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章血液课件_第1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章血液课件_第2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章血液课件_第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章血液课件_第4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章血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血液学习目标1、掌握血浆渗透压的概念、组成和生理意义。2、熟悉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和生理功能。3、熟悉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和功能。4、熟悉血液凝固的概念和基本过程。5、熟悉ABO血型的分型、依据和输血的原则。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血液的功能:运输物质,调节酸碱平衡,防御和保护功能。血液检验在医学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血细胞比容可反应全血中血细胞主要是红细胞的相对值,如贫血患者可能会减小,而严重脱水患者则会增大。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一)颜色:血液呈红色。临床作某些血液成分检验时,要求空腹采血。(二)比重:全血比重为1.050~1.060,其大小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及血浆蛋白含量。(三)粘滞性:液体粘滞性是由于其内部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所引起的。(四)酸碱度: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7.35~7.45。若血浆pH值低于6.9或高于7.8时,将危及生命。(五)血浆渗透压1、渗透现象和渗透压渗透现象是指被半透膜隔开的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水分子从低浓度溶液通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中扩散的现象。渗透现象发生的动力是渗透压。渗透压是指溶液中的溶质颗粒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2、血浆渗透压的正常值和组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血浆的溶质颗粒数成正比,而与溶质颗粒的种类、化学性质和大小无关,其正常值为708.9kPa。血浆渗透压由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组成。等渗溶液,如0.9%NaCI(又称生理盐水)和5%葡萄糖溶液等。高渗溶液低渗溶液第二节

血细胞

一、红细胞(一)红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正常成熟的红细胞无核,呈双凹圆盘形。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正常成年男性平均约为5.0×1012/L;女性约为4.2×1012/L。红细胞中含有丰富的血红蛋白,成年男性约为120g/L~160g/L;女性约为110g/L~150g/L。临床上将外周血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值及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或其中一项明显低于正常称为贫血。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输02和C02,并能缓冲血液酸碱度的变化。(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渗透脆性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渗透脆性越大,表示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抵抗力越小,越容易发生溶血。一般来说新生的红细胞渗透脆性较小,衰老的红细胞渗透脆性较大。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红细胞的生成

(1)前提条件:红骨髓造血功能正常是红细胞生成的前提。当骨髓受到某些药物(抗癌药、氯霉素等)、射线等理化因素的作用时,其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出现全血细胞减少,称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2)生成原料:铁和蛋白质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铁需求量增大、摄人不足、吸收利用障碍和长期慢性失血等,会导致机体缺铁,从而使血红蛋白减少,引起临床上常见的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3)成熟因子:在红细胞分裂和成熟过程中,需要叶酸和维生素B12参与。当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时,红细胞分裂延缓甚至发育停滞,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红细胞生成主要受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雄激素调节。(1)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在肾合成。当机体缺02时,该激素释放增加,刺激红骨髓,使红细胞生成增多。(2)雄激素:既能直接刺激骨髓造血,又能促进肾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使红细胞生成增多。因此青春期后男性红细胞多于女性。二、白细胞(一)白细胞形态、数量和分类正常成人白细胞总数为(4.0~10.0)×109/L,新生儿白细胞可达(12.0~20.0)×109/L。饭后、运动、妊娠分娩及月经期等均可使白细胞增多。

白细胞分类计数及主要生理功能

分类百分比(%)主要生理功能中性粒细胞50~70吞噬细菌,尤其是入侵的化脓性细菌嗜碱性粒细胞0~1与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共同参与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1~4限制过敏反应,参与蠕虫免疫淋巴细胞20~40参与特异性免疫单核细胞2~8吞噬病原微生物及衰老细胞;识别杀伤肿瘤细胞三、血小板(一)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血小板是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细胞质碎片,体积小,无细胞核。正常成人血小板数为(100~300)×109/L。剧烈运动、妊娠、较大损伤后可使血小板增多;妇女月经期血小板减少。当血小板少于50×109/L时,称血小板过少,人体可出现异常出血倾向。当血小板多于1000×109/L时,称血小板过多,则易发生血栓。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简称凝血。血液凝固后,血凝块逐渐回缩,析出的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清。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一)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共有12种。编号中文名称编号中文名称因子Ⅰ纤维蛋白原因子Ⅷ抗血友病因子因子Ⅱ凝血酶原因子Ⅸ血浆凝血激酶因子Ⅲ组织因子因子Ⅹ斯图亚特因子因子ⅣCa2+

因子Ⅺ血浆凝血激酶前质因子Ⅴ前加速素因子Ⅻ接触因子因子Ⅶ前转变素因子ⅩⅢ纤维蛋白稳定因子凝血过程是一系列复杂的酶促连锁反应,一旦触发,凝血因子的相继激活就如“瀑布”样迅速进行,直到血液凝固。(三)抗凝系统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完整,血液不会发生凝血,即使有损伤发生时,血液凝固也仅限于受损血管的局部,并不延及未损部位,全身血液循环不会受到影响,原因在于血液中存在抗凝物质。血液中的抗凝物质主要有抗凝血酶Ⅲ和肝素。二、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纤溶过程大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纤溶酶原的激活,第二阶段为纤维蛋白的溶解。(一)纤溶酶原的激活能使纤溶酶原激活的物质统称为纤溶酶原激活物,主要有以下几类:①由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血管激活物。②组织损伤时释放的组织激活物。③依赖于因子Ⅻa的激活物。(二)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溶解纤溶酶可将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分解为许多可溶性的小肽,总称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三)纤溶抑制物血浆中存在许多对抗纤维蛋白溶解的物质,统称为纤溶抑制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抗活化素,能够抑制纤溶酶原的激活。另一类是抗纤溶酶,能与纤溶酶结合成复合物并使其失活。正常情况下,机体的凝血与纤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既保证出血时能有效止血,又能适时疏通血管,维持血流的正常运行。第四节血型与输血

正常成人血量占体重7%--8%。足够的血量是维持动脉血压稳定、保证组织器官血液供应的必要条件。若急性失血达一定数量(如30%以上),可能危及生命,应立即输血抢救。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血型是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这些抗原是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我”与“异己”的标志。一般所说的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若将血型不同的两个人的血液滴加在玻片上并使之混合,则红细胞可凝集成一簇簇不规则细胞团,这个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当给人体输入血型不相容的血液时,在血管内发生红细胞凝集和溶血,可危及生命。二、红细胞血型2002年国际输血协会(1SBT)血型命名委员会确认红细胞血型系统有25个,其中与临床关系最密切的血型系统是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一)ABO血型系统ABO血型系统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A凝集原和B凝集原的有无和种类分为四型。ABO血型中的凝集原与凝集素血凝集原凝集素型A凝集原B凝集原抗A凝集素抗B凝集素A型有无无有B型无有有无AB型有有无无O型无无有有ABO血型系统还有多种亚型,其中与临床关系密切的主要是A型中的A1和A2亚型,同样AB型血型中也有A1B和A2B两种亚型。ABO亚型的存在可能引起血型误判,因此在输血时应特别注意亚型的存在。

(二)Rh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是继ABO血型系统之后被发现的又一个红细胞血型系统。该血型系统红细胞膜上已发现有40多种抗原,与临床关系密切的有D、E、C、c、e五种抗原,其中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凡红细胞膜上含有D抗原者称为Rh阳性,无D抗原者称为Rh阴性。Rh血型系统的特点是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但Rh阴性者经D抗原刺激后可产生抗D抗体。意义:1、当Rh阴性者第一次接受Rh阳性者的血液,不会发生凝集反应,但Rh阴性者经输血后会产生抗D抗体。若再次接受Rh阳性者的血液,就可发生红细胞的凝集反应而溶血。2、若Rh阴性的母亲怀有Rh阳性的胎儿,在分娩时胎儿的红细胞或D抗原可以进入母体,母体经刺激后产生抗D抗体。若再次孕育Rh阳性胎儿,母体内的抗D抗体就会通过胎盘与胎儿红细胞膜上的D抗原发生凝集反应,引起胎儿死亡或新生儿溶血。因此,对Rh阴性者的输血及多次妊娠的妇女应特别重视。三、白细胞血型与血小板血型白细胞和血小板除了也存在一些与红细胞相同的血型抗原外,还有它他们自己特有的血型抗原。白细胞上最强的同种抗原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类血小板表面也有一些特异的血小板抗原系统,如PI、ZW、KO等。四、输血原则输血是治疗某些疾病、抢救失血伤员和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为了安全和有效的输血,必须遵守输血原则,输血的根本原则就是要避免发生凝集反应,首选同型输血。由于血液中存在多种血型系统,即使是ABO血型系统,也存在着多个亚型,为避免亚型之间发生凝集反应,即便同型输血,也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试验分为主侧与次侧:主侧试验,即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相混合;次侧试验,即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相混合。配血结果有三种。(1)配血不合:若主侧出现凝集反应为配血不合,绝对不能进行输血。(2)配血相合:主侧、次侧均不凝集为配血相合,可以进行输血。只有输同型血才会配血相合。(3)配血基本相合:若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为配血基本相合,见于异型输血,只在紧急情况下,进行少量输血(一次不超过300ml),输血速度不宜过快,并应密切注意观察。以往曾把O型血的人称为“万能供血者”,AB型血的人称为“万能受血者”,这种说法是不足取的。因为O型血的红细胞上虽然没有A和B抗原,不会被受血者的血浆凝集,但其血浆中的抗A抗体和抗B抗体能与其他血型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同理,AB血型的人A和B抗原可能和献血者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本章小结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作为人体内环境中最活跃的液体组织,在循环过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