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线上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1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线上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2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线上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3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线上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4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线上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市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线上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天津市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调查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既有知识的宽度,又有知识的深度,才能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卓越的见识。面对全球化竞争,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摆脱简单的记诵,在慎思明辨上下功夫;关注知识的积累,更注重思维的______。换句话说,一种好的教育,既教会学生如何数清掉落的苹果,更______学生思考为何苹果是掉下来而非飞上天。

()。知是获取信息,是第一层级;识是具备见解,是更高层级。由知而识,方为智慧。一方面,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才算得上学懂弄通;而另一方面,具备粗中取精的信息筛选力、去伪存真的知识鉴别力、把握时代大势的洞察力,方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______。

今天谈提升见识与知识,不仅指向“纵横入万里”,更要围绕“上下五千年”。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回顾历史,中国在全球化道路上每进一步,都离不开全球视野为先导。近代化早期,有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有林纾、严复等大规模译介外国经典;改革开放初期,有勒紧裤腰带公派留学生,更有打开国门搞建设;今天,面向更高层次的开放以及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有天下观的英才。教育引导学生______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的责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空缺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锤炼启发从容不迫关照 B.锤炼激发从容不迫关注

C.精练激发心平气和关照 D.精练启发心平气和关注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今天谈提升知识与见识,不仅指向“纵横八万里”,更要围绕“上下五千年”。

B.今天谈增长见识与知识,不仅指向“纵横八万里”,更要围绕“纵横八万里”。

C.今天谈提升见识与知识,不仅指向“上下五千年”,更要围绕“纵横八万里”。

D.今天谈增长知识与见识,不仅指向“上下五千年”,更要围绕“纵横八万里”。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见识的培育很重要,知识传承更关键。 B.传承知识很重要,培育见识更关键。

C.知识传承很重要,见识的培育更关键。 D.培育见识很重要,传承知识更关键。

【答案】1.B2.D3.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锤炼:①磨炼;②钻研,反复琢磨。精练:(文章或讲话)没有多余的词句。这里与“思维”搭配,应选“锤炼”。

第二空,启发:用事例引起对方联想并有所了解、领悟。激发:由外界事物的刺激使潜在的感情、能力等表现出来。这里是说通过教育让学生懂得思考,应选“激发”。

第三空,从容不迫:态度镇静沉着,不慌不忙。心平气和: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这里是说具备了筛选力、辨别力、洞察力,方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沉着冷静,不急躁,应选“从容不迫”。

第四空,关照:关心照顾;互相照应关注:一指关心重视,二指用眼睛去看某人、某事,三指用实际行动去或用心去对待某人、某事。这里指教育引导学生关系重视世界形势及发展变化,应选“关注”。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提升见识与知识”搭配不当,应是“增长见识与知识”;

“见识与知识”语序不当,“见识”应放在“知识”后面,即“知识与见识”;

“不仅……更……”后面的句子顺序不当,应先时间后空间,即先“上下五千年”,再“纵横八万里”。

全部改对是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结合后面“知是获取信息,是第一层级;识是具备见解,是更高层级”可知,这里是以“知识”“见识”为主语的,括号中也应谈“知识与见识”,排除BD;

“见识”高于“知识”,应先说“知识传承”,再说“见识培育”,排除A。

故选C。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故以“稼”名轩。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干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B.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干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C.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干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D.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干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师蔡伯坚师:学习 B.弃疾间与之游间:有时

C.丐我三日期丐:给予 D.召见,嘉纳之嘉:赞许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B.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与子颖坐日观亭

C.乃创奠枕楼、繁雄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养生之具不求于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7.全都能体现辛弃疾“豪爽尚气节”的一项是()

①遂决意南归②弃疾斩其首归报

③即众中缚之以归④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

⑤招流散,教民兵⑥弃疾为文往哭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④⑤⑥ D.②③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义气干云,耿京被张安国杀害,辛弃疾义不容辞为耿京报仇,直入金营,趁张安国与金将酣饮之际,将其斩杀。

B.辛弃疾对南北时局有着深刻认识,写出了多篇有价值分析形势的文章,因为当时朝廷的方针问题,最后没被采纳。

C.辛弃疾注重农业生产,他论说南北方的贫富差距问题即是从农业问题入手,他的号“稼轩”也是由此而得名。

D.辛弃疾很有文才。辛弃疾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玩,并写了《九曲棹歌》;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材料二: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诗,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10.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为心声,读诗就是读人,读明白了长篇短诗,我们就彻底了解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B.唐宋诗词应成为我们首选的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

C.唐宋诗词体现的普通人的价值观,大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

D.唐宋诗词中的典范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能够提升广大读者的人格境界。

1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体现“诗言志”的一项是()

A.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C.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D.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材料三:

送湖南部曲

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①。负君赤手缚於菟②。

观书到老眼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①东汉马援当年南征交趾归来,载回一车薏米种子,被人诬枉成带回一车明珠。②於(wū)菟(tú):虎的别称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中“万人呼”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部属的勇猛形象。

B.三、四句暗示自己遭谗言而去职,有负部曲战功,点明“负君”而愧之因。

C.五、六句夸赞部曲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

D.诗人借写为部曲送行,表达了对现实的感慨,既有豁达之情,也有不平之气。

13.本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14.材料二中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你认为辛弃疾是这样的人吗?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谈谈你的理由。

【答案】4.B5.A6.B7.D8.A9.我因主帅而归顺朝廷,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10.D11.C12.C13.尾联着重抒发了送别之情和送别后的心情。(1)既包含诗人对所送的部属的惜别之情,又表达对部属的美好祝愿。(2)“不妨风雨破吾庐”只要被送的部属有广阔的前途,即使自己遭受政治上的挫折,忍受“吾庐独破”的困厄生活也心甘情愿。展现了诗人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表现出一位久经沙场历练的大将热爱部属的可贵精神,同时也含蓄表达诗人壮志未酬遭受谗谤的一腔忠愤。14.辛弃疾确是“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之人,人品与文品并重。

①材料一中辛弃疾劝说耿京率军南下归宋,体现他富有远见卓识和远大抱负;邀约人马径趋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体现他敢于伸张正义的大无畏精神;

②材料一中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体现学识渊博,也表现他具有伟大的胸襟、渊博学识、高瞻远瞩和高尚的爱国情怀。

③材料三中诗人因遭受别人的诬谤而去职,对有功部属未能给予奖赏的愧疚之情,表现出诗人关怀部属而不计较个人荣辱的高尚风格和伟大胸襟;且诗人有知人之明,有胆有识,敢于仗义直言,体现出崇高的气节。全篇抒情极尽抑扬顿挫之能事,使豪宕不平之气漫溢纸上,实为一等的真诗。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这句的大意是:等到辛弃疾在耿京军中,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义端一天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

句中,“京军中”是偏正短语,“京”作定语,修饰“军中”,之间不能断开;“义端”指的是“僧义端者”,是“聚众千余”的主语,所以“军中”后应断开,由此排除AC两项;

“说下之”承前省略主语“辛弃疾”,“之”作宾语,指“义端”,“之”后断开;“使隶京”承前共用主语“辛弃疾”,兼语短语作谓语的句子,“使”后省略兼语“义端”,“京”为宾语,“京”后断开;“一夕窃印以逃”的主语是“义端”,所以“隶京”后应断开。据以上分析排除D项。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把;介词,。

B.都是介词,和。

C.副词,于是;副词,竟然。

D.介词,向;介词,比。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遂决意南归,是辛弃疾下定决心南归大宋,属于人生归属的选择;

④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是指辛弃疾为国家建言,表现的是见识、能力、忠诚;

⑤招流散,教民兵,是辛弃疾招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加强守卫力量,属于能力方面。

这三个都不属于他“豪爽尚气节”的特点,排除;②(嫉恶如仇)③(惩处叛贼)⑥(正直无畏)均属于崇尚气节方面的内容。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辨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趁张安国与金将酣饮之际,将其斩杀”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可见辛弃疾直入金营,趁张安国与金将酣饮,将他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直到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后,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本题翻译时应注意以下重点字词:

“缘”:因为;“归”:归顺;“期”:想到;“何以”:拿什么,宾语前置。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读诗就是读人,读明白了……我们就彻底了解了”表述太绝对。原文只说“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诗,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我们并不能由此推知“我们就彻底了解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B.“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无中生有。原文只说“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原文中没有表明“唐诗宋词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

C.“大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错。原文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是举例证明“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价值观”,不存在范围、数量的判断。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的能力。

A.“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出自鲍照〔南北朝〕《代白头吟》。诗句的意思是:志士如红色的丝绳那样正直,如玉壶冰那样高洁清廉。此句表明作者正直、高洁清廉的志向,从中可理解出这是诗言志。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出自魏晋陶渊明《饮酒·其五》。诗句理解为: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体现的是诗言志。

C.“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出自唐代李端《溪行逢雨与柳中庸》。这两句是说,我在想,此时你也在思念我而不能成寐,共听山上哀猿清啸,更加激起思念的愁绪。体现的是“诗缘情”。

D.“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这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桑榆”,即夕阳的余辉照在桑榆树梢上,借指落日余光处,代指日暮。作者这里劝慰好友,千万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日落散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璀璨无比呢!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艺术手法,以日暮喻衰人老,却传递出一种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体现的是诗言志。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夸赞部曲”错,五、六句表明自己惯于观书的老眼,明如宝镜,有知人之明。自己在论事方面,有胆有识,敢于挺身而出,仗义直言,不像他人那样畏首畏尾,顾虑重重。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的意思是:今日送别你去为国效力,鹏程万里,直上云霄,即便是风雨破坏我的房屋,我也会心甘情愿贫困终生。

(1)这两句着重点明送别之情。“万里云霄送君去”既包含诗人对所送的部属的惜别之情,又表达对部属的美好祝愿,祝愿部属鹏程万里,青云直上。

(2)“不妨风雨破吾庐”着重表达送别部属后诗人的心情,只要被送的部属有广阔的前途,能为国家尽职效忠,即使自己遭受政治上的挫折,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忍受“吾庐独破”的困厄生活也心甘情愿。这句诗化用杜甫“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句意,“不妨”两字,展现诗人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表现出一位久经沙场历练的大将热爱部属的可贵精神,字里行间也蕴含诗人壮志未酬遭受谗谤的一腔忠愤。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应该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准确理解沈德潜所说句子的含义,然后对材料一与材料三有关辛弃疾的相关内容,加以概括总结,佐证沈德潜的观点即可。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意思是,有第一等的胸怀抱负,第一等的学问知识,才会写出第一等真正的好诗。这句话强调了“襟抱”“学识”是写诗的必备基础,人品与文品并重。

材料一中,辛弃疾深受义军首领耿京的器重和信任,并劝说耿京率军南下归宋,体现他富有远见卓识;得知耿京被张安国杀害后,挺身而出,邀约人马径趋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而归,体现他英勇无畏,敢于伸张正义的精神气魄;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表现他学识渊博,有思想和见识,具有责任和担当,忠诚爱国。

材料三诗中,“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表明诗人因遭受别人的诬谤而去职,对有功部属未能给予奖赏的愧疚之情,从诗的一“愧”一“负”当中,可以看出诗人关怀部属而不计较个人荣辱的高尚风格;“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表明诗人有知人之明,有胆有识,敢于挺身而出,仗义直言的崇高气节。全篇抒情极尽抑扬顿挫之能事,使豪宕不平之气漫溢纸上,实为一等的真诗。

综上所述,辛弃疾确是“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之人。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当初(辛、党)占卜仕途,将蓍草折断(占卜),怀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留(在北方)为金主做事,而辛弃疾得到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义。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配管辖山东、河北效忠大宋王朝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僧人义端,好论军事,早先辛弃疾有时跟他有来往。等到辛弃疾在耿京军中,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义端一天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说:“请给我三天为期,不抓到他,再杀我也不晚。”他推测义端一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金帅,马上行动抓住了他。义端(用计)道:“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犀相,你有力量杀人,希望你不要杀我。”辛弃疾(并不理会),仍斩下义端的头颅,回到义军中。从此以后,耿京更加看重辛弃疾。

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正遇张安国、邵进已杀耿京降金了,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朝廷还是将先前的官职授予辛弃疾,改做江阴佥判。当时他二十三岁。

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强硬而直露,不被(孝宗帝)采纳。(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