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我国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 3300字_第1页
谈我国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 3300字_第2页
谈我国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 3300字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谈我国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3300字近几年,我国实施了以扩大国债投资为重点的积极财政政策。实践证明:积极财政政策实施遏制了通货紧缩趋势,拉动了内需,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开展,它是我国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方面进行的又一次成功实践。但短期政策长期化,积极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同时,也暴露了其固有的弊病,赤字与国债规模的扩大产生了经济风险,造成了经济负担。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分析,以探讨其可持续性,并针对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完善积极财政政策的措施,以保持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开展。

一、国债政策的经济效应分析

经济学中,挤出效应一般是指政府通过向公众〔企业、居民〕和商业银行借款来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回升和借贷资金需求上的竞争,导致民间部门〔或非政府部门〕投资减少,从而使财政支出扩张局部或全部抵消。挤出效应是国债的副产品,假设挤出效应存在且过大,那么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将受到质疑,考查挤出效应,重点要分析政府债务对利率的影响。在IS——LM模型中分析挤出效应的产生,我们可知其产生有严格的若条件,挤出效应只有在货币供应不增加并且经济活动到达充沛就业水平的情况下才可能产生。在我国现阶段,经济未到达充沛就业,民间储蓄居高不下,投资萎缩,消费低迷的情况下,政府支出扩张不会引起利率回升,且考察起来,我国近年来实际利率的回升与政府支出无相关关系,实际利率回升和它对非政府投资的某些抑制作用也不能表明政府支出扩张有挤出效应,因为我国货币供应量一直在变化。利率回升一方面是因为价格水平的下降,另一方面是因为商业银行名义利率下调幅度不够,是利率政策限制了财政政策扩张发挥充沛的乘数效应,而不是财政扩张自身产生了“挤出效应〞。另外,政府供款也不一定引起资金需求竞争。我国资金需求主要是对银行资金的需求。我国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一直超过7%〔或总准备金率超过15%〕,说明我国商业银行资金是充足乃至过剩的。这种资金过剩是民间资金需求缺乏、银行资金供给谨慎双重作用下的结果,政府向银行借的是闲量资金,它只是减少银行闲量资金,并非打消银行的闲量资金,所以对企业的资金供给并未产生挤出效应。我国近年来政府扩张支出的同时,也配适宜度的货币政策,增加了货币供应,财政扩张产生的利率上涨压力被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所抵消,不会产生利率的回升。但是,随着经济持续开展,资源得到较充沛利用,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逐渐变得稀缺,挤出效应就不可防止地存在。况且,据估计,目前在政府投资的工程中,有20%投资完全可以由民间投资来取代。现在政府投资的工程可能就是今后高效率的民间资本发挥作用的领域。所以政府现在的投资可能已经对未来民间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因此,挤出效应的存在已是不可无视的问题。

通货膨胀问题也是国债政策实施中必须认真对待,加以防止的重要问题。90年代中期后,规定财政不能从银行透支,财政赤字须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央行不能从国债一级市场上直接购置国债,这些措施根本上从制度方面阻断了财政赤字扩大直接引发央行增发货币并导致通货膨胀的渠道。但是由于赤字债务化后。财政赤字与超量货币发行之间的间接联系依然存在,对通胀的影响并未完全打消,间接影响的大小与央行公开市场业务关系密切。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实行稳健货币政策,标准公开市场操作行为,防止产生通胀的诱因。目前,我国居民储蓄率依然较高,银行资金和其他各种生产要素比拟富余,利率和价格水平较低,适当增发国债,不仅本钱低,也有物资保证,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二、国债的规模风险分析

在我国财政调控经济伎俩不足的情况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最终将体现为财政赤字的扩大,从而引起国债发行规模和国债余额的急剧增加,引发财政风险。

1998年之前,我国债务负担率一直在5%左右,1998年假设加上当年发行的2700亿元的特别国债,债务负担率升至13.3%,1999年为13.08%,2000年为15.51%.与经济兴旺国家同一指标相比,我国的国债负担率显得较低,虽然有人说,西方国家已有几百年的国债发行史,而我国的国债发行只有十几年,债务余额具有不可比性,但至少表明我国国债负担率还未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对于我国国债依存度,从外表上看,当前我国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已大大超过国际警戒线〔20%〕,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更高,因此须警惕财政危机及政策时滞过后有可能带来的通货膨胀的危险。对于财政债务依存度来讲,由于我国作为分母的“国家〞或“中央〞财政支出,只包括了预算内的支出数额,这显然极不完整或大大缩小了实际财政支出数字,假设加上预算外支出后,那么完全可能在警戒线范围之内。对于国债归还率,国外经验说明,一般应控制在10%,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国债偿债率虽有所下降,但也的确超过了警戒线,存在一定的风险,另外我国财政还承当体制转型过程中的隐性国债和或有国债,隐性债务日益显性化,财政压力将逐日逼近,假设不及时建立偿债基金,国债归还不足法定来源,长此下去,赤字货币化将成为可能,通货膨胀将不可防止,因此应该加以警惕。当然,关于国债规模的这些警戒性指标,只是一般性经验指标,并不一定与我国的具体情况相吻合。这些指标所应用的环境不同,反映问题的实质就不同,假设简单用这些指标进行比拟,可比性不强,而且这些警戒性指标都是从风险控制角度来看国债规模的而非从规模效应角度来探讨。我们讲的国债规模应该是国债的适度规模即国债正净效应最大化的国债规模,而非国债最大可能规模即国家信用崩溃的临界点所对应的国债规模。判断国债规模是否适度,应该从国债规模效应角度出发,立足于政府债务规模的效用评价,主要着眼于能否促进宏观经济的均衡稳定和可持续开展,矫正社会投资对有效投资的偏离。

考察国内外其他国家的债务情况,发现许多国家都经历过赤字率的周期性波动、国债负担率回跌的过程。相信我国的赤字率和国债负担率虽然在现阶段出现回升情况,但伴随着经济开展和政策调整,也终究会回落到合理的水平上。

三、国债的运行机制风险分析

自从1994年以来,我国国债发行量剧增,但相应的国债使用归还制度却没有建立,结果国债归还量日益增加,还本付息额持续扩大,使每年国债发行用于还债的比例逐年升高,从1986年的12.77%回升到目前的70%左右,真正把债务收入用于国家经济建设的比例逐年下降,国债规模假设进入“发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那么就确定构成一种现实的、直接的风险存在。另外,财政信用资金的使用效益低也造成了财政效益的高风险存在。据有关统计数据说明:每年发行的国债仅有1/3用于根底产业的投资和建设,而这为数不多的1/3的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率也令人担心。1998年财政部财政监察员在对波及138亿元国债专项资金的72个重点工程进行检查中发现,其中的20个工程存在不同程度的挪用资金或不按规定使用资金的情况;有10个工程准备缺乏;从规划、设计到投资预算制度均不足科学论证,纯属“边勘探边施工、边设计〞的三边项目;有15个工程存在配套资金不落实问题。再一方面,从近年来我国债务支出分析看,国债越来越多地用于消费性支出,考察我国发债史,可看出,自从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前期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后期那么主要用于归还国债本息,真正用于投资性的支出不多。假设债务归还不能通过债务使用的投资性支出定期回收实施债务归还只能通过发行新债或增税来实现,那么将形成“财政赤字化——赤字债务化——债务消费化〞的恶性循环,最终将引发债务危机,危及政权稳定和社会的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