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第1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第2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第3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第4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得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通过一家人在沟通姐弟二人集邮的状况,要求学生依据信息找出等量关系。

(二)探究方法。

1、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须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再依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解方程的过程中,须要用到一个x与3个x合并起来就是4个x。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

4x=180,

X=45,

3x=453=135。

答:姐姐有135张邮票,弟弟有45张邮票。

2、想一想:可以仿按例题解答。

(三)解决问题。

1、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方程。

方程一:设岚岚x岁,妈妈的年龄是6x岁,x+6x=35。

方程二:设岚岚x岁,爸爸的年龄是7x岁,7x-x=30。

2、可以列出方程:30x=600。

3、设x后,钟状菌的高度可以赶上竹子。列出方程:25x—4x=31.5。

板书: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

4x=180,

X=45,

3x=453=135。

答:姐姐有135张邮票,弟弟有45张邮票。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地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二)能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三)培育学生比较、分析的思维实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亿以内的数位依次。

教学难点:

大数的改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打算

在下面○里填上>、1660000。(板书)

①这两个数各是几位数?

②这两个数都是七位数,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先比较哪位上的数?

③两个数左起第一位百万位上分别是9和1,

由此来看,位数相同,从高位起先比较。

③同学们推想一下,七位数与六位数比较呢?八位数与七位数比较呢?那么假如两个数的位数不同,怎样比较大小呢?

(假如两个数的位数不同,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七位数比六位数大,八位数比七位数大。)

出示其次组数:1220000,450000。

提问:谁大谁小?

启发学生逐步总结出完整的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提问

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有几种状况?位数不同怎么比?

②假如位数相同怎么比?先要从哪一位比?假如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怎么比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比较两数大小方法的结语,举例说明。

老师说明:“位数”是指一个数用几个数字写出来的(最左端的数字不能是0),有几个数字就是几位数。如101864是五位数,101010是六位数。“左起第一位”是数位,数位是指一个数中的数字所占的位置。如101864左起第一位是“9”,“9”是在万位上,101010左起第一位是“1”,“1”在十万位上。“数位”与“位数”是不一样的。

练一练

(1)比较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说说是怎么比的?

70080○70101;101965○101000

(2)根据从小到大的依次排列下面各数。

404004004004400050004

指导学生做第(2)题时,先比较位数的多少,再把位数相同的几个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把这四个数排成一竖行,相同数位对齐。如

可以看出:400400,40400最小。再把它们从小到大编成序号,按序号进行排列:40400<4400<50004<400400就不简单错。

2、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出示50000,让学生读数。

老师指出:这是一个整万的数。像这样整万的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比较简便。

提问:万位在右起第几位?整万的数万位后面有几个0?

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后面的四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例如50000写成5万,或50000=5万。又如1800000写成180万,或1800000=180万。

练一练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250000

(2)3200000

(3)1994年我国共生产自行车40450000辆。

其中第(3)题强调单位名称,即4045万辆。

(三)巩固反馈

1、总结性提问

(1)今日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2)怎样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

(3)怎样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2、发展性练习。

指导学生做10页2、3题。

第3题指导性提问

(哪个数最小,哪个数,用什么方法比较的?)

3、课后练习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基本上驾驭了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以后,学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虽然内容不非常集中,但与过去学过的旧学问联系紧密。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采纳帮助学生回忆有关的旧学问,引导学生探究出新方法。

本节课分三个层次,分两段提出课题。

第一层次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由复习万以内数比较大小,引伸到比较亿以内两个整数的大小。分成位数不同和位数相同的两种状况,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两个整数大小的方法。

其次个层次是学习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第三个层次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训练强化所学新学问,并适时引导,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归纳推理实力。依据本节课的内容,教学中采纳边讲边练的形式,对课本中的练习进行适当地指导。

板书设计:

比较数的大小和数的改写

比较方法:位数相同,从高位起先比起。

位数多的数比较大

9600000=960万

10000000000=100亿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辨析乘法运算定律。

2、能初步运用乘法安排律优化计算。

3、培育学生依据详细状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实力,发展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点:通过辨析,巩固对乘法运算定律的相识。

教学难点:变乘法安排律及其变式的相识与驾驭。

预设过程

一、辨析作业错例

能对前一天《作业本》中的第2题进行辨析。

(25+125)×4=25×125+25×4

(25+125)×4=25×125+125×4

(25+125)×4=25×125+125

25×4+125×4=4×(25+125)

25×4+125×4=25×4+125)

1、指出每组算式正误,并说明理由。

2、复习乘法安排律的内容及字母表达式。板:

(a+b)×c=a×c+b×c

a×(b+c)=a×b+a×c

和×一个数=积+积

二、扩展乘法安排律

选择一个正确的算式。

35×(2×5)=()

a、35×2+35×5b、(35×2)×5

67×77+77×33=()

a、77×(67+33)b、67×(77+33)

(40-2)×25=()

a、40×25+2×25b、40×25-2×25

104×25=()

a、101×25+4×25b、101×4×25

125×3+125×4+125=()

a、125×(3+4)

b、125×(3+4+1)

1、请学生依据运算定律及已知算式,选择正确的算式。

2、着重(40-2)×25、104×25和125×3+125×4+125的分析。

三、练习

1、P38-5

2、P38-7

3、P38-6

4、P38-9

5、P37-4与P38-8

1、说说哪些算式用到了乘法安排律?哪些没有用到,为什么?

2、先推断每组算式的结果是否相等,再选择每组中的一题计算一下,说说为什么选择这一题。

3、用乘法安排律计算P38-6,指名板演,并讲评。

4、独立完成P37-4与P38-8,说说哪种方法更好。

四、

今日,你用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乘法安排律

(a+b)×c=a×c+b×c

a×(b+c)=a×b+a×c

和×一个数=积+积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化教科书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101-102页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实践与综合运用”是一种新增设的学习内容和形式,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育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学问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阅历,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实力。通过本节课教学,既要让学生了解养分与健康学问,培育学生运用简洁的排列组合、统计等数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又要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成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学会发觉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沟通合作。同时让学生懂得科学、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午餐的养分问题设计了几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首先是民主路小学为学生供应的三种午餐菜谱。其次是养分专家介绍了10岁儿童养分午餐的两个基本指标。接着是让学生尝试合理搭配自己喜爱的午餐菜谱,最终通过统计、排列组合,让学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一方面使学生综合运用简洁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学问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加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了解各份菜中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和养分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促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课标解读:

总目标是这样阐述的:

1、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学问、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洁问题的数学活动阅历。

2、在参加视察、试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实力,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觉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增加应用意识,提高实践实力。

4、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5、主动参加数学活动,对数学有新奇心和求知。

在学段内容标准中是这样阐述的:

1、经验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

2、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觉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详细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洁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

4、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学问和方法,了解所学学问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阅历。

我对课标的理解:课程标准中的这些目标,归结起来实际就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驾驭的基础学问、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活动阅历来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阅历。

学情分析:

“养分午餐”是学生既熟识又生疏的一个课题,熟识的是学生每天都必需接触,生疏的是学生对于什么样的搭配才是合乎养分标准的“养分午餐”还没有达到科学合理的相识,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在学生群体中比比皆是。本节课是一节数学活动课,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源于生活中的数学实践问题。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简洁的排列组合、统计、计算等数学学问,具备肯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这些是进行综合应用活动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体会探究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育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实力。

教学目标:

1、了解养分与健康常识,培育学生运用简洁的排列组合、统计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

2、能依据养分专家的建议,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成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学会发觉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

3、懂得科学、合理的饮食的重要性,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成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培育学生的数学应用和实践实力。

难点: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含义。

教学活动:

活动步骤(时长)

活动目标(教学目标的分解)

学习活动:

(学生活动内容和形式)

指导活动:

(老师指导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方法)

信息技术应用(应用什么技术工具来帮助活动的有效)

教学评价(突出内容与方式)

活动一: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5分钟)

了解养分与健康常识,懂得科学、合理的饮食的重要性。

1、学生观看对比照片,并提出问题。(预设为何有这么大改变?)

2、学生自由回答问题(可能是由于爱吃)

3、学生试着追问。(预设:怎样饮食才科学?)

1、谈话:这是老师以前的一张照片,和现在老师的样子对比一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3、老师小结改变的缘由。(由于不留意科学饮食,所以才变得这么胖)

4、谁还能追问?

5、这是一个相当有价值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它。(板书课题

1、课件出示以前的照片。

1、学生对老师的身材对比后进行简洁的评价,并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2、老师对学生的分析予以小结,点评。

设计意图:

通过老师亲身经验的身材改变,让学生在对比中感知科学饮食的重要性,更能诱发学生学习爱好。从而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学问的欲望,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活动二:探究沟通,解决问题(30分钟)

1、了解养分与健康常识,培育学生运用简洁的排列组合、统计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

2、能依据养分专家的建议,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成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学会发觉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

1、学生齐读养分专家的话。

2、学生先独立思索,然后说给小组同学听,各组探讨后汇报。

3、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4、学生分组检验,看看是否符合养分标准,然后在小组里沟通,说说你有什么发觉?)(可用计算器计算)。

5、学生汇报检验过程、并说说自己的发觉。(尽可能荤素搭配方能符合养分标准)

6、学生独立思索配菜,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沟通、检验、修改,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选出本组最满足的方案来。写好的由汇报员填在黑板上的表格中。

7、学生分工合作,统计全班最喜爱的菜式。

1、原委怎样吃才有养分,我们一起来听听养分专家是怎么说的?

2、提问:你是怎么理解养分专家的话,的?(养分专家说的“热量不低于2926千焦”中的“不低于”是什么意思?“脂肪不超过50克”中的“不超过”又是什么意思?)

3、谈话:那么谁知道假如我们长期获得的热量和脂肪过多、过少会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不良的后果?

4、引导学生根据专家供应的这两条基本的养分标准,检验一食堂师傅举荐的三种菜式,是否符合养分标准。并说说你有什么发觉?

5、引导汇报沟通发觉:怎样配菜才能简单达到这两条标准?

6、依据你的发觉,能结合养分专家所说的两条标准,在这些菜中也选择三道菜搭配出符合标准的菜谱来吗?你觉得在配菜时应留意什么问题?

7、引导学生统计全班最喜爱的五道菜式。

1、课件出示养分专家的话。

2、课件出示食堂师傅举荐的三种菜式。

3、课件出示检验结果。

4、课件出示菜谱,及其养分成分。

小组互评对“不低于”“不超过”的理解是否正确。

学生依据专家供应的两条基本的养分标准,推断食堂师傅举荐的三种菜式,是否符合养分标准,并说明理由。

学生互评相互的发觉,并提出不同看法。老师对学生探讨结果的合理性予以评价。

学生小组内互评方案,评出最佳方案。

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过程的设计我力图充分地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把探究、沟通的权利还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在有效的探究过程中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让学生经验信息的选择与处理的过程,经验视察、猜想、探究、比较、选择、推断、调整、统计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自己主动参加此活动,并且自己喜爱去验证自己搭配养分午餐的实践活动。

活动三:

回顾总结、引申问题(3分钟)

懂得科学、合理的饮食的重要性,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1、学生自由对老师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看法。

2、先相互沟通对自身饮食习惯的评价,再全班沟通。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给老师提一点合理化的建议吗?

2、能再对自己的饮食习惯或身材做个评价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吗?

学生对老师、同学或自身的身材及饮食习惯进行自评或互评,并提出建议。

设计意图:

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学会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所学学问有个总结式的提高,进一步明确学了学问后自己心中迸出的感悟与想法,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活动四:

拓展提高、实践应用(2分钟)

综合运用数学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增加应用意识,提高实践实力。

学生课后独立完成作业:

老师口头布置课外实践作业。

课件出示实践作业:

1、将全班最喜爱的5种搭配方案,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给父母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午餐或晚餐菜谱。

设计意图:

激励学生学以致用,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实践是数学学问的延长,也是数学学问的来源。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的爬行速度,发觉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了解“循环节”,会用循环节表示循环小数。

3.了解并会分辨混循环小数与纯循环小数。

4.通过创设运动会的情境,培育学生主动向上和乐于竞争的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的爬行速度,发觉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教学难点:

了解“循环节”,会用循环节表示循环小数。了解并会分辨混循环小数与纯循环小数。

教学过程:

一、课前3分钟练习。

73.9÷0.91.6÷2.539÷2.64÷0.5

汇报评比

二、创设情境,激发爱好

话题:“运动会”动物乐园里的蜘蛛和蜗牛要一决雌雄。大家情愿做裁判吗?

[板书]谁爬得快学生活动:视察课本69页图画,搜集数学信息。

[板书]蜘蛛:3分爬行73米蜗牛:11分爬行9.4米

学生活动:

1.估计:谁爬得快并说明理由。

2.计算:学生在草稿本上计算。

三、设疑释疑,感受、相识循环小数

1.设疑:在计算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让学生细致视察,发觉问题余数、商各有什么特点?余数和商重复出现,总也除不尽。商有时一个数字重复出现,有时几个数字重复出现。

2.释疑:像24.333,0.85454等都是循环小数。循环小数的简便表示方法“循环节”学生活动:学习课本70页的“数学万花筒”

3.分辨循环小数,巩固新知。

学生活动1:完成课本70页“练一练1”并标上循环节。

老师活动:巡察,针对差生进行辅导。

汇报小结:同桌互查,收集学生信息,小组评比,针对状况,让学生说说依据,加深印象。

学生活动2:视察课本70页“练一练1”的结果并进行分类

介绍新知: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

[板书]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

四、拓展延长,融会贯穿

学生活动:完成课本70页“练一练2”。

活动要求:

1.计算

2.把循环小数用循节简便表示。

3.分辨是纯循环小数还是混循环小数。

4.优生:把商保留两位小数。老师活动:巡察,针对差生进行辅导。

汇报小结:同桌互查,收集学生信息,小组评比,课堂小结。

五、课堂小结,体验愉悦

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说一说,让学生体验胜利的欢乐!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课题人民币兑换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人民币和外币兑换,体会求积、商近似值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

2、能够依照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重点体会求积、商近似值的必要性。

难点求积、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教学步骤

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活动一:创设情境

1、小调查:查询外币与人民币兑换的比率。

2、沟通调查结果。

问:从中国银行20xx年3月公布的外币和人民币之间的比率,你懂得了什么数学学问?与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活动二:探究学习

1、出示例题(1):美国小挚友玛丽的一本故事书折合人民币大约多少元?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考虑怎样求这本故事书是人民币多少元

③要求同学先试着做一做,列出算式。

2、依据汇报,讲清算理

①同学汇报。

问: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解答的?能说清晰你的理由吗?

问:你对他的回答满足吗?还有谁有不同的看法或者须要补充?

②小结,讲清算理。

(方法是用外币×比率=人民币,记得保存两位小数哟!)

3、出示例题(2):600元人民币可兑换多少美元?

问:这一题有该怎样解答呢?请同学们先试着做一做,列出算式。

2、依据汇报,讲清算理

①同学汇报。

问: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解答的?能说清晰你的理由吗?

问:你对他的回答满足吗?还有谁有不同的看法或者须要补充?

②小结,讲清算理。

(方法是用人民币÷比率=外币,记得保存两位小数哟!)

3、试一试。(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活动三:练一练

1、P71-1人民币和港币的兑换练习。

2、P71-2人民币换日元。留意得出的近似值还须要乘101。

3、P71-3欧元换人民币不须要示近似值。

4、P97。4①求近似值在其他问题中的应用。②依据实际的详细的状况来推断是否须要四舍五入。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了解外币与人民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应用外币与人民币之间的兑换比率解决生活问题

体会求积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

再次应用外币与人民币之间的兑换比率解决生活问题

体会求商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

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计算器。

培育同学敏捷解决问题的实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设计说明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的学问基础动身,不仅将数学学问镶嵌于现实的、有意义的活动中,而且留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育学生的应用意识。

1.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将所学学问应用于生活。

通过创设帮小女孩买菜的情境,让学生发觉买菜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从而进一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2.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对学问的理解。

在探究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总结小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加深学生对新学问的理解和应用,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问的价值所在。

课前打算

老师打算PPT课件

学生打算小数数位依次表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在家中帮妈妈干家务吗?(干)那么你们帮妈妈买过菜吗?大家看,这是什么?(课件出示教材11页买菜的情境图)

师:从买菜的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怎样才能知道售货员收的钱对不对呢?

导入新课——买菜。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常见的买菜情境为实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忱,帮助小女孩推断售货员收的钱对不对,引发学生思索和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投入到下面的探究学习中。

⊙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估一估。

课件出示教材11页的第一个问题。

师:怎样估算买1把油菜和1把芹菜大约要付多少钱?

学生探讨、沟通后全班反馈,说说估算的方法和结果。

师:从大家的估算结果可以看出买菜要付的钱数在几元和几元之间?

引导学生明确:买菜要付的钱数比3元多,不到5元。

2.画一画,算一算。

师:售货员收了3.66元,对吗?

(课件出示教材11页中间两幅图)

小组探讨:如何验证售货员收的钱对不对。

预设生1:1.25+2.41,将两种蔬菜的价钱相加求和。

生2:3.66-1.25,总价钱减去其中一种蔬菜的价钱,求另外一种蔬菜的价钱。

合作探究:怎样计算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以独立思索,也可以与组内的同学探讨,算出这两个算式的得数,在全班沟通计算方法和结果。

预设方法1:利用元、角、分与小数的关系计算。

加法:因为1元+2元=3元,0.25元+0.41元=0.66元,所以1.25+2.41=3.66(元)。

减法:因为3元-1元=2元,0.66元-0.25元=0.41元,所以3.66-1.25=2.41(元)。

方法2:借助画图的方法计算。

方法3:用竖式计算。

师:你是如何用竖式来求1.25与2.41的和的?怎样用竖式求3.66与1.25的差呢?

引导学生明确1.25、2.41和3.66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意义,知道在竖式计算中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3.算一算。

用竖式计算1.25+0.74和2.76-2.1,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尝试用竖式进行计算。

沟通:你是怎样计算的?依据是什么?你认为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留意什么?

4.师生共同总结小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竖式计算方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再根据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最终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画一画”“算一算”等活动,学生不仅从直观上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更从实质上驾驭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育了学生的概括、推理实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一)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复习目标:

1、让学生回忆、驾驭小数的相关学问(小数数位依次表、小数性质、改写、化简、小数移动)

2、对小数的相关学问有个清晰且有条理的归纳,使学问能科学、合理的总结归纳、汲取

复习难点:小数相关的一些敏捷题,

复习重点:数位依次表

复习过程:

1、复习数位依次表(书P53)

请一学生说一说小数数位依次表,引导学生留意数位、和记数单位的区分,帮助学生记忆。

小组比一比:

小数点()是整数部分,()是小数部分。

在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

(1)小数点右面其次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左边其次位是(),它的计数单位是()。

(2)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是()

(3)小数肯定比1小吗()举例

(4)比1小的小数,它的整数部分肯定是()

(5)大于7小于8的小数有()个

(6)大于7小于8的一位小数有()个,二位小数有()个

(7)由5个0.1,6个0.01和8个0.001组成的数是()

(8)0.4里有()个非常之一,有()个百分之一

注:在小组竞赛中复习小数相关易错学问

2、小数性质

(一)复习概念

(二)小数化简1.2300000,将1.23改写成5位小数

注:强调小数末尾去掉或者添上零,小数大小不变。但是假如是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或者去点零,小数大小有可能变更。

再强调3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3位,几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几位

练习:

(1)0.6里面有()个0.01(2)0.61里面有()个0.01

(3)3.61里面有()个0.01(4)0.061里面有()个0.001

7÷101改写成小数();23÷1010改写成小数()

34÷10100改写成小数();3÷1010改写成小数()

0.25写成分数();0.312写成分数()

把小数90.90101化简后是()

将小数40.070化简后是()。

3、复习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注:在移动过程中要画出路途图,这样不简单出错。小数点前面要添零,小数点后面不必添零

练习:63.6×10×101÷1010

63.6缩小为原数的1÷10缩小位原数的1÷1010

把300缩小为原数的()是0.3

(2)由0.56到0.056是()。

a缩小10倍b扩大10倍c缩小101倍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三位,得到的数比原数()

练习:2.37米=()厘米1.46米=()毫米

5070千克=()吨6.5吨=()千克

1吨25千克=()吨52米4厘米=()米

老师提问:

这些题是从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还是从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

4、巩固练习:完成书上练习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设计理念

《义务教化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学问和技能解决问题,亲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育简洁的数据分析实力和运算实力,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90页—92页“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二中部分习题。

学情及教材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简洁的统计表,本节课是把已学的统计学问和相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敏捷运用平均数的学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驾驭。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今后还要学习稍困难的平均数以及其他常见的统计量。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求简洁的平均数,更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本节课是在学习相识简洁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最基础的数据整理分析,平均数的学问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础,新教材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份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既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教学目标

1.在详细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索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其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须要,能计算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学问说明简洁生活现象、解决简洁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加与他人沟通的意识和实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学问解决问题的爱好,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念。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驾驭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特征,用平均数说明简洁的生活现象。

一、谈话引入,激发爱好

你乘车买票吗?六岁以前买票吗?你对乘车是否买票这方面的常识了解吗?我们把1.2米这条线叫“儿童乘车免票线”。看,就是这条线,经过相关部门探讨确定,六岁以下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米。你知道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吗?调查谁?假如数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处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识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然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学上个月我校开展了爱护环境,争优环保小队活动,我班成立了三个小分队:欢乐队、天使队、阳光队。

1.相同数据,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代表性。

出示欢乐队数据:宁宁12个,丁丁12个,冰冰12个。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表示欢乐队每个人的收集状况,用哪个数比较合适呢?

小结:欢乐队每人都收集了12个矿泉水瓶。12能代表欢乐队每个人的收集状况。

2.不同数据,深化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出示天使队数据:小红12个,小兰14个,小丽11个,小明15个。

你看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现在,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据代表其次小队每人的收集状况呢?14能代表吗?12呢?(假如每人同样多就好了)怎样把他们的瓶子变成同样多?

小组合作学习,用学具摆一摆。并在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把它们变的同样多的。

沟通汇报。

学情预设:

生1: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然后每个人就一样多了。(刚才这些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生2:计算的方法(14+12+11+15)÷4=1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先把四个人的瓶子数合起来,再平均分给四个人)为什么要除以4?除以3可以吗?4表示什么。括号里的表示什么?关系式:总数量÷份数。板书:先求和再平分)

总结:其实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求和再平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原来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数叫做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3.追问中理解平均数的虚拟性。

接着看天使队的收集状况:13是小红收集的数量吗?是小兰收集的数量吗?是小明收集的数量吗?

13究竟是什么呢?是哪个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吗?

小结:13是天使队平均每人收集的数量。它代表天使队收集矿泉水瓶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欢乐队每人收集12个,用12代表每人的收集数量;天使队每人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代表呢?学生体会到:都不合适,假如和欢乐队一样,每人同样多就好了。通过移多补少或求和平分,用一个虚拟的13来代表。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渐渐体会平均数良好的代表性。在追问中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虚拟性特征,以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在详细情境中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出示阳光队收集矿泉水瓶统计表。阳光队一共收集了多少个?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情预设:

生1:欢乐队收集了36个,天使队收集了52个,阳光队收集了60个,第三小队收集的多。

生2:他们人数不同,这样不公允!

生3:人数不同,应当比较平均数。怎么求阳光队的平均数呢?

学生列式:(13+11+14+10+12)÷5=12(个)

12代表什么?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

小结:在人数不相等的状况下,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允!

平均数13能代表天使队的一般水平,12能代表欢乐队、阳光队的一般水平。(板书: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人数不等,哪个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引导学生绽开辩论。在辩论中学生清晰:比总数不公允,而平均数能代表每队收集的一般水平,所以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允。从而加深对平均数作用的理解。)

(三)思索沟通,理解平均数的敏感性

假如阳光小队的王林收集的瓶子变多了或变少了,平均数会怎样呢?你发觉了什么?

小结:平均数就是这么敏感!这组数据中任何一个数发生改变,都能引起平均数的改变。

结合平均数视察表格,平均数处于什么位置呢?

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可以代表一组数的一般水平,而且知道平均数在值和最小值之间,信任大家对平均数有了肯定的相识。

(四)首尾呼应,引起共鸣。

相关部门是怎么确定这个儿童乘车免票线的呢?和你们想的一样,相关部门就是参照了平均身高确定免票线的。据统计:6岁男童平均身高119.3厘米,6岁女童平均身高118.7厘米。

看来,平均数的作用真不小,连确定免票线的高度都可以参照它。

(五)联系生活,体会平均数的用途。

生活中在哪儿用到过平均数呢?出示平均数资料。假如学校订做校服,用平均身高订做可以吗?平均数的用途很广泛,可是也要依据实际状况而定。

三、应用拓展,巩固提高

1、小明家每人每天月平均用水量是多少?

在严峻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为3千克,你知道3千克的水有多少吗?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则信息。

请选择正确答案。(2)第(1)式和第(3)式分别求的是什么呢?

小刚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88千克,严峻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比较这两个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2、小明会遇到危急吗?

游泳池平均水深只有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小明站在游泳池里学游泳,会不会有危急?为什么?

四、回顾反思,结束全课

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收获,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说一说。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统计与概率”支配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要培育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索问题的意识,重要途径就是要在教学中着力展示统计的广泛应用。这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探讨,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

这节课着眼于经验、体验、感受平均数的产生,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让孩子学会思索,学会解题的策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看法和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孩子在活动中“做数学”,给孩子供应大量的探讨合作、独立探究、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从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驾驭求平均数的方法。

有关平均数的学问,教学中我没有只停留在“简洁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是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紧密联系实际,课的导入用“儿童身高免票线”如何确定的问题串,使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要学怎样才能使四年级的小学生感受到学最终,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及特征的把握,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开头相互呼应,学生梳理思路,明白了相关部门从调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求平均身高,最终呈现6岁以下儿童平均身高,因此确定“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0厘米。

通过以上教学,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应用价值,为树立应用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初步形成了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实力,并通过这一应用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视察世界,将数学课中的统计与生活有机的结合,体会到数学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数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主动性。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老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给孩子供应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在平均数的教学中,学生对平均数的相识,经验了从探究中发觉,从发觉中体验,从体验中发展的全过程。老师起到了一个组织者的作用,但沟通者的作用体现不足,如能更好的与学生达到互动,能给孩子以富有特性的评价,信任效果会更好。在这节课中,学生一次又一次的相识了平均数,他们感到平均数就在身边,并获得了一次次胜利的体验,学得爱好盎然。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说课内容】

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6页—第78页。

【教材分析】

学生在本学期已经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和“小数乘除法”的学问,本节课是一节“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它是以“奥运会”为主题,引导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学问,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本课分两个课时,依据教材的难易度分析,我估计学生最熟识的运动员是刘翔,学生也比较简单接受。因此,我把教材适当调整。在本课我以“刘翔夺得世界冠军”为主题作为第一课时,充分地利用有关素材,开展数学活动。

【教学目标】

(1)学问与实力目标:培育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奥运会学问,体验学习乐趣,总结学习方法,学生从而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全情投入,体验奥运文化内涵,发觉奥运会特有的数学价值,渗透爱国教化,教化学生从小主动强身健体。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学问解决奥运会竞赛项目的数学问题,提高计算实力。

难点:敏捷解决问题和位置的揣测。

【教学打算】

1、老师打算:

第28届奥运会有关的数据,110米跨栏决赛的实况录像,多媒体等。

2、学生打算:

课前收集第28届奥运会竞赛的数据,和有关运动员信息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特色

抓住“激情奥运”这一个主题,创设情境,以情导航,引导学生参加算一算、猜一猜、论一论等教学活动。

在学法指导上,我实行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五让”的特色:

(1)书本让学生自学;(2)问题让学生提出;

(3)规律让学生发觉;(4)疑难让学生研讨;

(5)评价让学生参加。

以上的“五让”,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化理念,也体现了本课是综合练习课的特点。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依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激情导入,激发爱好;(二)演示导练,综合应用;

(三)合作探究,提高实力;(四)向往将来,迈向2022;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长。

详细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激情导入,激发爱好

1、播放录像,老师激情引入:中国奥运健儿在世界赛场奋斗拼搏的画面。

“同学们,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我国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当五星红旗在奥运的赛场上缓缓升起,当响亮的国歌声在你耳边响起,作为一名中国人你们激烈吗……”

引导学生围绕“奥运”充分抒发自己的所见所感。(这里预料课堂的气氛会热情起来。)

2、出示课本2004年雅典奥运奖牌榜(略)

让学生思索,从这个奖牌榜中,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再出示新中国在11014年第一次参与其次十三届奥运会的成果:(略)

引导学生再视察探讨,进行对比,并让学生说出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两表成果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也渗透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开展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接着引出本课的课题:激情奥运(板书)

(二)演示导练,综合应用

(老师引入和放录像:2004年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决赛的录像。)

1、综合应用,提升基础

(1)出示书本的表格,计算:前三名运动员的成果分别相差多少秒?

这一练习是两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学生应当不难算出。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答。然后小组互评,得出:

刘翔比特拉梅尔快:13.18-12.91=0.27(秒)

刘翔比加西亚快:13.20-12.91=0.29(秒)

特拉梅尔比加西亚快:13.20-13.18=0.02(秒)

小结:“同学们!计算小数加减法,要留意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要留意小数点对齐)

(2)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我会再次提问学生,看谁答得又对又快(出示):“奥运110米栏的纪录是12.95秒,你们知道,刘翔破了奥运纪录吗?”“刘翔的时间比奥运纪录缩短了多少秒呢?”

因为这个问题比较简洁,学生会很简单口算出:12.95-12.91=0.04(秒)

(3)看谁推断最精确

出示书本其次个问题:(出示)

“下面的两幅图,哪幅是男子110米栏决赛的冲刺画面?你们有什么方法能精确推断,为什么?”

这一道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实际数据去推断。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因为学生的生活阅历尚浅,我估计不少学生会猜错。这时,我会引导学生把第1小题表格中的数据与两幅图联系起来,进行对比、推理和推断,我是这样引导的:

“同学们,从上表的数据可以得知:第一名刘翔比其次名特拉梅尔快了0.27秒,而其次名比第三名只快了0.02秒,那么相差时间的多少与实际相差的距离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会绽开争辩,达成共识:原来相差的时间越少,相差的距离就越短;相差的时间越多,相差的距离就越长。)

依照以上的引导,学生会推导出其次幅画才是正确的冲刺画面,最终我播放刘翔在奥运会决赛的冲刺画面进行验证,并且表扬推断精确的同学,以及进行小组评价。(小组评价)

2、加深情感,巩固提高

(1)唐功红是本届奥运会的75千克以上级举重冠军。在决赛中,亚军韩国选手张美兰抓举成果是130千克,挺举成果是173.5千克,张美兰抓举和挺举的总成果比唐功红少2.5千克。唐功红抓举和挺举的总成果是多少千克?

(130+173.5+2.5)=305(千克)(2)奥运会男子跳水3米板竞赛,中国选手彭勃凭借精彩的发挥摘得金牌,总成果是787.38分。比获得铜牌的俄罗斯老将萨乌丁高了34.11分,而萨乌丁比获得银牌的加拿大选手德斯帕蒂少了2.7分,而德斯帕蒂的总成果是多少分?

787.38-34.11+2.7=755.97(分);

(3)在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竞赛中,刘翔由预赛到决赛四次的竞赛成果分别如下:

竞赛日期赛程成果(秒)

8月24日预赛13.27

8月26日复赛13.26

8月27日半决赛13.18

8月28日决赛12.91

问:刘翔四次竞赛的平均成果是多少秒?(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3.27+13.26+13.18+12.91)÷4≈13.16(秒)

【设计意图】前两道题计算的难度稍为增加,分别是有关举重冠军唐功红和跳水冠军彭勃的题目,主要巩固应用小数加减法。第三道题是刘翔由预赛到决赛四次的竞赛成果,既让学生了解刘翔在竞赛的状况,又进行小数除法的计算练习,为深化开展本专题练习作好铺垫。在教法上,我会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练习,再进行简洁的评说,对全对的同学我会刚好表扬和激励,绽开小组评价。

3、活学活用,提升实力

播放刘翔取得世界冠军时,记者访问他的片断。老师结合片断中刘翔感慨的话,再激情引导,更加激发学生对刘翔的尊敬,对学习的热忱。

练习第78页的第四题的图:“已知第1栏至第10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求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图略)

这道题有两个意图:第一是考查学生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方法;其次是让学生明白十个栏架之间共有几个间隔。我会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进行汇报。

正确的解答是这样的:(110-13.73-14.02)÷9=9.14(米)(板书)

我估计个别学生可能会这样出现这样的错误:【显示:(110-13.73-14.02)÷10=8.226(米)】。不少学生会认为从第一栏到第十栏有十个间隔,所以会除以十。这时,我会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一格一格地数出来。原来:第一栏到第十栏是有九个间隔距离,正确的应当除以9。

(2)为了检查学生的巩固状况,我还设计了以下的两道练习题:

A、女子101米跨栏,从起点至第一栏的距离是13米,第一栏到第十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相等,第十栏到终点的距离是10.5米,求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图略)

(101-13-10.5)÷9=8.5(米)

B、男子400米跨栏,从起点至第一栏的距离是45米,第一栏到最终一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都是35米,最终一栏到终点的距离是40米,求400米跨栏一共设置了多少个栏架?

(400-45-40)÷35+1=10(个)

【设计意图】以上的专题练习,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会敏捷运用,而且培育学生逆向思维的实力。我的教法是让学生在主动参加计算、视察、揣测、验证、沟通与评价等数学活动,学得深透,练得扎实,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将得到不同的提高。

(三)合作探究,提高实力

开展小组学习,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依据学生课前搜集的数据,自由提出问题,自主学习。例如,我估计学生可能会搜集到类似的数据:

男子双杠决赛前三名成果

国籍日本乌克兰中国

运动员富田洋之贡查罗夫李小鹏

成果9.775分9.787分9.762分

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在小组中解答。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中,培育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实力。

(四)向往将来,迈向2022

老师激情引入:“千年文明史,百世奥运情。同学们!当你们看到屏幕上闪耀的倒计时,听到这催人奋进的奥林匹克进行曲,你们有没有想到2022年的北京奥运会呢?……”

出示北京奥运会倒计时动画和中国参与历届奥运会的统计图(出示),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竞猜。猜一猜,我国在2022年的奥运会可能会取得第几名?可能会取得多少枚金牌,哪些项目可能会取得金牌?……再次激起学生的学习热忱,并把竞猜的结果与今日所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后写一篇数学日记,把这篇日记保存到2022年,见证北京奥运会。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长

在这一个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回顾所练内容,质疑问难,归纳总结,提高本课学问的通过率和巩固率。最终,我布置其次个课后延长的作业,要求搜集奥运或生活中有关的数学学问,进行数学综合应用。

四、说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它即结合学习内容,又突出奥运的特色以五个祥瑞物——“福娃”来进行小组评价,体现板书设计的美观、好用和特色。

五、说预期效果(老师激情结语)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奥运圣火,点燃了我们共同的幻想;激情奥运,释放着同学们对奥运的'激情,更激发着同学们学习的热忱,我信任同学们会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课堂上欢快而丰富,惊慌而充溢,将真正感受到奥运的魅力,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008,我们期盼中国健儿更加辉煌。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就让这翱翔的五环带着我们共同的幻想飞向2008,飞向奥运赛场吧!

注:本稿参与2006年广东省小学数学竞赛,获一等奖.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94~96。

【教材分析】

《栽蒜苗(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首先,教材创设了“栽蒜苗”的实践活动,学生在15天的视察与记录中经验着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体验着数据收集的方法,感受着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其次,教材供应了学习活动的一些基本要求,即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沟通数据描述的方法与过程,感受学习统计的必要性,感悟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敏捷性。最终,教材通过“试一试”与“练一练”的学习情景,促进学生学会读条形统计图,提高读图实力,发展统计观念。

【学情分析】

在第一学段,学生经验过统计的全过程,感受过“用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统计方法,对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了初步的感受与体验。在其次学段,当学生面对一个新的实践情境(如:“栽蒜苗”)时,他们自然会运用已学的学问去视察、记录蒜苗的生长状况,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当学生发觉“格子不够画”的时候,自然会产生认知冲突,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沟通,学生能比较快地感悟到“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敏捷性。

【教学目标】

1.通过试验记录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表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敏捷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试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4、经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活动过程,体会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教学打算】

课件,方格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今日我们这节课来学习有关的统计学问。[板书:栽蒜苗(一)]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数据收集的方法。

师:同学们,怎样视察与记录呢?我们来看看天才小学的小挚友们是怎样做的。

2、探讨数据描述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看第一小组蒜苗第十五天生长状况统计表。(学生汇报,集体沟通)师:通过统计表同学们都知道了谁的蒜苗长得高,谁的蒜苗长得矮。为了形象地反映这些蒜苗生长的状况,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画条形统计图)

3、制作条形统计图

师:好,我们来在方格纸上涂蒜苗生长的条形。(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两张15×9的方格纸。)

生:老师,这张方格纸的一格表示1厘米,格子数不够涂怎么办?

师:这个问题提的好,有没有方法解决格子数不够涂的问题呢?(再补充格子,用一格表示2厘米)

师:请同学们看其次小组蒜苗第十五天生长状况统计图。(沟通信息,指出用一格表示3厘米)

师:刚才大家想出了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好方法,它能解决格子不够用的问题。那么每张图上的每一格究竟表示几个单位,还与所画条形的数据有关。假如数据很大,那么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就多,数据小,那么所表示的单位就小。

4、探讨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师:视察这些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发觉了什么?

指名口答,通过沟通,老师引导学生相识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形象、详细,使人一目了然。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91页“试一试”及P92页“练一练”

1、试一试

这两道题目的练习主要是巩固对条形统计图的相识,使学生能结合现实的背景,说出条形统计图中数据的实际意义。

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激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得信息。

2、练一练

先让学生在已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展示沟通,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样画条形统计图的,你能从图上获得哪些信息?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相识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相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今日相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让学生自由回答)

五、实践活动。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应?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2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板书设计:

栽蒜苗(一)

条形统计图

2cm

3cm

一格表示101个多个单位

2人

形象直观一目了然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理解并驾驭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改变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探究并归纳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改变的规律,并能正确应用规律。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培育学生的视察、分析、推理、归纳和推断实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驾驭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改变的规律。

教学打算:

数字卡片0、1、2、3和小数点,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主题。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三分钟老师先和大家共享一个故事:妇女节这天,丈夫给当老师的妻子发38.00元红包,祝妻子妇女节欢乐!妻子收到后——

妻子:“感谢老公,多了点!”

丈夫想既然嫌多,就给妻子发红包3.80元。

妻子:“我是说多了点!(意思是取掉小数点)。”

丈夫心想还嫌多就又给妻子发红包0.38元。

妻子:“我是说多了一点!”

师:不知道大家听懂这个故事吗?谁来说说?

师:看来大家听懂了这个故事。妻子在这里说的“多了点”,意思让丈夫把小数点去掉(发成3800元),而丈夫理解的却是发的多了。这里的“多了点”,在语文修辞中叫“一语双关”,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表意丰富,值得我们去学习。没想到小数点就在我们生活中作用这么大,而且引出这么好玩的故事。

故事讲到这里,老师的问题也就出来,老师也把问题装在红包里,让我们一起拆开红包。

红包问题:丈夫发红包从38.00元、3.80元、0.38元,钱数是多了还是少了?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

生:钱数少了,小数点左移动了。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出示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改变的规律。大家一起读课题

师:(老师板书课题的同时问)同学们,我们先做个猜想:大家猜一猜小数点会向哪个方移动(左右),向哪方移动会变大,哪方移动会变小?好,让我们一起找寻规律,验证猜想。

二:复习旧知讲授新课

1、故事引出新知,提高学生学习爱好

师:大家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吗?喜爱吗?(喜爱),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大话西游》的故事: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途径庆阳,听说庆阳的香包文化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也分别看中标价为80.00元、8.00元、0.08元和0.80元的四款香包,但他们遇到些问题,请大家帮忙解决以下问题:

1.化简下列小数。

80.00元=8.00元=0.80元=

2.说出下列各数中每个8所表示的意义。

8080.080.8

3.将下列小数按从小到大的依次排序

8080.080.80

(0.08<0.8<8<80)

小组探讨:

视察下列一组小数,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小数点每移动一位,数字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师生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右大)

2、独立思索,总结规律。

(过渡句,大家总结的特殊好,刚才大家将从左到右视察,假如让大家从右到左视察,你又能发觉什么样的规律呢?)

独立思索:

视察下列一组小数,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小数点每移动一位,数字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0.08<0.8<8<80

生: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非常之一,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千)分之一(左小)

树立模型思想:右大左小。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同学们能不能用几个字概括一下呢?(右大左小。)

同学们,问一问你们喜爱左还是喜爱右,生,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喜爱左还是右?老师喜爱右,因为小时候左手写字,妈妈就指责,所以我喜爱右,而且假如将这38.00元的小数点向右移动,是不是更喜爱了。

(同学们表现真棒,看看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什么礼物——砸金蛋,同学们,和平常一样,我们把学生分成三组,谁答对问题加一分,获胜组将的到老师送的意外惊喜哦)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17—18。

学习目标

1.理解并驾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经验探究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培育学生的概括推理实力。

3.获得胜利的体验,增加对数学的爱好和信念,形成独立思索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学习重点:

理解并驾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学习难点:

经验探究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觉并概括出运算律。

学习打算

课件、学习单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暑假是外出旅游的大好季节,好多人都旅游去了,当然李叔叔也不例外,看他是怎么去的?课件出示:

生:骑自行车。

师:你们看的真准,再细致看看,你从图中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生1:李叔叔打算骑车旅行一周。

生2:李叔叔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

2.师:依据了解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李叔叔今日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生2:李叔叔今日上午比下午少骑多少千米?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列式计算

师:今日我们选取“李叔叔今日一共骑了多少千米”来做我们的学习材料,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当怎么列式?

生1:40+56(板书)

师: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2:56+40(板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