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监测控制与卫生应急的技术实践_第1页
传染病监测控制与卫生应急的技术实践_第2页
传染病监测控制与卫生应急的技术实践_第3页
传染病监测控制与卫生应急的技术实践_第4页
传染病监测控制与卫生应急的技术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急性传染病监测控制和卫生应急的技术实践玉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树坤2018年3月15日内容:一、传染病的重点论题 (一)传染病及其病原体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病原体传播过程) (三)传染病病例五大症候群 (四)解决传染病散发、流行与暴发的关键问题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部门应急工作职责 (四)终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应具备的条件三、传染病防控的技术实践 (一)传染病五早 (二)疫情报告、管理和分析 (三)疾病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 (四)传染病的监测、调查、分析与控制 (五)监测、调查、分析与控制的主

2、要传染病 (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传染病报告、调查和处理四、结束语一、传染病的重点论题(一)传染病及其病原体1、传染病种类按国家法定传染病区分:甲类、乙类和丙类传染病,共三类39种。按传播途径、侵入门户、病原体定值区分肠道传染病:霍乱、伤寒与副伤寒、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呼吸道传染病:流感、肺结核、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麻疹、SARS、MERS血源性传染病: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虫媒传染病:疟疾、登革热、莱姆病传播模式与传染病种类 人传给人:伤寒与副伤寒、细菌性痢疾、艾滋病、病毒性肝炎 动物传人:鼠疫、布病、人禽流感、克雅病、狂犬病、猪链球菌病 人传人和动物

3、传人:非伤寒与副伤寒沙门菌引起感染性腹泻 环境传人和人传人:霍乱、按危害性与影响力区分重大、重点、一般传染病:艾滋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伤寒与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麻疹;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感染性腹泻其它区分新发现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HEV71 C4a手足口病;O157大肠杆菌病;O45大肠杆菌病;O139霍乱;韦太夫雷登沙门菌病等再现传染病:甲型副伤寒、手足口病、布鲁氏菌病、麻疹、肺结核、登革热等,一、传染病的重点论题(一)传染病及其病原体2、传染病病原体朊毒体、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细菌、真菌和寄生虫。 3、病原体及其传染病的因果关系一因一果:肠沙

4、门菌肠亚种副伤寒甲血清型甲型副伤寒。一因多果:EHEC感染性腹泻、DIC、HUS; EV71肠道病毒手足口病、神经源性肺水肿。多因一果:EHEC、EIEC、EPEC、ETEC、EAEC感染性腹泻; O1群霍乱弧菌、 O139群霍乱弧菌霍乱; EV71、CVA16等20多种肠道病毒手足口病4、传染病感染谱:下图临床疾病宿主反应病原体暴露未感染无临床疾病死亡重症中等程度轻症病原体感染无临床症状传染病感染谱的冰山现象一、传染病防控的重点论题(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病原体传播过程)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及其二个影响因素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除病原体的病人、携带者和携带病原体动物。传播途径

5、: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至侵入宿主前,在外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 经历的全过程。污染源、空气、水源、食物、接触、虫媒、土 壤、医源、水平、垂直传播介质易感人群:易感(缺乏特异性免疫力)、高危、重点、暴露人群自然因素:气候(气温、降雨量、相对湿度);地理;土壤;生物(苍蝇、蚊子)社会因素:城市化、环境卫生、环境污染、旅游业、抗生素、疫苗、诊断治疗技术、生活习惯传播过程传播模式病原体宿主环境易感宿主侵入门户贮存宿主传播途径排出门户病原体传染病三角模型传染病环状模型一、传染病防控的重点论题(三)传染病病例五大症候群1.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细菌:军团菌 肺炎链球菌 流感嗜血杆菌 肺炎克雷伯杆菌 肺炎衣原体 肺炎支

6、原体 等病毒:人流感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 人腺病毒 人冠状病毒 人博卡病毒一、传染病防控的重点论题(三)传染病病例五大症候群2.腹泻症候群细菌:沙门菌 志贺菌 弯曲菌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致病性弧菌(霍乱弧菌 副溶血弧菌)致泻性大肠杆菌 嗜水气单胞菌 等病毒:轮状病毒 肠道腺病毒 诺如病毒 札如病毒 星状病毒 小双节RNA病毒寄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 贾第虫 隐孢子虫一、传染病防控的的重点论题(三)传染病病例五大症候群3.发热伴出疹症候群细菌:链球菌 伤寒副伤寒沙门菌 伯氏疏螺旋体 等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人类小DNA病毒B19 登革热病毒 肠道病毒 风疹病毒 麻疹病毒一、传染病防控的重点论

7、题(三)传染病病例五大症候群4.发热伴出血症候群细菌:鼠疫杆菌 脑膜炎奈瑟菌 钩端螺旋体 猪链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病毒:汉坦病毒 登革病毒 埃博拉病毒 新疆出血热病毒一、传染病防控的重点论题(三)传染病病例五大症候群5.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细菌:脑膜炎奈瑟菌 b型流感嗜血杆菌 葡萄球菌 肺炎链球菌 猪链球菌 大肠杆菌 隐球菌 等病毒:乙脑病毒 腮腺炎病毒 肠道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寄生虫:弓形虫 囊虫 疟原虫(脑型疟疾)一、传染病防控的重点论题 (四)传染病散发、流行与暴发的关键问题:1、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艾滋病、结核病、免疫规划、改水改厕);2、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3、完善实施各年度传染

8、病防控工作计划和区(县)目标任务;4、聚焦高发病率传染病疫情与事件; 5、聚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根据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级)、重大(级)、较大(级)和一般(级)四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疫情波及2个以上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新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

9、染病重新流行。(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向社会发布突发事件的信息。必要时,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向社会发布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信息。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部门应急工作职责人民政府:卫生行政:组织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与处理

10、;应急接种与预防服药;督导检查与事件评估;制订技术标准和规范;普及卫生知识,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医疗机构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协助疾控机构人员开展标本的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院内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和院感控制工作。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部门应急工作职责卫生监督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各项措施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开展环境卫生、职业卫生等的卫生监督和执法稽查;协助卫生行政部门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调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中的违法行为疾控机

11、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监测与预警;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开展实验室检测;制订技术标准和规范;开展技术培训。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部门应急工作职责街镇及村(社区)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四十条的规定:传染病暴发、流行时,街道、乡镇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组织力量,团结协作,群防群治,协助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和报告、人员分散隔离、公共卫生措施的落实工作,向居民、村民宣传传染病防治的相关知识。12320:卫生热线。举报或投诉可疑传染病、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咨询传染病、慢性病等有关防病与保健知识;了解公共卫生法律

12、、法规与政策。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四)终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应具备的条件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的消除 传染源 所有诊断、报告病例接受治疗并获得治愈; 高度传播危险性病例、携带者得到规范诊治与管理; 一般传播危险性病例、携带者、隐性感染者得到限制; 密切接触者得到登记与管理; 污染源、污染媒介或环境病原体已经被消灭或移走,传播 途径已经被中断或消除; 暴露或高危或敏感人群人数明显减少或没有。 2、末例传染病病例发生后经过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3、控制程度与控制效果的综合评价 确定无再传播和扩散,可进入常态化监测控制阶段。三、传染病防控的技术实践重要环节关键控

13、制措施病原体(来源与进化)严格执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法规严格控制改变病原毒力和致病力的基因工程实验传染来源尽早查明传染来源,消除传染来源或者隔离治疗病例传播途径尽早查明传染途径,采取针对性的阻断传播途径措施易感宿主明确易感宿主特征,采取免疫接种,预防性医学处置或者加强个体暴露防护病原体排出对已知的病例及早治疗,消除体内病原体(如无有效治疗方法,需要隔离)妥善处置病例的各种排泄物三、传染病防控的技术实践(一)传染病五早:1、早发现: 症候群识别;流行病学史;其它临床表现2、早诊断: 病原体培养鉴定;病原体成分检测;机体免疫应答检测3、早治疗: 抗细菌;抗病毒;抗原虫;对症治疗;中西医

14、治疗4、早报告:可治!5、早预防:可防!三、传染病防控的技术实践(二)疫情报告、管理和分析完善各种疫情报告分析资料,进行半年、全年2次疫情分析,做好传染病疫情日观察、月简报、季年度的分析工作。传染病疫情分析内容包含: 疫情概况;三间分布特点;重点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质量;传染病趋势预测;下一步工作建议。三、传染病防控的技术实践(三)疾病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市县区级根据疫情动态监测情况、暴发疫情调查依据,进行针对性预警和风险评估。每年提出3次以上预警,每季度开展1次风险评估。及时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信息作出反应。疫情数据化预警、疫情变化时空节点、精准控制。三、传染

15、病防控的技术实践(四)传染病疫情监测、调查、分析与控制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CISDCP)疾病监测网络报告数据显示或者其它方式发现散发、流行、暴发2、调查个案,核实散发、流行、暴发诊断3、确定病例定义,调查、统计病例数4、调查、收集并描述流行病学资料,获得病例的月份、季节、年度、区域和人群分布等流行特征(“三间分布”、临床表现、潜伏期)三、传染病防控的技术实践(四)传染病疫情监测、调查、分析与控制5、调查、收集环境卫生学等资料,获得病例发生与分布的相应证据。6、建立病因假设(流行病学病因?环境卫生学病因?传染病?)7、验证病因假设 病例对照;队列研究;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 病例与环境标

16、本检测(病人与媒介样本的病原体、病原体成分、污染指示菌和病人机体免疫应答); 病原体研究三、传染病防控的技术实践(四)传染病疫情监测、调查、分析与控制8、病因分析和结论(传染源、传播途径、高危人群、危险因素、病原体和污染源)9、采取预防控制策略措施(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行政措施;社会措施)10、评价预防控制效果、转归、趋势 ,并进行风险、负担评估;11、明确防治工作重点,并提出对策建议;12、提供暴发调查处置的初次、进展、结案报告。首例发病首例就诊流行病学确认开始应急报告控制机会1、传染病暴发流行过程检测采样潜在的病例预防首例发病首例就诊开始应对流行病学预警/确认2、流行病学预警和确认在应对中

17、的作用检测结果采样人 群地 区时 间病 例评 估 信 息病原?来源?传播?流行曲线点源传播持续性同源传播多波人传人或新暴发基于流行病学等五个学科分化融合双向性结果结论的肠道传染病病因学大统一理论的概念模型注:图形上半部分阐明肠道传染病流行病学等五个学科各自病因内容及其相互联系;图形下半部分显示五个学科融合性必要病因与促进病因及其联系;A、B箭头分别标明五个学科病因分化结果与病因融合结论之间的双向性联系2010年4月-2011年8月A县600伤寒与副伤寒病例年月分布注:流行病学与卫生学调查和禁售凉菜与销毁蔬菜地干预均用箭头标识 A县甲型副伤寒暴发的数据化预警指标、严重性与风险度和公共卫生行动序号

18、 指标 严重性与风险度 公共卫生行动1 传染源传播风险性 传染源广泛存在,高危病例与携带者的绝对数与构成比较大 严重;高风险 执行足够的控制手段将风险减少到最低 各个区域人群病例数、构成比与发病率有差异 中等风险 在采取措施进行全面管理后,继续 各个时期病例时间分布的变化 中等风险 在采取措施进行全面管理后,继续 各个年龄组人群病例数、构成比与发病率有差异 中等风险 在采取措施进行全面管理后,继续2 公共卫生设施不良 污水系统排放处理不规范 严重;高风险 执行足够控制手段将风险减少到最低 地表水污染与食物污染 严重;高风险 执行足够控制手段将风险减少到最低 饮水系统未污染 最低风险 执在考虑所

19、有风险要素后,继续3 暴发或流行的出现 严重;高风险 执行足够的控制手段将风险减少最低4 病例数与气象变量无关联性 中等风险 在采取措施进行全面管理后,继续5 人群卫生习惯不良与发病有关联性 严重;高风险 在采取措施进行全面管理后,继续高危病例与携带者:从事高危险性职业(饮食服务、供水管理、保育等)和居住环境敏感区域(生活污水会污染水源、蔬菜等)的病例与携带者,传播病原体的危险性最大,并有污染食物、环境和危害相应服务、居住人群等风险。一般病例与携带者:处在普通家庭、集体宿舍、社区的病例与携带者,仅有污染相关生活用品、物体表面、污水区域和危害接触人群的风险。A县甲型副伤寒暴发及其病原菌传播的数据

20、化预警和风险评估年度月份范围病例数a污水病原菌量b菜地蔬菜病原菌量c气象变量d餐馆蔬菜病原菌量e风险度月平均气温()月平均降雨量(mm)月平均相对湿度(%)201035开始有病菌开始有污染24.845.855开始有污染中等风险 514病菌积累污染积累29.596.660病菌快速繁殖高风险 740病菌快速积累污染快速积累29.487.863病菌快速繁殖高风险 9302病菌快速积累污染快速积累25.983.969病菌对数繁殖高风险 1112145病菌快速减少污染快速减少19.057.472病菌对数减少高风险2011139病菌快速减少污染快速减少16.520.562病菌快速减少高风险 326病菌减少

21、污染少见22.748.860污染少见中等风险 514病菌很少污染少见28.8121.059污染少见中等风险 785病菌极少污染少见28.885.565污染少见最低风险a:2010年4月指示病例出现。 b: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排放污水病原菌存在。c: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菜地蔬菜污染存在。d:月平均气温18、月平均降雨量40mm、月平均相对湿度50%都可能促进伤寒与副伤寒暴发或其病原菌传播,随着月平均气温、降雨量、相对湿度增大促进作用也变大。e: 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餐馆蔬菜污染存在。A县600例伤寒与副伤寒暴发的疫情变化时空节点和卫生应急疫情过程 日期范围 (天数)

22、 新增病例数及其空间节点 卫生应急起始期 2010.4.1-2010.4.30(30) 5 高危传染源管理低速进展期 2010.5.1-2010.8.20(112) 44 综合性防治快速进展期 2010.8.21-2010.10.10(51) 207 病因研究高峰趋稳期 2010.10.11-2010.10.20(10) 47 治本措施快速下降期 2010.10.21-2010.12.20(81) 203 治本措施低速下降期 2010.12.21-2011.6.30(192) 89 综合性防治完全控制期 2011.7.1-2011.8.31(62) 5 终止应对在588例确诊甲型副伤寒病例中,

23、澧江镇报告327例,占报告总数55.6%,发病率高达684.0/10万;其他乡镇和农场共报告261例,占报告总数44.4%,发病率为169.4/10万。2040岁年龄组病例数占78.6%(462/588),2040岁组人口发病率高达47.2/万),其它间距10岁各个年龄组人口发病率范围是5.0/万25.6/万。二、传染病防控的技术实践(五)监测、调查、分析与控制的主要传染病 鼠疫;霍乱; 伤寒与副伤寒;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 流感、禽流感和不明原因肺炎; 手足口病; 狂犬病、布鲁氏菌病和炭疽; 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病毒病; 其它传染病 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登革热等 二、传染病防控的

24、技术实践禽流感(avian influenza)与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一)术语1、高、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PAI virus;LPAI virus);2、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PAI)3、人禽流感(human avian influenza)由禽类某些甲型流感病毒亚型毒株引起的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3、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Human infection with high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4、甲型H5N1流感病毒(influenza

25、 A H5N1 virus)、甲型H7N9流感病毒(influenza A H7N9 virus)5、甲型H5N1流感(influenza A H5N1)、甲型H7N9流感(influenza A H7N9) (二)传染性和关注度1、AIV存在于自然宿主(海鸟、野鸭、海鸥、鸡、火鸡、珍珠鸡、鹌鹑、鹧鸪、鸵鸟、雉、鹅、鸭等)肠腔和呼吸道内,有较严格的宿主范围限制性,不易传染人。2、能直接感染人AIV:H5N1、H5N6、H7N9、H7N1、H7N2、H7N3 、H7N7、H9N2 、H10N8、H6N1等亚型毒株,3、最引人关注(引起人类重症、死亡病例):甲型H5N1、H7N9流感病毒(HPAI H5N1、LPAI H7N9)。 引人关注(也引起人类重症、死亡病例):甲型H5N6、H7N7流感病毒(HPAI)。 甲型H10N8、H6N5流感病毒(LPAI)。 低度关注(通常只引起人类无症状、轻型病例):甲型H9N2、H7N2流感病毒(LPAI)。三、传染病防控的技术实践(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传染病报告、调查和处理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级医疗卫生机构:1、疑似传染病病例发现报告的及时率、报告率;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发现报告的及时率、报告率、完整性;3、重点传染病病例网络报告、个案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