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中的化学反应课件_第1页
人体中的化学反应课件_第2页
人体中的化学反应课件_第3页
人体中的化学反应课件_第4页
人体中的化学反应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体中的化学反应生命起源于化学,经过十几亿年漫长的化学进化时期以后才出现原始生命物质——单细胞生物,然后又经历了30多亿年的生物进化时期,大约在3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原始人类。人是高等动物,地球上存在的元素在人体中几乎都能找到,人体中充满着化学,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化工厂,人体中的元素组成了人体中重要的生命物质,并在人体内进行着众多的化学反应,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一旦人因故死去,人体中的化学反应仍在继续进行着。一、人体中的化学元素地球上存在92种稳定的化学元素,它们分布在自然界中岩石圈、水圈、大气圈:人类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在地面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构成的环境中生活,必须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于是有选择地吸收了几十种化学元素构成人体有效的机制,赖以维持生命。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对人体组成进行分析,知道人体至少由37种化学元素组成。在人体中含量高于0.01%的元素称为常量元素。碳、氢、氧、氮、磷、硫、钙、钠、钾、镁、氯、硅等12种元素,它们占了人体质量的99.71%,其中氧特别多,一般估计人体内水分占了2/3的体重,所以说水是生命不可缺失的物质,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在人体中含量低于0.01%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铁是最早发现的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后来又发现碘、钒、氟、硅、镍等,至今已确认14种微量元素为动物和人所必需。这14种微量元素中10种为金属元素,含量虽低,但它们在人体内都有固定的环境,往往同蛋白质、核酸、酶结合,在生命过程中发挥特殊的功能:有的可以在触发与控制机制中发挥作用;有的在结构中起作用;有的可以作为人体中化学反应的催化剂;有的可以作为氧载体等。自然界可划分为4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如图2-1所示。生物圈中的植物、动物和人类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的环境中生存发展,与各圈层之间存在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自然界中的生物体可以分为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两大类。自养生物是可以通过二氧化碳和水在叶绿素和太阳光的作用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糖而得到养分,其化学反应式可表示如下:

人体内元素的来源一般的植物和藻类属于自养生物。所谓异养生物,它们自己不能制造养分,而必须依靠自养生物作为养分和能量的来源。人类作为高等动物当属异养生物。绿色植物、藻类是兔、牛、羊、马等大小动物的食物,而这些食草动物又是食肉动物的食物,食肉动物则成为人类的食物,人死了,尸体被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这就构成了自然界中的生物圈。食物和捕食者之间这一系列的关系,人们称之为食物链。人类作为捕食者是处在食物链的末端,食物链中各级植物和动物逐级积累的各种元素,最后都以食物的形式进入人体,这是人体内化学元素的主要来源。图2-2示出生物圈的粗略结构。二.人体中的化学反应

生命不息,人体的一切活动都需要能量来维持,人体能量的来源是糖、蛋白质和脂肪。一个健康的人通过一日三餐进食米饭、肉、蛋、鱼、青菜、水果,它们都转化为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这些有机化合物在人体内进行氧化分解,最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热能供人体活动需要,这种作用称为生物氧化,生物氧化过程涉及许多化学反应。人体内存在多种微量金属元素,它们大都是过渡金属,这些金属元素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金属酶,是一类生物催化剂,能加速体内化学反应的进行。微量金属元素不但对维持生物大分子的结构至关重要,而且还广泛参与各种生命过程,在人体内的物质输送,信息传递、生物催化和能量转换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催化反应

如果你在吃饭时,把米饭放在嘴里多嚼一会,你会感觉到有甜味出来。米饭含淀粉,是一种多糖,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多糖发生水解反应,多糖转变为麦芽糖、蔗糖等有甜味的糖,这种作用称催化作用。多糖水解反应的反应速度本来没有那么快,但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反应速度大大加快,唾液淀粉酶成为多糖水解反应的催化剂。催化剂的特点是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但不影响化学反应的平衡位置。

催化剂为什么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呢?原因是催化剂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化学键的重组,首先原料分子的化学键要断开,形成新键后则产生产物分子。断键时要吸收能量,形成新键则放出能量。假设反应的原料分子为A和BC,产物分子为AB和C,在反应过程中某个瞬间处于过渡状态,此时原料分子的化学键未完全断裂,新键也未完全形成.这种过渡状态称为活化态。活化态与原料分子起始状态之间的能量差ΔE称为活化能,催化剂的作用是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加快了反应速度。

催化剂的另一个特点是有选择性,一种催化剂只能催化某一种化学反应。有人估计人体内有数千种化学反应,科学家已经发现人体中有两千多种酶,酶是生物催化剂,每一种酶能催化一种化学反应,因此,人体内存在一个极其复杂而饶有兴趣的催化体系,研究清楚这个催化体系,有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生命的奥秘。3.生物氧化反应

人体内进行生物氧化反应需要氧气,人是通过呼吸从空气中得到氧。据统计平均来说,每个人每天大约需要8×103kJ的能量来维持生命,这就需要450升氧气来氧化进食的食物。氧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常温常压下,一升水仅溶解氧6.59cm3,溶液浓度为3×10-4mol·L-1,靠这种溶解氧是无法满足生物氧化反应对氧的要求。然而生物体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发展了氧载体,所谓氧载体是指氧可以配位在蛋白质所含的过渡金属离子上,形成配位键,这种配位反应是可逆的,氧可以配位上去,也可以下来。

4.酶促化学反应

酶是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有些酶还需要有非蛋白质成分(即辅基)才具有活性,辅基为金属离子的酶称为金属酶。酶的活性部位由少数几个氨基酸残基或残基上的某些基因组成.金属离子是酶催化活性所必需的,因此.酶的活性部位包括金属离子。酶是生物催化剂,生物体代谢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几乎都在酶的催化下进行。酶的催化效率极高,酶促反应的速率可比非催化反应的速率高108-1020倍。酶的作用具有高度专一性,即一种酶只能作用于某种特定的物质。另外,酶促反应一般都在温和条件下进行。正由于酶促反应具有高效率、专一性和在温和条件下进行的特点,所以酶在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中发挥特殊的作用。

一些有代表性的金属酶。酶通常按其所作用的底物名称来命名,所谓底物是指酶作用的化合物,例如催化醛氧化的叫醛氧化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称为过氧化氢酶等。一些氧化还原酶,因为氧化还原反应是一切生命过程的基础,氧化还原酶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有效催化剂,处于酶中的金属离子利用它在两种氧化态之间的往复转变,催化底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是生物体内发生的另一类重要反应,当食物进入人体消化道后,可受到消化道中多种水解酶的作用,如胰淀粉酶可催化淀粉完全水解变成葡萄糖;胰蛋白酶可催化蛋白质水解成小肽和氨基酸;胰脂肪酶则能催化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等。

碳酸酐酶从人的红血细胞提取出来的碳酸酐酶含259个氨基酸残基和一个Zn(Ⅱ)离子,若设法除去Zn(Ⅱ)离子,得到的酶蛋白没有催化活性,如果重新加入Zn(Ⅱ)离子,则酶的催化活性得到恢复,表明Zn(Ⅱ)离子是酶活力所必需的。碳酸酐酶是生理上非常重要的锌酶,它能可逆地催化二氧化碳的水合反应,水合速率达106s-1,即1mol酶在37℃时每秒钟能使106个CO2分子发生水合作用。如果没有酶的催化,CO2的水合速率仅为7.0×10-4s-1,所以碳酸酐酶使CO2的水合速率提高了109倍,因而大大加速了生物体静脉中CO2的运送。已有人提出把碳酸酐酶用于潜艇,以控制艇内人员呼吸释放的CO2浓度。据统计一个正常人处于静态时,每天需吸氧(O2)约450升.呼出CO2约360升。如果再配合植物的光合作用,利用艇内人员呼出的CO2,经过生物转化产生O2,则在解决CO2浓度控制的同时,还可解决艇内人员的供氧问题,使艇内的CO2和O2能维持平衡。

超氧化物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简称SOD,在人体内的SOD有两种,一种是Cu、Zn-SOD,主要存在细胞液内;另一种为Mn-SOD,存在于除红血细胞外所有细胞的线粒体和细胞液中。从牛血细胞提取的SOD研究得较多,由151个氨基酸残基与一个Cu和一个Zn组成一个亚基,再由两个相同的亚基组成SOD。这种SOD能催化超氧离子自由基O2-·发生歧化反应,可以清除对肌体细胞有破坏作用的自由基的防御体系。人体中的超氧离子自由基O2-·是怎么形成的?已知电离、辐射、高温、紫外线和光照都能使体液中的水产生水合电子e-(aq)、H·和OH·,e-(aq)和O2反应便产生O2-·。体内一些酶反应过程也会产生O2-·,某些物质自身氧化时也会有O2-·释放出来。一个人每天产生多少O2-·尚不太清楚,但有实验表明.化学物质致癌时,人体内的自由基含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