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历常见 病的症状与治疗方法_第1页
病历常见 病的症状与治疗方法_第2页
病历常见 病的症状与治疗方法_第3页
病历常见 病的症状与治疗方法_第4页
病历常见 病的症状与治疗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血压常见症状: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高到一定程度: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心悸、眩晕,严重时会发生神志不清、抽搐,这就属于急进型高血压和高血压危重症,多会在短期内发生严重的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和病变,如中风、心梗、肾衰等。症状与血压升高的水平并无一致的关系。体格检查:(1)正确测量血压。由于血压有波动性,且情绪激动、体力活动时会引起一时性的血压升高,因此应至少2次在非同日静息状态下测得血压升高时方可诊断高血压,而血压值应以连续测量3次的平均值计。仔细的体格检查有助于发现继发性高血压线索和靶器官损害情况(2)测量体重指数(BMI)、腰围及臀围。(3)检查四肢动脉搏动和神经系统体征,听诊颈动脉、胸主动脉、腹部动脉和股动脉有无杂音。(4)观察有无库欣病面容、神经纤维瘤性皮肤斑、甲状腺功能亢进性突眼征或下肢水肿。(5)全面的心肺检查。(6)全面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项目有血常规、尿常规(包括蛋白、糖和尿沉渣镜检)、肾功能、血糖、血脂、血钾、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部X线、眼底、动态血压监测等。治疗原则:(1)降压药物种类①利尿药。②8受体阻滞剂。③钙通道阻滞剂。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⑤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2)治疗方案大多数无并发症或合并症患者可以单独或者联合使用噻嗪类利尿剂、8受体阻滞剂等。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临床实际使用时,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状况、靶器官损害、并发症、合并症、降压疗效、不良反应等,都会影响降压药的选择。2级高血压患者在开始时就可以采用两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糖尿病常见症状:1.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严重高血糖时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见于1型糖尿病。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三多一少”症状更为明显。疲乏无力,肥胖多见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发病前常有肥胖,若得不到及时诊断,体重会逐渐下降。实验室检查:血糖、尿糖、尿酮体、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血清蛋白、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血脂、免疫指标、尿白蛋白排泄量,放免或酶联方法。诊断:1.1型糖尿病发病年龄轻,大多<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体可呈阳性。单用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血清胰岛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药物和胰岛素治疗:(二)药物治疗口服药物治疗(1)磺脲类药物(2)双胍类降糖药(3)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4)胰岛素增敏剂(5)格列奈类胰岛素促分泌剂①瑞格列奈为快速促胰岛素分泌剂,餐前即刻口服,每次主餐时服,不进餐不服。②那格列奈作用类似于瑞格列奈。胰岛素治疗(1)1型糖尿病需要用胰岛素治疗。非强化治疗者每天注射2〜3次,强化治疗者每日注射3〜4次,或用胰岛素泵治疗。需经常调整剂量。(2)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失效者先采用联合治疗方式,方法为原用口服降糖药剂量不变,睡前晚10:00注射中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一般每隔3天调整1次,目的为空腹血糖降到4.9〜8.0毫摩尔/升,无效者停用口服降糖药,改为每天注射2次胰岛素。胰岛素治疗的不良反应:胰岛素治疗的最大不良反应为低血糖。糖尿病并发症常见并发症类型:1.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合并症之一。我国的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病的第二位原因,仅次于各种肾小球肾炎。由于其存在复杂的代谢紊乱,一旦发展到终末期肾脏病,往往比其他肾脏疾病的治疗更加棘手。但积极适当的干预措施能明显减少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尤其在病程早期干预治疗效果甚佳。糖尿病眼部并发症(1)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中最重要的表现,是一种具有特异性改变的眼底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临床上根据是否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为标志,将没有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称为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或称单纯型或背景型),而将有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称为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2)与糖尿病相关的葡萄膜炎大致上有以下4种情况:①与糖尿病本身相关的葡萄膜炎;②感染性葡萄膜炎,糖尿病患者发生内源性感染性眼内炎的机会较正常人明显增加;③伴有一些特定的葡萄膜炎类型,但二者是偶然的巧合,抑或是有内在的联系;④内眼手术后的感染性眼内炎或无菌性眼内炎。多发生于中年人和老年人糖尿病患者。(3)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在血糖没有很好控制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多为双眼发病,发展迅速,甚至可于数天、数周或数月内发展为完全混浊。糖尿病足足部是糖尿病这个多系统疾病的一个复杂的靶器官。糖尿病患者因周围神经病变与外周血管疾病合并过高的机械压力,可引起足部软组织及骨关节系统的破坏与畸形形成,进而引发一系列足部问题,从轻度的神经症状到严重的溃疡、感染、血管疾病、Charcot关节病和神经病变性骨折。实际上类似的病理改变也可以发生在上肢、面部和躯干上,不过糖尿病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包括心脏和大血管上的微血管病变、心肌病变、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冠心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大血管并发症,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死亡风险比非糖尿患者群高3〜5倍。其病理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糖、高收缩压、高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下降、年龄、性别、吸烟、家族史均是其发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性脑血管病是指由糖尿病所引起的颅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据统计,2型糖尿病患者有20%〜40%会发生脑血管病,主要表现为脑动脉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脑萎缩等,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最常见的类型是慢性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性多发神经病变,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率很高,部分患者在新诊断为糖尿病时就已经存在周围神经病变了,遗憾的是在治疗上,尤其是在根治糖尿病神经病变方面相当困难,所以其重点还在于预防其发生和控制发展。临床症状:1.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本病起病急,病程通常小于24小时,多数患者起病时有多尿、烦渴、乏力等糖尿病症状加重或首次出现,如未及时治疗,可进一步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甚至昏迷。体检时可发现患者有脱水现象,部分患者呼气中有烂苹果味。实验室检查可见尿糖、尿酮体呈强阳性;血糖升高,一般在16.7〜33.3mmol/L;血酮体升高,多在4.8mmol/L;血pH和二氧化碳结合力及HCO3下降,阴离子间隙明显增大。高渗性高血糖状态起病隐匿,从发病到出现典型临床表现一般为1〜2周,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初期仅表现为多饮多尿乏力等糖尿病症状加重,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严重脱水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实验室检查可见尿糖强阳性,尿酮体阴性或弱阳性;血糖明显升高,一般在33.3mmol/L以上;血酮体正常或略高;有效血浆渗透压明显升高,一般在350mmol/L以上。乳酸性酸中毒多发生于大量服用双胍类药物或伴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起病较急,患者有深大呼吸、神志模糊、木僵、昏迷等症状。血乳酸浓度是诊断乳酸性酸中毒的特异性指标,乳酸浓度多超过5mmol/L,有时可达35mmol/L。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根据糖尿病肾病的病程和病理生理演变过程,Mogensen曾建议把糖尿病肾病分为以下五期:①肾小球高滤过和肾脏肥大期这种初期改变与高血糖水平一致,血糖控制后可以得到部分缓解。本期没有病理组织学损伤。②正常白蛋白尿期肾小球滤过率(GFR)高出正常水平。肾脏病理表现为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区基质增多,运动后尿白蛋白排出率(UAE)升高(>20pg/min),休息后恢复正常。如果在这一期能良好的控制血糖,患者可以长期稳定处于该期。③早期糖尿病肾病期GFR开始下降到正常。肾脏病理出现肾小球结节样病变和小动脉玻璃样变°UAE持续升高至20〜200|jg/min,从而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本期患者血压升高。④临床糖尿病肾病期病理上出现典型的K-W结节。持续性大量白蛋白尿(UAE>200|jg/min)或蛋白尿大于500mg/d,约30%患者可出现肾病综合征,GFR持续下降。该期的特点是尿蛋白不随GFR下降而减少。患者一旦进入IV期,病情往往进行性发展,如不积极加以控制,GFR将平均每月下降1ml/min。⑤终末期肾衰竭GFR<10ml/min。尿蛋白量因肾小球硬化而减少。尿毒症症状明显,需要透析治疗。以上分期主要基于1型糖尿病肾病,2型糖尿病肾病则不明显。糖尿病肾病的肾病综合征与一般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相比,其水肿程度常更明显,同时常伴有严重高血压。由于本病肾小球内毛细血管跨膜压高,加之肾小球滤过膜蛋白屏障功能严重损害,因此部分终末期肾衰竭患者亦可有大量蛋白尿。糖尿病眼部并发症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毛细血管的病变表现为动脉瘤、出血斑点、硬性渗出、棉绒斑、静脉串珠状、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以及黄斑水肿等。广泛缺血会引起视网膜或视盘新生血管、视网膜前出血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有严重的视力障碍。糖尿病可引起两种类型视网膜病变,增殖性和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主要致盲眼病之一。在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中,视网膜损害刺激新生血管生长。新生血管生长对视网膜有害无益,其可引起纤维增生,有时还可导致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也可长入玻璃体,引起玻璃体出血。与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相比,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对视力的危害性更大,其可导致严重视力下降甚至完全失明。②与糖尿病相关的葡萄膜炎初次发病多呈急性前葡萄膜炎,发病突然,出现眼痛、畏光和流泪。检查发现有睫状充血,大量细小尘状角膜后沉着物,前房闪辉(+〜++),前房炎症细胞(++〜++++),少数患者出现前房内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甚至前房积脓,最终会发生虹膜后粘连、虹膜新生血管、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等并发症。③糖尿病性白内障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在血糖没有很好控制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多为双眼发病,发展迅速,甚至可于数天、数周或数月内发展为混浊,完全混浊;开始时在前后囊下出现典型的白点状或雪片状混浊,迅速扩展为完全性白内障,以后囊下极部多见;常伴有屈光变化,血糖升高时,表现近视;血糖降低时,表现远视。糖尿病足①早期感觉改变通常呈袜套样表现,首先累及肢体远端,然后向近端发展。轻触觉、本体感觉、温度觉和疼痛感知的共同减弱;运动神经病变表现为足内在肌萎缩,出现爪状趾畸形;自主神经受累表现为皮肤正常排汗、温度及血运调节功能丧失,导致局部组织柔韧性降低,形成厚的月并胝以及更易破碎和开裂。②后期继上述早期神经病变引起的症状外,还可出现溃疡、感染、骨髓炎、Charcot关节病等。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常为弥漫性的狭窄程度严重,可表现为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猝死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糖尿病患者常存在自主神经病变,所以无症状的冠心病较为常见,或表现为疲乏、劳力性呼吸困难、胃肠道症状等非典型症状。糖尿病性脑血管病①脑动脉硬化病程在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脑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可达70%,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昏、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等神经衰弱症状。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多无阳性体征。②无症状脑卒中指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未引起注意,从而未被揭示或未被认定的脑卒中。其中无症状脑梗死(包括腔隙性脑梗死和非腔隙性脑梗死)占74%,无症状脑出血约占26%。③急性脑血管病主要表现为脑血栓形成,以中小动脉梗死和多发性病灶多见,临床症状往往较轻,但常反复发作,进行性加重,恢复困难。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为糖尿病神经病变中最常见的类型,超过50%的患者可能有症状,表现为烧灼样疼痛、电击样或针刺样感觉、感觉过敏和麻木,常在夜间加重,累及足部和手部时呈袜子手套样分布。也有部分患者无症状,仅在神经系统检查时可发现异常。在以下5项检查中,有2项或2项以上异常,就可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①温度觉异常;②振动觉异常;③膝反射消失;④尼龙丝检查,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⑤神经传导速度(NCV)有2项或2项以上减慢。治疗方案:1.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的治疗原则相同,包括尽快补液以恢复血容量,纠正失水状态;降低血糖;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调;积极寻找和消除诱因;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治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乳酸性酸中毒的患者死亡率很高,故对高乳酸血症患者(即无酸血症,但乳酸>2.5mmol/L)需及时治疗各种潜在诱因,积极预防。乳酸性酸中毒最根本的治疗是病因治疗,如纠正休克,改善循环;及时纠正酸中毒;补充胰岛素和葡萄糖;当病情危急时应及时透析治疗。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治疗应是综合性的,包括控制血糖、控制血压、饮食治疗、纠正脂代谢紊乱等:控制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应尽量控制在6.5%以下。控制血压降压药物首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尿蛋白d,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尿蛋白>1g/d,血压应控制在125/75mmHg,饮食疗法早期即应限制蛋白质摄入量至0.8g/(kg-d),对已有大量蛋白尿和肾衰竭的患者可降低至0.6g/(kg・d)。中晚期肾功能损伤患者,宜补充a-酮酸。调脂应使用他汀类药物严格纠正血脂紊乱。糖尿病眼部并发症(1)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①基本治疗及早严格控制血糖,减少血糖波动,注重降压、调脂、改善微循环的治疗。戒除吸烟饮酒等视网膜有害的因素。②光凝治疗激光治疗被认为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法。临床实验证明光凝治疗在2个方面对该病的发病过程有有益的作用:一是导致新生血管退化并阻止它们再生;二是减少黄斑水肿。③冷凝治疗冷凝主要用于不适合做光凝治疗的患者或光凝治疗的补充疗法,如患者有屈光间质混浊或视网膜周边部病变光凝无法治疗。④玻璃体切割术对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的基本适应证是玻璃体出血及严重的增殖性病变。一般认为,广泛玻璃体出血3个月以上不能自发吸收者需行玻璃体切割术。(2)与糖尿病相关的葡萄膜炎糖尿病应进行规范用药治疗,葡萄膜炎的治疗则应根据炎症类型、严重程度、伴有血糖升高的程度等方面来确定。前葡萄膜炎主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睫状肌麻痹剂和非甾体消炎药治疗。后、中间和全葡萄膜炎,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可给予糖皮质激素口服治疗;对于血糖明显升高且伴有顽固性葡萄膜炎者,宜选用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等。(3)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早期积极治疗糖尿病,晶体混浊可能部分消退,视力可有不同程度改善,滴用治疗白内障滴眼液;白内障明显影响视力时,可在血糖控制情况下施行白内障摘出术,如无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可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后积极预防感染和出血。糖尿病足(1)溃疡的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需要多科室协作,在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营养支持的基础上,根据足损伤的程度,可采用减压、清创、伤口敷料、控制感染、血管重建、截肢等多种措施予以治疗。(2)Charcot关节病的治疗大多数Charcot神经关节病可以行保守治疗。手术固定不会加速愈合,相反,手术因可能造成新的不稳以及可能有内固定周围骨折,导致病变区域的愈合延迟。非手术治疗在超过70%的病例中获得了成功。但是在足后部与踝关节的Charcot关节病患者中成功率较低。终末期神经关节病可遗留严重的畸形,需要患者持续穿足部支具,如后方壳样踝足支具、后足托或是特殊的鞋子,以减少之后溃疡的发病。糖尿病性心脏病首先应积极治疗糖尿病这一原发病,严格控制血糖,纠正糖代谢紊乱;其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戒烟、节制饮酒、限制钠盐、适当锻炼等,其三,服用适当的维生素、抗氧化剂、血管活性药物、抗栓药物。其四,控制危险因素,对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等进行预防和处理。某些糖尿病性心脏病导致心绞痛反复发作,内科治疗无效者,可采用经皮血管成型、血管支架或者冠状动脉搭桥等手术治疗。为了及早发现糖尿病性心脏病变,定期做心电图检查是十分必要的。糖尿病性脑血管病与非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在治疗原则上相同,治疗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血糖的控制与监测糖尿病脑卒中患者的血糖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预后,所以控制血糖在适宜的范围内,是治疗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基础。(2)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拮抗剂可降低脑卒中的死亡率,由于多数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存在异常,因此,对糖尿病伴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需进行长期抗血小板治疗。(3)降压在糖尿病脑卒中特别是出血的急性期,应慎重掌握降压治疗指征和降压程度,降压治疗不能追求快速降压效应。(4)调脂他汀类降脂药通过降低血胆固醇,可使糖尿病患者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降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因治疗积极严格地控制高血糖并保持血糖稳定;改善微循环,常用药如前列腺素E2、己酮可可碱、山莨菪碱、西洛他唑、活血化瘀类中药等;神经修复,常用甲基维生素B12(甲钻胺)、神经营养因子、C肽等;抗氧化应激,常用药如a-硫辛酸。对症治疗主要是控制疼痛,以尽量减轻糖尿病神经病变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通常采用以下顺序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甲钻胺和a-硫辛酸、传统和新一代抗惊厥药、度洛西汀、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片类止痛药等。颈椎病临床症状: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难、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及吞咽困难等。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压头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脊髓型颈椎病临床上出现颈脊髓损害的表现。X线片上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影像学证实存在脊髓压迫。除外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椎动脉型颈椎病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旋颈试验阳性。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枢椎关节骨质增生。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X线片颈椎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食管压迫型颈椎病颈椎椎体前鸟嘴样增生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经食管钡剂检查证实)等。颈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也称局部型颈椎病,是指具有头、肩、颈、臂的疼痛及相应的压痛点,X线片上没有椎间隙狭窄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但可以有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椎体间不稳定及轻度骨质增生等变化。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颈椎病的试验检查:(1)前屈旋颈试验令患者颈部前屈、嘱其向左右旋转活动。如颈椎处出现疼痛,表明颈椎小关节有退行性变。椎间孔挤压试验(压顶试验)令患者头偏向患侧,检查者左手掌放于患者头顶部、右手握拳轻叩左手背,则出现肢体放射性痛或麻木、表示力量向下传递到椎间孔变小,有根性损害;对根性疼痛厉害者,检查者用双手重叠放于头顶、间下加压,即可诱发或加剧症状。当患者头部处于中立位或后伸位时出现加压试验阳性称之为Jackson压头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患者低头、检查者一手扶患者头颈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作相反方向推拉,看患者是否感到放射痛或麻木,这称为Eaten试验。如牵拉同时再迫使患肢作内旋动作,则称为Eaten加强试验。上肢后伸试验检查者一手置于健侧肩部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握于患者腕部,并使其逐渐向后、外呈伸展状,以增加对颈神经根牵拉,若患肢出现放射痛,表明颈神经根或臂丛有受压或损伤。X线检查(1)正位观察有无枢环关节脱位、齿状突骨折或缺失。第七颈椎横突有无过长,有无颈肋。钩椎关节及椎间隙有无增宽或变窄。(2)侧位①曲度的改变颈椎发直、生理前突消失或反弯曲。②异常活动度在颈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中,可以见到椎间盘的弹性有改变。③骨赘椎体前后接近椎间盘的部位均可产生骨赘及韧带钙化。④椎间隙变窄椎间盘可以因为髓核突出,椎间盘含水量减少发生纤维变性而变薄,表现在X线片上为椎间隙变窄。⑤半脱位及椎间孔变小椎间盘变性以后,椎体间的稳定性低下,椎体往往发生半脱位,或者称之为滑椎。⑥项韧带钙化项韧带钙化是颈椎病的典型病变之一。(3)斜位摄脊椎左右斜位片,主要用来观察椎间孔的大小以及钩椎关节骨质增生的情况。肌电图检查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肌电图检查都可提示神经根长期受压而发生变性,从而失去对所支配肌肉的抑制作用。CT检查颈椎病并发症:1.吞咽障碍2.视力障碍3.颈心综合征4.高血压颈椎病5.胸部疼痛6.下肢瘫痪7.猝倒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可选择性应用止痛剂、镇静剂、维生素(如B1、B12),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软骨素进行支持治疗。2.运动疗法。3.牵引治疗。4.手法按摩推拿疗法。5.理疗。6.温热敷。7.手术治疗。肺炎老年肺炎大致有如下临床特点:1.症状多无发热、咳痰等典型症状,也有少数有症状或无症状。首发症状为呼吸急促及呼吸困难,或有意识障碍、嗜睡、脱水、食欲减退等。体征可出现脉速、呼吸急促,肺部听诊可闻及湿性啰音,或伴有呼吸音减弱及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等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可增高或不高,但半数以上可见核左移、C反应蛋白增高、血沉加快等。动脉血气分析,可出现动脉氧分压下降,但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因肺泡换气不良,二氧化碳分压升高。胸部X线片,呈支气管肺炎影像学表现。水、电解质,老年肺炎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治疗方法:应根据病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择用药。如有缺氧等症状给予吸氧和对症处理。hi贫血临床症状:最早出现的症状有头晕、乏力、困倦;而最常见、最突出的体征是面色苍白。症状的轻重取决于贫血的速度、贫血的程度和机体的代偿能力。hi神经系统头昏、耳鸣、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乃是贫血缺氧导致神经组织损害所致常见的症状。小儿贫血时可哭闹不安、躁动甚至影响智力发育。皮肤黏膜苍白是贫血时皮肤、黏膜的主要表现。溶血性贫血,特别是血管外溶血性贫血,可引起皮肤、黏膜黄染。呼吸循环系统气急或呼吸困难,大都是由于呼吸中枢低氧或高碳酸血症所致。故轻度贫血无明显表现,仅活动后引起呼吸加快加深并有心悸、心率加快。贫血愈重,活动量愈大,症状愈明显。重度贫血时,即使平静状态也可能有气短甚至端坐呼吸。长期贫血,心脏超负荷工作且供氧不足,会导致贫血性心脏病,此时不仅有心率变化,还可有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消化系统贫血时消化腺分泌减少甚至腺体萎缩,进而导致消化功能减低、消化不良,出现腹部胀满、食欲减低、大便规律和性状的改变等。长期慢性溶血可合并胆道结石和脾大。缺铁性贫血可有吞咽异物感或异嗜症。巨幼细胞贫血或恶性贫血可引起舌炎、舌萎缩、牛肉舌、镜面舌等。泌尿生殖内分泌系统血管外溶血出现无胆红素的高尿胆原尿;血管内溶血出现血红蛋白尿和含铁血黄素尿,重者甚至可发生游离血红蛋白堵塞肾小管,进而引起少尿、无尿、急性肾衰竭。长期贫血影响睾酮的分泌,减弱男性特征;对女性,因影响女性激素的分泌而导致月经异常,如闭经或月经过多。长期贫血会影响各内分泌腺体的功能和红细胞生成素的分泌。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或血小板数量的变化。据红细胞参数,即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可对贫血进行红细胞形态分类,为诊断提供相关线索骨髓检查,骨髓细胞涂片反映骨髓细胞的增生程度、细胞成分、比例和形态变化。贫血的发病机制检查如缺铁性贫血的铁代谢及引起缺铁的原发病检查;巨幼细胞贫血的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测定及导致此类造血原料缺乏的原发病检查;失血性贫血的原发病检查;溶血性贫血可发生游离血红蛋白增高、结合珠蛋白降低、血钾增高、间接胆红素增高等。有时还需进行红细胞膜、酶、珠蛋白、血红素、自身抗体、同种抗体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克隆等检查;骨髓造血细胞的染色体、抗原表达、细胞周期、基因等检查;以函细胞亚群及其分泌的因子或骨髓细胞自身抗体检查等。诊断:检查时特别注意:①发热,心率,呼吸频度;②有无营养不良,特殊面容,端坐呼吸,步态不稳等;③皮肤、黏膜有无苍白,黄疸,溃疡和瘀点,紫瘢或瘀斑;毛发有无干燥、有无舌乳头萎缩、匙状甲、下肢有无凹陷性水肿等;④淋巴结有无肿大;⑤有无心界扩大,杂音等;⑥有无肝大,脾大或胆道炎症;⑦有无神经病理反射和深层感觉障碍等。治疗原则:紧急情况下,重度贫血患者、老年或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的贫血患者应输红细胞,纠正贫血,改善体内缺氧状态。但是,输血只能是临时性治疗手段,多次输血可并发血色病,需去铁治疗。因此,寻找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是最重要的。通常情况下,贫血只是一个症状,不是一个单一疾病,因此,需要先确定背后的病因,才能进行有效治疗。急性大量失血患者应积极止血,同时迅速恢复血容量并输红细胞纠正贫血。营养性贫血,可以通过补充缺乏的营养物质进行治疗,如缺铁性贫血补铁及治疗导致缺铁的原发病;巨幼细胞贫血补充叶酸或维生素B12。非营养性贫血治疗则比较复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采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为主。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则以环孢素联合雄激素为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症状:1.疼痛,关节疼痛是风湿性关节炎首要的症状,全身关节都有可能发生疼痛,但是以大关节受累更为常见,如膝关节、踝关节、肩关节、腕关节等。典型的表现为对称性、游走性疼痛,并伴有红、肿、热的炎症表现。通常急性炎症症状持续2〜4周消退,一个关节症状消退,另一个关节的症状又可出现,也有几个关节同时发病的。关节症状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常在天气转冷或下雨前出现关节痛。急性期过后不遗留关节变形,这些与类风湿关节炎不同。肌肉疼痛不规律性发热,风湿出现之前会出现不规则的发热现象,多为轻中度发热,脉搏加快,多汗,与体温不成正比。皮肤黏膜症状有皮下结节、环形红斑等,儿童多见,成人少见。舞蹈症仅见于儿童,女孩多见,患儿先有情绪不宁、烦躁、易怒等精神症状,继而出现无目的的快速动作,作皱眉、噘嘴等怪相,肢体可出现伸直和屈曲、内收和外展、旋前和旋后的无节律交替动作。疲劳及兴奋时明显,休息及镇静时减轻,睡眠时消失。心脏症状由于风湿热活动期以累及关节和心脏为主,因此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常伴有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包炎等。有心悸、气促、心前区疼痛等症状。实验室检查: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2.血沉增快和C反应蛋白升高3.关节液检查4.类风湿因子和抗核抗体5.咽拭子培养6.抗链球菌溶血素“0”。治疗原则:1.抗风湿治疗治疗原则是早期诊断和尽早合理、联合用药。常用的抗风湿病药物如下:水杨酸制剂是治疗急性风湿热的最常用药物,疗效确切。以阿司匹林为首选药物,用药后可解热、减轻炎症,使关节症状好转,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风湿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预防心脏损害及其他合并症。水杨酸制剂常可引起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胃部刺激症状,可服用氢氧化铝缓解,不能耐受水杨酸制剂者,可选用氯芬那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激素不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必要药物。只有在关节炎患者伴有心脏炎的证据,且水杨酸制剂效果不佳时,才考虑使用。抗链球菌感染根治链球菌感染是治疗风湿热必不可少的措施,首选药物为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红霉素或乙酰螺旋霉素。中医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的痹症范畴,急性期宜祛风清热化湿,慢性期宜祛风散寒化湿,能对症状的缓解起到辅助作用。糖尿病足早期感觉改变通常呈袜套样表现,首先累及肢体远端,然后向近端发展。轻触觉、本体感觉、温度觉和疼痛感知的共同减弱;运动神经病变表现为足内在肌萎缩,出现爪状趾畸形;自主神经受累表现为皮肤正常排汗、温度及血运调节功能丧失,导致局部组织柔韧性降低,形成厚的月并胝以及更易破、碎和开裂。后期继上述早期神经病变引起的症状外,还可出现溃疡、感染、骨髓炎、Charcot关节病等。实验室检查:查体应行双下肢膝关节以下部分的彻底查体。全面的神经学检查反射、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检查。血管检查最常用的非侵入性检查为动脉多普勒超声。实验室检查血糖控制在糖尿病足的护理中非常重要。如果血红蛋白A1c(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则溃疡愈合时间延长以及复发的可能性增大。影像学检查普通X线为一线的诊断性检查,用来评价应力性骨折、骨折、骨溶解/骨破坏、脱位、半脱位和足踝部骨性结构改变的情况;CT用于评估皮质骨的细节和改变效果较佳,如评估术后骨折或融合的愈合情况。此外,CT还可用于评估软组织疾病,如脓肿;MRI对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软组织和骨组织改变都非常敏感,如应力骨折、脓肿、骨髓炎或神经性关节病变等。但是对于分辨Charcot关节与骨髓炎有困难。因两种病变都有骨髓水肿与侵蚀样改变。治疗方法:溃疡的治疗根据糖尿病足损伤的6个分级,0级伤口如果足部有溃疡风险可采用改造鞋子、模具式内垫或是加深的鞋子来治疗,并进行患者教育,定期随访。一旦出现皮肤开裂,则必须进行积极的干预,以免损伤进一步发展。缓解1级伤口所受外来压力的方法有,穿术后鞋、使用足踝支具、穿预制可行走支具,或使用全接触石膏。除了恰当的减压受压部位以外,还需要恰当的溃疡伤口护理,以避免组织脱水性细胞坏死,加速伤口愈合。手术指征为局部压力改善失败或评级较高的伤口。2级和3级的伤口需要进行手术干预,3级的伤口需要应用抗生素,还可能需要截肢。与身体其他部位对比,后足溃疡因局部组织很难减压且血运也很差,故更需要手术干预。手术方法包括溃疡清创、骨突切除、足与踝关节畸形矫正等。纠正爪状趾或锤状趾可以减少前足背侧溃疡的发生率或复发率。此外,也可考虑行跟腱延长术,以减轻前足或是中足跖侧的压力。感染的治疗严重感染或有脓肿的伤口应当积极地清创,直至到达有活性的出血组织;清创不应仅限于表浅的皮肤组织。要在保持稳定性与去除病灶之间找到平衡点。行脓肿引流时应取纵形直切口,以增加灵活性,并利于愈合。有骨髓炎的区域应当行尽量大范围的清创,同时要考虑足的稳定性与清除病灶之间的平衡。除手术治疗以外,严重的感染伤口还通常需要住院进行静脉抗生素治疗。治疗的时间和抗生素的选择要根据细菌培养结果、感染程度以及治疗取得的临床反应。慢性胃炎临床症状: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个别病人伴黏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血,如呕血、黑便。症状常常反复发作,无规律性腹痛,疼痛经常出现于进食过程中或餐后,多数位于上腹部、脐周、部分患者部位不固定,轻者间歇性隐痛或钝痛、严重者为剧烈绞痛。检查:1.胃液分析测定基础胃液分泌量(BAO)及组胺试验或五肽胃泌素后测定量大泌酸量(MAO)和高峰泌酸量(PAO)以判断胃泌酸功能。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酸多正常,广泛而严重的慢性萎缩胃炎胃酸降低。血清学检测慢性萎缩性胃炎血清胃泌素常中度升高,这是因胃酸缺乏不能抑制G细胞分泌之故。若病变严重,不但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减少,内因子分泌也减少,因而影响维生素B12也下降;血清PCA常呈阳性(75%以上)。胃肠X线钡餐检查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目前胃炎诊断很少应用上消化道造影。用气钡双重造影显示胃黏膜细微结构时,萎缩性胃炎可出现胃黏膜皱襞相对平坦、减少。胃镜和活组织检查胃镜和病理活检是诊断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浅表性胃炎常以胃窦部最为明显,多为弥漫性胃黏膜表面黏液增多,有灰白色或黄白色渗出物,病变处黏膜红白相间或花斑状,似麻疹样改变,有时有糜烂。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黏膜多呈苍白或灰白色,亦可呈红白相间,白区凹陷;皱襞变细或平坦,由于黏膜变薄可透见呈紫蓝色的黏膜下血管;病变可弥漫或主要在胃窦部,如伴有增生性改变者,黏膜表面颗粒状或结节状。活检标本作病理学检查,判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可行病理活检组织快速尿素酶试验。治疗方法:消除病因祛除各种可能致病的因素,如避免进食对胃黏膜有强刺激的饮食及药品,戒烟忌酒。注意饮食卫生,防止暴饮暴食。积极治疗口、鼻、咽部的慢性疾患。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药物治疗疼痛发作时可用阿托品、普鲁本辛、颠茄合剂等。胃酸增高可用PPI质子泵抑制剂如雷贝拉唑、兰索拉唑、奥美拉唑等,症状较轻者可用H2受体阻滞剂如甲氰咪胍、雷尼替丁、氢氧化铝胺等。胃酸缺乏或无酸者可给予1%稀盐酸或胃蛋白酶合剂,伴有消化不良者可加用胰酶片、多酶片等助消化药。胃黏膜活检发现幽门螺杆菌者加服抗生素治疗。胆汁反流明显者可用胃复安和吗叮琳以增强胃窦部蠕动,减少胆汁反流。铝碳酸镁片、消胆胺、硫糖铝可与胆汁酸结合、减轻症状。手足口病(儿科常见)临床症状: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普通病例表现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额等处为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重症病例表现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神经系统表现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檐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阳性。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呼吸系统表现并发肺水肿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发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循环系统表现并发心肌炎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治疗原则:一般治疗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主要为对症治疗。首先隔离患儿,接触者应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对症治疗,做好口腔护理。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其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补充维生素B、C等。合并治疗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危重病人特别注意监测血压、血气分析、血糖及胸片。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对重要脏器的保护。有颅内压增高者给予相应处理。出现低氧血症、呼吸困难等呼吸衰竭征象者•,宜及早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维持血压稳定。其他重症处理:如出现DIC、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应给予相应处理。抗病毒药物因为抗病毒药一般在发病24小时到48小时前使用才是最佳的。而往往我们确诊手足口病的时候,都已经过了最有效的治疗阶段,现在也不提倡用抗病毒的药物。类风湿性心脏病临床症状:(一)类风湿因子常呈阳性,抗链球菌溶血素〃0〃偶可升高,血沉增快,血清蛋白自降低,球蛋白增高,免疫球蛋白电泳显示IgG、IgA和IgM增多。(二)X线胸片检查一般心影不大,心包受累时可显示心包积液或缩窄的改变。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心包积液或增厚,以及瓣膜受累。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时,按心力衰竭常规处理。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心脏病变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均不明显,但在缓解症状方面如心包炎引起的胸痛可以试用。合并有缩窄性心包炎或心脏填塞者,可行心包切开术。有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者,可用人工心脏起搏治疗。并发症心功能不全(心衰):最常见,发生于50-75%的风心病患者,并且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常由于呼吸道感染,风湿活动,重体力劳动,妊娠及分娩等诱发。心律失常:最常见为房颤,发生于30-40%风心病患者,尤其是左心房显著扩大的二尖瓣狭窄患者最多见。在房颤发生前,多先有房早,房扑或阵发性房颤,以后才转为持久性心房颤动。呼吸道感染:由于长期肺郁血,易引起肺部感染,并进一步诱发或加重心功能不全。栓塞(多以脑栓塞为主):约占5-10%。是风心病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咯血:多见于二尖瓣病变,特别是二尖瓣狭窄。骨折临床表现:1.全身表现(1)休克对于多发性骨折、骨盆骨折、股骨骨折、脊柱骨折及严重的开放性骨折,患者常因广泛的软组织损伤、大量出血、剧烈疼痛或并发内脏损伤等而引起休克。(2)发热骨折处有大量内出血,血肿吸收时体温略有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8°C,开放性骨折体温升高时应考虑感染的可能。局部表现骨折的局部表现包括骨折的特有体征和其他表现。骨折的特有体征(1)畸形骨折端移位可使患肢外形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缩短、成角、延长。(2)异常活动正常情况下肢体不能活动的部位,骨折后出现不正常的活动。(3)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后两骨折端相互摩擦撞击,可产生骨擦音或骨擦感。以上三种体征只要发现其中之一即可确诊,但未见此三种体征者也不能排除骨折的可能,如嵌插骨折、裂缝骨折。一般情况下不要为了诊断而检查上述体征,因为这会加重损伤。检查:X线检查,X线摄片应包括正、侧位片,必须包括邻近关节,有时需加摄斜位、切线位或健侧相应部位的X线片。CT检查MRI检查治疗方法:治疗骨折的最终目的是使受伤肢体最大限度的恢复功能。因此,在骨折治疗中,其复位、固定、功能锻炼这三个基本原则十分重要。复位是将骨折后发生移位的骨折断端重新恢复正常或接近原有解剖关系,以重新恢复骨骼的支架作用。复位的方法有闭合复位和手术复位。固定骨折复位后,因不稳定,容易发生再移位,因此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将其固定在满意的位置,使其逐渐愈合。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小夹板、石膏绷带、外固定支架、牵引制动固定等,这些固定方法称外固定。如果通过手术切开用钢板、钢针、髓内针、螺丝钉等固定,则称内固定。功能锻炼通过受伤肢体肌肉收缩,增加骨折周围组织的血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