残留量,并与传统方法进行了比 较,认为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一种快速高效的方法。李新社用超临界二氧化碳 流体萃取蔬菜中的残留农药,萃取效率较高,而且不影响样本分析的准确性。王 建华等建立了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气相色谱测定韭菜中百菌清、艾氏剂、狄氏剂、 异狄氏剂残留量的方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应用超临界流体测定其它蔬菜、 水果中有机农药残留量也有较多的报道。2. 2中药材中农药残留的脱除目前用于脱除中药材残留农药的方法主要有水洗法、炮制法等。水洗法适用 于污染植株表面及鲜品中药材的水溶性农药,而对

5、于生物附集系数大、具有较强 穿透性易进入植株内部的绝大多数脂溶性农药则效果较差。炮制法适用于脱除药 材中分解温度或降解温度低的农药。超临界流体对脂溶性农药溶解度大,使得 该技术既能脱除中药材中残留农药,又不会对中药材的有效成分损失过多,特别 适合于中药材中残留农药的脱除。万绍晖等用超If6i界C02萃取法去除当归中 有机氯农药,使药材净化。采用正交试验获得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压力15 MPa, 萃取温度60C,萃取时间20 min,流速1. 5 mL/min,当归中残留农药去除率 达95. 1%,相关组分含量没有显著性变化,表明超临界C02萃取法去除当归中 残留有机氯农药效果明显。李欢欣等采用

6、超临界C02流体萃取法去除黄芪中残留 的有机氯农药,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除毒前后黄芪中农药残留量,评价除毒 率。试验结果表明,黄芪中残留农药去除率达87. 6%,黄芪甲苷的相对含量为 94. 5%,相关组分含量没有显著性变化,说明方法可行。2. 3在土壤中农药残留分析上的应用有机农药或其代谢产物在进入土壤之后,可以与土壤有机质或矿质形成结合 残留物。处于结合残留态的农药难以用常规方法提取。超临界流体以其独特的优 势成为目前研究土壤和植物中结合残留最理想的技术。最早应用超临界流体萃取 进行结合态农药残留分析的溶剂是甲醇,1986年Peter c.首次应用超临界甲醇 法提取样品中的结合残留农药,

7、测得2,4-D的结合残留占施用量的27%t23 J。Shahamat u. K.等用超临界C02萃取土壤中的2,4-D的回收率为78. 3%。Celi, L.等测得土壤中结合态三氟羧草醚(Ac)占施药量的0. 8%,而其降解产物(AAC) 的结合态占施药量的15%。苏允兰等采用超临界C02流体研究2甲4氯(MCPA)、 2,4-D、除草醚三种除草剂在土壤中的结合残留状况,认为超临界C02流体萃取 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土壤中结合态农药的提取,温度、压力和改性剂的改变均能够 影响超临界流体的提取效率。对于苯氧羧酸类除草剂,本身极性较大,要提取其 结合态比较困难,需要加入一定量的改性剂甲醇才能提取出来。

8、2.4在中药化学成分(组分)研究中的应用超临界CO2萃取(SFE-CO2)技术进行中草药化学成分的研究,与传统溶剂法 比较,可在简化提取分离工艺的同时得到一些传统方法得不到的组分,而对有效 成分的萃取率大大高于传统提取法,对中药化学成分(组分)的研究有着积极的意 义。在红豆杉紫杉烷类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进行红豆杉中紫杉烷类成分的提取分 离,传统的植物化学分离要得到单体难度大、步骤繁琐。此过程中,要用多种有 毒有机溶剂。而用SFE-CO2对云南红豆杉(Taxusyunnensis)的化学成分进行3h 提取所得粗浸膏,只需进行一次硅胶柱层析就能得到6个紫杉烷类单体和2个 其它单体,UV、IR、1H-

9、NMR和13C-NMR、MS等光谱分析和化学鉴定为紫杉醇 (taxol), taxuchin A, taxinineE, taxinine J,baccatin, 1-hydroxybaccatin 及8 -谷甾醇和硬脂酸-1-甘油酯。在姜黄(Curcuma longa)油化学成分的研究中采用SFE-CO2技术,对所得的 姜黄油进行GC/MS分离鉴定,确定了包括姜黄酮在内的26个成分。在进行中药挥发油或脂肪油化学成分的研究中,采用SFE-CO2技术得到总成 分后,直接进行GCMS-计算机联用技术分析,即可分析鉴定油中化学成分。采用 SFECO2技术提取黄花蒿、当归等挥发油,能提取分离出水蒸汽蒸

10、馏法提取不出的 成分。2.5在复方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应用中药复方是传统中药的最主要的、也是中药与国际接轨难度最大的部分。迄 今大量的研发工作几乎都集中在单味药物的提取方面,而中药复方由于其成分多 而复杂,且各成分之间可能存在协同或拮抗作用,药理作用复杂。因此,利用SFE技术研究复方难度较大,国内的研究报道也很少。但可以预计采用种分离技 术能为中草药应用开辟出为广阔的新领域。在对几味单方中药SFE技术研究(包括药效学)的基础上,用SFE技术对 结合传统中医理论组成的复方新药研发过程中,葛发欢等人首次用SFE-CO2技术 对中药复方进行研究,并发现在合适的SFE-CO2参数条件下,按处方比例混合四

11、味中药一起提取,四味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均被提出,有效部位(浸膏)收率比单 味提取有所增加,复方浸膏收率比单味浸膏收率高。这有可能是因为复方提取时, 一些中药成分的提取由于互溶作用,促进其它中药成分的提取。按照此类中药复 方的传统用药和提取方法,进行了该复方的传统提取,发现此复方浸膏的收率比 SFE高0.34倍,然而其中有效成分,比SFE低近40倍。这说明传统复方提取杂 质多,有效成分少,外观颜色差,且批与批间重复性较差,而复方的SFE,有效 成分高度浓缩,杂质少,外观颜色较好,各批次之间重复性较好;药效学证明该 复方的SFE有效部位,具有传统中医所要求的药效,且复方后具有协同补充效果。研究证明,

12、中药复方的研究与开发可以应SFE新技术,是改进中药复方生产 工艺的有效途径,其工业化应用将有可能对中药复方的提取带来革命性的进展。3、在食品方面的应用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饮食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人们对食品提出了营养 性、方便性功能性等更多的要求,同时还越来越强调其安全性。我国食品工业 应用超临界萃取技术已逐步由实验室研究走向产业化,集中用在脱咖啡因、啤花 有效成分萃取、植物油脂的萃取、色素的分离等方面8。3.1脱咖啡因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得到较早大规模的工业化应用的是天然咖啡豆的脱咖 啡因。咖啡因是一种较强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富含于咖啡豆和茶叶中,许多 人饮用咖啡或茶时,不喜欢咖啡因含量过高

13、,而且从植物中脱下的咖啡因可做药 用。它常作为药物中的掺合剂,因此咖啡豆和茶叶脱咖啡因的研究应运而生。韩 佳宾、江和源等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超临界流体脱除茶叶中咖啡因的最佳工艺参 数。结果表明,茶样形态对咖啡因脱除影响极大,60目磨碎茶样的咖啡因脱除率 可达85.63%,咖啡因含量忍0.5%;含水率对茶叶中咖啡因的脱除率影响也较大, 含水率为35%50%时较适宜。正交实验中,咖啡因脱除率的影响因子主次顺序为 压力温度动态循环时间夹带剂用量,而对儿茶素来说,夹带剂的影响较为明 显。3.2啤酒花有效成分萃取啤酒花中对酿酒有用的部分是挥发油和软树脂中的律草酮又称a 酸。挥发 油赋予啤酒特有的香气,而a

14、 酸在麦芽汁煮沸过程中将异构化为异a 酸,这 是造成啤酒苦味的重要物质。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啤酒花,a 酸的萃取率可 达95%以上。萃取物为黄绿色的带芳香味的膏状物。张侃、黄亚东等对啤酒花的超临界CO2萃取物的组分进行了分析,气相色谱图表明了 超临界CO和液态CO萃取物的异同;并对超临界CO萃取物进行酿酒试验,结果表222明超临界CO2萃取物不仅增加啤酒香味,还能改善口味9。3.3植物油脂的萃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对植物油脂的应用比较广泛成熟,吕维忠等研究了大豆 粗磷脂的超临界CO提纯工艺,探讨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萃取率的2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优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20MPa,萃取温

15、度50C,萃取 时间5h。银建中等建立了一套超临界流体萃取实验装置,就大豆和花生两种植物 油超临界流体萃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实验研究。在探讨了压力、温度、颗粒度、 空隙率以及时间等对萃取率的影响之后,获得了指导实际生产的最佳工艺参数条 件。3.4色素的分离超临界CO还可以分离天然色素,随着合成色素的不安全性日益受到人们的 2重视,世界各国使用合成色素的种类日趋减少。天然色素不仅使用安全,而且常 有一定的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孙庆杰等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从番茄 加工副产品番茄皮中提取出番茄红素。研究了不同的压力、温度、流量和萃取时 间对萃取率的影响。当萃取压力在1525MPa,温度4050

16、C,流量20kg/h,萃 取12h,既可将番茄皮中90%以上的番茄红素萃取出来。姜炜介绍超临界二氧 化碳萃取技术提纯辣椒红色素的工作原理及工艺流程。工艺流程通过改变萃取压 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流速等参数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在此条件下,得到 的辣椒红色素的色价达150以上,且杂质含量符合国家标准10。参考文献冯若,等.声化学及其应用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2.3-5, 84-89.方瑞斌,张世鸿.超声强化超临界萃取紫杉醇的研究J.分析化学新进 展,1998, 15 (6): 1243-1244.陈钧,杨克迪,陈洁,等.超声强化超临界流体萃取中传质的实验研究A. 杨基础.全国超临界技术及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1996.50 - 53.宁正祥,秦燕,林纬,等.高压脉冲-超临界萃取法提取荔枝种仁精油J. 食品科学,1998,19 (1): 9-11. 李淑芬.超临界CO萃取天然产品的特性研究A.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2学术及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30-35.马礼金,姚汝华,黄自然,等.超临界流体萃取红芝三萜化合物J.华 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