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2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1页
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2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2页
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2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3页
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2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4页
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2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2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21届高三其次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金庸小说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雄伟的"文化中国",从而赢得了不同政治立场、不同价值观念的大多数读者的宠爱。这是金庸小说的打算性魅力。

金庸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现是在两个向度上同时进行的。一个是从大处着眼,展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综合性、融会性;再一个是从小处入手,展现中华文化的奇异性、精致性和艺术性。从大的方面来说,金庸小说涉及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等中国文化思想层面,组成了一部"三教九流"众声喧哗的文化交响乐。同时,他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描写了中国东西南北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神采各异的文化风貌,并且写出了不同朝代、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起伏演化,从而构成了一幅动态的、立体的中国文化长篇画卷。

在金庸的前期作品中,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明显占据显要的甚至主导的地位:《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都对仆人公为民请命、为民锄奸的正义行为持欣赏笔调,《射雕英雄传》更是把郭靖所代表的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儒墨精神褒扬到了极致。在金庸的中期作品中,道家思想、游仙思想开头令人注目:《神雕侠侣》可以看作从前期进入中期的一座分水岭,这部作品既有郭靖掷地有声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之举,又有杨过蔑视宗法礼教、为个人爱情不惜与整个武林为敌之举以及做出独剑漂游四方之行。在金庸的后期作品中,佛家思想的气息愈来愈浓,在《连城诀》和《侠客行》中,是非善恶已经开头变得扑朔迷离、标准难立,狄云和石破天毕竟应当如何做人,可以说自始至终也没有找到答案。

金庸的作品涉及几乎全部的中国文化分区,从《雪山飞狐》中的雪山极顶到《天龙八部》中的苍山洱海,从《书剑恩仇录》中的新疆雪莲到《笑傲江湖》中的福建山歌常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金庸不仅描绘出了各地不同的景物、风俗,更写出了各地文化本质上的区分,使读者鲜亮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板块构成"。例如郭靖成长于蒙古大漠,黄蓉成长于东南海岛,萧峰成长于中原武林,韦小宝成长于扬州妓院这些人物身上的共性都与他们的"水土"密不行分。

金庸笔下的中国文化,在时间轴上也是富有变化的。同是儒家思想,在金庸笔下,宋朝时显得博大刚健,如郭靖与萧峰成为金庸小说中最高大的英雄;到了宋朝以后,则显得气象衰弱、难克重任;到了明末清初,儒家文化更显得酸腐可笑、百无一用,《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自负文武双全,结果一事无成。金庸在表现中国文化时,并非一味弘扬,而是带有鲜亮的批判。

金庸小说中这些"大文化"的呈现是建立在详细描摹的基础之上的。例如在《天龙八部》中,金庸就通过对一个不知名的灰衣老僧的描写,充分呈现了他对"大文化"超群的驾驭力量。灰衣老僧轻而易举地制服了全部的超一流高手,他在给天下英雄论述佛法与武功的关系时说,练武功本是为了提高佛法境界,然而佛法境界达到很高时,却又不屑于练武功了。这种对"大文化"的了解,让金庸在写作时挥洒自如。

上世纪50-70年月的文学作品,出于"五四"新文学的美学惯性以及重写历史和歌颂新中国的需要,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否定多而确定少,竭力给读者造成一种"开天辟地"的新气象。这样的国民文学使读者心理长期处于比较紧急的状态,相比之下,金庸小说所建立的民族国家形象,则从容、厚重,更具长期的稳定性。

(摘编自孔庆东《金庸与国民文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庸笔下的作品几乎涵盖了中国各个文化分区,读者阅读他的小说时,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

B.文章用"一部众声喧哗的文化交响乐"说明金庸的作品思想意蕴丰富,形象地展现了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风貌。

C.《神雕侠侣》中既有郭靖的侠肝义胆,也有杨过的蔑视礼法,由此可看出金庸的思想从早期的儒家已经转变为道家。

D.金庸小说广受读者的欢迎,与他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雄伟的"文化中国"有关。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天龙八部》中灰衣老僧的大事为例,旨在证明金庸对佛家文化讨论之深。

B.文章用详细的作品来论证观点,劝说力强,也加深了读者对金庸作品思想的理解。

C.文章先总述金庸小说取得的成就,然后从多个维度分别进行阐述,论证结构清楚。

D.文章提及儒家思想在金庸的作品中是富有变化的,体现了金庸对文化的批判意识。

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狄云和石破天对于如何做人的怀疑体现了金庸后期的作品常有很浓重的佛家思想,呈现了金庸小说虚无与消极的一面。

B.金庸在他的作品中对儒家文化的呈现从博大刚健到气象衰弱,体现了金庸对儒家文化的态度由认同到否定的心理变化。

C.金庸小说中很多人物的共性与他们的"水土"亲密相关,说明成长环境的文化差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D."五四"时期新文学所推崇的美学惯性,导致50-70年月的文学作品让读者处于紧急的状态。

(二)有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米兰花香

于明丽

老吴坐在火车上,看着窗外的树,和远处已经返青的大地,总是觉得火车开得忒慢了些。他忍了几忍,还是没忍住,叫来乘务员道,"丫头,你能不能跟你们司机师傅说一声,让他开快些?"

乘务员一脸模式化的笑容,说:"大爷,火车已经很快了,您感受不到吗?"

邻座一个和老吴相熟些的人打趣道,"老爷子,您以为火车是火箭呢?一刺眼就到家了。不要土包啦,火车不比你家的牛车快?"

老吴原来就语迟,被邻座抢白一顿,不再言语,局促地正了正身体,将一个小包紧紧搂在怀里。

火车停到火车站,老吴和相熟的人匆忙道了别,便赶忙走出站台。回家要去长途客运站坐大巴车,但老吴已经在火车上想好了,下火车就打出租车回家,多少钱也得打。离家不过是一个星期的光景,可老吴觉得像是过了一辈子。

老吴钻进出租车,司机从后视镜里看了老吴一眼,问:"您去哪?"

"于家庄。"

"于家庄?"司机重复了一遍。

"对,于家庄,盐山乡于家庄。"

"老爷子",司机一只手搭在方向盘上,回过头来着他说,"您知道从火车站到于家庄得多少钱?"

"我没和你谈钱,你快点送我回家,多少钱我都给你!"

司机摇着头笑了,却也不好再说什么,转过身子,车子稳稳地滑出站前停车场,沿着不远处的高速大路,向于家庄驶去。

老吴下了出租车,已是黄昏时分,他惶急地走进院子,晚春的暖风穿堂而过,带来屋里米兰花扑鼻的香气,几天来,旅途劳顿的疲乏好像都溶化在充满的花香里了。

"米兰!"老吴叫道,声音里有不易觉察的颤音。

一张俊美的少女的脸从窗里闪过。随后,穿着红色运动服,扎着马尾辩的素素从屋里奔出来。

素素感动地喊:"吴爷爷,您回来啦!"

"嗯嗯,素素在呐。"老吴欣慰地看着这个孩子,唯一的儿子吴天参军后留在部队,家里多亏着她和一帮年轻人照看。他一边应着素素的问候,一边三步并作两步跨进屋子。

"他娘,我回来了。"

屋里被叫作米兰的女人歪靠在枕头上,气息微弱,如一盏将熄的烛火,却在老吴进门的瞬间拼尽全力爆出一星火花,她睁开眼睛看着老吴,想说什么却好像酝酿不出合适的气力。老吴看懂了她的心思,忙道:"看到了,都看到了。"

老吴的话让女人闭上了眼睛,眼角有几颗泪珠重重地滚落下来,落在女人散在枕边的白发上。

"莫哭莫哭!"老吴赶忙劝慰道,"我把你养的那盆米兰按你的意思栽到了他的墓旁。你不晓得,那盆花开得多香,扫墓的人都说,还没到墓地就闻到花香了。还有,你让我说的话,我也都对他说了。"

女人还是哭出了声,虽然声音微弱,但这丝丝缕缕的哭声更让人觉得伤心。

"哎呀,你看你,还病着,哭啥哩?你看我给你带啥回来了。"老吴当心翼翼从小包里拎出一个黄绸布口袋,女人认得,这是老吴走之前她亲自缝制的,虽说她连捏针的力气都快没有了,但她还是拒绝了素素要替她缝袋子的恳求,花了几个时辰,一针一线,缝好了这个袋子,甚至有意在针脚里压进一根自己的白发。

老吴将装得满满的袋子递给她,不消说,她就知道袋子里装的是啥,她紧紧地将布袋搂在怀里,枯瘦的前胸猛烈地起伏着。

站在一边的素素知道,吴奶奶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了。

老吴回家一个星期后,米兰去世了。

掩埋米兰的时候,老吴严肃其事地把黄绸布袋拿来,大家观察,老吴从黄绸布口袋里倒出一抔黄土,将黄土覆在米兰的棺盖上。

回来参与母亲葬礼的吴天,从志愿者素素那里知道,那抔黄土是钟国英坟冢上的,是父亲为钟国英扫墓时带回来的。

钟国英是米兰以前的爱人,于1952年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火车上在被人抢白后,老吴"将一个小包紧紧搂在怀里",可看出他对包里抗美援朝烈士钟国英坟冢上的一抔黄土的珍视。

B."歪靠在枕头上""眼角有几颗泪珠重重地滚落下来"两处描写,和"如一盏将熄的烛火"这一比方句,形象地表现了米兰的虚弱。

C."米兰!老吴叫道,声音里有不易觉察的颤音"一句运用了细节描写,"不易觉察的颤音"体现了老吴的感伤和对米兰的悲悯。

D.小说最终一段点出了钟国英的身份,与前文的相关内容照应,让人了解了大事的缘由,使小说情节合情合理,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8.小说首段在全文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6分)

9.小说标题"米兰花香"有哪些含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裴仁基,字德本,河东人也。仁基少骁武,便弓马。平陈之役,以亲卫从征,先登陷阵,拜仪同,赐物千段。以本官领汉王谅府亲信。谅反,仁基苦谏见囚。谅败,超拜护军。后改授武贲郎将,从将军李景讨叛蛮向思多于黔安,以功进银青光禄大夫。击破吐谷浑,加授金紫光禄大夫。斩获寇掠靺鞨,拜左光禄大夫。从征高丽,进位光禄大夫。

李密据洛口,帝令仁基为河南道讨捕大使,据武牢拒密。仁基见强寇在前,士卒劳弊,所得军资,即用分赏。监军御史萧怀静止之,众咸怒怀静。怀静又阴持仁基长短,欲有奏劾。仁基惧,杀怀静,以其众归密。密以为河东郡公。其子行俨,骁勇善战。密复以为绛郡公,甚相委昵。

王世充以东都食尽,悉众诣偃师,求决战。密与诸将计。仁基曰: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世充却还,我且按甲。世充重出,我又逼之。如此,则我有余力,彼劳奔命。兵法所谓彼出我归,彼归我出,数战以疲之,多方以误之者也。密曰:公知其一,不知其二。东都兵马有三不行当:器械精一也,决计而来二也,食尽求斗三也。我按兵蓄力以观其弊,彼求斗不得,欲走无路。不过十日,世充之首可悬于麾下。单雄信等诸将轻世充,皆请战。仁基苦争不得。密难违诸将言,战遂大败。仁基为世充所虏。世充以仁基父子并骁勇,深礼之,以兄女妻行俨。及僭尊号,署仁基为礼部尚书,行俨为左辅大将军。行俨每战,所当皆披靡,号万人敌。世充惮其威名,颇加猜防。仁基知之,甚不自安,遂与世充所署尚书左丞宇文儒童、尚食直长陈谦、秘书丞崔德本等谋。令陈谦于上食之际,持匕首劫世充,行俨以兵应之。事定,然后辅越王侗。事临发,将军张童儿告之,俱为世充所杀。

(节选自《北史卷三十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

B.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

C.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

D.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禄大夫,汉武帝时置,掌顾问应对,皆为加官及褒赠之官,加金章紫绶者,称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称银青光禄大夫。唐、宋以后用作散官文阶之号。

B.御史,中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自秦朝开头,御史特地为监察性质的官职,始终连续到清朝。

C.僭尊号,即继承皇帝封号,文中指的是王世充即位为皇帝。

D.丞,秦汉以后用作官名,一般是各级长官的副职,如大理寺丞、府丞、县丞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裴仁基年青时就骁勇骑马射箭,在平定南陈的时候,冲锋在前,初立功绩。后来成了汉王杨谅的亲信,杨谅谋反,他苦威猛,擅长劝不听,反被囚禁。

B.李密造反,皇帝命裴仁基讨伐,后因人陷害,他投降李密,得到李密的重用。

C.王世充由于东都洛阳粮食不足,寻求与李密决战,裴仁基献疲敌之计,李密因可怕不出,裴仁基乐观请战,最终兵败被俘,又投降了王世充。

D.裴仁基一生骁勇善战,有谋略,但始终遇主不明,自己也对人不忠,反反复复,最终事败被杀,令人叹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怀静又阴持仁基长短,欲有奏劾。仁基惧,杀怀静,以其众归密。

(2)世充以仁基父子并骁勇,深礼之,以兄女妻行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解:储光羲:王维友人,与王维同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要欲:似乎。(3)方将:将要,刚要。(4)了自:已经明白。(5)空复情:自作多情。

14.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二两句写诗人清早就已打开层层的屋门,坐立担心地盼着友人,竖耳倾听有没有车子到来的声音。"起坐"一词特别生动传神,写出了对友人到来的渴望。

B.三四两句写诗人坐立不宁,在无比期盼的等待中听到友人身上佩戴的玉石撞击的悦耳之声,于是快步出门,迎接友人,可见诗人心情之欣喜。

C.五六两句写景,晚钟从皇家宫苑传来,稀疏的春雨刚刚洒过京城,可以想象随着时间的消逝,夜幕降落,诗人的心情也变得阴郁,愁绪不断滋长。

D.七八两句写诗人最终明白了,友人不会来了。"临堂空复情",表达出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失落。尾联十字,如一声长叹,虽明知友人不来,而期盼之情仍萦绕于怀,经久不去。

15.请简要分析本诗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发感情。(6分)

(三)16.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l)杜甫在《望岳》中以光的明暗对比来衬托泰山高大宏伟的一联是"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描写大鹏从北海起飞、拍击水面、飞上青天、到达南海的雄奇景象的两句是","。

(3)《师说》里揭示士大夫们由于地位官职凹凸而耻于从师学习的这一心理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7-19小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也许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始终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见"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自然 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掌握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剧烈的共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猛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尽显其书法共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支配中每每可见,而且诗的内容中也鲜亮可感;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悲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行云流水信马由缰相得益彰悠闲得意

B.行云流水信手拈来浑然天成悠闲得意

C.天衣无缝信手拈来相得益彰泰然自若

D.天衣无缝信马由缰浑然天成泰然自若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镇静

B.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镇静,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镇静

D.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镇静,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支配中每每可见,而且在内容中也鲜亮可感

B.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亮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支配中也每每可见

C.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支配中每每可见,而且内容中也鲜亮可感

D.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亮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支配中也每每可见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规律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5分)

比利时科学家的讨论团队借助试验数据与力学模型,对变色龙舌垫处分泌的黏液的黏性进行了分析,发觉变色龙舌头上黏液的黏合性能足以在没有其他因素的状况下起效。依据黏性的测量数据,讨论者建立了一个模型用以描述。讨论者发觉,这种机制能够很好地。他们总结说,由于变色龙,以及其舌头与猎物之间有较大的接触面积,足以让其捕食猎物。

21.依照下面的示例,以"诗"为话题,仿写两句话,要求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示例:

送别诗是十里亭前的一位挚友,绿柳、孤舟,依恋、伤感,让人留恋又无奈。

(1)

(2)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列材料,依据要求写作。(60分)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天使,同时又有一个魔鬼伴随。我们时常会被别人甚至一个暖和的眼神感动得热泪盈眶,也会由于他人一句无心的话语怀恨在心。是非善恶看似分明,然而自处其中,却身不由已,甚难看清。你有你的推断,我有我的坚持,看似简洁,世上纷争,就此产生。纷纷扰扰,清一颗慧心,明一双慧眼,去把它辨别。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答案

1.D(3分)A项,以偏概全,原文是说"常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B项,"形象地展现了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风貌"错,"交响乐"的指向是文化思想层面;C项,"思想从早期的儒家已经转变为道家"错,原文只是认为"《神雕侠侣》可以看做从前期进入中期的一座分水岭";故选D。

2.A(3分)A项,"旨在证明金庸对佛家文化讨论之深"错误。灰衣老僧的大事意在证明金庸小说中这些"大文化"的呈现是建立在详细描摹的基础之上的。故选A。

3.C(3分)A项,"虚无与消极"推断不合理;B项,"否定"不正确,而是分析与批判的一面;D项,因果关系不成立,且条件不充分。故选C。

4.C(3分)曲解文意。原文的信息范围在材料四,"有超过70%的高校生受访者表示,假如有可能,想重新选择一次专业"一句中,说的是接受采访的高校生中的70%,并不代表70%的高校生想重新选择专业,这里消失了概念外延范围扩大的问题。故选C。

5.D(3分)A项,曲解文意。信息范围在材料一中"高中生生涯教育包括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是同学在适当时期尽力规划个人将来生涯进展的历程"一句中,该句子并未明确适当时期是"高三班级"。B项,曲解文意。从材料二看,"班级、学校性质、学业成果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变量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进展有着显著的影响",但与"学业成果优异、名校毕业、家庭环境良好同学职业规划力量强于一般同学"结论并无必定的因果联系。C项,过于肯定。信息范围在材料四张慧英副所长的话中,他的这个言论是在"新高考"的背景下谈中同学的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并不是说"只要就"。故选D。

6.(6分,答对三点给6分)

能关心同学了解自身力量、性格、爱好共性等,全面的评估自己,客观进行生涯选择,规划好将来的人生,稳妥进行人生管理,降低人生的不利影响。

能关心同学找到爱好和力量的契合点,建立自己和职业生涯的联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意义感。

能关心同学从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社会适应力量等方面进行更好地自我认知。

能关心同学更早的思索人生,强化同学的学习目标,促进同学的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7.B(3分)

8.(6分)情节:表现了老吴内心的急迫之情,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爱好。

人物:以老吴内心的急迫之情表现了他对祭拜烈士的热心和对妻子的担忧、悲悯。

老吴的话语让人莞尔,有一种喜剧感,与后文的庄重、沉重形成反差,产生较好的艺术效果。

9.(共6分,答对三点给6分)

"米兰花香"表面指院中米兰花的香气,它给人带来了香气;

"米兰花香"象征着抗美援朝烈士钟国英宏大的献身精神;

"米兰花香"象征着米兰的品质及其对钟国英肤浅的爱与思念;

"米兰花香"象征着人们对烈士的崇敬缅怀之意。

10.D(3分)

王世充全部精锐部队都带来了,洛阳必定空虚,可以分派军队守住各重要通道,让他无法东进,我们再选择三万精兵,沿黄河西进,以靠近洛阳。

11.C(3分)(僭:超越身份,越分窃据上位,冒用在上者的名分行事,不合礼法,贬义)

12.C(3分)(乐观请战的是单雄信等。)

13.(共10分,每句5分)

(1)萧怀静又暗地里把握裴仁基的过失,想要上奏弹劾他。裴仁基心里可怕,于是杀死萧情那个球,带领部下投靠了李密。(记分点:阴,暗地里;持,把握,持有;长短,偏义复词,偏短,缺点,过失;以,率领;句意各1分)

(2)王世充由于裴仁基父子都骁勇善战,对他们父子都特别敬重,并且把侄女嫁给了裴行俨。(以,由于;并,都;深,特别;礼,敬重;妻,嫁给各1分)

14.B(3分)

15.(6分)

细节描写,"起坐"写出对友人到来的期盼之情以景衬情,以晚钟、疏雨衬托此时诗人的心情的沉郁直抒胸臆,尾联用"不相顾"、"空复情"表达友人不来的怅惘。心理描写(幻觉),颔联写诗人在等待中以至于消失了幻觉,充分体现出其急迫诗人由"朝"及"晚",始终在等待友人的到来,通过时间的消逝来写诗人一往情深(答3点,每点2分,手法和感情各1分)

16.(6分,每空1分)(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7.B【解析】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唱歌等自然流畅。天衣无缝:比方诗文等没有马脚。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索。信马由缰:比方漫无目的地闲逛或随便走动。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善自然。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相互协作,双方的力量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悠闲得意:形容自由悠闲、心情舒服。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状况下镇静镇静、不慌不乱。

18.D【解析】从规律关系上看,应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因此"才表因果。从上下文规律意脉贯穿上看,先言"端整镇静",后表"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19.D【解析】语序不当。"内容鲜亮可感"是"浓烈的情感抒发"的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应放在前面。成分残缺,缺介词"在",应当是"在诗的内容中"。

20.(5分)

变色龙舌头用高黏性捕获猎物的机制

解释变色龙的捕食力量

唾液的高黏性(第、句各2分,第句1分)

21.(6分,每句各3分)

(1)思乡诗是月夜楼头的位游子,乡音、故园,温馨、遥远,让人惆怅又凄婉。

(2)怀古诗是古城墙下的一位老者,颓墙、老树,萧索、荒芜,让人叹惋又感怀。

22.(60分)略

文言文翻译:

裴仁基字德本,河东人。仁基年少时就很骁勇,擅长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