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修订版五年级上简析课件_第1页
小学《科学》修订版五年级上简析课件_第2页
小学《科学》修订版五年级上简析课件_第3页
小学《科学》修订版五年级上简析课件_第4页
小学《科学》修订版五年级上简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科学》修订版五年级上简析本册教材主要内容

一、生物与环境二、光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四、运动和力四个单元,共32课,分属“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和宇宙”三个部分。

本册内容的修订——本册科学探究的特点1、探究的时间延长:如观察生态瓶;

2、探究的过程更完整更深入:如安排《种子发芽实验(一)》《种子发芽实验(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三课来完成对种子发芽和生长的研究。

3、强调探究的科学过程:加强记录图表的运用,突出证据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一)2、种子发芽实验(二)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4、蚯蚓的选择5、食物链和食物网6、做一个生态瓶7、改变生态瓶8、维护生态平衡本单元在生命世界部分中的地位

从研究生物体本身发展到研究生物体与环境的关系植物的生长动物动物的生命周期生物的多样性新的生命植物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1、生物与非生物

一种生物阳光水空气土壤温度……

依赖与影响生物需要环境——

生物适应环境——

生物改变环境——

环境改变生物——

人类保护环境——本单元作了哪些修订

对较重复的内容进行了选择组合。如删去了“建立栖息地”,保留了“做一个生态瓶”等。有的内容放到生物多样性单元,使本单元结构更清晰。选取了经典的研究“生物与环境”的活动“蚯蚓对环境的选择”。使探究活动便于操作,有利观察。注重对实验证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利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单元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课):实验研究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植物与非生物环境;动物与非生物环境第二部分(5—7课):实验研究生态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8课):扩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做一个生态瓶瓶中生物相互关系改变生态瓶改变生态瓶平衡的结果维护生态平衡自然界生态平衡破坏分析生物群落相互依存一个条件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的意义单元内部结构(2)1--3课植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1、种子发芽实验(一)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写出实验计划实施计划观察记录种子发芽过程(课后)

……2、种子发芽实验(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得出结论并与先前猜测比较交流实验信息,得出绿豆发芽需要的条件种绿豆苗种子发芽活动的能力培养价值1、经历一个较细致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分析数据—解释交流

2、激发主体意识,自主完成部分科学探究过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实验。

3、学习只改变一个变量的对比实验,明白对比实验的作用。

4、学习如何分析实验数据,如何利用实验数据进行解释。明白实验数据的作用。P4做种子发芽实验“往一个纸巾上滴水”——达到纸巾浸湿,但不积水的程度。对比温度的实验用“常温”(25ºC左右)与“低温”(10ºC以下)对比。注意调配各小组实验的内容,可设置“教室里的种子发芽实验”。种子发芽的条件:空气、水、温度。

播种四天后的种子比较缺水低温强光背阴黑暗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需要阳光吗对水分的需求植物适应环境实验————实验————观察引导认识植物生长与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的不同。植物的生长需要的条件是:

光温度水肥料空气

土壤发展认识——通过“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实验”(根的向水性)体会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P8做豆芽生长实验,注意水分的区分度——第5课食物链和食物网1、谁吃谁通过实例建立起食物链的概念。分析认识生产者、消费者,认识一般食物链的起点和终点。再认识一些食物链的例子。

注意食物链的写法和读法—P12“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2、水田的食物网一条一条找出可能存在的食物链,逐渐显现出一个网状的食物关系。注意食物网的画法,箭头不重复。6—7课制作和研究生态瓶6课:认识池塘群落(生态群落)——生态瓶模拟设计生态瓶——制作生态瓶7课:改变正常的生态瓶:

1)减少生态瓶中的水量;

2)增加生态瓶中生物的多少(动物、植物)现象?原因?6、7课教学建议:重视做生态瓶的准备工作:讨论建造方案要详细,为操作做准备,严格按照制定的方案进行操作。注意持续的观察活动,收集实验证据。水少了生态瓶发生了什么变化?植物多了生态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动物多了生态瓶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求人人参与、个个记录。教师要经常过问及时鼓励。二单元光

1、光和影2、阳光下的影子3、光是怎样传播的4、光的反射5、光与热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单元内容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4课)研究光的传播特点第1课《光和影》第2课《阳光下的影子》从最常见的影子的产生和特点来感知光直线传播的规律。第3课《光是怎样传播的》推测和验证光直线传播的特点,然后去解释影子的成因。第4课《光的反射》认识光的反射,并知道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1、光和影

注意:只改变光源的方向和位置(照射的角度),不改变光源离物体的远近;直射时如果看不见影子,把物体稍微提起来一点,这时影子最短。1、影子的方向、长短和形状与光源的方向和位置有关系。1、光和影了解光源,认识影子。2、影子的大小和物体离光源的距离有关。3、影子的形状和物体被照射面的形状有关系。12然后换用其它物体,影子会更加生动有趣。2、阳光下的影子

观察并分析阳光下物影变化规律。本课安排两课时教学,第1课时指导观察和进行观察;第2课时整理观测数据、交流讨论、发现规律。制作“日影观测仪”,记录影子的方向和长短。记录时间要考虑方便记录。把影长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再做成时间和影长的柱状图。(时间按实际记录时间,不必是整点。)3、光是怎样传播的

本课探究活动的基本程序是:回忆经验和观察—作出假设—实验检验—解释影子。先根据生活经验说说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并试着画出光的传播路径。接着通过实验观察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用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去解释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明确实验的目的,掌握实验操作方法,理解实验结果与推测的逻辑联系。纸屏纸屏4、光的反射三个实验的程序:按要求把目标照亮;画出光的路线图;解释光是怎样把目标照亮的;归纳、理解: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12科学3制作潜望镜牙膏盒观测孔插镜孔45度角,上下两块镜面必须平行,镜面要相对。纸样及孔、缝可以事先加工好,学生要思考镜子怎么插,为什么这样插。5、光和热

探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光强温度高,光弱温度低。实验比较:用一面平面镜反光和用多面平面镜把反射光集中一处,测量光的温度。

重视数据记录和整理利用凸透镜会聚光线,得到强光和高温。利用凹面镜会聚光线,得到强光和高温。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物体的颜色与吸热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两个实验都是对比实验,要控制相同的条件和不相同的条件。实验中其它条件,如摆放的地点、时间等应尽量保证一致。◆几根温度计对相同温度的显示要相同。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工作

主要构造:集热器(利用太阳能把冷水加热)、保持水温的保温箱、控制冷热水进出的控制系统。

工作过程:通过集热器吸收太阳能给冷水加热,把热水送到保温箱储存。通过控制系统放出热水,并补充一定量的冷水到集热器。绝热保温储水箱真空集热管真空集热器支架

水箱是采用双层不锈钢板构成,中间是聚胺脂整体发泡的保温体,保温作用十分明显,一般合格的太阳能热水器每天温度下降在5℃以内。可隔天使用。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制作前,指导阅读并理解教材上的设计图。用透明塑料瓶装水,阳光容易射进去,又可以减少传导热量,起升温、保温双重作用。盒子里面涂黑色,能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瓶子的背面贴锡纸是为了加强反射,让透过瓶子的阳光反射回瓶子,减少热量损失。盒盖用塑料薄膜,减少盒内的热量向外传递。瓶子周围用塑料泡沫是为了保温。装塑料瓶的盒子支起来,可以改变角度,以保持让阳光直射。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教师在活动日期、场地的选择,器材的准备等方面作充分的考虑。要让学生明白检验的标准、活动的规则,如何公平合理。要重视活动后的交流、反思、改进。不要搞成竞赛。除了评价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评价学生的团结合作、动手动脑、克服困难情况。起到评价的教育和导向作用。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球表面的地形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4、土壤中有什么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为什么设置本单元?“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为地貌。地球表面复杂多样,并在不断变化。我们一切生活、生产资料取自地球表面的岩石、矿物、土壤以及衍生出来的生物。地表变化和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本单元教学能引起学生对地表变化更多的关注,对人类与地球家园的关系有更多的认识。单元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课,让学生初步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第二部分:第2课,概略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第三部分:第3—7课,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变化,包括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作用。第四部分:第8课,用模拟的方法,认识和处理有关的灾害问题。单元结构图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加剧或减轻风化侵蚀岩石土壤隆起和沉降板块运动和火山、地震太阳,水,风,生物,冰川和重力等作用地球表面地形多种多样地球表面崎岖不平内力人类活动外力沉积凸起的地方被削掉低洼的地方被填平溶洞、石林、海蚀柱;切沟、冲沟、河谷、峡谷等平原、沙滩、沙漠等有时会发生自然灾害

地球的表面海洋和陆地高山、河谷、平原、峡谷、沙漠、冰川……地形不断变化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重点是外力作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特别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因为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是最普遍的现象;◆因为这部分内容便于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模拟活动进行探究。具体体现在:《雨水对土地的侵蚀》:通过模拟下雨,观察雨水对土地侵蚀。《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通过模拟实验,认识降雨量大、土地坡度大、无植被覆盖是造成土地严重被侵蚀的主要原因。《河流对土地的作用》:通过模拟河流的实验,了解河流有侵蚀作用,还有沉积作用,了解因为侵蚀和沉积带来的地形地貌变化。《减少对土地的侵蚀》:通过模拟活动让学生关注如何减少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保护自己的家园。本单元教学方法的选用

本单元教学因认识对象不同,教学方法可有以下三种类型:不能在课堂上直接观察的,主要通过阅读资料、交流和教师讲解为主进行教学的,如《地球表面的地形》、《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以模拟实验为主进行教学的,如《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河流对土地的作用》、《减少对土地的侵蚀》。以观察为主的,如《土壤中有什么》。1、《地球表面的地形》—起始课平原、山脉等常见地形及特点。从地形图上进一步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关于地球表面还知道什么?活动过程:◆首先让学生回顾自己去过的一些印象深刻地方的地形特点,并带来照片和大家一起分享。◆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平原、山地等地形的特点;◆然后通过观察地形图,进一步认识更大范围--中国和世界的地形;◆最后归纳地球表面的地形特点。教学建议:1、课前要收集能反映比较典型的常见地形地貌的照片;在交流时有意识地选择各种不同地形的照片介绍。2、教师进行适当地启发,帮助学生较好地描述。在学生描述时强调其地形特点。

3、不要求用地理学上的名词。用生活中人们习惯用的话语就行。如何看地形图颜色、图例、符号地形图上常常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不同高度地形,比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到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六千米以上。深浅不同的绿色表示海拔不同的平原,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因势利导归纳总结:地球表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表是崎岖不平的。平原多在河流的中下游。我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间接观察范围。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阅读交流:火山和地震的资料。归纳:火山和地震怎样改变地表形态了解:地球内部的力量怎样引起地壳运动,并影响着和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的。阅读资料的重点放在火山和地震怎样改变地形地貌,形成了哪些地形地貌。地球内部的运动。讲解—模拟实验—多媒体结合教学。教学建议: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1)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每个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2)这些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之中。(3)板块运动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循环。板块运动的两种主要形式1、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相碰撞)模拟实验:不同颜色的毛巾叠在一起,用手从两边往中间推。2、板块张裂:

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比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模拟实验: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从中间往两边拉伸。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从现象中提出问题:坚硬的岩石为什么会破碎?模拟实验: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了解风化作用对地表地貌的影响4、土壤中有什么推测:岩石风化后是如何变成土壤的?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分析:土壤和生命之间的相互关系目标指向了解土壤来源于岩石的风化及生物的作用。观察新鲜土壤、干燥粉碎的土壤、沉积实验三个活动的作用各有侧重:◆观察新鲜土壤容易发现土壤是湿润的(说明土壤中有水分),还能发现土壤中有植物和动物的残体,以及土壤中有小石子和沙粒。教学建议:◆观察干燥并粉碎的土壤,容易发现土壤有少许的小石子,有沙粒,以及很细、粘滑的黏土。从沙砾到黏土,颗粒大小是一个连续变小的过程。(不死背成分)◆通过沉积实验能发现土壤里有空气,发现不同大小颗粒沉积是有顺序和分层的。

观察土壤的剖面有利于让学生理解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剖面从上到下依次是枯枝落叶层、腐殖质淋溶层(上部有明显的腐殖质累积,下部因雨水的不断淋溶,呈灰白色)、淀积层(紧实、不透水、矿物质养料丰富)最下面是还没有受到明显成土变化的母岩层。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讨论:雨水会不会影响土地模拟实验: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了解自然界中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推测:什么因素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小组活动:选择课题,设计实验方案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交流讨论和修改完善实验方案。

实验、观察:探索影响土地侵蚀程度的因素推测: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侵蚀比较严重,了解侵蚀的危害。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推测:河流对土地会不会有影响模拟实验: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观察地形图,尝试解释冲积平原的形成。总结:自然界中侵蚀和沉积现象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回顾本单元知识,明确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设计、建造家园模拟暴雨,检验家园反思: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如何改进总结、拓展:人类自身的活动对地形的影响教学建议:第5、6、7、8课以推测、模拟实验验证、解释为主要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依据地进行推测。明确模拟实验的目的、模拟的对象、操作方法、观察内容。拓展延伸到自然界的地形变化—考察、验证、解释。

四单元运动和力1、我们的小缆车2、用橡皮筋作动力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4、测量力的大小5、运动与摩擦力6、滑动与滚动7、运动与设计8、设计制作小赛车本单元作了哪些修改

◆五下调到了五上。◆删去了“给小车安个螺旋桨”、“小车载重”、“控制小车的快慢”。◆增加:“4.测量力的大小”。◆修改:把两课的“运动与摩擦力”调整为三课,把两课的设计制作小车合并成一课。◆与常见运动关系最为密切的力就是重力和摩擦力了,所以本单元重点研究了重力和摩擦力。

◆概念沿着“运动和力”这条主线发展。活动以探究车的运动为主要载体,对力的研究相伴相随,贯穿始终。科学概念结构(1)

物体静止状态力的作用

物体运动状态

快慢的测量和比较运动力运动和力的关系

摩擦力

弹力运动和力

滑动、滚动、反冲运动

重力科学概念结构(2)物体重量形变物体要恢复原来形状有关应用产生大小方向产生产生大小滑动或滚动增加与减少接触面光滑粗糙

竖直向下

地球引力

接触面摩擦力摩擦力弹力利与害重力

弹簧测力计

重量单元内容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课)分别用重力、弹力、反冲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探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第二部分(第4课)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牛”,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上的准备。

第三部分(5-7课)认识摩擦力,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第四部分(第8课)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1、我们的小缆车◆安装小缆车活动的四个思考的问题指向更明确。关于重力的资料指出了重力与运动的关系。◆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的实验,不敲桌子可以避开解释难的问题。把用秒表测快慢作为正式要求,目测作为替代要求。怎样增加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