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查对制度10月(1)课件_第1页
输血查对制度10月(1)课件_第2页
输血查对制度10月(1)课件_第3页
输血查对制度10月(1)课件_第4页
输血查对制度10月(1)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输血相关知识重症医学科二部楚彩霞2015.10输血概念输血是指将血液通过静脉输注给病人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输血分类1.全血2.成分血制品

红细胞(①、浓缩红细胞②、红细胞悬液③、除“白膜”红细胞④、除白细胞(过滤)红细胞或全血⑤、洗涤红细胞)

血小板

血浆制品(①新鲜冰冻血浆②病毒灭活血浆③.冷沉淀)

血浆蛋白制品(①.人白蛋白溶液②.浓缩凝血因子Ⅷ制品③.浓缩Ⅸ因子制品/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剂④.纤维蛋白原⑤.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输血查对制度一、抽血交叉配血查对制度①根据医嘱认真核对交叉配血单、血型检验单、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②抽血时2名护士,一人抽血,一人核对,与患者核实无误后方可抽血配型。③抽血后须在采血管上写上病区(号)、床号、病人的姓名,字迹必须清晰无误,同时将采血管号码条贴在化验单上,便于进行核对工作。输血查对制度二、取血查对制度

①取血时,取血者应与发血者一起进行查对,要求做到血袋无破损,袋口包封严密,血型无误,血液无溶血,凝块和污染情况②应认真核对血袋上的姓名、性别、床号、血袋号、血型、输量、血液有效期、交叉配血报告、有无凝集,准确无误后将血袋放入清洁容器内送至病区。③血液自血库取出后勿振荡,勿加温,勿放入冰箱速冻,在室温放置时间不宜过长。输血查对制度输血查对制度三、输血查对制度①输血前查对:须由2名医护人员严格执行输血“三查、八对”制度;三查:查血液有效期;输血装置是否完整;血液质量(有无凝血块、溶血,血袋包装有无裂痕)。八对:姓名、床号、住院号、血型、交叉配血实验结果、血液种类、血量、有效期。②输血时,两名医护人员到床旁共同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编码,血型,以确认受血者。③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血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继续输注另外血袋。输血期间,密切巡视病人有无输血反应。输血开始应先慢后快,根据病情、年龄调整滴速,应观察3-5分钟再离开。输血过程须严密观察有无输血反应。当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装置,用生理盐水维持通道,按照“输血反应应急预案”进行治疗抢救。④输血完毕,再次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签名。如实填写输血安全记录单,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输血安全护理记录单夹在病历中。

⑤血袋封口,同时填写输血反应回馈卡立即送血库。静脉输血法操作并发症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㈠发生原因1.外来性或内生性致热原:如蛋白质、细菌的代谢产物或死菌等,污染保存液或输血用具,输血后即可引起发热反应。2.免疫反应:病人血内有白细胞凝集素、白细胞抗HLA、粒细胞特异性抗体或血小板抗体,输血时对所输入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生作用,引起发热。主要出现在反复输血的病人或经产妇中。㈡临床表现

发生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初起发冷或寒颤;继之体温逐渐上升,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多数患者血压无变化,症状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多于数小时内缓解,少有超过24小时者;少数反应严重者可出现抽搐、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昏迷。㈢预防及处理1.严格管理血库保养液和输血用具,采用无热原技术配制保养液,严格清洗、消毒采血和输血用具,或用一次性输血器,可去除致热原。2.输血前进行白细胞交叉配合试验,选用洗涤红细胞或用尼龙滤柱过滤血液移除大多数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可以减少免疫反应所致的发热。3.一旦发生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血,所使用过的血液废弃不用。如病情需要可另行配血输注。4.遵医嘱予抑制发热反应的药物如阿司匹林,首次剂量1g,然后每小时一次,共3次;伴寒战者予以抗组胺药物如异丙嗪25mg或度冷丁50mg等对症治疗;严重者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5.对症处理: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畏寒、寒战时应保暖,给予热饮料、热水袋,加盖厚被等积极处理。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变化并记录。㈠发生原因

1.

外来性或内生性致热原:如蛋白质、细菌的代谢产物或死菌等,污染保存液或输血用具,输血后即可引起发热反应。

2.

免疫反应:病人血内有白细胞凝集素、白细胞抗HLA、粒细胞特异性抗体或血小板抗体,输血时对所输入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生作用,引起发热。主要出现在反复输血的病人或经产妇中。

㈡临床表现

发生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初起发冷或寒颤;继之体温逐渐上升,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多数患者血压无变化,症状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多于数小时内缓解,少有超过24小时者;少数反应严重者可出现抽搐、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昏迷。

㈢预防及处理

1.

严格管理血库保养液和输血用具,采用无热原技术配制保养液,严格清洗、消毒采血和输血用具,或用一次性输血器,可去除致热原。

2.

输血前进行白细胞交叉配合试验,选用洗涤红细胞或用尼龙滤柱过滤血液移除大多数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可以减少免疫反应所致的发热。

3.

一旦发生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血,所使用过的血液废弃不用。如病情需要可另行配血输注。

4.

遵医嘱予抑制发热反应的药物如阿司匹林,首次剂量1g,然后每小时一次,共3次;伴寒战者予以抗组胺药物如异丙嗪25mg或度冷丁50mg等对症治疗;严重者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

5.

对症处理: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畏寒、寒战时应保暖,给予热饮料、热水袋,加盖厚被等积极处理。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变化并记录。静脉输血法操作并发症3.溶血反应

㈠发生原因1.输入异型血:即供血者和受血者血型不符,造成血管内溶血一般输10~15ml即可产生症状。2.输血前红细胞已被破坏发生溶血:如血液贮存过久、保存温度不当(血库冰箱应恒温4℃)、血液震荡过剧、血液内加入高渗或低渗溶液或影响PH值的药物、血液受到细菌污染等,均可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3.Rh因子所致溶血:人类红细胞除含有A、B凝集原外,还有另一种凝集原,称Rh因子。我国人口99%为阳性,1%为阴性。Rh阴性者接受Rh阳性血液后,其血清中产生抗Rh阳性抗体,当再次接受Rh阳性血液时可发生溶血反应。一般在输血后1-2小时发生,也可延迟至6-7天后出现症状。4.输入未被发现的抗体所致延迟性的溶血反应。㈡临床表现为输血中最严重的反应。开始阶段,由于红细胞凝集成团,阻塞部分小血管,可引起头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心前区压迫感、四肢麻木、腰背剧烈疼痛和胸闷等症状。中间阶段,由于凝集的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血红蛋白散布到血浆中,可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同时伴有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和血压下降等症状。最后阶段,由于大量血红蛋白从血浆中进入肾小管,遇酸性物质变成结晶体,致使肾小管堵塞;又因为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使肾小管内皮缺血、缺氧而坏死脱落,也可导致肾小管堵塞。病人出现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可迅速死亡。溶血程度较轻的延迟性溶血反应可发生在输血后7~14天,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等。3.还可伴有出血倾向,引起出血.

静脉输血法操作并发症4、循环负荷过重(急性左心衰)

㈠发生原因由于输血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血液,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而引起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多见于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病人,如心脏病人、老年人、幼儿或慢性严重贫血病人(红细胞减少而血容量增多者)。

㈡临床表现

1.表现为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突发头部剧烈胀痛、胸紧、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2.体查:病人常端坐呼吸、颈静脉怒张、听诊肺部有大量水泡音、中心静脉压升高。

3.胸部摄片显示肺水肿影像。

㈢预防及处理

1.

严格控制输血速度和短时间内输血量,对心、肺疾患者或老年、儿童尤应注意。

2.出现肺水肿症状,立即停止输血,及时与医生联系,配合抢救。协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3.加压给氧,可使肺泡内压力增高,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渗出液的产生;4.遵医嘱予以镇静、镇痛、利尿、强心、血管扩张剂等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