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_第1页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克和千克的相识》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化课程规范试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相识”。

教学目标:

1、在详细的生活情景中,使同学感受并相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10克。

2、使同学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洁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育同学估量物体的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打算:

天平、弹簧秤、小蜗牛、盐、多媒体课件等。

教材分析:

同学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靠眼睛视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同学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同学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同学对“克”和“千克”的感性相识,帮助同学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同学的揣测得到验证,很详细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在整个新学问的教学中,同学始终怀着丰满的热忱,主动地去探究、去体验,主动地建构学问。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沟通一下好吗?

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我买的蛋卷7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1千克。

生5:一袋茶叶450克。

生6: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觉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特别好,今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相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

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生3: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

生4:我姥爷卖药材用的是天平。

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相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和用法)

(二)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师:今日老师带来了一个小客人,瞧!是什么?

生齐声说:一只小蜗牛。

师: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同学脸上洋溢着喜悦,齐声说想)

师: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

生:天平。

(老师示范操作,同学纷纷下位围观)

师:瞧!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生:l。

师:对!这只蜗牛重1克,1克原委有多重呢?请你们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1枚2分硬币有多重?(同学爱好很高,纷纷掂量、猜想)

生1:1克。

生2:2克。

师:究竟是几克呢?请各小组称一称,看看谁估量的最准。

同学操作活动,稍后,就有同学“耶!我们猜对了!重1克”。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兴奋!我们一起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轻哟!

师:1克真的是好轻。大自然中象这样轻的物体还有许多呢,你能说诞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生l:一小块橡皮。

生2:2粒黄豆。

生3:1个扣子。

生4:1个小发卡。

生5:两块石子。

生6立刻站起来补充说:必需是小石子,大石子1个就够了。

师:同学们真棒!举了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称一称。(假如多一点或少一点,请你取整数)(学们纷纷称便利面、数学书、文具盒……)

(三)在操作沟通中明理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

生1:300克

生2: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

究竟是多少克呢?我们一看质量标注:500克。

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1010克。(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10克重的盐。(同学掂量)

师:假如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合适吗?

生:不行!重了。

师:今日我们还带来了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

(同学介绍)

师:来!放进便利袋里称一称,看看!有多重?

生:1千克。(板书)

师:还是这两袋盐,计算得到的是1010克,用秤称是1千克,你发觉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异口同声地说:1010克等于1千克。

师:对!也就是说1010个1克就是1千克。

师:你能从你的资料袋里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吗?请各小组同学相互合作。(有的称,有的忙添物品,也有的在换物品)

师:大家真棒!请你先掂一掂自身小组称的1千克物品,再掂一掂别的重1千克的物品。(同学相互传送,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

师:掂过了1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

生1:1千克有点重。

生2:1千克的物品拎时间长了胳膊有点酸。

生3:他们大小不一样,都是一样重。

生4:都是1千克重,但有的物品多一些,有的少一些。

师:为什么呀?

生4:轻的东西就多一些,重的东西就少一些。

师:你分析的很有道理,(竖大拇指)。

师:请各小组同学拿身的书包、凳子,先估计一下有多重,再来称一称。(小组活动,并记录下估计的重量和称出的重量。)

(四)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应用

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88页第一题。

2.出示健康秤,同学们排队称一称,并记录下自身的体重。

(五)教学:说一说你在这一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克和千克的相识》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生活情景,感受并相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1克的实际质量,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驾驭“1千克=1010克”,并能进行简洁的单位间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育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驾驭1千克=1010克。

(三)教学难点:

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轻重。

(四)教学打算:

课件、台秤、天平、2分硬币、小食品、六袋重1千克的物品、味精、弹簧秤等。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嬉戏:背一背。

指一名同学分别背起一胖一瘦两位学生。

2、汇报调查状况。

你所看到的物品的净含量。

3、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千克克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中常见的秤。

(1)说一说。

你相识哪些秤。

(2)认一认。

课件出示几种秤,介绍弹簧秤的用法。

相识几种常见的秤。

2、相识千克,感受1千克

(1)猜一猜。

猜老师讲桌上的物品谁轻谁重。

(2)称一称,掂一掂。

每组领取一袋物品称一称,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3)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4)估一估。

估计同学的体重并验证。

(5)称一称。

称盆子里随意一件物品。

3、相识克,感受1克。

(1)称一称,掂一掂。

老师用天平称出10个2分硬币,引出1个2分硬币重1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2)比一比。

两手分别掂量1克和1千克,比较谈感受。

(3)找一找,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4)感受10克、101克……

先猜再看。

4、了解千克和克的关系。

(1)算一算,称一称,想一想。

思索:1袋味精是101克,10袋是多少呢?

(2)探讨、总结。

探讨: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

板书:1010克=1千克

(3)扩充。

2千克是多少克?5千克、8千克呢?

三、理解延长

课件出示:

1、想一想。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3、找错误。

课件出示小明日记。找出错误并订正。

四、全课小结

谈收获与感受。

五、课后延长

实践活动:做妈妈的小帮手。

《克和千克的相识》教案篇3

本单元教化目标是:

1.在详细的生活情境中,相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结合自己的阅历,感知1千克和1克的质量,知道1千克=1010克。

2.知道用秤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培育估计的意识。

3.在测量、比较物品质量的过程中进行简洁地、有条理地思索,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对身边的事物有新奇心,能够主动参加好玩的比较活动,并获得胜利的体验,增加学好数学的信念。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本课教学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事物经验感受并相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过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驾驭用秤称物品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知道1千克=1010克。

3.在测量和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亲密关系,能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增加学好数学的信念。

教学打算:

以克为单位的电子秤一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一台,西瓜一个(整千克的),苹果一个,盐两袋,西红柿每组1千克,糖每组1千克,硬币1个。

一、相识千克和克

(一)生活了解

1、你调查了哪些物品的质量?(指名回答)

2、老师也调查了一些。(展示)

3、指导:我们调查的克和千克都是质量单位。国际上用g来表示克,用kg来表示千克。

(二)相识秤

1、说一说:拿出西瓜和梨?谁轻谁重?(学生依据生活阅历)

2、究竟有多重,生活中人们用什么来称它们的质量?你们在哪见过什么样的秤。(指名回答)

3、相识各种秤(课件展示)

(二)称西瓜和苹果

1、(出示以克为单位的电子秤一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一台)这是什么秤?猜一猜西瓜大约有多重?苹果有多重?

2、放在天平中称出西瓜和苹果质量。(重点指导怎样看台秤)

西瓜有多重?你们同意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苹果有多重?你们同意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秤食盐(相识1千克等于1010克)

1、拿出一包500克的食盐,先看看上面的标示的质量,然后称一称。(在克单位的秤上)

2、拿出两包来,先算一算一共是多少?再称一称。(在克单位的秤上)

3、再放到千克单位的秤上,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使学生了解1千克等于1010克。

三、称土豆(或西红柿)

1、每人拿出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告知学生大约有一克,(或称量)

2、拿出土豆,掂一掂(学生轮番掂)

3、估计有多重?拿一袋食盐(硬币)比较一下,估计有多重?(在教学时学生估计有500克时我的处理粗,应拿1袋食盐让学生比一比)

4、称一称1个土豆。体验形成

5、老师称出1千克土豆,猜猜有多少?数一数。(体验1千克也许是几个土豆?)

7、学生称出一千克的土豆(学生小组秤)。

8、让学生先估计一下有多少个?你是怎样想的?

9、实际数一数?

10、放在牢固的袋里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感受1克——估计——感受土豆几克)——体验1千克也许是几个土豆?——体验千克)

四、称水果糖

1、学生拿出水果糖,估计有多少克?(疑问:还有必要吗?)

2、称出1千克的水果糖(学生小组秤)

3、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4、估计有多少块?

5、数一数

五:小结:

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有什么收获?

六:考考大家:

练习1:认秤

练习2:选择合适的单位(说说填的理由)

《克和千克的相识》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详细生活情境中,感受并相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依据物体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沟通。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增加学习数学的爱好;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获得主动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教学构想:

教学时,老师可从学生的已有阅历动身,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相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留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l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具打算:

教学时,老师要打算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同时还应要求每个学生都打算一个2分硬币及一些到商场里购买的物品或食品。生活中常见的秤。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情境导入,看一看。

程序: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商场买东西吧?那你们都喜爱到商场买些什么呢?老师这有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轻一些吗?

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如: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相互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轻。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二、新课教学,相识质量

1、相识秤。

提问:怎样才能更精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你们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吗?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

让学生把提前打算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它们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老师总结:展示课件中的秤。

[简析: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学问,必需查阅许多学习资料。这也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很好方法。]

2、相识千克

(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辩)

(2)称一称。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究竟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相互沟通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