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应急法律法规课件_第1页
事故应急法律法规课件_第2页
事故应急法律法规课件_第3页
事故应急法律法规课件_第4页
事故应急法律法规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事故应急救援

法律法规标准

徐本顺

事故应急救援法律法规标准1我国事故应急救援和处理制度2事故应急救援与安全管理3国内外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立法情况4事故应急救援法律、法规、标准4.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4.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4.3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20064.4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总局40号令4.5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总局17号令4.6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指南国家总局【2009】73号4.7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国家总局【2007】34号4.8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指南AQT9007-20114.9甘肃省关于进一步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的意见

省安监局【2010】232号

1《安全生产法》确立我国事故应急救援和处理制度1.1

我国安全生产七项基本法律制度《安全生产法》全面提出了我国安全生产的七项基本法律制度,这七项制度是:1、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2、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保障制度;3、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权利义务制度;4、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安全责任制度;5、安全中介服务制度;6、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7、事故应急救援和处理制度。1.2

事故应急救援制度主要要素1建立国家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2建立健全应急救援工作的法律、法规、标准;3明确各级政府和生产经营单位应急救援工作的法律责任;4确立重特大事故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的原则及其方法步骤;5完善应急保障条件。1.3《安全生产法》关于事故应急救援的条款条款号条款内容第17条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职责: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第68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第69条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可以不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的,应当指定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应当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保证正常运转。第91条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在本单位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时,不立即组织抢救或者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或者逃匿的,给予降职、撤职的处分,对逃匿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第15条国家对在改善安全生产条件、防止生产安全事故、参加抢险救护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二、应急救援与安全管理

2.1应急救援体系(一案三制)示意图(1)

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法制体系组织体系保障体系应急预案管理机构功能部门应急指挥救援队伍紧急状态法应急救援条例政府令标准信息通信物资装备人力资源经费财务运行机制

3)排查、治理事故隐患(主动控制措施)依据的法律法规、标准:---国家总局16号令《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GB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4)事故应急救援(被动控制措施)依据的法律法规、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主席69号令2007.8.30---《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国务院安委办〔2010〕25号文---《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国发【2006】24号---《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总局17号令---AQ/T9002-2006《生产经营单位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国家安监总局【2007】34号---AQ/T9007-2011《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指南》---《甘肃省“十二五”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总体规划》甘肃省安监局[2011]125号

3国内外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立法情况

美国1992年出台《美国联邦应急救援法案》一部具有美国应急救援特色的权威性法律,这部法律规定了美国各种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原则、救助的范围和形式,政府各部门、军队、社会组织、美国公民等在灾害中的职责和义务,明确了美国政府与州、郡政府的应急救援权限,同时对应急救援的资金和物质保障作出了明确规定。日本1947年制定《灾害救助法》1961年制定《灾害对策基本法》《灾害救助法》主要规定各级政府在灾害发生后进行应急救援的任务和权限;规定各级政府在平时作好计划,建立应急组织及政府在紧急状态时,对救助物资的征用权限等。《灾害对策基本法》对有关防灾组织、防灾计划、灾害预防、灾害应急对策、灾害恢复的财政金融措施、灾害紧急状态及其他事项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俄罗斯联邦1994年通过《联邦共同体应急管理法案》2001年《俄政府关于建立国家预防和消除紧急情况的统一国家体系条例》《联邦共同体应急管理法案》建立了俄罗斯联邦预防和消除紧急情况的统一国家体系(ESEPE);到,俄罗斯联邦关于应急救援已经通过了40个联邦法律和约100个联邦法规,俄罗斯联邦政治实体的立法机构也通过了约1000个行政区法案。《俄政府关于建立国家预防和消除紧急情况的统一国家体系条例》就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作出了详细规定。埃及1981年《国家紧急状态安全法》法律严格限定了非政府组织和未经批准的政治组织的活动(包括街头示威等活动)4.事故应急救援法律、法规、标准4.1我国应急救援法律、法规、标准目录(45个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国家主席令第70号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国家主席69号令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3年国务院376号令4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1995年国务院172号令5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1993年国务院124号令6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通知国务院国发【2010】23号7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国务院安委办〔2010〕25号8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国发【2006】24号9关于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制定和完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的通知国家安监总局【2005】43号10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关于切实做好中央企业应急预案工作的通知应指信息〔2011〕14号11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2009年国家安监总局17号令12关于贯彻实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家安监总局〔2009〕84号13生产经营单位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200614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指南国家总局【2009】73号15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国家总局【2006】211号16关于加快建立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与应急资源数据库的通知国家安监总局[2009]172号17国家应急平台体系部门应急平台数据库表结构规范(试行)国家安监总局[2008]42号18应急信息资源分类与编码规范(试行)国家安监总局[2009]1号19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指南国务院应急办[2009]62号20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指南AQT9007-201121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国家总局【2007】34号22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国家总局【2009】217号23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通知国家总局【2011】108号24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25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201026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40号令27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安监局【2004】56号28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2001年国务院302号令29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30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31矿山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国家总局【2006】229号32尾矿库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国家总局【2007】109号33危险化学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国家总局【2006】229号34陆上石油天然气储运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国家总局【2006】229号35冶金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国家总局【2006】229号36矿山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骨干队伍建设指导意见国家总局【2009】126号37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的通知国家总局【2011】108号38矿山救护队资质认定管理规定国家总局2号令39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国家安监局【2004】43号40甘肃安全生产条例2006年甘肃人大公告第37号41甘肃省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规定2009年甘肃省政府60号令42甘肃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2009年甘肃省政府61号令43关于进一步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的意见甘肃省安监局甘安监应急[2010]232号44甘肃省“十二五”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总体规划452011年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要点甘安监应急[2011]54号4.2.2《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1992.11.7国家主席令第65号(一)地下矿山安全设施设置要求第十条

每个矿井必须有两个以上能行人的安全出口,出口之间的直线水平距离必须符合矿山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第十一条矿山必须有与外界相通的、符合安全要求的运输和通讯设施。第十七条矿山企业必须对作业场所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和井下空气含氧量进行检测,保证符合安全要求。(二)事故隐患防范措施第十八条矿山企业必须对下列危害安全的事故隐患采取预防措施:(1)冒顶、片帮、边坡滑落和地表塌陷;(2)瓦斯爆炸、煤尘爆炸;(3)冲击地压、瓦斯突出、井喷;(4)地面和井下的火灾、水害;(5)爆破器材和爆破作业发生的危害;(6)粉尘、有毒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其他在害物质引起的危害;(7)其他危害。(三)应急组织和应急装备第三十一条

矿山企业应当建立由专职或者兼职人员组成的救护和医疗急救组织,配备必要的装备、器材和药物。4.2.3《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安装使用和监督检查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2010〕168号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指:1)监测监控系统---一氧化碳传感器(有自然发火危险的地下矿山还要设置温度、硫化氢、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气体传感器)---风速传感器---提升人员的提升系统的视频监控系统2)井下人员定位系统---3年6月底前建设完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当班井下少于30人的,建立人员出入井信息管理系统3)紧急避险系统---每个中段至少设置一个避灾硐室或救生舱独头巷道掘进时,每掘进500m设置一个避灾硐室或救生舱4)压风自救系统---在压风系统基础上,建立完善压风自救系统5)供水施救系统---在现有生产和消防供水的基础上,建立完善供水施救系统。6)通信联络系统---建立能够及时通知人员撤离和实现与避险人员通话的井下通信联络系统(三)应急救援管理第五十条

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定期组织演练。第五十三条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必须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提供技术指导和必要的协助。(四)危化品运输安全要求第三十七条运输危险化学品的驾驶员、船员、装卸人员和押运人员必须了解所运载的危险化学品的性质、危害特性、包装容器的使用特性和发生意外时的应急措施。运输危险化学品,必须配备必要的应急处理器材和防护用品。4.2.5《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549号2009.1.24

第六十五条

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制定特种设备应急预案。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制定事故应急专项预案,并定期进行事故应急演练。

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发生爆炸或者泄漏,在抢险救援时应当区分介质特性,严格按照相关预案规定程序处理,防止二次爆炸。

第六十六条

特种设备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单位应当立即启动事故应急预案,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及时向事故发生地县以上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4.2.6《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2010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13个核心要素

5.1目标

5.2组织机构和职责5.3安全生产投入

5.4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

5.5教育培训5.6生产设备设施5.7作业安全5.8隐患排查和治理

5.9重大危险源监控5.10职业健康5.11应急救援

5.12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5.13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5.11应急救援(炼钢专业标准化650分/应急救援26分)5.11.1应急机构和队伍企业应按规定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企业应建立与本单位安全生产特点相适应的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或指定专兼职应急救援人员,并组织训练;无需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的,可与附近具备专业资质的应急救援队伍签订服务协议。

5.11.2应急预案企业应按规定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针对重点作业岗位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或措施,形成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应急预案应根据有关规定报当地主管部门备案,并通报有关应急协作单位。应急预案应定期评审,并根据评审结果或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修订和完善。5.11.3应急设施、装备、物资企业应按规定建立应急设施,配备应急装备,储备应急物资,并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维护、保养,确保其完好、可靠。5.11.4应急演练企业应组织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并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改进应急管理工作。5.11.5事故救援企业发生事故后,应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积极开展事故救援。4.2.7《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通知》

国发【2010】23号第五章建设更加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

第15条加快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按行业类型和区域分布,依托大型企业,在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支持下,先期抓紧建设7个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配备性能可靠、机动性强的装备和设备,保障必要的运行维护费用。推进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水上搜救、船舶溢油、油气田、危险化学品等行业(领域)国家救援基地和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依托大型企业和专业救援力量,加强服务周边的区域性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7个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黑龙江鹤岗、山西大同、河北开滦、安徽淮南、河南平顶山、四川芙蓉、甘肃靖远矿山救护队

第16条建立完善企业安全生产预警机制。企业要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动态监控及预警预报体系,每月进行一次安全生产风险分析。发现事故征兆要立即发布预警信息,落实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要报当地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备案。涉及国家秘密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17条

完善企业应急预案。企业应急预案要与当地政府应急预案保持衔接,并定期进行演练。赋予企业生产现场带班人员、班组长和调度人员在遇到险情时第一时间下达停产撤人命令的直接决策权和指挥权。因撤离不及时导致人身伤亡事故的,要从重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第三条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自然灾害---自然环境中对人类生命安全和财产构成危害的自然变异和极端事件。如飓风、地震、泥石流、海啸、干旱、洪水、火山爆发、小行星撞击地球等(2010-8-8舟曲泥石流,2011-4-9日本地震)。

事故灾难---具有灾难性后果的事故,由人的生产、生活活动引发的,违反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并且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如矿山事故灾难、核电厂核事故灾难、航空飞行空难等。(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爆炸事故,

2011-4-10日本核电站核泄漏事故,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

公共卫生事件---指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如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2003年全国突发SARS病毒流传事件,2005-11-12国内禽流感流传事件)。

突发社会安全事件---指因人民内部矛盾而引发,或因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不当而积累、激发,由部分公众参与,有一定组织和目的,采取围堵党政机关、静坐请愿、阻塞交通、集会、聚众闹事、群体上访等行为,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秩序造成影响甚至使社会在一定范围内陷入一定强度对峙状态的群体性事件(2008年甘南发生3-14打砸抢烧事件

2009年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事件)。《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的17项应急管理机制

(一)确立我国

应急管理体制第四条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二)明确

应急工作原则

第五条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三)应急工作方法

第十二条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征用单位和个人的财产。被征用的财产在使用完毕或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返还。财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

第十四条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军事法规的规定以及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参加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七)健全应急救援队伍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或者确定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应当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与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合作,联合培训、联合演练,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的能力。(八)完善应急保障制度

第三十二条国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

第三十三条国家建立健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完善公用通信网,建立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的应急通信系统,确保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通信畅通。(九)建立应急信息系统第三十七条国务院建立全国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或者确定本地区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应急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交流与情报合作。(十)建立监测制度

第四十一条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监测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种类和特点,建立健全基础信息数据库,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测。(十一)建立预警制度

第四十二条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制度。

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

第四十四条发布三级、四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下列措施:

(1)启动应急预案;

(2)责令有关部门、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及时收集、报告有关信息,向社会公布反映突发事件信息的渠道,加强对突发事件发生、发展情况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

(3)组织有关部门和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有关专家学者,随时对突发事件信息进行分析评估,预测发生突发事件可能性的大小、影响范围和强度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级别;

(4)定时向社会发布与公众有关的突发事件预测信息和分析评估结果,并对相关信息的报道工作进行管理;

(5)及时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发布可能受到突发事件危害的警告,宣传避免、减轻危害的常识,公布咨询电话。

第四十五条发布一级、二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各级人民政府除采取本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的措施外,还应当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措施:

(1)责令应急救援队伍、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进入待命状态,并动员后备人员做好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的准备;

(2)调集应急救援所需物资、设备、工具,准备应急设施和避难场所,并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随时可以投入正常使用;

(3)加强对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保卫,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4)采取必要措施,确保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5)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采取特定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危害的建议、劝告;

(6)转移、疏散或者撤离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人员并予以妥善安置,转移重要财产;

(7)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场所,控制或者限制容易导致危害扩大的公共场所的活动;

(8)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必要的防范性、保护性措施。(十二)应急处置措施方案第四十九条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可以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应急处置措施:

(1)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以及采取其他救助措施;

(2)迅速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以及其他控制措施;(3)立即抢修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向受到危害的人员提供避难场所和生活必需品,实施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以及其他保障措施;

(4)禁止或者限制使用有关设备、设施,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人员密集的活动或者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采取其他保护措施;

(5)启用本级人民政府设置的财政预备费和储备的应急救援物资,必要时调用其他急需物资、设备、设施、工具;

(6)组织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要求具有特定专长的人员提供服务;

(7)保障食品、饮用水、燃料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8)依法从严惩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稳定市场价格,维护市场秩序;

(9)依法从严惩处哄抢财物、干扰破坏应急处置工作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维护社会治安;

(10)采取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必要措施。

第五十条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组织处置工作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并由公安机关针对事件的性质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取下列应急处置措施:

(1)强制隔离使用器械相互对抗或者以暴力行为参与冲突的当事人,妥善解决现场纠纷和争端,控制事态发展;

(2)对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设施以及燃料、燃气、电力、水的供应进行控制;

(3)封锁有关场所、道路,查验现场人员的身份证件,限制有关公共场所内的活动;

(4)加强对易受冲击的核心机关和单位的警卫,在国家机关、军事机关、国家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外国驻华使领馆等单位附近设置临时警戒线;

(5)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必要措施。(十三)应急救援措施

第五十一条发生突发事件,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时,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可以采取保障、控制等必要的应急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事件的影响。

第五十二条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必要时可以向单位和个人征用应急救援所需设备、设施、场地、交通工具和其他物资,请求其他地方人民政府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或者技术支援,要求生产、供应生活必需品和应急救援物资的企业组织生产、保证供给,要求提供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的组织提供相应的服务。(十四)信息发布制度

第五十三条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时发布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

第五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十五)事后恢复与重建

第五十九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对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组织受影响地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工作和社会秩序,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

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和协调公安、交通、铁路、民航、邮电、建设等有关部门恢复社会治安秩序,尽快修复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十六)法律责任制度

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责任:

第六十三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违反本法规定,不履行法定职责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根据情节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1)未按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突发事件,或者未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导致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

(2)迟报、谎报、瞒报、漏报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或者通报、报送、公布虚假信息,造成后果的;

(3)未按规定及时发布突发事件警报、采取预警期的措施,导致损害发生的;

(4)未按规定及时采取措施处置突发事件或者处置不当,造成后果的;

(5)不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的;

(6)未及时组织开展生产自救、恢复重建等善后工作的;

(7)截留、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应急救援资金、物资的;

(8)不及时归还征用的单位和个人的财产,或者对被征用财产的单位和个人不按规定给予补偿的。

有关单位责任:

第六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地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1)未按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的;

(2)未及时消除已发现的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隐患,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的;

(3)未做好应急设备、设施日常维护、检测工作,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者突发事件危害扩大的;

(4)突发事件发生后,不及时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六十五条违反本法规定,编造并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而进行传播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暂停其业务活动或者吊销其执业许可证;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对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单位或者个人责任:第六十六条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法规定,不服从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发布的决定、命令或者不配合其依法采取的措施,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第六十七条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法规定,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或者危害扩大,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六十八条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七)紧急状态

第六十九条发生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或者社会秩序构成重大威胁,采取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应急处置措施不能消除或者有效控制、减轻其严重社会危害,需要进入紧急状态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国务院依照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决定。4.3.2《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AQ/T9002-2006(一)应急预案编制准备

编制应急预案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全面分析本单位危险因素、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事故的危害程度;

2)排查事故隐患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并在隐患治理的基础上,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其危害程度;

3)确定事故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

4)针对事故危险源和存在的问题,确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5)客观评价本单位应急能力;

6)充分借鉴国内外同行业事故教训及应急工作经验。(二)应急预案编制程序

1)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明确编制任务、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计划。

2)收集相关法规标准、应急预案、同行业事故案例分析、本单位技术资料

3)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在危险因素分析及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基础上,确定本单位的危险源、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型和后果,进行事故风险分析,并指出事故可能产生的次生、衍生事故,形成分析报告,分析结果作为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

4)应急能力评估

对本单位应急装备、应急队伍等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5)应急预案编制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编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充分利用社会应急资源,与地方政府预案、上级主管单位以及相关部门的预案相衔接。

6)应急预案评审与发布

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应进行评审。评审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外部评审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负责安全管理的部门组织审查。评审后,按规定报有关部门备案,并经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发布。(三)应急预案体系的构成

应急预案应形成体系,有国家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各级政府事故应急预案、生产经营单位事故应急预案,形成全面覆盖、纵横相关的应急预案体系。针对各级各类可能发生的事故和所有危险源制订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应急处置方案。生产规模小、危险因素少的生产经营单位,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可以合并编写。

综合应急预案(管理制度)综合应急预案是从总体上阐述处理事故的应急方针、政策,应急组织结构及相关应急职责,应急行动、措施和保障等基本要求和程序,是应对各类事故的综合性文件。

专项应急预案(工作计划、方案)

专项应急预案是针对具体的事故类别(如煤矿瓦斯爆炸、危险化学品泄漏等事故)、危险源和应急保障而制定的计划或方案,是综合应急预案的组成部分,应按照综合应急预案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制定,并作为综合应急预案的附件。专项应急预案应制定明确的救援程序和具体的应急救援措施。现场处置方案(操作规程)

现场处置方案是针对具体的装置、场所或设施、岗位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现场处置方案应具体、简单、针对性强。现场处置方案应根据风险评估及危险性控制措施逐一编制,做到事故相关人员应知应会,熟练掌握,并通过应急演练,做到迅速反应、正确处置。

各类应急预案基本内容4.3.3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一、危险源

一切事故应急预案都是针对危险源来制定的,讲应急救援不讲危险源辨识、危险源控制,那就是无的放矢了。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前提,是事故发生过程中能量与物质释放的主体。因此,有效地控制危险源,特别是重大危险源,是安全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第3.4条:

危险源定义---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也就是说,危险源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从全国范围来说,一个危险行业(如石油、化工),具体的一个企业(如炼油厂)就是一个危险源;从一个企业系统来说,可能某个车间、仓库就是危险源;一个车间系统可能某台设备是危险源。

移动危险源江苏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苏安办[2007]56号颁发《关于开展移动危险源监控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针对危险品运输车、船和易造成群死群伤的长途大客车,建立全省移动危险源监控网络系统,将由省监控总站、13个省辖市监控分站、多个县工作站和一些重点企业联网构成,对全省移动危险源和省外进入江苏的移动危险源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国家安监总局安监管管二字[2005]11号《机械制造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评级标准》危险源管理考评检查表No.114序号考评内容考评说明应得分实得分备注1确定了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价原则,且组织了识别和评价1.制定了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价方法,查资料,无识别和评价方法扣3分。2.组织实施了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价,且无遗漏,查资料和现场核对遗漏一处扣0.1分。3.对重大危险源(符合GB18218-2009规定)已上报有关单位,查资料,一处未报告扣2分。32对危险源制订了管理和技术措施1.对所有危险源已通过各种途径通报相关岗位从业人员,查现场人员,遗漏一个岗位扣0.5分。2.所有危险源均制定了管理和技术措施、应急救援预案等,查现场岗位,遗漏一个岗位扣1分。43及时进行了危险源的更新和调整抽查现场,一处未及时更新或调整扣0.3分。3合计10二、重大危险源根据《安全生产法》,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辨识依据之一: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18218-2009表1给出78种危险化学品临界量GB18218-2009表2分类给出其他危险化学品临界量辨识依据之二:国家安监局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局[2004]56号规定了9类重大危险源申报范围序号类别危险化学品名称和说明临界量(T)1爆炸品叠氮化钡0.52叠氮化铅0.53雷酸汞0.54三硝基苯甲醚55三硝基甲苯56硝化甘油17硝化纤维素108硝酸铵(含可燃物>0.2%)59易燃气体丁二烯510二甲醚5011甲烷,天然气5012氯乙烯5013氢514液化石油气(含丙烷、丁烷及其混合物)5015一甲胺516乙炔117乙烯50表1危险化学品名称及其临界量(9类78种)序号类别危险化学品名称和说明临界量(T)18毒性气体氨1019二氟化氧

120二氧化氮

121二氧化硫

2022氟123硝化甘油124硝化纤维素1025硝酸铵(含可燃物>0.2%)526丁二烯527二甲醚5028甲烷,天然气5029氯乙烯5030氢531液化石油气(含丙烷、丁烷及其混合物)5032一甲胺533乙炔134乙烯50序号类别危险化学品名称和说明临界量(T)35易燃液体氨1036二氟化氧

137二氧化氮

138二氧化硫

2039氟140硝化甘油141硝化纤维素1042硝酸铵(含可燃物>0.2%)543丁二烯544二甲醚5045甲烷,天然气5046氯乙烯5047氢548液化石油气(含丙烷、丁烷及其混合物)5049易于自燃的物质一甲胺550乙炔151乙烯50序号类别危险化学品名称和说明临界量(T)52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氨1053二氟化氧

154二氧化氮

155氧化性物质二氧化硫

2056氟157硝化甘油158硝化纤维素1059硝酸铵(含可燃物>0.2%)560丁二烯561二甲醚5062甲烷,天然气5063氯乙烯5064有机过氧化物氢565液化石油气(含丙烷、丁烷及其混合物)5066毒性物质丙酮合氰化氢2067丙烯醛2068氟化氢1序号类别危险化学品名称和说明临界量(T)69毒性物质环氧氯丙烷(3-氯-1,2-环氧丙烷)

2070环氧溴丙烷(表溴醇)

2071甲苯二异氰酸酯

10072氯化硫

173氰化氢

174三氧化硫

7575烯丙胺2076溴2077乙撑亚胺2078异氰酸甲酯0.75类别危险性分类及说明临界量(T)爆炸品1.1A项爆炸品1除1.1A项外的其他1.1项爆炸品10除1.1项外的其他爆炸品50气体易燃气体:危险性属于2.1项的气体10氧化性气体:危险性属于2.2项非易燃无毒气体且次要危险性为5类的气体200剧毒气体:危险性属于2.3项且急性毒性为类别1的毒性气体5有毒气体:危险性属于2.3项的其他毒性气体50易燃液体极易燃液体:沸点≤35℃且闪点<0℃的液体;或保存温度一直在其沸点以上的易燃液体10高度易燃液体:闪点<23℃的液体(不包括极易燃液体);液态退敏爆炸品1000易燃液体:23℃≤闪点<61℃的液体5000易燃固体危险性属于4.1项且包装为I类的物质200易于自燃的物质危险性属于4.2项且包装为I或II类的物质200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危险性属于4.3项且包装为I或II的物质200氧化性物质危险性属于5.1项且包装为I类的物质50危险性属于5.1项且包装为II或III类的物质200有机过氧化物危险性属于5.2项的物质50毒性物质危险性属于6.1项且急性毒性为类别1的物质50危险性属于6.1项且急性毒性为类别2的物质500表2未在表1中列举的危险化学品类别及其临界量

类别危险性参数说明1贮罐区(贮罐)按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辨识2库区(库)按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辨识3生产场所按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辨识4压力管道(1)输送GB5044中,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危害气体、液化气体介质,且公称直径≥100mm的管道(2)输送GB5044中极度、高度危害液体介质、GB50160及GBJ16中规定的火灾危险性为甲、乙类可燃气体,或甲类可燃液体介质,且公称直径≥100mm,设计压力≥4MPa的管道(3)输送其他可燃、有毒流体介质,且公称直径≥100mm,设计压力≥4MPa,设计温度≥400℃的管道

5锅炉额定蒸汽压力大于2.5MPa,且额定蒸发量大于等于10t/h蒸汽锅炉额定出水温度大于等于120℃,且额定功率大于等于14MW热水锅炉6压力容器(1)介质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或中度危害的三类压力容器(2)易燃介质,最高工作压力≥0.1MPa,且PV≥100MPam3的压力容器(群)7煤矿(井工开采)(1)高瓦斯矿井;(2)煤与瓦斯突出矿井;(3)有煤尘爆炸危险的矿井;(4)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5)煤层自然发火期≤6个月的矿井;(6)煤层冲击倾向为中等及以上的矿井。8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1)瓦斯矿井;(2)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3)有自燃发火危险的矿井;(4)有冲击地压危险的矿井。9尾矿库全库容≥100万m3或者坝高≥30m的尾矿库国家安监局[2004]56号《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确定九个重大危险源申报范围国家安监总局第40号令《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项目管理内容备注重大危险源辨识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危化品生产、经营、储存和使用装置、设施或者场所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并记录辨识过程与结果。重大危险源评估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安全评估并确定重大危险源等级。重大危险源分级根据重大危险源危险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一级为最高级别。重大危险源管理1、登记申报。重大危险源登记、评估、申报、建档建立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2、控制措施。建立安全监测监控体系,完善控制措施:①重大危险源配备温度、压力、液位、流量、组份等信息的不间断采集和监测系统以及可燃气体和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检测报警装置②重大危险源的自动化控制系统③毒性气体、剧毒液体和易燃气体设施,设置紧急切断装置;毒性气体设施,设置泄漏物紧急处置装置④剧毒物质的场所或者设施,设置视频监控系统3、标志、告知。重大危险源所在场所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以适当方式告知可能受影响的单位及人员4、培训。对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和操作岗位人员进行安全操作技能培训,使其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和应急措施5、应急预案。制定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或者配备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及应急救援器材、设备、物资。重大危险源专项应急预案,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演练现场处置方案,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一级R≥100二级100>R≥50三级50>R≥10四级R<10

(注1)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在线)量与其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中规定的临界量比值,经校正系数校正后的比值之和R作为分级指标。可容许风险标准个人风险标准危化品重大危险源潜在的火灾、爆炸、有毒气体泄漏事故造成区域内某一固定位置人员的个体死亡概率(注2)社会风险标准单位时间内(通常为年)的死亡人(注3)用社会风险曲线(F-N曲线)表示注1:R的计算方法式中:q1,q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