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变迁与经济增长探析_第1页
产业变迁与经济增长探析_第2页
产业变迁与经济增长探析_第3页
产业变迁与经济增长探析_第4页
产业变迁与经济增长探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产业变迁与经济增长探析一、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产业结构是一个动态系统,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变化。总的来说, 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部门构成变动趋势; 二是部门比例变动趋势。部门构成变动趋势, 一是产业部门的增殖, 即产业结构体系由越来越多的 ( 有限地增殖)产业部门构成 , 历史的发展展示了第一、二、三次产业部门是如何逐渐发展起来的和如何构成不同的产业格局 , 在未来发展中 , 新的产业部门有可能形成第四次产业或第五次产业。二是产业部门的重组, 即产业部门的构成由变化的行业重新组成 , 如属于制造业部门的很多活动划归服务部门 , 属于服务部门的信息部门

2、将成为独立的产业部门等等。这两方面的变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动的 , 产业部门的增殖和重组往往是同时实行的。部门比例变动趋势反映了产业结构体系内各产业的地位消长。如果按产业部门产值比重序次排列 , 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在不同产业结构体系中表现下列几组模式: (1) 农业畜牧业林业矿业结构 ;(2) 农业工业结构 ;(3) 工业农业结构;(4) 初级产业制造业结构 ;(5) 初级产业制造业服务业结构 ;(6) 制造业初级产业服务业结构 ;(7) 制造业服务业初级产业结构 ;(8) 服务业制造业初级产业结构。上述 8 组模式基本上概括了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各种产业结构构成的格局 , 第 8 组模式 ,

3、即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格局 , 是当前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基本模式。对产业结构变动实行分析, 必须注意区别两个不同范畴的趋势, 一是绝对变动范畴, 二是相对变动范畴。绝对变动是指本身不同时点的动态比较, 如产值、就业量等等, 而相对变动是指各产业间的横向比较, 如产值比重、就业比重等等, 在正常情况下 , 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变动模式: (1) 产值、就业绝对增长而同时相对比重亦提升 ;(2) 产值、就业绝对增长而同时相对比重下降;(3) 产值、就业与相对比重均呈下降趋势。所以 , 在对发展趋势的分析中 , 某个产业部门的下降趋势并非意味着该部门没有增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 发展中的结构变

4、化是各产业的产值绝对增长, 而相对比重有的下降, 有的上升。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变能够看出 , 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结构变动表现出鲜明的规律性。从宏观来看, 第一产业本身的增长缓慢甚至停滞, 在整个产业结构体系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从初级产业部门为其他部门提供原料, 为人们的生活提供饮食必需品这个意义上说 , 第一产业仍然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 , 在整个社会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 但从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来看, 它已处于次要地位。第二产业本身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持续增长, 在经济由农业主体结构向工业化过渡的过程中 , 第二产业部门的扩大与持续增长是构成经济结构转变的根

5、本动力。在持续增长过程中, 新的产业持续涌现是第二产业部门动态结构体系构成的一个突出特点, 整个经济体系内容的丰富就是以第二产业体系内容持续丰富为基础的。工业化过程的完成最终确立了第二产业的主体结构地位, 但也预示该产业部门持续增长趋势的终结。第三产业的扩大和发展是“后工业化”经济的一个突出标志, 经济活动的“非物品化”趋势主要是以第三产业的空前发展为前提, “非物品化”并非是说物品化生产将会逐步消失或不重要 , 而是指经济增长和经济整体结构中的动力结构和构成比例的变化。( 二)产业结构变动表现阶段性和周期性。一个产业部门的形成并非是短时即成的现象, 而是一个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构成产业结构变

6、化的时序阶段。产业结构变化的周期是与经济波动的长周期相吻合的。当然,周期性特征体现在产业部门内部行业的变化 , 其周期决定着其变动的秩序和模式 , 尤其是主导产业的变化周期决定着产业部门内部结构变化的格局。( 三)产业结构的变动带有突出的国别特色,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特点。以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为例 , 进入“后工业化”较早的英国、联邦德国与意大利、西班牙、希腊有着明显的差别。到 1960 年 , 英国农、林、渔业占GNP勺比重已降到3%服务业已升至48%,而意大利则分别是22%和 32%。产业部门内部的结构变化在时间和格局上的差别更为突出。如建筑业的变化趋势极大地受到各国人口数量、土地面积和

7、收入水平及变化差别的影响 , 而矿产业则受到各国矿产资源质量以及参与国际交换方式及水准的影响。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同样表现出自身的一些特征。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产业结构畸形,发展次序混乱。在19531978年的整个时期 , 就产值构成看, 第一产业的比重从1953年的40.7%下降到12.99%(1978年我国第一、二、三次产业比重按GDP+算分别为28.1%、 48.2%和 23.7%。 ); 第二产业比重从43.67%上升到78.87%,已占居绝对优势地位; 第三产业的比重从15.6%下降到8.14%,呈非正常变化状态。就劳动力构成在一、二、三次产业中的分布来看,1953 年第一、二、三次产业

8、分别是83.1%、 8%、 8.9%,到 1978年分别为70.7%、 17.6%和 11.7%。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的构成比例看, 第一产业呈缓慢的下降趋势 , 但依然占绝对优势; 第二产业呈缓慢上升趋势, 但比重依然很小 ;第三产业则以更慢的速度呈上升趋势, 但在整个就业构成中比重最小。总的来看 , 在三次产业构成中 , 劳动力的构成比与产值的构成比之间 ,表现出极不对称的情况, 与正常的“一般发展模式”比较, 表现出畸形。在这个阶段因为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片面倾斜, 致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滞留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产值构成逆向发展和劳动力构成的缓慢上升 , 这种异常走向反映了这时期我国的交

9、通、运输、金融、商业等服务业和基础设施产业的严重短缺和发展滞后 , 显然 , 这个切都是和传统经济体制、工业化目标、片面追求重工业的高速发展等密切相关的。 1978 年以来 , 我国实施一系列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措施, 包括对经济结构实行调整, 放慢重工业的增长速度, 加快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 以求彻底扭转前期造成的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的状况, 这个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动从整体趋势看, 开始逐步符合工业化发展的基本演变规律,在19782002年时期,就产值构成看,第一产业的比重从28.1%下降到15.4%;第二产业比重从48.2%上升到51.1%,第三产业的比重从23.7%上升到 33.5%;劳动

10、力构成1978年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是70.5%、17.3%、 12.2%,到 2002年分别为50%、 21.4%和 28.6%。但是因前期产业结构畸形产生发展次序混乱,1978 年以来产业结构调整困难重重, 不但产业结构变动受阻, 而且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合的矛盾日渐突出致使大量企业, 特别是国有企业普遍缺乏竞争力。二、 Chenery 模型的估计经济理论只能作出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结构变化方向的描述, 但不可能对经济结构与相关变量的相关关系以及经济结构变化的趋势和速度作出定量的说明和预测 , 这是一个经验研究的问题。为了对经济结构变化的规律性实行精确的定量分析, 我们借用钱纳里和塞尔昆

11、的模型, 对我国19782002年的经济结构变化实行估计,回归方程是:lnx= % + B 1lny+ B 21n2y+ 丫 lnn(1)其中,x是用比重来表示相关的经济 结构,y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收入(人均GDP),n是总人口。对(1)式 y 求导,并乘以 y 得:xyyx= B 1+2B 21ny(2)同理得:xnnx= y (3)其中(2) 式表示经济结构的收入弹性。若观察期内人均收入(人均GDP是增加的,(3 1+2(3 21ny)的估计为正表示该部门比重上升,为负表示该部门比 重下降;反之则反。(3)式表示经济结构的人口弹性。丫的估计值表示 总人口增加1%该部门比重上升(丫为正)

12、或下降(丫为负)丫个百分点。 1.生产结构变化的趋势。用(1)式对我国19782002年期间生产结构 数据实行估计,解释变量是人均GDP以1978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和人口 总数 (年底数 ) 。估计的结果为: 1nx1=2.707+2.8371ny(2.135)- 0.1691n2y(-2.745)-0.9721nn(-0.574)R2=0.949F=130.6101nx2=24.122-2.1041ny(- 2.995)+0.1271n2y(3.918)-1.0071nn(- 1.524)R2=0.791F=26.4331nx3=-31.111+2.7831ny(2.002)- 0.1561

13、n2y(-2.424)+1.8981nn(1.071)R2=0.881F=51.607 其中 ,X1 、 X2、 X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的 GDFW占比重。采用(1)式对生产结构 实行拟合的结果是满意的,显著性P=0.000(近似值),可知其回归方程十 分显著。回归结果说明,第一产业GDR匕重的收入弹性是(2.837-0.3381ny), 表 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 , 第一产业部门生产比重下降, 且下降速度逐渐加快 , 人口弹性为 -0.972 表明 , 如果收入水平不变, 人口增长1%,则第一产业GD生匕重下降0.972%。这是因为,人口的增长从而劳动力的增加 , 意味着乡村劳动力

14、的大量增加 , 因为自然资源的约束, 大量乡村劳动力剩余 , 随着体制的持续变革 , 劳动力得以自由流动 , 第一产业部门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部门转移 , 随之促使第一产业生产比重的下降。第二产业GDFtt重的收入弹性是(-2.104+0.254lny),表明随着人均收入的提升 , 第二产业部门生产比重逐步提升, 人口增长 1%,则生产比重下降 1.01%,这说明第二产业生产比重随着人均收入的提升而上升,但上升速度又被人口增长产生相反的效应所减缓。第三产业GDR匕重的收入弹性是 (2.783-0.312lny), 人口弹性为 1.9, 这说明第三产业生产比重随着人口增长而大幅上升但上

15、升速度又被人均收入增长产生相反的效应所减缓。这正好验证了我国这个时期的实际情况。 2. 就业结构变化的趋势。我们再用(1)式对19782002年我国就业结构实行回归分析 , 估计结果为: lnn1=-4.444-1.195lny(-3.172)+0.043ln2y(2.447)+1.363lnn(2.837)R2=0.984F=423.156lnn2=5.269+4.064lny(8.997)-0.198ln2y(-9.504)-1.954lnn(-3.392)R2=0.963F=181.776lnn3=14.105+2.526lny(5.110)-0.093ln2y(-4.085)-2.26

16、9lnn(-3.600)R2=0.995F=1289.565 其中n1,n2,n3 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部门就业比重, 从拟合结果系数看估计值在统计上是显著的。根据以上计算,我国在19782002年期间,第一产业部门就业比重的收入弹性为 (-1.195+0.086lny), 人口弹性为 1.363, 表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随着人均收入提升而下降 , 下降速度随着人口增长而趋缓; 第二、第三产业部门就业比重的收入弹性分别是 (4.064-0.396lny)和(2.526-0.186lny), 人口弹性分别是-1.954 和-2.269, 说明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 , 而上升速度因人均收入

17、增长和人口增长而减缓。事实上 , 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 , 随着体制的持续变革 , 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得以自由流动 , 其流动数量符合边际递减规律, 以此相对应的就业比重在第一产业下降速度由快到慢进而趋于平稳; 在第二、第三产业的上升趋势也是由快到慢 ,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 , 大量下岗工人转而从事服务业, 出现第二产业劳动力剩余向第三产业转移 , 所以 , 第二产业部门就业比重进入平稳期甚至略微下降, 第一、第二产业共同作用 , 第三产业部门就业比重在观察后期仍有较大幅度上升。三、经济增长的部门因素分析上述研究是从总量的角度出发 , 对产业结构变化实行了分析 , 揭示了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 ,

18、 产业结构变动的规律性。在总量增长与结构变动的关系中 , 分析的视角是从总量增长看结构变动的趋势, 认为经济的增长必然带动产业结构的变换。这里我们略去资本、劳动力和科技进步等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 仅对产业结构变动 , 引起各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作用的相对应变化实行分析。为了分析和度量这种变化,引入一个经济增长的部门分解模型:Y(t尸!23i=1Yi(t)(4)其中,Y(t)表示第t年的GDP,Y(t)i(i=1,2,3)表示各产业部门第t年的增加值。对(4) 式求时间 t 的导数 , 并整理得:Y(t)/Y(t)= E 3i=1Yi(t)/Y(t)Yi(t)/Yi(t)(5)令G

19、p=Y(t)/Y(t);Gi=Yi(t)/Yi(t);Vi=Yi/Yi(t)则(5)为:Gp=3i=1ViGi令 V-i=1T!2Ti=1Vi 则有:Gp乏3i=1V-iGi(6) 其中,Gp 表示 GDP曾长 率 ;Gi 表示三次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增长率;Vi 表示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勺份额;T代表样本期长度;V-i表示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勺平均份额。 (6) 式即是一个经济增长的产业部门分解模型, 它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加权和 ,V-i 为部门相对应的权数。实际上V-i即为第i产业部门GDP型性,V-iGi表示第i产业部门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同时定义:Ri=(V-

20、iGi/ EV-iGi) xi00%(7)Ri代表第i 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相对贡献水准。显然, 它是一个动态指标, 反映了在国民经济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过程中 , 第 i 产业部门的增长对国民经济总增长的带动作用的大小。根据(6)式和(7)式对19782002年期 间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GDP曾长的部门贡献实行测定。数据按不变价 格计算 , 回归结果是:Gp=0.247Gi(8.575)+0.478G2(26.142)+0.224G3(9.109)R2=0.989F=618 .174 从上述回归的结果看, 统计检验的结果是非常显著的。模型系数之和:0.247+0.478+0.224=0.949这

21、表明,从经济意义上讲,总体经济 增长是各产业经济增长的加权和。据此可知,我国19782002年期间, 第一产业部门GDP单性为24.7%,即第一产业部门生产年增长率对于整 个GD叶年增长率的贡献为24.7%,说明第一产业部门增长1%,将带来 GD面额tf加 24.7%o同理,第二、第三产业部门GDP增长率又t于整个GDW增长率的贡 献分别为47.8% 22.4%o R1,R2,R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部门在 当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准。通过计算, 我国 1978 年R1=0.197,R2=0.652,R3=0.151,2002 年 R1=0.055,R2=0.800,R3=0.145 。 1

22、9782002年期间,我国的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第二产业,从1978年 65.2%的贡献上升到2002年达 80%;第一产业贡献水准由1978年的19.7%下降到2002年的 5.5%,第三产业贡献水准在这个时期下降了 1 个百分点。三次产业贡献水准比 1978年为1 : 3.31 : 0.77,2002 年为 1 : 14.55 : 2.64,由此能够看到,第三产业部门贡献相对第二产业来说 下降 , 而相对第一产业提升了。但也显示出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不足,产业结构还远没有达到现代产业结构的水平。四、结论本文对我国19782002年时期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及其对经济增长的 贡献和作用实行了定量分析

23、, 实证检验证明 , 模型的假设及其设定是合理的,随着人均GDP勺提升,而与人均实际收入水平及总人口的变化密 切相关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在人均GDPI升时,将越来越多的资金用于投资 , 而使消费率下降, 积累率上升。与此相适合, 生产部门必须生产越来越多的投资品 , 此外 , 政府强调第二、第三产业的重要性, 特别强调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大量的积累资金用于第二、第三产业部门 , 与经济增长相联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技术变化和第二、第三 产业生产的高效益, 又强化了这种趋势。模型没有使用政策变量, 完全用经济变量来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过程, 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化内在的规律性。在这个时期 , 我国经济的发展是快的 , 按不变价 格计算,GDP平均年tf长达9.37%;三次产业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第一 产业占GDP勺比重从28.1%下降到15.4%,第二产业从48.2%各升到51.1%,第三产业则从23.7%提升到33.5%,位次实现了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