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退化与国土生态安全_第1页
内蒙古草原退化与国土生态安全_第2页
内蒙古草原退化与国土生态安全_第3页
内蒙古草原退化与国土生态安全_第4页
内蒙古草原退化与国土生态安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内蒙古草原退化与国土生态安全内蒙古草原退化与国土生态安全目前,草原的荒漠化引发多种自然灾害,已严重危及当地居民的 生产与生活,对北方广大地区的环境造成了许多不利影响,沙尘暴就是 突出表现,而草原作为我国北方生态安全的屏障作用正在削弱。半个世 纪以来,草原牧区和农牧交错区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满负荷和超负荷 地开发利用草原及水土资源,损坏生态环境,突破水、土、生物资源的 循环再生机制为代价所取得的眼前收益。在很大程度上是走了一条:当 前致富、“饮鸩止渴”、资源锐减、环境恶化、灾害频发、居民贫困化 的路子,注定是不可持续的发展。草原荒漠化的表现是:生物群落中作为建群种的高大优质牧草在群 落中趋于消退

2、,耐牧性强的劣质草种增生,退化演替的指示种出现;植 被稀疏矮化,覆盖度下降。随着地表裸露度加大,土壤侵蚀加剧,土壤 沙质化,必然造成草原生产力降低。草原类型及利用方式不同,发生荒 漠化的主导因素和演化过程及后果都有差异。草甸草原的主要群落类型是贝加尔针茅草原与羊草+杂类草草原。 过度放牧造成的退化可演变为低矮的冷蒿+糙隐子草群落或寸草苔群 落,其生产力只有原生群落的25%-30%典型草原的主要类型是大针茅草原、克氏针茅草原、羊草草原等。 强度放牧下,各自出现的退化演替序列最终趋同于冷蒿占优势的草原变 型。长期高强度放牧,使冷蒿群落向更严重退化的星毛萎陵菜或狼毒占 优势的群落变型演替,生物产量下

3、降60%-80%荒漠草原的主要类型是小针茅草原、短花针茅草原。持续放牧的 退化演替为小亚菊群落或冷蒿+无芒隐子草群落。更强度的放牧,趋于 阿氏旋花群落变型。荒漠草原的退化使群落覆盖度显著下降,地表裸露 导致土壤沙化。因而,扬尘、起沙、沙尘暴天气增加。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库布齐沙地与毛乌素沙地等四个沙地 的沙漠化主要表现为原有的固定或半固定沙丘活化变为流动沙丘。上世纪90年代以来,沙化土地每年平均约增加350平方公里,流沙吞噬着草地与农地,使沙尘源继续扩大。牲畜头数盲目增长,未能按照 草原气候环境与生产力的限制因素科学合理地利用与管理草原,是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忽视草原的生态保护功能是草原

4、退化的认识论根 源。必须把草原生态保育工程列为首要任务,实行休牧与轮牧制度,环 境极度恶化的草原实施禁牧转移。加强草原的水利建设并制定相应的补 贴政策,逐步开发适宜的土地,建立人工草地与饲料地。强化草原的法 制管理,建立草原维护奖惩机制。建成北方草原生态环境安全带是可持 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资源与环境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内蒙古的国土资源以 草原为主,位于我国北部边疆,也是亚洲大陆温带草原的重要部分。跨 越了北温带的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及干旱区三个气候区。在温带草原生 物群域(Biome)之内构成了完整的气候湿润系数与景观生态结构的梯度 系列,中国大陆自东向西有三大阶梯,草原主要位于第二阶梯

5、上。在东 亚季风气候系统中,冬半年受西风及蒙古高压控制,处于我国冬季严酷 气候条件的前沿。因此,草原生态系统对于防治土地荒漠化具有不可替 代的强大功能。以草原为特色的内蒙古国土,构成了我国北方最重要的 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东起松辽平原,经阴山南北,西至贺兰山,随着气 候湿润度的下降和热量增高,草原类型、景观结构和土地利用格局都有 分异。在松辽平原,沿着大兴安岭山前地带,气候的湿润度为 0.5-0.65,形成丘陵与丘间盆地、谷地相间分布的森林草原生态格局, 发育了适应半湿润气候的草甸草原生态系统。地带性草原类型是贝加 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 )群系,丘陵上部以线叶菊(Filif

6、olium sibiricum )群系为主,丘陵下部及坡麓分布着具有丰富杂类草的羊草 (Leymus chinensis )草原群落。地带性土壤类型主要是黑钙土。在丘陵 与低山阴坡有混交林及山地五花草甸分布,在沟谷湿地形成禾草草甸、杂类草草甸与沼泽草甸。目前,这一地带已广泛开发为农田。松辽平原西部的典型草原地带,在低丘和岗地上发育形成大 针茅草原,广阔的平原与低湿地上是羊草草原和草甸的复合分布。长期 农业开发,草原广泛垦殖,由于反复开垦及放牧利用,现存的草原植被 已发生退化,在排水不畅的地方,羊草草原发生碱化,以全演 替形成一年生禾草:虎尾草(Chloris virgata)群落。大兴安岭西麓

7、山前地带是内蒙古高原的草甸草原带。气候 湿润度0.5 -0.6,构成丘陵漫岗与丘间洼地多层镶嵌分布的白桦- 山杨林与草甸草原景观生态系列。以适应半湿润气候的贝加尔针茅草原 占优势,占据着丘陵中上部及岗地生境,在丘陵上部发育形成线叶菊草 原。在开阔的高平原上,羊草草原是主要的植物群落类型。在草甸草原 退化演替系列中,寸草苔(Carex duriuscula )可成为优势种。土壤为黑 钙土和暗栗钙土。呼伦贝尔高原、乌珠穆沁盆地西至锡林河下游(东经11540-120,气候湿润度为0.35-0.50,构成丘陵漫岗与丘间 洼地多层 镶嵌分布的典型草原带,以适应半干旱气候的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占优 势。具有广

8、泛代表性的草原植被是大针茅(Stipa gran dis)群系,占据着 丘陵中上部及岗地生境。在开阔的高平原上,羊草+大针茅、羊草+克氏针茅是主要的植物群落。多年来的持续超载放牧,以 冷蒿(Artemisia frigida)、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占优势的 退化群落变型已广泛分布。这一地带的土壤多为暗栗钙土。阿巴嘎熔岩台地是晚第三纪分期喷发形成的玄武岩台地,土层浅薄,气候湿润0.24-0.35,形成了比较单一的景观生态结构。在较 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典型草原占主导地位。植被的优势群落是大针茅是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草原。目前,多已演变成冷

9、蒿群 落。土壤地带性类型是栗钙土与淡栗钙土。赛汉塔拉高平原与二连盆地(东经110113 45),气候湿 润度为0.13-0.25,是广阔的荒漠草原区。其中镶嵌分布着风积沙地,这 是进入内陆干旱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系统结构十分单调,生物多样性贫乏,荒漠草原植被的代表性群落类型是小针茅(Stipa klemenzii)和沙生针茅(Stipa glareosa)。土壤以棕钙土为主要地 带性 类型。(七)阴山以南的丘陵平原地区,是暖温型草原地带,气候湿润度为0.30-0.48,由于地形切割剧烈,水土侵蚀严重,造成 破碎的草原,沙地灌丛的景观生态系列。草原的原生类型是以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

10、a)占优势的群落为主。在砾质丘陵坡地上白莲蒿 (Artemisia sacrorum)与茭蒿(Artemisia giraldii)组成草 原群落变体;沙 地与丘陵坡地上多有中间锦鸡儿(Caraga na davazamcii)、沙棘 (Hippophae rhamnoides)、黄刺梅(Rosa xanthina)等灌丛分布。(八)鄂尔多斯高原中西部地区,是暖温型荒漠草原地带,气候湿 润度为0.20-0.30,地貌类型有台地和丘陵。草原植被的原生群落以短花 针茅(Stipa breviflora、草原为代表。在常态的侵蚀作用下小亚菊 (Ajania achilloides )、无芒隐子草(C

11、leistogenes soongorica)成为草原 次生变型的优势植物,土壤的主要类型是灰钙土。上述各草原地带自第三纪上、中新世以来,演化形成了生物多样性 与严酷气候相适应的草原生态系统类型,具有活跃的物质与能量代谢机 能,是稳定有效的土地覆盖区。草原区域的景观结构成为我国北方国土 生态安全的自然格局。只是到了 20世纪,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与扩 大,特别是农业开垦与放牧强度不断加剧,突破了生物再生机制的阈 限,造成草原退化与沙化,使草原维护生态安全格局的重大功能严重受 损。草原退化的含义及系统动力因素草原退化是不合理管理与超限度利用,在有限的物质与能量条件下 所造成的草原生产力衰退与环境恶

12、化的过程。从生态学规律来认识,草 原退化属于逆行生态演替,往往是多因素叠加耦合作用的复杂过程。其 主要表现是草原生物组成与植被退化、土壤退化、水文循环系统的恶 化、近地表小气候环境的恶化等。过大的牧压和超限度收割突破了草原 一些植物的再生能力和群落组织力,使植被的生物量减少,群落稀疏矮 化,利用价值优良的草群衰减,劣质草种增生。伴随着植被退化,动物 种群(如鼠类、昆虫、土壤动物等)也发生消长。总之,草原退化是土地 荒漠化的重要表现和类型,是草原生态系统健康阈值的衰退。水分因素是温带干旱、半干旱区以及半湿润区的偏干旱区(以下 简略统称“广义干旱区”、生物生产的限制因素。因此,某地区的气候 干燥度

13、往往决定该地区草原生物群落的生产力和生态系统自我维持的阈 限。草原的利用如果超越这一阈限,必然突破草原再生机能,导致退化。风力是广义干旱区频率与强度很高的自然地理营力。地表植被的 退化(稀疏矮化)往往使风力侵蚀作用增强,引起土壤养分、水分丧失和 土壤结构恶化,以至粘粒和细小土粒流失,造成土壤沙化。这种土壤退 化过程会加剧草原生态系统的整体退化。水热组合的季节差异与年际波动是草原生产力的制约因素。草地利 用与管理必须适应或设法弥补这一波动效应的限制作用,一旦突破 其限 度,也会引入草原退化过程。过度地、不合理地利用草地资源,使草原绿色植物的生物量减少, 饲用品质恶化,以致丧失利用价值,这是草原利

14、用方式对系统进行扰动 的反馈与响应。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系统的稳定性和组织力下降,可 能导致系统的崩溃(System breakdown )。从草原植物群落演替趋势来讨论草地退化,可以看出:草原利用 方式、利用强度不同,生境不同,退化演替的方向、退化群落的性质和 特征各有所不同。总之,草原生态系统退化,使其物质与能量流程及收 支平衡失调,打破了系统自我调控的相对稳态,下降到低一级能量效率的系统状态,是草原退化的生态学实质。草原退化过程中植物组成的变化及生产力的衰退退化草原的植物组成取决于利用方式和强度,并受生境条件的制 约。植物组成的变化趋势适应于一定的放牧压力。在过度放牧条件下, 牲畜选择性

15、采食使饲用品质差的植物种群逐渐扩大,而饲用品质好的 牧草日益减少,乃至消失;在割草利用方式下,由于割草作业必须保持 一定高度的留茬,连年割草使高大牧草衰减,低矮草种增加,从而使割 草效率降低,单位面积收割量减少。在沙质土地、盐碱化土地上,过度 利用的后果是沙生、盐生植物增长和繁殖。退化草原因土壤库中资源尚 未枯竭,致使一二年生植物与先锋植物得以侵入或大量发生。例如,典 型草原放牧场、割草场上出现的黄蒿(Artemisia scoparia )、猪毛菜 (Salsola collina)、刺穗藜(Chenopodiumaristatum );荒 漠草原中出现 的栉叶蒿(Neopallasia p

16、ectinata)、冠芒草(Enneapogon borealis )、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三芒草 (Aristida adscenionis );沙地草场出现的沙竹(Psammochloa villosa)、沙蒿(Artemisiaspp );碱化草地上的虎尾草(Chloris virgata)等。植物组成的变化是草原退化的明显标志,也是草原生态系统反馈 调节的途径。退化草原植物的饲用品质下降对草原生产性能的影响是深 刻的。例如,以狼毒为主的退化草地,尽管其生物产量下降不十分显 著,但利用价值明显改变。草原退化对野生动物种群也有明显影响,随草丛变矮、隐蔽性下 降、枯

17、落物减少等因素影响到草原鼠类种群的消长,在退化草原上布氏 田鼠明显增多,取代了黄鼠和鼠兔的地位。因草原退化发生的东亚飞蝗 又为草原百灵等鸟类提供了食物来源。典型草原带未退化草原在降水丰沛年份,地上生物量可达到 250g/m2,条件较差的年份下降到200g/m2上下,平均约220g/m2。根 据我们1981-2002年在典型草原生态定位实验样地多年监测结果,群落 中的羊草、大针茅、羽茅等三种高大优质禾草的生物量占群落总生物量 的75%皿度退化草原生物量的样地实测平均值仅达到64g/m2,大约是未 退化群落的30%根据典型样地调查,适口性差、嗜食率低的植物在冷蒿 为主要优势种的退化草原中占了较大比

18、例。在夏季,家畜不喜食的冷蒿、变蒿占群落地上现存量的 38%利用价值 较低的糙隐子草占12%带刺的小叶锦鸡儿占4%饲用品质良好的羊草、 针茅和冰草仅占10%群落中至少有50%勺生物量是由不喜食、不可食 或难以采食的植物所组成。当草原退化成冷蒿群落时,其生产性能约为 未退化群落的30% 50%=15%可见,退化群落处于可利用 性很低的状 态。(三)草原退化的可逆性草原放牧退化群落可成为“动物性演替顶级” (Zootic Climax )。 牧压强度不同,退化演替可形成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强度退化的阶 段,各自稳定于一定的放牧强度,而且在空间上也可形成退化程度不同 的分布序歹U。草原退化的逆转过程

19、就是退化草原的恢复,一般说来,当消除过 度的利用压力后,退化草原都具有自我恢复的自组织功能。但有些恢 复过程是漫长的,例如,流动沙地的固定化和盐碱化草原的脱盐胶碱 都 是缓慢的生物一一环境相互作用过程。而且在恢复过程中,各种因子的波动而导致恢复轨迹的波折和恢复进度的不均匀,目前草原退化的各种类型尚未出现不可逆转的现象。退化草原恢复的首要条件是排除施加给草原的超负荷利用压力,使 之达到草地恢复功能的阈限。在此条件下,退化草原可恢复的原因包 括:(1)草原退化尚不足以在较大程度上改变当地的气候,包括热 量、光照、大气降水等;(2)土壤结构未遭破坏的情况下,系统内土 壤库中尚有一定资源储量;即使土壤

20、结构有所破坏,土壤结构的形成 仍 是一个生物过程,只要时间足够,土壤结构是可以重建的;(3)植物种源未因退化而丧失,土壤种子库尚有库存,繁殖体的传播未被隔 离。基于上述条件,退化草原的恢复是具有必然性的。总之,退化群落 的资源有余与植物种群的拓殖能力是推进群落恢复演替的驱动因素。胁 迫压力与群落恢复动力的平衡使退化群落成为相对稳定的群落状态,成 为一个以低能量水平进行自我调控、自我维持的草原生态系统变型。(一)把草原生态保育工程列为首要任务,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 础我国北方草原地域辽阔,在长期的历史上,由绿色植被组成完整的 大地覆盖,既是北国江山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合理经营畜牧业的 重要基地

21、,成为北方民族文化的发祥地。时至今日,草原退化,环境恶 化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我们是唯物主义者,要勇于面对现实,用大 自然敲响的警钟进行自我警示教育,确立起草原的首要功能是生态保护 功能的观念。在此基础上,把草原生态保育的各项工程列为当前的首要 任务。近年来,国家已先后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全国 生态环境保护纲要,这是指导草原生态保育的行动纲领。要全面依靠 政府、社会团体、企业、农牧民共同按国家布置的生态工程进行草原建 设和保护,并引导农牧民走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的道路,把草原建设成 我国北方的生态功能健全、产业持续发展的安全地带。(二)创造条件,实行休牧与轮牧制度,强化草原管理为使草原

22、得以恢复,应实行轮换休牧制度,因地因时分别设定每年 的休牧保育期,实行轮换放牧,以利牧草返青和正常生长,使草原的更 新机制不受损害,维持草原生产力的水平。在环境极度恶化的草原地 区,如草原沙地和荒漠草原是地域辽阔,植被稀疏,草原生产力弱、人 口少、牲畜多的地区,荒漠化正在扩展,应实施退牧转移,恢复植被, 把畜群和居民转移到环境条件较好的地区。经过几年的封育,根据草原 植被恢复的成效,还可以为夏牧冬饲、异地育肥和北繁南育体系的建立 与推行创造条件,转移牧民1000人左右,使2000km2的草原得到保 育。实施“退牧转移”应与草原区的城镇化和产业化发展目标紧密结 合,对于新选定的可转移地区要进行周

23、密的科学考察,分析其有利与不 利条件,并认真探索草原区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为了建设北方草原生态安全带的根本大计,政府在当前已对草原牧区实行“退牧还 草”的扶持政策。草原区应根据地域分异的特点,以国家法律、法规为 指导,各旗县制定适合当地草原情况的保护、建设、使用的细则。对牧 户使用的草场限定适当的使用强度,设定维护目标,切实做到草原使用 权利和草原生态环境维护义务要同时落实,并建立草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作为法制管理的科学依据。牧民保护草原不仅保护了自己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具有公益性, 可使周边地区的环境得到改善。对围封休牧维护自家草原效果良好的牧 民给予奖励以抵偿其少养牲畜而减少的经济收益,或

24、把恢复草原植被的 工程任务交由牧民完成,达到预定标准后给付报酬。为防止超载过牧, 可考虑制定适当的牧业税征收新办法,对超载的牲畜征收较高的税费。(三)合理配置水资源,逐步开发适宜的土地,建植人工草地与 饲料地利用河谷滩地、湖盆洼地、沙丘间低地等地下水位较高的适宜土地 (约占草原区总面积的5%-10%,建立各种模式的人工草地与饲料地是 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和草原畜牧业集约化经营的主要措施,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生态一产业工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以产业化的方式 推行,并多方依靠科技进步,丰富人工饲草料生产体系的内涵。当前, 锡林郭勒盟提出的“种植一点,改良一块,保护一大片的思路是符合 当前实际的一套完整

25、的草原保护和建设的模式。水利设施是建立人工饲草料地的必备条件,而人工饲草料地是减轻 天然草原压力使之得以休养恢复的保障,也是草原区环境得以保护,畜 牧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草原区水资源并不丰富,绝不能盲目超采。 水利建设面对的困难是水文条件与水资源的勘探不足,地下 水埋深往往超百米,工程投资大(机、电、井造价都高)、运行成本高 (电路损耗大)、投资效益低,需要国家给予运行费用补贴式优惠,以 利于牧民进行水利建设,使他们建得起、用得起。(四)按照资源与环境的区域特点和景观格局构建草原生态安全 体系草原牧区应保持完整的绿色国土内蒙古草原区北部与蒙古国相邻接的地区,目前仍保持着较完整的 天然草原景观

26、,并以家畜常年放牧为主要生产方式,构成了从草甸草原 带、典型草原带到荒漠草原带连续分布的草原牧区。其地域范围大体上 包括呼伦贝尔市的额尔古纳市、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自治旗、新巴尔 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锡林郭勒盟的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 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乌兰察布盟的四子 王旗,包头市的达茂旗,巴彦淖尔肋的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等15 个旗(市),总面积约32万km2当前,牧区由于超载放牧,天然草原普遍发生退化,生产力显著下降,草原畜牧业的 经营受到严重制约。为了使草原牧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必须扩展 牧区产业结构,利用低湿地资源,建立人工草地,增强牧区的饲

27、草料保 障体系,并实行夏牧冬饲,北繁南育,与农牧交错带紧密联系,面向国 内外市场,发挥系统耦合效应,创造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使草原牧区 完整的天然植被成为边疆国土的一道绿色防护带,为我国北方和内地的生态安全发挥不可代替的功能。在农牧交错带建立景观多样性的生态安全模式与开放型产业体系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农耕产业与牧养产业交汇的地带,是历史上两种文明长期相互交融所形成的特殊民族文化一经济地理区域,具 有其自身的自然一人文景观特点,反映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诸多领 域中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但由于时代的限制,这一地带的经济结 构只限于分隔经营的农业耕作生产和放牧畜养业生产,没有形成植物 生产与动物生

28、产深度结合的产业体系。内蒙古自治区横跨三北地区,沿嫩江、西辽河、长城及阴山山地一 线,构成了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主体部分;东至大兴安岭东麓的嫩江流域,西至阴山西段及黄河上中游流域,面积约占北方农牧交错带总体的 70%内蒙古境内的农牧交错带完整地代表了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基本特 征,其最突出的景观特点是在温带草原生物群域(Biome)的背景上,星散分布着粗放耕作的农田与村落等景观单元。农田的分布 格局是相对集中的山麓地带、河流沿岸、丘陵谷地及盆地中,由此向周 围扩展,逐渐稀疏分布。这种景观生态结构在卫星遥感图象上表现得十 分清晰。内蒙古的农牧交错带正处于中温带的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东 部的年均降水量约350-400mm中部广大地区平均降水量约300-350mm 西部约250-300mm最西部的河套平原年均降水量不足200mm成为灌溉 农业地区。在历史上,当地的农牧民为了追求较高、较稳定的生产力, 多从水资源相对较多的山前洪积地带、河谷地带进行垦殖开发,随着人 口增多,才逐渐开垦到丘陵坡地。农牧交错带的水、土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