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试卷分析课改区试题_第1页
中考化学试卷分析课改区试题_第2页
中考化学试卷分析课改区试题_第3页
中考化学试卷分析课改区试题_第4页
中考化学试卷分析课改区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2021年中招化学试卷

评析第一局部2021年我初中毕业生已全部是施行新课程的学生,在这一背景下,我的中招化学试卷旨在考察学生的科学素养,表达化学课程HY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根本要求。按照有利于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的学业程度;有利于引导新课程的施行,全面落实课程HY所设定的目的;有利于高一级在综合评价的根底上择优录取新生的原那么,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HY〔实验稿〕中的“内容HY〃,并结合初中化学的教学实际情况和初第二局部试题构造和特点我今年的化学试卷仍为四种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综合应用题。各种题型所占的分值与前三年一样,分别为12分、16分、12分、10分。今年我中招试题的一个突出特点仍然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稳〞主要表达在与前三年相比,试卷的构造和难度均未大起大落。“变〞主要表达在试题的开放性更强,给考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试卷的整体难度较2021年略有降低。试题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紧扣教材和课程HY,没有偏题、怪题。考生在拿到试卷后,有一种亲切感,如:试卷中涉及的插图绝大局部选用教材中的原图。总之,2021年我的中招化学试卷覆盖面更广,既注重对考生根本知识和根本技能的考察,又重视对考生综合运用才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的考察。既重视与消费、生活的联络,又能充分表达的指导思想。试题的灵敏性较以往更高,难度、广度都恰到好处,是一份质量优异的中招试卷。第三局部试题精析〔一〕选择题〔此题包括12个小题,每一小题1分,一共12分〕【】A.用干冰作制冷剂C.用煤作燃料思路方法点拨:此题考察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用处之间的关系,属于历年中招考试中的常见题型。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这四种物质的用处分别表达了物质的哪些性质。很明显,C选项“用煤做燃料〃包含着“燃烧〃,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达出来的物质的性质,所以应为正确选项。其他选项都是由物质的物理性质所决定的,均不符合题意。阅卷反响信息:比较好。个别考生误选A、D的原因主要是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没有纯熟掌握。建议:在初中化学的启蒙阶段,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性质决定用处的观点。学生在学习物质的用处时,最好能找出对应的性质,比照记忆效果会更好。2.2008年6月1日,我国正式实行“限塑令〞,开场在全国范围内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限塑令〃有助于控制白色污染C.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思路方法点拨:此题以“限塑令〞这一社会事件为载体,考察了塑料与社会开展的亲密关系,帮助学生认识使用塑料制品的利与弊,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对于D选项,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在尚未创造比塑料制品更好的有机合成材料之前,完全制止使用塑料制品是不现实的。答案选D。阅卷反响信息:说明通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媒体的宣传,“限塑令〞已经深化人心,学生对使用塑料制品的利与弊已经根本把握。个别学生出错的原因主要是不细心。建议:老师要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焦点,关注日常生活,从中提炼出与化学有关的问题,用化学的视角来看问题,用化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络,从而使学生形成化学是一门有用的科学,化学与现实生活亲密相关的观点。3.以下关于燃烧现象的描绘,正确的选项是 【】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D.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思路方法点拨:此题考察学生对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的描绘,根据实验可知,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所以正确答案应为C。. .. ..阅卷反响信息:此题学生失分率较高,主要原因是没有熟记常见物质与氧气反响的实验现象,把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

验现象与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混在一起,甚至张冠李戴。此题对综合应用题的⑴⑵形成了一定的干扰,反映出局部学生对根本知识的掌握不够纯熟。建议:老师在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要进步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的准确的语言表述才能,实验要与课堂教学同步。不正确的选项是 【】•••••••A.用洗洁精或者纯碱洗涤餐具上的油污 B.用甲醛水溶液浸泡水产品以防止腐烂C.使用无铅汽油以减少含铅物质的排放 D.开发利用新能源以减缓能源危机思路方法点拨:此题考察化学与消费和生活的亲密联络,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在消费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一些“说法〃或者“做法〃的科学性,即是否符合化学原理。甲醛有毒,用甲醛溶液浸泡水产品有害安康,应选D。阅卷反响信息:教学中STS教育已经深化人心。与往年类似习题相比,由于把题干中的“正确〃改为“不正确〃,此题的难度有所降低。建议:老师在讲授化学知识时尽量与工农业消费和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感受到用化学知识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步自身的化学素养。5I.一七思B.给裱体加热C.检查装置的气密性5I.一七思B.给裱体加热C.检查装置的气密性【】D.稀释浓硫般路方法点拨:此题以图示的形式考察化学实验的根本操作,形象直观。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既要遵守合理性原那么,又要表达平安性。过滤时需要用玻璃棒引流,很明显A装置是错误的。阅卷反响信息:是没有认真看图,把用外焰加热当成了用内焰加热。稀释浓硫酸时没有搞清楚把浓硫酸缓慢参加水里的原因。建议:实验根本操作是中招考试中一定涉及的内容,尽管此类试题比较。要引导学生为什么这样做,错误的操作可能会引起哪些问题。不可行的是 【】♦♦♦A.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B.用水区分硝酸铵固体和蔗糖固体C.用pH试纸区分澄清石灰水和食盐水 D.用紫色石蕊试液区分稀盐酸和稀硫酸思路方法点拨:此题虽然是一道实验方案设计题,但是却考察了硬水和软水的区别、溶解时的放热和吸热现象、酸碱指示剂的变HY况等多个知识点。硬水中参加肥皂水不产生或者很少产生泡沫,只会有浮渣出现,软水中参加肥皂水后会产生大量的泡沫;硝酸铵溶于水时要吸收热量,溶液的温度要降低,而蔗糖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根本不变;澄清的石灰水显碱性,食盐水显中性,稀盐酸和稀硫酸都显酸性。很明显用紫色的石蕊试液是无法区分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应选D。阅卷反响信息:。反映出学生对溶解时的放热和吸热现象、溶液的酸碱性以及酸碱指示剂的变HY况没有纯熟掌握。建议:在平时教学中,对于一些易混淆的知识应该加强比照记忆,不妨通过实验的手段加以稳固,有时形象直观的手段或者许比死记硬背要好得多。7.在研究气体的性质时,某同学进展了以下列图所示操作,有关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这种研究物质的方法属于实验法 ,B.这是一种正确的闻气体的方法 ,二工和C.该操作利用了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性质D.研究有剧毒的气体物质时也可用此方法思路方法点拨: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就是实验,对于物质的性质我们主要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获得。对于气体的气味这一物理性质,我们可以根据分子在不断的运动这一性质,翻开瓶盖以后用手轻轻扇动,使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而对于剧毒的气体,那么不适宜用这种方法,因为这不符合化学实验的平安性原那么。应选D。阅卷反响信息:此题难度不大,个别考生误选A,把这种研究物质的方法当成了观察法和图示法,主要原因是审题不认真所致。建议:在初中化学的前三个单元,老师要结合化学课程HY所提供的实例以及教学参考书所附的光盘,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熟知实验的根本操作。二氧化碳和水,那么关于这种物质的组成描绘正确的选项是【】A.该物质只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B.该物质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C.该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D.该物质的分子中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212 2 2.40.6思路方法点拨:X X—:0.6g=4:1,该物质的分子中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7=1:3.所以正确4418 12 1答案只有C。阅卷反响信息:建议:与化学式相关的判断和计算是我历年中招考试的必考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加以重点训练。9.以下列图是钠与氯气〔Cl〕反响生成氯化钠的模拟图。从图示可知以下说法不正确【】2 ...A.反响中钠原子转移一个电子给氯原子 B.反响中氯气分子分成氯原子C.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响中起着重要作用 D.氯化钠由氯化钠分子构成思路方法点拨:此题采用课本中形象直观的图示,从微观角度考察了物质形成的过程。在化学反响中,核外电子尤其是最外层电子起着重要的作用。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容易失去1个电子,使次外层变成最外层,到达8电子的稳定构造,形成Na+;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容易得到1个电子,到达8电子的稳定构造,形成Cl-;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先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物质,不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阅卷反响信息:此题是选择题里失分最高的一个题,包括一些程度相对较好的学生此题也出现了问题。学生误选B的最多,认为从图示看不出氯气分子分成氯原子。造成这一错觉的原因是没有仔细审题:题干中给出了氯气的化学式(C12〕,说明氯气是一个双原子分子,而不是一个单原子分子。对于D选项的明显错误而没有觉察的主要原因还是对物质的微粒性这一难点没有纯熟掌握。建议:“物质的微粒性〞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老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在平时的训练中不妨以多种形式呈现这一知识点。10.以下化学方程式符合题意且书写正确的选项是 【】A.正常雨水的pH约为的原因:CO2+H2O=H2CO3B.医疗上用氢氧化镁中和过多胃酸:Mg(OH)2+HCl=MgCl2+H2OC.工业上用高温煅烧石灰石的方法制生石灰:CaCO3高温CaO+H20tD.证明铁是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之前的金属:2Fe+6HCl=2FeCl3+3H2t思路方法点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遵守两个原那么:一是客观事实,二是质量守恒定律。B选项没有配平,C选项里面产物应为CaO和C02,D选项里面铁与盐酸反响产物应为FeCl2和H2。阅卷反响信息:。考生误选C、D的相对较多。建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永远都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这方面,老师要不耐其烦,严格要求,强化训练。.以下各组物质间的反响,要借助酸碱指示剂才能判断出反响发生的是【】A.锌与稀盐酸 B.烧碱与稀硫酸C.氧化铁与稀硫酸 D.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思路方法点拨:对于没有气体放出、没有沉淀生成和没有颜色改变的化学反响,一般需要借助指示剂才能判断反响是否发生。铁与盐酸反响有气体放出,氧化铁与稀硫酸反响会看到红色固体溶解,溶液的颜色变成黄色,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响有蓝色沉淀生成。而烧碱与稀硫酸反响需要借助指示剂酚酞才能判断反响是否发生。阅卷反响信息:化学变化过程中的实验现象没有纯熟掌握。建议:此类习题,要结合化学方程式去记住化学反响的实验现象,对化学反响的原理要真正搞明白。.以下各组中的物质充分混合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比反响前溶液的总质量减少的是【】A.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钠溶液 B.氢氧化钠固体与稀硫酸C.铁和硫酸铜溶液 D.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思路方法点拨:此题考察化学反响的原理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考生首先要弄明白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响,其次要认清反响物和生成物的状态。A项是气-液之间的反响,且没有沉淀生成,反响后溶液的质量增加;B项是固-液之间的反响,没有沉淀和气体生成,反响后溶液的质量增加;C项是固-液之间的反响,反响前的固体是铁,反响后生成了新的固体铜,比较铁和铜的相对原子质量可知,反响后溶液的总质量减少;D项两种溶液不反响,混合后溶液的总质量不变。阅卷反响信息:,遇到此类问题不知道该如何分析。建议:对于此类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搞清楚反响的原理,总结其中质量变化的规律,强化训练。〔二〕填空题〔此题包括6个小题,每空1分,一共16分〕.化学与消费、生活亲密相关,请按要求填空:空气中体积分数约为78%的气体单质是;可作复料的一种盐是;沼气(主要成分为CH4〕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思路方法点拨:此题考察了空气的主要成分以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化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第一空不难,第二空要搞清楚复料的概念,第三空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化学式的书写、配平、反响条件等一些细节问题。阅卷反响信息:建议:在化学学习中,不断总结是很重要的。对于常见的复料,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其化学式的书写,常见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做到不丢分。.青少年时期应注意平衡营养,合理搭配膳食。某同学的午餐食谱如下:“主食:米饭;副食:豆腐、红烧肉〞。其中富含淀粉的是;该同学还需要补充的食物是。思路方法点拨:此题考察糖、蛋白质等营养素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米饭中淀粉的含量最高,豆腐和红烧肉中蛋白质的含量最高,为了平衡营养,还需要补充富含维生素的食物蔬菜。阅卷反响信息:此题难度不大,学生答题情况较好,反映出老师平时注意了这方面的训练。局部学生第二空出错,主要原因是不理解哪些食物富含维生素。建议:。因此在复习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强化训练让学生理解化学物质对人类生活和人体安康的影响,对于常见食品中所含的营养素能作出准确判断。.天然水受到污染后,净化时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⑴天然水污染的来源有(写出一种即可〕;常用的净水方法有(写出一种即可〕。

⑵漂白粉可用于水的杀菌消毒,其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化学式为Ca〔ClO〕2]。次氯酸钙可发生如下反响:Ca(ClO2+X+H2O==£aCOj+2HClO,那么X的化学式为。思路方法点拨:此题主要考察水污染及其防治以及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物质的化学式。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有工业废水或者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常见的净水方法主要有沉淀、蒸馏、吸附、过滤、煮沸等。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一一化学反响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可以推知,X的化学式应为CO2。阅卷反响信息:第⑴小题由于答案不唯一,有多种答案可以供考生选择,难度不大,出现的主要问题是错别字问题,如沉淀〔定〕、吸附〔咐或者负〕,过滤〔虚〕等。第⑵小题由于局部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认识不深化,不可以灵敏运用,出现错误。建议:”细节决定成败〃,在化学学习中,对于学生出现的常见错误老师要加强正面引导,要抓实、抓细。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定律推测物质的化学式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点,也是我经常涉及的一种题型,老师要通过强化训练,总结解题的技巧和规律,打破这个重点。.分别选用一种试剂除去以下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⑴ZnSO4(CuSO4)。⑵02(水蒸气)。思路方法点拨:除杂的根本原那么是:不增,提纯过程中不增加新的物质;不变,被提纯的物质不能改变,并恢复原来的状♦♦ ♦♦态;易分,被提纯的物质与杂质易别离。第⑴小题实际上只要除去杂质离子CU2+就可以了,根据除杂的根本原那么和物质的性♦♦质可推知应选择的物质为Zn,第⑵小题考察的实际上是气体的枯燥,初中常见的枯燥剂有浓硫酸、碱石灰等阅卷反响信息:第⑴小题常见的错误是选择Fe和窃(°叫,第⑵小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表述不准确,如写成硫酸"O4〕、稀硫酸、氢氧化钠等等(应写成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建议:在复习中老师要把除杂做为一个专题来复习,通过强化训练掌握其中的规律,同时要注意表述的标准。17.右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答复以下问题:⑴t1℃时,B物质的溶解度为g。⑵将%℃时八、B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3℃,A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填“大于〃、“小于〃、或者“等于〃〕B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假设升温过程中水的质量没有变化〕。思路方法点拨:此题考察了对溶解度曲线的理解和应用,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图才能和分析问题的才能。由图可知,t1℃时,B物质的溶解度为bg。t2℃时,A、B的溶解度相等,所以其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当两种饱和溶液的温度由t2℃升高到t3℃时,没有固体析出,所以两种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阅卷反响信息:此题所说难度不大,但是第⑵小题由于考生并未真正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简单的认为七℃时人的溶3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A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B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建议: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几乎每年都要涉及,此类习题始终都是考生的软肋,因此在加强训练的同时,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敏运用才能。。18.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假设密封不严会使氢氧化钠局部变质为碳酸钠。⑴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⑵请从酸、碱两类物质中各选一种物质检验氢氧化钠已变质〔用化学式表示〕:酸;碱。思路方法点拨:此题考察碱的化学性质。第⑴小题是根底,NaOH变质是NaOH和空气中的CO2作用,生成了Na2CO3和H2O,反响的化学方程式是:2NaOH+CO2=Na2CO3+H2O。检验NaOH是否变质实际上是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2CO3,酸可以选用HC1,H2SO4等,碱可以选用Ca(OH)2。阅卷反响信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化学式书写错误,如NaCO,第⑵小题除化学式书写错误外,还表如今物质的分类不正3确例如第二空写成CaCl2。建议:一位多年从事初三化学教学的老师说,假设能扎实掌握和NaOH以及与其相关的知识,中招成绩能考45分以上,这句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对于NaOH的变质问题,可以有多种方法进展鉴别,老师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进展总结归纳,结合详细实例进展拓展延伸。〔三〕简答题〔此题包括4个小题,一共12分〕19.2008年5月12日,一列载有500t燃油的火车途径宝成铁路109隧道时起火。消防官兵迅速将隧道两端封口,并不停地向隧道里注水。由于方法得当,终于成功灭火。请分析他们的灭火方法所根据的原理是什么?思路方法点拨:此题结合2021年最新社会事件,考察了灭火的原理。消防队员将隧道两端封口利用的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不停地向隧道里注水利用的灭火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阅卷反响信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直接写成“降低〔可燃物〕着火点〃。建议:老师要擅长从当年重大的社会理论中提炼出有化学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展讨论。同时,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注意语言表述的标准性和准确性。.金属材料在生活、消费中应用非常广泛。⑴右图A是金属的一个应用实例,请说出利用了金属的什么物理性质?(答出一点即可〕纯铜片A R⑵右图B是两块金属片互相刻画后,在纯铜片上有明现的划痕。该实验探究 - -1的目的是什么?⑶工业上可用一氧化碳复原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炼铁,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思路方法点拨:此题考察金属的物理性质以及铁矿石的冶炼。题目所给的插图均来自于教材。金属可以用作导线是利用了金属的导电性和延展性。图B考察的是合金的的性质,根据图示可知,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比较黄铜(或者合金〕和铜〔或者纯金属〕的硬度。第⑶小题是一个常考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时注意化学式的书写、配平、反响条件等细节问题。阅卷反响信息:此题尽管难度不大,但考生在答题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第⑵小题许多考生不明白实验目的和实验结论的区别,将答案写成:黄铜片的硬度比纯铜片的硬度大。有的考生甚至从“密度〃这个角度去考虑问题。第⑶小题在书写方程式时,仍有考生存在化学式书写错误、没有配平、不写或者写错反响条件等问题。建议:金属局部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考生对这局部内容掌握的对成绩的好坏起决定作用。因此应引起广HY生的高度重视。.下表是局部物质的溶解性表〔20℃〕,利用表中提供的信息答复以下问题:阳离子一里一-离♦子一OH-NO3-Cl-SO42-Na+溶溶溶溶K+溶溶溶溶Ba2+溶溶溶不溶⑴Na°H和Ba“?两种溶液混合后能否发生反响?理由是什么?

⑵写出一个有BaSO4生成的复分解反响的化学方程式。思路方法点拨:此题重点考察复分解反响发生的条件。NaOH和Ba〔NO3〕2两种溶液混合后没有水、气体和沉淀生成,即不符合复分解反响发生的条件,所以不能发生反响。第⑵小题写出一个有BaSO4生成的复分解反响的化学方程式,实际上是对酸碱盐知识的一个综合考察。可以生成盐的复分解反响包括:酸+碱;酸+盐;碱+盐;盐+盐;金属氧化物+酸。根据这个思路分析,此题最少可以写出5个化学方程式。阅卷反响信息:从考生答题情况看,仍有局部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复分解反响发生的条件。如第⑴小题有考生答的理由是:NaOH和Ba〔NO3〕2能溶于水,不是沉淀。也就是说不从生成物的角度考虑问题。第⑵小题由于对生成盐的复分解反响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所以答非所问。另外由于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存在化学式书写错误、配平、I等问题导致此题扣分较多。建议:复分解反响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今年我加大了对这个知识点的考察,今后应引起老师们的重视。.右图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常用装置:⑴请写出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⑵搜集氧气时不宜用D装置,其原因是什么?⑶将B、C装置连接后可制取多种气体,请写出制取其中一种气体的化学方程式。并用简单的方法验证所得的气体。思路方法点拨:此题考察氧气的制备原理和实验装置的选择,第⑴小题考察制氧气的两个重要化学方程式:2KMnO^^KMnO+MnO+Of;2KC1OMnO22KC1+3Ot,第⑵小题考察氧气的密度的物理性质。根据氧气的密度比空4 2422 3 △ 2气大的性质可知搜集氧气用向上排空气法,第⑶小题考察实验室制备气体在选择气体发生装置和搜集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B装置是典型的固-液不加热型制备气体装置,C装置搜集气体的方法是向上排空气法。将B、C装置连接后可以制备初中所学的三种常见气体02、CO2、H2。阅卷反响信息:验证气体的方法。个别考生存在张冠李戴的现象。建议:实验装置的选择一直是我中招考试的一个热点,在今后的学习中仍应引起考生的重视。(四)综合应用题(一共10分).实验是进展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在探究过程中,很多因素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⑴反响物的浓度不同,反响现象不同。请举出实例说明。⑵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缺乏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比照这两个反响可以得到的结论是。⑶H2在加热条件下可以与CUO反响,生成CU和H2OO①亮亮同学利用右图A装置完成了该实验。实验步骤:先通入心再加热,实验完毕以后,先撤酒精灯续通入与直至试管冷却。可观察到黑色①亮亮同学利用右图A装置完成了该实验。实验步骤:先通入心再加热,实验完毕以后,先撤酒精灯续通入与直至试管冷却。可观察到黑色CuO变成红色。②明明同学利用右图B装置也完成了该实验。实验步骤:将铜丝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变黑后,迅速伸入盛有H2的集气瓶中,片刻可观察到黑色CuO变为红色。比照A、B两套装置,B装置的优点是。③在明明同学的实验中,当铜丝说明生成CuO后,假设继续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至炽热状态时,那么与H反响较快;•• 2假设只加热至红热状态时,那么反响较慢,甚至没有明现现象。比照这两种情况,可得到的结论是。♦♦⑷在用废铜屑制取硫酸铜的实验中,有以下两种方案可供选择:△甲方案:Cu+2H2s04(浓) CuSO4+SOj+2H20△乙方案:2CuO+O 2CuO CuO+HSO==CuSO+2H02 2 4 4 2①分别用上述两种方案制取80g硫酸铜,甲方案参加反响的硫酸的质量为98g,请计算乙方案中参加反响的硫酸的质量为多少?②通过比照这两种实验方案及计算结果,你认为选用哪种方案更好?;请说明你的理由。⑸通过对上述实验的比照与分析可知,探究某一化学问题时,除了应根据详细情况考虑恰当的实验装置外,还应考虑等因素。思路方法点拨:此题是一道综合应用题,试题的开放性很强,是对考生的科学探究才能、计算才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