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与伦理试卷答案_第1页
网络文化与伦理试卷答案_第2页
网络文化与伦理试卷答案_第3页
网络文化与伦理试卷答案_第4页
网络文化与伦理试卷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9-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答题卷学号:姓名:层次:类别:网教专业:2016年6月课程名称【编号】:网络文化与伦理【0948】A卷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评卷人得分(横线以下为答题区)一、简答题。以下共4道简答题,每题20分,学生需从中任选3题进行作答。1.简述德性论。德性论就是认为人们的正确的行为必须遵循适度和中道的理性原则,这是判断某一行为道德价值的最根本的标准,人们的心灵中融渗着这种理性就是具备了德性。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德性是指灵魂方面的优秀,而不是指肉体方面的优秀。他说:“我们的生活不是依靠任何其他东西,而是靠灵魂”。所以,“德性就在灵魂中”。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是西方德性伦理的源头,他坚持了道德的理性本质,反对道德学说中的反理性倾向,主张一种与情感感受、行为相交融的理性,表现为由风俗熏陶而成的情感的中和和行为的合宜。2.网络伦理失范行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网络谣言肆无忌惮。谣言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舆论现象,常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播。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普及出现了网络谣言,伴随、即时通讯工具、微博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运用,网络谣言呈激增之势。与一般谣言相比,网络谣言无须面对面传播,其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途径多、危害大等特点,容易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稳定、国家形象造成严重影响。网络谣言所具有的特点,使其不能不引起全社会高度警惕。

个人隐私暴露无遗。网络为人们进行信息交流提供了无限可能。在信息的海洋中,公共信息与私人信息同在,人们在共享他人信息的同时,经常以牺牲个人信息为代价。当我们感到整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大的时候,事实上个人的私人空间却变得越来越窄。在网络世界里,任何一个人只要拥有一台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和一部,就很容易一览他人的私人信息。互联网便捷了信息的联络,但也使个人的隐私信息暴露无遗。

网络诈骗层出不穷。网络欺诈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在网络上通过非法编制诈骗程序、发布虚假信息、篡改数据资料等手段,非法获取信息、实物或金钱等网络违法行为。网络诈骗比其他诈骗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其诈骗手段更是层出不穷,常见的有黑客诈骗、网友诈骗、网络钓鱼诈骗等多种形式。网络诈骗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甚至会危及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

网际关系疏离冷漠。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人们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和多样,这极大地增加了人们的互动频率。如果善加利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人际关系更加亲密。但由于网络信息的简单化和网络空间的虚拟化,反而疏离冷漠了人际关系,现实社会中那种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在网络空间中异化为以网络和数字符号为中介、在超文本多媒体链接中实现人—机—人互动的冷冰冰的网际关系,具有了虚拟性、不确定性等特征。网际关系已严重危及人际关系的正常状态,使人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淡。3.如何正确引导网络非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网络非主流文化虽然有其缺陷,但我们却不可忽视它存在的意义。因此,积极引导网络非主流文化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引导网络非主流文化向积极方向发展。1.加强网络传播管理,优化网络环境一方面,加强网络技术研究,控制有害信息传播。另一方面,尽快建设一批优秀的适合年轻人休闲、娱乐、学习的特色网站,使他们成为网络文明建设的主体。2.加强社会舆论与法律的监督社会舆论与大众媒介应加强对网络运营商的监督,使非主流网站的运营商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从社会效益的角度考虑网络和企业的发展。非主流网站的运营商作为一个社会组织,遵守社会的公共道德、维护社会的整体效益,是它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想要真正遏制网络道德失范和网络犯罪现象,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法律、法规。针对目前法律滞后于网络化的进程,难以适应规范网上信息及打击网络犯罪活动实际需要的现状,我国应尽快修订、补充、完善相关的法律内容,来约束运营商的不法行为,为网络文化的发展创建良好环境。最终以便于规范非主流网站运营商的经营,使其内容更加合乎法律规范。4、试论网络文化霸权带来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科技的突飞猛进,为世界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观察视角,也对传统的思想观念、伦理秩序和工作方式进行着拷问和颠覆。在新时代的挑战前,传统伦理出现了应对的盲点,急需充实和完善。

一、网络文化“霸权”带来的伦理问题1.意识形态的移位信息技术时代,美国借助先进的互联网络对世界各国意识形态的渗透达到了新的高峰。美国向外宣扬的是其特有文化价值观念,这种文化理念的实质就是美国中心论,各种文化都以美国为标准,使美国成为人们心目中自由、民主和人权的象征。西方的文化渗透直接冲击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们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尤其是动摇了部分高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基础。高校学生中出现了“意识形态真空”乃至“信仰危机”。由此造成的信仰危机使人们找不到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在空虚迷惘中对国家、对民族丧失了应有的信心。2.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改变美国利用各种媒体在全世界推行一种以消费为中心的文化,即消费中心主义。通过电子商务,美国的消费文化发挥着消费示范作用,使人们无形中接受了美国的文化理念。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差距,文化霸权造成了对技术的推崇,压抑了价值理性的张扬,一切文化形态变得越来越具有功利性。文化霸权带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利是图等一些消极价值观念,侵蚀着部分人脆弱的精神世界。网络文化霸权可能直接给予人们新的道德标准,影响人的行为和思想,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事物以尊重“文化”的理由被接受,造成道德评价的混乱,导致社会矛盾。3.本民族文化身份的改变英语已成为一种通用的时尚化标准语言,不懂英语难以在国际互联网上交流,这激发了青少年学习英语的热情,却使他们忽略了汉语的重要性,导致他们驾驭汉语的能力下降。这突出地表现在汉字的书写上,提笔忘字,错别字增多;字迹潦草,对文言文、古代诗词歌赋渐渐失去兴趣,影响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致汉语面临萎缩的危险。西方文化借助科技和信息技术而产生的强势地位,将对民族文化价值观形成“打压”态势,对主旋律形成干扰,并弱化民族的道德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产生怀疑、疏离、隔膜,甚至产生排斥,在心理认同上淡化自己的民族身份。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发生变化,民族的特性就会丧失,民族的理想信念、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就会发生改变,最终沦为其他文化的附庸。4.文化素质降低,导致情感偏移资本主义极尽功利,传播的世俗文化、娱乐文化、消费文化,产生了大量的垃圾文化。强大的传播力量把低级趣味的产品和信息展示在人们面前,尤其是缺乏判断力的学生面前,占用了学习和工作的时间,影响了他们心理的健康和素质的发展。美国利用网络上的种种优势倾销其政治思想和文化,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观念,使我们的思想理论界不时出现淡化论、取代论、私有化等错误理论。在被西化、分化的过程中,人的情感发生严重偏移,使人产生偏执、自闭、愤世的情绪。许多人以个人为中心,许多人毫无顾忌地宣泄自己的不良心态、情绪和阴暗心理。二、网络文化“霸权”的战略对策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在信息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多样性受到激励并不断成长,一些非主导意识形态(尤其是异质性的意识形态)会在一定程度上模糊、动摇甚至威胁到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2.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应不遗余力地坚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本土特色,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和教育力度,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帮助人们重塑价值信仰、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文化质量。还应抓住网络时代机遇,把我国的优秀文化数字化,在互联网上加大对反映中华文化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息资源的宣传。通过网络媒介,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在信息化道路上逐步树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优势地位,平等参与网络文化竞争,争得民族语言话语权,扩大中文的网络生存空间,使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大众化、全球化。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维护国家文化经济安全中国文化产业要想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积极抵制西方文化巨舰,大力发展国家文化产业建设是必由之路。首先应立足国情,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出正确的并且适合国际惯例运作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还应对文化产业布局进行合理规划,使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有计划性、目的性和程序性。,推进我国文化产业体制的创新也势在必行。只有立足文化创新,才能努力提高我国文化产品的原创力,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从而不断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达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目的。4.提高人民大众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新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当前我国正在逐步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社会发展既是黄金期,又是矛盾凸显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了多元化和开放性、变异性的特点,面对这些情况,提高人民大众的媒介素养尤为重要:一方面,各类媒体既要及时传达贯彻党和政府的意见,又要准确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既要关注社会的重大热点问题,同时又要把好关,把好度,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维护社会的稳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要培养网民特别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网民的自律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增强对各类网络文化的辨别力以及对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进而自觉抵制外来文化的负面影响。二、材料分析题。以下共3道材料分析题,每题20分,学生需从中任选2题进行作答。1.材料①:张丽莉是任教于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2021年5月8日20时38分,在佳木斯市胜利路北侧第四中学门前,一辆客车在等待师生上车时,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致使车辆失控撞向学生。危急之下,教师张丽莉奋不顾身将学生推向一旁,自己却不幸被碾于车下,造成双腿截肢,骨盆粉碎性骨折,以至生命垂危。张丽莉用柔弱的身躯谱写了一曲英勇奉献的大爱之歌。材料②:吴斌是杭州长运公司的司机,2021年5月29日,吴斌在车速每小时一百公里的车内被飞入车中的5斤重铁块砸中,相当于被一颗微型炸弹击中。然而,他临危不惧,忍痛用1分16秒缓缓靠边停车。随后,他起身请乘客报警,并且嘱咐:“别乱跑,注意安全。”最终,24名乘客无一受伤,他自己却不治身亡。吴斌用自己的生命向人们诠释了什么叫“真、善、美”。上述在网络中广为流传的感人实例均体现了网络主流价值观的深刻内涵。请简要论述网络主流文化的内涵以及构建网络主流文化的具体措施。一、网络主流文化的内涵根据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不同,网络文化可分为网络主流文化和网络非主流文化。网络主流文化是指网络文化中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部分,也即是说网络主流文化所推崇的公德、法制、秩序和社会责任感,是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和行为准则。网络主流文化不仅代表了一个时期在一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或起支配作用的文化,而且它更传播了一种在新时达中弘扬真善美的价值观精神。二、如何构建网络主流文化当下,具有大众化、平民化的网络文化也有着明显的“去主流化”特征,即在文化道路方面与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背离,在文化价值方面与社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相背离。肆意的字眼、过分的表现、大胆的放纵、超刺激的画面,不经意地就能在当前的网络文化中发现。这些消极因素的存在导致网络失范现象严重,网民心理扭曲。因此,构建网络主流文化对于网络健康发展的意义不言自喻。1.在文化战略上对网络文化变“忽视”为“重视”。主流文化必须迅速占领网络这一重要文化阵地。重视网络主流文化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文化队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唱响网络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其次,要加强对网络文化传播规律的研究,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网络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推动我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网络主流文化发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再次要掌握网络群体的文化需求,要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使网络主流文化对网络群体具有巨大的吸引力。2.在文化责任上变网络文化“自在”存在为“自为”存在。网络必须承担传承主流文化这一历史重任从中国当前媒体格局和网络媒体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来看,主流文化的建设不仅仅是传统媒体的责任,更是网络媒体的责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这一精神,网络文化也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反映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以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3.在文化意识上变“封闭”为“开放”、变“对抗”为“对话”。加强与其他国家主流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从现实情况来看,互联网从基础结构到技术应用都是以开放性为特征,因此也导致网络文化的开放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网络文化开放的特性深刻地影响着网络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具有开放心态的人更加倾向于主动了解与自己不同的事物,去接触异质文化。因此,在网络时代,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在文化特质上必须注重主流文化的开放性,加强本国主流文化与其他国家主流文化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唯有如此,网络文化与主流文化才会自觉融合,才会催生网络主流文化;也唯有如此,主流文化在网络时代才能获得发展的有机条件,才能有光明的发展前途。2.2021年10月23日下午4时,广元市旺苍县黄洋镇村民唐大爷来到派出所,焦急地跟民警说:“我孙子前两天与家人吵架后不知去向了!”值班民警接到报警后,立即展开寻找,经过6小时的搜查,在当地一家网吧将唐大爷12岁的孙子唐小明(化名)找到。原来,今年刚上初一的唐小明学会上网后,经常逃课,沉溺网吧,并产生厌学情绪,爷孙俩为这事吵了一架,小明便离家出走了。上述材料体现了网络交往中的什么伦理问题?该问题将对青少年学生带来哪些危害?针对类似情况,我们应采取何种应对措施?答:体现了不同年龄段的伦理道德认识差异

华夏文明作为四大古文明之中唯一流传下来的文明,其对于伦理道德阐述有着独特的认识,孔子时期就已经在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了,由于社会的发展,使得这一观点有了现代社会的定义以及内涵①对于老人们,伦理道德是一件很大的事,作为一个家族的成员就必须要有伦理道德的观念②对于年轻人而言伦理道德的约束力好像并不大,这种观念并没有根植于他们的心中对于小孩子而言,他们正处在对于这一观念的培养过程中。

危害:一、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

北京心理医院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验证儿童青少年网瘾患者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水平升高。这种化学物质令上网者呈现短时间的高度兴奋,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但之后的颓废感和沮丧却较前更为严重。初期只是表现为网络的精神依赖,渴望上网冲浪、玩游戏,之后就很容易发展为身体上的依赖,出现食欲不振、焦躁不安,导致神经紊乱、激素水平失衡,引发紧张性头疼、心血管疾病,造成人体免疫机能下降,甚至有导致死亡的危险。网络成瘾对儿童青少年健全心理的发展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网恋”和网络聊天会引发儿童青少年的感情纠葛,导致各种情感问题,造成儿童青少年心理的创伤;儿童青少年网瘾者过度沉溺于网络中的虚拟角色,容易迷失自我,将网络上的规则带到现实生活中,造成青少年自我认识的障碍。

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儿童青少年沉溺于互联网带来的大量教育上的问题,染上网瘾的儿童青少年,被网络挤占了原本属于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导致的直接的后果就是学习成绩的下降。儿童青少年网瘾者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对枯燥的学习更是失去兴趣,会出现厌学、逃学、辍学的情况,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三、弱化道德意识

儿童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缺少了以教师、家长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对他们行为的监督,他们在网上自由任性,缺少道德自律,人性恶的一面也可能会因为没有道德的约束而得到充分的宣泄,这就弱化了儿童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可能导致他们走向犯罪的道路。

四、影响儿童人际交往能力

首先,儿童青少年网瘾者大多性格孤僻冷漠,容易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导致自我更加封闭,进而不断的走向个人孤独世界。同时,儿童青少年网瘾者沉溺于虚拟完美的网络世界之中,从网络游戏中得到了个人成就感、个人归属感的满足,他们可以在网络世界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其次,沉溺于网络世界中,还造成了儿童青少年与他人交往频率的减少,迷恋人机对话模式,对着电脑屏幕行文如水、滔滔不绝,丢掉键盘鼠标就变得沉默寡言,在现实生活中语言表达能力出现障碍,还获得一种名叫“社交恐惧症”的心理疾病,表现为怕与人见面、谈话,见人就紧张,面红耳赤,颤抖等。

五、影响儿童青少年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在网络社会,一切都呈开放状态,体现着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信息在网络大行其道,网络内容丰富复杂,良莠不齐。鉴别力和判断力水平较弱的儿童青少年网络成瘾者沉迷网络之中,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儿童青少年在互联网上接触的消极思想会使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倾斜,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儿童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儿童青少年网瘾究其本质,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尤其是儿童青少年自控能力薄弱,更容易形成网瘾。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网瘾倾向,一定要到专业的心理医院及时诊治。

鉴于以上伤害,作为中学教育工作者,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预见网络时代教育的新特点新需求,积极探寻网络给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造成的深刻负面影响的新对策,扬利避害以防患。我认为预防中学生网络伤害以下几种对策:

一、提升教师自身的网络道德教育水平。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网络世界的出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社会舆论与法律规范不能有效行使监督作用的情况下,教师更应明确网络道德修养的任务与责任,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教师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学会上网,学会与网络打交道,通过网络教给我们获取知识宝库的钥匙,翱翔于“网络天地”。充满挑战与竞争的今日教育,促使我们去努力追求、拓展提高和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教育水平,即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抗诱惑能力,增强自己的网络免疫力和对网络先进文化的吸收能力,明确哪些网络行为是善的、哪些网络行为是恶的、哪些网络行为是美的、哪些网络行为是丑的。只有你会了,才能高屋建瓴,告诉学生什么是可行的,什么是不可行的,才能进行网络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有效指导。

二、利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加强中学生的道德教育。

道德意志薄弱的个体,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而意志坚强的个体,则能克服各种不良信息,坚持遵守正确的网络道德。因此,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政治课的优势,在道德文化传统及哲学思想的教育中贯穿当前网络社会的德育工作,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道德判断能力。除语文、政治外,在历史、地理等其他科目的课堂教学中,也可适时地渗透网络德育的教育。

三、正确选择网络信息,规范网络行为。在青少年阶段,主要是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交流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科学素养。通过互联网络,孩子可以学习如何判断、检索、选择、核对和处理信息,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但是,如果放任学生在网络世界中驰骋,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在网络中迷失方,其危害不亚于网络游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并教会他们如何分辨其中有害信息的内容。例如,有的学生分不清网络中的真实与虚假,把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到处传播;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反动、暴力甚至色情的内容等。这时,教师要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会提取信息,还要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辨别是非,去伪存真,分清精华与糟粕,才能更好地取用网络信息。经过教育,他们认识到自己在使用网络中的偏差,开始思考“为何用?怎样用?”的问题了。为了帮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信息,搜集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网址,让上网的同学学会如何运用网络去实现自主学习。

四、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网德”教育相结合。中学生是人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塑造期,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中学生精力旺盛、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但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自我意识和性意识开始萌动和发展,同时,情绪波动幅度较大,很容易走极端。这个时期的孩子有其社会压力,也有情感方面的需要,如渴望友谊、渴求被了解、被尊重,希望获得成就感。一些孩子(如一些后进生)由于自身性格、素质能力或各种外在因素而无法实现这些需要,在遭受多次失败后,往往逃避到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中以获得心灵的慰藉,往往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心灵孤寂,心理闭锁,可能形成心理障碍,和师长心存隔阂,甚至有敌视心理,为此要定期开展了师生讨论会,及时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说出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五、利用计算机课程呵护中学生的网络情结。计算机课是中学生最喜欢上的课程之一,因为,在计算机课上有专业老师授课,可以学到许多网络知识,提高自己上网的技术水平。计算机老师可以利用许多有趣的技术手段,把学生从单纯的上网聊天,上网游戏中吸引开。如教学生利用电脑设计自己的学习网页,利用网络查找学习资料,利用网络编程序,甚至可以利用学校电脑机房设计校园网络园地,沟通思想,交流情感,促进学业,使中学生的网络情结得到呵护,又使它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中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的引导要贴近生活注重实践,大力为中学生推行广泛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因为这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能满足中学生的自主、成长、表现自我、社交、体验新奇变动等心理需要,有利于其培养起适应网络社会要求的公德心和良好的道德习惯,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把中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有意义的事情上来,使中学生使用网络更加理性。另外,广泛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可以帮助中学生积累社会经验,提高认识水平和审美能力,促进其思想的成熟,从而增强其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我认为我们的家长、教师应辨证地看待学生上网,为了让孩子学习网络知识而对其上网采取不闻不问的放任态度无疑是饮鸩止渴,但因网络带来的一定的弊端而抵制网络或杜绝网络又是一种因噎废食的行为。我们应兴其利,去其弊,让网络成为我们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的好帮手。父母、教师自身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只有自己跟上时代步伐,掌握新技能,才能减少成年人与中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对中学生使用互联网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预期和有效引导。

六、培养学生的“五自主”能力。

“五自主”能力即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控制、自主探索能力。网络社会是一个无中心的、多元价值共存的社会,各种道德的、非道德的、反道德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信息污染”影响着青少年身心健康和道德成长,加之中学生缺乏自律,很可能放纵本我的欲念,偏离道德轨道。因此,培养学习的“五自主”能力,使其明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怎样做什么,这是网络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指导学生在对各种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的社会价值进行分析、比较、鉴别的基础上结合个人所应确立或改变的道德取向以及所应遵从或拒绝的道德规范,并相应形成真正符合网络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

网络教育与德育工作是时代交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崭新课题,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仅仅才开了个头,还缺乏具体运作的方法和行之有效的手段,但为了下一代,我们要不断探索下去。

3.2021年3月15日,因百度旗下的“百度文库”对中国原创文学造成毁灭性的伤害,包括贾平凹、刘心武、韩寒、郭敬明、麦家、慕容雪村等在内的50位作家和出版人联名发表了《3·15中国作家讨百度书——这是我们的权利》,声讨百度的侵权行为。3月26日,百度文库发表官方声明,承诺将在三日内删除所有未获版权方授权的文学作品,并向受伤害的作家道歉。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谈谈保护网络知识产权的伦理基础及措施。答:以上材料属于网上侵犯著作权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46条、第47条的规定,凡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有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擅自利用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的行为,即为侵犯著作权的行为。网络著作权内容侵权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对其他网页内容完全复制;二是虽对其他网页的内容稍加修改,但仍然严重损害被抄袭网站的良好形象;三是侵权人通过技术手段偷取其他网站的数据,非法做一个和其他网站一样的网站,严重侵犯其他网站的权益。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我国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上述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而上述问题的解决措施,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法律法规的完善、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健全、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道德素养的提高。

\\

小学美术教学改革应立足于理性思考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对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重要,美育

具有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培养美感和愉悦身心的作用。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具有示之以形的形象性,动之以情的情感性和寓教于乐的愉悦性,它的这一特性是其它学科教育所不能取代的。因此如何提高小美术课的教学质量,迫切需要我们美术教师去研究和探讨。现如今在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潮流中,我们更应该立足于理性的思考,而不是一味的赶潮流,走形式。为此笔者结合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谈几点体会与广大同仁商榷。

一,研究教材要有深度,是美术教师上好美术课的前提

过去的教材内容是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教学方法是以灌输为主,而新教材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人文的东西起来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那就是"以人为本"。这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和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权利,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我们的教材就是为了体现以上目标而编写的,因此,充分吃透教材的内涵和精神,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是美术教师上好美术课的前提.

二,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是上好美术课的首要环节

教学目标就是船上的舵,它不仅对教学活动设计的方向起指导作用,而且在设计的步骤和方式方法上也具有制约的功能。因此,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控制,有利于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个别教师在备课中,考虑了学生的兴趣,想到了创新,但却没有想到自己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的真正目标。比如,在上小学美术第一册《谁的鱼最大》一课时,有位教师就采用了大鱼吃小鱼的游戏作为课堂导入,并先让学生观看录相,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随后让学生模仿大鱼扑小鱼,相互推拉,引起课堂秩序的混乱,最后不得不草草收场,教学效果当然不理想。教师想采用一些新奇,刺激的游戏吸引学生,却没有想到这一环节到底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方法与目标相背离,期望与效果势得其反。因此,我们说美术课应该有美术课的特点,应该认真设计好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在每一个环节中真正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