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01∕T 0020-2021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_第1页
DB1501∕T 0020-2021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_第2页
DB1501∕T 0020-2021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_第3页
DB1501∕T 0020-2021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_第4页
DB1501∕T 0020-2021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020.40CCSP00

DB1501呼 和 浩 特 市 地 方 标 准DB1501/T0020—2021绿道规划设计导则Guidefordesignofgreenwayplanning2021-12-30发布 2022-01-30实施呼和浩特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标准下载DB1501/T0020—2021目  次前言 II范围 1规范性引用文件 1术语和定义 1绿道功能与分类 2规划设计原则 3绿道规划 3绿道规划设计要求 4绿道规划设计成果 12绿道分类设计指引 13附录A(资料性)绿道组成 14附录B(资料性)绿道串联节点的衔接要求 17附录C(资料性)绿道分类选线建议表 18附录D(资料性)驿站基本功能设施设置一览表 19附录E(资料性)标识分类设置要求 20附录F(资料性)绿道网规划主要内容和成果 21附录G(资料性)方案设计阶段主要内容和成果 22附录H(资料性)初步设计阶段主要内容和成果 23附录I(资料性)施工设计阶段主要内容和成果 24附录J(资料性)绿道分类设计指引 25参考文献 33IDB1501/T0020—2021前  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定起草。本文件由呼和浩特市园林建设服务中心提出。本文件由呼和浩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呼和浩特市园林建设服务中心、北京林业大学。IIDB1501/T0020—2021绿道规划设计导则范围本文件适用于呼和浩特市域绿道规划设计。规范性引用文件(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0001.10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10部分:通用符号要GB14886 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GB50763 无障碍设计规范GB/T50805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51192 公园设计规范CJJ14 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37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45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T304 城镇绿道工程技术标准JGJ/T163 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绿道 greenways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绿道游径系统 greenwaytrailssystem绿道连接线 greenwayconnector主要承担连通功能,且对人们步行或自行车骑行有交通安全保障的绿道短途借道线路。1DB1501/T0020—2021绿道绿化 greenwayplanting由自然因素所构成,由地带性植物群落、水体、土壤等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绿道设施 greenwayfacilities为满足绿道综合功能而设置的配套设施,包括服务设施、市政设施与标识设施。驿站 servicespot供绿道使用者途中休憩、交通换乘的场所,是绿道服务设施的主要载体。绿道功能与分类绿道功能绿道应兼顾休闲健身、绿色出行、生态环保、社会与文化、旅游与经济五大功能如下:——休闲健身功能的绿道应串联城乡公园绿地、街旁绿地、社区游园等绿色资源及公共空间,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游憩健身的户外活动场所和途径,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绿色出行功能的绿道作为重要的绿色带状通道,应与步行、自行车交通方式相结合,与机动——生态环保功能的绿道作为城乡的带状绿地,有助于固土保水、防风降尘、净化空气、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并为动物提供栖息地及迁徙廊道,保护生物多样性;——社会与文化功能的绿道为人们提供社会交往的户外空间,便于人们放松身心,促进人际交往,——旅游与经济功能的绿道有利于整合旅游资源,加强城乡互动,促进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发展,提升沿线土地价值,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绿道分级与分类根据空间跨度与连接功能区域分级绿道根据空间跨度与连接功能区域分级如下:——区域级绿道。指连接两个及以上城市,串联区域重要自然、人文及休闲资源,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文化资源保护利用、风景旅游网络构建具有重要影响的绿道;——市(县)级绿道。指在市(县)级行政区划范围内,连接重要功能组团、串联各类绿色开敞空间和重要自然与人文节点的绿道;2DB1501/T0020—2021——社区级绿道。指城镇社区范围内,连接城乡居民点与其周边绿色开敞空间,方便社区居民就近使用的绿道。根据所处区位及环境景观风貌分类绿道根据所处区位及环境景观风貌分类如下:——城镇型绿道。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主要依托和串联城镇功能组团、公园绿地、广场、防护绿地等,供市民休闲、游憩、健身、出行的绿道;——郊野型绿道。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连接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农业观光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特色乡村等,供市民休闲、游憩、健身和动物迁徙等的绿道。规划设计原则系统性原则生态性原则人性化原则经济性原则协调性原则特色性原则绿道规划绿道组成3DB1501/T0020—2021绿道包括游径系统、绿道绿化和绿道设施。详细组成见附录A。绿道选线一般要求绿道选线应充分考虑绿道的线性特征和城市道路系统:(2绿道串联滨水绿地时,应充分利用现状堤坝、桥梁等,在保证排涝除险、防洪及安全的前提下营造亲水空间。绿道宜顺应山势和水系走向,为确保绿道连接贯通,可局部架设栈道。绿道选线宜优先考虑已有绿道和绿化资源的利用:应就近联系各级城乡居民点及绿色开放空间,方便市民使用;B。分类绿道选线要求分类绿道选线要求如下:——城镇型绿道选线宜结合城镇空间结构及功能拓展方向,尽量串联城镇各功能组团,邻近使用主体,结合人流活动密集的重点地区进行布局;——郊野型绿道选线应避开生态保护核心区、生态敏感区,并考虑野生动物生活习性及迁徙路线,避免对动植物生境造成干扰;——绿道分类选线建议详见附录C。绿道规划设计要求一般规定整合资源兼顾现状4DB1501/T0020—2021功能定位绿道游径系统基本要求绿道游径系统基本要求如下:——保证线路连通,当跨越河流、山体、铁路、公路、城市道路等障碍物时,可采用绿道连接线的方式保证绿道游径的连通,但应满足绿道连接线选线、长度控制、安全隔离等要求;——保证绿道的安全性,绿道应结合现状地形,避免大填大挖;——绿道与国道、省道、县道、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交叉时,应优先采用涵洞、高架廊道等安全的立交方式;——除借道路段之外,原则上应避免机动车进入绿道,只允许对绿道进行维护管理和消防、医疗、应急救助用车临时通行;——绿道游径转弯处应保证任意15m视距内视线通透;——保证绿道游径路面强度及景观需求。根据现状路面条件,条件较好的区域不宜重新铺装。重新铺装的绿道游径材料应满足使用强度,宜采用生态、经济、防滑的本地材料及可再生材料,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保证绿道游径的功能性。应根据现状情况灵活设置步行道、无障碍道路、自行车道和步行骑行综合道;——城镇型绿道的绿道游径在满足坡度、宽度、净空等条件下,宜采用无障碍设计;——郊野型绿道以自行车道为主,宜设置步行骑行综合道。步行道规划设计要求步行道规划设计要求如下:——城镇型绿道中步行道单独设置不宜小于2m;郊野型绿道中步行道不小于1.5m,改造步行道结合现状条件,原则上不宜拓宽;——步行道纵坡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加以防滑措施;横坡坡度不应大于4%;——设计步行道时应考虑盲道设计,结合绿道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置。自行车道规划设计要求5DB1501/T0020—2021自行车道规划设计要求如下:——城镇型绿道中自行车道单向通行宽度不小于1.5m,双向通行宽度不小于3m;郊野型绿道中自行车道宽度2m到3m,结合用地条件尽量满足两辆自行车的错车需求;——自行车道纵坡坡度以小于2.5%为宜,有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最大不宜超过8%;横坡坡度以2%到4%为宜;——纵坡坡度大于等于2.5%且小于3%时,限制坡长为300m;纵坡坡度大于等于3%且小于3.5%时,限制坡长为200m;纵坡坡度大于等于3.5%时,限制坡长为150m。步行骑行综合道规划设计要求步行骑行综合道规划设计要求如下:——城镇型绿道中不建议设置;郊野型绿道中不小于3m;——同自行车车道;——同自行车车道。路面和路基要求各类型绿道路面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应符合CJJ37中的相关规定。a)满足安全性的要求:路面面层应满足抗滑和平整的要求,确保安全、舒适及连续通行;软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红黏土、盐渍土等特殊土地区的路基应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b)满足排水、透水的要求:若考虑雨水收集利用功能的道路,路面结构应满足透水性要求。C)满足景观性的要求。路面面层铺装样式和色彩应区别于城市道路,宜通过设置地面标识标线、高程差等方式增强绿道的可识别性。出入口要求出入口设置要求如下:——设置地点。绿道出入口宜设在平缓路段,邻近已有道路、公路与公交站点,出入口的位置、间距及形式应以方便使用者进出、安全便捷为原则;6DB1501/T0020—2021——连接要求。绿道出入口应与其他道路系统或景区(点)相连接。出入口与其他道路系统相连接的,应避开交通拥挤的主干道,设置在次干道一侧;——隔离设施。若绿道出入口大于3m,应设置隔离墩、阻车桩等隔离设施,无条件时,应设置交通标线或警示标识,禁止机动车进入绿道;——标识设施。出入口应设置绿线标志、位置标志、无障碍标志、应急标志、服务网点标志、安全监控和信息发布等设施。停车场所停车场所设置要求如下:设置地点。停车场所宜设置在绿道出入口、休憩区域和交通换乘区域,远离生态敏感地区,机动车停车场和非机动车停车场应分开设置;规模要求:城镇型绿道停车场应满足自行车、残疾人非机动车停放;停车区宜设置车棚、存车支架等设施;郊野型绿道宜增设机动车停车场,机动车停车场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1192的有关规定;根据规划容量和使用标准确定停车场规模,停车场所数量应该与游客数量相匹配,应尽量利用现有资源,与周围环境融合,避免大规模修建新的各类停车场。乔木要求。停车场所乔木净空应大于2.5m,停车场所应设置必要的安全集散空间;公共停车场应包括机动车停车场和非机动车停车场,宜设计为生态停车场。绿道连接线与交通接驳点——安全性要求。为保证使用安全,应采取适当的交通管理措施,包括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绿道——长度要求。绿道连接线不宜过长,城镇型绿道单段绿道连接线长度不宜超过1km,郊野型绿道单段绿道连接线长度不宜超过3km。累计长度不超过当地绿道总长度的10%;——连通性要求。绿道连接线应保证衔接顺畅,步行道宽度不宜小于1.5m;自行车道宽度单向不宜小于1.5m,双向不宜小于3m;连接线净空高度不低于2.5m。绿道与其他交通线路、河流、停车场所等交叉时,交通接驳点应满足以下要求;7DB1501/T0020—2021——绿道游径与铁路、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轨道等较高等级交通线路交叉时,应采用立——绿道沿线有轨道交通时,应协调好交通站点或换乘点的衔接,提高绿道的通达性;——绿道与河流交叉时,应配合码头、桥梁设计,合理确定交叉形式,减少占用桥梁的面积;——绿道与停车场衔接时,应在距离出入口150m~200m处设置标识和减速带;绿道与广场、公园等衔接时,应在距离出入口30m处设置标识,并设置缓冲区;——人行横道设置宜符合CJJ37的规定,平面交叉口可考虑设置交通信号灯,交通信号灯设置条件应符合GB14886的规定。无交通信号灯时,可在停车线前30m~50m设置限速标志、注意行人标志和人行道预告标识,并设置减速带。绿道游径的安全、隔离要求绿道游径安全要求如下:——绿道规划应满足防灾避险要求,具有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的绿道沿线,应符合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要求,设置防灾避险标志,绿道工程应按照国家规定工程所在地区的抗震标准进行设防;——滨水绿道应满足防洪和安全要求,并符合GB/T50805中相关规定。水体岸边设有活动场地的区域,近岸2m范围内、常水位水深大于(含)0.7m的人工驳岸,驳岸顶与常水位的垂直距离大于(含)0.5m的驳岸,天然淤泥底水体的驳岸,以上条件应设置防护设施和警示标志;——依山傍水的绿道游径和活动场地应设置安全防护护栏和警示标志;——绿道中火灾高发区域,应设置警示标识、消防设施、防火设施,防火设施宜与森林防火系统衔接。绿道游径隔离要求如下:——绿道游径应设置与机动车道实现有效隔离的设施或标识,包括隔离绿带、隔离墩、护栏和交通标线等;——隔离绿带宽度不宜小于1.5m。当绿道游径与机动车道隔离宽度小于1.5m时,应设隔离墩或护栏作安全隔离,其形式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在无法设置硬质隔离的路段,绿道游径与机动车道之间应设置交通标线,绿道游径与机动车道之间应采用白色实线分隔,禁止机动车压行绿道游径;8DB1501/T0020—2021——当规定的行车速度大于(含)50km/h的机动车道路不具备隔离绿带、隔离墩、护栏等隔离设施的设置条件时,绿道游径不应与机动车道路共板设置。绿道绿地绿化带绿道游径两侧应保留或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化带如下:——宽度要求。城镇型绿道单侧绿化带宽度不宜小于8m,郊野型绿道单侧绿化带宽度不宜小于15m。承担生物迁徙功能的绿道单侧绿化带宽度不宜小于20m;——安全性要求。绿化带内不应设置破坏绿道环境、对绿道使用者存在安全隐患的项目;——生态性要求。保护绿化带内的自然地形地貌和生态基底,防控水土流失和水环境的污染和生——设施、建筑要求。绿化带内现有的合法建(构)筑物,不应擅自改建和扩建,影响景观的构(构地形绿道规划设计中地形塑造应遵循生态原则如下:——绿道绿化工程项目基址内原土壤和塑造地形的外来土壤、填充物不应含有对环境、人和动植物安全有害的污染物和放射性物质;——地形塑造填挖土方范围应避让古树名木的保护范围,并保证树木根系具有良好的排水、呼吸条件,确保古树名木周围土壤不积水。水体绿道规划设计中水体建设要求如下:——绿道水体应根据河流的天然走向进行绿道的设计,不应随意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不应采用裁弯取直、渠化、固化等方式破坏河流的生态环境;——绿道水体的建设,应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应根据水资源时空分布、演化规律,调整和控制人类的各种取用水行为,使水资源系统维持良性循环,实现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9DB1501/T0020—2021——保护河流生态环境,不应在绿廊的河道水系中新建混凝土坝、浆砌石坝等各类永久性的水工——不应影响天然河流和人工沟渠的行洪安全。根据不同河段的功能,保证河流两侧缓冲带的宽度。植物种植设计科学性。维护植物群落的稳定,防止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生态灾害:优先选用乡土植物、引种驯化后在当地适生、生态效益高、适应性强、景观好的植物种类;郊野型绿道应适当增加食源性植物,不应选用需高维护的外来树种;植物种植应遵循自然规律和生物特性,不应反季节种植和过密种植。地域性。结合现状资源特点,根据不同绿道类型进行绿化带种植设计,突出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地域特色,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景观性。注意季相变化,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长、不同色彩、乔灌草不同层次植物种类合理安全性。绿道出入口、交通接驳处和转弯处应采取通透式种植,视线通透区内的乔木枝下净空应大于2.2m,灌木高度应小于1m;交通接驳点与车道相交时,车道的弯道内侧及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不应种植高于车道中线处路面标高1.2m的植物,弯道外侧宜加密种植以引导视线,靠近游径的区域避免选用有毒、有硬刺的植物;郊野型绿道宜根据环境选择防火树种,营造生物防火带;经济性。最大限度的保护、合理利用现有自然及人工植被,注重乡土植物的应用;功能性。游径系统两侧树种应满足游人通行、活动、遮荫需求,乔木宜选用高大荫浓的种类。特定植物的保护。绿化带内古树名木、珍稀植物应原地保留,设置保护标志和保护设施,根据植物特性和生长状况进行合理保护,保护范围不应低于树冠垂直投影外5m的区域。绿道设施服务设施驿站是供绿道使用者途中休憩、交通换乘的场所,是绿道服务设施的主要载体如下:——在进行建设时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控制新建设施数量、尺度和体量,建筑层数以1~2层为宜,建筑风格应结合地域文化特色,与周边环境相协调。驿站建筑要求详见CJJ/T304;——驿站分为三个等级。一级驿站是绿道管理和服务中心,承担管理、综合服务、交通换乘功能,宜结合交通接驳点进行设置;二级驿站是绿道服务次中心,承担售卖、租赁、休憩和交通换乘10DB1501/T0020—2021——5km~8km,二级驿站之间间距宜设置为3km~5km,三级驿站之间间距宜设置为1km~2km15km~20km,二级驿站之间间距宜设置为5km~10km,三级驿站之间间距宜设置为3km~5km;——驿站服务设施主要分为管理服务设施、配套商业设施、游憩健身设施、科普教育设施、安全保障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停车设施,基本功能设置见附录D。安全防护设施包括护栏、隔离墩、阻车桩、安全岛、减速带等,凡游人正常活动范围边缘临空高差大于1.0m处,均应设置护拦,其高度不应小于1.05m。无障碍设施应符合GB50763的规定。厕所、垃圾箱及休息座椅等环境卫生设施应结合驿站沿线设置如下:——城镇型绿道厕所设置间隔宜为500m~1000m,郊野型绿道厕所间隔宜为2000m,厕所应按照CJJ14进行建设,城镇型绿道男女厕所容量比例应为1:1.5;——休息座椅与垃圾桶设置应与游人分布密度相适应,城镇型绿道休息座椅间隔宜为100m~200m,垃圾箱间隔宜为100m~200m,郊野型绿道垃圾箱间隔宜适当放宽;——垃圾箱应具有分类收集功能,应设置在人流集中场地的边缘、主要人行道路边缘及休息座椅市政设施绿道供电设施应就近连接城市供配电系统,满足绿道服务设施及照明用电需求;CJJ45JGJ/T163的规定;绿道应具有完善的绿道电力电信设施,绿道应消除手机信号盲点,一级驿站应配备宽带设施、充电设施等,郊野型绿道应设置安全报警电话;完善绿道给排水设施,都市型绿道给水设施应满足绿道内各服务设施等的用水需求如下:城镇型绿道灌溉用水宜采用再生水、中水和雨水;郊野型绿道宜采用小型一体化设备就地利用自然水体提供非饮用水,并进行灌溉,对于有灌溉需求的植物应设置灌溉设施;城镇型绿道应将污水就近排入城镇污水管网;郊野型绿道距离城镇污水管网较远的区域应建设污水收集设施,污水经处理后符合相关排放标准即可向外排放。排水设计按照CJJ/T304的规定。标识设施绿道标识包括指示标识、解说标识、警示及安全标识、科普宣传标识等功能及类型如下:11DB1501/T0020—2021——结合本地自然、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等本土特色进行标识系统的专门设计,形成统一的绿——标识牌材料应节能环保、经久耐用、不易破损锈损、易维护。标识牌信息登载位置垂直高度宜为1m~4m。指示标识宜设置在指示场地或设施前200m~500m的位置,警示及安全标示应设置在提醒使用者注意事项前大于5m的位置;——标识牌位置应醒目,且不应对行人交通及景观环境造成妨碍和破坏。同一地点设置两种以上标识时,内容不应矛盾、重复,标牌可合并安装分类设置;——宜考虑视觉上有障碍的使用者群体,提供能识别的盲文标识牌或手册;——公共交通信息图形符号、公共服务信息图形符号、旅游设施与服务图形符号应符合GB/T10001.10中相关规定;——标识分类设置要求见附录E。智慧化建设——生态环境监测。宜结合实际需求建设气候监测、病虫害监测、智慧动态监测和预警设施,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安全系统。宜结合实际需求建设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地理信息定位系统等;——智慧化服务设施。宜根据居民游客需求设置通讯系统、健身及记录系统、无线网络系统、智能停车系统、信息查询系统、智能照明系统等;——科普宣传系统。绿道宜设置公共广播系统、结合智能化设施实现人机交互技术,提供导览介绿道规划设计成果规划设计层次绿道规划设计分为绿道网规划及绿道设计两个层次。绿道网规划成果12DB1501/T0020—2021F。绿道设计成果成果H,附录I。绿道分类设计指引绿道分类设计指引详见附录J。13DB1501/T0020—2021附 录 A(资料性)绿道组成绿道组成见表A.1。表A.1 绿道组成系统名称要素备注相关要求绿道游径系统步行道包括绿道连接线城镇型绿道:宽度大于等于2m郊野型绿道:宽度大于等于1.5m道纵坡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无障碍道路按照GB50763中相关要求自行车道城镇型绿道:单向通行宽度大于等于1.5m,双向通行宽度大于等于3m郊野型绿道:宽度2m~3m纵坡坡度以小于2.5%为宜,最⼤不宜超过8%;横坡坡度以2%~4%为宜;纵坡坡度大于等于2.5%且小于3%时,限制坡⻓为300m;纵坡坡度大于等于3%且3.5%时,限制坡⻓为200m;纵坡坡度大于等于3.5%时,限制坡⻓为150m综合道包括步道、无障碍道路、自行车道,城镇型绿道中不建议设置;郊野型绿道中不小于3m坡度要求同自行车道14DB1501/T0020—2021表A.1 绿道组成(续)系统名称要素备注相关要求绿道游径系统交通接驳点交通接驳点采用立体交叉形式时,应设置无障碍电梯等无障碍设施。绿道绿化植物、水体等城镇型绿道以乡土树种为主,搭配适应性强的观赏性树种;郊野型绿道以乡土树种为主绿道设施(驿站管理服务设施包括管理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城镇型绿道:⼀级驿站间距5km~8km,⼆级驿站间距3km~5km,三级驿站间距1km~2km郊野型绿道:⼀级驿站间距15km~20km,⼆级驿站间距5km~10km,三级驿站间距3km~5km。配套商业设施储物柜等游憩健身设施包括活动场地、休憩点、眺望观景点等科普教育设施包括科普宣教、解说、展示设施等,各类主题科普教育设施可结合绿道周方式安全保障设施包括治安消防点、医疗急救点、安全防护设施、无障碍设施等;环境卫生设施包括厕所、垃圾箱等,绿道应优先利可结合周边环境设置垃圾回收站市政设施环境照明设施包括功能照明、景观及装饰性照明、应急照明等按照GB51192及CJJ45电力电信设施包括供电网络、电信设施等15DB1501/T0020—2021表A.1绿道组成(续)系统名称要素备注相关要求给排水设施包括排水河道、沟渠、管道、箱涵、泵站、雨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及其它附属设施等其他燃气、供热等设施标识设施指示标识距离、线路、定位等解说标识用于解说、宣传、展示沿线景观、科普教育内容等,可增设二维码等警示标识用于示意可能存在的危险信息及其程度、标明安全提示及应急救助指引等16DB1501/T0020—2021附 录 B(资料性)绿道串联节点的衔接要求绿道串联节点的衔接要求见表B.1。表B.1 绿道串联节点的衔接要求节点分类节点衔接联系要求城乡居民点城镇居住区,乡村居民点公共空间文娱体育区、公园绿地、广场保证步行系统连续,自行车、公交等交通方式衔接顺畅,优先连接市民使用频繁的公共空间自然景观节点地公园、郊野公园、观光农业园减少对野生动植物生境的干扰历史文化名镇(村)、历史文化街区、应尽量利用已有的步行道及设施,注重保护和修历史文化名镇(村)、传统村落、具有成片地域复历史文化资源及环境节点特色建筑的街区、历史文化遗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DB1501/T0020—2021附录C(资料性)绿道分类选线建议表绿道分类选线建议表见表C.1。表C.1 绿道分类选线建议表依托资源绿道选线城镇型道路:现有非机动车道路、废弃铁路、古道等依托路侧绿带,绿道游径宜从路侧绿带中穿过,完善休闲等功能水系:城镇河流、湖泊、湿地、海岸、堤坝等绿道串联滨水绿地,促进城镇滨水区环境改善与功能开发,充分利用现状堤坝、桥梁等,在保证排涝除险、防洪及安全的前提下营造亲水空间绿地:公园绿地、广场,适宜游人进入的防护绿地,以及城镇用地包围的其他绿地等优先连接公园绿地、广场等城市开放空间,合理疏导人流,满足交通安全、集散及衔接需求郊野型道路:废弃铁路、景区游道、机耕道、田间小径等以游憩和耕作功能为主的交通线路绿道选线应不影响道路原有功能的发挥,避免占用农田或破坏庄稼、果树等水系:自然河流、湖泊、水库、湿地、海岸、堤坝等绿道选线顺应水系走向,在满足排涝除险、防洪及安全要求的前提下营造亲水空间林地:山地、平原等绿道选线顺应地形地貌,充分利用现有登山径、远足径、森林防火道等,减少新建绿道对生态系统及自然景观的破坏18DB1501/T0020—2021附录D(资料性)驿站基本功能设施设置一览表驿站基本功能设施设置见表D.1。表D.1 驿站基本功能设施设置一览表设施类型基本项目城镇型绿道郊野型绿道一级驿站二级驿站三级驿站一级驿站二级驿站三级驿站管理服务设施管理中心〇--●〇-游客服务中心●〇-●●-配套商业设施售卖点〇〇-●〇〇餐饮点---●〇-自行车租赁点〇〇〇●〇〇游憩健身设施活动场地●●●●●●休憩点●●●●●●眺望观景点〇〇〇〇〇〇科普教育设施解说●●〇●●〇展示●〇〇●〇〇安全保障设施治安消防点●〇-●〇-医疗急救点〇--●〇-安全防护设施●●●●●●无障碍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厕所●●●●●●垃圾箱●●●●●●停车设施公共停车场●〇-●〇〇出租车停靠点●〇-●〇-公交站点●〇〇●〇-注:●必须设置〇可以设置–不做要求19DB1501/T0020—2021附录E(资料性)标识分类设置要求标识分类设置要求见表E.1。表E.1 标识分类设置要求标识类型指示标识解说标识警示及安全标识科普宣传标识内容通过文字加箭头或图片的之间的关系等通过文字加图片的形式进行讲解和说明,可增设二维码警示标识用于标明可能存在的危险、绿道管理的有关规定等,安全标示用于标注游客所处的位置,便于通过所处位置编号进行定位为游客提供救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标识对居民进行科普或者宣传,宜不定期更新;提供绿道设施介绍、举办活动等信息位置交通接驳点、驿站、主要的绿道游径交叉口等应设置,其余地点视需要设置主要对节点进行解说,绿道沿线视需要设置危险地点应设置,其余地点视需要设置在休憩区、主要节点、出入口需要进行科普的必要地点进行设置20DB1501/T0020—2021附录F(资料性)绿道网规划主要内容和成果绿道网规划主要内容和成果见表F.1。表F.1 绿道网规划主要内容和成果成果形式及内容要求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纸备注资源要素分析评价,上位及同级相关现状综合分析图可多张规划分析,规划范围、依据与期限;上位及同级相关规划分析图可多张规划目标与原则,绿道网布局结构分绿道网总平面图宜对绿道进行统一编号,反映与相邻区析,绿道网分级与分类说明,绿道游域绿道衔接关系径系统、绿化、设施的规划要求,绿绿道分级规划图道网分期建设规划说明,实施机制与绿道分类规划图保障措施绿道游径系统规划图宜明确绿道游径及交通接驳点布局绿道绿化规划图宜明确绿化带规模、绿化特色与布局绿道设施规划图包含服务设施与市政设施规划,服务设施规划应反映驿站分级体系与布局绿道分期建设图21DB1501/T0020—2021附录G(资料性)方案设计阶段主要内容和成果方案设计阶段主要内容和成果见表G.1。表G.1 方案设计阶段主要内容和成果成果形式及内容要求设计说明设计图纸备注工程概述,设计范围与依据,现状及绿道网规划分析,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总体构思与布局结构分析,专项设计说明,投资估算区位图现状及绿道网规划分析图功能分区或景观分区图总平面图竖向设计图绿道游径设计图包含交通组织分析图绿化植物配置图标准段植物布局及典型植物群落种植图驿站设计图包含位置、平立面图和示意效果等给水排水、电气设计图包含给排水、电气等干线布局方案重要节点平面图效果图及意向图22DB1501/T0020—2021附录H(资料性)初步设计阶段主要内容和成果初步设计阶段主要内容和成果见表H.1。表H.1 初步设计阶段主要内容和成果成果形式及内容要求设计说明设计图纸备注绿道规划设计依据,绿道规划设计规模、范围、概况和特征,设计指导思想、设计原则和设计构思或特点,各专业设计说明,技术专业设计说明,专项设计内容,投资估算总平面图竖向设计图包含平面图,土石方量计算表,剖面图种植设计图包含平面图、植物材料表游径、场地设计图园路、场地应以总平面图和竖向平面图为依据绘制总平面图结构设计图包含基础平面图和结构平面布置图绿化植物配置图标准段植物布局及典型植物群落种植图驿站设计图包含位置及平立面图设施及小品布局图包含位置、平立面图海绵功能设施布局图包含雨水渗透、滞蓄、净化,雨污水处理等绿色设施和灰色设施市政管线及设施布局图包含给排水、电气等干线布局方案23DB1501/T0020—2021附录I(资料性)施工设计阶段主要内容和成果施工设计阶段主要内容和成果见表I.1。表I.1 施工设计阶段主要内容和成果成果形式及内容要求设计说明设计图纸备注设计依据,工程概况及设计条件,各专业工程设计技术要点,工程量清单和概算总平面图可分幅绘制索引图放线图竖向图(断面图游径铺装及做法详图种植设计图包含平面图、植物材料表、屋顶绿化游径、场地设计图设施及小品详图包含局部放大平面图、做法详图、子项详图等结构设计图包括基础平面图、结构平面图、构件详图驿站设计详图市政各专业设计详图24DB1501/T0020—2021附录J(资料性)绿道分类设计指引城镇型绿道(依托道路)见表J.1。表J.1 城镇型绿道(依托道路)要素设计指引游径系统绿道游径宜设置于路侧绿带内,步行道与自行车道宜分离设置。新建道路宜与绿道游径进行一体化的断面设计。绿化乔灌草搭配,复合式栽植,提高绿道游径遮荫率。协调处理绿化与道路周边环境关系。设施设施的规模、体量、形式等应与周边环境协调。照明、电力、给排水等市政设施与道路现有设施相衔接。绿道雨水宜散排入绿化带。典型剖面依托路侧绿带将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分离设置于路侧绿带内,提供舒适的骑行和步行环境,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之间的隔离绿带宽度宜大于3m。废弃道路改造利用鼓励对废弃铁路、公路等交通廊道进行改造利用,建设绿道。25DB1501/T0020—2021城镇型绿道(依托绿地)J.2。城镇型绿道(依托绿地)要素设计指引游径系统步行道与自行车道应分离设置,宜将步行道设置于绿地内。绿道游径应便于使用,且不应影响公园绿地、广场的正常使用,与公园绿地、广场等出入口合理衔接。绿化应与相邻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等进行一体化设计。提倡复层植物栽植,增加绿量。设施设施的规模、体量、形式等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合理设计照明、电力、给排水等市政设施,充分利用绿地内现有的服务设施。绿道雨水宜散排入绿化带。与开放式绿地一体设计步行道与自行车道应分离设置,步行道可与道路外绿地游道结合设计。26DB1501/T0020—2021城镇型绿道(依托水系)J.3。城镇型绿道(依托水系)要素设计指引游径系统自行车道宜设置于最高水位线以上。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绿道游径宜满足人的亲水性需求。绿化宜设计生态驳岸,同时注意水位变化对沿岸植被的影响。设施设置亲水平台等,并设计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合理设计照明、电力、给排水等市政设施系统,保证使用安全。可根据水系的具体情况,完善截污减排、水体净化等设施。典型剖面亲水道紧密结合现状,优先设置亲水步行道,并完善与坡顶的垂直交通联系。可采用栈道等多种形式,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自行车道宜设置于坡顶。坡顶道滨水岸线坡度较陡或其他条件限制无法设置亲水步行道时,自行车道、步行道均设置于坡顶。自行车与步行道之间宜采用绿化隔离,步行道可采用局部悬挑的栈道形式,配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27DB1501/T0020—2021郊野型绿道(依托道路)J.4。郊野型绿道(依托道路)要素设计指引游径系统在保证使用安全的前提下,宜充分利用交通流量较小的现状村道、田间小路等。宜选用与周边环境协调的铺装材料。绿化保护乡村景观风貌,绿道绿化应与周边环境相融合。根据现状条件选择适当的植物品种,宜采用自然式配植方式。设施服务设施设置可结合乡村旅游等活动需求。市政设施宜与村镇市政设施协调统筹。典型剖面可以局部借道现有村道,也可将废弃铁路、景区游道、机耕道、田间小径等以游憩和耕作功能为主的交通线路改造为绿道。28DB1501/T0020—2021郊野型绿道(依托山地)J.5。郊野型绿道(依托山地)要素设计指引游径系统宜遵循山林沟谷的天然走向,充分利用现有步行道,保证使用安全。应结合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及迁徙路线进行绿道游径的规划设计,可策划自然观察、科考探索、户外越野、登高游览等特色游径。绿化宜采用生态修复等技术手段,修复受损山体,增加植被覆盖,保土蓄水,改良土壤。应以乡土植物为主,恢复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群落,防止外来物种入侵。设施新建驿站等服务设施应避开生态敏感区,结合林地的特点布置野营地、休息区等。市政设施宜与风景区、旅游区内的现有设施协调统筹。根据自然汇水,预留径流通道。典型剖面步行骑行综合道在山林坡度较缓时,结合现状地形设置步行骑行综合道,可采用栈道等形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