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_第1页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_第2页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_第3页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_第4页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lzszgfljm@sina.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页!1、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赖有声。

推断:

借书,借一本几本尚可,哪有借“满架”书之理;况且,归有光是书香门第,所读之书又不是什么珍本秘籍,一般是用不着去借的。所以,“借”应当理解为“积”,是“堆叠”的意思。2、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3、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4、燕军扰乱奔走。5、无乃尔是过矣。6、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注:1、未注意语境2、以今义代古义3、对义项掌握不全面,以常见义代冷僻义4、对通假、词类活用掌握不准5、望文生义

偷:苟且、马虎扰乱:惊扰、混乱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页!

积累和推断

积累

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不断扩大实词量。记住《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中学课本里出现过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结合教材和查阅古汉语词典,弄清所列每个实词的含义,要特别留心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避免形成思维定势,望文生义。

推断就是运用技巧推测和判断文言实词的词义。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3页!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4页!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3、君子生非异也4、赢粮而景从5、举酒属客★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中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通假的原则是音同,如不全同,也要近似,声音相差很远,一般不能构成通假。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5页!三、巧解文言实词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六法

1、语境分析法2、结构互训法3、语法定性法4、联想推断法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6页!②《石钟山记》: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③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篡改赞同【推敲】:

//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为文化水平低,没法用文字记下来。因此应理解为“记载”。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7页!【推断】“知”字如译为“知道”或“了解”都是不合逻辑的,因为“不知道”与“不了解”是不可能“皆为尽哀”的,这里只能翻译为“熟知”,“不熟知”即一般了解,也“皆为尽哀”,可见李广深得人心,这样翻译才合情理。⑤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02年全高考第16题)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8页!

【文过饰非】

我们可能知道“饰”是“掩饰之意”,而对“文”则有些把握不住。这个词语中的过和非同义,那么文和饰也应该同义。文就是文饰、掩饰的意思。

【求全责备】

全,全面。备,完备。意思同。“求”和“责”意思也应该相同。“求”是要求,“责”也是要求(责成、寻求)。这样就不会把则和备看成是“责备”了。

【前倨后恭】

“前”和“后”相反,“倨”和“恭”也应相反。恭,恭敬。倨,傲慢。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9页!

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dá惊恐),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

【推断】“疾痛惨怛”分别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惊恐”,那么,“劳苦倦极”也是四种情况。“倦极”不能译为“疲倦极了”。倦是一个词,极是一个词。我们联想到“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极”指极端的情况。“劳苦倦极”可译为“劳累、辛苦、疲倦、困惫”。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0页!

例2: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推断】①“意”后面带有宾词语,作动词,应解释为“料想”;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1页!☺2003年全国题第16题。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廷”用在动词“折”前面,什么用法?“面”用在动词“从”前面,什么用法?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2页!

【要点提醒

】联系课本这是最好的最重要的途径。此外,还可联系成语,名言警句,“以旧解新”,“以熟解生”,效果很好。如:秦桧炎炎,不附者惟卿一人。

联想“趋炎附势”“趋炎附势”是对称结构,“炎”、“势”同义,是“势力”、“权势”之义。“炎炎”就是权势很大。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3页!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联想到与这个词有关的一些词,通过组词筛选来确定词义。我们可以称之为“添加语素解词法”

例: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2003高考题)“讽”理解为“劝告”,对不对?以讽组词:嘲讽、讥讽、讽劝、讽喻、讽刺、

根据语境,并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筛选,这里的讽应为讽劝、劝告。译成“劝告”是正确的。这也是我们解词翻译常用的最简捷实用的方法。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4页!11.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12.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诛税民受货者九人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13.宰宁国以礼,治乱邦以法1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15.巫从旁代祝,唇吻翕辟16.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17.急湍甚箭,猛浪若奔18.沙鸥翔集,锦鳞游泳19.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20.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

就其深21.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5页![点拨解疑]

“联系课本联想推断”效果应很好。“称”字在《屈原列传》“皆好辞而以赋见称”中作“称道”解,这里虽略有变化,自表被动。“遗”字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荆轲刺秦王》)等皆是。“涂”字作为“途”的通假字,音同形近,极易辨识。所以,只要疏通了短文,准确解释这几个实词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参考答案:①被称道(著称)②赠送③通“途”,道路。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6页!文言实词0、异读字1、通假字2、偏义复词4、古今异义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古音异读5、词类活用【知识网络】3、一词多义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7页!二、偏义复词:——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做陪衬。(1)两个语素意义相近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2)两个语素意义相对(反)便可白公姥,及时遣我归如何辨析: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死生,昼夜事也从复词表达的实际情况来判断;从逻辑上去判断。练习:1、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2、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孔》3、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杜甫《偶题》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8页!

1、语境分析法①《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授衣是“奴隶主授给奴隶衣服”,还是“交给缝衣服的任务呢”?

【推敲】://不少书上将“授衣”注释为“分发寒衣”。这是值得商榷的。《七月》是反映奴隶的辛勤劳动和痛苦生活的诗。联系本诗的这一主题,“授衣”宜理解为“奴隶主把缝衣的任务交给奴隶”为好,而非分发寒衣。不然不符合奴隶社会的情况,也与诗中“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矛盾。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9页!

④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B“将兵”:将领和士兵(2002高考题)“将”可当动词“率领”讲,也可作名词“将领”讲。B项对还是错?

【推断】

联系后文,既然说到“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可见是李广对部下的关爱,带兵有方,说的是他领兵的情况而不是指李广手下的将领和士兵。所以B项错。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0页!2、对称结构互解法

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1页!

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

【推断】上下句以“而”连接,表并列。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为并列关系,“圣君治国”当翻译成“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成译“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对应。全句可翻译为“亡国破家的事件一个连着一个,而圣明的君主和清平的国家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过了。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2页!3、借助语法分析作推断运用所学的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语法知识,根据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来推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它的含义;利用通假字知识,来推断音同音近或形近的通假字等。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答案:C“樵”作“取”的宾语,应为名词,指柴草。(2000年高考11题)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3页!例3:2001年全国题第14题。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都投降

B.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只怕他率领军队到来,即墨就不能保全了C.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燕军把坟墓全都挖开,烧化死人D.灌脂束苇于尾,烧其末端——在牛尾上浇油、捆上芦苇,并点燃它的末端

答案:B主谓短语,作“惟恐”的宾语。“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应译为“其他将领到来”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4页!4、联想推断法:

联想课文有关语词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1高考题

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B、齐人未附附:归附C、使老女子乘城乘:巡视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

【联想】这些词都在课本里学过。A其后秦伐赵,拔十城。(拔:攻取)《廉··蔺》B怀敌附远(附:归附)《论积贮疏》C乘鄂渚而反顾兮(乘:登)《涉江》D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北:败逃的人)《过秦论》可见答案是C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卫风·氓》乘:登上、登临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5页!又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6页!1.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99年京西城二模卷)3.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试推2.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史记》)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6.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7.通五经,贯六艺8.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9.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10.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11.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