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精心整理)_第1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精心整理)_第2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精心整理)_第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精心整理)_第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精心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19世纪、20世纪之交,中国文学开始了在民族存亡背景上的外部与内部双重的现代化努力,许多观念性的变革在1898年前后发生。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器物上感觉不足制度上感觉不足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近代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变革对文学发展的影响:1、西方知识观念对文学的促进西学东渐,中国知识分子逐步接受西方的近代科学观念,以此为基点思考国家和民族命运,变革和维新成为时代主潮。2、社会变革对文学的促进文学活动和创办报刊有了法律保障,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言论、著作、出版等自由。具有大众化、平民化、民主特征的现代出版业逐步兴盛,为文化和文学的普及奠定了传

2、播基础。科举制度废除,社会出现了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出现了职业作家群。文学平民化、大众化的价值取向。3、文学自身发展的促进。古典文学形式(诗词文赋)的式微,新的文学形式的孕育。文学自身发展的现代性追求导致传统文学产生新的质变。二、文学观念的变革(一)梁启超的“三界革命”晚清时期,出于“新民”目的和改良社会的需要,梁启超提倡“诗界革命”、“文界革命”与“小说界革命”,即“三界革命”。1、“诗界革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下形成的文化运动。“诗界革命”为梁启超首倡,其黄遵宪为主将。“诗界革命”主张诗歌要有新意境,要有新语句,要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旧瓶装新酒”,要求保留诗歌的旧形式,变革不

3、彻底。其目的主要是以诗歌革命的旗帜为政治改革张目。黄遵宪提倡“我手写我口”,把新思想新材料入诗。他最早提出了用俗语进行文学创作。“诗界革命”在观念上影响到1918年的新诗运动。2、“文界革命”梁启超在1899年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文界革命”的具体内容:吸收西方的雄辩体、随笔体,结合魏晋文风,把古文从“义理、考据、辞章”中解放出来,以西方近代思潮替代圣贤义理,以丰富的世界进化维新的史实突破拘谨的考据,以俗语、外来语入文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法。“新文体”:粱启超借鉴日本和西方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创造出一种“新文体”。其特点是思想新颖,文白夹杂,平易畅达,笔锋饱含感情,具有很强的鼓动力。3、“

4、小说界革命”晚清政治改良思想家希望小说成为改良社会政治的重要工具。梁启超在译印政治小说序,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等文中阐释了他的小说革命主张。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小说之力表现为“熏、浸、刺、提”四个方面;小说具有新民救国的效力。(二)晚清白话文运动文言文已经无法表现现代人丰富复杂的思想、精神和繁复的内心世界,无法表现现代人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当语言无法表现它的对象时,变革就成为一种必然。最早提出“言文合一”的是黄遵宪,他认为“言文合一”使西方国家文化普及,科技发达,社会进步,中国“言文分离”是落后的根源,是愚民的工

5、具,文言误国。晚清白话文运动中的“我们”和“他们”。(三)鲁迅、周作人的“立人”观点周氏兄弟的文学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提出“文章者,国民精神之所寄也”,强调文学的长远功效,而非现实的实用性,希望文学通过对民族精神、国民灵魂的熏陶和改造来达到振兴民族的目的。即鲁迅后来的文学“立人”思想。(四)域外小说翻译运动一批知识分子认为西方的强大主要得益于文学尤其是小说的教化与新民,尤其强调小说对政治思想的宣传与政治运动的配合。于是,翻译西方小说成风,使中国文学受到西方文学的广泛影响。林纾的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迦因小传等。周氏兄弟的翻译:域外小说集。三、文学革命前20

6、年中国文学概况1、政论散文:以梁启超成就最高,梁启超把自己的新文体作为新民的觉世之文,以此传播西方的政治思想,鼓吹立宪、新民、强国,是富含感情,汪洋恣肆的魔力文字。如少年中国说、新民说等。2、革命派散文:以章太炎成就最高。文章动人心魄,自由尖锐,富于创造。革命派散文具有革命性、斗争性、鼓动性与通俗性的统一。3、政治小说:宣传政治观念,关注社会问题。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4、谴责小说:讽刺带谩骂。出现了四大谴责小说:刘鹗的老残游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5、鸳鸯蝴蝶派小说:市井通俗言情、奇侠、黑幕小说,倡导文学是消遣的游戏的金钱的文学观念,主要以礼拜六杂志为

7、代表。影响较大的小说:徐枕亚玉梨魂,张恨水啼笑因缘,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广陵潮等。6、翻译小说:林纾、周氏兄弟史学家认为,“变”有三个级度:一是十年期的时尚之变;二是百年期的缓慢渐变;三是不基于时间维度的激变或称为“剧烈脱节”,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变”在三个维度上都有表现。清末民初的文学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准备期,是近代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过渡阶段。中国现代文学的真正开端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准确的说是1917年的“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一、文学革命爆发的思想背景1、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处于内焦外困之中,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当时的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

8、眼光探首域外,向西方寻找救国的方略,主张开放国门向西方学习,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是先驱。2、到19世纪80年代,康有为和梁启超将这一思想推向高潮。他们直接提倡西学,办新式学堂、学会,办报纸。所谓“家家谈时务,人人谈西学”。梁启超的“三界革命”。3、译介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思想是晚清维新运动在文化上的一个贡献。二、文学革命爆发的文化背景1、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廷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中国国力的严重不足,他们最先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和追赶世界潮流、拯救中华的紧迫感。2、在中国文学现代化观念的变革中,应首功应归诸梁启超。他以文学评论家的身份首先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

9、命”。3、白话文运动。4、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的翻译和输入。三、新文化运动的客观条件1、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年多年的封建帝制,中国社会转型成为可能。2、清朝末年(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度,同时新式学堂、新式文化教育得以发展,一大批新式教育培养出来的知识者群体(他们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自主开放意识),成为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的生力军。3、现代印刷和出版业的发展,晚清报业与专门文学杂志的出现,加之现代稿费制度的规范化,为职业作家的出现提供了经济保证。4、科举制度废止后,终止了知识分子的仕进之途,一大批读书人被抛进了自由知识分子的境地。此时出现了以“思想”和“写作”作为的谋生手段、体现

10、其自身独立价值的新的途径,他们有了新的活动空间。5、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契机。四、新文化运动的本质新文化运动的本质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外国文学作品的引入。几乎所有文学革命的发起者和参加者都做过译介外国文学的工作,如鲁迅、胡适、周作人、刘半农、沈雁冰等人都是极为活跃的译介者。西方各种文学样式和创作手法的涌入和被接受。在五四后短短的几年内,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各样的文学思潮及相关的哲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文学革命的思想根源来源于外国文学的影响在文学革命的酝酿过程和发动初期,发难者就直接从外国文学中得到过启示。如胡适和陈独秀。借鉴外国文学建设新文学1、周作人人的文学大

11、力介绍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发现了人”,提倡“灵肉一致”的人道主义文学主张。规定了新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影响了整个“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的走向。2、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一文中所做的历史唯物论的初步解释,则是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观点的影响。第二节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兴起了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这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革命运动,它高举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旗帜,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也给文学以精神核心。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反对

12、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文学革命”的正式提出是1917年2月。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是文学革命“发难”的信号和第一篇宣言。提出文学改良“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阐释文学的进化论,提出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号召。胡适侧重于从语言、形式谈论文学变革。胡适的新文学初期理论(侧重语言、形式)1、胡适理论建树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观念论”。这两者相辅相成,筑起胡适的文学思想(也是文学革命的指导思想)。2、在新文学的思想内容与方法上,胡适宣扬个性主义,主张采用写实

13、主义。从而引发了五四后一、二年间的“问题小说”与“社会问题剧”的创作热潮。他还在谈新诗等著述中提出过“诗体解放”,新诗不仅要用白话,还应不拘格律,向自由诗发展。他自己则实践着写出了新诗尝试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生了文学革命运动。结束了以文言为载体的古代文学,诞生了以白话为载体的新文学。发起人是胡适、陈独秀等人。很快就获得广泛的支持,新文学诞生,旧文学消亡。从那以后,中国文学的语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文学的性质和内涵也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语言,采用白话。古典文学是文言。在古典文学中,只有边缘化的文学体裁才运用白话。所以,五四文学是现代文学的开端。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1)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14、。(2)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批判封建文学文以载道的观念,提倡国民文学,社会文学,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恢复文学中人的尊严。(3)注重吸收外国文学的影响。(4)创作方法提倡以现实主义(写实主义)为主要方法。文学革命的实绩(1)白话文取得了对文言文的胜利。(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生态环境,新文学社团大量出现,文学思潮的论争和文学创作逐步出现繁荣。(3)提出了新文学创作的新观念。(4)出现了一批创作成果:鲁迅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冰心斯人独憔悴、许地山命命鸟、郁达夫沉沦、胡适尝试集、郭沫若女神。文学革命的意义1、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

15、遣等传统文学思想加以否定,代之以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2、在文学内容上,体现着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充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3、在语言形式上,摒除了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和手法,创造了既与世界文学相联结,又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文学社团流派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成立的第一个纯文学社团。创作上主张“为人生”的艺术。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成立时间:1921年1月。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会刊:小说月报。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

16、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发起人为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办有刊物创造、创造周报、创造日。创作上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崇尚自我,注重个性,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1926年后,创作社一些成员投身革命活动,由浪漫主义转入现实主义,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新月社:新月社的活动1923年始于北京,1924年正式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多系英美留学生。出版的期刊先后有诗镌、新月、诗刊,新月社主要探讨新格律诗的创作,对新诗进行了有意义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推动了新诗形式上的发展与繁荣。推崇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强调文学表现

17、人性的纯正与文学的形式革新。语丝社:语丝社于1924年11月在北京成立,因语丝杂志而得名,是“五四”后一个重要的社团。以鲁迅、周作人为中坚,成员有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语丝社提倡散文,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以简短犀利的思想杂感、社会批评随笔、小品散文成就最高。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语丝体”。“语丝文体”的特点:“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要竭力加以排击”。(鲁迅语)文学论争与复古派林纾的论争:文白之争、新旧文学之争。1919年初,新文学阵营展开了对林纾为代表的复古派的批判。林纾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为维护封建道德,写了致蔡鹤

18、卿太史书、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等文以及荆生、妖梦等小说,攻击新文化运动“覆孔孟,铲伦常”,说白话文“鄙俚浅陋”不能用来写文章。新文学阵营对此进行了反击,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蔡元培发表答林君琴南书。论争以林纾的失败告终。与学衡派的论争: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对立。1922年1月,东南大学教授吴宓、梅光迪、胡先骕等在南京创办学衡杂志。学衡派学贯中西,深受新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批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认为只有继承传统才能建设新文学,思想倾向稳健保守。他们的观点受到新文学阵营的反击,以鲁迅的驳斥最为尖锐。他发表了估学衡,对学衡派进行了嘲讽和批判。论争体现了文化激进主义

19、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对立。与甲寅派的论争。1925年,时任北洋政府司法、教育总长的章士钊恢复甲寅杂志,以此为阵地攻击白话文和新文学,连续发表评新文学运动、评新文化运动等文章,对新文学和白话文进行攻击,为文言辩护,提倡“读经救国”,“废除白话”,主张文言,宣扬复古。鲁迅、茅盾、成仿吾等人撰文对之进行了批判,在进步思想界和新文学界的反击下,甲寅派很快偃旗息鼓。五四文学精神及其历史评价五四文学留给后世的,主要不是具体的创作法则和文学规范,而是一种文学精神。(一)“重新估定一切”的叛逆精神周作人复古与反动:新文化的精神是什么?据胡适之先生的解说,是评判的态度,是重新估定一切价值。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

20、的全盘性反传统。(二)“人的文学”的个性精神“人”的发现,是五四最重要的收获,是中国文化由传统走进现代的标志。有了“人”的发现,才有了反礼教“吃人”的道德革命的呼声,才有了个性解放的“立人”主张,也才有了五四新文学的新精神和新内容。“人的文学”是以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为思想基础的。它以人道主义对抗否认人的价值、抹杀人性合理发展的封建蒙昧主义,以个性主义对抗以君为本、以父为本、以夫为本的封建伦理思想。鲁迅:为人生,且改良这人生;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文学研究会:为人生;创造社:自述传、自我抒情。(三)忧国忧民的悲剧精神新文学表现“人”的觉醒,主要不是谱写新时代“天赋人权”、“四民平等“的欢

21、歌、而是描绘封建文化和专制社会扭曲人性、压抑生命的悲剧。悲剧几于成了五四作家共同的创作形态。五四新文学家的悲剧精神,首先表现为悲剧意识的觉醒,突破大团圆模式。五四新文学的悲剧精神,又是一代觉醒者孤独心态的折光。(四)“拿来主义”的开放精神鲁迅及其创作狂人日记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开端。吃人问题的提出历史上的吃人传统,文言文的题叙,是用写实的手法来写的。“吃人”主题小说“意在暴露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借狂人的言行及遭遇,揭露出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吃人”历史,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吁,表现出彻底反封建的启蒙精神。主题的建构方式小说以狂人的病情和意识流动

22、为具体内容,从三个层面上展开对于封建社会吃人本质的揭示:从外部环境上,揭示吃人的普遍性(赵贵翁奇怪的眼色、小孩铁青的脸、路人的交头接耳及张开的嘴、女人咬你几口的话、佃户讲的吃人的故事);从家庭内部着眼,透过封建礼教所依附的基础家族制度,对大哥平常的吃人言行的描写;从自己也在无意中吃过人的怀疑入手,剖析整个封建礼教对社会成员的无形同化,个人也不可避免的成为旧道德罪恶的载体和无意识的维护者,这是封建社会罪恶和得以长期维持的根源。文本结构狂人日记采用日记体,由小序和正文两部分组成,二者之间充满了张力。小序(文言):文言小序近于写实,交待出:日记的来历性质是病历形式是语无伦次作用是供医家研究。狂人已病

23、愈,去某地候补去了。正文(白话):13则日记构成。记录了狂人的心理状态,在现实吃人与制度、文化吃人之间建立观念联络,以此表明“吃人”主题。礼教吃人:对封建文化的深度批判狂人日记是日记体小说,全部都是狂人神经质的精神妄想。表面看好象很荒诞,不过是一些梦呓式独白,但是这种梦呓暗示着对封建文化的深刻否定。狂人是一个迫害狂,他对世界的核心感觉是恐惧:所有的人都是他的敌人,都在迫害他,都要吃他。走在街上,所有的人都要害他,都要吃他,他大哥也要吃他,医生给他看病,也是看肥瘦,也要吃他,最后发现,自己也是曾经吃过人的。总之,狂人感到他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人吃人的世界。阿Q正传之所以具有巨大的影响,主要是由于

24、其思想深度的原因。这种思想深度体现在,它一方面是对中国人精神弱点的批判,另一方面却又涉及到普遍的人性。作品本身既有很强的文化批判的针对性,又有巨大的超越性。优秀的作品往往是既有现实性,同时又有永恒性。这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部作品。也是鲁迅小说中最长的一篇,有人称其为“中篇小说”。基本内容(情节介绍)小说主要讲述了阿Q这个人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故事,刻画了他的精神特征。(1)阿Q生活在未庄,是一个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穷汉。他靠打短工来维持生计。(2)他虽然穷却又很自大,常对人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我儿子也一定比你强(尽管这时他连老婆都没有)(3)他虽怯弱,有时也会与人打架,打输了就自

25、己说自己是畜牲、是虫豸。但过后他一想到“我被儿子打了”,精神上胜利了,于是也心满意足地走了。(4)后来因为向赵太爷家里的女佣人吴妈求爱,被赵太爷打了一顿赶出了未庄。到城市里转了一段时间又回到未庄。似乎还有了点钱。(5)辛亥革命爆发,他也跟着起哄,大叫造反了!尽管他根本不知道这场革命为何物。(6)后来抓革命党,把他抓了。他糊里糊涂承认了,画了押,被处决了。作品主要是写人的,关键就在于人物的塑造。作品成功就是因为塑造了阿Q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作品的思想深度主要从这个阿Q性格中体现出来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

26、的精神胜利法。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出阿Q从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阿Q形象的特征及其精神胜利法。阿Q是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也是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1)妄自尊大和自轻自贱(2)敏感忌讳和麻木健忘

27、(3)质朴愚昧和圆滑无赖(4)率真任性和正统卫道(5)争强好胜和忍辱屈从(6)善于变通和自我解脱鲁迅通过刻画阿Q形象,深刻地揭示了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和危害。指出了精神胜利法是落后的民众走向革命的绊脚石,从而形象而又深刻地昭示了进行启蒙、改造国民性的极端重要性。通过阿Q的悲剧,提出了民众(包括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暗示了只有唤醒民众,才能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作者告诉我们,阿Q虽然落后,但如果有正确的启发和引导,也不会造成悲剧。但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的革命党人,根本没有去注意民众,发动民众,启示他们的觉悟,以致他们始终不懂得革命是什么。这正是辛亥革命不彻底的地方。鲁迅

28、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揭示、鞭挞“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改造国民性。这是鲁迅作品的一个基本的思想。阿Q的性格就是鲁迅眼中的中国人的性格。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鲁迅眼中的中国人劣根性。阿Q是一个农民流浪汉,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无妻无儿,是农村社会中的最下层的农民。他与鲁迅笔下的其他农民有类似的性格,具有浓厚的封建意识。如,男女授受不亲,男女之大防,看到男人与女人在一起就义愤填膺,装出正人君子面目。又如,狭隘、封闭,拒绝接受自己经验以外的事物。明显地带有夜郎自大的那种狭隘性。凡是不合于他的生活经验的,他一律否定,排斥。未庄把长凳子,叫长凳,他认为应该叫长凳,而城里人却叫条凳,他认为城里

29、人是不对的;油煎大头鱼,未庄人放葱叶,而城里人却放上葱丝,他认为城里人是错误的。看到假洋鬼子没有辫子,他也愤愤不平,认为假洋鬼子是里通外国的,没有做人的资格。从这里,可以看出封闭的宗法农村农民的精神愚昧、落后。阿Q性格的独特之处是精神胜利法。他的愚昧落后主要体现在精神胜利法上。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对于民族性格弱点的深刻发现。精神胜利法,就是不敢正视现实,以一种自我欺骗的方法掩饰自己的悲剧处境,从而在获得精神上的平衡,甚至满足感、幸福感。无论自己处在怎样的困境之中,无论自己怎样悲惨,不幸,都能够在精神上寻找到解脱的方法。转悲为喜。在作品的二章优胜纪略,第三章续优胜纪略中有详细的刻画。阿Q的革命是个

30、人欲望的满足,是对环境的盲目报复,充分反映了农民个体生产者的狭隘和落后意识。“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辛亥革命依然毫无胜利的希望,他将以自己为核心重新组织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等级制度”。阿Q的革命悲剧在客观上暴露了辛亥革命的弱点:无视农民的革命要求,革命后局面依旧,革命成了换汤不换药的政权形式的变更。辛亥革命忽略了国民的精神改造,即“人的现代化”问题。阿Q革命就是个人欲望的满足,也是他阴暗心理的暴露。革命就是权利,杀人,财物,女人。权利欲望、物质欲望以及身体欲望。这样的革命,根本就不可能是社会进步意义上的革命,而只能是改朝换代。说到底,阿Q革命,就是要自己由奴隶而变成统治者。对于阿Q革命的

31、态度,反映了鲁迅对于辛亥革命的态度。在鲁迅心目中,辛亥革命就是改朝换代,民国只是一个招牌。社会并没有什么变革、进步。呐喊和彷徨的基本内容反封建:揭露宗法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弊害。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祝福对农民的思考:刻画农民的灵魂,剖析其精神病态,达到批判国民性弱点和思想启蒙的目的。阿Q正传故乡离婚祝福对知识分子出路的思索:描画新旧交替时代觉醒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和悲剧命运。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对辛亥革命的反思。风波阿Q正传呐喊、彷徨的思想价值及人物形象(一)揭示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从三个方面体现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1、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2、关于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

32、注3、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二)人物形象1权势者形象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些有钱有权有势的“阔人”,如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离婚中的七大人等。他们自觉地维护着封建传统及其伦理道德规范,并体现了冷酷、虚伪的精神特征。2积极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卫道者形象。肥皂里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干亭等封建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属于这一类。四铭是典型的封建假道学,表面上道貌岸然,高谈阔论,保存国粹,对新式教育极为愤恨,哀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道德沦丧,但实际上卑下、虚伪。3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形象鲁迅认为,各种形式的封建思想观念,在精神上戕害着等级社会的下层人,侵蚀着他们的灵魂,从而严

33、格地控制着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以维护封建秩序,因而他在呐喊彷徨中塑造了较多的不觉之中被吃掉的形象。农民和小市民形象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鲁迅第一次把农民的生活状况及其精神状态深刻地加以艺术展现,提出了农民问题。他们的政治经济地位极其低下、悲惨,但精神上却愚昧麻木,构成物质与精神之间的深刻矛盾,鲁迅以深刻的同情描写其悲剧命运。中国传统妇女的悲剧形象明天祝福离婚可以视为描写中国传统妇女悲剧命运的三部曲。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意义就在于深刻地揭示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奴役国民尤其是妇女的残酷性和荒谬性。下层旧知识分子形象孔乙已、陈士成曾如醉如痴地追求功名利禄,却终生未爬上统治者的显赫地位,而他们所受的教育又不

34、能支持其在社会上生存下去,最后成为封建科举制度的殉葬品。以孔乙己、陈士成的悲惨命运来暴露封建等级观念吃人的罪恶。呐喊彷徨的创作基调和文学史地位基调忧愤深广历史地位:既是现代小说的开始,又标志着现代小说的成熟。呐喊和彷徨的艺术特色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为主,同时带有象征主义和心理分析色彩。在艺术风格上,白描为主,亦有抒情、讽刺等多种风格。在格式上,“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在情节上,不追求离奇与曲折,而是注意情节的深刻蕴含。在人物塑造上,具有典型性。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常用“画眼睛”的方式。鲁迅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独创性既表现了张扬个性的可贵,又揭示了社会解放、经济解放对个性自由、婚姻家庭幸福和

35、妇女解放的制约,及个人奋斗的脆弱无力,对知识分子具有警策作用。既肯定知识分子的历史进步作用,也发掘与批判了他们身上的种种危机,为知识分子的成长进步指明了一条自我批判的道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人格依附型人格即: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不敢越雷池半步。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鲁迅是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的小说实现了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1提供了新的小说观念鲁迅的取材和写法,借鉴了西方现代小说的体式,以现实主义方法为主,实现了对传统写法自觉、大胆的突破。2、提供了新的人物、题材和新的思想主题新的人物: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真正写了普通农民的小说家。新的题

36、材:中国现代小说两大基本题材(农民、知识分子)都是由鲁迅开创的。新的思想主题:观察与表现普通人命运的独特视角,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主题。3故事情节的弱化与灵魂揭示的强化呐喊彷徨为了更深入地揭示人们灵魂状态,对故事情节的曲折和完整并不倚重,狂人日记、故乡、伤逝、在酒楼上等大都是以人物的情绪感受作为小说的整体框架,故事情节和生活画面被编织进人物的情绪感受之中。4结构的两种基本模式与总体的封闭性两种模式一是“看被看”,一是“离去归来再离去”。“看与被看”的结构模式在彷徨中有一篇极富有象征意味的小说示众里有着独特的表达。孔乙己通过对叙述者的精心选择,构成了多重“看被看”的深层模式,将这种“无主名无意识的杀

37、人团”以艺术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小说的主题更加丰富。其它作品如祝福、药、狂人日记等也都有看被看的场景或结构“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也基本构成一个系列。这类作品有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故乡等。这类小说叙述者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故乡实际上含有两个故事:“闰土的故事”和“我的故事”,重点则在对“我”的精神历程的审视,而对闰土的观照包孕其中。5点睛白描的艺术表现手法白描,就是真实朴素,不加粉饰地描写对象。用鲁迅的话说即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首先运用在对景物的描写上,其次,将白描手法用于人物形象塑造“画眼睛”。最后的创新故事新编故事新编是鲁迅的第三本小说

38、集,但在取材和写法上都不同于呐喊和彷徨。取材是来源于古代的题材,只不过作者根据需求做了艺术处理。故事新编共有8篇,写作时间从1922年1935年,历时13年。前三篇补天奔月铸剑写于19221926年之间,属于鲁迅的前期的作品。后五篇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写于19341935年之间,是鲁迅后期作品。故事新编的特点:1、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2、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3、运用“油滑”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务,这是故事新编的重要手段。手法的杂文化“带叙带议论,自由说话”;语言的杂文化讽刺、幽默刻划人物的杂文化漫画式、粗线条地勾勒人物。野草最充分

39、地体现了“人的发现”与“文学的发现”的伟大意义和“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刻性。野草是探索“鲁迅王国”奥秘的一把钥匙。过客、这样的战士等寄托了作者顽强求索、在暗夜中与旧势力展开搏斗的刚毅精神与战士情怀。野草关于生存的思考起源于一种根本性的情绪:深刻的焦虑与不安一种找不到立足点而漂泊于空中的惶惑心态。这是一种置身于“无物之阵”,“我”对自身的根本性忧虑。影的告别对自我存在价值的痛苦感觉与一个先觉的文化战士的历史悲剧意识。自己在整个的历史进程中不过是一个“影子”影、风筝、好的故事、死火、腊叶、墓碣文是作者自我主观感情的象征性表现,表现了苦闷、痛苦、及自剖、自省的意识。野草尖锐地抨击了世俗社会及黑暗政治的

40、丑恶与荒谬。野解剖了自己的思想,展示其苦闷与彷徨、“黑暗与虚无”。野表达了对“青年”和光明的期望与向往。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象征性肯定秋夜中的枣树、雪中“朔方的雪”、过客中的“过客”,这样的战士中的“战士”,都是鲁迅自我写照,虽然也流露也一些孤独的情绪,但更多地表现了鲁迅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肯定。过客是一部诗剧,是野草中最能够体现鲁迅性格和精神的作品,或者说,过客就是鲁迅人生哲学的诗意凝铸。过客一共三个人物,过客,老翁,少女。时间是黄昏,地点一个荒凉破败地方。过客是主人公,他衣衫褴褛,疲惫困乏,但坚毅执著。他不知道自己姓什么,叫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从那里来,也不知道要走到那里去,只是记得

41、自己一生下来就是这样一直朝前走,只知道去的地方在前方。“过客”就是鲁迅人生哲学象征。这种人生哲学就是“走”,不断地朝前“走”。“走”,就是自由意志的象征。它包含着探索、拼搏、追求,更意味着战斗。那么,走向哪里,走向坟墓。即使是坟墓,也要朝前走。“坟墓”是死亡,是生命终结的象征,也是生命虚无的象征。这里意味着,不论你怎样追求、探索,最后也要死亡。作为个体的人,都逃不过死亡的限制。死亡是对人生最明确,也是最残酷的限制。但是,即使如此,过客也依然继续追求、探索。不在于走追求能够得到什么,不在于一种实际的效果,而在于走的过程本身。鲁迅战斗,不在于要获取光明,而在于战斗本身。这就是鲁迅自由意志。朝花夕拾

42、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共十篇。最初在莽原半月刊上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待到1927年5月编订成书的时候,改题为朝花夕拾。是鲁迅追怀往事“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这组散文的风格自然、亲切、和谐、宽松,有一种“谈闲天”式的氛围。朝花夕拾开创了现代散文创作潮流的“闲话风”散文风格。朝花夕拾写的是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一些趣事,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天真之气,有一种充满人情味的美好动人的力量。朝花夕拾写了人类天性中的至爱与真情。朝花夕拾也写了旧制度旧礼教对人性的摧残与戕害,从而构成一种批判的风格。笔调舒缓平易、明丽清新,饱含深厚的感情。浓郁的乡土气息。叙述、抒情、议论完美结合。墨淡意浓、朴实自然的语

43、言。鲁迅杂文的文类特点:1、文体很杂,计有政治评论、思想评论、文化评论、时事评论、杂感、随笔2、题材很杂,其单篇虽都是独立的艺术作品,但从其整体与编年来看,则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鲁迅杂文的突出特点1、批判性、攻击性的特色。2、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烛照下批判的犀利与刻毒。3、杂文思维中“个”与“类”。郁达夫的小说不注重情节故事,而是专注于自我的内心生活。往往有一定的自传性,很多作品都有自己生活的影子。由于以内心生活为表现对象,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郁达夫作品内容:一类是极端苦闷、欲望的作品;一类是非常纯净、美好的作品。前者可以说是哀情,如沉沦;后者则是纯情,如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郁达夫

44、善于写这两种极端的情。郁达夫小说的主要内容1、突出地表现了五四青年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2、鲜明地表达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情怀。3、颓废的气息、色与欲的描写,花街柳巷、秦楼楚馆等声色消费场所的描写,在郁达夫小说中占着明显的地位。对于郁达夫小说中欲与色的描写,具体分析起来与所谓“黄色文艺”、“色情描写”是不一样的,有着本质的区别。从小说创作上,应该说,在五四文坛上,郁达夫的小说仅次于鲁迅的小说。郁达夫的独特性在于开创了现代抒情小说。作为创造社作家,他是自我抒情小说最重要的开创者之一。他的小说不注重情节故事,而是专注于自我的内心生活。往往有一定的自传性,很多作品都有

45、自己生活的影子。由于以内心生活为表现对象,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在人的内心生活中,爱欲是最主要的内容。在爱情方面,有很纯洁的很美的那种感情。但是,更多是和欲望连接在一起的。这也是郁达夫最具个性和最有冲击力的地方。是通过人的欲望而肯定人性、呼唤人性的最早的作家之一。可以说,是20世纪欲望/身体写作的源头。在整个现代文学中,他对人性欲望的展示也是非常大胆的。他的一些作品,要是现在发表,也一定会成为禁书和畅销书的。迷羊在欲望方面最突出,甚至写到了同性恋。他的这种作品往往是知识分子与低层女性的爱情故事。有人说是古代的“倡优士子”的模式。男主人公往往是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往往都是第一人称为主流社会所压迫

46、。被称为“零余者”,“生则于世无补,死也于人无损”,愤世嫉俗,孤傲善感,放浪形骸,以一种自虐而绝望的姿态对抗主流社会。女性,或者是风尘女子,或者是旅馆的服务员、招待员等。两方面往往是一见钟情,遭遇激情。然后,缠绵悱恻,如胶似漆。有点类似琵琶行的那种情感。沉沦的思想:个性意识与民族意识的链结。郁达夫以写“穷”与“色”而著称,沉沦就是写色,也性苦闷的作品。作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有郁达夫本人生活的影子。主人公是一个患有忧郁症的青年留学生。他孤独清高,多愁善感,自卑自傲。对爱情的渴望,是他内心的情绪的核心。但是,在异国他乡,由于“弱国子民”的身份,他总是感到被歧视的屈辱,根本而无法获得爱情。于是就以一

47、种变态的方式,发泄自己欲望。作品以他的爱欲为中心,非常细致的展示出他的内心世界情感活动,并表达出个性解放、民族觉醒的时代精神。这里,汇聚了两种思想,都是五四时代精神的反映或体现。1、个性意识也就是个性解放的思想。这里最强烈的体现出五四时代人的解放的呼声。作品最突出的特色追求一种内在真实。作品叙述的是日常生活琐事,没有任何重大事件,突出的主人公的心灵感受,挖掘人的内心生活,把一个忧郁青年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非常细致的展示出来。那种身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那种无法与人沟通苦闷,自卑、自怜,软弱,颓唐等心理活动都被充分地显示出来。2、民族意识就是作品所反映的那种五四时代民族觉醒的精神。五四时代不仅是

48、人的解放,也民族意识的高度觉醒。作品中把个人的孤独、精神痛苦以及爱欲的受挫,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弱国子民的身份,成为他的巨大的精神压力。那种弱国子民的屈辱感,始终是他情绪的中心,由此产生出渴望民族富强。沉沦的感伤病态的抒情风格。沉沦在叙述方式上,也体现了郁达夫小说的典型风格。它是一部抒情小说,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开创者之一。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早形式,就是自叙传抒情小说。1、自叙传这种自传性,决定了郁达夫的基本的叙述内容,就是自我经历以及和自我关系密切的生活。都是一些日常生活琐事,没有社会上的轰轰烈烈的大事。所以,创造社这种自叙转抒情小说,也叫自我小说,身边小说。这和日本私小说的

49、影响,具有密切关系的。2、主观抒情性抒情性就是以情感为主要表现对象,在郁达夫小说中,情节居于次要的地位,郁达夫不喜欢叙述外部的事件。郁达夫感兴趣的是,内心生活。特别是内心世界中非常个人化的隐秘情感,甚至变态情感。是灵与肉的冲突。道德与欲望的冲突。沉沦就是这样的内容。这种抒情性,事实上就是强调作家主体对于客体的感受。作家在写作是时候,不是写看到了什么,而是写感到了什么。就是外部事物在心灵中的体验,所引起的感情。那么,这里就需要对他的自叙转的文学观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他的自叙转,并不是记录自我外部经历。而是凸现自我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体验。在郁达夫那里,文学就是心灵的东西,而不应该是所谓的写实外部

50、世界。这种抒情性,就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典型特征。在五四时期,创造社是浪漫主义的,而文学研究会是现实主义的。浪漫主义主张写内心世界,崇拜自我,灵感。浪漫主义文学,主要有三大特征:一是主观性;二回到自然;三回到中世纪。创造社的浪漫主义主要是前两个方面比较突出。关于沉沦具有三个方面值得肯定的思想意义其一,具有较强的反帝反封建的意义。沉沦的主人公“我”之所以行为怪僻,心理变态,都与他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他的畸形的思想性格的形成,一方面源于中国封建统治对他的迫害,另一方面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民族歧视的结果。其二,具有较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沉沦的主人公“我”虽然生性乖张,脆弱,但他深深憎恶民

51、族歧视,爱自己的祖国,认为自己之所以在异国倍受欺凌的原因在于祖国的积贫积弱,因而他热望祖国尽快地富强起来其三,向虚伪的封建道德挑战。郁达夫有两类作品:一类是极端苦闷、欲望的作品;一类却是非常纯净、美好的作品。前者可以说是哀情;后者是纯情。郁达夫善于写这两种极端的感情。春风沉醉的晚上就是一部非常优美的纯情小说。即使在今天看来,这也是一篇非常精美的作品。这篇小说的标题就非常富有诗意,可以体现出郁达夫的才华。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一篇非常优美的纯情小说。一、思想和情感。作品比较单纯,人物只有两个,故事也很平凡仍然是叙述自我身边的凡人琐事,保留了郁达夫小说的基本叙述风格,思想、感情的基调却非常纯净。简单地说

52、,作品就是从平凡而苦难的人生中提升纯洁感情。二、情感过程作品中两个人的感情,不是直接完全表达出来的,而是一点点一步步地建立起来的。在那种富有变化的委婉曲折的过程中,完成情感升华。陈二妹情感的变化流程:陌生好奇第一次亲密接触误解消除误解。郁达夫抒情小说的主要特征自我的写真。郁达夫作品,往往都带有很强的自传性。这种自传性,决定了郁达夫的基本的叙述内容,就是自我经历以及和自我关系密切的生活。感伤的抒情。抒情性就是以情感为主要表现对象,在郁达夫小说中,情节居于次要的地位,郁达夫不喜欢叙述外部的事件。郁达夫感兴趣的是内心生活。结构的散文化。郁达夫的小说以抒情为中轴而轻视情节的营构,必然造就其小说的散文化

53、倾向。流丽清新的文笔。试评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内涵与艺术个性。沉沦的主人公有着青春期常有的忧郁症,到了病态的地步。又加上对于“弱国子民”地位的强烈的自惭,复杂的病态情绪就带上了特有的时代色彩,“弱国子民”的自惭与爱的渴求,是小说情节发展中相互交叉的两个“声部”。小说的大部分笔力是在写性的渴求,通过青春期忧郁症的描写表达性的苦闷,青春的伤感。沉沦写病态其意在于正视作为人的天性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情欲问题。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思潮促使人们开始尝试探讨这个敏感问题。郁达夫用小说的形式大胆地真率地写青春期的忧郁和因情欲问题引起的心理紧张,郁达夫因此被视为敢于彻底暴露自我的作家。沉沦的故事并不曲折,结构也不紧

54、凑,叙述显得有些拖沓,这都显示着初期现代小说的稚拙,但也有很吸引人的地方,那就是抒情。不拘形式的写法,也是郁达夫这篇小说获得成功的因素之一,因为“不拘”才彻底打破陈规旧习。郁达夫带给五四一代青年和后人的是一种才情,一份率真。20年代小说为人生而艺术篇第一节20年代小说概述一、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是1918年5月鲁迅狂人日记。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新纪元的开始。随后鲁迅的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小说相继问世。20年代小说就此拉开了序幕。二、20年代小说的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主体的“问题小说”第二类是以“文学研究会”为主体的“乡土小说”第三类是以“创造社”作家为主体的“自叙传”抒情小说以

55、及其他主观抒情小说。二十年代小说的总体面貌: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与浪漫抒情小说相互对峙、互为补充。二十年代小说:一、“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在20年代的小说创作界,“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是其中重要的一支。做出成绩的主要是在鲁迅影响下的文学研究会和未名社、语丝社的一些成员。他们师承文学革命的传统,从各种角度触及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从总体上看,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中坚的现实主义小说,立足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针砭社会痼弊,执著于人生意义的探寻,同情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下层劳动者,表现出鲜明的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精神,体现了“为人生”的文学观,有着较强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他们的艺术倾向基本趋于客观写实

56、,强调对外在世界的精密观察与真实再现,于沉着厚实中流露出深沉、峻烈的情怀,同时又呈现了各个作家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范。人生派小说特点:1、人生派小说是关心现实问题的,积极入世的。他们大多注意创作的思维性和社会价值,认为“倾向人生艺术说的人”的思想出发点,是“为着反抗黑暗的社会”。军阀混战:冰心一个军官的笔记王思玷几封用S.署名的信青年恋爱问题、教育问题、家庭问题、妇女贞节问题、社会习俗问题:孙俍工家风;朱自清笑的历史。2、人生派作家抱着真挚的人道主义和革命的民主主义态度,关心民生疾苦,推动小说逐渐靠拢民众,并唤出民众的呼声。(鲁迅的榜样作用)王任叔破屋;徐玉诺祖父的故事、一只破鞋;王思玷偏枯以鲜血

57、和着清泪,记录了一个黑暗动荡的社会中农民备受兵匪豪绅的残害盘剥的惨痛历史。3、人生派小说视野开阔。他们不仅关心故乡的父老兄弟,而且注意到小市民的拮据生活和灰色心理,旧知识分子的末路和中小学教员的辛悲,工人以及人力车夫等城市劳动者的血痕泪迹。郑振铎书之幸运;罗黑芷货贩、压迫;孙俍工隔绝的世界;严既澄不遇“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先后形成两种小说创作现象与潮流:1问题小说:冰心、叶绍钧、庐隐、王统照、许地山等乡土小说:王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彭家煌、蹇先艾、台静农、废名等。问题小说的特征:时代气息和针对性强;哲理性强;对问题的探索肤浅,通常“只问病源,不开药方”社会功利化追求导致观念化和抽象

58、化倾向。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受基督教的泛爱思想和西方人道主义观念的影响,把人生理解为爱,宣传“爱的哲学”:歌颂母爱、儿童爱和自然爱。作品具有浓厚的宗教情怀和女性意识。小说创作以问题小说开始,主要是探究人生的意义,如斯人独憔悴、两个家庭、秋分秋雨愁煞人、去国等,后来小说的题材开始关注广阔的社会生活,以创作去改良人生,具有敏锐的社会意识。如超人、烦闷、悟(爱的三部曲)等,宣扬爱的哲学。超人提出并试图解答“人生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何彬、禄儿。在语言文体上的创作,形成了冰心体,提倡“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艺术特点:不事情节铺排,重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宣扬爱的哲学,以女性的温婉之心来观照生

59、活;风格清新、飘逸、感伤;语言典雅秀逸、清丽淡远、含蓄疑练、诗情洋溢。庐隐,创作的小说多为问题小说,写“人生是悲”的主题。作品带有自传色彩,多以爱情婚姻题材,写青年人在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冲突下的悲观苦闷,觉醒与追求,作品风格感伤,基调悲慽,抒情浓郁,语言流畅,是抒情小说的开拓者之一。代表作有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等。与冰心并称为“文坛双星”。王统照,善于写人生美和爱的主题。沉思:写一个年轻姑娘作美术模特儿,以自己的美和爱来感化世人的无知,但终不被人理解,表现了爱与美的幻灭和不能被污浊的世界所包容的主题。微笑:写一笑感化了一个小偷,使其重新做人。说明爱可以征服一切的观点。许地山在他的传

60、奇小说中,探讨了“五四”以后的数年间的小说中经常遇见的一些社会人生问题。他以消极的和虚玄的宗教思想来辅助这种社会人生的探讨,但在探讨的过程中又曲折地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对被损害者的同情和对人生的执着。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动荡性。春桃人物带有切实的色彩,有如负重行进在人生大地上的骆驼,有别于前期小说中人物如翩翩然飞翔于云空的玄鹤惜官:以宗教气息的乐观饶恕前夫。春桃:从共同生活遭际出发同情李茂。尚洁:较多哲理玄想。春桃:充满泥土气息。许地山的小说以幽婉柔丽的笔触状景写情,清淡中见雅丽,端严中见洒脱,形成一种清澈空灵的和谐的艺术境界。许地山的一些小说可以作为人物、情节、环境三者结合的模范瞿世英。20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