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城区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广东省湛江市城区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广东省湛江市城区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广东省湛江市城区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广东省湛江市城区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湛江市城区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神刀张望朝天上的云垂在刑场上空,看杀人,天地都阴森森的。受刑的是韩大脖子。韩大脖子却在笑。行刑的是神刀铁五。也只能是铁五。铁五是这一带头号刽子手。砍韩大脖子,除了铁五,别人都不够格。三声追魂炮响过,监斩官喊了声:“开斩——”观斩的百姓们马上觉着后脖梗儿冒凉风。韩大脖子却还在笑。铁五缓缓提起鬼头大刀。刀光一闪。韩大脖子却依然在笑。铁五横端鬼头大刀,看了看刀口,朗声说了一句:“好硬的脖子!”刀口被硌出个豁儿。铁五直径奔向监斩官,单膝点地跪下,道:“行刑已毕,请大人验刑。”监斩官欠了欠身子,看见了刀口上的豁儿,阴冷地哼出一句话:“囚犯未死,怎么说行刑已毕?”铁五一挑粗眉,道:“大人容禀。判词上说得明白,韩犯当受一刀之刑,这一刀之刑不是凌迟,也不是五马分尸。小人一刀已然砍过,若再砍第二刀,岂不违了大清律法?只怪小人手笨刀钝……”监斩官森然一笑,道:“听说你在江湖上号称神刀五爷?”铁五垂首道:“徒有虚名,惭愧。”监斩官道:“从今往后,这‘神刀’二字,就去了吧。啊?哈哈哈……”酒楼。韩大脖子请神刀铁五喝酒。韩大脖子说天津话,道:“五爷,知道我为嘛请你喝酒吗?”铁五不管他为嘛,只顾啃肘子。韩大脖子道:“为报答你没砍我第二刀?嘛?明跟你说,县太爷、监斩官那儿,我早花钱打点好啦。你想再砍一刀也没门!”铁五道:“就算他想让老子再砍一刀也没门。老子砍谁也不砍革命党。”又啃肘子。“嘛?革命党?”韩大脖子一咧嘴,“嘛革命党啊!俺韩某人就是个江洋大盗,嘛革命党啊?不过是给革命党押过一回军火罢了,那是笔买卖,人家钱花到啦。嘛叫革命?啊?你说嘛叫革命?”铁五吐出一块肘子肉,道:“那……那你请我喝酒干嘛?啊?”韩大脖子道:“交个朋友嘛!说实话,五爷,你那刀法,江湖少有,韩某人点名请你主刀,就是要试试你的刀法厉害还是我的铁布衫功厉害。也就是我韩大脖子,换个主儿,脑袋早让五爷你给挪地界儿啦!哈哈哈……”铁五忽觉有点反胃,想吐。后来韩大脖子又发生了事端:把一流浪卖唱女子骗到家中,先奸后杀卸成八块四下扔了,扔大腿时,夜路上与县衙捕头撞了个满怀,于是败露。花了笔巨款上下一打点,韩大脖子又被判处“一刀之刑”,行刑者又是铁五。韩大脖子又在笑。刀光一闪。铁五提着没沾半点血丝的鬼头大刀直径奔向监斩官:“行刑已毕。”韩大脖子依然在笑。监斩官瞄了一眼铁五横在头上的鬼头大刀,拖着官腔哼道:“这回还不错,没让人家的脖子硌破了你的刀。”看热闹的百姓都骂:“什么世道!”正待作鸟兽散,忽见韩大脖子的脑袋缓缓从脖子上移开,刹那间那一脸欢笑变成一脸惊恐,“咣当”一声,头已落地,“呼”的一下满腔子血喷将出来,鲜花骤然盛开一般。监斩官顶戴花翎突的一抖,一脸阴笑立时僵住。铁五单膝点地,双手横刀,一动不动。“神刀!果然神刀!”百姓们齐声喝彩。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6年第7期)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巧设伏笔,第一次行刑时,砍韩大脖子,除了头号刽子手铁五,别人都不够格,暗示了韩大脖子不是一般的犯人,他与“革命党”有关。B.小说在写第二次行刑时,运用夸张的手法细致地描写韩大脖子人头落地的情境,既增添了故事的传奇色彩,也表现出惩罚恶人的痛快淋漓。C.百姓们观刑只是看热闹,看到韩大脖子两次受刑不死,他们失望痛骂;看到人头落地,又齐声赞叹铁五“神刀”:愚昧麻木的形象跃然纸上。D.每次受刑时韩大脖子都在笑,一是因为他事先贿赂了相关官员,二是他自恃练过铁布衫功夫,“笑”是胆大妄为的愚蠢表现。5.请简要分析小说中铁五的形象特点。6.小说除描写铁五外,还多处使用对比的手法,请举出三例并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参考答案:4.C

5.①铁五是个有正义感的刽子手,他说砍谁也不砍革命党,他也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誓言,在第一次行刑时,他以为韩大脖子是革命党,宁愿自己的名誉受损,也不杀死他。②铁五粗放而不笨拙,沉稳而不张扬。他和监斩官对答有理有据,和韩大脖子酒楼对话,看似粗陋,实则深藏不露,只是用吃肘子的方式来表达他的内心。③铁五是有着过硬的本领的刽子手,刀功深厚,“神刀”名不虚传。当他决心处决恶人时,即便对方练过功夫,他也能做到刀不血刃。

6.①刑场上观刑的百姓的“怕”与韩大脖子的“笑”对比,突出韩大脖子的狂妄愚蠢及官场的黑暗腐朽。②铁五刀锋过后,韩大脖子一脸欢笑与一脸惊恐对比,突出韩大脖子的愚蠢及铁五高超的本领。③监斩官看到韩大脖子受刑不死时讽刺揶谕铁五的气定神闲与看到韩大脖子人头落地后僵住的阴笑对比,来表现官员的虚伪脆弱及贪腐的本质。④百姓看到看到韩大脖子受刑后仍“活着”时的咒骂与看到韩大脖子最终下场时的齐声喝彩对比,表达了对铁五行为的肯定及人心的背向。⑤监斩官高高在上的神情与铁五谦卑而坚定的姿态对比,既表达了对铁五行为的肯定,也揭露了官员表面道貌岸然,实则污浊不堪的灵魂。⑥把对韩大脖子第一次的判罚与第二次判罚进行对比,表现了满清政府把革命党与杀人犯等同的愚蠢和凶残。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C项“观刑只是看热闹”“愚昧麻木”不正确,韩大脖子第二次受刑是因杀人获罪,百姓可能有“看热闹”的心态,但当看到韩大脖子“没死”时骂“什么世道”,说明百姓还有基本的正义观,并非“愚昧麻木”。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他说砍谁也不砍革命党”等情节中概括出其“有正义感”的性格特征。从文中“他和监斩官对答有理有据,和韩大脖子酒楼对话,看似粗陋,实则深藏不露,只是用吃肘子的方式来表达他的内心”等情节中,可以概括“铁五粗放而不笨拙,沉稳而不张扬”的人。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手法的鉴赏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本找出对比手法,例如通过刑场上观刑的百姓的“怕”与韩大脖子的“笑”对比,突出韩大脖子的狂妄愚蠢及官场的黑暗腐朽。铁五刀锋过后,韩大脖子一脸欢笑与一脸惊恐对比,突出韩大脖子的愚蠢及铁五高超的本领。监斩官看到韩大脖子受刑不死时讽刺铁五的气定神闲与看到韩大脖子人头落地后僵住的阴笑对比,来表现官员的虚伪脆弱及贪腐的本质。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近一百年前,胡适、闻一多等前辈学人为“恢复”《诗经》的文学面目而奔走呼号:“明明一部歌谣集,为什么没人认真地把它当文艺看呢?”(闻一多《匡斋尺牍》)。经过近百年的宣传与引导,《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总集”的观念深入人心。然而无论从作品创作、结集的目的,还是传承、使用的方式而言,《诗经》都与后世的文人诗歌有着本质的差异:它不仅仅是作为诗歌而存在,更是诗(歌辞)、乐、舞与礼结合的产物,其中承载着整个周代的礼乐文明。作为周代礼乐制度之产物与组成部分的《诗经》,它的创作、结集以及传承的整个历史,始终与周代礼乐制度的发展演变息息相关。商朝末年,居住于豳地的周族,因受戎狄部落的挤压,在古公亶父率领下举族迁徙。他们沿渭水西行至周原岐山一带,在漆水、沮水旁觅得可居之地,于是平田整地、筑室造屋,设“五官有司”而开启了走向文明的新生活。周民族最早的史诗《大雅?绵》,详细记录了古公迁岐、建都的完整过程,具有典型的史官叙事的特点。而武王克商后使用于仪式的《大雅?大明》,同样被视为周民族的史诗性作品,却表现出了与《绵》专注于记史相区别的、专注于颂赞的特征。稍后出现的《大雅?文王》,以“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服于周”“无念尔祖,聿修厥德”等话语,表现出了浓重的陈诫意味。《绵》之记史,《大明》之颂赞,《文王》之陈诫,十分典型地说明了早期乐官职能由记史向仪式颂赞与陈诫的转移。礼乐相须为用是周代礼乐文化的基本特征。西周早期是祭祖礼率先发展的时代,《诗经》中时代最早的仪式配乐之歌,便均与祭祖礼直接关联,如《周颂》的《清庙》《维天之命》《维清》等等。这些祭祀乐歌与仪式颂赞、陈诫乐歌相配合,初步呈现出了周礼“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的礼乐特征。宣王初年对朝政的反思,不仅表现在重视协调君臣上下关系的燕射之礼上,还表现在把那些为规劝厉王、讽刺朝纲大坏的“变大雅”用于仪式讽诵以警示时王上。这实际上是对“正大雅”中《文王》所创仪式陈诫传统的创造性继承。只是由于历史环境与朝政状况的巨大差异,与《文王》一诗的诫语多针对“商之孙子”不同,《民劳》《板》《荡》等诗说的是“柔远能迩,以定我王”“曾是莫听,大命以倾”,规劝与讽刺的对象直接指向周王及其执政大臣。这一类诗歌被用于仪式讽诵,从根本上突破了仪式陈诫类乐歌的题材界限,为宣王后期至幽王时代讽刺类乐歌的蓬勃出现创作了条件。在执政者失去推行周道、重振礼乐的意识与能力时,以文王、周公后继者自居的孔子,主动承担起恢复和弘扬礼乐文化的责任。早年的从政经历,让孔子意识到在实践层面恢复周礼的不可为;于是,从学术层面通过教授弟子来传承周代礼乐文化,就成为孔子晚年唯一的选择。因此,在儒门弟子的传承中,彻底脱离了仪式与音乐之《诗》,不可挽回地走上了德义化的诗教之路。总之,西周时代以“乐”的形态与“礼”共生互动之《诗》,从重“乐教”向重“义教”的转化,最终成为孔子诗教的课本。在儒门弟子德义化的阐释中,与“乐”分离之《诗》重新依附于“礼”。“始乎诵经,终乎读礼”(《荀子?劝学篇》),在《诗》与“礼”的关联互动中,最终涵育为最具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诗礼文明,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文化基因与基本走势。(马文琴《礼乐互动中的诗》,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胡适、闻一多等前辈学者的宣传、引导使《诗经》成为了文学总集。B.《诗经》是周代礼乐制度的产物,它的创作、集结以及传承的历史始终与周代礼乐制度的发展演变息息相关。C.“变大雅”用于仪式讽诵造就了讽刺类乐歌在宣王后期至幽王时代蓬勃出现的局面。D.礼乐共生互动的《诗经》,在儒门弟子德义化的阐释中,曾使其一度与“乐”分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否定了胡适等人认为《诗经》是文学作品的观点,然后从《诗经》的创作、结集及传承使用等方面论述了其与周代礼乐制度的密切联系。B.《大雅?绵》详细地记录了古公迁岐、建都的完整过程,表明早期乐官部分地承担了记史的职能。C.文章引《荀子》之语意在表明儒门弟子重视“诗”与“礼”的关联。D.文章论证充分,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有力地证明了文中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大明》和《绵》在内容上有不同的侧重可以看出西周早期乐官职能的转变。B.由于西周率先发展起来的是祭祖礼,所以《诗经》中最早的仪式配乐之歌均与祭祖礼直接关联。C.只是因为执政者失去了推行周道、重振礼乐的意识与能力,孔子便主动承担起了恢复和弘扬礼乐文化的责任。D.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华文化基因与基本走势的诗礼文明,其最初的源头便是周代《诗》与礼的关联互动。参考答案:1.B

2.A

3.C【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胡适、闻一多等前辈学者的宣传、引导使《诗经》成为了文学总集。”整合文本信息出错,原文说的是:“经过近百年的宣传与引导,《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总集’的观念深入人心。”偷换概念;C项,原句是“为宣王后期至幽王时代讽刺类乐歌的蓬勃出现创作了条件”,强加因果;D项,礼乐,曾一度分离文中没说,只说了它们又重合了,无中生有。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文章开篇否定了胡适等人认为《诗经》是文学作品┄”解读有误,并未否定《诗经》是文学作品,只是补充说“是诗(歌辞)、乐、舞与礼结合的产物”。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意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本题中,C项,“只是因为执政者失去了推行周道、重振礼乐的意识与能力,孔子便主动承担起了恢复和弘扬礼乐文化的责任”强加因果,原文用“在……时”指出孔子活动的背景,把它说成孔子做此事的唯一原因错误。故选C。【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刘节:史家风骨士子魂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中山大学历史系,以名流云集著称,陈寅恪地位最尊,自不待言。陈又与岑仲勉并称“二老”,加上刘节、梁方仲,则号称“四大教授”。刘节一度担任历史系主任,中山大学历史系在当时堪称岭南史学界的一大“重镇”。1926年,刘节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和陈寅恪,专攻中国哲学史。清华国学研究院同学王力对刘节的印象和评价:“君待人无贵贱,一接以礼。视友事若己事,蔼然似长者。”在整个中国学术界,刘节与陈寅恪的师生情谊广为人知。据中山大学历史系老师回忆,逢年过节,刘节去拜望陈寅恪时,必对老师行下跪叩头大礼,一丝不苟,旁若无人。刘节还曾对学生说:“你们想学到知识,就应当建立师生的信仰。”但这句话在当时被当作罪证受到学生猛烈批判。1952年到1969年,在送恩师陈寅恪最后一程的陈门弟子中,长期陪伴老师左右的,唯独刘节一人。他是在任何压力下都绝不批陈的学生,义无反顾地与恩师同甘共苦,其自身所受苦难之深重已达无以复加之地,却还经常主动把老师要受的苦难都揽到自己头上。1967年底,红卫兵要抬陈寅恪教授去大礼堂批斗,陈夫人出面阻止,被造反派狠狠推倒在地。刘节挺身而出,代替老师去挨斗。批斗会上,“小将”们对刘节轮番辱骂、殴打,之后又问他有何感想,刘节昂起头回答:“我能代替老师挨批斗,感到很光荣!”抗日烽火绵延,家国罹难,导致学人不能安于讲席,经受乱离流浪之苦,刘节可谓体验得真切。从《刘节日记》中可以看出,尽管背井离乡,生活条件恶劣,要靠中英庚款的研究经费资助才得以勉强度日,他却安贫乐道,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的心态,以治学和研究为乐。在治学上他主张求真、自信。他说,“考据学是求真之学”,“历史学家要有很强的自信力,一个历史学家要坚定不移,不要为一时的风浪而动摇不定”。在“文革”期间,刘节先后遭受60多场批判,受到戴高帽、剃光头、被抄家、遭殴打、罚劳改等等非人待遇,在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刘节仍写下这样掷地有声的话:“人格同学问是一致的,决没有学问好而人格有亏的伟人。”表示“假定有一种势力要打破我的信仰,使我不能安静为学,我当然要抵抗……设若有一种势力要阻碍我的志向,使我不能如愿以偿,我当然要拿出毅力来”。面对这类政治运动,现存的《刘节日记》没有留下这一时期的直接记录,但读书的人自能感受到他是以平常心、宽恕心处之的。这有一个旁证,据其学生姜伯勤后来回忆,作为“白专”学生的典型,他也参与批判了刘节唯心主义史学,但1959年本科毕业时,刘节却向学校的党委领导表示:“你们要把姜某留下来,这个人能成器。”这既可见刘节的眼光,也可见其胸襟。刘节对子女的教育一贯民主、宽容,据刘节的儿子刘显曾回忆,“我感觉他对我们兄弟俩是慈爱而不溺爱,严格而不严厉”。在他看来,虽然父亲可以说“孔子的门徒”,但回想起来,父亲对儿子、妻子都是很平等、民主的。“他从来不说重话,可以说对儿子亦子亦友、对我母亲亦妻亦友”。在刘显曾20岁生日时,父亲对其说“感情要专一”。当时刘显曾正在上高中,当天他亲自来学校要儿子回家过生日,“在他看来这是我的成年礼了,所以要告诉我这个重要原则。【相关链接】

刘节,近代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著述颇丰。在研究先秦古史、先秦诸子思想、史学史方面有卓著成就,为了不被古代多种传说迷惑,他通过对古代文字的钻研去发现古史的真实材料。他多年开设史料学和史学史课程,著有《中国史学史稿》,这本书对历代修史制度、史籍之宏富多样和著名史家的成就均有翔实的论述,见解独到,尤其重视历史哲学的发展,是中国史学史学科重要代表作之一,著名史学家白寿彝称誉本书为“必传之作”。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中山大学历史系,有大师陈寅恪、与陈并称“二老”的岑仲勉,再加上刘节、梁方仲两位教授,名流云集,堪称史学界的一大“重镇”。B.文章第三段叙述了刘、陈的师生情谊。刘节对陈寅恪行下跪叩头大礼,任何压力下不批陈,与恩师同甘共苦,代替老师挨批斗,这份诚挚的士子情怀令人钦佩。C.文章在刻画刘节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主要刻画了刘节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挺身而出”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D.“文革”让刘节经历了非人的生活,而他却没有在日记中留下关于这一时期的记录,可见他处事的平常心、宽恕心,姜伯勤事件也能从侧面表现这一点。5.本文是如何体现传记文学的真实性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刘节先生身上体现着怎样的“风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题文】4.B(A项原文为“刘节一度担任历史系主任,中山大学历史系在当时堪称岭南史学界的一大‘重镇’。”“史学界”应为“岭南史学界”;C项并没有心理描写。D项原文为“现存的《刘节日记》没有留下这一时期的直接记录”,而选项“他却没有在日记中留下关于这一时期的记录”,表述不当)5.①引用了同时代的王力及刘节儿子等人对刘节的评价,从侧面烘托了传主形象,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②引用传主自己的言论、介绍他的著作,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③叙写传主不同时期的真实经历,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3分;答出3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6.①坚持信仰,保持独立的人格。“文革”期间,刘节遭受了非人待遇,他以平常心、宽恕心对待;艰难岁月中,以顽强的毅力,矢志不移,坚守人格和学问的纯净。②安贫乐道,保持乐观心态。离乱岁月里,他背井离乡,勉强度日,却能保持乐观心态,以治学和研究为乐。③治学严谨,不被传说迷惑,钻研,求真。他主张治学要求真、自信,也用一生践行著这一主张,对于学术,认真考据,不为政治风浪左右。(答出1点给2分,答出2点给4分,答出3点给5分)参考答案: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对加点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ks5uA.其险也如此也:副词,表示“同样”“也是”。B.胡为乎来哉乎:语助词,无义。C.黄鹤之飞尚不得过之:主谓之间结构助词D.所守或匪亲或:副词,倘若。参考答案:A

略5.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①,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注:①漆身为厉(lài,赖),吞炭为哑:以漆涂身,使肌肤肿烂,像患癞病。厉,同“癞”。癞疮。吞炭为了使声音变得嘶哑。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赵襄子最怨智伯

怨:痛恨B.卒释去之

去:使……离开C.何乃残身苦形

苦:痛苦

D.于是襄子乃数豫让

数:责备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豫让“义人也”的一组是(

)(3分)①去而事智佰,智佰甚尊宠之

②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③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④既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⑤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⑥遂伏剑自杀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智伯被消灭后,豫让为报答智伯乔装改扮刺杀赵襄子,失败被擒,但赵襄子认为他是有义之人,释放了他。

B.豫让的朋友劝说他假意投靠赵襄子再伺机刺杀,但豫让认为那是不义的行为,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做法。

C.赵襄子指责豫让既然易主侍奉智伯,就不该一再为其报仇。而豫让认为智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D.第二次行刺失败被擒,豫让要求向赵襄子的衣服刺几下以了却心愿,赵襄子感于他的大义,满足他的要求后才将其处死。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5分)

(2)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5分)

参考答案:附:【参考译文】豫让,是晋国人,以前曾经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两家大臣,没什么名声。他离开那里去侍奉智伯,智伯特别地尊重宠幸他。等到智伯攻打赵襄子时,赵襄子和韩、魏合谋灭了智伯;消灭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国土。赵襄子最恨智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豫让潜逃到山中,说:“唉呀!好男儿可以为了解自己的人去死,好女子应该为爱慕自己的人梳妆打扮。现在智伯是我的知己,我一定替他报仇而献出生命,用以报答智伯,那么,我就是死了,魂魄也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于是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身上藏着匕首,想要用它刺杀赵襄子。赵襄子到厕所去,心一悸动,拘问修整厕所的刑人,才知道是豫让,衣服里面还别着利刃,豫让说:“我要替智伯报仇!”侍卫要杀掉他。襄子说:“他是义士,我谨慎小心地回避他就是了。况且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最后还是把他放走了。

过了不久,豫让又把漆涂在身上,使肌肤肿烂,像得了癞疮,吞炭使声音变得嘶哑,使自己的形体相貌不可辨认,沿街讨饭。就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路上遇见他的朋友,辨认出来,说:“你不是豫让吗?”回答说:“是我。”朋友为他流着眼泪说:“凭着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赵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宠爱您。亲近宠爱您,您再干您所想干的事,难道不是很容易的吗?何苦自己摧残身体,丑化形貌,想要用这样的办法达到向赵襄子报仇的目的,不是更困难吗?”豫让说:“托身侍奉人家以后,又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他的君主啊。我知道选择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困难的,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

豫让说完就走了,不久,襄子正赶上外出,豫让潜藏在他必定经过的桥下。襄子来到桥上,马受惊,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派人去查问,果然是豫让。于是襄子就列举罪过指责他说:“您不是曾经侍奉过犯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土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土那样报答他。”襄子喟然长叹,流着泪说:“唉呀,豫让先生!您为智伯报仇,已算成名了;而我宽恕你,也足够了。您该自己作个打算,我不能再放过您了!”命令士兵团团围住他。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埋没别人的美名,而忠臣有为美名去死的道理。以前您宽恕了我,普天下没有谁不称道您的贤明。今天的事,我本当受死罪,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下,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恨了。我不敢指望您答应我的要求,我还是冒昧地说出我的心意!”于是襄子感于他的大义,就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说:“我可以用这种方式来报答智伯于九泉之下了!”于是伏剑自杀。自杀那天,赵国有志之士听到这个消息,都为他哭泣。

略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魏王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以求故地。无忌①谓魏王曰: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识也,非有所施厚积德也。故太后母也,而以忧死;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此于亲戚若此,而况于仇雠之国乎?今王与秦共伐韩而益近秦患,臣甚惑之。而王不识则不明,群臣莫以闻则不忠。今韩氏以一女子奉一弱主,内有大乱,外交强秦魏之兵,王以为不亡乎?韩亡,秦有郑地②,与大梁③邻,王以为安乎?王欲得故地,今负强秦之亲,王以为利乎?秦非无事之国也,韩亡之后必将更事,更事必就易与利,就易与利必不伐楚与赵矣。是何也?夫越山逾河,绝韩上党而攻强赵,是复阏与之事④,秦必不为也。若道河内,倍邺、朝歌,绝漳滏水,与赵兵决于邯郸之郊,是知伯之祸也,秦又不敢。伐楚,道涉谷,行三千里,而攻冥阨之塞,所行甚远,所攻甚难,秦又不为也。若道河外,倍大梁,右上蔡、召陵,与楚兵决于陈郊,秦又不敢。故曰秦必不伐楚与赵矣,又不攻卫与齐矣。夫韩亡之后,兵出之日,非魏无攻已。秦有郑地,得垣雍,决荧泽水灌大梁,大梁必亡。异日者,秦在河西晋,国去梁千里,有河山以阑之,有周韩以间之。从林乡军以至于今,秦七攻魏,五入囿中,边城尽拔,文台堕,垂都焚,林木伐,麋鹿尽,而国继以围。又长驱梁北,东至陶卫之郊,北至平监。所亡于秦者,山南山北,河外河内,大县数十,名都数百。秦乃在河西晋,去梁千里,而祸若是矣,又况于使秦无韩,有郑地,无河山而阑之,无周韩而间之,去大梁百里,祸必由此矣。(选自《史记·魏世家》,有删改)注:①无忌,信陵君魏无忌,战国时魏国贵族。②郑地,指原郑国的土地。公元前375年,韩攻克郑国首都,并迁都到那里。③大梁,战国时魏都城。④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率军于阏与击败秦军的一次奔袭作战。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负强秦之亲

负:辜负B.更事必就易与利

就:趋向C.若道河外,倍大梁

倍:背向...D.有周韩以间之

间:间隔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亲秦而伐韩

顺流而东行B.群臣莫以闻则不忠

具告以事C.若道河内

以为莫己若者D.从林乡军以至于今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2)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3)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10.魏无忌认为亲秦伐韩必致大梁失陷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参考答案:7.A

8.B

9.(1)穰侯是秦王的舅父,功劳没有谁比他大的,可(秦王)最终驱逐了他。(2)吴地的老百姓正痛恨他,于是趁他厉声责骂的时候,就呼叫着追赶他。(3)项羽封有功的部将为王,却唯独让大王您到南郑去,这是流放您。

10.①秦贪婪凶狠不讲德义,不可信任;②韩亡后秦国攻魏最为便利;③秦国亡魏之心历来有之。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A项“今负强秦之亲”的“负”,结合“王欲得故地……王以为利乎”分析,应该译为倚仗。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B项中“以”均为介词,把。A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C项连词,如果/动词,比得上;D项介词,到/介词,表被动。9.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莫”译为没有,“竟”译为最终,“逐”译为驱逐。(2)“痛心”译为痛恨,“厉声以呵”译为厉声责骂。(3)“诸将之有功者”定语后置,“王”译为封王,“独”译为唯独,“迁”译为流放。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10.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魏无忌认为亲秦伐韩必致大梁失陷的理由,秦贪婪凶狠,不讲德义,不可信任;韩亡后秦国得利;秦国亡魏之心历来有之。点睛: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如本题“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可知,秦贪婪凶狠,不讲德义,不可信任。参考译文:魏王因为秦国曾经援救的缘故,想要亲近秦国,攻伐韩国,以便收回原来的土地。信陵君无忌对魏王说:秦人和狄戎的习俗相同,有像虎狼一样的心肠,贪婪凶狠,好利而不讲信用,不懂得礼义德行。如果有利,连亲戚兄弟也不顾,好像禽兽一样,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他们不曾做过施厚恩、积大德的事情。所以太后本是秦王的母亲,却由于忧愁而死去;穰侯是秦王的舅父,功劳没有谁比他大的,可是(秦王)最终驱逐了他。这个人对亲戚尚且如此,何况对仇敌之国呢?如今大王与秦国共同攻伐韩国就会更加接近秦国的祸害,臣特别感到疑惑不解。大王不懂此理就是不明智,君臣没有人把这个道理奏呈给您使您听闻就是不忠诚。如今韩国靠一个女人辅佐一个幼弱的君主,国内有大乱,外边要与强大的秦魏军队交战,大王以为它还会不亡吗?韩国灭亡后,秦国将要占有原来郑国的土地,与大梁相邻,大王以为能安宁吗?大王想得到原来的土地,如今却要倚仗和强秦的亲近,大王以为这会有利吗?秦国不是一个安分的国家,韩国灭亡后必将另起事端,另起事端必定要趋向容易的和有利的目标,趋向容易的和有利的目标必定不去找楚国和赵国。这是为什么呢?如果越大山跨黄河,穿过韩国的上党去进攻强大的赵国,这是重复阏与那一仗的失败,秦国一定不会这样的。如果取道河内,背向邺城和朝歌,横渡漳水、滏水,与赵军在邯郸郊外决战,这就是知伯那样的灾祸,秦国又不敢这样做。进攻楚国,要取道涉谷,行军三千里,去攻打冥阨关塞,走的路太远,攻打的地方太难,秦国也不会这样做的。如果取道河外,背向大梁,右边是上蔡、召陵,与楚军在陈城郊外决战,秦国又不敢。所以说秦国一定不会进攻楚国和赵国,更不会进攻卫国和齐国了。韩国灭亡之后,秦国出兵的时候,除去魏国就没有可进攻的了。秦国据有郑国故地,得到垣雍城,决开荧泽,水淹大梁,大梁必定失陷。从前,秦国在河西晋国故地,离大梁有千里之远,有黄河及高山阻挡,有周与韩把它隔开。自从林乡一战到现在,秦国七次进攻魏国,五次攻入囿中,边境城邑都被攻陷,文台被毁,垂都被烧,林木被砍伐,麋鹿被猎尽,国都接着被围。秦军又长驱直入大梁以北,东边打到陶、卫两城的郊外,北边打到平监。丧失给秦国的,有山南山北,河外河内,几十个大县,几百个名都。秦国还在河西晋国故地,离大梁一千里的时候,祸患就已经如此了,又何况让秦国灭了韩国,据有郑国故地,没有黄河大山阻拦它,没有周和韩隔开它,离大梁只有一百里,大祸必定会由此开始。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面是实验中学05届学生为毕业十周年聚会写给老师的邀请函。其中有四处错误或不得体,请指出并加以修改。敬爱的李老师:您好!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间我们离开母校已经有十年了。十年前,我们60个莘莘学子在您的谆谆教导下奋力拼搏,成功圆梦;十年后,老师的深恩我们依然铭记于心。敬爱的老师,我们都想再次倾听您那语重心长的教诲。我们决定于2015年10月17日(周六)上午10点在友谊酒店举办实验中学05届学生毕业十周年聚会。我们鼎力邀请您和各位老师参加,共叙师生情谊。我们热切地期盼着您的惠顾。祝老师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实验中学05届学生聚会筹委会2015年10月12日参考答案:①“莘莘学子”改为“学子”;②“倾听”改为“聆听”;③“鼎力”改为“诚挚”;④“惠顾”改为“光临”。【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莘莘学子:众多的学生。表示复数,不能用“60个”来修饰,应把“莘莘学子”改为“学子”。倾听:细心地听取(多用于上对下)。语境中说的是学生听老师的教诲,应把“倾听”改为“聆听”。鼎力:敬辞,大力(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时)。此处用错了对象,不应用于学生邀请老师。应把“鼎力”改为“诚挚”。惠顾:惠临(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此处说的是老师的到来,使用对象错误,应把“惠顾”改为“光临”。【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