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孙耀吾-管理学教程1_第1页
(完整版)孙耀吾-管理学教程1_第2页
(完整版)孙耀吾-管理学教程1_第3页
(完整版)孙耀吾-管理学教程1_第4页
(完整版)孙耀吾-管理学教程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完整版)孙耀吾_管理学教程[1](完整版)孙耀吾_管理学教程[1](完整版)孙耀吾_管理学教程[1]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管理与管理者一、管理(一)什么是管理泰罗:管理就是“确切的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赫伯特.西蒙:“管理即制定决策”。亨利.法约尔和小詹姆斯.H.唐纳利都将管理定义为一种协调性的活动。(一)什么是管理唐纳利则认为:“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收不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项活动”。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加有效的过程.詹姆斯.斯通纳: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组织成员的工作和使用所有的可用资源来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哈罗德.孔茨等: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杨文士,张雁,1994);“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行为活动是有效整合资源所必需的活动,……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现实资源的有效整合”(芮明杰,1997);“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如下活动或过程: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周三多,陈传明,2000)。本书对于管理的定义:管理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组织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二)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⒈管理是一种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

⒉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⒊管理具有明确的任务、职能和层次。图1—1图1—2组织中主管人员的三个层次

当然,主管人员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不同,他们在执行管理职能时应各有侧重.

⒋管理是职能和过程的统一。

⒌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⒍管理过程应该有科学的绩效衡量。(三)管理的性质

⒈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属性.理解管理的二重性对于学习和掌握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并应用其指导具体的管理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管理的二重性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辨证统一关系。其次,管理的二重性表明,先进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是人们长期从事管理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同生产力的发展一样,具有连续性,是不分国界的,可以为我所用。再次,由于管理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实现方式之一,体现着一定的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时,切忌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⒉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管理的科学性:首先是指有效的管理、成功的管理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方法来指导,管理活动应遵循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其次,管理的科学性指的是管理学是一门科学.管理科学还包括从经验、技能提炼发展而来的管理技术.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的实践性、创造性和灵活性。首先,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各异且不断变化.所以,具体管理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或者说体现了管理主体管理技巧的运用和发挥。其次,当管理者从众多可供选择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中选择一种合适的用于自己的管理实践时,也体现了他管理的艺术性技能。再次,由于管理的主要对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感情,他能积极地思考,并自主地作出行为决定,而且,感情是最难数量化、模式化的东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对于不同的人,即便是同样的问题,也可能需要采取灵活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效果,达到管理的目的。最后,管理的艺术性还与管理者的性格有关。不同性格的人在管理活动中其创造性和灵活性的发挥就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二、管理者

(一)什么是管理者

通常,一个组织的活动可以划分为作业活动和管理活动,相应地,我们将组织的成员分成两种类型:操作者和管理者。

操作者(Operatives)是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不具有监督其他人工作的职责的组织成员。

管理者(Managers)则是指挥别人活动的人.非正式组织中,一些能够影响和指挥他人的成员并不是组织的管理者。

管理者是拥有组织的制度权力,并以这些权力为基础指挥他人活动的人。管理者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⒈管理者拥有制度化的权力,特别是奖惩他人的权力.

⒉管理者必须执行一定的管理职能。

⒊管理者的人格通常是双重的。(二)管理者的角色管理者是相对于一个组织的其他成员而言的一种角色。

⒈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理论

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的、但却是高度相关的角色。表1—1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理论表1-1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理论明茨伯格提出的管理者的十种角色可进一步组合为三大类: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决策制定.(1)人际关系角色(Interpersonalroles):指所有的管理者都要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的义务。(2)信息角色(Informationroles):指所有的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都从外部组织或机构接受和收集信息,同时,他们又是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和其他工作小组的信息传递渠道.(3)决策角色(Decisioncriteria):⒉管理者角色差异管理者角色的侧重点是随组织的等级层次而变化的,特别是代表人、联络者、传播者、发言人和谈判者角色,对于高层管理者比低层管理者更为重要;相反,领导者角色对于低层管理者,要比中高层管理者更重要.不仅如此,管理者角色的重要性在大型组织和小型组织中存在显著不同。图1-3小企业管理者最重要的角色是发言人。小企业管理者更可能是一个多面手。(三)管理者分类与管理技能不同的管理者在组织的不同层次上从事不同范围的组织活动,他们所需及所用的管理技能各不相同。⒈管理者的类型

(1)根据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将管理者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

基层管理者(First—levelmanager)。中层管理者(Middlemanager)。高层管理者(Topmanager)

(2)根据管理者所从事的管理活动的范围将管理者分为职能管理者和综合管理者。

职能管理者(Functionalmanager)是指仅仅负责一种组织行为的管理者.

综合管理者(Generalmanager)是指对一个组织的活动负有全面责任的管理人员。⒉管理层次与技能

管理技能可以分成三种基本类型:技术的、人际的和概念的技能。(1)技术技能(Technicalskill)是运用某一特定领域的工艺、技术和知识的能力。(2)人际技能(Humanskill)是指与他人或团队协同工作,理解并激励他人行为的能力。

人际技能包括:领导技能;与同事沟通和合作,正确传播组织的有关信息;与外部人员打交道,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相协调。

与技术技能不同的是,决定一个人人际技能水平高低的因素不仅仅是他掌握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个人的性格。

(3)概念技能(Conceptualskill),也叫理性技能或思维技能,是一种协调和整合组织的利益和行为的能力。图1-4技术技能对于低层管理者最为重要;人际技能对于各个层次的管理者都很重要,但它是中层管理者所必须的主要技能;概念技能的重要性则随着一个人在管理系统中层次的上升而逐渐增加。(四)成功的管理者与有效的管理者

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在各种管理职能上花费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图1—5费雷德.卢森斯等人的实证研究结论:

第一,管理者都从事了以下4种活动:

传统管理:决策、计划和控制;

沟通:交流例行信息和处理文书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惩戒、调解冲突、人员配备和培训;

网络联系:社交活动、政治活动和与外界交往。

第二,从平均意义上,管理者在上述4种活动中的每一项,大约花费20%~30%的时间。

第三,成功的管理者与有效的管理者对于上述活动各自强调的重点大不一样:前者强调维护网络联系,后者则强调有效沟通.图1—6第二节管理学

一、管理学的涵义与特点(一)什么是管理学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二)管理学的特点⒈一般性。管理学研究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共性原理。

⒉社会性.首先,管理的主体和主要对象都是人;其次,管理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没有超阶级的管理学。

⒊实践性。管理学的理论直接来源于又直接指导进一步的管理实践活动.

⒋历史性

⒌边缘性或综合性。

二、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一)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1)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趋势及其规律;

(2)管理的过程、职能、原理和方法;

(3)管理的生产力属性、生产关系属性及其服务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有关问题。(二)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⒈唯物辩证法

⒉系统方法

⒊数理分析方法

⒋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第三节管理的基本原理一、系统管理原理(一)什么叫系统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特征:

⒈集合性。

⒉相关性.

⒊层次性。

⒋与外部环境的相互适应性。

(二)管理系统的基本特征

⒈管理系统的目的性。

⒉管理系统的整体性。

⒊管理系统的层次性.

⒋管理系统的动态性。

⒌管理系统的开放性与非平衡性。

(三)系统管理原理的实现原则⒈整分合原则。⒉动态性原则。

⒊开放性原则。

⒋环境适应性原则。

⒋管理人管理人假设的基础是人人都需要有成就感。因而其管理思路和管理方式要求在组织中适当地分权,让每个人在他所接受的权力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决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挥每个人的最大潜能。

⒌自我实现的人

自我实现人的假设要求充分尊重员工个人的意愿和兴趣,给他们一个发展的领域和空间,并予以合适的授权和明确的责任。

(二)人本管理的含义与原则

⒈什么是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即以人为本的管理,人本管理原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其主要观点是:职工是组织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⒉人本管理的原则

(1)组织首要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人力资源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

(2)重视人的需要,以激励为主.(3)为员工创造更好的培训、教育条件和手段,优化和完善组织中人的心智模式。

(4)人与组织共同发展。(三)人本管理的方式与实践

⒈人本管理的方式

人本管理的基本方式是指对人本管理理论模式的运作实施方式。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组织内体制架构的保障。

(2)培训与自我管理.

(3)权变领导与差异管理。

(4)文化与环境塑造.

(5)激励与全面发展。⒉人本管理的实践形式

(1)人力资源的评估。

(2)工作轮换、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

(3)目标管理。

(4)沟通、交互作用和敏感性训练。

(5)思想教育。

(6)心理平衡。

(7)行为引导.

(8)社会推动。

三、责任原理

(一)什么是责任原理

责任原理又可称为权责对等原理或权责统一原理.

(二)责任原理的实现

⒈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⒉合理设计职位和委授权限。

⒊奖惩要分明、公正和及时.

四、管理的绩效原理

(一)管理成本与管理绩效

⒈管理成本

(1)管理成本的构成。

①内部组织成本

②委托—代理成本

③外部交易成本④管理者时间的机会成本

(2)影响组织管理成本的因素。①组织规模②产权制度③组织环境④组织文⑤组织结构⑥管理者才能

⒉管理绩效

(1)什么是效率、效益与管理绩效。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它反映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效益则是指有效产出与其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管理效率是指由于实施管理后增加的收益与管理成本之间的比较。从绩效的角度,管理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激励功能、配置功能、保险功能和约束功能,管理效率就是由激励效率、配置效率、保险效率和约束效率构成的某种函数关系。(2)产权、管理成本与管理效率。不同的产权制度会表现出管理的效率差异。

履行前述功能需要付出管理成本。当各分类功能从整体中分解出来,处于独立状态时所观察到的成本被称为专有成本;各专有成本之间的重合,即同一成本具有一种以上管理功能成本的属性时,被称为共有成本.

图1—7

上图中,A、B、C分别是四种功能、三种功能和两种功能的共有成本,D为专有成本。⒊X效率的产生与控制

X效率是因企业内部活动造成的一种低效率。管理有效率意味着X效率的提高.

对X效率的控制与改进:一是通过管理的激励和约束功能等,合理引导员工的个人心理与行为;

二是设计和运行积极有效的群体动力机制,加强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减少群体间冲突;三是发挥企业家才能的作用.企业家才能既能直接改进组织内的X效率,还可以作为一个竞争者发挥间接影响.

(二)管理绩效的评价

⒈管理绩效评价的指标

(1)反映目标与手段的指标。

(2)反映时间的指标。

(3)硬指标与软指标.

(4)反映价值判断的指标。

通常,管理绩效评价的指标也可简单地分为实物指标、成本指标、资本指标、收益指标和无形指标等。

⒉管理绩效评价的方法

(1)对组织整体的评价方法主要有:①组织目标法。②系统方法。③战略伙伴法。④环境评价法.

(2)对员工个人绩效的评价方法则主要有书面描述法、关键事件法、评分表法、行为定位评分法、多人比较法和目标管理法等。

(三)管理绩效的实现与改进⒈管理绩效的实现原则首先,组织必须确立管理的效益观,即管理活动要以提高效益为核心。第二,以经济效益作为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态。第三,树立正确的主体管理思想。第四,坚持局部效益与全局效益相协调。最后,以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作为管理的根本目标.

⒉管理绩效不良的原因与改进(1)管理绩效不良的原因。

外部环境剧烈变化。

内部制度的问题。

组织理念落后.

(2)管理绩效的改进.

首先是要加强和完善基础管理和常规管理。

第二,树立创新精神,进行不断的管理创新。

第三,探素组织流程再造,建设学习型组织,提升组织理念。五、可持续发展原理(一)资源的有限性与资源配置(二)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原理

⒈社会角度的可持续发展

⒉组织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原理的实现

⒈从社会角度,可持续发展的实现(1)自觉遵守有关环保法律、规定和条例。

(2)根据顾客的环境偏好及时调整生产工艺。

(3)关注多种利益相关者对环境问题的态度。

(4)采取环境价值观。⒉从组织自身发展的角度,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增强核心竞争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2)长期竞争优势是组织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3)通过创新为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机会.

(4)良好的运行机制是组织可待续发展的保证。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早期的管理活动与管理思想一、管理实践、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的关系从历史上看,管理与人类社会活动几乎同时产生。自有了人类社会,人们的实践活动就表现为集体的协作劳动,而有集体的协作劳动,就会有管理和协调行为。管理实践、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的关系:三者相互依存,形成双向循环的过程。

图2—1二、人类早期的管理活动(一)古罗马的管理活动

古罗马的管理活动中蕴含的管理思想萌芽主要有:

首先是对于企业性质的某些认识。其次是在罗马帝国的建立过程中,实行了集权、分权到再集权的管理过程。再次是罗马人在长期军事生涯中,培养和练就了遵守纪律的品格和以分工和权力层次为基础的管理职能设计思维。最后是在奴隶主对于管理人员的选择标准及其对奴隶的管理中也包含了一定的管理思想.(二)古埃及的管理活动希伯来人领袖摩西的岳父建议:

一要制定法令,昭告民众;

二要建立等级,授权委任管理;

三要责成专人专责管理。

(三)古希腊的管理活动

(四)中国早期的管理活动

三、西方中世纪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一)中世纪的管理实践⒈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与组织结构⒉城市的兴起和商业的发展⒊威尼斯造船厂的管理实践(二)中世纪的管理思想⒈阿奎那的管理思想

⒉尼古拉。马基雅维利的管理思想:马基雅维利在他的著作《君主论》中,提出了国家管理、王权存在的四条原则:

群众认可原则。

内聚力原则。

领导能力原则。

危机原则。

⒊托马斯¡¤莫尔的管理思想

四、管理理论的萌芽

表2—1管理理论的萌芽表2-1管理理论的萌芽第二节近代管理发展与管理学的确立

一、企业成长与管理运动美国的管理运动对管理学的形成和诞生意义重大。

二、管理运动的¡°三次高潮¡±与管理学的诞生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是管理学诞生的标志。管理运动的“三次高潮”:第一次是1911年东方铁路公司提高票价的意见听证会和1912年美国国会为泰罗举行的听证会。第二次是1920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改组。

第三次是1924~1932年梅奥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试验.

三、近代主流管理理论及其贡献(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⒈泰罗与科学管理理论

泰罗——“科学管理之父”。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工作定额原理。

(2)标准化原理。(3)能力和工作相适应.

(4)差别计件工资制。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⒉科学管理对管理学发展的贡献

(1)时间与动作研究。

(2)任务管理。

(3)作业人员与管理者的分工和协调

⒊泰罗的追随者及其贡献。

(1)卡尔·乔治·巴思(CarlGeorgeBarth)

(2)亨利·甘特(HenryL。Gantt)

(3)吉尔布雷斯夫妇

(二)法约尔等人的过程管理与组织理论

⒈法约尔及其管理过程理论

(1)企业的基本活动和管理的五种职能。

企业都存在着六种基本活动:一是技术活动;二是商业活动;三是财务活动;四是安全活动;五是会计活动;六是管理活动。

管理包含五种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图2-2

(2)管理的14原则。法约尔的管理原则

(1)劳动分工

(2)职权和职责(3)纪律(8)集中(9)等级系列(10)秩序

(11)公平

(12)人员的稳定(13)创新意识

(14)团结精神

⒉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

(1)存在明确的分工。

(2)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3)人员的任用。

(4)除个别需要通过选举产生的公职以外,所有担任公职的人都应是任命的。

(5)职业管理人员。

(6)行政管理人员不是他所管辖的那个企业的所有者,只是其中的工作人员。

(7)行政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的规则、纪律和办事程序。

(8)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三)梅奥等人的行为科学理论⒈霍桑实验

四个阶段:照明试验(1924~1927年)。

继电器装配室试验(1927年8月~1932年)。

大规模的访谈与调查(1928~1930年).

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1931~1932年)。

●由于受人“注意了”而引起的生产效率变化的现象,被统称为“霍桑效应”。⒉梅奥教授的见解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

(2)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⒊行为科学的发展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维克托·H.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戴维·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⒋行为科学对管理学发展的贡献

(1)提出社会人假设。

(2)研究需求因素与激励。

(3)关注作业组合。

(4)发展领导理论。

①性格理论

②个人行为理论

③权变理论

四、近代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一)管理科学理论

“管理科学”理论是指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系统的定量的分析,并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

⒈管理科学理论的特征

(1)以决策为主要的着眼点,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给定各种决策分析模型。

图2—3数学模型分类图

(2)以经济效果标准作为评价管理行为的依据,为此建立诸如量、本、利等模型以分析行为的结果及变化。

(3)将建立合适的模型作为管理行为可行性的前提,以正规数学模型作为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4)依靠计算机运算,计算复杂的数学方程式,得出定量的结论。⒉管理科学理论对管理学发展的贡献

(1)科学技术的引入与运用.

(2)决策理论构造。

(3)建立管理信息系统。(二)系统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是运用现代系统科学的理论、范畴和一般原理,来全面分析研究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的管理理论。

系统管理理论的理论要点主要有:

⒈企业系统

⒉系统动态学

⒊系统观点、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的关系

系统管理理论认为:系统观点、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都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三)战略管理理论

⒈钱德勒的战略管理理论.分析了环境、战略和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⒉安索夫等人的战略管理理论。《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1975年)将战略管理明确解释为“企业高层管理者为保证企业的持续生存和发展,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对企业全部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规划与指导”。

⒊波特的战略管理理论。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主要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通过对产业演进的说明和各种基本产业环境的分析,得出不同的战略决策。

⒋核心竞争力理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Prahald&Hamel,1990年)。透视:战略管理理论的十大学派

设计学派,认为战略形成是一个概念作用的过程.

计划学派,认为战略形成是一个独立和系统的正式计划过程。

定位学派,认为战略形成是一个分析的过程,注重企业对市场战略地位的选择.

企业家学派,认为战略形成是一个预测的过程,是概念在企业家头脑中的聚积过程.

认识学派,认为战略形成是一个心理的过程.

学习学派,认为战略形成是一个应急的过程.

权力学派,认为战略形成是一个协商的过程.

文化学派,认为战略形成是一个集体思维的过程。

环境学派,认为战略形成是一个对反应的过程。

结构学派,认为战略形成是一个变革的过程。

第三节现代管理理论丛林一、管理理论丛林

(一)管理过程学派

⒈管理是一个过程。

⒉管理存在共同的基本原理.

⒊管理有明确的职能和方法。

⒋管理拥有自己的基本方法。

⒌管理人员的环境和任务受到文化、物理、生物等方面的影响,管理理论也从其他学科中吸取有关的知识。(二)经验管理学派主要管理思想包括:⒈关于管理的性质

⒉关于管理的任务

⒊关于管理的职责

⒋关于组织结构

⒌提倡实行目标管理。

(三)人际关系行为学派认为管理就是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把事情办好,因此,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四)群体行为学派

群体行为学派同人际关系行为学派密切相关。但它关心的主要是一定群体中的人的行为,而不是一般的人际关系和个人行为;它以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社会心理学为基础,而不是以个人心理学为基础。

(五)社会协作系统学派其管理思想主要包括:⒈协作对系统的意义

⒉正式组织存在的三个条件: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联系.

⒊关于权威的新概念

⒋关于经理的职能

(六)社会技术系统学派认为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确保社会协作系统与技术系统的相互协调。(七)决策理论学派

⒈管理就是决策。

⒉决策程序应当科学化。决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搜集情况,拟定计划,选定计划,评价计划。

⒊决策以¡°令人满意¡±为准则。

⒋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⒌肯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肯定型决策。

⒍集权与分权。

(八)权变管理学派⒈把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具体化,并使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

⒉研究有关环境的变数同相应的管理观念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使采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能有效地达到目标。⒊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是权变关系.

表2—2

(九)经理角色学派主要内容包括:⒈经理职务的异同。

⒉经理工作的六个共同特点。

⒊经理的10种角色和6项基本目标.

⒋提高经理工作效率的十个要点。

(十)管理文化学派管理文化学派强调管理的文化特征。标志着企业管理从物质的、制度的层面向文化层面发展的趋势。

■管理学研究的各流派之间没有也不应该彼此割裂,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

二、管理理论丛林产生的背景与渊源

(一)生产力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二)战后经济重建及其历史机遇

(三)企业规模与市场结构的变化

(四)自然科学的繁荣和向管理学发展的渗透

(五)多种学科发展的交叉与融合

(六)各国政府的经济干预与政策影响

三、现代管理理论的共同特点(1)围绕管理的职能与管理过程,强调用系统思想和系统分析方法来指导管理的实践活动和管理理论的研究.(2)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以提高管理的科学性、“预见"能力和领导控制的有效性;重视管理的信息化研究,以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推进管理的现代化。(3)重视管理绩效的研究,力图把“效率”和“效果”结合起来,协调起来,更好地实现管理的目的。(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组织如何适应环境需要的研究,强调管理应不断创新。(5)重视研究如何发挥组织中“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以提高管理的有效性。(6)重视对人本身的认识和研究,突出管理方法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思考题:

⒈如何理解管理实践、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

⒉西方中世纪代表性的管理思想主要有哪些?

⒊泰罗“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管理学发展的贡献有哪些?

⒋如何理解法约尔的管理原则

⒌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具有哪些特点?

⒍霍桑实验与梅奥教授的新见解是什么?

⒎行为科学对管理学发展的贡献

⒏管理科学理论及其特征是什么?

⒐系统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⒑试论管理理论丛林产生的背景与渊源第三章全球化与管理学展望第一节环境与管理一、环境对管理实践的重要性(一)管理者:是万能的还是象征性的“管理万能论":一个组织的管理者的素质决定了这一组织本身的素质。“管理象征论”:管理者对组织成效的影响十分有限,组织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管理者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现实中,管理者既不是万能的,也不是软弱无力的。每一个组织都存在着制约管理者决策的内部约束力量和外部约束力量。

图3—1(二)多元化社会中的管理

(三)环境对管理实践的重要性

透视:环境力量的影响二、环境对管理的作用与影响(一)环境的不确定性。透视:史密斯—科罗纳公司的环境变迁在史密斯—科罗纳公司的细分市场中,便携式打字机很少有强有力的竞争者.在20世纪60年代或70年代初,当时孩子们上大学时大都携带一台该公司生产的手动或电动打字机,除了电力便携式打字机的引入以外,技术基本上没有变化。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由于技术上的突破,在史密斯-科罗纳公司的环境中开始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低成本的个人计算机除了可以打字外,还可进行文字处理和完成其他功能。电子打字机能完成电动打字机所做的一切,而且更便宜,因为电子打字机的活动部件要少得多.像苹果、IBM和佳能这样的公司,在新技术方面拥有超群的技术能力.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史密斯—科罗纳公司看出它的便携式打字机市场实际上已经崩溃了。该公司的环境变化程度从稳定转向了动态。(二)直接作用环境与间接作用环境

图3-2⒈直接作用环境,也称组织的具体环境。(1)外部利益相关者。供应商顾客竞争对手政府压力集团◆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媒体◆工会金融机构(2)内部利益相关者。员工股票持有者和董事会

图3—3

⒉间接作用环境,也称组织的一般环境。(1)经济变量。(2)技术变量.(3)政治变量。(4)社会变量。人口生活方式价值观(三)自然环境三、组织对环境的应对(一)组织对直接作用环境的应对组织的管理者需要特别善于管理多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二)组织对间接作用环境的应对对于间接作用环境,管理者可通过察觉变化的早期迹象来监控其对组织的影响。(三)组织对于自然环境的行动美国实行的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办法,即颁发污染许可证。另一个传统框架被称为成本—效益模型。一种考虑环境问题的更为现代的方法是可持续发展模式,它认为组织应该致力于可长时间持续或可自动更新的活动。

第二节全球化中的管理一、全球化简要回顾(一)二战余波

(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欧洲共同体。中国的改革与开放。前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国家的改革。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三)从多国公司到跨国公司多国公司(MultinationalCorporations,MNCs)是指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从事重要的经营活动,但以本国为基地对国外经营进行集中管理的公司.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Corporation,TNC)是指同时在两个以上的国家从事重要经营,并在从事经营的所在国分散制定决策的公司.二、全球化的含义与特征(一)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是一种经济现象,它由三种相互关联的因素—-接近、地点和态度-—组成。接近地点态度透视:丰田聘用持丰田式价值观的美国员工

在美设厂的日本汽车公司同时带来了自己的观念、生产程序和质量管理。虽然不是所有方法都可以移植到美国文化的土壤之中,但其中很多是可行的,尤其在精心挑选员工的情况下。一家成功运用了严格筛选过程的公司就是坐落在肯德基州乔治城的美国丰田汽车制造公司。

丰田一贯把生产质量建筑在员工基础上,美国丰田的员工几乎全部是从肯德基本地招聘的。为了使未来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需要一致,丰田实行了基于价值观的全面的招聘程序,以识别未来的员工是否具备公司需要的技能——解决问题和人际关系的能力。这些技能符合公司的基本价值观。公司需要能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人;公司也需要能在团队中工作的人。丰田的管理者把每一名员工的选拔看做是一项长期投资决策。透视:丰田聘用持丰田式价值观的美国员工在丰田,基于价值观的招聘遵循以下方针:⒈挑选那些价值观符合公司价值观的员工.⒉设计一个全面筛选过程。⒊不要只看重工作知识和技术技能,必须把这个人的价值观与公司的价值观加以比较。⒋永远把在公司工作的情况和起步工作的内容坦率而真实地介绍给应聘者.⒌自我选择很重要。这些方针帮助丰田的管理者发现技能和素质符合丰田需要的员工。公司的生产体制建立在集体决策、岗位转换和灵活的职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改善或持续改善法的运用说明丰田注重录用有头脑、受过良好教育的员工。这种方法蕴含了什么样的价值观?(二)全球化的特征⒈全球化中的竞争力竞争力(Competitiveness)是指一个竞争者相对其他竞争者的地位.两种时间角度理解全球化中的竞争力:一是回顾。排名—-市场份额-—生活水平.二是展望。衡量指标主要有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价格和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等.⒉全球化中的跨国公司管理全球化管理问题的研究重心是有关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经营.(1)跨国公司的作用.跨国公司的运营可能为东道国带来潜在的收益和成本。跨国公司对母国的影响(2)跨国公司的优势与挑战。跨国公司的发展是一种以民族为中心导向到以全球为中心导向的经营理念转变。 (3)尊重不同国家的经营差异。不同国家的经济,尤其是基础设施;东道国的政治态度和政治风险;科技对于不同的文化是否适宜.他们要理解和分析所选定的国家在经营管理上的差异及其对公司战略的影响。(4)跨国公司的管理职能。

表3—2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管理⒊全球化中的政府影响与竞争力

三、全球化中的管理实践

(一)组织如何走向国际化

图3-4

第一、二个阶段与出口有关。

第二阶段,公司直接负责自己在海外的利益,开始主动到国外市场去销售自己的产品,或在国外工厂制造产品。

第三个阶段,国际利益将重新塑造公司的整体构成。为了取得更大的经营管理权,企业必须直接对外投资。合资企业可能是进入某些法律禁止外国人开公司的国家的惟一途径。

最后,是企业直接建立外国子公司,或公司之间建立真正的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二)跨越不同文化的全球化藿沃德.波尔特和大卫。希南认为,国际公司的经理们主要有三种类型:

种族中心的管理者多中心的管理者兼容并包的管理者荷兰学者吉尔特.藿夫斯坦德对40多个国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套关于国民性格与员工动力之关系的理论,得出的结论认为各民族差异很大。

第三节管理学发展的一些新趋势一、管理内涵的扩展与延伸趋势

(一)知识管理与组织管理重心的转移

⒈管理重心的转移与知识管理的产生

传统管理的重心在于基本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的配置与有效利用.当今,知识、信息、无形资产、核心能力和多元组织文化的管理已成为组织管理的重心。

推动知识管理产生的最直接因素主要是:一是从信息向知识的转变;二是从等级机构向网络机构的转变;三是从被动培训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四是从地区、国内向跨国的转变;五是从竞争战略向合作战略的转变。

⒉知识管理的特点(1)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的管理,它以知识生产为前提,为实现知识的显性化和共享寻找途径。(2)组织的管理者对知识的重要性必须有正确的理解,重视组织智力资本的开发与管理.(3)知识管理以信息管理为基础,并强调将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⒊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战略分为四类:(1)保守系统化战略(2)保守个性化战略:(3)积极系统化战略:(4)积极个性化战略:⒋知识管理的实现——建立学习型组织和知识联盟

(1)建立学习型组织。

壳牌(Shell)石油公司总裁卡洛说:“应变的根本之道是学习。"

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这种组织由一些学习团队形成社群,它有崇高而正确的核心价值、信心和使命,具有强韧的生命力与实现共同目标的动力,不断创新,持续蜕变。而要成为学习型组织必须具备五项修炼的技能,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系统思考强调人与组织形成系统观察、系统思考的能力,突出系统的观点和动态的观点.系统思考修炼的精义在于心灵的转换,它是五项修炼的核心。

五项修炼技能的获得是一个组织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观念的改变,一种信念的改变,一种思维方法的改变,是一种趋向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模式的转变。

(2)知识联盟。“知识联盟"就是两个(或以上)独立的公司按照一定的协议,由科技人员和经理层相互协作,共同开发研究、交流知识和信息,所得的成果由公司分享。

(二)多文化管理⒈霍夫斯坦德关于国民文化与管理的研究

霍夫斯坦德引用了四种尺度来描述国民文化的重要方面:一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二是权力距离三是不确定性的规避

四是男性化与女性化⒉多文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

二是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

三是组织发展国际市场营销的需要.⒊如何实践多文化管理

多文化管理是指策划并运用各种组织机制和方法,最大限度发挥多元文化的优势,扬长避短,促进组织整体经营目标的实现的管理过程。

如何管理差异和文化多元问题与公司的成功息息相关。泰勒·考克斯教授认为管理好文化差异问题能够从以下六个方面促进组织的绩效:

(1)成本。

(2)资源获得。

(3)营销。

(4)创造性。

(5)解决问题.

(6)系统灵活性。

图3—5

二、管理职能的创新趋势(一)传统管理职能自身的创新

⒈以知识为基础的计划职能创新

⒉组织管理的知识化趋势

组织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

组织的结构形式也在变化。

⒊创新和服务更优于控制和管理

管理模式也要从传统的控制与管理转向创新和服务.

(二)生产职能的日益突现⒈什么是生产和生产职能

一切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都是生产,生产是社会组织最基本的活动.

生产职能将作为更广泛的管理职能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生产职能的新内涵

信息化推动着生产职能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模式。

(三)创新职能化⒈管理的创新职能

约瑟夫·熊彼特将创新定义为企业家的职能,指出创新是指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从管理的角度,创新是指用新的更加有效的方法,对组织的各种生产资源进行整合,以达到企业设定的目标。从这一意义上,“创新首先是一种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集体活动,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

创新管理的根本特征在于:创新是主要的经常性的管理职责;每一个管理者都是创新者,其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研究新问题、把握新动向、提出新思路上;建立新型的管理机制,激发所有员工勇于创新、探索,自由发挥创新才能的积极性;建立个性化、活性化的创新型组织,不但经常推出与众不同的产品,而且经营独具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特有的组织创新文化。

组织的创新职能主要包括目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和环境创新等内容。

⒉技术创新管理

技术创新管理指组织对一系列创新过程的管理.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1)企业的主体性。

(2)市场导向性.

(3)创新拉动性.

(4)管理系统性。

(5)综合性。

⒊组织如何履行和促进管理的创新职能(1)正确理解和扮演“管理者”的角色(2)创造促进创新的组织氛围,建立学习型组织。

(3)制定有弹性的计划.

(4)正确地对待失败。

(5)建立合理的奖酬制度。

三、组织结构的分立化、网络化、虚拟化和柔性化趋势(一)组织结构的分立化和网络化

组织结构的分立化,是指从一个大公司里再分离出几个小的公司,把公司总部与下属单位之间内部的上下级关系变换为外部性的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关系。分立化分为横向分立——按照产品的不同种类进行分立和纵向分立——按照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进行分立。组织结构的网络化则是指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的市场交易费用越来越低于其内部的管理协调成本.组织结构的网络化既表现为企业内部组织的网络化,又表现为企业之间组织的网络化。组织结构的网络化具有两个根本特点:一是用特殊的市场手段代替行政手段;二是在组织结构网络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强大的虚拟功能。(二)虚拟组织和柔性组织虚拟组织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各独立企业、法人或组织为了一定的目的而暂时组成的一种网络组织。

“柔性”,泛指适应变化的能力和特性。柔性组织的最大特点是组织系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组织结构柔性化的典型组织形式之一是工作团队,这是指在组织结构上不设置固定的和正式的组织机构,而代之以一些临时性的、以任务为导向的团队式组织.

(三)无界限组织与综合跨国公司的组织模式组织的界限,是指指挥链的界限和组织与它的供货商及顾客之间的界限。无界限组织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纵向结构中的界限,使层级制结构扁平化;减少横向组织结构之间的界限;突破地理距离所带来的组织成员的家庭所在地和工作所在地之间的隔绝,实行家中上班制度;并尽力打破组织与组织环境之间的界限.综合跨国公司,又称为M&M综合体或DMNC,是指那些从事多样化经营的跨国公司。四、学科边缘化、融合化新趋势(一)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共同发展及其进一步的边缘化和综合化

⒈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⒉从一些国家的学科发展差异看管理学与经济学的边缘化和综合化趋势

⒊管理学与经济学相互渗透与融合的新趋势

(二)社会学与管理学的结合趋势⒈学科的结合

⒉组织的社会责任

⒊阿基.卡洛尔的公司社会行动理论

阿基。卡洛尔(1972)把社会责任和社会灵敏度的哲学理念综合成公司社会行动理论,称为公司社会绩效(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根据这一理论,社会责任争议的领域由经济原则、法律原则和伦理原则构成.

(三)伦理学与管理学的结合趋势⒈管理与伦理结合的基础和缘由

⒉管理与伦理相结合带来的管理变革

⒊管理学和伦理学交叉研究的新课题-—管理伦理

(四)环境科学与管理学的结合趋势⒈什么是绿色管理

绿色管理的内涵就是组织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融入组织的管理之中,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控制污染和节约使用资源,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效益的高度统一。

⒉绿色管理的基本内容

(1)制定绿色战略。

(2)进行绿色设计.

(3)从事绿色生产。

(4)发展绿色包装.

(5)促进绿色营销。

(6)推动绿色再循环.

五、管理的信息化与人性化趋势(一)管理的信息化首先表现在对组织规模的影响。其次是对中层管理人员数量的影响。第三是直接促进了组织结构的变革。最后,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了企业组织的适应性和效率,增加了组织实现自身目标的能力。

当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不仅包括企业生产管理的技术发展与模式创新,而且包括企业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管理信息系统(MIS)、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CAMS)、决策支持系统及专家系统(DSS、ES)和并行工程(CE)等),以及信息技术集成化(如CALS,即连续获取与全程支持)等。CALS全面支持市场分析、预测决策、产品设计、物资采购、生产制造、营销、企业间协作和并行等生产经营活动,也支持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和设备管理等企业职能管理活动,发达国家和大型跨国公司正在对其进行技术实验和推广.

(二)管理的人性化—-人本管理的新趋势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基于科学的人性观基础上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它有三层含义:表层——重视人的情感、情绪等软因素;中层-——从以物为中心转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核心层———职工既是被管理者,更是管理者,重视职工参与管理.人性化管理揭示了组织管理文化发展的新动向,反映现代管理的新趋势.

实践人性化管理,第一是要对员工的情感进行有效管理。第二是要让员工参与决策,实行民主管理.第三是要鼓励员工进行自我管理。

管理的信息化和人性化趋势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思考题:⒈组织的管理环境由哪些变量构成?

⒉试论环境对管理的作用与影响。

⒊组织如何应对环境的变化?

⒋什么是全球化?其有哪些主要特征?

⒌试析跨国公司管理职能与国内企业的区别。

⒍什么是知识管理?其主要特点有哪些?

⒎如何理解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要点?

⒏组织如何实践多文化管理?

⒐如何理解管理的创新职能化趋势?

⒑如何理解管理的人性化趋势?

第四章计划第一节计划工作的含义、性质和作用一、什么是计划

所谓计划工作就是根据社会的需要以及组织的自身能力,确定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奋斗目标,通过计划的编制、执行和检查,协调和合理安排组织中各方面的经营和管理活动,有效地利用组织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计划的内容常用5个“W”和1个“H”来表示:

Who-—谁去做?人员。

Why-—为什么做?原因与目的。

What—-做什么?活动与内容.

Where—-在什么地方做?地点.

When——在什么时候做?时间。

How——怎样做?手段和安排。计划工作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计划工作包括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等整个过程。

狭义的计划工作指制定计划,即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确定组织的目标和为了达到决策目标而提出实现目标的安排。我们通常采用狭义的计划工作的定义。二、计划工作的性质计划工作的性质可以概括为五个主要方面:目标性、首位性、普遍性、效率性、创新性。

三、计划的作用(一)计划是管理者开展活动的有力依据

(二)计划是管理者降低风险、掌握主动的手段

(三)计划是管理者提高效益的重要方法

(四)计划是管理者进行控制的标准

第二节计划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一)长期计划、中期计划与短期计划计划可以按照时间期限的长短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现有的习惯做法是将1年及其以内的计划称为短期计划,1年以上到5年以内的计划称为中期计划,5年以上的计划称为长期计划。但是对一些环境变化很快,本身节奏很快的组织活动,其计划分类也可能一年计划就是长期计划,季度计划就是中期计划,月计划是短期计划。(二)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按职能空间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及人事计划。我们通常用“人财物,供产销"六个字来描述一个企业所需的要素和企业的主要活动。业务计划的内容涉及“物、供、产、销”,是组织的主要计划。财务计划的内容涉及“财”,人事计划的内容涉及“人"。(三)战略计划、战术计划与作业计划根据时间长短及其范围的广狭,可将计划分为战略计划、战术计划与作业计划。

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称为战略计划。战术计划一般是一种局部性的、阶段性的计划,它多用于指导组织内部某些部门的共同行动,以完成某些具体的任务,实现某些具体的阶段性目标。

作业计划则是给定部门或个人的具体行动计划。作业计划通常具有个体性、可重复性和较大的刚性,一般情况下是必须执行的命令性计划。(四)具体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根据计划内容的明确性标准,可以将计划分为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具体性计划具有明确规定的目标,不存在模棱两可。

指导性计划只规定某些一般的方针和行动原则,给予行动者较大自由处置权,它指出重点但不把行动者限定在具体的目标上或特定的行动方案上。

(五)程序性计划与非程序性计划每当出现这类工作或问题时,就利用既定的程序来解决,而不需要重新研究。这类决策叫程序化决策.

处理某类问题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和程序,因为这类问题或在过去尚未发生过,或因为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捉摸不定或极为复杂,或因为其十分重要需用个别方法加以处理。解决这类问题的决策叫做非程序化决策,与此对应的计划是非程序性计划。

(六)计划的层次体系1.宗旨(purpose):组织是干什么的,应该干什么.

2.目标(objective):行动的具体目的.

3.战略(strategy):为实现组织或企业长远目标所选择的发展方向、所确定的行动方针,以及资源分配方针和资源分配方案的一个总纲。

4.政策(policy):指导或沟通决策思想的全面的陈述书或理解书。

5.程序(procedure):规定了如何处理那些重复发生的例行问题的标准方法。

6.规则(rule):没有酌情处理的余地。

7.方案(或规划)(programme):一个综合性的计划,它包括目标、政策、程序、规则、任务分配、步骤、所需资源以及其他因素。

8.预算(budget):是以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一种报告书。即“数字化”的计划。二、影响计划有效性的权变因素(一)组织层次:如图4-4

(二)组织的产品生命周期

图4—5计划和组织的生命周期

(三)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

环境的不确定性越大,计划越应当是指导性的,计划期限也应越短.

第三节计划工作的程序估量机会

二、确定目标

三、确定前提条件

四、拟订可供选择的方案

五、评价各种备选方案

六、选择方案

七、制订辅助计划

八、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第四节计划工作的方法一、滚动计划法

滚动式计划方法是一种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其编制方法是:在已编制出的计划的基础上,每经过一段固定的时期(例如一年或一个季度,这段固定的时期被称为滚动期),便根据变化了的环境条件和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对原计划进行调整。每次调整时,保持原计划期限不变,而将计划期顺序向前推进一个滚动期。这样就使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进度计划法(一)甘特图

甘特图(Ganttchart)是在20世纪初由亨利·甘特开发的。它基本上是一种线条图,一条轴表示时间,一条轴表示要安排的活动,线条表示在整个期间计划的和实际的活动完成情况。甘特图直观地表明任务计划在什么时候进行,以及实际进展与计划要求的对比.

(二)负荷图负荷图(Load

chart)是甘特图的改进,它在纵轴上不是列出活动,而是列出整个部门或者某些特定的资源。负荷图可以使管理者计划和控制的生产资源和能力能够被充分有效地利用,它是工作中心的能力计划。

三、运筹学方法运筹学是一种分析的、实验的和定量的科学方法,用于研究在物质条件已定的情况下,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如何统筹兼顾整个活动所有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为选择一个最好的方案提出数量上的依据,以便能为最经济、最有效地使用人、财、物做出综合性的合理安排,取得最好的效果。在计划工作中应用运筹学的一般程序分为五个阶段:

1.规定目标和明确问题:包括把整个问题分解成若干子问题,确定问题的尺度、有效性度量、可控变量和不可控变量.

2.收集数据和建立模型:包括定量关系、经验关系和规范关系。

3.求解模型和优化方案:包括确定求解模型的数学方法,程序设计、调试运行和方案选优.4.检验模型和评价:包括检验模型在主要参数变动时的结果是否合理,输入发生微小变化时输出变化的相对大小是否合适以及模型是否容易解出等方面的检验和评价。

5.方案实施和不断优化:包括应用所得的结果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方案实践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不断优化方案。第五章决策第一节决策的定义、意义与特征

一、什么是决策决策就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和调整过程.狭义的“决策”是在几种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

广义“决策"还包括在做出最后选择之前必须进行的一切活动。一般情况下,我们采用广义的决策概念。

二、决策的特点

组织决策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目标性。

(二)可实践性。

(三)可抉择性。

(四)满意性。选择活动方案的原则是满意原则,而非最优原则.

(五)过程性.

决策过程的四个主要阶段:

(1)找出制定决策的理由;

(2)找到可能的行动方案;

(3)对诸行动方案进行评价和抉择;

(4)对于付诸实施的抉择进行评价。

因此,决策实际上是一个“决策—实施—再决策—再实施”的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第二节决策的类型一、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

从决策影响的时间看,可把决策分为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

长期决策是指有关组织今后发展方向的长远性、全局性的重大决策,又称长期战略决策。

短期决策是为实现长期战略目标而采取的短期策略手段,又称短期战术决策.

二、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

从决策调整的对象和涉及的时限来看,组织的决策可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战略决策是事关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的大政方针方面的决策。

与战略决策相对应的战术决策,通常包括管理决策和业务决策,均属于执行战略决策过程的具体决策。

三、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

从决策的主体看,可把决策分为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

集体决策是指多个人一起做出的决策;

个人决策则是指个人做出的决策.

四、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按问题的重复程度和有无先例可循来分类,决策可以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是指那些例行的、按照一定的频率或间隔重复进行的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是指那些非例行的、很少重复出现的决策。这类决策主要处理的是那些非常规性的问题.五、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从决策需要解决的问题看,可将组织决策分为初始决策和追踪决策。

初始决策是指组织对从事某种活动或从事该种活动的方案所进行的初次选择;追踪决策则是在初始决策的基础上对组织活动方向、内容或方式进行重新调整.六、决策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从环境因素的可控程度看,可把决策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确定型决策是指在稳定(可控)条件下进行的决策。风险型决策也称随机决策,在这类决策中,自然状态不止一种,决策者不能知道哪种自然状态会发生,但能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以及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在不确定型决策中,决策者可能不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即便知道,也不知道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第三节决策制定过程与决策的影响因素(一)识别问题决策制定过程始于一个存在的问题(problem),或更具体一些,存在着现实与期望状态之间的差异。

问题识别是主观的。在某些事情被认为是问题前,管理者必须意识到差异,他们不得不承受采取行动的压力,同时,他们必须有采取行动所需的资源。

(二)确定决策准则(三)给每个决策准则分配权重(六)选择方案

(七)实施方案

在普遍实施前进行“试点”.在试验实证中,应特别注重“可靠性"分析。

经过可靠性验证后,可以进入普遍实施阶段.在这一步骤上,要抓好以下工作:

(1)解释与动员;

(2)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方法,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和任务,做出时间和进度安排.

(3)制定各级各部门及执行人员的责任制,确立规范,严明制度,赏罚分明。

(4)随时纠正偏差,减少偏离目标的震荡.(八)评价决策效果

二、组织决策的影响因素(一)环境

环境对组织决策的影响是双重的.

首先,环境的特点影响着组织的活动选择.其次,对环境的习惯反应模式也影响着组织的活动选择。

(二)过去决策

(三)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

(四)组织文化

(五)时间

第四节决策的方法一、群体决策方法

组织的大部分决策是群体决策(groupdecision),尤其是对组织活动和人员有深远影响的决策.管理者40﹪以上的时间是在开会,在进行群体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