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1页
陕西省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2页
陕西省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3页
陕西省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4页
陕西省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末高二语文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工匠是对所有手工艺(技艺)人,如木匠、铁匠、铜匠等的称呼。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除农业之外的各种手工艺工匠已经形成规模,称为“百工”。这些工匠能够“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现代工艺已经从手工艺发展到机械技术工艺和智能技术工艺。技艺水平的发展也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工艺制造大国,无数行业工匠的创造,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标识。在我国的工艺文化历史上,产生过鲁班、李春、李冰、沈括这样的世界级工匠大师,还有遍及各种工艺领域里像庖丁那样手艺出神入化的普通工匠。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伴随手工艺向机械技艺以及智能技艺转换,传统手工工匠也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但工匠并不是消失了,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了,即现代工业领域里的新型工匠,如机械技术工匠和智能技术工匠。我国要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制造强国,面临着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的升级转换,对技能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工业水准和制造水准的提升,因而更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深蕴的工匠文化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千百年来技艺工匠的劳动实践即其生产的物质文明成果遍布人类生活以及审美的各个方面,同时在精神文明层面形成了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匠文化。中国哲学对工匠精神有着深刻的认知:道技合一或匠工蕴道。“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概念,其蕴含着天地与人间社会的规律或准则(天道、人道等)。在道家看来,道既是思维所能把握的最高概念,同时也是万物存在之理。万物的本性都是道的体现,匠工蕴道,这个道,是技艺之道,同时也是得天理之道。庄子以庖丁娴熟技艺、游刃有余的技艺来表明,庖丁对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纯熟于心,并化为精神生命之道。而在庖丁的精神境界里,则深蕴着对道的追求和把握,同时也将这种追求和把握与技艺的完善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鬼斧神工的境界。当代大国工匠高凤林、张冬伟、顾秋亮等,其技艺达到臻于完美的境界,都是通过刻苦训练和反复实践,从而达到对其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之道的深刻把握。从根本上说,工匠精神是一种伦理德性精神。就德性论层面而言,人的一切行为发自内在品格。对完美的追求,精益求精以及持之以恒的探索创新,是内在德性的展现。从道德的观点看,每个人都应当追求德性,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德性论认为,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德性行为者作为我们行为的典范。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充当这样一种典范?在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回答是,工匠,并且只有像铁匠、铜匠甚至修鞋匠那样具有手工艺的人才真正具有德性。道技合一是德性品格的见证。在苏格拉底看来,工艺制作是指向善的活动,一个人熟练地掌握了他所从事的技艺,也就能够把这类事情做好,从而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因而,做一个有德性的人,也就是像匠人那样生活和工作。具备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坚守质量品质,一生打造精品,把产品的好坏看成自己人格和荣誉的象征,他们就是这样具有优美德性、始终追求卓越的人。(摘编自龚群《工匠精神及其当代意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是对所有手工艺(技艺)人的统称,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的历史十分悠久。B.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工匠辈出的工艺制造大国,正是无数工匠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C.所谓“匠工蕴道”,指的是优秀的工匠在追求完美技艺的同时蕴含着对道的追求和把握。D.德性论认为,人的行为决定其内在德性,因此每个人都应当追求德性,过有德性的生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揭示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本质之前,先阐释工匠的概念及工匠的发展演变过程。B.文章站在中国哲学的高度来审视工匠精神,并结合具体事例来阐述何为“匠工蕴道”。C.文章引用苏格拉底的观点,旨在说明工匠真正具有德性,足以成为人们行为的典范。D.文章运用层进式结构,按照历史时代顺序详细阐述了工匠精神的意义,逻辑力量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隆平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精益求精,不断刷新水稻亩产记录,但他不在工匠之列。B.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传统手工艺的转型,传统手工工匠也远离了人们生活,但与此同时出现了各种新型工匠。C.无论是庄子笔下的庖丁还是当代大国工匠,他们不但技艺臻于完美,而且深刻把握其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之道。D.工匠就是具有优美德性、始终追求卓越的人,因此如果想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就必须像匠人那样生活和工作。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凸显价值、不断增值。事实上,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是辩证统一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可以实现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内在统一,对于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增长,对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为不断提升生态总价值,充分发挥“绿水青山”的经济社会效益提供了强劲动力和广阔空间。(摘自《不断提升生态总价值》,《人民日报》2021年4月23日)材料二建设绿色家园,贵州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乌江是贵州第一大河。乌江水生态环境问题一度十分突出,尤其因涉磷企业集聚,企业排污以及成堆露天堆放的磷石膏致使总磷常年超标,为贵州八大水系水质达标率最低的河。为改善乌江流域水体水质,贵州从2017年全面取缔“网箱养鱼”,共投入逾18亿元,拆除网箱3.35万亩,实现了省内全流域“零网箱”;作为全国磷矿主产区之一的贵州,在全国率先实施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计划,将磷石膏产生企业消纳磷石膏情况与磷酸等产品生产挂钩,倒逼企业加快礦石膏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变废为宝。2020年,贵州乌江干流水质年均值首次达到Ⅱ类,首要污染物总磷年均浓度相比2012年下降93.0%,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下降28.6%,实现了一江清水入长江。在厚植绿色家底的基础上,贵州省全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大力推动煤电烟酒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力发展文化旅游、大数据、林下经济等能发挥资源优势的环境友好型产业。统计显示,2020年贵州省绿色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42%。(摘自《多彩贵州生态文明创新路》,《经济日报》2021年2月20日)材料三:常州滨江化工园区把沿江1公里内的化工厂关停,将长江岸线腾退出来,这让无锡兴达集团在园区的两家企业获得“新生”。兴达集团下定决心关停两家老厂,并投资30亿元在园区内异地改建新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厂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不仅降低了成本和安全风险,也通过新工艺减少了废水废气的排放。九江市杜绝“带污染”的GDP和财政收入。近几年,九江先后拒绝400多个对生态环境有负面影响的投资项目,把沿江发展空间留给以临港经济、数字经济为龙头的新兴产业。在长江南岸、部阳湖西畔,一座规划面积158.53平方公里的郗阳湖生态科技城正在兴起,龙头企业纷纷入驻。原来各地招商引资只算经济账,现在要算政治账、生态账、社会账、长远账。(摘自《绿色发展,共谱新篇章——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五周年综述》,《人民日报》2021年1月6日)材料四:在2019年,一家国际权威科研机构发现,与20年前相比,世界越来越绿了,中国是促进这一改变的重要贡献者之一。坚持不懈植绿造绿、养绿护绿,是中国建设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的有力体现,也成为中国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生动缩影。从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构建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到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从组建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到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党章、生态文明写入宪法,一系列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夯实了美丽中国的制度基石、治理堤坝。(摘自《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人民日报》2020年12日)4.下列对于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是辩证统一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可以实现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内在统一。B.为了改善乌江流域的水体水质,贵州从2017年全面取缔“网箱养鱼”,拆除网箱3.35万亩,实现了乌江全流域“零网箱”C.2020年,贵州乌江干流水质年均值首次达到Ⅱ类,总磷年均浓度和高锰酸盐指数均有所下降,乌江污染防治效果明显。D.中国坚持不懈植树造绿、养绿护绿,是促进世界与20年前相比越来越绿这一改变的重要贡献者之一。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不断提升生态总价值,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的需要的重要举措。B.贵州治理污染、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多项措施,为其他面临同样难题的地区提供了借鉴经验。C.现在各地招商引资用算政治账、生态账、社会账、长远账取代算经济账,说明各地更重视生态环境保护。D.确立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表明了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6.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该如何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请概括说明。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昆明记(节选)于坚①翠湖是我的天堂。武成路几乎每条小巷都通着翠湖。我小时候在里面学会钓鱼,学会游泳,后来考大学的时候在里面背习题,恋爱的时候在里面找座位,也经常去里面听民间音乐会,翠湖每天都有数十个自发的小型音乐会在举行。闹市里藏着这样一个林木幽深、湖光潋滟、庙宇林立的地方,真是福气。世界上湖多的是,但像翠湖这样的位置还真是不多。车水马龙的地区,没出现购物中心,忽然,连天乔木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个湖,位于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那样的核心地带,在别的文化中恐怕不可思议,黄金地段,却闲着。同样是黄金地段,恐怖分子可以摧毁世贸中心,却没法摧毁翠湖,那是一个“无”。对于本地居民,翠湖却是一个教堂那样的地方,里面供奉的不是上帝,而是原生态,原生态是什么,就是天地之大德曰生,是那种载我以生、载我以死的大块,李白“大块假我以文章”的大块。这个教堂教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自然而然,天然、安然、怡然、悠然、淡然、浑然、阒然、释然、飘然、幡然……世界,如果悍然硬插,灾难是预设的,只是时间还没到而已。②翠湖中间有个图书馆,是个《红楼梦》里面“潇湘馆”那样的地方,玻璃窗,外面是湖影波光,周围是长廊柳树。我青年时代经常在里面读书。西南联合大学时代,许多作家诗人都在这里看书,殷海光、钱穆都在里面看过。图书馆里面的座位是腰部通洞的藤椅、磨刀石般的条凳,还有许多火腿桌,就是那种椅子侧面有一个小圆桌,刚好可以放一本书,看上去像一只撒过盐巴正在泛白的宣威火腿。图书馆什么椅子都有,草墩、竹凳,有的椅子独一无二,要占到这一把得第一个进馆。看书的桌子是长桌,桌子边被各种袖子抹得发亮。我有时候闻见沈从文长衫的气味,有时候瞥见汪曾祺躺在藤椅里打鼾,他们都是我年轻时心仪的作家,多年研习他们的杰作,深有所得。我相信翠湖图书馆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图书馆,书藏在二楼,你在标签盒里查到要看的书,写在卡片上交给一楼的管理员,她戴着老花眼镜,总是念叨:看书的注意啦,不要折边,不要折边。卡片排好队放进一个藤编的篮子,就被一根绳子提到天花板上的一个洞里去了,过一阵,你要借的书就装在篮子里放下来。这本书从天而降,似乎变得非常神圣,总是令我提起精神,聚精会神地看。我从来没有见过楼上那个找书的图书管理员,多年后我找到了他,当我读到博尔赫斯,我知道了,他就是那个图书管理员。③我家在八十年代搬到翠湖西面的西仓坡。家在四楼,楼下就是诗人闻一多被枪杀的地点,从我家的窗口可以看到后人为他立的殉难碑。我把这个看成我与诗歌的一种缘分。有一天我带着一大群诗人来到这里,点上红烛。④翠湖旁有两座山,一座是圆通山,还有一座是五华山。圆通山是翠湖天堂的保护屏,林木幽深。圆通山满山是花,春天,花开得半个天都是红的。有一次,我走在海棠树下,忽然,一些句子出现了,这是1973年,我写出了我的第一首新诗:我沐浴着月光在草丛中漫步蟋蟀们拨动了欢乐的琴弦像在寻找伴侣

又像在倾诉衷肠这美妙无比的音乐啊把我带进思想的小湖平静的湖水啊闪亮的涟漪下是绿色的深渊沉睡吧

夏天的翠园我只把这句话留在你长长的梦境当生命属于我自己的时候我要为你画一幅最美的春天……⑤至于五华山,则是五华区得名的由来。五华区,谁也没有考证过是哪五华,我记得年轻时候将王勃的《滕王阁序》背得滚瓜烂熟。“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番之榻”,文学总是导致想象,但我从来没有想象过南昌,我一直把王勃当成昆明人,他写的就是昆明五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就是滇池。在五华区,我结识了许多相处一生的朋友。他们有诗人、艺术家、画家、音乐家等等。我经常感觉这地方正在发生着“文艺复兴”。我们在尚义街六号谈过这个话题。我记得那些遥远的夜晚,我们这些将要成为诗人、作家、艺术家的人在武成路与翠湖之间的街道小巷闲逛,彻夜长谈。有时候我正在翠湖边上发呆,忽然有人用一叠纸在我头上敲一下,啊,是诗人杜宁,他刚刚写了一组诗,正在到处找读者呢。立即展开,当场朗诵。从春到秋,总是有人在某栋小楼的二楼吹笛子,有人在用老唱机放肖邦或者贝多芬的某一乐章,有人在一棵老树下讲故事,周围围着一群麋鹿般的耳朵:有人在弹吉他,有人在拉手风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并非古代的传说。⑥有一次在火车上,大家说起自己的家乡,这个世纪的流行的风气是“生活在别处”。八个人,七个都以在外面奋斗为荣,在深圳、在纽约、在北京、在巴黎……只有我说,哦,我是昆明人,我在那里住了一辈子。大家很惊讶,我接着告诉他们,我是个诗人。(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例如第一段中写道教堂时密集运用的十余个与“然”相关的词语,精妙丰富。B.文中画线句中写沈从文和汪曾祺的目的,和前面提及的殷海光、钱穆等人一样,都是用虚写回忆过去,表达对大师的仰慕。C.第④段引用新诗,不仅体现了作为翠湖“保护屏”的圆通山与作者的特殊缘分,也让其笔下的昆明洋溢着浓浓的诗情。D.通过日常生活的叙写,作者将自身的成长轨迹与昆明的地理格局、历史文化联系起来,展现出昆明特有的城市人文风貌。8.第⑤段中大量引用或化用古诗文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9.作为诗人的作者,为什么不愿追随世风“生活在别处”?请你从文中找出缘由。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盂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淳于髡,齐人也。博闻强记,学无所主。其谏说,慕晏婴之为人也,然而承意观色为务。客有见髡于梁惠王,惠王屏左右,独坐而再见之,终无言也。惠王怪之以让客曰子之称淳于先生管晏不及及见寡人寡人未有得也岂寡人不足为言邪何故哉客以谓髡。髡曰:“固也。吾前见王,王志在驱逐;后复见王,王志在音声,吾是以默然。”客具以报王,王大骇,曰:“嗟乎,淳于先生诚圣人也!前淳于先生之来,人有献善马者,寡人未及视,会先生至。后先生之来,人有献讴者,未及试,亦会先生来。寡人虽屏人,然私心在彼,有之。”后淳于髡见,壹语连三日三夜无倦。惠王欲以卿相位待之,髡因谢去。于是送以安车驾驷,束帛加璧,黄金百镒。终身不仕。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选自《史记》,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惠王怪之/以让客曰/子之称淳于先生/管晏不及/及见寡人/寡人未有得也/岂寡人不足为言邪/何故哉/客以谓髡/B.惠王怪之以让/客曰/子之称淳于先生/管晏不及/及见寡人/寡人未有得也/岂寡人不足/为言邪/何故哉/客以谓髡/C.惠王怪之/以让客曰/子之称淳于先生/管晏不及/及见寡人/寡人未有得也/岂寡人不足/为言邪/何故哉/客以谓髡/D.惠王怪之以让/客曰/子之称淳于先生/管晏不及/及见寡人/寡人未有得也/岂寡人不足为言邪/何故哉/客以谓髡/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书》指《诗经》《尚书》,是六艺中的两部儒家经典,另外还有《易》、《礼》、《乐》、《春秋》,后《乐》失传。B.《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行“仁政”、“王道”,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C.安车,古代可以坐乘的小车。古车立乘,此为坐乘,故称安车。供年老的高级官员及贵妇人乘用。高官告老还乡或徵召有重望的人,往往赐乘安车。安车多用一马,礼尊者则用四马。D.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善论”,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有作品《荀子》传世。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学说在当时没有被国君采纳实行,不是孟子的学说不好,是因为当时的诸侯争霸,不重视武力,就会被吞并,也就是说,没有条件实行。B.淳于髡才华横溢,彻底折服了梁惠王,但他并不想以此求得个一官半职,这一点,就是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C.淳于髡一言不发,是因为梁惠王心在骏马和歌伎身上却没有在自己身上,对自己不够尊重,很有意见。D.荀子憎恶诸侯王们不遵循王政大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所以推究各家之长,著书立说。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前淳于先生之来,人有献善马者,寡人未及视,会先生至。(2)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却东西门行曹操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里余,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没有华丽的词句,也少有愁苦类的带有主观色彩的词语,但朴实之语,也收到了动人心魄的效果。B.“鸿雁”万里远征,形单影只,不管是“食南稻”还是“复北翔”,都只能依从节令的变化。C.“转蓬”即飞蓬,诗中的“转蓬”经历“万岁”却不能归于故土,带给人的时间的漫长感非常强烈。D.“戎马”两句写出了征人马不解鞍、甲不离身的生活,表现了他们辛苦劳累、辗转远征的苦状。15.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简要分析。六、情景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君主弃恶向善,改弦更张的规劝之意。(2)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无数“逆行者”用大爱撑起生命的托付,为全社会树立起一座座道德精神的丰碑。我们可以用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赞美他们可比日月的精神。(3)《琵琶行》中,通过侧面烘托极写琵琶女年轻时才貌出类拔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七、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每一种具体的文化所构成的丰富而多样的民族文化传统,正如同涓涓细流汇成的大海一样,工匠精神即是民族文化传统与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历史文脉的基因。今天,当各类作品陈列在博物馆中,构成“古代中国”的时候,人们在赞叹其工艺成就之余却鲜有人去追问工匠的姓名以及他们的存在。可是,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其作用于各行各业都会成为一种重要的参照。工匠精神是以手艺支撑的精神品格,是技术之外的精神外延。在中国丰富的工艺世界中,玉石、金银、青铜、陶瓷等不同材质的品种,从造型到图案,从绘画到雕刻,从印染到织造,从剪到刻,从嵌到绣,从编到织,如此等等,工匠精神所追求的完美,是工与艺的完美结合。无工不精,无艺难美。所以,从材料的选择到具体的设计,再到工艺的制作,工巧的概念以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谨严,都在追求极致的品格中表现为不同于一般的精神和境界。工匠的技艺并非一蹴而就,它是历久的(

)和谙熟于胸的心得。因此,技艺深含私有性,而技艺的传承就显得十分重要。传承,不仅是要将手艺传给后人,还要以其能够不断不绝为(

),应该说这都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工匠精神也是一种态度。尽管历史上的工匠们创造了无数经典工艺作品,可是,鄙视工匠却是历史的尴尬。低下的社会地位和(

)的生活条件,让工匠们具有了超于常人的意志。同时,依靠技艺来保持生活的境况又促使他们虽身处困境却能积极面对的生活态度。这是农耕时代特有的现象,终其一生,代代相传,一种手艺连接了一个家族的过去与未来。工匠们在这里找到了自我信念。因此,自得其乐成为手艺持有人的职业态度。他们世代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恪守自己,不为外界所迷惑而见异思迁。可是,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物质文化正日渐消融在现代的历史进程中,各种工匠也渐行渐远,但工匠精神是否也应随之被历史风干,渐行渐远,这是当下我们必须(

)和思考的问题。17.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喻

排比

比拟 B.比喻

反复

对偶C.排比

夸张

比喻 D.比拟

对偶

夸张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古代中国”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这些年我真心实意地待你,处处为你着想,到头来你却这样对我,真是“恩将仇报”!B.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充满哲理的句子收尾,韵味无穷,令人深思。C.宋代称沦于外邦而返回本朝者为“归正人”,即投归正统之人。D.长期以来,她靠作弊取得高分,竟一直没被发现,真是“人才”。19.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磨难

依归

坚苦

重视 B.磨炼

皈依

坚苦

正视C.磨炼

依归

艰苦

正视 D.磨难

皈依

艰苦

重视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同时,依靠技艺来维持生活的境况又促使他们虽身处困境却能积极面对的生活态度。B.同时,依靠技艺来维持生活的境况又促使他们形成了虽身处困境却能积极面对的生活态度。C.同时,依靠技艺来保持生活的境况又促使他们形成了虽身处困境却能积极面对的生活态度。D.同时,依靠技艺来保持生活的境况又促使他们有了虽身处困境却能积极面对的生活态度。八、语言表达21.填入下列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句子(填写序号)依次是:(1)每逢深秋时节,__________,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2)远眺群山环抱,__________;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③白云瞭绕,层林叠翠④层林叠翠,白云瞭绕22.给下面对联填写出下联。(任选一则)(1)旭日高升闲云灿,____________________。(2)盛唐诗歌数李杜,____________________。九、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为庆祝建国70周年,学校举办了一场名为"我与新中国"的大型主题宣讲活动,请来许多嘉宾为同学们做宣讲。他们当中有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忆当年参军入伍、保家卫国;有知名企业家,曾是返城知青,恰逢改革开放,抓住商机成就了自己;有科研工作者,他说,祖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抓住核心技术才能提升竞争力;也有文化工作者和环保人士,正在为弘扬传统文化、守护绿水青山而努力;还有人因为行业变迁,正在学习新的技能,转换人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