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对外战争_第1页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对外战争_第2页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对外战争_第3页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对外战争_第4页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对外战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对外战争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对外战争要搞一个“古往今来最不爱侵略民族大评比”中华民族可能能进前十名,但是,和外族的战争还是打了不少次。打算写一个十大中外战争,把那些怎么“虽远必诛”怎么“封狼居胥”全写出来。当然,也有那些“无定河边骨”也写出来。今天是第一篇,大唐VS阿拉伯怛罗斯之战公元751年,大唐天宝十年四月,一支唐帝国的军队由安西都护,向葱岭(帕米尔高原)西行而进。如果你知道这支队伍行军的目的和他们将要面对的敌人,相信会让你感到吃惊。即使是现在,翻越帕米尔高原对一支军队来说,也非易事,高海拔地区行军的艰难,以及后勤补给的匮乏。都会给行进和接下来将要进行的战斗带来巨大的困难。然而,就在1200多年前的唐朝。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丽人高仙芝却带领着两万多唐朝士兵,以及西域盟国葛逻禄及拔汗那国的军卒一万多人日以继夜的往西前进着。这支可畏的唐朝联军军队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手执陌刀的轻步兵,重步兵,轻重骑兵以及弓弩手。其中步卒是战斗主力,他们并不是今天纯粹意义上的步兵。每个人都拥有一匹马。而这些马是属于他们个人的。行军时用来装载给养以及代步。这种灵活和个性化的军队配置保证了部队的供应和行军的速度。前面提到了步兵的主要武器:陌刀,在当时这是一种极为可怕的肉搏利器。当时唐军野战常用的阵形之一是“锋矢阵”,冲在最前面的是勇猛无畏的轻装步兵。他们手执的就是这种长1丈,双刃,重大约50斤的陌刀,一般以密集队形列于阵前。攻击力极为可怕,列阵时“如墙而进”。这次率军出征的将领之一,副将昭武校尉李嗣业就是一员使用陌刀的猛将。这支精锐尽出的安西都护军即将面对的敌人,同样是在世界军事史上威名赫赫的存在——阿拉伯(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呼罗珊总督阿布?穆斯林和手下大将齐雅德?伊本?萨里统率的呼罗珊本部宗教战士四万人,以及被阿拉伯控制的阿姆河、锡尔河流域的几乎所有属国的兵力十余万。总数为十五到二十万之间的庞大军队。四月的帕米尔高原,虽不如严冬时的苦寒,但也荒凉干燥,了无人烟。虽然被冠以葱岭的名字,但它和郁郁葱葱却没有什么关系。葱岭,相传周穆王八骏西游,一路沙漠戈壁,有一天突然来到了一个地方,满山遍野郁郁葱葱。周穆王惊奇地问驾车的造父,这是什么地方。造父不知,但又不能不回答国君的问话,但见满山郁郁葱葱,随口说道:“这里叫葱岭。”周穆王深以为然。葱岭,因而得名。但现在高仙芝面对的是却是没有半分浪漫意味的高原。很多问题摆在他面前。以至于这位史书记载“美姿容”,也就是长得很英俊的美男子常常眉头不展。他并不知道,自从他决定西征的那一天开始,他就注定了烦恼,纠结,以至于恐惧,悲痛的命运。750年,大唐天宝九年,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旗帜尚黑,中国史称黑衣大食)取代了倭马亚王朝(旗帜尚白,中国史称白衣大食)。而在初步解决了吐蕃方面的问题之后,高仙芝打算利用这一大食易代、河中叛乱的千载难逢良机,剪除大食羽翼,逐步恢复唐朝在岭外地区的主权。于是一个名为石国的西域小国成了牺牲品。749年12月,高仙芝以石国“无藩臣礼”为由,在经唐廷允许后领兵征讨。唐军一到,石国便随即请降。高仙芝先派人与之约和,但不久之后即违背承诺,趁其不备出兵掩袭,攻占石国城池。唐军不但俘虏了石国国王,而且捋走男丁,屠杀老人、妇女和儿童,大肆掠夺财物。高仙芝在此时表现出了贪婪残忍的一面,许多战利品都流入了他自己的腰包。751年正月,高仙芝入朝,将被俘的几位国王献于玄宗面前,并因赫赫战功被授予右羽林大将军。但石国的王子侥幸逃脱,身负国仇家恨的他,向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求救。觊觎中亚霸权已久的阿拉伯自然不会放过这个送上门来的机会,虽然在开元三年(715年)和开元五年(717年)两次和唐朝的小规模冲突中失利,但接下来唐朝困于和吐蕃的战争,无暇西顾。阿拉伯趁此机会一直力图扩大自己在中亚的影响,很多原先唐朝的属国也先后倒向阿拉伯。这一次,阿拉伯决定给予唐朝更大的打击。对于这种情况,作为唐朝在中亚地区的最高长官的高仙芝自然不会长时间容忍。天宝九年(750)高仙芝再度奉命出军,击破亲附吐蕃的师国,吐蕃的气焰被暂时压制下去。腾出手来的高仙芝决定向西谋求巩固唐朝在中亚的霸权。一场大战便由石国的覆亡拉开了序幕。天宝十四年七月(751年),在经历三个多月的艰苦跋涉之后,高仙芝到达了今天哈萨克斯坦境内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罗斯城。并开始攻城。直到今天,很多历史学家和军事学家仍然对唐军是如何在高原缺氧,补给困难的情况下翻越帕米尔高原,并且在如此疲惫的情况下还能与数倍于己的敌人作战的问题疑惑不解。其实对于这个问题,通过查阅一些史料。大致能给出答案。第一,前面提到过,唐军人人都有马匹,可以装载随身给养,虽然数量有限。但在无法得到后勤供应的高原上。就能发挥极大的作用。第二,高仙芝选择的行军路线。在进入帕米尔高原后,挑选平坦宽阔的山间谷地或河道行军,从而将困难降至最低。第三,在行军时间的选择上,高仙芝同样做了周密的安排。选择气温最热的三至十月份行军,这样一来可使唐军避免在严寒中艰苦行军,从而使唐军将士和马匹都的体力不至于消耗过大,从而保证了战斗力。在解决了这些疑问之后,我们回到高仙芝的攻城战中来。唐军对这座阿拉伯人控制的城市的攻击一开始就进入了高潮。因为他们使用了一种阿拉伯人从未见过的武器——床弩。中国的弩早在秦汉时期便已独步天下,到了唐朝更加成熟完善,其射程与威力远非寻常弓箭可比。为了弥补弩射速低的缺点,秦汉以来的军阵中一直是弓弩兼有。唐军一般使用四种弩,伏远弩射程三百步(450米),擘张弩射程二百三十步(345米),角弓弩射程二百步(300米),单弓弩射程百六十步(240米)在不同范围均可以形成威胁。而在这四种弩之外。堪称弩中王者的,就是床弩。李筌《太白阴经》记载:车弩(床弩)“十二石”强弩,以轴转车(即绞车)张弦开弓,弩臂上有七条矢道,居中的矢道搁一枝巨箭,“长三尺五寸”,“粗五寸”,以铁叶为翎,左右各放三枝略小的箭矢,诸箭一发齐起,“所中城垒无不摧毁,楼橹亦颠坠”。也难怪,当这种三尺长,五寸粗的近乎蛮不讲理的人间凶器,还带着子母弹功能漫天飞来时,守城的阿拉伯将领和士兵完全不知所措。稍微平静下来之后,马上做了一个最明智的决定。求援。由于阿拉伯人同样早就在准备对安西四镇的攻击,在接到怛罗斯的求援后,阿拉伯方面呼罗珊总督阿布?穆斯林,手下大将齐雅德?伊本?萨里,立即组织了十余万大军赶往怛罗斯城。数天之后,十几万阿拉伯大军赶到了怛罗斯城。面对数量出乎自己意料的敌人,高仙芝有些惊诧。毕竟,根据出发前的情报来看,阿拉伯方面能调动的兵力也就在数万。所以,高仙芝才以安西一镇之力出击。况且安西都护的的两万唐军,其战斗力在当时的唐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身经百战,装备精良。而且习惯于西域地形和气候。这也给了高仙芝极大的信心。殊不知,这一次不准确的情报,会让高仙芝,唐军将士,乃至整个唐帝国付出怎样的代价。战斗开始,阿拉伯军队首先进攻,由五千名各属国轻骑兵组成的冲锋集团在距离唐军阵地两三里的地方发起冲锋。统帅阿布?穆斯林并没有一开始就动用自己的精锐力量。而是利用这些炮灰试探唐军的实力。这一次试探性的进攻并不能看出什么。唐军的阵地没有被撼动,只是进行了轻微的还击。而这五千轻骑损失了寥寥数百。这一次的试探让阿布?穆斯林轻率的认为,唐军的战斗力并非想象中的强悍。于是,他决定打出自己第一张真正的牌:一万阿拉伯呼罗珊骑兵。阿拉伯骑兵的装备是长矛盾牌和弯刀,并且装备弓箭。阿拉伯马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马种,刻苦耐劳,富有持久力。呼罗珊又是波斯故地和阿拔斯王朝起家之处,当地战士性情剽悍,骑术精熟,再加上不亚于阿拉伯本土战士的宗教狂热,其素质在全国也堪称精锐。一万阿拉伯骑兵的如同狼群掠食一般向唐军阵地冲来。而高仙芝在多次与阿拉伯的小规模冲突中,了解了对方惯用的战术。所以,他命令五千陌刀步兵列于阵前。五千把一丈长的陌刀斜举,遥指对方冲来的方向。接下来的一幕,对于双方来说,感受完全不同。当这万名阿拉伯骑兵呼啸而来时,首先迎接他们的是发自唐军后阵弓弩手的箭雨。箭矢对这些装甲单薄的骑兵们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三分之二的路程,阿拉伯轻骑已经损失了将尽两千人。但天生的悍勇狂热以及侥幸心理促使剩下的人更加拼命向前,他们认为,只要能接触到唐军本阵,手中的大马士革弯刀将尽情收割唐军的生命。但当他们付出了接近三分之一的伤亡冲到唐军阵前时,才发现,更可怕的噩梦在等待着他们。五千把一丈长的陌刀构成了一堵锋利的钢铁长墙。第一批撞上的骑兵“人马皆碎”。而余下的人沮丧的发现自己手中的长矛长度不够,无法伤害到唐军的陌刀步兵。投掷而出的长矛也被唐军的盾牌挡住。无法造成伤害。更遑论想用弯刀来搏命的想法了。受阻的攻击使得冲在前面的阿拉伯骑兵开始恐惧,有些人试图掉转马头。但是源源不断的后来者没有给他们这样的机会。一片混乱中,人马践踏,死于唐军长刀箭矢和自相踩踏的士兵各半。就这样,半个上午过后。高仙芝得意得看着两千多阿拉伯残骑退走,第一次交锋,阿拉伯就损失了近八千精锐骑兵。而唐军仅伤亡数百人。在组织了数次骑兵冲锋,损失过万人之后,阿拉伯统帅阿布?穆斯林亲身领教到了闻名天下的唐军的厉害,震惊和懊悔之下,决定改变战术。骑兵由侧翼向唐军用弓箭和投掷长矛发起骚扰,减少正面冲锋的损失。而大量步兵则从正面推进。利用人数优势挤压唐军。打乱对方的阵型。可以说,大唐名将高仙芝这次遇到了一个势均力敌的对手。在正确调整了战术之后,唐军的陌刀威力被打了一个折扣。而一次次的轮番进攻,使得唐军士兵疲惫不堪。伤亡超过三分之一。但即便如此。唐军仍然顶住了阿拉伯联军的七次进攻。阵型岿然不动。惨烈的战斗持续了五天。双方的步兵骑兵来回厮杀。阿拉伯联军在付出了五万人以上伤亡后,总算稍微占得了一些优势。第五天傍晚,就在双方相持不下之时,一个足以影响全局的变故发生了。事后有人认为,唐朝属国葛逻禄盟军的叛变是出于对形势的悲观。但更多人相信,是阿拉伯人收买了他们。但不管怎样,唐军绝望的发现。自己的后路被叛军切断了。弓弩手和骑兵被和步兵分割开来。失去了支援的步兵阵脚大乱。而阿拉伯人趁机出动重骑兵冲击唐营中心。连日征战的唐军在内外夹攻之下终于崩溃。高仙芝在夜色的掩护下单骑逃走。而副将段秀实和李嗣业收拢残兵向安西溃退。途中恰逢己方联军中的拔汗那兵也溃逃至此,造成兵马车辆拥挤堵塞道路。李嗣业恐阿拉伯追兵将及,不惜对盟军大打出手,挥舞大棒毙杀百余名同属大唐联军的拔汗那军士,才杀开一条血路,残余唐军得以通过。李嗣业作为唐军副将,或许是出于对阿拉伯人追击的恐惧,或者是对葛逻禄叛变的怒火转嫁到了同为属国盟军的拔汉那身上。总之,他做出了这种残忍而在当时又属明智的行为。事后看来,正是这样残忍功利的行动,使得唐朝在西域属国心中的地位下降。高仙芝在逃生后,并不甘心,曾试图收拢残兵进行反击。但在李嗣业的劝说下放弃。此役过后,两万安西都护精锐只有千余生还。阵亡和被俘各半。但也重创阿拉伯联军。杀敌七万余人。阿拉伯人鉴于唐军可怕的战斗力,并没有乘胜追击。而只是趁机巩固了在中亚的霸权。数年之后,唐朝爆发安史之乱,使得唐朝没有力量再与阿拉伯在中亚进行争夺。而吐蕃的崛起也阻挡了阿拉伯的西进步伐。怛罗斯之战后,安西都护府的精锐兵力损失殆尽。但几年后,高仙芝仍然率兵大破吐蕃。说明盛唐时期唐朝的国力之强盛。如果不是内乱,完全可以继续与阿拉伯在中亚一较长短。阿拉伯的文化和宗教自此以后,在中亚渐渐生根。排除了中华文明影响。中国的造纸术亦因为唐军战俘中的造纸工匠被带到由阿拔斯王朝第一任哈里发阿布?阿拔斯-萨法赫在撒马尔罕新建的的造纸坊里工作而传到中亚和中东。怛罗斯战役对东西方历史进程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就战术来说,对于唐朝这是一场光荣的失败。劳师远征,面对六倍于己的敌人。仍然只是由于内部的叛变而失败。毙敌七万余。威震一时。对于阿拉伯来说,取得了中亚的霸权。扩大了版图。造纸术也在西亚生根发芽。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反叛,盛唐的辉煌与在西域的光荣同归于寂……感谢各位!包括指出唐弩射程疑点的星辰之子,呵呵关于唐弩射程问题,在写的时候我只是引用了另一篇文章中的数据,很惭愧,写得匆忙,未及细查。今天查了下,在汉朝,弩机的射程就已经最远达到或超过300-400米,而同时期罗马的弩炮也能达到这个距离,当然,威力还是比汉朝的轻型弩要大很多。另外,射程这个概念只是说箭矢能飞行到的最远距离,而不是有效杀伤距离。比如说抗战时的三八大盖,射程甚至能达到两公里多。但是那属于空中漫步了,打不死人。唐朝这四种弩射程应该是有这个数字的,唐时一步大概相当于今天的一点五米。写下一篇时我会尽量使用原始史料,谢谢质疑。下一篇打算写汉朝了,希望大家继续支持!唐帝国对阿拉伯帝国的怛罗斯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毫无疑问的重大战役,这不仅只战役造成的世界性影响,他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打的唯一一场同文明规模,同一级别版图,同一级人口规模的纯粹帝国间的对垒,这点上汉逐匈奴,唐灭突厥虽然都可彪炳千古名动天下,但终不免以大欺小之嫌,毕竟以上对付的不过只是自己几十分之一人口的民族,作战人口,文明能力,科技能力,装备水平,组织能力等都不能同阿拉伯帝国相比,之前唐军在对阿拉伯的战争中取得过2次胜利,而这次的失败也丝毫未伤及安西都护府的战争能力,可见唐和阿拉伯之间确实在仲伯之间二、李陵孤战这一次战役之所以被记叙,并非因为它的规模,也并非它在历史上的意义。纯粹是为了一个人,一段冤屈,和一部书。激射在战场上的血和含混于阴沟中的血有时候一样壮烈。比如李陵和司马迁。天汉二年(前99年)秋,汉武帝刘彻,插一句,谥号是死后议定。但刘彻似乎知道自己的历史定位,和自己该做的事。一再出兵匈奴,似乎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这个“武”字。于是,再一次的,发兵了。贰师将军李广利奉命带领三万骑兵在天山与右贤王相遇,老对手见面,自然也不用客气。持续几日的战斗下来,李广利却没有取得优势。汉武帝一向是个心急的人。在获知战况后,马上召见了李陵,当然,召见的目的并不是让李陵直接增援李广利。李陵当时官职是骑都尉。骑都尉,汉武帝始置,秩比两千石。掌管羽林骑。属于皇上的近卫军官。一般不会派出去冒险。虽然当时李陵并不在汉武帝身边,而是在酒泉一带教习射术。但是充其量是个高级教官,加之几乎没有打过仗。所以,找他不是为了带兵。汉武帝召见李陵是打算让他为李广利监护辎重。换句话说,就是让李陵给李广利做运输大队长。李陵不干。他要打仗。李陵之父是李广长子李当户,李当户早死,李陵为遗腹子。李陵成年后,被选拨为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他擅长射箭,十分爱护手下的士兵。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浴血沙场,光宗耀祖,虽然祖上名头太大,但是李陵觉得自己可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数年前李广利凯旋之时,李陵奉命迎接,我相信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李陵那颗骄傲的心。面对李陵固执的请求,刘彻这个喜欢冒险和挑战的皇帝居然答应了。李陵的上级李广利,这个名字很绝,李陵的爷爷李广“利了”外人,却没有利到自己的孙子。李陵出征开始就诸事不顺,首先,他的五千步卒只是被做为一路疑兵,分散匈奴的注意力。减轻贰师大将军的压力。其次,他没有马,不知是来不及调配,还是贰师大将军把马都骑完了,或者是在武帝面前夸得海口太大,以至于刘彻相信他单凭五千“丹阳楚人”也能把单于溜得团团转。总之,天汉二年,没打过仗的李陵带着五千没怎么打过仗的步兵和辎重出发了,他们出居延(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附近)往北,在戈壁中行进了一个月,没有遇到匈奴人。李陵有些着急也有些大意,着急的是没有匈奴人他就没法扬名立万,乃至重振李家声威。同时也无法完成战略任务。大意的是,他认为匈奴人都忙着对付李广利,自己估计不会遇到什么敌人。幸运而又遗憾的是,敌人还是出现了。而且一来就是三万。浚稽山,两个山头之间,李陵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战斗开始了。他面对的是鞮侯单于的三万精骑。五千人被重重包围起来。在此时,李陵展现出了一个将领的天赋。他命令将辎重车作为营寨,军队列阵于营外,前列士兵手执长戟和盾牌。后列士兵弓箭准备。阵型排的不错,可匈奴人不怕。当然,换作谁也不会怕。骑兵历来是步兵的克星。尤其是善骑射,马术精绝的匈奴骑兵。而且是六倍。匈奴人虽然没读过孙子兵法,不知道两倍夹攻,五倍聚攻,十倍围攻的道理。但是他们知道,眼前的聊聊数千人,不够自己塞牙缝的。进攻开始了,上万匈奴骑兵冲向李陵的军阵。却遭到汉军后阵“千弩急射”,匈奴人应弦而倒。在汉胡战争的早期,弩机是汉族军队的一个科技领先项目。数倍的射速,更强的杀伤力,使得匈奴人的弓箭相形见绌。匈奴弓箭手虽然射术一流,但是在大规模互射时,命中率并不是第一要素,在更短的时间里发出更多的箭,以及箭矢的杀伤力。才是制胜的关键点。匈奴骑兵抛下上千具尸体,向山上撤退。李陵见状命令追击,前列待命的步兵尾随杀敌数千。当然,有一部分是中箭无法逃走的堕落骑兵。但是,就初战来说,简直是个奇迹。未经一战的步兵击退了身经百战的骑兵。性价比之高,堪称经济实惠。鞮侯单于急了,“单于大惊”,但他却不知道,更让他吃惊的还在后面。但目前要做的,是再调兵马,挽回些面子。其实这里我有一个疑问,三万骑兵损失数千,并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伤亡,为什么鞮侯单于就这么沉不住气。立刻就调左右地八万余人增援,那谁来对付李广利?是单于意气用事还是李广利已被击退。或者是匈奴人兵马实在太多。还有可能是李陵的爷爷,那个不利反害自己孙子的李广的名头再一次给李陵惹了灾祸?不管怎么样,鞮侯单于是冲动了,十万大军!进攻李陵的五千步卒。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陵还能指挥部队,“且战且引南行”。数日之后,退到一个山谷中。连战数日,汉军已有一些伤亡,中箭着刀,士兵伤重者卧于车上,伤轻者推车,再轻者持兵器搏战。再与匈奴战,杀敌三千余人。由于一直无法传递出消息,他们只有再往东南撤退。四五日后,退至一个大湖边的芦苇丛中。估计李陵是想利用芦苇的掩护,干扰匈奴人的视线,殊不知,这是一个战术失误。匈奴人也不含糊,不再派兵进攻,我不跟你玩近身。我放火!一时间烟炎张天,由于李陵兵在下风处,匈奴人认为,这个到现在为止都很能打的汉军将领,这回要栽了。李广的血脉这一次发挥了正面作用,李陵马上弥补了自己的战术失误。可能是小时候玩火的经验。李陵下令砍光中心的芦苇,汉军聚集在没有芦苇的空地上。然后点火引燃外围的芦苇。以火攻火。眼看就要烧到汉军身边的火突然没有了可以燃烧的介质,缓缓熄灭了。不到五千汉军再次牵着十万匈奴大军,一再战斗一再南行。这种情况,使得这位冲动的单于渐渐产生了怀疑。他的怀疑没有错,他还先要吃一个大亏。史书载,双方“南行至山下”,山无名,但看完这次山边战斗,我们或许可以给这座山取一个名字“单于走马山”。这位鞮侯单于自己安安稳稳立马于南边山上,却把亲生儿子派了出去,不知道是他想给儿子一个锻炼,还是想借此阴谋改立别子。总之,这位匈奴王子率兵亲自上阵了。李陵将形势看在眼里,一再从十万匈奴追击下逃脱,并不仅仅是由于他的运气。作为一个知兵将领的基本能力,对地形地物的运用,他很在行。山间多树木,李陵命令士兵隐蔽于树木左近。匈奴的骑兵在树林间无法发挥作用,只能改派步兵上阵。汉军先占了地利之势,匈奴人又不惯步战,结果是“复杀数千人”。单于简直要疯了,这只汉军游击队围不怕,打不烂,追不垮,烧不死。自己的军队已经前后伤亡上万。连儿子都派了上阵。却还是只能和对方玩捉迷藏。可是他生气也没有用,李陵又给了他一个惊喜,可能是双方距离不远。他命令弩手连弩射击单于。单于无奈,纵马下山逃跑。其实这一次最大的收获不是吓跑了单于,而是从捉到的俘虏口中得到一个极其重要的讯息。据俘虏交代,单于不久前和众将召开军事会议,单于认为,眼前这只汉军人少兵精,而且一直引着自己往南走,渐渐的要靠近汉朝的边塞了。不会是前方有重兵埋伏吧。单于的意思,是要不就算了。别折了个大的。但手下人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单于您带领数万人围攻五千汉军,如果让他们就这么退走。以后谁还看得起匈奴军队?汉朝不是更加嚣张了吗。就算是为了荣誉,我们也要继续追击。但是,您说的也有道理,不如这样,山谷还有四五十里,再往前就是平地,我们追到那里,如果还不能拿下,我们再罢手。这个既稳妥又保留了面子的提议得到了单于的首肯。同样,也给李陵和数千汉军打了一针强心剂。他们知道,只要再坚持几天,就能创造奇迹。第二天的战斗中,孤独的李陵和手下的军士愈加奋勇。一天之内,来回数十合。汉军的脚下,又多了两千多匈奴亡魂。如此死战,使得单于和手下众将开始提前打退堂鼓。他们确实准备撤退了。但是历史总喜欢开一些令人愤懑的玩笑。李陵手下的陵军候管敢叛变了。史载“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李陵侮辱了他。他才投降了匈奴。但是细想,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会让平素爱士卒的李陵出言侮辱部下呢。答案可能只有一个,管敢提到了投降。叛徒总是喜欢为自己找借口,但我们可以全当听不见,我们要知道的是,管敢告诉了单于,李陵军的真实情况。无后援,箭矢将尽!可悲!管敢管敢,竖子敢尔!可惜我们无法堵住叛徒的嘴。大喜而又羞愧的单于还得到了另一个具体消息:李陵的先行队是他自己和校尉成安侯韩延年各率八百人执黄白旗帜。如果命令弓箭手射之,必破。在管敢和单于的协作下,最后的围歼计划开始了,匈奴骑兵两面夹击汉军,在一个山谷中(又是山谷),再次狂攻预感到危险的李陵。匈奴军队大呼“李陵、韩延年趣降!”听到了这句喊声,李陵彻底明白了,自己即将无路可去。匈奴占据了两边山上的制高点,箭如雨下,汉军对射,却苦于身在谷中,箭矢乏力。苦战中,汉军仍然没有放弃希望,继续南行。将要到鞮汗山时,随身携带的五十万只箭全部用完。这里我想插一句,李陵这只小分队是带着辎重出发的,在没有将辎重运送到李广利手中时就遭到攻击。所以,一直有辎重和车辆随军。这也是能坚持如此之久的原因之一。但是到了这里,汉军不得不丢弃车辆,可能是因为能战斗的人越来越少,兵器也损失殆尽。以至于最后只能折下车辐,拔出随身的短刀来战斗。李陵最后的战场到了——鞮汗山的一处狭谷。单于紧跟其后,从山上推石下砸,汉军无遮无挡,死伤甚众。但总人数还有三千多。李陵一路率军死战,但他并不是一勇之辈,眼前的形势使他彻底明白,奇迹是不可能出现了。三千残军,数万虎狼。于是他命令部下,连夜各自逃散,有侥幸逃脱的,回去将战斗经过报告朝廷。接下来的事情广为人知,李陵作为汉朝名将之后投降匈奴,三族被夷。司马迁为了替李陵辩白遭刑。一段冤屈,一个最不想投降却投降的李陵。一个初战便杀敌过万,而自损不超过两千的将才,一个不避刀斧的直言者,两段冤案。一部大史。可叹。附上李陵生平简表:BC.99年年少被选任为建章监,侍中。箭法很好,有其祖父的风范,因而被称誉。汉武帝派他领八百骑兵,深入匈奴腹地考察地形,没有遇到匈奴军队。回来后拜为骑都尉,率领五千楚人,屯兵张掖,酒泉训练骑射。BC.99年太初四年春,李陵原本受命带领五校兵,增援李广利攻打大宛。刚走到塞上,李广利的军队已经回来了。汉武帝更改诏命,令李陵率领五百人出敦煌迎接李广利凯旋。BC.98年天汉二年九月,与韩延年领五千步兵进攻匈奴,牵制匈奴军力,以协助李广利的西路作战。在浚稽山遭遇单于主力三万骑兵,转斗杀伤敌人甚众。于是调遣左右王庭八万人,李陵军且战且退,至长城百里处。最终因为箭矢用尽,叛徒出卖,没有援军而战败,被敌人包围后突围失败。李陵称“无面目报陛下!”,于是投降匈奴。宋元钓鱼城之战

元,蒙哥汗八年(1258年)。

距离南宋灭亡还有21年,四川合州城一时人心惶惶,并不是因为城中居民知道将要发生的历史,而是合州守将王坚干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他杀了前来劝降的蒙古使者,当然,这个使者本是宋人,但打狗也得看主人,叛徒虽然杀得痛快,但尾随而来的四万蒙古大军该怎么办?

但是王坚不怕,他知道自己的城池并不是那么容易攻破。

早在1242年,四川境内就初步建成了一套山城防御系统,即在四川的主要江河沿岸及交通要道上,选择险峻的山隘筑城结寨,星罗棋布,互为声援,构成一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钓鱼城即是这一山城防御体系的核心和最为坚固的堡垒。

钓鱼城坐落在今四川省合川县城东5公里的钓鱼山上,其山突兀耸立,相对高度约300米。山下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流,南、北、西三面环水,地势十分险要。这里有山水之险,也有交通之便,经水路及陆上道,可通达四川各地。

钓鱼城分内,外城。外城筑在悬崖峭壁之上,城墙为大块条石所建。坚固牢靠。城内及城周边有大量田地和水源。使得长期坚守成为可能。再者由于四川连年兵乱,逃难者及流卒多迁徙到此。使得钓鱼城人多兵足。守将王坚加以训练,进一步加强了守御能力。

硬件软件条件兼备,现在就要验收成果的时候了。而验收人就是蒙哥。

蒙哥,射雕英雄传男三号拖雷长子,忽必烈的哥哥。

说实话,他在小说中知名度不如老爹,在正史中知名度不如老弟。很大原因就是因为这座钓鱼城。而在本文中,他绝对是抢眼人物。有很多戏份。只是,是个悲剧。1259年二月,蒙哥率军抵达钓鱼城,面对眼前这座地势非常可怕的小坚城。蒙哥犹豫了。犹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觉得对方城坚人多。斗志昂扬。他还没有领教到这些。而是因为,他不知道从哪个门开始打。

钓鱼城城南,北各筑有一道一字城墙。与外城墙成工字型。用以阻碍城外敌军的运动。而同时守军又可以由外城墙运动到一字城墙拒敌。在工字型的夹角处敌人被压缩得十分严密。而一字城墙上的守军则处在夹角敌人的射击死角。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防御工事设计。

蒙哥身经百战,他知道这种城墙的厉害。他决定从西门开始。

九日,蒙军猛攻镇西门,不克。这日,蒙古东道军史天泽率部也到达钓鱼城参战。三月,蒙军攻东新门、奇胜门及镇西门小堡,均失利。

从四月三日起,大雷雨持续了二十天。雨停后,蒙军于西月二十二日重点进攻护国门。二十四日夜,蒙军登上外城,与守城宋军展开激战。《元史•宪宗纪》称“杀宋兵甚众”,但蒙军的攻势终被宋军打退。

五月,蒙军屡攻钓鱼城不克。蒙哥率军入蜀以来,所经沿途各山城寨堡,多因南宋守将投降而轻易得手,尚未碰上一场真正的硬仗。这一次,钓鱼城给了他一个不大不小的惊喜,或许他还想到,钓鱼城的守将叫王坚,好名字啊。如果他认识到名讳的力量。或许应该改名叫蒙克。

蒙古军队进入中原多年,早已非那支只会骑射的草原之师。他们拥有很多很强大的攻城器具。从很大的撞城锤到很高的云梯。但是在这里,在蜀道难的钓鱼城下,都排不上用场1259年二月,蒙哥率军抵达钓鱼城,面对眼前这座地势非常可怕的小坚城。蒙哥犹豫了。犹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觉得对方城坚人多。斗志昂扬。他还没有领教到这些。而是因为,他不知道从哪个门开始打。

钓鱼城城南,北各筑有一道一字城墙。与外城墙成工字型。用以阻碍城外敌军的运动。而同时守军又可以由外城墙运动到一字城墙拒敌。在工字型的夹角处敌人被压缩得十分严密。而一字城墙上的守军则处在夹角敌人的射击死角。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防御工事设计。

蒙哥身经百战,他知道这种城墙的厉害。他决定从西门开始。

九日,蒙军猛攻镇西门,不克。这日,蒙古东道军史天泽率部也到达钓鱼城参战。三月,蒙军攻东新门、奇胜门及镇西门小堡,均失利。

从四月三日起,大雷雨持续了二十天。雨停后,蒙军于西月二十二日重点进攻护国门。二十四日夜,蒙军登上外城,与守城宋军展开激战。《元史•宪宗纪》称“杀宋兵甚众”,但蒙军的攻势终被宋军打退。

五月,蒙军屡攻钓鱼城不克。蒙哥率军入蜀以来,所经沿途各山城寨堡,多因南宋守将投降而轻易得手,尚未碰上一场真正的硬仗。这一次,钓鱼城给了他一个不大不小的惊喜,或许他还想到,钓鱼城的守将叫王坚,好名字啊。如果他认识到名讳的力量。或许应该改名叫蒙克。

蒙古军队进入中原多年,早已非那支只会骑射的草原之师。他们拥有很多很强大的攻城器具。从很大的撞城锤到很高的云梯。但是在这里,在蜀道难的钓鱼城下,都排不上用场。

撞城锤想推到城门前,道路太崎岖高低。那个年代又没有履带。几乎是不可能的。云梯倒是勉强可以用,只是远不如中原大地上来的稳。宋军不费什么力,一推就倒,蒙古人倒好,排着队的串糖葫芦让人一下推死几十号。根本划不来。只有硬上。

钓鱼城守军在主将王坚及副将张珏的协力指挥下,击退了蒙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蒙哥急了,或许他觉得蒙古人不如汉人善于攻城。改派汉人千户董文蔚率所部邓州汉兵攻城。

每个时代都有汉奸,但汉奸为新主子卖力的程度是有区别的,这位董千户属于汉奸楷模级别。史载他“挟云梯,冒飞石,履崎岖以登”激励将士,舍生忘死与宋军苦战。但因伤亡惨重,被迫退军。更奇特的还在后边。

董千户退了,他的侄子不干了,这位小董叫董士元(懂事元),其实是不懂事。他要求代替叔父攻城,蒙哥当然很乐于看到汉将为自己卖命。于是小董率部下锐卒攻城,与宋军力战良久,终因后援不继被迫撤还。至是,汉奸叔侄攻城队才算消停了。蒙军不行,汉军也不行,钓鱼城久攻不下,蒙哥不得已召开军事会议,蒙将术速忽里认为,将大军屯于坚城下十分不明智,不如留少量军队困扰,主力则沿长江水陆东下。与忽必烈会师,一举灭掉南宋。这一建议颇有后来毛泽东战略思想先师的味道。术速忽里,不愧是老狐狸。

但是,纵横了大半个中国的蒙古诸将已经很不冷静,他们认为术速忽里的建议迂腐胆怯。大蒙古军怎么能在区区合州折了威风。这些看法倒是和当年围攻李陵的匈奴诸将不谋而合,只可惜,匈奴人想对了,而蒙古人想错了。

最终,蒙哥汗选择了错误的建议,决定继续攻城。这一决定不但牺牲了众多的蒙古士兵,也最终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攻城于是继续。

六月,蒙古骁将汪德臣(原为金臣属)率兵乘夜攻上外城马军寨,王坚率兵拒战。天将亮时,下起雨来,蒙军攻城云梯又被折断,被迫撤退。蒙军攻城5个月而不能下。

汪德臣此时萌发了一个天真的想法。他单骑来到钓鱼城下,想招降城中守军,却几乎为城中射出的飞石击中,不知是擦破了皮感染还是信心受挫加惊吓过度,汪德臣因而患疾,不久死去。汪德臣何许人也,那可是被蒙哥纪碑立功的人。(姚燧《汪忠臣神道碑》,《元文类》卷六二),换句话说,相当于今天的一级战斗英雄,军中表率。现在殒命城下。无论是对蒙古军的士气还是信心都是一个极大的打击。蒙哥闻讯,数日难以进食。诸将亦皆惶惶。

蒙哥下令,如城破,屠之。

短短几个字,可以说是蒙古军军性所在。但要屠城,先要破城,这是充要条件。蒙古军受阻五个月,南宋朝廷也得到了消息,对钓鱼城采取了大规模的增援行动。尽管为蒙古军所阻,一直未能抵达。但钓鱼城仍然物资充足,斗志昂扬。前面讲到,钓鱼城城中有良田,有水源。粮食补给不成问题,且一再杀伤蒙军重要将领,城内宋军精神振奋,士气澎湃。

人在信心膨胀之后难免会得意,得意之后难免会小小忘形。一日,城外的蒙军发现,宋军似乎准备往外扔什么东西。精神紧张的蒙军赶紧戒备。

谁料,等了一会,城上掷下鲜鱼两尾,面饼百张,附言:再守十年,也不成问题。

兵法有云:杀敌为下,攻心为上。王坚显然深谙此道。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时的场景,鱼,是活蹦乱跳的四川特产本地大活鱼,饼,是城中大妈清早起来现烙热乎乎的白面饼。这不是武器,却比武器更要命。

要知道,蒙军当时围城围得并不痛快。打不下来,又不能走。加之四川酷暑,蒙人水土不服。军中疾病流行。有史称是痢疾。也就是拉肚子,一堆拉肚子的人,最痛恨的是什么,是美食不能下咽。现在来这一手,不光说明宋军有的吃,而且能吃得下去。比自己强。

军心啊,这个东西无形无质,关键时刻却能翻江倒海。蒙古人很失望,很沮丧。打了五个月,打出对方一个兵精粮足。不能打了,实在不能再打了。

要撤退也得有理由,而蒙哥很识趣,给了大家这个理由,那就是,他伤了。

在攻城中,蒙哥也许是太激动,黄罗大伞打得位置稍微靠前了些。被宋军的“流矢”射中。顺便提下,宋朝的军队多用神臂弓,射程约100米(弓箭射程待商榷),四川地处偏僻,配发的装备差不多是中下水平。100米加居高临下因素,造成更远距离的抛物线,1…2….34…58….150,差不多150米。(数学不好,哪位给算算)也就是说,蒙哥激动地冲到了距离城墙100多米的地方,吃了一箭。

饼,鱼,蒙哥。三股合力推了最后一把,七月,蒙军撤退。行至金剑山温汤峡(今重庆北温泉),蒙哥汗逝世。

开头说了,蒙哥汗戏份很多,但是以悲剧收场。只是这场悲剧因为宋军的一时兴起行为,增添了些许喜剧色彩。我们姑且读之,多想的不要。

蒙哥汗在钓鱼城下的败亡,是钓鱼城乃至宋朝的巨大胜利。首先,它导致蒙古这场灭宋战争的全面瓦解,使宋祚得以延续20年之久。进攻四川的蒙军被迫撤军,护送蒙哥汗灵柩北还。

其次,包围了鄂州的忽必烈,为与其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也不得不撤军北返。从云南经广西北上的兀良合台一军,一路克捷,已经进至潭州(今长沙)城下。由于蒙哥之死,该军在忽必烈派来的一支部队的接应下,也渡过长江北返。蒙古的南北两支军队基本上是按预定计划进军的,只因西边主攻战场的失败而功亏一篑。

最后,它使蒙军的第三次西征行动停滞下来,1252年,蒙哥汗遣其弟旭烈兀发动了第三次西征,先后攻占今伊朗、伊拉克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半岛大片土地。正当旭烈兀准备向埃及进军时,获悉蒙哥死讯,旭烈兀遂留下少量军队继续征战,而自率大军东还。结果蒙军因寡不敌众而被埃及军队打败,蒙军始终未能打进非洲。蒙古的大规模扩张行动从此走向低潮。在其后的20年中,钓鱼城始终屹立,以一城之力延续着细弱游丝的汉族王朝。虽然对于政权更替的影响并不大。但是始终成为蒙古人在西南的一块心病。

直到1279年,守将王坚及全城军民在抵抗21年后,开城降元。条件是不杀一人。蒙哥汗当年发下的恶愿终究还是没有实现。蒙古人在全世界的征战中据说杀人过亿。凡是抵抗过的城市全被屠城。钓鱼城是极少的例外。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此时的元政权确实也已经慢慢放弃赶尽杀绝的野蛮政策。渐渐接受汉化。这也是钓鱼城得以保全的不可不说的原因之一。

据裨史载,开城之日,全城宋军将领全部自刎,以身殉国。我愿意相信它是真的,因为当时孱弱的汉民族太需要这种烈性。但我又不愿相信它是真的,中华战争史上名将忠臣流的血已经太多。

但不管怎样,全城百姓得以保全,从极端客观冷静的角度来说,我很欣赏这些将领们的舍身取义的同时,又给了全城居民选择的自由。你们活着吧,因为你们有权利享受坚持得来的尊严和生命。我们宁愿死去,因为我们的职责已完。(四)中日碧蹄馆之战

三眼火枪,配发50%骑兵部队,连发多管型近战火枪。

辽东铁骑,明将李如松统率,集群冲击型装甲部队。

万历二十年,《万历十五年》之后五年,大明帝国接到属国朝鲜求援,日军二十万入寇。

在二百多年的承平之后,朝鲜军队本就孱弱的战力更是形同虚设,两个月内,京城,开城,平壤三大城市陷落。朝鲜国王退避义州。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日本,正处于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战国时代。现代中国不少年轻一代对这个传奇时代的熟悉,在某种程度上更甚于对我们自己国家历史的了解。对于日本战国诸将可说是如数家珍。现在,战国时代开始膨胀,向西,它的胃口,从这个鸡嘴形的半岛开始了。

万里二十一年正月,李如松收复平壤。随后进抵开城。召开作战会议,研究下一步行动。由于日军在丢失平壤后全线退守王京,集结军队达到7万人。而入朝明军总数只有四万人。一部分明军将领认为,敌众我寡,只可智取不可强攻。而副总兵查大受为代表的将领们则强烈要求乘胜追击,否则,日军放弃王京逃跑的话,就再难以进行歼灭。

由于意见纷争,李如松在得不到朝鲜方面具体情报的情况下,派遣查大受,祖成训(此人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祖大寿的父亲)率军三千,向王京搜索前进,探勘地形。

历史上某些很惨烈的战役不知为什么,似乎初衷都只是侦查,不过这一次,李如松排出的侦查骑兵却是明军的精锐。辽东铁骑。

装备了火枪和佛朗机炮的辽东铁骑堪称冷兵器时代的怪兽。加之其常年在边关作战。无论是装备还是战斗经验,都达到了一个极强的程度。就是这样的三千“侦察兵”,出发了二十七日,明军前哨游骑发现前方有小股日军运动,与此同时,日军也发现了明军,原来这也是一支搜索部队,由加藤光泰率领。日军由于同样摸不清明军动向,仓促应战,半日下来,明军斩首六百余。自己损伤甚少。

战果是好的,但是这一战果错误的鼓励了查大受,他认为,日军溃败之下,军心已经涣散。而且战斗力不堪一击。很可能正在放弃王京逃窜。在轻敌和争功的双重因素作用下,查大受下令全军加速,直扑王京。

对查大受的勇气我是很佩服的,但对他的轻率判断,我很不感冒。真实情况是:日军尚未如此不堪。王京驻扎着日本大将小早川隆景麾下的日军主力。在得到败退的加藤光泰的报告后,小早川隆景同样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判断,这支精锐的明军骑兵,是明军的先锋部队,而总攻即将到来。

查大受的错误,对于战术上来说,是很致命的。但在战略上,却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而小早川隆景的错误,战术上正确,战略上十分愚蠢。明军的侦查目的本来就是要摸清王京日军的情况和动向,现在小早川等于把自己的实力和盘托出,送到李如松面前。帮助查大受完成了此行的使命。

日军的行动能力十分强,迎着冒进的查大受,小早川只留下宇喜多秀家领少部分军队守城。自己马上亲率主力20000人前去决战。

查大受在得意了一小会之后,马上发现了自己的错误,面前是看不到边的日军大队。在这里,可以对双方的军队数量做一个形象的比较。

笔者大学时新生军训人数为1500人,记得当年在操场上一眼望去,已经觉得很壮观,黑压压的一大片。而全校师生总人数接近20000人。也就是说,两个新生训练方队遇上了全校师生。

好在查大受马上冷静下来,立即退守距王京五十华里的碧蹄馆。并将随军携带的佛朗机和火炮战车作为工事,列于外围死守。

小早川迅速指挥军队将明军包围,由于日军骑兵不多,对于查大受的防御阵,只有用步兵发起冲锋。小早川的如意算盘是,先歼灭这支明军。以振军威,同时在明军主力到来前占据战术上的主动日本战国时代基本步兵单位是足轻,也就是农民募集起来的步卒。基本没有甲胄,一部分身披竹制铠甲。防御力极弱。但队形整齐,悍不畏死,正面攻击力很强。当数千日军呐喊着冲向明军阵地时,发现没有一个明军出来应战。取而代之的是,对面传来的震耳欲聋的巨响。随之,日军阵地里血肉横飞。明军的佛朗机和火枪齐射。对如蚁聚前冲的日军造成了极大杀伤。

明军中的佛郎机炮分为5号,其中3号和4号是属于轻型的。3号长四五尺,装铅子每个重5两9钱,用药6两;4号长二三尺,装铅子每个重3两,用药3两半。

1号和2号是属于重型的,1号长八九尺,装铅子每个重1斤,用药1斤;2号长六七尺,装铅子每个重10两,用药11两。

各式佛郎机的射程,凡重在70斤以上的,可达五六里。1、2号佛郎机炮也可用于水战。佛郎机炮身略大并留有长口,炮身外面用木包裹,并加以防炸裂的铁箍,另有子铳5个--子铳又称提心炮,相当于火炮的药室部分--在子铳内装填弹药,轮流安入中部的长口内发射。佛郎机的特点是母炮和子铳分离,它是后装炮的一种形式,可算作后膛炮的鼻祖。

据我推测,当时轰击日军的可能是3,4号佛朗机。查大受领受的是侦查搜索任务。没有必要装备太过重型的机炮,一则减缓机动性,二则没有攻坚和远程射击的需要。

虽是如此,轻中型佛朗机的威力也不可小觑,尤其是面对队形密集的日军步兵。一炮的杀伤往往能达到十几人到几十人。冒着这样的炮火,日军凶悍的本性却被激发,只是逼近到明军阵地前就无法再推进。烟尘弥漫中,明军的齐射暂时停顿了下来,丢下了数百具尸体的日军刚以为可以喘口气的时候,明军骑兵出动了。

辽东铁骑主要标准配备为三眼神铳。柄长约四尺五寸,共有三个枪管,各长一尺五寸,枪头突出,围柄而排,有准星,以燧石击锤点火的方式发射,枪管可旋转,一个枪管击发后下一个枪管自动转到点火位置,轮流发射,平射距离可达40至50丈。

全枪由纯铁打造,重约15斤。子弹是类似于佛朗机子母铳的子铳那种的开花弹,内装火药,掺有铁砂铅丸。子弹发射完毕后,亦可作为近战武器。

这是那个时代近战的终级武器,具有连射功能,类似于今天的左轮手枪。子弹打完还能抡起当铁棒用。15斤,我记得水浒传里呼延灼的双鞭,一重13斤,一重14斤。虽然是演义小说,但是也足可看出辽东铁骑的攻击力之强。

而且查大受显然对日军步兵阵型弱点有很深的了解。对于这种没有保护的单一步兵,侧翼突破是最好的攻击方式。日军在遭受大型火器重击之后,再受重创,辽东铁骑从两翼穿插,利用速度和射程。完全打乱了日军的战斗队形。日军虽然悍勇,但是在如此的劣势下,不得不暂时撤退。伤亡数以千计。

查大受在此时证明自己除了偶尔犯错之外,仍不失为一个很优秀的将领。他命令不要追击,退回本阵,装填子弹,整顿队形。他清楚,面对数量如此多的敌人,最忌讳的就是陷入鏖战。只要能抵挡足够长的时间,判断出情况的李如松一定会驰军来援他想的不错,李如松久不见回报,预感情况不妙。火速调集一千精骑,史载是李如松的私人卫队,另有一千明军随后跟进,途中,遇到突出包围圈的查大受部下,得悉战况紧急,李如松一面急驰向碧蹄馆解救,一面传令后队明军加速。

李如松就快到了,查大受却快撑不住了。虽然凭借武器和战术优势拼死抵抗了将近一天,但是日军反复的冲击同样使得明军伤亡很大。弹药也消耗甚巨,情势十分危急。

好在李如松以最快速度进入战场,他首先遇到的是日军精锐,立花宗茂所部。双方展开激战,战斗中,一员日军金盔武将。“金甲酋”(金盔金甲,史载是立花宗茂为出征朝鲜的本部武将打造的标志性装备)破阵直入,直取李如松,裨将李有升急忙护卫,却被打落马下,被一拥而上的日军砍为数段。幸好最后明将李如梅一箭将之射于马下。可见当时形势之危急。

另一员明将,游击将军李有异,在杀死日将小川成重后被日军挠钩钩下马,死于数十长矛戳刺之下。

在一番血战后,李如松终于接应到了同时突围的查大受和祖成训。两部分明军合军向外突围。日军总指挥小早川隆景此时十分兴奋,他知道明军此次入朝作战的总指挥就是李如松,斩杀李如松,胜过十个查大受。他立即命令部队收缩,务必要全歼查大受军和前来增援的李如松的一千骑兵。

此时日军伤亡已经超过5000,其中损伤主要是第六军。日军的第一军,第六军皆是全军精锐。尤其是第一军,其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也是凶名赫赫。在最开始的遭遇战中被查大受击退的就是第一军的部队。现在,小早川隆景指挥着第六军剩下的10000多人,对李如松和查大受部展开疯狂地围攻。

战斗愈加白热化,双方早乱成一团,明军的火枪火炮无法发挥出最大的威力,肉搏战中,日军将领连续被击毙,包括,久野重胜(在乱军中被祖承训击毙),池边永晟(被祖承训一刀击毙),小川成重(死於李有异的刀下),小野成幸(被李如柏击毙),十时连久(被李如梅击毙),安东常久(被查大受斩落马下),安东幸贞(被查大受击毙)。日军大将小早川秀包甚至一度落马,幸好在家臣的护卫下换马再战,避免了做刀下鬼的命运。

明军伤亡同样惨重,不到4000人的部队已经伤亡过半。李如松被部将护卫着向外突围,剩下的明军全凭身经百战的素质和拼死战斗的决心死死挡住一波波冲向主帅的日本骑兵步兵。

情况万分危急之下,后援终于到了,杨元率领的1000明军在最后关头赶到。迅速加入战团。此时,日军虽然占得优势,但是在明军拼死作战,火器杀伤及来往冲突下,始终无法取得胜利。杨元生力军的到来,等于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加之小早川隆景看到明军不断有生力军加入,错误以为明军主力到来。自己20000余人尚且吃不掉对方数千人,现在明军主力到来,战况十分不利于自己。而且自己的步兵无法列阵,在明军骑兵快速突击下始终无法形成严密的包围圈。伤亡太大。

基于以上判断,小早川下令,日军首先退出战场。

至此,碧蹄馆遭遇战结束。明军参战5000人,伤亡2000余人。李如松卫队伤亡200多人。

日军在战后声称仅仅损失百余人,这在了解当时情况和后来统计看来,是不可能的,将日军各部伤亡人数相加,再参考日军战后补充新兵人数,伤亡应在6000到7000左右。

而可笑的是,小早川隆景在事后汇报丰臣秀吉时夸言,自己打退了明军十万铁骑的进攻。

碧蹄馆一战是一场不期而遇的遭遇战,明将查大受在稍微取得战果轻敌进击,但是引出了此次战略行动的最终目标,王京的小早川部日军主力。可以说是完成了情报侦察任务,只是造成的损失太大。三千铁骑,损失过半。而日军以十倍之众包围查大受部一日,无法歼灭,导致明军后援来到,最后无奈退走。虽然杀伤过半,但是暴露了自己的真实情况,给日军整个战局造成了负面影响。

还有一个疑问,李如松作为明军总帅,为什么只带1000骑兵就贸然出发?

这个问题的答案,参考资料后可以得到结论:当时明军主力与王京相距过远,且骑兵占少数,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无法在短时间内催动大军及时赶往战场。而李如松在此时显示了一个优秀统帅的判断力和果敢,否则,查大受的3000骑兵不保不说,日军的分布情况也就无法得知。可以说是,李如松做出了一个利大于弊的判断。

此战后,明军野战能力之强,震动日军。不久围困王京,直至驱逐日军出朝鲜,不能不说一次次血战后对日军心理层面的影响,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灵宝之战

开元盛世的崩塌以安史之乱为其开始的标志,而安史之乱的最高潮,个人认为,是天宝十四年的潼关陷落。此战之后,大唐首都最后的拱卫就此失去,叛军长驱直进,长安陷落。而潼关的丢失,是导致这一后果的最直接原因。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叛军直逼潼关,关中震动。大唐一时无将可用。

可不是,封常清败了,高仙芝死了。谁领兵抵抗你杀谁。郭子仪在朔方,李光弼在河东。谁也不来趟这趟浑水。即便是不怕死想来的,也未必来得及。玄宗急了,只好去请抱病在家的哥舒翰。

哥舒翰是个牛人,牛到什么程度,我们来小小的八卦一下。他是突厥人,父亲是安西都护将军,赤水军使。在大唐是高级军官子弟。可惜他很不上进,一直在长安混。一般这种人我们称之为小混混,但是哥舒翰却是个名副其实的老混混。因为他一直混到了四十多岁。这时候,他父亲去世了,由于玩得太狠,居然不归丧。在长安被人戳脊梁。一气之下,到了河西,在这里,他遇见了王忠嗣。王忠嗣看人很准,当然,看上他的原因并不仅仅是他能读《左传》《汉书》。而是因为看出他是个将才。让他做了大斗军副使。

哥舒翰有个奴仆叫左车,十六岁,力大。哥舒翰善于用枪,每每上阵追敌,到了人家背后,先把枪搁在别人肩膀的位置,接着大喝一声,不得不承认突厥人嗓门确实够大。一喝之下,敌人无不大惊回顾。一下就杵在尖上了。哥舒翰用力一挑,将对方腾空挑起,摔落马下,这时候,左车就发挥作用了,下马割脑袋,这是一门艺术,不光敌人惊到,自己人也看得心惊胆战。两人配合无间,属于唐军中数一数二的熟练工种搭档。

有一次,哥舒翰追吐蕃败军,也是倒霉,马陷到了河里,吐蕃人一看,乐了,三个吐蕃将领挺枪来刺哥舒翰。也许是哥舒翰他老人家跑得太快,左车没跟上,反正这回就他一个人了。但他可不是李世民,陷到河里只能大叫自己的应梦贤臣。

不过他也喊了,大嗓门再次发挥作用,一声大喝,三个吐蕃老兄惊得“拥矛不敢动”。被追上来的唐军击杀。就是这么牛。

八卦完了,再续正题,救命稻草哥舒翰被玄宗抓住了。无奈,国家有事,天子有难,只好出山。拜为兵马元帅。“田良丘为军司马,萧昕为判官,王思礼、钳耳大福、李承光、高元荡、苏法鼎、管崇嗣为属将,火拔归仁、李武定、浑萼、契苾宁以本部隶麾下”。

其实列出这么多名字,主要是想把一个人包括在其中,火拔归仁。在不久之后,哥舒翰会栽在他手里。部将有了,兵马却不怎么样。河东,陇右,朔方,努刺等十二部兵二十万人。别被数量吓到了。质量很次。河东和朔方的能征惯战的老兵已经被哥舒翰送在石堡城了。加之成分很多,汉胡混杂,将领又多。这样的军队,被派去防守首都的最后一道屏障,可见当时的唐朝武备之懈弛。

但不管怎么样,还是要出发的。可是偏偏出事了。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是触了大霉头。

先驱牙旗撞在了城门上,“堕注旄,干折”。大不吉利!大家还没出师就遇到了这种事,很恶心也很害怕,很类似闻太师被墨麒麟摔下来的场景。但是闻太师不怕,还要嘲笑害怕的人。但哥舒翰怕了,因为他本来就不想去。

可惜玄宗很聪明,先把排场做足了。他登上勤政楼,目送哥舒翰的大军,还特别恩遇,批准哥舒翰经过勤政楼时可以不下马。手段啊,谁说天宝年间的李隆基昏庸!但更过分的还在后面,哥舒翰快出京城的时候,惊讶的发现,文武百官排着长队,在郊外等着送他,锣鼓喧天,旌旗蔽日。

哥舒翰的心脏承受不了了,他真的不想干了。连蜘蛛侠都知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今天的这些排场不是白摆的。“翰惶恐”。

到了潼关,哥舒翰左思右想,还是向玄宗提出,自己有病,不能干。谁知得到的回复总是,爱卿无须担心,爱卿要忧国爱君,爱卿你看,我也有病,不还是当皇帝当的好好的。既然玄宗铁了心,哥舒翰也没办法了,但他确实有病,所以具体的军务都交托给良丘,骑兵归王思礼管,李承光统步兵。俗话说,三个和尚没水喝,潼关的军务被这三位搞得乱七八糟。命令无法统一,军心涣散。

这些情况哥舒翰不是不知道,但他消极怠工,懒得管。玄宗也不是不知道,但他没别人可用。不但不能怪罪哥舒翰,还得捧着他,于是,第二年,哥舒翰封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别忘了,哥舒翰是突厥人,突厥人当宰相,在风气开放的唐代,也是极少的。

哥舒翰虽然不想干,但安禄山想让他干,为了显示出哥舒翰的重要性,安禄山排自己的儿子安庆绪,也就是后来的那个要了自己命的逆子。试探性的攻击潼关,哥舒翰再懈怠,打这么个小毛孩子还是不成问题的,一通暴揍,安庆绪跑了。

从后面事情的发展看,安禄山这一次是蓄意的。他要加重哥舒翰在玄宗心里的地位,为什么,因为他和哥舒翰一样,把形势看得很清楚,唐军军无战心,朝中又有杨国忠这么个大活宝。潼关难守,而哥舒翰迟早要败在潼关。

安禄山和哥舒翰,是有仇的。史书载“翰素与安禄山、安思顺不平”安思顺也就是安禄山的族兄。反正哥舒翰就是看不惯这一家姓安的。玄宗知道这件事,,想要替他们和解,正好赶上三个人都来长安,于是在命高力士在城东设宴。这三人也被邀请在席。安禄山此时发贱了,凑到哥舒翰身边,很友好地说:我爹是胡人,我娘是突厥人,令尊是突厥人,令堂是胡人。我们算是同族啊,我们也该亲近亲近才对。

不知是安禄山口音太重,哥舒翰没听清。还是肚子太大妨碍到哥舒翰喝酒。哥舒翰的答话很刻薄:俗话说,“狐向窟嗥,不详”,是忘本,您既然这么看得起我,我怎么会不知道呢。言下之意,您是正宗的胡人,我不算什么。安禄山怒了,咱俩都是胡人,你凭什么看不起我。马上翻脸,骂道:“突厥敢尔”,要说安禄山翻脸真是比翻书还快,但哥舒翰哪是好惹的人,马上就想动手揍安禄山。还好,老奸巨猾的高力士及时目视哥舒翰,哥舒翰也很聪明,马上说自己醉了,借故走了,没让高力士下不来台哥舒翰讨厌安禄山也就罢了,连和安禄山不睦的安思顺他也不喜欢。可见这个人脾气确实有点怪。安禄山反叛之后,安思顺因为早就告发安禄山的反心而免于连坐。现在哥舒翰得势了,安思顺也就倒霉了。

哥舒翰假造了叛军书信送给安思顺,约他献关。又让人走露消息让事情败露,接着马上上书,连陈安思顺七罪,请诛之。要说哥舒翰也够狠的,人家也没招着你,非要害人全家。玄宗正倚重哥舒翰,自然不会顾惜安思顺这么个棋子。诏赐安思顺和弟弟安元贞死,全家流放。

安斯顺死了,杨国忠害怕了,他素来跟安禄山不对付,所以和哥舒翰的关系还算不错。可是现在,哥舒翰重兵在握,转眼弄死了曾经一条战线上的安思顺。不知道哪天就会轮到自己。

说来也巧,哥舒翰身边有人提议,安禄山起兵的理由是杀杨国忠,清君侧,现在将军您留下三万士卒守关,其余精锐返师长安,直接干掉杨国忠,让安禄山失去出师之名。就和当年景帝杀晁错一样。我们说,这个计策很愚蠢,且不说七国当年就没退兵,安禄山的幌子也没看透,自己还要起内讧。而且最为要不得的是,还走漏了消息,让杨国忠知道了。

杨国忠这人心眼比之安禄山,那是只小不大。安禄山还会大怒,还会骂人,杨国忠会干嘛,打小报告!小报告内容如下:“兵法,安不忘危。大兵在潼关而无后殿,万有一不利,京师危矣。”意思就是,让玄宗防着点哥舒翰。

不光小报告是这么打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派心腹杜乾运率军一万,屯于灞上。在哥舒翰的后路上,埋了一颗钉子哥舒翰看的一清二楚,要对付自己啊,那哪行啊。于是,申请把杜乾运调到自己手下,然后谎称议事,把他骗到军中,一刀砍了。那一万人也并入麾下。

疯了,杨国忠彻底疯了,他回到家,很诚恳,也很绝望地对自己的儿子说道:恐怕我们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但值得庆幸的是,哥舒翰始终没有出手。杨国忠得到了喘息的机会,随即上书要求哥舒翰进兵,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哥舒翰自然不会不明白,也上书辩解,称安禄山有诈,不能轻动。等到四方勤王兵马聚集再说。

不光哥舒翰是这么想的,也有人帮他说话,就是郭子仪和李光弼。

这哥俩有自己的私心,他们觉得哥舒翰又老又病,而且手下军队是乌合之众,战斗力很差。叛军也知道。现在重兵集于潼关,大本营幽州空虚,自己率军直捣,可一战成功。如果哥舒翰出潼关作战,事情就不好办了。所以也极力上书,要求固守潼关可是,郭子仪、李光弼、哥舒翰三人的战略分析终于还是比不上杨国忠每日在耳边吹的小风。不久,让哥舒翰不知所措的事情发生了,玄宗遣使潼关,催促出战。

现在的情况是,出战,必败,这是人人皆知的。不出战,抗旨,有反意。哥舒翰必须做这个令人绝望的选择题。

我们说,哥舒翰是良将,但不是一个有政治谋略的人。这道题如果让王忠嗣做,让郭子仪做,甚至让安禄山做。恐怕都会得出别的答案。但是哥舒翰,选择了奉旨出战。

下面发生的场景,我小学时第一次读到,就觉得莫名压抑,直至今天,我一直将它作为我对中国古代战争记忆的悲壮典范来收藏。

六月,引兵东进,恸哭出关。想像一下,历来用兵最讲迷信,如果谁敢在主帅拔军之前大哭,那没什么商量,我们这正好还少祭旗的物件。可要是主帅哭呢。没怎么见过。

今天见到了,哥舒翰在军前大哭,我们可以暂时忘记他的种种缺点,包括他对安思顺的陷害,对杨国忠的犹豫,对责任的逃避和对安禄山的姑息。只为这一哭。这是铁血男儿的眼泪,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绝。这个突厥汉子,从此西别了长安的朝霞,潼关的落日。在唐朝历史上以一种无奈的方式书写了自己的结局安禄山派来进攻潼关的将领崔乾佑很高兴,因为哥舒翰出关了,安禄山也很高兴,因为他猜得到,这是杨国忠干的好事。杨国忠同样高兴,因为哥舒翰要完蛋了。

哥舒翰东出潼关七十里,来到灵宝西原。这个地方地形十分险要。南边是山,北边是河。唐军从西而来,要经过山河所夹的一条窄道,而窄道两旁的山上,叛军数千人早已等待多时。照理说,哥舒翰应该预料到,山河之间,通道狭窄,是最容易被伏击的地形。不应该继续前进,就算要前进,至少也要先侦察一下。但是,一生善于用兵的哥舒翰晕了,我们只能用气数已尽来解释,他自己在河上,乘着船,连岸都没上,就大笑着判断崔乾佑军队不多。命令大部队前进。

原文读到这里,我很想来到他的面前质问他,你凭什么认为对方军少兵弱,你之前的谨慎判断去哪了,你为什么要乘着可笑的船在河中轻率大笑下令,之前的眼泪到底是什么意思。以致于让我们想起,英格兰前任主帅麦克拉伦在下课之前最后一场比赛中,在场边撑着那把红蓝色滑稽的大伞时的场景。道具不是关键,关键是心态已经失衡,笑柄本身不知道自己的可笑,事后去看,已经无法后悔。我甚至怀疑,哥舒翰在朝廷和叛军的双重压力下,被逼成了双重人格道路很窄很难走,唐军的队列也渐渐散乱。这时,山谷伏兵出手了。

人不多,几千人。杀伤力很大,因为用了落石。巨大的石头自两山砸下,无处可避的唐军死伤甚众。哥舒翰很愤怒,他已经渐渐失去了判断力,命令士卒拼死向两侧山上进攻,当唐军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来到山顶时,叛军早已不知去向。一腔怒火无处发泄的哥舒翰再整队列,他发誓,要崔乾佑好看。

或许是为了鼓舞被落石压住的士气,又或许是为了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哥舒翰和军司马田良丘登上山顶,同时命令三万人夹河擂鼓,以壮军威。

这个办法很好,相当于今天的军乐队,确实能起到鼓舞士气,威慑敌人的作用。但这个方法也很傻,因为三万人的军乐队,纯属浪费。

崔乾佑听到了震天的鼓声,他不害怕。要说这位崔将军,也是个“将才”,能想出伏兵诱敌,这么“经典”的战术,他怎么就知道哥舒翰一定会上当。要知道哥舒翰打的仗,比他带的兵都多。

但历史就是偏袒了这位智谋平平的崔将军。他成功了,哥舒翰通过山谷之后,被成功的引诱到了他面前。只能说,谍报工作和心理分析起了作用,哥舒翰的处境和急躁的心态被他抓住,这是哥舒翰的最后一战,崔乾佑捡了个大便宜,不但遇上了一位已经心态失衡的名将,还在史书上,挨着哥舒翰,分了一套经济适用房,安了家。

在三万士卒的鼓声中,哥舒翰的前部由王思礼率领,五万精锐在前开路,十万大军紧跟其后。次第前进。

崔乾佑早已摆好了阵势,他是这样摆的:队形前后不齐,左右散乱。旗帜没有章法,甚至将五千陌刀手列于阵后。

唐代的陌刀手是步兵的主力,战时置于阵前,无论进攻防守,都是极其强大的武装。而只要是初级军官学校毕业的唐将,都知道怎么用。而看到眼前这支完全不按规矩出牌的对手。唐军大笑,我相信,哥舒翰也笑了。

相信读到这里,已经没有人不明白这是个圈套,我们不能不说崔乾佑的招数很幼稚,虽然我们不是军官专业毕业,但是史书是读过的,阴谋也是见过的。比这高深复杂的军事策略比比皆是。但就是这样的伎俩,再次骗倒了哥舒翰。

这时,唐军还没吃饭,大家很轻松的互相调侃:先把这帮乌合之众拿下,咱们再好好吃饭。但不幸的是,这顿饭很多人是再也吃不到了刚刚接战,情况还算正常,双方你来我往,骄傲的唐军和看起来很怯懦的叛军打的不是很激烈。哥舒翰也很愉快,估计他有些后悔自己之前的失态,哭什么,丢人。

心情渐渐愉快的哥舒翰,这时观察到一个现象,叛军的旗帜开始退却。军旗是军队的风向标,军旗退,一般来说,军队也就要退。

你退,我就追,毕其功于一役。西固潼关,东慑诸贼。估计这样的想法在大部分人的脑子里开始浮现,史载:“王师懈,不为备”。

松懈的哥舒翰指挥着松懈的士卒,追击着看似疲软的叛军。一切看起来都很美。

就在这时,风云突变,退却的敌人忽然不退了,回过头来看着唐军,唐军有些蒙。还没来得及搞清是怎么回事。两侧伏兵杀出,如虎狼一般扑了过来。很多唐军还没反应过来,已经掉了脑袋。大家都知道,人丛松懈的状态到紧张需要一个过程,正如同被晃花了的眼睛要再次看清楚也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崔乾佑没有这么耐心,你花了,我继续晃你,还要趁你看不见踹你一脚。

唐军彻底沦为了“糖军”,在崔乾佑张开的大口入口即化。前军瞬时溃不成军。

哥舒翰并不急,因为他还有后着。说起来,这位突厥之后的确是很热爱汉族文化,不光读了《左传》,《汉书》,还读了三国演义,不过学的不是军阵权谋,而是奇技淫巧。

诸葛武侯对付孟获的画皮狮虎时隔数百年后再次出现,哥舒翰用毡布蒙住马车,画满龙虎,金银涂色,栩栩如生。他认为,这种非常规武器能吓住敌人。

可惜,三国演义这本书不光他看过,崔乾佑也看过,而且还是个行家,哥舒翰学了一招,他也学了一招。他学的招数是,借东风。

当然,诸葛亮的东风就算不是自己请来的,也是做了天气预报预测来的。崔乾佑没这本事,他能搞到东风,因为现在刮得就是东风。

面对哥舒翰的机械怪兽,崔乾佑也不废话,一个字,烧!唐军面东,处在下风向。崔乾佑将道路堆满柴草,火顺风势,吞没了哥舒翰的马车。

其实烧了也就烧了,大不了损失一些非有生力量。

但是比火更要命的,是腾起的滚滚浓烟。此时的唐军面对一再受挫的进攻,已然信心全无。自己的杀手锏又被对方破解。实在是打击太大了。浓烟之中,对面不能辨人,于是,可悲的一幕发生了。

唐军以为敌人趁着烟幕已经冲入自己阵中,惊慌之下,向着烟雾中的人影挥刀砍去。其实,叛军压根没动,崔乾佑越打越灵光,对方慌成一团,我们着什么急。

烟雾渐散,气喘郁郁的唐军才发现,士兵砍了长官,弟弟剁了哥哥,同袍的战友死在自己的手下。

还没来得及伤心,叛军又来了。唐军丢盔弃甲,向河边和山谷逃窜。前军崩溃,那可是精锐啊,十万后军自不用说,连带那三万军乐队。大规模的踩踏事故发生了,没被踩死的,掉进河里,没掉进河里的,被追兵杀死。“死者十一二哥舒翰这时在干嘛?他不是神,没法控制已经无救的局面,只得与手下百余骑,逃往潼关。

好不容易逃到河边的唐军,终于看到了希望。有百艘运粮船泊于岸边。

有船,大家自然要上,十万余人,一百余艘船,大家可以算一下,一条船要装一千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如果真装这么多人,船肯定无法负荷。怎么办?

事实证明,很快,大家就无需为这个问题着急了,因为船自己沉了。别忘了,这可是运粮船,本身已经满满当当,唐军士卒又一窝蜂的争抢上船。顷刻间,水没过船舷,船毁人亡。

船没了,河还是要过的,在生死关头,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很多士兵把自己的矛和盾绑在一起,做成了一个简易筏,用手划着下了水。这种类似拼装上路机动车的装置自然没有安全性可言,很多直接就沉了。没沉的也沦为漂靶,也被追上来的叛军一通乱射,浮尸满河。

已经溃不成军的唐军,哭着喊着,声震旷野。好不容易逃到潼关前,问题又来了。

潼关城坚沟深。所谓沟,就是有防御性的壕沟,而且潼关的沟跟别处还不太一样,里外三层,特别宽特别深。到什么程度?宽两丈,深一丈。

跑在最前面的唐军转眼掉入沟中,没摔死的还想往上爬,马上被随后掉下来的人马压住,惨剧一再发生,须臾之间,第一道沟就被填满,随后人马就从其上践踏而过。下一道沟再次重复相同的过程,再下一道亦然。二十万人出关,最后逃回来的,除了与百骑先退的哥舒翰,只有八千余人。

仗打完了,主要责任人哥舒翰跑了,先前的泪水,笑声,大意,紧张,都已无关紧要。军队没了,说什么也晚了。

但是哥舒翰不这么想,他还想反攻。他逃到潼关以西的关西驿,张出榜文,收罗败军。正在他忙乎的时候,手下的番将火拔归仁来了,一脸紧张地对哥舒翰说:“贼至矣,请公上马。”一天之内数次上当的哥舒翰完全不介意再上一次当,被骗上了马。

出门才发现,火拔归仁的手下百人已经把驿馆围住。哥舒翰这时才醒悟,大喝叱问。但英雄末路的喝声再也吓不倒谁。火拔归仁倒也客气,对这位曾经的上司还算给面子。马上率领众人跪下请罪,劝道:二十万人一战覆没,您还有什么面目见天子?不如投降吧。

在战术上昏了头的哥舒翰在名节问题上却还未糊涂,当即拒绝,并且准备跳下马。火拔归仁此时采用了两种方法阻止哥舒翰。第一,他马上命人抓住哥舒翰的脚,并用绳子栓在了马肚子上,第二,他提起了两个人:高仙芝,封常清。

栓住了脚的哥舒翰不吃这一套,大义凛然的说:“吾宁效仙芝死,汝舍我。”很有气节!

但是别高兴的太早,因为后面发生的事,让人有纠结到错乱。

哥舒翰逃不能逃,死也不能死。(其实可以咬舌,他忘了)和其他被控制的唐将一起送到了洛阳。从他之前的表现来看,下面应该走的程序是这样的:

劝降,骂贼,再劝,再骂,贼怒,斩首。

很悲壮也很标准的结尾,可惜,事情并非如此。

从心理角度分析,如果哥舒翰一心求死,在从潼关到洛阳的漫漫长路上,他完全有机会。但现在他完完整整的到了洛阳。事情就可以看出一些征兆了。不错,说到这里,大家都应该明白了,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