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技术及相关设备讲义_第1页
色谱技术及相关设备讲义_第2页
色谱技术及相关设备讲义_第3页
色谱技术及相关设备讲义_第4页
色谱技术及相关设备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讲 色谱技术及相关设备.色谱法chromatography又称“色谱分析、“色谱分析法、“层析法,是一种分别和分析方法,在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运用。是利用混合物不同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分配系数(或吸附系数、浸透性等)的差别,使不同组分在作相对运动的两相中进展反复分配,实现分别的分析方法。色谱法.1 色谱法的开展2 色谱法的分类3 色谱法流出曲线及相关术语4 色谱法的原理内容提要.色谱法始于二十世纪初,阅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开展到今天曾经成为最重要的分别分析科学,广泛地运用于许多领域,如石油化工、有机合成、生理生化、医药卫生、环境维护,乃至空间探求等。 将一滴含有

2、混合色素的溶液滴在一块布或一片纸上,随着溶液的展开可以察看到一个个同心圆环出现,这种层析景象虽然古人就已有初步认识并有一些简单的运用。 .Tswett俄国植物学家关于色谱分别方法的研讨始于1901年,两年后他发表了他的研讨成果一种新型吸附景象及其在生化分析上的运用,提出了运用吸附原理分别植物色素的新方法。三年后,他将这种方法命名为色谱法Chromatography,很显然色谱法 Chromatography这个词是由希腊语中色“的写法chroma和书写“(graphein)这两个词根组成的,派生词有chromatograph色谱仪,chromatogram色谱图,chromatographer

3、色谱任务者等。由Tswett的开创性任务,因此人们尊称他为色谱学之父,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Tswett奖也成为了色谱界的最高荣誉奖。.色谱法发明后的最初二三十年开展非常缓慢。液-固色谱的进一步开展有赖于瑞典科学家Tiselius1948年Nobel Chemistry Prize获得者和Claesson的努力,他们创建了液相色谱的迎头法和顶替法。分配色谱是由著名的英国科学家Martin和 Synge创建的,他们因此而获得195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1941年,Martin和Synge采用水分饱和的硅胶为固定相,以含有乙醇的氯仿为流动相分别乙酰基氨基酸,他们在这一任务的论文中预言了用气体替代液体作

4、为流动相来分别各类化合物的能够性。 1951年,Martin和James报道了用自动滴定仪作检测器分析脂肪酸,创建了气-液色谱法。 .1958年,Golay首先提出了分别效能极高的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发明了玻璃毛细管拉制机,从此气相色谱法超越最先发明的液相色谱法而迅速开展起来,今天常用的气相色谱检测器也几乎是在五十年代开展起来的。七十年代发明了石英毛细管柱和固定液的交联技术。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开展气相色谱仪器也在不断开展完善中,到如今最先进的气相色谱仪已实现了全自动化和计算机控制,并可经过网络实现远程诊断和控制。 . “色谱法 称号的由来石油醚(流动相)碳酸钙(固定相)色谱带色谱法来源

5、于20世纪初,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米哈伊尔茨维特用碳酸钙填充竖立的玻璃管,以石油醚洗脱植物色素的提取液,经过一段时间洗脱之后,植物色素在碳酸钙柱中实现分别,由一条色带分散为数条平行的色带。.气相色谱和色谱实际的出现 1952年马丁和詹姆斯提出用气体作为流动相进展色谱分别的想法,他们用硅藻土吸附的硅酮油作为固定相,用氮气作为流动相分别了假设干种小分子量挥发性有机酸。 气相色谱的出现使色谱技术从最初的定性分别手段进一步演化为具有分别功能的定量测定手段,并且极大的刺激了色谱技术和实际的开展。相比于早期的液相色谱,以气体为流动相的色谱对设备的要求更高,这促进了色谱技术的机械化、规范化和自动化;气相色

6、谱需求特殊和更灵敏的检测安装,这促进了检测器的开发;而气相色谱的规范化又使得色谱学实际得以构成色谱学实际中有着重要位置的塔板实际和Van Deemter方程,以及保管时间、保管指数、峰宽等概念都是在研讨气相色谱行为的过程中构成的。 .高效液相色谱 1960年代,为了分别蛋白质、核酸等不易汽化的大分子物质,气相色谱的实际和方法被重新引入经典液相色谱。1960年代末科克兰、哈伯、荷瓦斯、莆黑斯、里普斯克等人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台高效液相色谱仪,开启了高效液相色谱的时代。高效液相色谱运用粒径更细的固定相填充色谱柱,提高色谱柱的塔板数,以高压驱动流动相,使得经典液相色谱需求数日乃至数月完成的分别任务得以在

7、几个小时甚至几非常钟内完成。 1971年科克兰等人出版了一书,标志着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正式建立。.1 色谱法的开展2 色谱法的分类3 色谱法流出曲线及相关术语4 色谱法的原理内容提要. 色谱法的分类1 根据流动相的物态可分为气相色谱(GC)液相色谱(LC)超临界流体色谱(SFC).2 根据固定相的外形分柱色谱平板色谱平 板 色 谱.吸附色谱:利用吸附剂对不同组分的吸附性能的差别而进展分别,常用的吸附剂有氧化铝、硅胶、聚酰胺等有吸附活性的物质。包括气-固吸附色谱和液-固吸附色谱。分配色谱:利用不同的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的差别而进展分别,常用的载体有硅胶、硅藻土、硅镁型吸附剂与纤维素粉等包

8、括气液分配色谱和液-液分配色谱。3 根据分别机理可分为:.离子交换色谱离子交换色谱中的固定相是一些带电荷的基团,这些带电基团经过静电相互作用与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结合。假设流动相中存在其他带相反电荷的离子,按照质量作用定律,这些离子将与结合在固定相上的反离子进展交换。固定相基团带正电荷的时候,其可交换离子为阴离子,这种离子交换剂为阴离子交换剂;固定相的带电基团带负电荷,可用来与流动相交换的离子就是阳离子,这种离子交换剂叫做阳离子交换剂。.排阻色谱:用化学惰性的多孔性凝胶作固定相,按固定相对样品中各组分分子体积阻滞作用的差别来实现分别。当分子进入色谱柱后,它们中的不同组分按其大小进入相应的孔径内,大

9、小大于一切孔径的分子不能进入填充剂颗粒内部,在色谱过程中不被保管,最早被流动相洗脱至柱外,表现为保管时间较短;大小小于一切孔径的分子能自在进入填充剂外表的一切孔径,在柱子中滞留时间较长,表现为保管时间较长;其他分子那么按分子大小依次被洗脱。 .1 色谱法的开展2 色谱法的分类3 色谱法流出曲线及相关术语4 色谱法的原理内容提要.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图4-1基线锋高ht 0. 假设进样量很小,浓度很低,在吸附等温线的线性范围内,色谱峰假设对称,可用Gauss正态分布函数表示: 式中:C不同时间t时某物质的浓度,C0进样浓度,tr保管时间,规范偏向。.1、基线 是柱中仅有流动相经过时,检测器呼应

10、讯号的记录值,即图41中Ot线稳定的基线应该是一条程度直线 2、峰高 色谱峰顶点与基线之间的垂直间隔,以h表示,如图41中BA .3 区域宽度 色谱峰的区域宽度是组份在色谱柱中谱带扩张的函数,它反映了色谱操作条件的动力学要素度量色谱峰区域宽度通常有三种方法: 1. 规范偏向 即0.607倍峰高处色谱峰宽的一半,如图41中EF间隔的一半。 2. 半峰宽W1/2 即峰高一半处对应的峰宽,如图41中GH间的间隔它与规范偏向的关系是: W1/2 = 2.354. 3. 基线宽度W 即色谱峰两侧拐点上的切线在基线上的截距,如图41中IJ的间隔它与规范偏向的关系是: W = 4 .保管值定性1 死时间t0

11、死时间(dead time)-不保管组分的保管时间 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物质进入色谱柱时,从进样到出现峰极大值所需的时间称为死时间,如图41中 OA。由于这种物质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故其流动速度将与流动相的流动速度相近测定流动相平均线速时,可用往长L与t0的比值计算。.流动相平均线速度柱长.2 保管时间tr试样从进样开场到柱后出现峰极大点时所阅历的时间,称为保管时间,如图41 OB它相应于样品到达柱末端的检测器所需的时间 3 校正(调整)保管时间 某组份的保管时间扣除死时间后称为该组份的调整保管时间,即保管时间是色谱法定性的根本根据,但同一组份的保管时间常遭到流动相流速的影响,因此色谱任务

12、者有时用保管体积等参数进展定性检定. 4死体积 V0 指色谱柱在填充后,柱管内固定相颗粒间所剩留的空间、色谱仪中管路和衔接头间的空间以及检测器的空间的总和当后两项很小而可忽略不计时,死体积可由死时间与流动相体积流速F0Lmin计算: V0= t0F0 .5保管体积 VR 指从进样开场到被测组份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点时所经过的流动相体积。保管体积与保管时间t的关系如下: VR = tRF0 6调整保管体积VR 某组份的保管体积扣除死体积后,称该组份的调整保管体积,即 VR= VR-V0. 7相对保管值2.1 某组份2的调整保管值与组份1的调整保管值之比,称为相对保管值: 由于相对保管值只与柱温及固

13、定相的性质有关,而与柱径、柱长、填充情况及流动相流速无关,因此,它是色谱法中,特别是气相色谱法中,广泛运用的定性数据 必需留意,相对保管值绝对不是两个组份保管时间或保管体积之比 。.8 分别因子 在定性分析中,通常固定一个色谱峰作为规范s,然后再求其它峰i对这个峰的相对保管值此时,ri/s能够大于1,也能够小于1在多元混合物分析中,通常选择一对最难分别的物质对,将它们的相对保管值作为重要参数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可用符号表示: 式中tR2为后出峰的调整保管时间,所以这时总是大于1的 。.色谱流出曲线上的信息.1 根据色谱峰的个数,可判别样品所含的最少组份数。2 根据色谱峰的保管值,可以进展定性分析

14、。3 根据色谱峰的面积或峰高, 可以进展定量分析4 色谱峰的保管值及其区域宽度是评价色谱柱分别效能的根据5 色谱峰两峰间的间隔,是评价固定相(或流动相)选择能否适宜的根据。.1 色谱法的开展2 色谱法的分类3 色谱法流出曲线及相关术语4 色谱法的原理内容提要.色谱分析的根本原理组分保管时间为何不同?色谱峰为何变宽?. 色谱法分析的根本原理 色谱分析的目的是将样品中各组分彼此分别,组分要到达完全分别,两峰间的间隔必需足够远,两峰间的间隔是由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决议的,即与色谱过程的热力学性质有关。但是两峰间虽有一定间隔,假设每个峰都很宽,以致彼此重叠,还是不能分开。这些峰的宽或窄是由组分在色谱

15、柱中传质和分散行为决议的,即与色谱过程的动力学性质有关。因此,要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来研讨色谱行为。 .(一分配系数K和分配比k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1 分配系数k 如前所述,分配色谱的分别是基于样品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反复多次地分配过程,而吸附色谱的分别是基于反复多次地吸附一脱附过程。这种分别过程经常用样品分子在两相间的分配来描画,而描画这种分配的参数称为分配系数见它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达平衡时的浓度之比值,即 .组分一定时,K 主要取决于固定相性质组分及固定相一定时,温度添加,K 减小试样中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K 值是分别的根底选择适宜

16、的固定相可改善分别效果影响K 的要素固定相、温度.2 分配比(容量因子)k 分配比又称容量因子,它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平衡时,分配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质量比。即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质量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质量K与k都是与组分及固定相的热力学性质有关的常数。K与k都是衡量色谱柱对组分保管才干的参数,数值越大,该组分的保管时间越长。k可直接从色谱图上获得。. k值越大,阐明组分在固定相中的量越多,相当于柱的容量大,因此又称分配容量或容量因子。它是衡量色谱柱对被分别组分保管才干的重要参数。k值也决议于组分及固定相热力学性质。它不仅随柱温、柱压变化而变化,而且还与流动相及固定相的体积

17、有关。 mm.3 滞留因子 Rs 设流动相在柱内的线速度为u,组分在柱内线速度为us,由于固定相对组分有保管作用,所以usu此两速度之比称为滞留因子Rs。 0.Rs假设用质量分数表示,即 对组分和流动相经过长度为L的色谱柱,其所需时间分别为mmmmm0.可得: 00000.4. 分配系数K与分配比k的关系 其中称为相比率,它是反映各种色谱柱型特点的又一个参数。例如,对填充柱,其值普通为6-35;对毛细管柱,其值为60-600。 .5分配系数K及分配比k与分别因子的关系 根据上述式子,对A、B两组分的选择因子,用下式表示 . 上式阐明:经过选择因子把实验丈量值k与热力学性质的分配系数K直接联络起

18、来,对固定相的选择具有实践意义。假设两组分的K或k值相等,那么=1,两个组分的色谱峰必将重合,阐明分不开。两组分的K或k值相差越大,那么分别得越好。因此两组分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是色谱分别的先决条件。.6 分别度定义:相邻两组分的色谱峰保管值之差与两组分色谱峰底宽均值的比值tr2, tr1: 组分2和组分1的保管时间W2, W1: 组分2和组分1的峰底宽度.R=1.5完全分别. (二色谱实际-塔板实际 最早由Martin等人提出塔板实际,把色谱柱比作一个精馏塔,沿用精馏塔中塔板的概念来描画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行为,同时引入实际塔板数作为衡量柱效率的目的。 .该实际假定: i在柱内一小段长度H内,组

19、分可以在两相间迅速到达平衡。这一小段柱长称为实际塔板高度H。 ii以气相色谱为例,载气进入色谱柱不是延续进展的,而是脉动式,每次进气为一个塔板体积Vm。 iii一切组分开场时存在于第0号塔板上,而且试样沿轴纵向分散可忽略。 iv分配系数在一切塔板上是常数,与组分在某一塔板上的量无关。 为简单起见,设色谱往由5块塔板n5,n为柱子的塔板数组成,并以r表示塔板编号,r=1,2,nl;某组分的分配比k=1. 根据上述假定,在色谱分别过程中,该组分的分布可计算如下: 开场时,假设有单位质量,即m=1例1mg或1g的该组分加到第0号塔板上,分配平衡后,由于k=1,即ms=mm故mm=ms=0.5。当一个

20、板体积lV的载气以脉动方式进入0号板时,就将气相中含有nm部分组分的载气顶到1号板上,此时0号板液相或固相中ms部分组分及1号板气相中的mm部分组分,将各自在两相间重新分配。故0号板上所含组分总量为05,其中气液或气固两相各为025而1号板上所含总量同样为05气液或气固相亦各为025。以后每当一个新的板体积载气以脉动式进入色谱柱时,上述过程就反复一次(见下表)。.1 塔板实际柱分别效能目的* k=1. 塔板号载气塔板体积数01234柱出口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0.50.250.1250.0630.0320.0160.0080.0040.0020.0010000000

21、0.50.50.3750.250.1570.0950.0560.0320.0180.0100.0050.0020.001000000.250.3750.3750.3130.2350.1650.1110.0720.0450.0280.0160.0100.0050.0020.0010.000.1250.250.3130.3130.2740.220.1660.0940.0700.0490.0330.0220.0140.00800000.0630.1570.2350.2740.2740.2470.2070.1510.1100.080.0570.0400.027000000.0320.0790.1180

22、.1380.1380.1240.1040.0760.0560.0400.0280.020. 按上述分配过程,对于n=5,k=1,m=1的体系,随着脉动进入柱中板体积载气的添加,组分分布在柱内任一板上的总量气液两相中的总质量见表:4-2由塔板实际可建流出曲线方程: m为组分质量,Vr为保管体积,n为实际塔板数。当V=Vr 时,C值最大,即.实际塔板数理论塔板高度色谱柱长度柱效能目的当色谱柱长度一定时,塔板数 n 越大(塔板高度 H 越小),被测组分在柱内被分配的次数越多,柱效能越高,所得色谱峰越窄。由流出曲线方程可推出:. 从上两式可以看出,色谱峰W越小,n就越大,而H就越小,柱效能越高。因此,

23、n和H是描画柱效能的目的。 通常填充色谱柱的n103,H1mm。而毛细管柱 n=105-106,H0.5mm 由于死时t0包括在tr中,而实践的t0不参与柱内分配,所计算的n值尽大,H很小,但与实践柱效能相差甚远.所以,提出把t0扣除,采用有效实际塔板数neff和有效塔板高Heff评价柱效能。 . 不同物质在同一色谱柱上的分配系数不同,用有效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作为衡量柱效能的目的时,应指明测定物质。有效塔板数有效板高.由分别度和塔板实际推出根本性谱分别方程式对于难分别相邻两组分:W1W2W.分别度与k、n及 的关系 k从1添加到3,R添加到原来的1.5倍 (k: 2-7) n添加到原来的3倍

24、,R添加到原来的1.7倍 从1.01添加到1.1,添加约9,R增 加到原来的9倍结论选择适宜的固定相(流动相)以添加 是改善分别度最有效的方法.1) 各组分的分配系数必需不同。这一条件经过选择适宜的固定相来实现。2) 区域扩宽的速度应小于区域分别的速度,即色谱柱的柱效要高。3) 在保证快速分别的前提条件下,色谱柱应足够长。使试样中的不同组分分别需求满足的条件.双K与“五保,塔板n/H。 1,没有戏!R1.5, 全分别。. 塔板实际用热力学观念笼统地描画了溶质在色谱柱中的分配平衡和分别过程,导出流出曲线的数学模型,并胜利地解释了流出曲线的外形及浓度极大值的位置,还提出了计算和评价柱效的参数。但由

25、于它的某些根本假设并不完全符合柱内实践发生的分别过程,例如,纵向扩能解释呵斥谱带扩张的缘由和影响板高的各种要素,也不能阐明为什么在不同流速下可以测得不同的实际塔板数,这就限制了它的运用。 .2 速率实际影响柱效的要素流动相线速度范弟姆特方程.1) 涡流分散项A固定相颗粒越小,填充的越均匀A越小,H越小,柱效越高,色谱峰越窄。.2) 分子分散项B/u(纵向分散项)流动相柱内谱带构型相应的呼应信号产生缘由:浓度梯度影响要素:流动相流速;气体分散系数.3) 传质阻力项Cu气相传质阻力固定相颗粒越小,载气分子量越小气相传质阻力越小.液相传质阻力固定液粘度及液膜厚度越小液相传质阻力越小.4) 流动相线速

26、度对板高的影响.例1:知一色谱柱在某温度下的速率方程的A=0.08cm; B=0.65cm2/s; C=0.003s, 求最正确线速度u和最小塔板高H. 解: H=A+B/u+Cu欲求 u最正确和H最小,要对速率方程微分,即 dH/dud(A+B/u+Cu)/du-B/u2+C0最正确线速: u最正确(B/C)1/2 (0.65/0.003)1/214.7cm/s最小板高: H最小A+2(BC)1/2 0.08+2(0.650.003)1/20.17cm.例2:有一根 l m长的柱子,分别组分1和2得到如下色谱图。图中横坐标l为记录笔走纸间隔。假设欲得到 R=1.2的分别度,有效塔板数应为多少

27、?色谱柱要加到多长?.解法1R=1.2,1).2).解法21) 同解法12).气相色谱实验技术一 气相色谱仪GC任务过程.载气系统进样系统分别系统检测和记录系统温控系统.一载气系统常用载气:氮气、氦气、氢气及氩气气源净化枯燥管载气流速控制安装载气系统载气选择根据检测器柱效 .二进样系统注射器气化室进样系统进样器气化室温度比柱温高出1050.取样位置 试样导入色谱柱六通阀进样器.三分别系统(色谱柱)色谱柱填充柱毛细管柱柱内径1-10 mm0.05-0.5 mm柱长度 0.5-10 m10-150 m总塔板数103 106样品容量 10-1000 0.1-50.1 气液色谱固定相 组成担体(载体)

28、固定液硅藻土红色白色非硅藻土1) 担体(载体).对载体的要求具有多孔性,即比外表积大。化学惰性,外表没有活性,有较好的浸润性。热稳定性好。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使固定相在制备和填充过程中不易粉碎。. 担体的外表处置a. 酸洗浓盐酸浸泡,除去碱性作用基团b. 碱洗氢氧化钾甲醇溶液浸泡,除去酸 性作用基团c. 硅烷化除去担体外表的氢键作用力二甲基二氯硅烷.2) 固定液高沸点的有机化合物 对固定液的要求热稳定性好,在操作温度下不发生聚合、分解等反响;具有较低的蒸气压,以免流失。化学稳定性好,不与样品或载气发生不可逆的化学反响。粘度和凝固点低,以便在载体外表能均匀分布。对样品中的各组分有适当的溶解度。(填

29、充柱 ,毛细管柱 ). 组分与固定液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静电力极性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诱导力极性与非极性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色散力非极性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氢键力氢原子与电负性很大的原子(如F、O、N等) 之间的作用力. 固定液的相对极性P. 固定液的选择原那么“类似相溶a. 非极性物质非极性固定液。 沸点越低的组分越早出峰。b. 极性物质极性固定液。 极性越小的组分出越早出峰。c. 极性与非极性混合物极性固定液。 极性越小的组分出越早出峰。d. 易构成氢键物质极性或氢键型固定液。 不易构成氢键的组分先出峰,易构成氢键的组分后出峰。e. 复杂难分别样品多种固定液混合.固定液极性适用范围100二甲基聚硅氧烷非极

30、性脂肪烃化合物,石化产品(50三氟丙基)甲基聚硅氧烷中等极性极性化合物,如高级脂肪酸聚乙二醇中强极性极性化合物,如醇、羧酸酯等常用毛细管色谱柱固定液.2 气固色谱固定相永久性气体惰性气体低沸点有机化合物分别对象.分别测定有机物中的痕量水高分子多孔微球硅胶强极性氧化铝弱极性活性炭非极性分子筛强极性高分子多孔微球(GDX)固体吸附剂.(四) 检测系统1 热导池检测器 (TCD)参比丈量R1R2ABR1*R参比=R2*R丈量只需载气经过时载气+组分R1*R参比R2*R丈量利用载气与组分热导系数的差别进展丈量.载气对热导检测器灵敏度的影响某些气体与蒸气的热导系数/10-4J(cms)-1气体热导系数气

31、体热导系数氢气22.4甲烷4.56氦气17.41乙烷3.06氮气3.14丙烷2.64氧气3.18甲醇2.30空气3.14乙醇2.22氩气2.18丙酮1.76.影响热导检测器灵敏度的要素载气种类;热丝任务电流;热丝与池体温度差。适用范围 丈量对象:通用 色谱柱:填充柱 .2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FID) 火焰离子化机理. 适用范围 含碳有机化合物 影响检测灵敏度的要素氢氮比;空气流量;极化电压。.3 电子捕获检测器 (ECD) .电子捕获机理 适用范围 卤素及亲电子物质.饮用水中三卤甲烷色谱图水氯氯仿二氯溴甲烷二溴氯甲烷溴仿.4 火焰光度检测器 (FPD) .呼应机理 适用范围 含硫、磷化合物

32、含磷化合物含硫化合物.三九一一乙拌磷地亚农倍硫磷对硫磷丙硫磷乙硫磷乙丙硫磷谷硫磷壤虫磷丰索磷蝇毒磷马拉硫磷一0五九.5 质谱检测器毛细管柱接口离子源离子检测器加热器温度传感器.6 原子发射光谱检测器.二 色谱分别操作条件的选择1. 色谱柱固定相;固定液液膜厚度;柱长等.2. 载气及其线速的选择检测器载气柱效u 较小时,选择分子量较大的载气N2,Ar;u 较大时,选择分子量较小的载气(H2,He) u的选择.3. 柱温的选择改动柱温产生的影响柱效添加柱温可加快气相、液相的传质速率,有利于降低塔板高度,改善柱效;但同时又会加剧纵向分散,从而导致柱效下降。 分别度柱温升高, K 减小,分别度下降。分

33、析时间降低柱温,分析时间添加.柱温应控制在固定液的最高运用温度和最低运用温度范围之内。使最难分别的组分有尽能够好的分别前提下,采取适当低的柱温,但以保管时间适宜,峰形不拖尾为度。柱温普通选择在组分平均沸点左右。组分复杂,沸程宽的试样,采用程序升温。选择原那么.程序升温50250,8/min恒温150 正构烷烃恒温暖程序升温色谱图比较程序升温不仅可以改善分别,而且可以缩短分析时间。. 4. 进样量的选择 进样量柱效进样量过大,使色谱柱超载,柱效急剧下降,峰形变宽检测器 进样量过大,峰高或峰面积与进样量的线性关系被破坏 进样量应控制在柱容量允许范围及检测器线性检测范围之内.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及运用一

34、 定性分析1 用知纯物质 对照定性保管值定性峰高添加法定性 .2 用阅历规律和文献值定性(1) 阅历规律碳数规律在一定温度下,同系物的调整保管时间的对数与分子中碳数成线性关系假设知道两种或更多同系物的调整保管时间,那么可求出常数A和C。从色谱图查出未知物的 后,根据上式即可求出未知物的碳数。.(2) 相对保管值.(3) 保管指数Z, Z+1:正构烷烃的碳原子数进样.例:乙酸正丁酯在阿皮松L柱上的流出曲线如以下图所示。由图中测得调整保管间隔为:乙酸正丁酯310.0 mm,正庚烷174.0 mm,正辛烷373.4 mm。求乙酸正定酯的保管指数。在与文献值对照时,一定要注重文献值的实验条件,如固定液、柱温等。而且要用几个知组分进展验证。 .3 联机定性GC/MS(气相色谱-质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