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报告_第1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报告_第2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报告_第3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报告_第4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

11

页共

NUMPAGES

11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报告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报告1引言

在这个周五下午,苏城略显闷热,我们一行人踏访了位于东北街的苏州博物馆,贝聿铭大师的封笔之作。新馆的风貌,让我们不得不赞叹贝聿铭,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

自1960年元旦,苏州博物馆五十余年的历史不可谓悠长,但已经值得我们仔细挖掘,品读。

2苏州博物馆五十年发展历程

2.1缘起(1960前)

1949年4月27日,苏州解放,鉴于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社会知名人士于1950年7月26日正式成立苏州文物保管委员会,开展苏州地区的文物收集、保护工作,修缮留园、怡园、沧浪亭等园林。

1960年苏州解放十年展举办,为苏州博物馆的创建奠定基础。之后不久,苏州博物馆成立。老文物工作者为当时的苏州地区文物保护征集倾注了大量心血,我们对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2.2起步(19601966)

这是苏州博物馆的事业发展的起步阶段,成立后,它贯彻了全面规划,积极发展,重点建设,提高质量的文化方针,坚持开门办馆的思想,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正是在这种精神、态度下,这一时期收集了万余件文物、作品,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文博专业人才。

苏州博物馆的起步是兢兢业业,一步一步如履薄冰。这才为后期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才能安然渡过那十年浩劫。

2.3转折(19661976)

众所周知,这十年是文革的十年,是动荡的十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文革期间,由于极左路线的严重影响,破坏了大量珍贵文物。苏州博物馆力保文物不失并且抢救散落的文物。苏州博物馆的文物竟然没有丝毫损坏,这是工作人员拼命的结果,是在令人敬佩。

2.4恢复(19761990)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苏州博物馆的各项工作逐步开展并向深层次退进。苏州博物馆在这一时期独自开始了古遗迹考古发掘活动。与此同时,苏州博物馆通过展出文物向人们介绍有关苏州文明的历史。

2.5发展(19901999)

九十年代,中国开始腾飞,苏州博物馆也迎来了它的高速发展时期。在飞速发展的同时,苏州博物馆也开展了一系列改革,最终确立了大文物(忠王府)配合大旅游,小文物(藏品)陈列求精品的工作思想,搞好博物馆与旅游的关系。同时,将馆藏文物推出国门,让外国友人领略苏州的历史文化,引进各地文物精品,丰富苏州人民的文化生活。

2.6跨越(19992009)

21世纪伊始,苏州博物馆的发展又登上一个新台阶。新馆的建设,为苏州博物馆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契机与动力。同时对忠王府开始历时11个月的大规模修复工程。

新馆更是得到贝聿铭大师的青睐,亲自动手设计,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皆出自他手。苏州博物馆新馆、忠王府、拙政园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苏州博物馆再次焕发青春。

3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新馆

在当代建筑设计领域中,贝聿铭是世界范围内最为公众熟知的建筑大师,是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师行列的唯一华人,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艺术家之一。1983年,贝聿铭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茨克奖。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国内唯一一座有贝聿铭亲自设计的博物馆,占地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加上忠王府,总建筑面积达26500平方米,和毗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园林名胜形成一条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长廊。

新馆的色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基本元素,清新雅洁。园艺的创新,延续了一代名园拙政园。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当今苏州的标志性公共建筑,也是中国建筑文化从传统走向未来的一座桥梁,更为苏州博物馆的传承与创新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4忠王府

忠王府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在1860年9月至1863年12月期间,利用拙政园花园部分及东西部宅第等改建而成。1996年,忠王府被确认为中国现存的最完美的建筑。忠王府还保存着太平天国44余方秀丽典雅的苏式梁枋彩绘,其数量之多、艺术水平之高,全国罕见。

5心得体会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报告20-年11月27号,此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选择了参观一大会址。因为我们认为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离不开当时共产党前辈的不懈奋斗,而决定共产党命运的一次重要的会议就是中共一大。

20-年11月27号我们从学校出发,这是我第一次去一大会址,路上不停在遐想会址的样子和它那古老的气息,只有到了这里我才真正体会到一大会址那古老而沉韵的气息,在会址中我们参观了当时革命老前辈的一些物品,看着那破旧的棉裤,心中对他们更加敬佩了,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们依然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奋斗。回顾历史,我们才会深切地意识到,当时的十里洋场,不仅有靡靡的歌声,还有这些为理想中的新中国而聚在一起的热血男儿。

从50多名到8000多万,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从秘密组织到世界第一大政党中国共产党90年创造了举世罕见的奇迹。九十年,虽然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一瞬间,但在社会变迁异常激烈的近现代中国,却是一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颠簸经历。是一部以烈火为墨,以枪杆为笔所书写的中共党史,这九十年来所记载的又何止是中共自身的故事,也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

1956年,中共成立35周年之际,当年的一大代表董必武重访一大会址,泼墨挥毫写下八个大字作始也简,将毕也钜(庄子)。意味着我们党的事业在初创期很简单,但使命崇高、道路曲折,要不断前进,前途必然是光明的。今天看来,这句话仍很贴切,创业难,守业难,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更难。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团结带领新时代的人民大众,建设和谐社会,使中国和平崛起,将是我们党的重任。

有人说:拥有什么样的信仰,这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方向的根本问题,并直接决定其在世界上的位置。当我真正了解了这段光荣的历史,我才深切地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们回望过往的光荣,也是为了重温信仰的力量,只有坚定信仰的力量,才能争取更大的胜利,正因为这种信仰,才能让我们能够走过历史上一段段艰难时光,虽有曲折,终能迎来光辉的岁月。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报告一个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牢固的治学根基,灵动的革命思想的人物故居,丝毫不会被烈日的炙热,人群的嘈杂,脚步的急促,环境的轻浮侵蚀,更不会被历史的车轮碾压,是的。

站在梁启超故居前,内心顿时涌上一种叫做敬畏的情感。院内正中是梁启超先生的铜像,虽然风雨已经使铜像的外层蒙上了绿色的铜锈,但是丝毫不能掩藏那睿智的双眸里涌现出的拯救国家的信念,那端坐的躯体更散射出近代中国救国者的雄威和不屈。铜像左后侧是浅色二层小洋楼,楼内正面有三个小拱厅,门前两侧是石台阶,这座带有浓浓的意式风格和沉厚的历史气息的建筑就是饮冰室书斋。书斋内,一楼正中为大厅,大厅周围5间房子,除1间为杂房外,其余为书房和图书室,轻轻地走进书房,唯恐打扰到这里的寂静,就是在这间书房里梁启超先生起草了著名的讨袁大计。来到立式书柜前,我们好似听见了梁公当年翻动书页的声音,这些现在看来已经泛黄的书籍里流动着的是一位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的治学思想和救国思想。二楼靠西北角也是1间大厅,靠东南角有几间主要卧室和图书资料室。卧房内最显眼的就是那张全家福了,这是梁氏家族的缩影,也是梁先生的精神慰藉。家族纪念室和餐厅也在二楼,纪念室里挂着梁先生的画像,让人肃然起敬。

主楼在梁公铜像右后侧为砖木结构,水泥罩面,塑有花纹,石砌高台阶,双槽门窗,一、二层各有9间居室。一层有一间大厅,大厅右侧是梁先生子女们的介绍,其中最惹世人注目的无疑是其长子梁思成,未来的中国现代建筑学奠基人在此受到了最精心的教育和栽培,直到成年后才离开这座老宅远渡重洋。而其他子女也在梁启超深厚的齐家之道的熏陶下各自成长为出色的学者、专家。顿时感悟到,梁公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维新派代表人,也是一位成功的父亲,子女们的成就证明了这是一个彻底的文化名门世家。一层其余几间房间和二层的房间现在是展厅,里面陈列着梁先生生平的经历及相关照片。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光绪举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在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梁启超的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这种带有策士文学风格的新文体,成为五四以前最受欢迎、模仿者最多的文体,而且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研究。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未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1890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革维新的道路,世人合称康梁。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1901~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1905~1907年,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达到高潮,梁启超作为改良派的主将,遭到革命派的反对。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梁启超立即表示支持。1907年10月,在东京建立政闻社,期望推动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由于清政府并不真心实行宪政,政闻社也因受到查禁而宣告解散。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一度宣扬虚君共和,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又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1915年8月,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进行猛烈抨击,旋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袁世凯死后,梁启超依附段祺瑞。他拉拢一些政客,组建宪政研究会,与支持黎元洪的宪政商榷会对抗。1917年7月,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大权。梁启超拥段有功,出任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亲身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1920年梁启超回到中国后,以开始集中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该年《清代学术概论》脱稿。1921年梁启超在天津南开大学主讲中国文化史,在京、津多所学校先后七次讲演。1922年梁启超赴各地讲学;10月起,在南京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讲授《先秦政治思想史》一学期;同年《中国历史研究法》出版。1923年梁启超在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清华大学)讲学。1924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出版。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并担任京师图书馆馆长。1926年梁启超因病入院治疗,发现肾有问题。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终年五十七岁。

每个展室里还保存着梁启超先生当年的一些手写书信,那些书信中除了有反袁,维新等的政治豪情,也有些给子女的柔情家书,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位父亲对子女们的深沉的爱,浓浓的爱意里更深藏着对子女们学业的关心,也表现出了梁先生对教育、治学的重视。

走出梁启超故居,内心仍然被这里浓浓的历史气息浸染着,为了表达对伟人的敬仰,我们再一次伫立在铜像前,深深地鞠躬,接着默诵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也许风雨的侵蚀已经吞噬了故居当年的宏伟,但是它那不屈的灵魂却丝毫未被玷污过,因为几十载的历史积淀已经使它具有足够的力量屹立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