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2023年中考历史提分训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含解析)_第1页
湖南省邵阳市2023年中考历史提分训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含解析)_第2页
湖南省邵阳市2023年中考历史提分训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含解析)_第3页
湖南省邵阳市2023年中考历史提分训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含解析)_第4页
湖南省邵阳市2023年中考历史提分训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选择题1.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A.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B.

南方人民大量北迁C.

北方经济发达D.

北方少数民族发展迅速2.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56朵花,56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在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友好交往、相互交融是主流。以下史实中有利于民族交融的是()①北魏孝文帝改革②鉴真东渡③玄奘西行④文成公主入藏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3.如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序号孝文帝改革的部分措施1禁胡语、胡服2改鲜卑姓为汉姓3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A.

推动经济发展B.

促进民族交融C.

加强中央集权D.

实现南北统一4.下列图示正确反映三国鼎立形式的是()A.B.C.D.5.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A.

B.

C.

D.

6.从下面的“人口迁徙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B.

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C.

中原人民大量迁往江南D.

北方民族大量迁住中原7.北魏孝文帝喜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并通过改革,有力地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融。下列措施与孝文帝改革无关的是()A.

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B.

重农抑商,推行县制C.

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D.

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8.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北麦南稻”的格局,但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餐桌上除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B.

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C.

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D.

南方人口增多9.自北魏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其中主要是因为他们()A.

都孝顺长辈B.

都坚持自己鲜卑族身份C.

都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D.

都将鲜卑姓改为了汉姓10.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一位数学家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这位数学家是()A.祖冲之B.贾思勰C.刘徽D.宋应星11.《资治通鉴》中记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这段话反映的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A.迁都洛阳B.整顿吏治C.改用汉姓D.禁穿胡服12.某位同学为更好地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特绘制了下面的年代尺,图中①—⑤分别应该填写的是()A.魏、蜀、吴、西晋、东晋B.魏、蜀、吴、东晋、西晋C.吴、蜀、魏、西晋、东晋D.蜀、魏、吴、东晋、西晋13.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民的大量南迁增加了劳动力③国家统一社会秩序安定④江南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14.下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判断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顺序正确的是()A.蜀、吴、魏B.魏、蜀、吴C.魏、吴、蜀D.吴、魏、蜀15.“(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材料突出说明,魏孝文帝()A.

重视汉族文化B.

注重学以致用C.

锐意改革旧俗D.

潜心文学创作16.“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A.

刘备

B.

孙权

C.

诸葛亮

D.

曹操17.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A.

都进行了都城迁移B.

都推行了汉化政策C.

都加强了民族大融合D.

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革18.某同学在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根据卡片的内容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了怎样的作用()A.

推动经济发展B.

促进民族交融C.

加强中央集权D.

实现南北统一19.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A.

民族融合B.

中外交往C.

国家统一D.

经济发展20.古代中国科技文化成就灿烂辉煌。下列选项中表述均正确的是()①李冰主持修筑都江堰②东汉蔡伦造出第一张纸③隋唐开凿敦煌莫高窟④宋应星编写《齐民要术》⑤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⑤D.②③④21.民族关系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以下史实符合这一主流的是()①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②修建万里长城③文成公主、松赞干布联姻④设立宣政⑤左宗棠收复新疆⑥民族区域自治⑦改革开放A.①②③⑤B.②④⑤⑥C.①③⑤⑦D.①③④⑥二、材料分析题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三次南迁的浪潮。材料二: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教材》材料三:三国鼎立时期,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1)依据材料一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三次南迁浪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的历史作用是什么?(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23.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人类的改革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乃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材料二: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要求南迁的鲜卑族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北师大版教材(1)材料一中改革的名称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此次改革的哪一项内容反映了此次改革是建立封建土地制度,同时也说明了此次改革的性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实行这些改革的目的?24.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围绕“改革促发展”这个中心,开展了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回答相关的问题。材料一:北魏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494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到达A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不愿意继续前进,孝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材料二:鲜卑姓汉姓拓跋元步六孤陆贺兰贺《魏书》记载:“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1)材料一中的“A城”是哪里?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一迁都的“计谋”?(2)材料二所示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两项措施?(3)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北魏孝文帝改革给你哪些启示。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答案】A【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点。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一步实行改革,主要措施包括: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与汉人通婚,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是出现“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的主要原因。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时间、内容和意义。2.【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是排列组合型题目,可以用排除法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都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属于对外交往的史实,因此②③项不是“民族交融”的史实,排除含有②或③的ABD三项。故答案为C。【点评】学生要掌握玄奘和鉴真都是唐朝时期对外交流的使者,不属于民族交融。本题难度适中。3.【答案】B【解析】【分析】题干表格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B项促进民族交融是孝文帝改革的直接作用,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孝文帝改革的直接作用。4.【答案】A【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汉,定都成都;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定都建业,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A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了三国鼎立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学生要列表格复习三国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5.【答案】D【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定都成都,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定都建康在,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D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有关知识。学生还要掌握三国鼎立魏蜀吴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6.【答案】C【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北方少数民族势力壮大,开始向中原地区推进,推动了民族大融合。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对于我国人口分布状况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它在客观上大大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了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核了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本题难度适中。7.【答案】B【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内容有: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重农抑商,推行县制是商鞅变法的内容。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了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有关知识。学生要对比学习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从改革时间、原因、内容和影响等几个方面对比。8.【答案】A【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南迁的人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因此出现题干中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解答本题学生要依据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解答。9.【答案】C【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以“孝”治天下,是汉人儒家文化思想的代表,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力推崇汉族文化,因为他们鲜卑民族迫切需要与汉族融合,吸纳汉文化和思想,从各个方面加以体现,所以自孝文帝以后多采用孝字做谥号,说明北魏皇室都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本题难度适中。10.【答案】A【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A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祖冲之的作品——《缀术》。11.【答案】C【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话反映的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改用汉姓,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措施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学生要熟练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时间、原因、内容和影响。12.【答案】A【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建立蜀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265年,司马炎取代魏国,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国家统一;317年东晋建立。所以,①—⑤分别应该填写的是魏、蜀、吴、西晋、东晋。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更替的知识,属于知识层面的识记,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需熟悉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建立的时间和过程。13.【答案】C【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江南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因此①②④项符合题意;③项“国家统一社会秩序安定”说法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并立的时代,排除含有③的AB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人口南迁的理解,难度适中。学生需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还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还促进了民族融合。14.【答案】B【解析】【分析】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因此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魏在北方,蜀在西南,吴在东南。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了三国鼎立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学生要列表格复习三国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15.【答案】A【解析】【分析】依据材料“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五经》是中国的经典著作,魏孝文帝在北魏广泛传播,不该一字。故反映的是孝文帝重视汉族文化,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时间、内容和意义。16.【答案】D【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北平袁绍,南拒孙刘”,结合课本所学,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国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的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08年曹操挥师南下,攻打南方的刘邦和孙权。D项符合题意。由“南拒孙刘”,可知AB两项不合题意;诸葛亮曾经辅佐刘备。C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了三国鼎立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学生要掌握与曹操有关的主要事迹。17.【答案】D【解析】【分析】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ABC三项都是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D项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革是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共同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共同点及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18.【答案】B【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止鲜卑语;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本题难度适中。19.【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文图片信息,“胡人汉服图”体现的是少数民族的服装汉化,“汉人胡食图”体现的是汉人的饮食受少数民族的影响。故题文图片反映的是民族交融现象,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图片,注意准确识记民族融合的有关内容。本题难度适中。20.【答案】C【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筑都江堰;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②排除;隋唐开凿敦煌莫高窟;贾思勰编写《齐民要术》,④排除;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仔细审查①③⑤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分清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不是发明造纸术。21.【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项①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符合题意;选项②修建万里长城,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军事措施,不符合题意;选项③文成公主、松赞干布联姻,密切了汉藏之间的联系,促进民族交融,符合题意;选项④设立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管辖西藏的机构,促进民族交融与发展,符合题意;选项⑤左宗棠收复新疆,这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不符合题意;选项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符合题意;选项⑦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①③④⑥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学生要分清哪些是民族融合的事例,在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有和有战,但是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二、材料分析题22.【答案】(1)北方战乱频繁。后果:北方民族大量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2)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3)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中的文字“……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三次南迁的浪潮。”由此可知北方民众大量南迁的原因是北方各政权之间不断征战,战乱频繁;结合课本所学,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2)依据材料二中的文字“……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得出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消除了民族隔阂,促进“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3)依据材料三所给信息“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和“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可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