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风景可以从不同的窗口看到故都的秋案例-对于感悟散文意境教学的多种尝试_第1页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风景可以从不同的窗口看到故都的秋案例-对于感悟散文意境教学的多种尝试_第2页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风景可以从不同的窗口看到故都的秋案例-对于感悟散文意境教学的多种尝试_第3页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风景可以从不同的窗口看到故都的秋案例-对于感悟散文意境教学的多种尝试_第4页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风景可以从不同的窗口看到故都的秋案例-对于感悟散文意境教学的多种尝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风景可以从不同的窗口看到(故都的秋案例)对于感悟散文意境教学的多种尝试案例主题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理解“神”的突破口应是品味语言,通过字句的咀嚼品出其 中之“神”。对于经典散文,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跨越时空的距离走进作品以汲取作品的精华。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否临其境,通其情,忧作者之忧,乐作者之乐,将成为教学是否成功的 关键。本案例就是以故都的秋一文为例,对于感悟散文意境教学而作的多种尝试。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写景抒情颇具特色的一篇散文。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一一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一一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 的落寞。“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2、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 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但因本文在时间、空间上与学生 存在较大距离,所以要抓住引导学生感悟意境这个关键,引导他们理解那样一个时代投在作者 心上的影子与北方迥然不同于南方的秋色。因此,本课把教学内容定位在引导学生领会如何以作家笔下之“景”一一“形”,来 体悟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一一“神”,并采用替换、重置意象和仿句的方法来完成教学 内容。案例描述镜头一:意境“搭桥”(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读书,在读中揣摩、体味文中清、静、悲凉的意境。几分钟后一 男生反映,读不出清、静和悲凉来,许多学生附和。)教师说:“大家读不出味来

3、,看来作者写得不好。现在我来改写一段,看能否让大家 读出味来。”接着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段话:与一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异彩纷呈的菊花,想起钓鱼台袅娜修长的 柳条,想起西山漫山遍野的红叶,想起玉泉万道金光的日出,想起潭柘寺来来往往的香客。教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三遍,读出感情。一遍,两遍,不少同学很快摇头晃脑起来。“怎么样?”教师问。“好是好,可是味道不一样。”学生回答。 TOC o 1-5 h z “你说的味道就是我们所要讨论的意境,它有什么不一样呢?”“改写的文字过于热烈,课文中的那段话有些低沉。”“改文的热烈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呢?”学生立即指出“异彩纷呈”、“袅娜修长”、“漫山遍野

4、”等词语。“那么,把异彩纷呈等词语删去,是不是就一样了呢?”学生发言,指出删去“异彩纷呈”等修饰语,也难掩歌颂之情,意境主要是由柳条、 红叶、日出等意象决定的。生1: “菊花艳丽多姿,虽然也在秋天开放,但那是生命的象征;而芦花是灰白的,给 人死寂感,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枫叶荻花秋瑟瑟就是这样的意境。”生2: “柳条和柳影也不一样。柳条无论是下垂的还是飘拂的,都是明艳的,会给人以 情趣,而柳影则是灰暗的。”生3: “写西山,选择虫唱还是红叶,意境也是大不相同的。秋虫吟唱,衰草萋萋,让 人顿生悲凉,而红叶全然没有这样的功能。”生4: “太阳是光明的使者,即使没有万道金光,日出也会暖人心,而月夜只能给人

5、清冷之 感。”生5: “写潭柘寺的钟声,以动衬静,改成香客,人来人往,也就没有静了。”教师趁热打铁:“同学们分析得好,说明你们完全可以进入课文的境界。从大家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要进入诗文的意境, 可用另外的意象来替换原有的意象,然后在比较中品味、琢磨课文的蕴含。下面请同学们就秋院图中的意象试作分析,看其是怎样表达清、静、悲凉的意境的。”学生看书、讨论、发言。生6: “租破屋来住而不是宾馆,选择破壁腰上来写而不是向阳处的牵牛花,这就有了破败荒凉的意蕴。”生7: “听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而不是蓝天下飞机的轰鸣,大有鸟鸣山更幽的效m ”果。生8: “细数槐叶底下丝丝日光。而不是观赏满天的彩霞,给人清冷

6、之感。”生8: “不写艳丽的菊花,不写火红的一串红,偏偏选择蓝白的牵牛花,而且以尖细且长的秋草作衬,秋天的萧瑟跃然纸上。”听着同学们的发言,教师很欣喜:“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替换意象、在比较中品评散文意境的技巧,能不能用这种方法分析秋蕊图呢?”生9: “写槐树本来也可以写槐树的高大、挺拔和婆娑;但这样一来就写不出清和静的感觉,更写不出悲凉,现在写落蕊,就便于突出这种感情了。”生10: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不是万籁俱静的环境,没有宁静似水的心情,是万万不会有这种感觉的。”教师点头称赞,再问学生后面几幅秋景图意境理解有无困难,有同学说秋雨图里人物对话的

7、意图不明,教师说:“谁能用另一种意境改写人物对话,帮我们通过比较解得其中味呢 ?”生11: 将唉,天可真凉了一一改为啊,天终于凉了!韵味就大不一样。”师:“怎么不一样呢?”生12: “ 啊,天终于凉了 !饱含着盼望之情, 是热烈的兴奋,浓浓的欣喜;而唉, 天可真凉了一一则充满了感伤之情,是微微的叹息,淡淡的无奈。”师:“例子举得好,分析得更好,从理性上帮我们感知课文,能不能再声情并茂地读一读,让我们从感性上进入课文呢?”生试读:“啊,天终于凉了 !天唉,天可真凉了一一” 其他同学也情不自禁地在课桌上有声有色地读了起来:“啊,天终于凉了 !”“唉,天可真凉了一一”(课堂上再次响起读书声。)镜头二

8、:意境仿句(有人还在朗读,有人停了下来。教师将引导学生换个方式来继续感知课文。)放幻灯: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玉泉无声的冷月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 西山的声声虫唱里。要求学生选取课文里的意象,依照例句造句,每人至少一句,多者不限。一个学生写道: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陶然亭洁白的芦花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 在钓鱼台飘拂的柳影里。教师让同学们评判这个句子。有同学指出意象选得准确,句式与例句一致,完全符合 要求。教师首先肯定这位同学的语言组织能力,然后要求大家仔细品味这一句子,特别注意意 象的修饰语。有同学很快发现“洁白”和“飘拂”不符合实际,芦花并不洁白,秋天的柳条难 以飘拂

9、,也就难有飘拂的柳影。教师说:“你们的观察是仔细的,但是杜甫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洁白与否是相对的,是不是飘拂,其实也有主观的色彩,为什么一定不能说芦花洁白、 秋柳飘拂呢?”学生沉思,发言:生1: “洁白是纯洁而又令人愉悦的色彩,与本文的情调也不相吻合。”生2: “飘拂是让人赏心悦目的姿态,它与清、静、悲凉的意境相去甚远。”师:“同学们能从刚才的分析中对意象的设置或分析总结出几点规律性的认识吗?”生3: “意象不是简单的物象,它是渗透着作者情感的物象。”生4: “情感体现在具体的物象上,也体现在不同的修饰语上。”生5: “我们在设置或分析意象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具体的物象, 还要注意情感指

10、向。”继续讨论同学们的仿句。一个同学这样写道: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潭柘寺的声声钟声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 在租来的破屋里。教师让大家就这个仿句发表意见。生6: “声声钟声之语感情指向不明。常有声如洪钟之说,声声洪钟,催人振奋, 如果是这样的钟声就少了清、静、悲凉的感觉。”生7: “课文里不是也有潭柘寺的钟声吗?”生6: “我们不能把大师的每一句话都当作楷模,正是他的含蓄,让我们迟迟未能理解他所创设的意境。”生7: “老师的例句不也声声虫唱吗?”生6: “老师说的虫不是景阳冈上的吊睛白额大虫,而是萋萋衰草里的秋虫, 秋虫声声,能不让人顿生悲凉吗?”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教师说:“感谢

11、你对我的解读。那么你看这个句子怎么修改 呢?”生6: “将声声改为冷冷。”“能用冷冷形容钟声吗 ?”教师问。“能。通感!”学生齐声回答。接着有同学指出“租来的破屋”不如改成“清晨的破屋”好,便于突出清、静,还有 一个同学提出用“栖身的破屋”,更有悲凉的意味。经过讨论,明确了意象的基本要求,同学们纷纷修改自己的仿句,佳作迭出,精彩纷呈: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抬头便见的碧天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 蓝朵栖身的破壁腰上。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 在无声的落蕊里。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槐树叶下的丝丝日光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 凉在细草作衬

12、的牵牛花上。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早晨起来脚踏落蕊的感觉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 悲凉在扫帚在灰土上留下的丝纹里。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寒蝉的衰弱的残声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 在秋蝉随处可闻的啼唱里。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灰天下的凉风小雨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 在“天可真凉了一一”的微叹里。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秋枣淡绿微黄的颜色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 凉在枣子红完西北风即将来临的预感里。案例注释读文章,特别是含蓄蕴藉的散文,就是要能触文而临其境,通其神。当读者之心无法 进入作者之文的时候,教者就必须做好“搭桥”手术。改写原文,重置意象,正是这样一种手 术。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当学生不能感知课文里的情感时,我们不妨借助比较法来组 织教学。但是,比较得有比较的对象,“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是无法进行比较的。改写课 文,用另外的意象或情境来替换原文的意象或情境,创设新的意境,这就为品味课文提供了比 较的对象。在与异质对象的比较中揣摩课文,学生就能较为容易地进入课文了。按照给定的语言形式,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