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周变易理论认识里的人体有形周身r-兼论中周学说与中医经典形体观之差异_第1页
五周变易理论认识里的人体有形周身r-兼论中周学说与中医经典形体观之差异_第2页
五周变易理论认识里的人体有形周身r-兼论中周学说与中医经典形体观之差异_第3页
五周变易理论认识里的人体有形周身r-兼论中周学说与中医经典形体观之差异_第4页
五周变易理论认识里的人体有形周身r-兼论中周学说与中医经典形体观之差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周变易理论认识里的人体有形周身r——兼论中周学说与中医经典形体观之差异王琪林【摘要】中周论里的中为零壹(气、阴阳),周为五周四六八支廿(土火木水金).五周变易理论认为气津血精是人体的基本物质,组成人体灵肉组织;六脏(连同六腑)和八器是躯体的二十个核心器官,联系二十经络;六脏六腑又与十二管道相感应.四质在六脏八器中生成与储存,又在支道廿经中运行,共同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形体.【期刊名称】《广东蚕业》【年(卷),期】2016(050)004【总页数】10页(P50-59)【关键词】五周变易理论;中周学说;中者零壹;四质六脏八器支道廿经;人体结构【作者】王琪林【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院,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9羌源于先秦之西戎,逐渐向西、南迁徙。后秦为晋所亡,而羌人仍居于西北一带。汉时,“汉遣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将兵十万击平之。始置护羌校尉,持节统领焉。羌乃去湟中,依西海、盐池左右。”西海即今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州属五县之一的共和县,盐池即今日青海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附近。根据古代羌人“所居无常,依居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的记载,当时的羌人仍旧过着游牧生活。羌人因勇猛繁衍扩散,但终因战乱而被迫迁徙。进入中原的羌人多融于或同化于藏族,或同化于汉族。亦有一小部分羌人,在唐朝与吐蕃长期的战争和不定的局势罅隙中单独保存并发展下来,形成了今天的羌族。中周论(中周学说)是羌医药学的基本哲学理论,包括中气本原论和五周变易论。中气本原论认为宇宙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气所构成的,无形之气可化有形之石,精石是构筑世界有形万物的基础。阴阳(黑白,尼核砒石依基)阴阳吸斥的作用是宇宙万物变化的力、能本原。阴阳的对立理论在羌人的生活中常称为为黑白学,明朝杨大年《谈苑》中记载:“羌人以心顺为心白人,以心逆为心黑人。”五周变易论的基本内容五周论,也称五石论、五系论,与中华传统的五行论相似。羌人认为羌属金,贵如宝石,尊白色,尚大数,好辛味,居气燥之西方(西羌)。《后汉书·西羌传赞》明云“金行气刚,播生西羌”。西羌自古崇尚折色,西夏立国初时,称作“邦尼定国”——西夏语之意为“白上国”、“尚白之国”。古羌族兴于中国的西北部,那里高山戈壁,古羌人对随时随地可见可用的石头产生特殊的情感,积累了大量对石头性状的认识,逐渐根据石头的圆整程度总结出了五种石:尖石、长石、方石、宝石和圆石,并神奇地把五石与世界上仅有的五种正多面体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五石对应了五数:四、八、六、二十和十二;后人结合了汉字的意义对五石进行了命名:象、荒、合、廿和支。羌人认为气石是构筑世界万物的本原,但运动不足、变化太过或时空混乱等原因也会使石成为致病因素,形成石病(饶·依基)。五石对应五气、五化、五味和五音的理论,与我国传统的五行理论有着惊人的一致,这充分地说明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是华夏大地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并不能说五行论是汉族发明的,五石论是羌族首创的,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血缘还是文化,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然文化的交融并不代表各族群的文化已经全然同化,五周论(五石论)所反映出来的独特认识就是羌族传统哲学理论的特色之一。表1五周变易属性归类表?五周变易理论对人体有形周身的认识人体的构成包括“中”(零壹)和“周”(四六八支廿),“中”为中心元神,存在;所以,这里阐述的有形周身就是指内周身。四质(羌语称“革日杭”):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作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四质也有单独的连属体系,具体如表2。一年四季中的春天和一天四时中的早晨,均为气候温暖、元气升发之时,故气联结于春和晨,春生兰,属东方青龙。同理,津性凉,应于四季之秋与四时之昏,秋开菊,属西方白虎。血性热,应于四季之夏和四时之午,夏长竹,属南方朱雀。人体阴胞生里阳睾长外,即卵精具有“阴者喜暖、阳者喜寒”的特点,卵胞之精外生于寒内育于热,阴阳交会而新生;一身之精的生精养精蓄精保精,在外寒内温平衡状态更能充分得到养护和发挥潜能,所以精应于四季之冬和四时之夜。冬发梅,属北方这玄武。在具体应用方面,衍生出有“气适春养晨练、津宜秋滋昏润、血在夏益午护,精于冬填夜守”等养生康复的理论与方法。表2四质系统归类表?六脏系(羌语称“禾朵尔牟合”):六脏与六腑互为表里的六对器官六脏系统中,羌族的六脏六腑在概念和功能上与传统中医认识的大体相同,所不同此对脏腑有其单独的连属系统。包膈也称包膈络或包,在羌医里它的生理作用包括经,其华在腹(这里的腹,是指向躯体的前面,而不仅仅是指现代解剖学上的腹部),虽然在人体周身这个整体里六脏系属火,但在六脏系内部,包膈属于中周之中,其余五脏属于中周之周,这是“中周之内仍有中周、五行之内包含五行”道理的客观体现。表3六脏系统归类表?八器(八辅,羌语称“克尔嘎”):内周形体之重器但不与水谷直接接触,似腑非腑;但具有类似于六脏藏精气的作用,却不像六脏一样有着与血液非常紧密关联,似脏非脏。有些学者误解“八辅”为“八腑”,这样就会与六脏体系中的“六腑”相混淆;而称为“八官”又易与“五官”,所以按民间所称“八器”比较合适。也有学者误会这八个辅助器官完全等同于中医里的奇恒之腑,这也是不对的。中周理论体系中的八器,是与“奇经八脉”相对应的,虽然没有十二经那样经典的表里配对关系,但也有偏阴偏阳的说法,详见表4。脑相对于脊而言,脑藏于颅内类脏,脊连通肢体类腑。卵相对乳来说,卵聚精气而类脏,乳通阳表而类腑。胰相对迎而言,胰深藏腹里类脏,迎浅生项表类腑。髓相对骨来说,髓,阴柔若水生津化血而类脏;骨,阳刚坚强受盛护髓而类腑。表4八器系统归类表?支道(羌语称“赛米萨喜居·依基”):具有神灵通道的人体系统结构羌医赛米管道学说的内容与现代解剖学对人体结构的相关认识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这可能是跟羌族古老而朴素的验尸习俗有关。羌人释比对于野外意外死亡或暴疾而亡的族人除了对遗体进行仔细观察记录以外,还要用动物来模拟死者外伤事故的过程,然后解剖动物获取伤亡原因,这为羌族医学积累了确切的动物形态学知识,并通过类关联和推演络绎,归纳出十二管道学说(如表5)。表5支道系统归类表?廿经(羌语称“依虽·格惹”):有形周身的无形结构督脊脉、冲卵脉、带乳脉、阴维胰脉、阳维咽脉、阴蹻髓脉和阳蹻骨脉。二十经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特点与中医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大体相同,而在循行分布、经气特点、腧穴数量和定位以及特定穴规定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中周廿经的经气行聚特性和特定穴规律脉的络脉也各有络出腧穴(络穴),4结是指六脏腑之经脉连于肢体末端(根)和头胸腹(结)在四肢的肘膝关节部。十二标本是指十二管道与十二正经的感应部位,感应在四肢肘膝以下的部位称为本,感应在头胸背部称为标。气街是二十经各自强盛之部位,大体位于所连属器官所在位置的附近。五周四六八支廿理论中的四海、六根结、十并不指明具体定位,这与传统中医里的理论有所不同。在特定穴方面,中周廿经里的每个经穴都是特定穴,十四正经中每条经都有其四质输穴(4)、六脏腑合穴(阳经有俞阴经有募,共6个,位于本脏之经称原穴)、八器会穴(8个,位于本脏之经称原穴)、支道应穴(12个),如表6。另外,廿经在循行过程中发生交会的地方若为腧穴所在,则此类腧穴称为交会穴。表6十四经腧穴及特定穴?中周廿经在循行分布和经穴构成方面与传统中医的异同点传统中医的二十经脉共有腧穴361个,中周学说里廿经中的十四正经各有腧穴30个,共有腧穴420个,详见表6。中周肺经循行分布的描述与传统中医理论里的描述是一致的,但理解上有差异。中周学说认为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通过气冲、归来、水道、大巨、库房、气户(以上十八穴在传统中医里属足阳明胃经)还循,途中经过胃口,然后接于包枢(中周学说特有腧穴;位于气户与中府连线的中点,正对第一肋间隙),再连到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止于少商(以上十一穴在传统中医里本属于手太阴肺经)。中周大肠经比传统中医里的要长一些,也就是在末尾的“上挟鼻孔”之后还有肩前、夹承浆、金玉(即金津玉液)经。中周胃经循行分布的描述与传统中医理论里的描述相同,但也存在理解不周。中周学说认为胃经循行胸腹部只有少腹、提托、盆隔三个腧穴(这三个腧穴在传统中医里属于经外奇穴),气街是胃经与肺经的交会穴,属于肺经。中周脾经比传统中医里的也要长一些,在“连舌本散舌下”后接的是“其直者,从胃出胁,上膈,下循外侧,至腹股”,再接回“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由于中周脾经比传统中医脾经多了这一段循行,经穴上也多了九个中周学说特有腧穴,分别是包膈、三焦以及八器在本经上的感应穴。周里穴位于在胸外侧区,第7肋间隙,在腋后线上,在大包后1寸。与周里在同一垂直线上,脑禀位于第8肋间隙;卵禀位于第9肋下缘;胰禀位于第10肋下缘;髓禀髂嵴上缘。与小包81911011中周心经比传统中医里的多一个分支,在直行的“下膈络下小肠”后接的是“以下出臀,挟脊上腰中,至肩膊”,再接回“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若在传统中医理论里,全经穴中的后九个本属于手少阴心经,而前二十一腧穴除了脘俞(也称胃脘下俞)是经外奇穴外全为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中周小肠经比传统中医里的多一个小段,就是在“却入耳中”之后接“出耳后,从第二十至第二十八个腧穴(完骨到颔厌)属于足少阳胆经,最后两个腧穴为经外奇穴。中周膀胱经相对于传统中医而言,在循行上少了“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这一段,在经穴构成上少了从“大杼”到“白环俞”共二十穴(归于的少阴心经)、从“上髎”到“会阳”共五穴(归于手厥阴心包经)以及从“附分”到“秩边”十四穴(归于手厥阴心包经),但多了“痞根、腰眼”这两个在传统中医里属于经外奇穴的腧穴。中周学说在背腰部只有痞根和腰眼两个腧穴,这与传统中医里认识区别相当大的地方。大收、长收这三个腧穴,介于阴谷与横骨之间。虫巢、长收和大收三穴均在大腿的大收位于股骨内侧髁与耻骨结节连线的中点;长收位于股骨内侧髁与耻骨结节连线的上四分之一与下四分之三的交界处。中周学说理解“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是在躯体后方行走的,并经过了从“夹脊一”到“下髎”的腧穴位置。三十个经穴中,前十九穴在传统中医里是经外奇穴,而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在传统中医里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中周三焦经的循行相较于传统中医而言,在末端有所不同。传统中医中的“……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页。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在中周学说的描述是“……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额,过客主人,走耳前,交颊,至目锐眦”。此经经穴中的定喘、百劳在传统中医里是经外奇穴,而本神、头临泣、阳白、上关、听会这五个腧穴在传统中医里是足少阳胆经上的腧穴。中周胆经的循行与传统中医中里的描述是相同的,但经穴分布上有所不同。在中周学说中,完骨、头窍阴、浮白、天冲、率谷、曲鬓、悬厘、悬颅、颔厌、本神、头临泣、阳白、上关、听会不是胆经经穴,前九个腧穴属于经的手太阳小肠经,的五个腧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中周学说里的足厥阴肝经的循行在传统中医里“……与督脉会于巅”与“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之间,插入了“其支者,从阴器过下极,从骶后上腰,经背至上焦”。相对于传统中医多了这一段循行,也多了从“会阳”到“附分”的十六个腧穴。经穴的后十六个腧穴中除了通阳(位于会阳与秩边连线的中点)是中周学说特有腧穴,其它十五个腧穴在传统中医里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八器脉包括任脑脉、督脊脉、冲卵脉、带乳脉、阴维胰脉、阳维咽脉、阴蹻髓脉和阳蹻骨脉。任脑脉与脊督脉的循行与传统中医里的任督脉循行完全吻合,只是腧穴组成上略有不同。八器脉中的其它六条经脉没有属于其本经的腧穴,但存在与它经的交会穴。表7中周廿经相对于传统中医二十经的经穴特点?3基于经典哲学理论的人体认识也应与科学俱进中周学说是羌医药学关于生命学(峚苏·德尔思)的基本理论,包括了自然医学(尼纳尼·伲悟依基赤贝)和文化医学(科斯达玺·纳禄斯)等内容。羌医中周论认为人体除了有形的内周身,还有无形的外周身——即五周天,内外周身可以进行气体交换(莫斯纳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