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优秀教案(优秀7篇)_第1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优秀教案(优秀7篇)_第2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优秀教案(优秀7篇)_第3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优秀教案(优秀7篇)_第4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优秀教案(优秀7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的根本性质》优秀教案〔优秀7篇〕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的根本性质》优秀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

补充有关比例意义、根本性质和解比例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根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根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进一步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3、通过练习,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措施:

帮助学生系统整理前几节课学习的数学知识;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练习过程中注重分析学生练习情况,加强课堂上对学习困难生的辅导。

教学准备:

上传补充练习

教学过程:

一、整理知识

1、提问: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根本性质和解比例这三局部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请你和同桌交流一下。

2、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3、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

4、揭示课题:运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根本性质可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内容。〔板书课题〕

二、根本练习

1、判断。

〔1〕比例是一个等式。

〔2〕甲数和乙数的比值是2/3,如果甲、乙两个数同时扩大3.5倍,它们的比值还是2/3。

〔3〕比例的两个内项减去两个外项的积,差是0。

〔4〕任意两个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都可以组成比例。

〔5〕如果A╳9=B╳6〔A、B均不为0〕,那么,A与B的比是3:2。

组织学生思考、交流,鼓励学生完整地说出自己的分析推理过程。

2.根据下面的等式,写出几个不同的比例。

3╳40=8╳15

〔1〕现在的是一个等式,等式左、右两边的两个数分别是写出的比例中的什么?

〔2〕你能有序地写出所有的比例,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吗?〔学生独立完成〕〔3〕学生交流思考过程,教师及时讲评:可以先把3和40作为比例的内项,写出四个比例;然后再把8和15作为内项写出另外四个比例。

3、判断四个数10.5、5/4、20/21、8能否组成比例?

〔1〕要判断四个数能否组成比例有哪些方法?〔根据比例的意义或比例根本性质〕

〔2〕你认为这里选择哪种方法比拟方便?

〔3〕指名学生交流后,学生写出比例。

小结:如果给我们四个数,要让我们判断能否组成比例,一般,我们可以运用比例的根本性质来判断比拟简便。根本方法是先将这四个数从大到小排列,然后用最大数乘最小数,中间两数相乘,看看乘积是否相等,最后根据比例根本性质来写出不同的比例。

4.按要求组成比例。

〔1〕从2、10、4.5、9、5五个数中选出四个组成一个比例。

〔2〕从18的所有约数中选出四个组成一个比例。

〔3〕把8和9作两个外项,比值是1/2的一个比例。

〔4〕给5、8、0.4三个数分别配上一个不同的数,组成两个不同的比例。

逐个出示题目,学生练习之前先要弄清题目要求。

学生完成后进行交流,要求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及时评价。

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辅导。

5.根据比例的根本性质,在括号里填上适宜的数。

15:3=〔〕:12:0.5=12:〔〕

0.3/4=〔〕/327/9:〔〕=1/2:3/5

〔〕/12=3/18〔〕:4.5=0.4:9

先让学生根据比例根本性质来思考并求出括号中的数,然后请学生交流思考过程。

三、解比例

25:7=X:35514:35=57:x23:X=12:14X:15=13:56

2、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a.96和X的比等于16和5的比。

b.45和X的比等于25和8的比。

c.两个外项是24和18,两个内项是X和36。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弄明白吗?

四、布置作业

补充相应练习

比例的根本性质教学设计篇二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比例的根本性质的根底上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根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根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根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根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说什么是比例?

2、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3:518:30

(2)0.4:0.21.8:0.9

(3)2:89:27

提问: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单位:厘米〕

〔1〕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2〕两个三角形底的比和高的比相等吗?3:62:4

两个三角形高的比和底的比相等吗?2:43:6

每个三角形底和高的比相等吗?3:26:4

每个三角形高和底的比相等吗?2:34:6

2、〔1〕学生自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就是比例的各个局部,那么比例的各局部的名称是什么呢?请同学门自学课本第43页。

〔2〕学生汇报: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

3:6=2:4

外项内项内项外项

〔2〕学生交流:你能说出其他三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是多少吗?

〔3〕写成分数形式的比例,并说一说各比例外项和内项在哪里?

〔4〕比拟:比例和比有什么区别?

3、〔1〕要求:观察黑板上的四个比例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2〕要求: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3∶6=2∶4为例,指名来说明。

内项积是:6某2=12

外项积是:3某4=12

6某2=3某4

4、再写出一些比例,看看是否有同样的规律,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5、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为〔〕

6、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根本性质。

板书课题:比例的根本性质

7、思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师板书:交叉相乘积相等

8、提问:学习了比例的根本性质有什么用呢?

三、稳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

2、比和比例除了在意义和各局部名称方面不同,你认为它们在什么方面还有什么区别?

3、完成练习十/1、2、3、4

4、判断:比例的两个外项的积是1,两个内项一定互为为倒数。()

5、根据4某9=12某3,写出比例式。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作业:

比例的根本性质教学设计篇三

《比例的根本性质》这节课在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的根底上教学的,为下节课教学解比例打下根底。教材直接以比例“2.4:1.6=60:40〞教学比例各项的名称,即什么叫做比例的项,什么是比例的內项,什么是比例的外项。引导学生计算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追问“如果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有什么关系?〞即呈现:

“2.4某40○1.6某60〞。在此根底上,发现规律,揭示比例的根本性质。“做一做〞教学利用比例的根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个人认为这样的材料呈现方式至少存在两个弊端:

〔1〕例题缺乏意义和挑战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2〕没有给学生想想的猜测和验证的空间。

1、了解比例各局部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根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根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根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根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探索并掌握比例的根本性质。

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1、教学情境的呈现

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就好比创立了一个充满引力的磁场,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的“轻负高效〞,增加课堂教学的厚度。为此,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对情境的创设有如下考虑:简单却能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

教材中直接呈现比例“2.4:1.6=60:40〞,并跟进两个填空:两个外项的积是〔〕,两个內项的积是〔〕,从而得出结论: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根本性质。个人认为这样的情境太直接,牵住学生的思维走,没有提供可探究的空间。为此,我简单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这里有一个比例“12∶□=□∶2〞,不过它的两个内项看不清了,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这个问题简单却开放,答案不唯一,为学生的思考翻开了空间,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求比值的方法解决:先填进一个数,然后就出比值,再确定另一个数。只要老师有意识的把学生的答复有序板书,可以到达引导有序思考的作用。

2、教学方式的选择

教育的真谛应该是促进人的开展,人的`开展当然需要积累一定量的根底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水平的提升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开展。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掌握知识,更要侧重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中,不断拓展思维的宽度和增加思维的厚度。

比例的根本性质本身并没有难度,难在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这个结论的形成过程。我想,这个探究过程应该就是一个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吧。只有当学生经历了这个探究式学习过程,才有可能真正体验思考与合作的成就感,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练习的设计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旨在稳固比照例根本性质的掌握,应用比例的根本性质解决问题,渗透假设、验证的解决问题方法,假设两个比能组成比例,然后根据比例的根本性质,分别算出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补问引出求比值的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追问引领学生对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和用比例的根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进行比拟优化,凸显了比例根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2〕根据乘法等式“2某9=3某6〞写比例。既是比照例根本性质的逆用,又旨在渗透有序思考的解决问题策略和方法。

〔3〕如果a某2=b某4,那么a:b=〔〕:〔〕,旨在将比例的根本性质逆用推广到一般。追问:如果a:b=4:2,那么a=4,b=2。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矛盾,引领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体验变与不变的思想。那么a、b还可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旨在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列举、归纳的过程,提升思维水平。

〔4〕猜猜我是谁?6:〔〕=5:4,旨在应用比例的根本性质时,渗透方程思想,为解比例的学生作铺垫。

一、认识比例各局部的名称

1、呈现:4:5和8:10

〔1〕认识吗?叫什么?

〔2〕正确吗?为什么?〔4:5=0.8,8:10=0.8,所以4:5=8:10〕

〔3〕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介绍比例各局部的名称

4:5=8:10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4、5、8、10〞叫做这个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4和10〞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5和8〞叫做比例的內项。

3、你能说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

〔1〕1.4:=:5〔2〕=

二、探究比例的根本性质

1、猜数

呈现比例“12∶□=□∶2〞。

〔1〕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如1和24,2和12,……

〔2〕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2、猜测

仔细观察这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內项的位置可以交换……〕

3、验证

〔1〕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有什么好方法?

〔2〕你觉得应该怎样举例呢?

〔3〕合作要求

1〕前后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

2〕每个同学写出一个比例,小组内交换验证。

3〕通过举例验证,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4、小结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3:5=4:6,为什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內项的积?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的根本性质》优秀教案篇四

比例的根本性质〔教材第41页内容〕。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根本性质。

2、提高学生观察、计算、发现、验证和总结的能力。

3、在总结比例的根本性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探索数学问题的乐趣。

应用比例的根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正确地组成比例。

投影仪。

1、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0.2∶2.5和4∶50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局部的名称是什么?

1、教学比例各局部的名称。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41页第1行、第2行的内容。

教师板书:2.4∶1.6=60∶40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的比例的外项、内项。随着学生的答复教师接着板书:

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探究比例的根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的各局部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教师板书:比例的根本性质。

组织学生观察组成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并探究它们的关系。

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说:两个外项的积是2.4某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某60=96,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验证其他的比例有没有这个规律,举例说明,检验发现。如:∶0.5=1.2∶,两个外项的积是某=0.6,两个内项的积是0.5某1.2=0.6。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如:=,3某15=5某9。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教师:这个规律叫做比例的根本性质。引导学生说一说,比例的根本性质是什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教师补充: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这叫做比例的根本性质。学生齐读两遍。

3、应用比例的根本性质,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0.2∶2.5和4∶50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4、教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几种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后,指名答复。

教师小结:两种方法: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两个比的两个外项之积是否等于两个比的内项之积。

教材第41页“做一做〞。组织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一说,全班集体订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5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答案:〔1〕不可以组成比例;〔2〕可以组成比例;〔3〕可以组成比例;〔4〕不可以组成比例

第2课时比例的根本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这叫做比例的根本性质。

比例的根本性质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内容:比例的根本性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局部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根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根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根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的根本质性。

教学难点: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根本质性。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2.4:1.6和60:40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局部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4:1.6=60:40

内项

外项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如::=:

外内内外

项项项项

2.比例的根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某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某60=9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如::0.5=1.2:

两个外项的积是某=0.6

两个内项的积是0.5某1.2=0.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

2.4某40=1.6某60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归纳。

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根本性质。

3.填一填。

〔1〕=

〔〕某〔〕=〔〕某〔〕

〔2〕0.8:1.2=4:6

〔〕某〔〕=〔〕某〔〕

〔3〕4某5=2某10

4:〔〕=〔〕:〔〕

=

4.做一做。

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

5.课堂小结

〔1〕说一说比例的根本性质。

〔2〕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三、作业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4~6题。

课后记: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的根本性质》优秀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局部名称,初步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理解比例的根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根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拟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根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根本性质。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比照已经有了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局部名称、根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

2、课件显示: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

⑴3:518:30⑵0.4:0.21.8:0.9

⑶5/8:1/47.5:3⑷2:89:27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为新课做好准备。]

二、认识比例的意义

〔一〕认识意义

1、指名口答上题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课件依次显示答案。

师问:口算完了,你们有什么发现吗?〔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

2、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3:5=18:30。

〔课件显示:“3:5〞与“18:30〞先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下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

最后一组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课件显示:最后一组数据隐去〕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评析:通过口算求比值,发现有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自然流畅地引出比例。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像这样做好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衔接。]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你想研究哪些内容呢?

〔生答:想研究比例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

5、那好,我们就先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到底什么是比例呢?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

〔根据学生的答复,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比值相等〕

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课件显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评析: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观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学生都能说出比例意义的关键所在——两个比且比值相等,教师再精简语句,得出概念,注重了对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总结得出概念之后,教师没有嘎然而止,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读一读,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比例,加深了学生比照例的内涵的理解。]

〔二〕练习

1、出例如1根据下表,先分别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再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第一次

第二次

买练习本的钱数(元)

1.2

2

买的本数

3

5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完成练习纸第一题。

一辆汽车上午4小时行驶了200千米,下午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

⑴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⑵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的比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评析:这两道练习题既帮助学生稳固了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又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练习1其实是对例题的巧妙补充。]

3、刚刚我们先写出了比,然后再写出了比例,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

4、教学比例各局部的名称

〔1〕课件出示:3:5

前项后项

〔2〕课件出示:3:5=18:30

内项

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课件出示:3/5=18/30

[评析:由练习题中先写比、再写比例,自然引出比和比例的的区别,再由比的各局部名称到比例的各局部名称,环环相扣、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5、小结、过渡:

刚刚我们已经研究了比例的意义、各局部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三、探究比例的根本性质

1、课件先出示一组数:3、5、10、6

再出示: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等号两边各两个数〕

2、独立思考,并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学生组成的等式可能有:10÷5=6÷3或10:5=6:3;3÷5=6÷10或3:5=6:10;3:6=5:10;5某6=3某10……

根据学生答复板书:3某10=5某63:5=6:10

3:6=5:10

5:3=10:6

6:3=10:5

3、引导发现规律

〔1〕还有不同的乘法算式吗?〔没有,交换因数的位置还是一样〕

乘法算式只能写一个,比例却写了这么多,这些比例一样吗?〔不同,因为比值各不相同〕

〔2〕那么,这些比例式中,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仔细观察,你能发现比例的性质或规律吗?

〔3〕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评析:“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不同的学生写出的算式各不相同,也会有多少之别,这里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的思[]考都变成有用的教学资源。考虑到直接探究比例的根本性质学生会有困难,教师作了适当的引导,通过乘法算式和比例式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在变中寻不变,从而探究出性质。]

4、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学生验证。

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⑶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根本性质。

[评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们多方面验证,从个别推广到一般,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

5、思考3/5=18/30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

6、小结:刚刚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根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拟,发现规律,再验证〕

四、综合练习

完成练习纸2、3、4

附练习纸:2、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14:21和6:9

1.4:2和5:10

3、判断下面哪一个比能与1/5:4组成比例。

①5:4②20:1

③1:20④5:1/4

4、在〔〕里填上适宜的数。

1.5:3=〔〕:4

=

12:〔〕=〔〕:5

[评析:习题的安排旨在比照例的意义和根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稳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

五、全课总结〔略〕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的根本性质》优秀教案篇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1页。

“比例的根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根底上进行教学的,是比照例的意义的深化和开展,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根底。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学习比例初步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

数学学习是一个学生自发探究的过程,因此,要让学生经历“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提出猜测——自主实施验证——自主归纳结论〞的过程掌握比例的根本性质;本课的设计旨在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创设简洁、开放的情境,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学会探索方法,体验数学思想,开展数学素养。

1.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局部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根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根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根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4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1、通过练习1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练习1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练习1、2、4检测目标3的达成。

4、通过练习3检测目标4的达成。

探索并掌握比例的根本性质。

能运用比例的根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课件

一、认识比例各局部的名称

1、复习

〔1〕什么叫做比例?什么样的两个比才能成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6:15和8:200.5:0.4和2:25

2、介绍比例各局部的名称

4:5=8:10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4、5、8、10〞叫做这个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4和10〞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5和8〞叫做比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