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自制课件_第1页
游褒禅山记自制课件_第2页
游褒禅山记自制课件_第3页
游褒禅山记自制课件_第4页
游褒禅山记自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宁夏中卫中学裴军喜游褒禅山记王安石2012.3.15课前活动1.1、背诵你所熟知的王安石的诗,并说说你对这些诗的理解。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释:

这首诗以梅比喻人的高洁、刚毅的品格。那墙角边的几枝梅花,迎着严寒独自开放出洁白的花朵。远看就知道不是雪,因为有阵阵清幽的花香飘过来。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屠苏:酒名。元旦时喝屠苏酒能去除疫气。曈曈:太阳初升,光亮的样子。桃符:古人用桃木在门上刻符驱鬼,后人改用门联。【白话:】在爆竹声中,一年又过去了,春风送来的和煦也溶进了屠苏酒里,就在旭日东升,阳光普照大地的时候,所有的人家都以新桃符代替去年的旧桃符,以迎接崭新的一年。【欣赏:】一年复始,万象更新,每年的春节,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爆竹、张贴门联,以驱邪避鬼。从字义上来看,这首诗是写春节,然而作者却另有用意,当时他正拜相推行新政,因此想借着新年新气象隐喻自己的雄才大志,在他的心目中,新政犹如春风有助屠苏酒的酿造。后段则影射百姓引颈祈盼的心情,全诗寓意深长,在不违反“一语道破”的情况下,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感情与期望。

王安石难倒苏东坡

同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与苏东坡,政见却不同,王安石提倡变法,而苏东坡不赞成,所以两人的关系不好.据说王安石曾出题刁难苏东坡,他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要苏东坡对出下联.这副对联的上联是: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原来那年是闰八月,阴历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这个节气,的的确确是不折不扣的两度春秋.另外,对联的第四字与第十二字都是“春”字,要求下联也具备同样的特征,这就极大地增加了难度.苏东坡虽是奇才,但碰到这种挖空心思的怪题,想了好久也对不出来,只好交上白卷,受到王安石的耻笑.不过,王安石本人当时并没有亮出他的下联.苏东坡挨了“整”,好比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时间过去几百年之后,直到清朝中叶,对联专家梁章巨才给出了一个令人满意的下联: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二句是: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苏东坡又被难住了。后人对了出来:

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三句是:

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镇江古名铁瓮,有金山、银山、玉山。苏东坡刚好游览过。但还是不能成对,至今仍无人对出,大家不妨一试。

九溪蛮洞,经过中洞玉溪中。课前活动2.2、想一想,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其共同点是什么?

活动一:作者背景知人识文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70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其人之文学篇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学上,博古好问,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补于世”。其散文,雄健峭拔;其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与政治主张相一致。褒禅山风光褒禅寺里的僧人→←褒禅寺华阳洞华阳洞华阳洞华阳洞活动二:逐段译文,梳理文意任务要求:1、自主译文,积累词汇、掌握文言特殊句式;2、理清写作思路,概括文层大意。听读任务:听读课文,订正字音,找到文中表明作者观点或结论的语句、1、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2、尽吾志而不能至,则可以无悔矣;3、学者不可以深思而慎取也。

思考: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所以“华”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第二段补充注释: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以:与“上”“下”“东”“西”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穷:尽,指走尽洞的深处,走到尽头,形容词作动词其进:那向前进(的事)其见:那见到的(景致)十一:古代分数表示法,即十分之一或:有的人第三段补充注释:观(于天地……):观察非常:不寻常(古今异义)在:动词,表示一种存在。(罕至)焉:语气词至于:到达。于,介词,引出行为涉及的对象。(力足以至)焉:代词,那里尽吾志:尽到了自己的心意,尽心尽力所得:得到的,即收获。第五段补充注释:

庐陵萧君圭君玉: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1)直称姓名(2)称字、号、斋名、谥号(3)称官名、爵名(4)称籍贯。(5)以上几种情况兼用,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至和元年:宋仁宗登基第一年。古代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叫年号纪年法。由汉武帝创立纪年的先例。词类活用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其后名之曰褒禅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火尚足以明也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常在于险远有泉侧出问其深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名做动,居住,筑舍名做动,命名命名,取名形做动,弄错.名、说明形做动,照明形做动,穷尽形做名,险要偏远的地方名做状,从侧旁形做名形做动,极尽词汇小结古今异义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于是余有叹焉十分之一不一般到达求学的人对于这1、以故其后名之曰2、距其院东五里3、独其为文犹可识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7、其孰能讥之乎?其“”字的用法代词,那,指褒禅埋葬时代词,那,指慧空禅院代词,它,指仆碑代词,它,指洞穴代词,它,指后洞代词,他们,指古人代词,那些,指游客代词,那些,指好游者语气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岂,难道课堂练习8、而予亦悔其随之。9、吾其还矣。10、其此之谓矣。11.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代词,自己语气副词,表祈使,还是语气副词,表估计,大概语气副词,表假设,如果“其”字含义记忆口诀:他那它的其中岂,大概如果可还是,另有希望无意义。而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来而记之者已少有怠而欲出者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而卒葬之而人之所罕至焉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此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表承接,于是,就,因而表转折,却表并列,而且,并且以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由山以上五六里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有志矣,不随以止也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夷以近,则游者众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力足以至焉表原因,因为通“而”,表承接通“而”,表并列用来之而卒葬之来而记之者已少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此予之所得也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而人之所罕至焉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它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之”字含义记忆口诀:去他的,这不译于始舍于其址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于人为可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于是予有叹焉余于仆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在到对于1.对下列各句中的“其”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④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⑤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⑥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⑦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⑧其孰能讥之乎?⑨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⑩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A.①③④⑤⑥⑨⑩/②/⑦⑧B.①③④⑤⑥⑦⑨/②/⑩/⑧C.①③④⑤⑥⑨/②/⑦⑧/⑩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B2.下面所列各句加点的“之”字与“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一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入之愈深,其进愈难C3.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碑仆道仆:倒跌倒B.其文漫灭漫:淹C.盖音谬也盖:大概D.何可胜道也哉胜:尽B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庐陵萧君圭君玉”一句中,“君圭”是名,“君玉”是字。B.“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一句中,“至和”是以皇帝的年号记年的。C.“临川王某记”一句中,“临川”是王安石的籍贯,“某”代王安石。D.“长乐王回深父”一句中,“父”是对人的尊称。D5.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讲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④其孰能讥之乎A.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也相同B.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C.①句与②句不相同,③句与④句相同D.①句与②句不相同,③句与④句也不相同B活动三:阅读理解,整体把握1、首段中,作者参观了哪三个地方?从全篇看,作者主要游览了哪个地方?第二段写游览两洞,重点记哪个?2、作者为何特别提及仆碑以及碑上文字?能体现作者什么精神?有何作用?1、参观三地:慧空禅院、华山洞、仆碑;2、主要记:华山洞;3、第二段重点写:后洞1、作者认真考证仆碑及碑上文字,充分体现了作者“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2、为后文议论埋下伏笔,也是后文“深思而慎取”的依据。活动四:重点理解,分析把握思考:第二段中作者写前后两洞,哪个详,哪个略?运用了什么手法?写这些内容对后文议论起什么作用?1、略前详后,详写后洞特点及游洞见闻;2、运用多处对比:①前洞平旷,后洞幽深;②前洞游者众,后洞来而记者少;③“余所至”近,“好游者”远;④进洞时“其见愈奇”,心中欣喜,出洞后“不得极夫游之乐”,内心懊悔。3、为后文议论作铺垫。活动五:重点分析,理解把握思考1:第三段写游山的体会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述的?请划层具体说明。游山体会:“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分四层写:①借感叹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引出下文的议论;②与古人对比:世人避难就易,古人求思深广;③从目标远大,道路崎岖角度,探讨“志”、“力”、“物”三者的关系;④强调:“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无讥。思考2:作者认为“志”、“力”、“物”哪一个最重要?作者如何揭示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如何理解作者的看法?1.强调“志”最要。2.作者认为:首先要有“志”,其次“力”、“物”也很重要;有“志”无“力”不行,有“志”有“力”而无“物”也不行;

3.作者既强调了“力”与“物”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一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作者的游山心得,是作者治学处事之道的反映,也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