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写作(全套课件)_第1页
基础写作(全套课件)_第2页
基础写作(全套课件)_第3页
基础写作(全套课件)_第4页
基础写作(全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谈青基础写作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写作主体与客体第三章写作载体与受体第四章写作行为过程第五章写作表达方式与技法第六章新闻文体第七章文学文体第八章理论文体第一章绪论我们为什么需要写作写作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一种方式。写作总是与一定的个人和社会需要联系在一起的。美国著名的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说,下一个世纪五件最重要的事情,有一件是“在这个文字密集的社会里,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具备基本的读写技巧。”写作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工具。不能设想在一个没有写作的社会中,人类会怎么生存。写作是个人能力的体现。第一章绪论写作是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的产物。是一种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运用语言文字符号,以篇章的形式表达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情感的过程。写作是作者带有一定的目的,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对客观事物进行创造和再创造,用以表达思想感情和传递知识信息等的一种综合性的劳动。这种劳动具有系统性和阶段性。我们怎么认识写作写作是思维和语言表达的综合系统,是人类的一种心智活动过程;作为一种行为,既是精神的,也是社会的。第一章绪论我们存在哪些写作障碍创造力缺失热情消失写作能力低下我们如何学习写作了解原理,把握规律消除厌倦,建立信心勤于思考,多读多练第一章绪论文字学角度的写作认为写作最终是靠“书写”的赋形来完成的,书写是写作的成型与外显,写作是主动表意的书写;创作论角度的写作认为五四以来存在着文学与文章概念不清的现实,那么创作与写作也无须分那么清楚,于是写作即文学创作之说也就自然成为一家之言;文章学角度的写作认为既然写作就是写文章,那么应该将研究对象定位在静态的文章上,而忽略了动态的写作过程;对“写作”概念的6种看法第一章绪论教学论角度的写作写作教学是现代写作学草创之时及今天写作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在一些人的心目里,“写作”指向的就是学校的写作教学与训练,在学生的认识里,“写作”更成了“作文”的代名词;文化学角度的写作自古以来著书立说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章更是“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永恒财富,所以写作行为也就具有了厚重的人文内涵和文化意蕴;作学角度的写作将研究对象由静态转向动态、由以文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使“写作”的概念逐渐超越“文章”而升至独立学科的主导地位。对“写作”概念的6种看法第一章绪论写作教学三模块应用写作主要研究应用文体的写作规律和方法,主要研究与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科研等直接相关的,为处理有关具体事务、解决实际问题而使用的文书。应用写作属于写作的应用性、实用性层次。基础写作基础写作主要研究写作的普遍规律和方法,主要着力于阐述写作的基本原理,提高人们对一般文章的写作能力,属于写作的基础性、原理性层次;文学写作应用写作文学写作主要研究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和技巧,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样式的创作。文学写作属于写作的文学性、艺术性层次,是基于基础写作之上的专业写作层次;第一章绪论实践性

“写”可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读—看—写—读—看—写的循环。综合性写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影响写作的因素很多,从素养上看有:生活、思想、知识、技巧、语言以及天赋等;从能力上看:涉及观察、感受、想象、理解、表现等;从知识上看:哲学、历史学、心理学、文学、语言学、逻辑学、写作学等都应接触;创造性写作要有新意,要有独立的见解,这都离不开创造。写作的特点第一章绪论勤于练笔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提高人品先学做人,再学做事;

博览群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第二章写作主体与客体人格品位写作主体的素质生活素养

学识修养审美理想阅历、见识、感受、体验、挖掘知识、学问、见识文品、立意、格调追求、净化、创造第二章写作主体与客体思维能力写作主体的能力观察能力

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分析、比较、思考、发现感知、体验、体悟抽象、形象、灵感、创造再造、创造、幻想雨越下越大,雷越打越响,整个大地似乎在发抖,大雨点在生气地敲打着门窗,透过玻璃窗向外望去,雨打在前面房屋的顶上,溅起了一朵朵小花,屋顶上罩上了一层烟雾。路边上大树小树在雨中发狂似的舞动着。那天幕似的雨水向大地狂泻下来。一会儿,粗大的雨点落下来了,打在玻璃窗上,“叭叭”直响。雨越下越大。我透过玻璃窗向外望去,天地间象挂着无比宽大的珠帘,迷蒙蒙的一片。雨落在对面屋顶的瓦片上,溅起一朵朵水花,象一层薄烟笼罩在屋顶上。雨水顺着房檐流下来,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了一条线。地上的水愈来愈多,汇成一条条小溪。

7:50,小刚搓着朦胧的睡眼拖着步子进了教室,课代表正在收作业,叫道:“小刚,你的作业!”小刚一听马上直起了腰,呆呆地立着,突然,他一拍自己的脑门,弓着腰从书包里翻找起来,课代表敲敲桌子:“还没找到吗?就差你的。”小刚一面找一面嚷着:“我做了,别着急。”好不容易小刚把作业本从书包里拽了出来,交给了课代表。课代表看看这本“蓬松”的本子,摇摇头出了教室。小刚是一个懒散、马虎的人胡国光一面听,一面瞧着客厅的陈设。正中向外是总理遗像和遗嘱,旁边配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对联。左壁是四条张之洞的字,而正通左厢的一对小门的门楣上立着一架24寸的男子半身放大像。……靠着左壁,摆着三张木椅,两条茶几,和对面的右壁下正是一式。两只大藤椅向外蹲着、相距三尺许,中间并设茶几,却放着一口白铜的火盆,青色的火焰正在盆沿跳舞。厅的正中,有一只小方桌,蒙着白的桌布……右壁近檐处,有一个小长方桌,供着水仙和时钟之类,还有一两件女子用品。一盏四方形的玻璃官灯,从楼板上挂下来,玻璃片上贴着纸剪的字是“天下为公”:这就完成了客厅的陈设。

——茅盾《动摇》第二章写作主体与客体写作客体及其构成写作客体是写作主体的认识对象对象化的自然景观群体化的社会生活个体化的人生状态外在化的精神产品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看,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字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也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水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却有一层芦苇,密密遮住。现在正是着花的时候,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好似一条粉红绒线,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艳。

——刘鹗《老残游记》第二章写作主体与客体写作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对照关系同型关系双向建构中介联系作品分析讨论(一)那一日,天气晴朗,我和父母踏进了被绿树环绕的校园,两边鸟儿的咛叫此起彼伏。我的步伐轻松,矫健,不一会儿父母就被我甩在了后面。我回头望了望他们,他俩好像正在谈论些什么,只见母亲对着父亲不停地感叹,脸上还带着一丝忧虑,而父亲只是一味地点头,安慰着身边这位老爱人,两人还时不时地抬头向我望了望。我停下脚步,等待着背着大包小包的父母跟上来。我似乎感到了母亲的担忧,快步迎了上去,接过她手上的包,低声说到:“我又不是第一次住宿,小学,初中我不都住过吗?”母亲却摇了摇头,叹了口气说:“这不一样啊,儿子,那时你们都有生活老师照顾,现在只有你自己了。”我也摇了摇头,如无其事地说:“非也,非也,这几年住宿的磨练你还不放心吗?”母亲无奈地笑了:“你那点三脚猫的功夫,我还不知道吗,洗件衣服都要我再帮你洗一遍。”我尴尬地撅起嘴,正要解释,父亲突然说到:“快点吧,要晚了。”我们赶忙背起包裹向宿舍前进。作品分析讨论(一)由于校园太大,又是第一次来,刚走了几步就不知道东南西北了。正在此时,我看到了几个戴红帽子的学长在给新生指路。我赶忙上前寻找可以询问的对象,在人群中我看到一个斜戴红帽的男生,他四处张望,左顾右盼似乎在寻找着可以帮助的人。我立刻夹起包裹挤进了人群,好不容易才挤到了他跟前,刚要开口,就看到他露出了和蔼的笑容,笑着说:“需要什么帮助吗?”我也回应地笑了笑说:“不好意思,请问学生宿舍该走哪里啊?”他抬头冥思了一下说:“算了,我刚好要回去,我带你走吧。”我本来就对这儿不熟悉,就算他说了,我也未必能找到,如今有个人要带路,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一路上,他向我介绍了走过的各个教学楼和校园设施。他的语言中总是带着一点温柔,让人有种邻家大哥哥的感觉。因为他,让我对这陌生的学校又多了一份好感。戈赟浩作品分析讨论(二)

9月4号,是报到第一天,我从家乡赶到上海。习惯了一直来回于那条不短的路,所以并没有觉得伤感。只是回头看那个小小的火车站时,突然有一点点想念。尽管还没有离开。一路上并没有很多话,一直在看书的习惯也突然改了。就只是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景色发呆。父亲时不时交代一两句话,也无非都是诸如“注意身体啊”、“一定也要加强锻炼”、“大学开始就有时间了,要好好安排”一类的。我也时不时回应两句,然后又是沉默。第二天早上6:00前就到了,下了车,我看着父亲匆匆去找出租车,背影还想印象中那样:不算高大,但是足够撑起两个人的天。他总是这样,在外面,给我和妈留下的,大多是背影,十几年了,好像一点变化都没有,永远都是宽宽的,有些矮矮的,但是,让人信赖。赶到父亲的朋友那里,吃了一顿还算可口的早饭。我和父亲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连叮嘱的话都没有了。聊的什么我已经忘了,清晰的是,十几年来一直仰视的目光,就在不经意间成为平行。我正视父亲时,才知道错过了多少知道自己被骄傲的机会。作品分析讨论(二)临近中午,我们一行人开始往学校赶。期间才发现有些资料没有准备齐全。商量着到底要怎么办时,我相信父亲也是犹豫了很久。从他多次改口就知道了。一开始,要我自己第二天去取,接下来又说第二天会接上我一起去。可爱的是,最后还是斟酌了很久说:“算了,明天我去取,然后给你送过来吧。”我在后面偷偷地笑。真好,第二天还能再见一面。到了学校,第一件事自然是报到。父亲坚持跟我一起,把坐在车里享受空调的好机会硬生生推了。拉着我去找报到地点时,还不停叮嘱我:“一定要加强独立能力!上了大学父母就不管你那么多了!”我在后面跟着,忍笑忍得很辛苦。想起来妈在我们出发前偷偷告诉我:“你爸就是宠你!还说你自理能力不行!也不看看谁造成的!天天说一套做一套。我都看不下去了。”好在学校要求学生必须自己独立报到,才免了父亲的奔波操劳。

作品分析讨论(二)我沿着主教C座一直走到A座,在一名温和的学姐那里签了契,正式把自己人生中的四年卖给了上政。签完到,拍了一张(当时)不知道用来做什么的照片后,我拿着手里多出来的几本新生指导,默默走出教学楼。心情谈不上好,但是,记忆里嘴好像一直是咧着的。从A座走出,到C座找父亲。他的白衬衣在明德楼的阴影里,显得有些空。这时候才发现,一直都健壮的父亲,好像瘦了。接下来自然是找宿舍,把重重的行李扔在寝室后,父亲提议带我去吃饭。赶到特色餐馆,家乡的味道一下子就浓了。我在一声声祝贺和叮嘱里,用美餐填饱了肚子,还有心。下午。父亲把我送到学校,薄暮里对我说:“你回去吧,明天见。”我笑笑,突然想起高二时,他把我送上车,头也不回的走了。那时候,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就那么哭了,手足无措。大概是因为还有第二天可以见面,所以,这次我没哭。就只是默默看着车子在日暮里,远远驶去。回头看看学校正中的庸夫楼,深深觉得,它比照片上的,要漂亮。刘馨阳作品分析讨论(三)九月五日,明媚的阳光照耀着我踏进上政的校园。伴随着道路两旁的绿树,大红的的横幅显得格外鲜艳,校园里处处洋溢着喜庆之气。与之相呼应的还有头戴小红帽的志愿者,他们真是无处不在,耐心地为新生和家长解答疑惑。第一次和爸爸妈妈一起走进我的校园,有着前所未有的感觉。来到报名处,看到门口白纸黑字地写着:……请新生独自入内。这是我第一次感到大学的独立性。以往,看病也好,拍照也好,无论什么事都是父母陪在身边。所以,一下子要我独自面对还不太习惯,我怀揣着一丝不安走了进去。原本以为里面处理报到事宜的人,会是年长一些的老师,可是未曾想到却是另一番场景:一群年轻的学生正在有说有笑地吃着饭,一排桌子上都是白花花的一片,摆满了书籍、纸张和白色泡沫盒。一见到新生,学姐学长们都立刻放下了手中的饭盒,有模有样地为我们办理手续。除此之外,学姐还让我们写下自己想对父母说的话,这一刻我是真切地体会到自己真的是长大了,回想他们头上若隐若现的白发,父母是真的老了。最后在拍照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原本拍照的学长拍了一上午的照片,刚刚有空吃上一口饭。见到他狼吞虎咽的情景,另一位学长说:“我来拍吧!”于是,立马拿起了相机,为我照了相。虽说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但是让我感到这个集体的温馨与团结。这一天,我铭记了独立与奉献。秦晟作品分析讨论(四)报到第一天,也是我第一次来到上政,这个我可能要待四年的地方。来来往往的人,有家长、学生还有老师。我注意着周围的人,熙熙攘攘。有人是只身前往,有人是拖家带口,还有人是浩浩荡荡的亲友团。我看到了他,和我一样站在人群中。一群亲戚长辈,一个看着周围的环境,几个拎着行李,几个照着指示牌注意校园建筑的方位,还有用GPS在探寻着路。他就走在他们中间,同样和第一天来上学的所有人一样,陌生,害怕,彷徨,憧憬,还有些许激动。想象着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未来,不时抬头看看,想着,这里可以来吃饭,那里可以去打球。周围的长辈们想的该是,这里孩子可以来吃饭,那里孩子可以去打球。孩子,也就是和我,和他一样的孩子,不管多大还都是孩子,永远是家的中心,是最重要,最值得关注的事,承载了长辈们的希望,享受了长辈们的付出。

作品分析讨论(四)后来再出来时我又看到了他,在庸夫楼前,我看到以他为中心,若干厘米为半径的圆内都站着家长,将热情的阳光也挡在了外面。亲戚们你一眼我一语的交代着,叮嘱着。有的说要注意钱财,将贵重物品放好;有的说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有的说要和室友同学好好相处。琐碎的一件又一件事被亲戚们提了一次又一次。那个作为圆心的他,开始的认真地听着,还时不时地点点头马上被不耐烦取代着。可那一圈人墙还在七嘴八舌地说着,交流讨厌着。长辈就是这样,希望能找到一个最好的学习方案,生活方案交给孩子。希望他们的人生能够平安顺利,不要经历太多的风浪,不要有太多的苦恼和困扰,既能在大学这样的环境下走向成熟,又可以尽情享受着自己的短暂却注定不平凡的青春。将一切东西办妥后,他送父母到大门口,母亲还在絮絮叨叨地说着什么,被他推着上了车,大家都上车了,他奶奶还是特意走下来,又叮嘱了几句;大概觉得漏了什么,一位姑姑样的长辈好像又临时想到什么,开了车窗说着什么。终于,他们留下了一大堆的关照离开了。看着浩浩荡荡的亲友团车队渐行渐远,他挥着的手怎么也不肯停下了。我想,他是开始不舍,开始想念,开始感动了吧。年少志高,闯荡的心是那样强烈,青春只是一晌,为了追求云一般越飘越远的理想,可以放弃许多。原来以为是不需要的,不介意的,但当真的看着远走的家人,留下孤独的自己时才明白再好的选择也会让我们失去些什么,在壮志踌躇颠簸的远方和疲倦归巢温暖的怀抱中取舍。作品分析讨论(四)他到底还是放下了挥了很久的手。坚定地转身,在夕阳的背景下,他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我想,他并不孤独,他和我们,和新生一样,和大家一起,去迎接新的生活,接受新的挑战,拥有新的希望。赵一颖作品分析讨论(五)

9月4日,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和妈妈坐上了舟山开往上海的大巴,前往我梦想中的象牙塔。坐上地铁到佘山下后,我们坐着小面包,一路向学校驶去。郁郁葱葱的树木飞快的向后移,风景显得斑驳且破旧。9月的上海阳光还很强烈,透过树叶的光熨的皮肤有些发烫。我一直没有说话,这就是我梦想中的上海?那个绚丽而繁华的都市?心里越来越不安。妈妈看了看我,我知道她明白我在想什么。车子很快到了学校,“上海政法学院”几个字在阳光下闪光。学校里很热闹,一眼望去是一群一脸茫然的同学,焦急的家长和热情的小红帽。在小红帽的指引下,我很快报完道,来到寝室。我分到2人间,很干净,很好。妈妈一放下东西就开始帮我整理,挂蚊帐,铺床,忙忙碌碌着。我站在一旁却帮不上忙。爸爸打来了电话,我接起来,电话里爸爸的声音很熟悉。爸爸说:“巧女啊,学校怎么样啊?还习惯吗?”我嗯了一声。爸爸接着说:“上学了自己照顾自己,不要闹小脾气,好好学习啊,爸爸相信你的。”我鼻头一酸,差点掉下泪来。挂了电话,我看着妈妈发呆。突然间发现妈妈老了,头发已有银丝,脸上也有了皱纹。是啊,这些年她为培养我花了太多的心血,注入了太多的青春。整理完寝室,我和妈妈去超市买一些必要的用品。妈妈很仔细地挑选,毛巾杯子等小物品妈妈都准备的很齐全。我知道她是在为我打点生活中的一切,让我不担心,更安心地学习。作品分析讨论(五)我在排队付钱时,妈妈却突然不见了。过一会,妈妈回来了,兴冲冲说:“我问了人家,你的寝室附近有浴室,打卡的,洗澡很方便的。旁边有打热水的地方。还有......”听着听着,我忍不住掉下泪来,妈妈您还要为您的女儿操多少心啊。你对我的爱和关心是那么的深啊。我哽咽地喊声:“妈。”妈妈笑笑说:“我只是有些不放心,妈妈不在身边,你在学校得自己照顾自己了。”我连连点头“妈,你也自己照顾自己啊。因为你是我最爱的人啊。”时间很快到了晚上,妈妈离开了,我去班上开小会。走进教室,我找座位坐下,同学们都很热情的打招呼。由于今天报道的都是外地生,大家都有特别多的话题。一下子大家好像都熟了。负者我们班的导生来了,他们热情且耐心地想我们介绍学校的事。许鑫姐姐在黑板上画了学校的平面图,还告诉我们许多学校的小道消息,如2楼食堂的菜好吃,清真食堂的大盘鸡好吃,理发店的技术很差等,听的我们大笑。我开始喜欢照顾学校了。今天距我报道那天已超过一个月,却仍像影片一样鲜活,这是我上大学的第一天,是崭新的起点。我想我会一直记住这个日子的。第三章写作载体与受体写作载体写作载体就是包含、运载写作内容的文章形体和传播媒介。写作载体的四要素材料、主题、结构、语言材料的概念素材、题材、材料、资料第三章写作载体与受体材料是形成观点的前提材料的作用材料是安排结构的依据材料是形成主题的支撑材料的选择表现主题典型新颖真实可信第三章写作载体与受体顺序恰切材料的使用与观点统一详略得当主题中心内容、思想倾向客观性、主观性、时代性主题提炼的角度、深度、创新度第三章写作载体与受体选择一个好的表现角度主题的提炼主题提炼强调跳出就事论事的框框,是为了寻找带有普遍性的东西。主题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它应该是带有普遍性的,越普遍才越有意义。追求一定的深度必然的才是带规律性的、本质的;而本质的才是深刻的。而且越是本质的,就越深刻。或有人说:我们遇到的都是些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哪有什么社会必然性?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其实都体现着一种社会的必然性,不论是平凡的还是惊天动地的,只要能挖掘出来,主题也就有了深度和力度。第三章写作载体与受体勇于推陈出新主题的提炼主题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主题的提炼与作者的世界观、理论修养、思维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挖掘开拓出深刻新颖的主题,是较高的也较难达到的要求。对思想尚未成熟,世界观尚未成型,生活阅历还很单纯的青年学生来说,更是一种很高的要求。鲜明与隐蔽主题的表现集中与分散我的好朋友我有一个朋友,我和他分别有一年多了,我非常想念他,只要一有机会我就去看望我的朋友━━胡浩。胡浩长得尖嘴猴腮,瘦弱得简直一阵风能把他吹跑似的,他很爱笑,一说笑话,叫人肚子都撑破。从一年级起,胡浩就是我的好朋友,那时,我一放学就去他家做作业,我有什么弄不懂的地方他就告诉我,他有不懂的,我就帮助他。我常到他家玩,却总不见他的妈妈。别看他平日总是嘻嘻哈哈的,哥他有一肚子苦水,一问起他的妈妈,他的笑容就跑得无影无踪了。他爸爸和妈妈离了婚,没有人照顾他,没人给他温暖。当我知道这一切后,我更加关心他了,我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就有他的一份。平日早上妈妈给我煮八个鹌鹑蛋,我总是分四个给他。到了夏天,爸爸给我钱买冰棒,我总是问爸爸多要两角钱,多买一支给他吃。有一次他上课时经后一靠,把我的文具盒碰掉了,文具洒了一地,我下座位去捡文具,结果被班主任老师点名,下课休息时,我还被罚站十分钟,要不是胡浩,换了别人,我非找个机会狠狠报复一下不可,可是想想胡浩是我的朋友,我为了他受点罪也值得。一到星期六,胡浩就显得格外高兴,因为他妈妈来接他去住,他又能得到一天的温暖。后来我转了学,可我会忘记我的朋友━━胡浩。第一天有人说,人这一生会有很多第一次:第一次说话,第一次走路,第一次笑,第一次哭,第一次骑单车,第一次坐火车……这是我,第一次,迈步进入大学。

拎着大包小包叮叮当当一堆行李下了地铁,热浪扑面而来,身上顿时出了一层粘腻的细汗。地铁站里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神色各异,不过大部分似乎是和我一样的新入学的学生。他们脸上还有那尚未褪尽的稚气,长途旅行后的疲惫,远离家乡的不舍以及对新环境的兴奋与不安,还有就是他们手上那些跟我一样的行李。知道学校会派车过来接我们,但是任谁也没想到会是一辆司法车。不由得跟周围还很陌生的同学调笑道:“你看看,咱们多大牌,司法车来接啊!”车子不知道开了多久,总之在我快要开始做梦的时候,车子拐了个弯微微一晃,然后我就被一旁的爸爸叫了起来,说到了。

学校的大门像一个M型,车子没有在门口停下,而是在一座貌似圆柱形的楼门口。12点的太阳炙烤着地面,隐隐约约能看到烤炉烧烤时能看到的热气将眼前的物体稍稍变形。大太阳很快就把我那没有被帽子荫庇的头发烤得发烫。硬着头皮迈着步子往小红帽指示的A座教学楼走去,甚至能够感觉到脚下的硬地透过鞋子传来的热感。我就好比是铁板烧上面的一块肉,被煎的快要冒烟了…需要办理所有的注册手续都要自己去做,不知所措的问东问西之后,所有事情终于告一段落。拖着箱子回到寝室,看着这张接下来四年都将陪伴自己的床,脑子里竟然是一片空白的。不是家里那个舒适松软的大床,没有那紧贴在墙壁上的暖气,只有一张空空的、满是灰尘的木板。一切收拾停当了,我拾起桌子上的抹布要去洗,却被妈妈随手拿过,一句话也没有说。也许这就是白居易说过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天天在家里唠叨着你自己的衣服应该自己洗的妈妈,此刻也只是宠溺地把要洗的东西都洗好,什么都不需要我做,也许,这就是她想要为我这远离家乡的孩子做的最后一点事情吧。我又怎么可以拒绝她呢?

吃过午饭——如果3点钟也算中午的话——我们往宿舍走去。正走到楼下,就看到一个女生站在我们宿舍的阳台上晒着被单,生涩的技术让那个被单不听话的从绳子边上滑到中间。再拉开,再滑下。我站在楼下笑道:“同学,咱们是一个寝室的!”那个女生听到我的话,微微一愣,继而脸上露出兴奋的笑容,拼命地朝我挥了挥手,然后就从阳台上跑进了屋子。我刚刚上了楼梯,就看到她在厅门口一脸激动地看着我,抓着我的肩膀叫到:“同学你是不是青岛的?”猛的这么一个举动让我一瞬间没反应过来,愣愣地点点头说是。然后就看她继续激动的说:“我看见你桌子上的半岛报(我们家乡那边的报纸),我就在想,哎上海这里也有这种报纸?然后我就觉得应该是这个床的人带来的……”然后就看她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说实话,我的这个室友是个很开朗的女生,也许这就是北方人的特点吧。她有一双圆圆的桃花眼,弯弯的浓浓的眉毛,烫的一头很淑女的卷发,个头大概跟我差不多,不过看上去比我瘦很多,很像那个叫做杨雪的明星。这大概是我报到这天最惊喜的一件事情了吧。晚上的班会我们认识了很多新的同学,大学生涯就这么拉开了序幕。我等待着,四年之后再看这段文字,不知道到那个时候又会是什么样的感受。第三章写作载体与受体蝙蝠善于在黑夜中飞行凡是有甜美的鸟唱歌的地方,也都有毒蛇嘶嘶地叫树欲静而风不止第三章写作载体与受体根据写作意图和表达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恰当的取舍、裁剪、安排、布局,在按照一定的规律把材料组织起来写成文章的方法、技巧。简单地说,就是指文章的布局安排。结构古人认为文章的结构应该是:“凤头、猪肚、豹尾”。那意思是说,开头要像凤凰的脑袋一样,漂亮、优美;中间的主干部份,要像猪的肚子那样,充实饱满;而文章的结尾,则应该像豹子的尾巴,很有力量。开头开头,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但你无论使用什么方法,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达到让文章一开始就吸引住读者的目的。第三章写作载体与受体文章的开头要做到三条:一是开门见山,一针见血;二是形象引人,抓住读者;三是定好调子,引出下文。好的开头,可以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文章的一开头就紧扣题目,点明与题目有关的人、事、物。用开门见山的方法入题快,符合读者心理,又节省篇幅。一般的开头大致有:交代起因的开头;描写环境的开头;概括全文的开头;议论抒情的开头;介绍描写对象的开头;提出问题的开头;用人物语言来开头;引语式的开头;倒叙式的开头,等等。第三章写作载体与受体

《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白杨礼赞》:“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育民小学举办游泳训练班,用科学理论指导学生进行游泳训练,取得显著成绩。这,又一次极好地证明了理论对实践有指导意义这个真理。顺——直截了当既简洁平实,便于掌握,又开宗明义,一语破的第三章写作载体与受体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确如此。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如果没有科学的、正确的理论作指导,那我们的行动将是盲目,就不能称之为实践。吝啬,曾被艺术大师巴尔扎克用来形容葛朗台一类人物,世人不愿与之“结缘”。然而,生活中也有另一种被人不而戏称为“吝啬鬼”的人,与之“结缘”的,恰恰是有所作为的人。例如我国文学泰斗茅盾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吝啬于己”,即“慷慨于人”的人。小姑娘一句“每朵花下面都有刺”的话,使我陷入了沉思。是的,“每朵花下都有刺。”人生,那是无与伦比的生命之花。但人生又无时无地不存在着烦恼,正如那花下的根尖刺。但有刺又何尝不是好事呢?对花来说,刺是它的保护神,使花得以防御外界的侵害。对人来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苦去才会甘来。逆——陡然一转

既可巧出新意,又可避免偏颇第三章写作载体与受体伟大导师列宁曾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翻开中国的近代史,的确如此。“我用咖啡匙子量走了我的生命。”这是美国诗人艾略特早期诗作中的名言。用它描摹某些习惯的恶毒,这是很恰当的。有些习惯实际就是积久的惰性,它不啻于民众的鸦片。宋代理学家朱熹曾有这样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子讲的是他的读书体验。拿来一本书,作者的观点、思想一目了然,这就是所谓“清如许”,作者平时不停地读书、思考、探究,这就是所谓“活水来”。没有“活水来”就没有“清如许”,所以,一定要“搞活”。世事皆如此。引——名言打头

加强论述的权威性,先声夺人第三章写作载体与受体小鸟要飞翔在蓝天,需要有一对翅膀;实践要发挥它的巨大作用,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就是实践的翅膀。育民小学举办了游泳训练班,经过一年的训练,在A县小学生游泳比赛中获团体冠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实践要飞翔,离不开理论这一对翅膀。茫茫大海上,一船正劈风斩浪而行。目的地:彼岸。靠什么才能不迷失方向?指南针。人生征途,遥不可知。人生目标的追求,如何才能不迷路?理论,尤其是科学理论的指导。喻——比喻开头

一块砖,一片瓦,微不足道,但是,千块砖,万片瓦,就能建起社会主义的宏伟大厦。一棵树,微乎其微,但是,千木成林,就能起到吸烟滞尘、防风固沙、美化环境等改变气候条件的作用。由此,我想到了改变社会风气这个问题。借助形象帮助说理,生动活泼,增强吸引力第三章写作载体与受体“习惯”一词可谓尽人皆知。小至个人、家庭、村落,大至民族、国家,都有各自的习惯。习,常习也;常习则惯,惯则成自然。自然之理当然无可厚非,对自然之理倘要怀疑甚至于否定,那么,被斥为“异端邪说”,也是顺乎天理人情的了。囿于既定之规,于是就沉默,生活于“雷池”禁区之内不敢越出半步,于是几百年几千年,不再创新,不再奋进。这种消极的落后的习惯已成为阻碍华夏进步、中华振兴的阻力。

《毁树容易种树难》给人以哲理性的启示,种树是难啊,要择树种,要辛勤培养,才能长成参天大树。然而对毁树者来说,却是一件极容易的事,或者随意折断嫩枝,使其不能正常生长,或者在树干上予以致命的一刀,即使不死,也得几经春雨,才能恢复生机。释——释义破题

通过诠释概念来挖掘其深意,明确论述的方向第三章写作载体与受体一个女歌星扭动腰肢在台上忸怩作态唱上一曲,所得酬金如天女散花一样从天而至。而一名科技界的女教授,辛苦大半生,累计工资还不及女歌星一曲所得。女教授不会扭动腰肢,她手里拿的是厚厚的讲义。为了表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们给她胸前别上鲜花一小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不要体现在劳动报酬上,引起了人们的争论。一位孔繁森,光芒四射,人们提起他的名字,总是与伟大、光明、进步联系在一起。一位王宝森,臭名昭著,人们提起他的名字,总是与贪婪、黑暗、丑陋联系在一起。两个人都走完了人生。但一个永存,一个早已被人唾弃。人生的价值,在两人的鲜明对比中,不是已经显现出来了吗?比——对比明理

第三章写作载体与受体一株刚出土的小苗在阳光雨露中茁壮成长,最后成为参天大树,这在自然界是很平常的事。但假如你把这株小苗放在暗室中,用电风扇猛吹,给它浇墨水,喷农药,三天之内它要不死,那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为什么二者之间有这么大的差别?很明显,是环境不同造成的。人也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环境不同,人便不同,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比——对比明理

帮助人们判断是非曲直,从而有力地支持论点第三章写作载体与受体听到育民小学在A县举行的游泳比赛中获得了团体冠军之后,我不禁沉思起来。他们为什么会夺得冠军?仅仅是因为那里湖泊多、条件好吗?恐怕未必。那是为什么呢?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严格的理论指导和扎实的训练。于是我悟出了一个道理:理论是实践的指南。细品某君睡吊床、嚼苹果的漫画,颇生感慨。这幅漫画启发人们思考,怎样才是爱孩子?而晚辈该怎样自强自立?如果在家长的荫庇下,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丧失了自强的斗志,那么这种“爱”,只能造就庸才。问——问答引入

怎样看待得与失呢?关键要看为什么得,为什么失,如果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一些个人利益,这样的“失”是值得的。相反,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种“得”的代价,是遭人鄙视和唾骂引人注意,发人深思第三章写作载体与受体不知何时,在充满生气与活力的校园中,一度兴起了“孤独”热。于是,再不见三五成群欢笑而过的人群,到处是低头沉思孤独徘徊的身影。就连白色的文化衫上,也印上了“别理我,烦着呢”……诸位“孤独的朋友”,你恐怕不懂得真正的孤独,否则,你就不会脱离火热的生活而去作茧自缚了。记——摆出问题

英国哲学家罗素来中国讲学的时候,给听讲的莘莘学子出了一道题:2+2=?一时间,全场寂静,满座哑然。其实,这本是一道连小学生也能回答的问题,但听众们万料不到答案会如此简单,所以竟无一人作答。人们迷信权威,往往丧失自我主张,肩膀上要长着自己的脑袋,放开眼光,运用脑髓,自己来想。第三章写作载体与受体教室里,一群高中毕业生热烈地辩论着成才的问题。有的说:“逆境更能成才,如居里夫人、爱迪生……。”有的认为:顺境容易成才。有的同学认为,成才的关键在于“机遇”。陈景润如果没有遇上慧眼识珠的华罗庚,他就成不了大科学家。还有的同学认为只要努力读书,把书读好,就能成才。这时,另有一个同学却举出汪精卫的例子,说没有爱国心,书读得再好,也不能成才。我认为,他们的说法、认识都具有片面性,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对内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成才的关键在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充分利用外界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所谓“顺境”、“逆境”、“机遇”,都是外因,成才的关键在于内因。记——摆出问题

生动活泼,吸引读者第三章写作载体与受体自然结尾法即用事情的结果作为文章的结尾,事物叙述完了,文章随之结尾。结尾的方法例如:《月光曲》的结尾:“兄妹俩被美妙的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下来”。又如:《飞夺泸定桥》:“红军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最前线。”《李闯王渡黄河》:“闯王谢了船夫,带领大军胜利渡过了黄河。”点题结尾法这是一种常见的结尾方法。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作者按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在总分述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变化和土特产及名贵药材后,用“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作结尾,总结了全文,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如《大理石街》、《一个苹果》|《大森林的主人》等文章都采用了这种方法。这种结尾法,适合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是我们常用的结尾法。同学们写作时,要注意:如何总结全文,如何提炼文章中心思想,切忌重复文章基本内容,或重复开头等。结尾(一)第三章写作载体与受体发问结尾法即结尾时以发问的形式(反问或设问)提出问题。例如:《一夜的工作》一课“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结尾具有启发、感染、强调和肯定的作用。这种结尾法适合于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同学们在写作文时,要注意设问,反问的目的是抒发真情实感,不要牵强附会。抒发感情结尾法即结尾时作者对描述的事物抒发真情实感,饱含赞美之情。例如:《金色的鱼钩》一课结尾写道:“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瞻仰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样结尾,老班长那种关心同志、舍己救人、忠于革命的品质便跃然纸上,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如《海上日出》、《珍贵的教科书》、《桂林山水》、《桥》等课文均采用了这种方法。这种结尾法适合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明。同学们写作时要注意有感而发,有情而抒,不要无病呻吟。第三章写作载体与受体启发式结尾法即结尾给人以某种教育或启发,作者用恰当的词语能使读者思考回味,给人一种“言已尽,意无穷”的感觉。例如:《小马过河》结尾:“……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么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这就引起了我们的深深思考:不论做什么事,不能光听人家怎么说,而应该自己去试一试。另外,如《草地夜行》、《在艰苦的岁月里》等课文的结尾均采用这种方法。这种结尾法适合于童话、寓言故事,同学们写作时要注意给读者留下思考、想像的余地。不要赤裸裸地写出来。例如:《草地夜行》结尾:“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黑暗笼罩着大地,‘要记住革命!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仿佛看见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作者先描写恶劣的自然环境,接着描写“我”的心情,最后描写“我”鼓起勇气向前走的形象。这种结尾法一般适用于写人、记事、写景的文章,同学们写作时要注意描写要为突出中心服务,切忌毫无目的描写或为了描写而描写。第三章写作载体与受体展望未来结尾法即在叙述现状之后结尾展望未来,鼓舞人心,激励斗志。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结尾“岛上的英雄儿女日夜守卫祖国的南大门。随着社会主交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这样结尾紧扣题目,照应文章的开头,衔接文章的重点和主体,不仅能引起读者对文章全文的回味,加深对文章中心思想的印象,而且会使读者受到启示和鼓舞。第三章写作载体与受体总结全文法

1.点题式。篇末点题,收束全文,加深主旨。如余光中散文《何以解忧》:“写到这里,也,已经深如古水,不如且斟半杯白兰地浇一下寒肠。然后便去睡吧,一枕如舟,解开了愁乡之缆。”结尾(二)

2.明旨式。即古人说“卒章显志”。如汪曾祺《字的灾难》:北京街上字多,而且越来越大,五颜六色,金光闪闪,这反映了北京人的一种浮躁的文化心理。希望北京的字少一点,小一点,写得好一点,使人有安定感,从容感。这问题的重要性不下于加强绿化

3.照应式。如张炜《永远向上》:只要抬眼还在升起,人类只能随之向上第三章写作载体与受体展望未来法

展望未来法结尾,常用于政论性文章或科普文章。如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新中国站在每个人民的面前,我们应该迎接它。新中国航船的桅杆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谈家桢《奇妙的克隆》: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凉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越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我想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来结束本文:‘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第三章写作载体与受体有一篇小文章,写一个女孩总忘事,记性不好,结尾是这样写的:“怕有一天忘记了说再见的地点,忘记了他的长相,相遇在街头,却还一见钟情。”。”(allul——《忘记》)难忘结尾

一篇随笔,写自己的睡眠:“而一天如何构成,宇宙便如何构成,感谢我爹,让我提前预料到了一天的结局,那就是:一碰到枕头,便往该去的地方去料,枕头甚至还来不及摆好任何一个姿势,就那么扁扁地被我的头,喀嚓压住。”(巫昂——《感谢我爹》)第三章写作载体与受体“他像末路途穷的杀手,精疲力竭。你有多爱我?她问他。不爱!他说,我恨你!我要杀死你!我也要杀死你!于是开始互掐。我要吃了你!又说。我也要吃了你!于是互咬。他们一见面就互相咬,像野兽一样。只有咬才感觉爱得到位,只有咬,才能激发出激情。他们的身上布满了对方的斑斑牙印,下巴、鼻子、喉结、肩膀、乳房、手、腿、生殖器官……他们感觉到实实在在的爱了。可以想见他们终于可以爱下去了,一直爱下去,天荒地老,一千年,一万年。海枯了,石烂了,他们的死了,尸骨不存了,只有他们的牙齿还在。这就是爱情!——一万年后,人们将指着他们的牙齿,这样说。”(陈希我《爱你!咬你!》)

难忘结尾

第三章写作载体与受体曹寇的一篇散文,写他与女友晚上在玄武湖畔散步,结尾是这样的:“到现在我还记着那晚上的湖水,黑暗的湖水中布满了灯影,我之所以记得湖水在于我清晰地记得当时的一个想法,那就是,让湖水迅速上升,漫过沙堤,赐与我灭顶之灾……”

幸福的感觉到了极至,会恨不得与心爱的人一起死去而留驻那一刻成为永恒。难忘结尾

第四章写作行为过程感知写作感知是一般感知的特殊形式,它以主体实践为前提,是一种在生理基础上认知和接纳信息,而最终以触发情感、启动思维、获得心理感受为目的的活动感知的个体差异性感知的对象选择性感知的审美性感知是获取材料的唯一途径感知是引发写作冲动的契机第四章写作行为过程感知感知直接感知观察体验阅读间接感知调查采访艾芜:“我喜欢坐电车、公共汽车、就是为了争取观察人的机会。比如观察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就是要注意他业务部分的活动,他把一迭人民币夹在左手的二指和四指之间,剩下的大指和手掌,就用来掌握所有的车票,右手则拿来作各种活动:划票撕票,接钱数钱,开门关门,做得有条不紊。……当车停下,他把车票放开,一迭人民币装在衣袋里,开开车门赶忙站到车外面,双手抱下一个小孩,或是夹下一个老太婆。”第四章写作行为过程运思运思即思维的运行,也就是用语言文字表现作者的思维活动和结果,是写作创意的过程。运思也叫构思,是作者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提炼文章的主题意蕴并选择最佳表现方式,以指导写作实践的创造性总体思维过程。自由运思法作者思维活动不受任何预定的路线、目标的限制,而是自由自在地进行,“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感知开始,作者的思维机制就无拘无束地运行起来,各种思绪和各种记忆中的表象会连翩不断地呈现,既有形象思维在作用,又有抽象思维在活动。在这种自由运思中,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都是自然而然地出现的,是像泉水涌出来的,又像溪水流出来的。第四章写作行为过程运思命题运思法。命题运思又称为限定运思。写作训练中,学生作文时经常要进行命题运思。其方法是,首先对教师的命题及要求进行思考,也即审题,弄清题目的含义、要求的文体和写作的范围;然后根据命题要求选择材料,确定中心,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由于题目是他人定下的,因而作者的思维活动受到了限制,必须朝着规定的写作目标进行运思,并通过运思达到这一目标。与自由运思相比,作者进行命题运思时不能无限制地自由选材、自由立意、自由联想、自由定体(体裁),然而作者可以在命题的规定性之下充分发挥运思的主动性,仍然能够使运思取得良好的结果。这是因为他人命题之后并未完全限定作者只能使用某一类材料,确定某一条思路表达某一种思想,写出某一样感情,而是在这些方面都留有广阔的天地,运思的进行还是比较自由的。前人写旧诗,标题常用“偶成”和“赋得”的词语,所谓“偶成”就是自由运思写作的,而“赋得”则是定题分韵后再运思的作品。第四章写作行为过程运思形象运思法。这是写作运思中的形象思维方法。这种形象运思法,是一种艺术地把握世界的思维方法。在文学创作中,它不仅始终不离开生活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形态,而且驰骋着想象、饱和着情感,围绕艺术形象的萌生、发展、成长的过程而进行思维。其思维的结果,不是以抽象的结论,而是以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来揭示出生活的某些本质或规律。形象运思法在写作者进行运思的过程中,是与艺术感觉、情绪记忆、联想、想象等交融在一起的。阿·托尔斯泰说过:“我是通过感受、愿望和意志钩冲动来思维的。”“我与世界联系在一起,我用我全部心理的和生理的动作,用我的整个存在去对形象的综合与运动作出反应。”(阿·托尔斯泰《论文学》)形象思维并非与理性无关的,而是和抽象(逻辑)思维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能否正确地运用形象思维法来进行写作,取决于写作者的思想水平、生活经历、文学素养及掌握艺术技巧的程度。初学写作者要通过多练和运用情绪记忆、联想、想象来掌握形象运思法。第四章写作行为过程运思抽象运思法。这种运思又称为逻辑思维或理论思维方法。所谓抽象运思法,不同于感性的直观,它是对于客观事物抽象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方式来反映事物的本质的。抽象运思法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两者是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但它们不是平等发展的,而各有特殊的思维规律。抽象运思法在议论文、杂文、评论(思想评论、文艺评论、新闻述评等)、学术论文写作中经常运用,在文学创作中也同样地存在着。初学写作者可以通过辩论、演讲、发言、写议论文等,掌握抽象运思的方法。第四章写作行为过程运思创造运思法。创造运思法的主要内容是灵感(顿悟)思维或称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的写作必须使用创造性思维来进行运思。钱学森曾说:“凡是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他又指出,灵感好像是形象思维扩大到潜意识的结果。人脑接受外界信息有几种可能性:一种是信息到了人脑之后,经过显意识,就是人对意识到的思维过程进行加工;另一种是人脑的独立的潜意识对这些信息进行再加工,但人并没有意识到,看来人不光是一个自我,而是好几个自我,这在国外称为“多个自我”。假如一个很难的问题,在这些潜意识里加工来加工去得到了结果,这时可能与我们的显意识沟通了,一下子得到了答案,这就是所谓“灵感”。要获得灵感,首先要勤于思维。柴可夫斯基说过:“灵感是这样一位客人,她不爱拜访懒惰者。”其次要善于用脑。这里的关键在于作者要选择自己用脑的“最佳时间”,充分发挥大脑的多功能的机制作用,用有意识调动潜意识,从而诱发灵感。第四章写作行为过程运思想象运思法。想象运思作为一种运思方法,指的是作者进行回想、联想和想象来处理、加工材料,升华和提炼主题的思维行为。首先,早已储存在作者头脑深处仓库中的印象,由于外界的刺激或主观的探求,被启发出来,鲜明地浮现于脑际。这时在头脑中呈现的形象是过去直觉印象的再现,因而称之为回想。它是形象的记忆,但已不同于一般的记忆。回想在文学创作构思中十分重要。在写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场景时固然需要,写游记、自传、回忆录之类的文章就更离不开视觉印象的回想。其次,在进行回想时,常常会从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有的是接近联想,有的是类似联想,又有的是对比联想,还有的是象征联想,以及推测联想。比如李白为了写他与汪伦的友情,经过运思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是因友情的深而联想到潭水的深,并用夸张了的深千尺的潭水来作比喻。其它许多优秀诗词中的比喻,也是联想的结果。回想和联想中的形象,都是来自作者头脑以外已有的事物,而想象的形象则是作者自己头脑创造的产物。当然,这想象的形象也是以生活中的事物为依据的。第四章写作行为过程行文行文是思维内容和思维成果的文体形式展示和符号化的过程,是写作思维的外化的过程。写作行文的过程贯通气韵,以意领文搭配词语,组合句段建构句型,搭建段落行文推进,篇章建构第四章写作行为过程我第一次进山便发现山村的房屋结构与城里大不一样,记得我初到表舅家里,一进屋,就发现对着房门的是古老的香案,东西两侧各摆着电冰箱和豪华式的落地扇。东边临窗的地方是土炕。炕上码放着整整齐齐、花花绿绿的新被褥。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连院门、房门上的春联也是一些旧道德标准的诗文。尤其是那院门上画着的财神像和那现代化的弹子锁形成了一种新旧交织的格调。我第一次到山村便发现那里的房屋布局和屋内摆设与城里人家不一样。我还清楚地记得,来到表舅家门前,一眼就看见院上的春联:上联是:“积善之家有余庆”,下联是:“修德之人少祸殃”。横批是“福禄盈门”。尤其让我惊奇的是,院门上端还画着财神像。不过这财神像和那现代的弹子锁形成了一种新旧交织的格调。跨进院门,就看见四间大北房前是宽阔的游廊,门窗都是朱红色的。东房三间是厨房及库房,西边没有房屋,只有一个大的牛棚,显然是农村的布局。走进北屋,迎面是一张古色的香案,它的两旁分别摆放着风华拍电冰箱和豪华型落地扇。东西两边临窗的地方是土炕。上面码放着整整齐齐、花花碌碌的一叠被褥。第四章写作行为过程飞机虽可想成庄子逍遥之游,列子的御风之旅,但出没云间,游行虚碧,变化不多,机窗也太狭小,久之并不耐看。哪像火车的长途,催眠的节奏,多变的风景,从阔窗里看出去,又像是在人间,又像驶出了世外。所以在国外旅行,凡铿铿的双轨能到之处,我总是站在月台——名副其实的“长亭”上面,等那阳刚之美的火车轰轰隆隆其势不断地踹进站来,来载我去远方。记得有一篇文章,作者写道:“我想要把母亲的白发和她包含着温柔的眼神,用画笔描绘下来时,却突然发现,时时印刻在脑海的形象模糊到极致,似乎从来没有这样的眼神,和这样的面容,能让我用一种具象的,拙劣的方式记录在人世间。”我很明白这样一种心情。当一个长久用心灵来观望和描摹的形象,被突然要求用语言或者画笔复制下来时,毋庸质疑的,形象就会在刹那间模糊成一片色彩,是一种最能表示这一形象的最贴切的色彩。说到我的家乡,具象的就会立刻模糊,汇聚成一种微妙的,暖色里掺杂着暗色调的色团。土黄色和苍青的石砖色是基础色。第四章写作行为过程河南,拥有公认的悠久的历史。奇怪的是却一直默默无闻着。提起河南,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农民佝偻着的身影和散发着浓重汗味的空气。河南拥有让人窒息的人口数字。而奇怪的事,走在路上,我时常觉得道路是宽敞的,甚至有一些不合时宜的荒凉。当一种由于经济长期患有小农经济综合症的民族在仓促的治疗下遗留的后遗症在身体里发作时,我总会想到一些不公。我局限于一种狭隘的,偏执的乡土观念里:我觉得,很多时候,世界是不公的。我想起成都华贵的杜甫草堂,嗤笑当地政府可笑的功利主义。而同时,我又不得不为本地政府为争夺杜甫故里把简陋的诗圣故居翻修一新感到羞臊。父亲是个开明君主,在忙碌的养家征途上没有忘记给我他最推崇的教育。他常常带我到各地游览,无论我只是记住了当地的美食。自然,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河南。我知道这个地方有青葱的森林,有挺拔的嵩山,有闻名于世的少林寺。而同时,我也知道少林寺所寄居的登封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古刹,有道教禅宗相互碰撞迸溅出的,用建筑方式留存下的火花。而这些,远比少林有限公司更有使人慕名而观的意义。当我在城市的边缘,以近乎膜拜的姿态仰望佛塔时,我看到湛蓝的天空倒映出的,被青葱的山林覆盖的黄土。她以苍老的面庞漠视着塔尖,仿佛倾听一种被遗忘的声音。远处传来的是翻修寺庙的声音,连油漆都唱的是流行歌曲。嗯,这首歌我知道,是在翻修的殿堂里,听到功德箱唱过的。几百年的佛塔,受大火洗礼过的佛塔,在歌声中涅槃,拖着青石砖色的尾巴飞走了。就只剩下音箱里传来的诵经声,透着人间烟火的味道。有时候,我也会去看看那个充斥着乌檀木陈旧色彩的城堡。第四章写作行为过程康百万庄园,像紫禁城一样逃脱不了被曾经拒之门外的粗鄙的平民阅览观望的命运。很多年前,这里是一个小世界里的紫禁城,主人拥有着至高无上荣誉。他被称为官老爷,可以主宰一方,可以决定一个微如草芥的生命该去还是有幸留在世上继续受苦难的折磨。现在,城堡是一个没有归属的,失去权利和金钱保护的家境式微的小姐。终于在柴米油盐中妥协,端庄与高傲涂上一层气味刺鼻的媚俗与世故,在小摊贩的入驻与叫卖声中,终于开始浓妆艳抹,穿着艳俗而暴露的衣服在繁华的闹市口接客。记忆里的庄园,端庄典雅大方高贵的庄园,终于也脱下了繁复精美的长袍,在翻饰一新中丢掉了大家闺秀的身份。我在乌黑的门楣上,看到了裂成皱纹的长痕。这样,土黄苍青与乌褐,混杂起来的颜色就显得陈腐而晦暗了。而这样的颜色,依旧是属于河南的,是我浸染了十多年的色彩。我甚至不觉得这种老旧的,充斥着灰尘腐臭的色彩让人厌恶。就像我在这样的色彩里沉浸着,依然能够抬头看到太阳,月亮,云彩,星星。让我觉得,天空的蓝色也在这里,在这乌旧的色团里,融化成几千年前的现在,抚慰着埋藏在地下的亡魂,和与亡魂一起沉睡在这块土地上的文化。沉寂在地下的古城,正悄悄把自己的颜色注入这块土地也说不定呢。刘馨阳第四章写作行为过程我的那个“家乡”家乡,这个题目对我来说有点难。说来,我应该算是一个没有“根”的人。我出生在河北省的省会石家庄,四院,一个中小城市最繁华的十字路口。可我们家三代却没有一个北方人,这使我初中时期一度造成沟通困难,不过那都是后话了。那时学了中国近代史,才发现我的“身世”是那么的曲折,而至于为什么一家南方人能千里迢迢来到石家庄,那都要“归功”于老毛所谓的“知青援建”了。由于我生在一个人才泛滥的年代,也无法完全理解那个时候的事,所以也就没有对此追问什么。况且母亲也早在中学时期就离开上海随外公外婆来到了石家庄,几乎两代人都被“大面积”地“北方化”了。所以石家庄算是我的“第二家乡”,虽然这里才是真正意义上生我养我的地方,可我还是没有底气将它称为“家乡”。比如上文提到的“沟通困难”一事。那时的我,曾因为听不懂“待见”这个词而求教了不下三个人,也曾因为“茼蒿”到底是蔬菜还是海产品和同学争论不休。因为从小是外公外婆带大的,所以我一直可以听懂上海话,而又因为语言环境中只能接触到普通话,所以导致我不会使用普通话以外的任何方言。后来当我重新审视这件事时发现,这就是所谓的“没有根”吧……放在南方人堆里会被认为是北方人,而放在北方人中又会被看作南方人,这也成为了伴随我长大的苦恼。第四章写作行为过程可现在想来,谁又能比我更幸运呢?我亲身经历了京派文化和海派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深知其中优劣和差异的我,仿佛体验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我童年的记忆大多留在了北方。河北人的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北京的影响,比如居住上,90年代的“大院”就比“小区”普遍的多,而且更加具有人情味。小的时候,最喜欢的事情之一就是串门,大院里的小朋友,没有不互相认识的。所以每到过年的时候,大人就会带着我们挨家挨户的拜年,一起玩的小朋友之间还会互相比较谁收到的糖果多。大年三十,邻居们会一起帮忙贴对联。那时固体胶之类的化学产品还没有普及,贴对联的时候都是由一家熬上一锅大米,用熬成的糊贴在对联的背面。之后搬到了高层,住了很久都不知道邻居是谁的我,居然开始怀念起了大院里忙碌而快乐的日子。偶尔还会想起那些老邻居,他们现在在哪儿?过着怎样的生活?也许这样的改变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可我并不为此高兴。快速的生活节奏让那些简单的快乐流失着,让那些并不奢侈的人情味流失着。然而当时的石家庄为了建造城市最大的商圈而拆掉了我居住多年的大院时,我并不感到悲伤,也许是早就料到。后来那个被称为“新天地”的商城建成了,和石家庄体育馆、河北日报社一同成为了一个繁华的地段时,我清楚地看见了我曾经的家,变成了耐克的店铺。一个城市的发展必然有牺牲,慢慢地,也就麻木了。第四章写作行为过程说起来,其实石家庄真的是一个没有什么特点的城市。它没有历史的沉淀、古城的韵味,也没有时代的气息和先进的文化,可在我脑海中,它还是留下了许许多多可爱的画面。在博物馆旁的集市中,迷路地我哭着跑回了家;在日报社里,为了去找同学玩,我曾经爬墙被抓;在体育馆后面和伙伴们一起烤蔬菜,却一不小心烧了一片草地;在河北大学的校园里,我们曾常常在假山里捉迷藏。我看着长安公园变成了图书大厦,看着卖年画的摊子变成了Gucci的旗舰店,看着常去的火锅店变成了石家庄城市规划馆……它们只是存在在我的脑中,不曾唤起任何的悲喜。回到上海后,很多人都喜欢问这样一句话——“你是哪里人?”家乡,这个题目对我来说有点难。我告诉他们,我应该算是一个没有“根”的人。可当火车缓缓驶离石家庄北站的时候,我第一次感到了阵阵酸楚。其实在内心深处,不知从何时起,它已经是我的“家乡”了吧……潘婧媛第四章写作行为过程

家乡的田野和我的爷爷“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从前的我一直无法体会这两句中诗人的那份漂泊他乡的空虚寂寞和对故乡的无限思念.因为我不曾经历,又怎能感同身受.而现在孤身一人在上海读大学,远离从小长大的家乡,心底还时不时地真会涌上一股淡淡的乡愁,那滋味真是不好用言语形容,但现在再细细品味那两句千古名句,似乎有了点心得。我家住在农村,跟一般的农村建筑一样,两层小楼.而家乡在我脑海中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我家的后面的那一片广阔的田野.春天的时候,田野里开满各种各样的不知名的野花,红的,黄的,蓝的,白的,花很小,但多而密,仿佛是夜空的点点繁星降落在这片田野之上.到了夏天,田野里到处是绿油油的,我想不需我多说,应该也可以猜到这片绿色乃何方神圣?不错,正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大米生长的前期-禾苗.夏天的风带着暖意吹过那片绿色的海,禾苗就像是海中的波浪起伏波动.有时一场暴雨过后,禾苗上挂满了一颗颗晶莹的珍珠.随着秋天的到来,那片绿色的海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金色.这时的田野给人以厚实又喜悦的感觉.“咯,咯咯…”收割机不停地在那里忙碌着,人们的脸上流露出丰收的喜悦…进入冬天田野又陷入沉寂之中,只是偶尔能听到几声野狗的叫唤。这是一片平凡的田野

,但平凡中却有魅力。第四章写作行为过程

记得小时候,我常常缠着爷爷让他陪我到田里去玩,自我有生以来,在我的印象中,爷爷是一个再朴实不过的农民,一头短发,被阳光晒得黝黑的皮肤,现在已经越来越黑.尤其是他的那双手,那是一双厚实的手,粗糙的手,手上已布满了老茧和皱纹.爷爷对我的爱永远都是无声的,但却深沉.因为从小到大爷爷和我的对话恐怕不会超过三百句。听我母亲说,我在婴儿时期,她缺少乳汁,为了保证我的营养,爷爷每天一大清早就起来,走好长的路替我去养牛场打牛奶给我喝.奶奶告诉我有一次我在那田野里的一处坡地上玩,而爷爷则在我的旁边干农活,我一不小心被拌了一下,失去了平衡,眼瞅着就要摔下去.说时迟,那时快,爷爷飞身一个箭步,一把把我抱进怀里,用他自己的身躯作为我的护盾,抱着我摔下.结果我毫发无损,可是爷爷的手上却多了一条伤疤,至今尤在.爷爷的身材并不高大,甚至可以说是十分矮小,但在我心中他永远都是一位巨人,爷爷就如同那片田野一般,永远是那么平凡,也是那么不平凡.因为正是他们教会了我朴实,教会了我厚重,教会了我平淡中也有美丽.

若问是谁造就这片田野?我会说是我的故乡.若问是谁养育我亲爱的的爷爷?我会说,是我的故乡.有如此美丽的田野和如此疼爱我的爷爷,教我怎能不思念我的家乡?郑前第五章写作表达方式与技法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是指文章写作中经常使用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写作技法是指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逐渐形成并总结出的带有规律性的方法和手段。写作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文似看山不喜平——叙事贵曲古人有言“文贵曲”,意思是好文章行文要有曲折,有起伏,有变化,有波澜。对文章“波澜”的重要性,前人有既形象又精彩的论述。《李觉出身传评语》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如若井田方罫,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白石道人诗话》也说:“波漾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可见,写文章,尤其是叙事性文章,如果平铺直叙,见首知尾,只能败坏读者的兴致;只有情节曲折、斗折蛇行、翻腾跌宕、摇曳多姿的作品,才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才能扣人心弦,满足读者的审美要求,令读者爱不释手。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有波澜、有起伏呢?“一波三折”法即善于利用故事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形成波澜。现实生活本身就复杂多变:景有动静荣枯之变,物有长短方圆之变,事有大小好坏之变,情有喜怒哀乐之变。只要把握好事物的常态、变态,偶然、必然,有层次地展开矛盾冲突,就能使文章有起有落,富于变化,平中见奇。请看文言短篇小说《促织》:成名走投无路,惟思自尽,忽得巫师指点,抓得俊健促织,真乃柳暗花明,此一折也;正举家庆贺,而子发盆毁虫,一家人“如被冰雪”,此二折也;夫妻“气断声吞”之际,子化促织,轻捷善斗,战败“蟹壳青”,取胜大雄鸡,此三折也……这是从大处说,如凝眸微观,更会发现大曲折中套着若干小曲折,如翻腾的激流,飞迸出点点浪花,景中有景,奇中生奇。对比反衬法雨果说:“丑在美的旁边,畸形接近着优美,丑恶滑稽藏在典雅高尚的底面,恶与善相共,阴影与光明相伴。”(《<克伦威尔>序》)鲁迅也说:“优秀的人物,有时候是靠别种人来比较、衬托的,例如上等下等,好与坏,雅与俗,小器与大度之类。没有别人,即无以显出这一面之优,所谓”相反而实相承”者,就是这。”(《论俗人应避雅人》)两位大师的论述表明对比是形成波澜的好方法。《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前倨而后恭,造成故事曲折变化,这是纵向对比。《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心胸狭隘,蔺相如宽仁大度,将相互衬,这是横向对比。故弄玄虚法故弄玄虚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故意设置悬念。“悬念”在心理学上就是指人们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在写作中,设置一个个“关子”(即悬念),使内容回旋推进,能够造成读者某种强烈期待或热切关切的心理状态,使读者欲罢不能。如《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一节便是如此:(1)周瑜暗藏杀机,令孔明三日造箭十万,而孔明竟然当众立下军令状。他不怕死吗?(2)三天之中,面对周瑜的百般刁难,他竟置若罔闻,只向鲁肃借船借草。他到底安的什么心?(3)时日将到,他不是造箭,而是驱船直奔曹营。他到底念的哪本经?(4)船近曹营,令军士擂鼓呐喊,一旦曹军齐出,他如何是好?这真是悬念迭出,险象丛生,令读者如入重重迷雾。作者如此“故弄玄虚”,直到草船借箭归来,这些疑窦方才水落石出,不解自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